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軍隊人數為什麼多

德國軍隊人數為什麼多

發布時間:2022-05-11 09:52:15

Ⅰ 二戰德國戰敗仍有300萬大軍,為何輕易投降

二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為宏大的戰爭,由德意日等法西斯國家發起。期間一共波及了61個國家和地區,造成了共計9000萬軍民的傷亡,5萬億美元付諸東流,二戰的轉折點如今公認為在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從此戰過後,德軍的主力開始被迫後退,呈現防守的態勢。到了1945年4月27日,蘇聯軍隊打進了柏林市中心,希特勒原本打算選擇在5月5日這天自殺,因為這是拿破崙去世的日子,但是蘇軍的攻勢無法讓他選擇離開的時間了,最終在4月30日,希特勒在地下室開槍自殺。

當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希特勒已經死亡,一些德國人失去了信仰,而剩下的德國人經過了這么長時間的戰亂,清醒過來的也不再少數,自然也沒有什麼人願意陪希特勒一起下地獄了。

Ⅱ 二戰中遠比中國人口少得多的德國為什麼軍隊如此龐大

根據《魏瑪共和國時期的德國》中得到准確數字是1933年,德國人口66030000,被德國合並時,奧地利有近700萬人口 ,合計有總人口達7300萬人 。即使在今天看來也是一個人口眾多 的大國 。組建 數百萬常備軍 是不難的 。

德國掌握當時全世界領先的科學技術,有歐洲最強大的工業製造能力,全世界最先進的軍事理論,一大批卓越的軍事統帥,狂熱的民族沙文主義思潮,執著的復仇心理,巨大的擴張野心,使得德意志第三帝國具有世界上最偉大、最強悍的軍隊。

德軍的 機械化程度很高 ,擁有 「裝甲集團軍群」這樣大規模的機械化部隊 。

1, 1939年9月1日與蘇聯聯合入侵波蘭前,德軍擁有108個師(還有一種說法是103個師),總兵力約230萬人。
2, 1940年,在德國入侵法、比、荷、盧等國的戰爭中,德軍投入136個師,330餘萬人,當時德軍總兵力大約為350萬人。
3, 1941年,德國用於進攻蘇聯的陸軍為152個師又兩個旅,加羅馬尼亞、芬蘭、匈牙利等國提供的29個師又16個旅,共計181個師又18個旅,連同空軍、海軍,總共約550萬人。當時德國總兵力約為723.4萬人。
4, 1942年德軍總兵力達到810萬.其中570萬部署在東線.
5, 到1943年12月1日,盟軍開辟第二戰場時 ,德軍總人數為1016。9 萬人(陸軍709 萬人,空軍191。9 萬人,海軍72。6 萬人)。其中作戰部隊為668。2 萬人,後備軍為348。7 萬人。
6, 1944年德軍總兵力大大減少 ,約700萬.
7 ,1945年春天,盟軍兵臨城下的時候 ,德軍兵力還有350到400萬.
從東線和西線的戰果來看,在二戰中,德軍大約損失了1800萬人。

這種超大規模的軍事力量 ,是以強大的GTP為後盾的 。

中國當時的GTP不可能養活一支強大軍隊的 。


二戰最好的坦克

Ⅲ 德國在二戰中軍隊有1000萬,而蘇聯在損失這么多人的前提下還是取勝了,為什麼德國不在增加兵源

首先更正一下,其實德軍並非都是德國人。

德國軍隊最多的時候總數為1040萬(官方統計),但是很多是僱傭軍和其他部隊,也就是說由純正的德國人組成的軍隊不是全部(但是德國軍隊一般都是精銳,如黨衛軍)。所以在戰爭初期,德國的軍隊人數方面給它國家本身造成的壓力還不是這么大。軍費可以從所侵略的國家那裡榨(如維希法國),軍隊可以組成僱傭軍(如匈牙利)。攻佔重要礦點可以獲得礦石資源等。

人數雖然多,但是到了後期能用的並不多。因為自從1941年蘇德戰爭開始以來,德國就一直兩線作戰,戰線大幅拉長,這種戰略極為不利。在這種情況下,德國不能再派出更多的部隊。一個蘇聯,就能讓400多萬德軍被拖住,其他地方肯定也是很緊張的。

我們可以分析一下當時德意志第三帝國的情況:蘇聯戰場還在艱苦作戰,北非那邊也在掙扎,大西洋上也不太平,本土時不時的還總被轟炸。雖然基本徵服了歐洲(除了英國等),但是戰爭形勢還不能太樂觀。德國在一開始攻入蘇聯的時候很順利,但是隨著戰線拉長和時間推移(到了冬季),蘇聯戰場上德軍就開始逐漸由戰略進攻轉向戰略防守,進攻的步伐緩慢,大城市屢攻不下。

德軍一開始的確是增兵的,因為1941年一開始用來進攻蘇聯的軍隊只有150——200萬(平攤到幾百幾千公里的戰線上)。在戰爭前期德軍取得重大進展,比如創造過全殲蘇軍一個方面軍的戰績(基輔大會戰,擊斃蘇軍司令基爾波洛斯,使蘇聯損失66.5萬人),蘇軍也確實遭到了極大損失。

但是由於戰略的失誤、冬季的來臨和蘇軍的反擊,德軍也有損失,雙方開始僵持,德軍於是增加兵力。但1942年春季蘇聯大反攻失敗,而德軍又沒有趁機集中兵力擊破蘇軍防線,終於喪失戰機。之後再增多少兵也幾乎沒有起到什麼作用。這里涉及到雙方對於戰爭之「勢」的把握。一旦蘇聯開始了有效的反攻,德軍就很難再站住腳了。

到了中後期,德軍幾個方向兵力已經不佔什麼優勢了。所以幾乎也派不出什麼兵。有的時候軍隊派過去並沒有起到多大作用。蘇聯及其所在的同盟國擴大優勢,逐步收復失地,擊敗第三帝國。

到了攻克柏林之前,希特勒的一次講話中就指出,男人作為戰士應該去戰斗,而女子就要為帝國培養未來的戰士。這句幾乎是厚顏無恥的一句話也確實道出了德國那時的窘況。所以軍隊的銳減當然在情理之中。

說句題外話,蘇聯進攻柏林的時候,德軍有70萬,蘇軍200萬。戰役結果是蘇軍勝利,損失30.8萬(據說因為圍攻柏林的時候蘇軍人太多,很多人是被自己人的炮彈打死的)。德國到了最後關頭的時候,已經無力回天,200萬人戰線分散、士氣低下,不可能與同盟國抗衡。

所以總結一下:

1、蘇德戰爭一開始,德軍取得巨大勝利,沒有增兵,也沒有必要增兵。但是希特勒錯誤地估計了蘇聯軍隊的頑強意志和反擊決心,認為擊敗蘇聯就如同踢倒一座腐朽的老木屋一般簡單。

2、蘇德戰爭中前期和中期,由於蘇聯的反擊和一些其他因素,德軍付出一定的傷亡。由於那個時候歐洲戰場基本已經被德國占據,在這種戰略局面下,德國增兵蘇聯來試圖達到其擊敗蘇聯的目的。蘇聯領土上的德軍最多達到400萬。我個人認為這個時期完全結束的標志是斯大林格勒會戰。是役,德國損失數十萬精銳(保盧斯部),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3、中後期,開始於盟軍的大規模反擊。德軍在蘇聯的情勢已經逐漸走下坡。由於其他戰場軍力分配不均勻,及軍力的匱乏,各地的戰場均要求增加援兵(比如隆美爾就是因為得不到補給和援兵而被迫撤退的)。德軍已經不可能穩定住蘇德戰場的局面。

4、蘇軍全面反攻,大舉收復失地;德國丟失大量侵略地,全面收縮的時候,德國幾乎是捉襟見肘。

5、戰爭末期,德國覆滅。

所以,德國不是沒有增兵,具體的增兵情況及原因和後來的戰況是有聯系的。而當德國想再往蘇聯增兵的時候,因為各地區的戰略原因,已經缺兵可增。

希望對你理解這段歷史有幫助。我不是專家,但是我對歷史也有些興趣。我的分析你可以參考。

Ⅳ 歷史上軍隊規模最龐大的國家排名,前兩名人數超過千萬嗎

二戰時期的德國軍隊人數確實過千萬,希特勒吹噓現在連15歲的小夥子都可以操作加農炮。解放戰爭時期的中國也是,國民黨和共產黨的軍隊加起來人數也很多。一場戰役動不動就是60萬對戰80萬

Ⅳ 德國投降時還擁有數百萬軍隊,為何德國沒有繼續抵抗呢

在蘇聯紅軍攻破德國首都柏林,希特勒自殺身亡之後,根據希特勒遺囑,被任命為德國總統和武裝部隊最高統帥的海軍元帥鄧尼茨,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並1945年5月8日24:00,在柏林正式舉行了德國無條件投降儀式。隨後,各個戰線上的約400萬德軍向蘇聯、英國、美國投降,歐洲戰場以盟軍的勝利宣告結束。


成為戰爭廢墟的德國城市

而顯然,此時即使有冥頑不靈的德國人想繼續抵抗,也不過徒增德國人的傷亡而已,沒有充足後勤和精良的裝備,德國的抵抗不過是無謂的自殺,根本毫無意義,只會將德國進一步拉進亡國滅種的深淵。

Ⅵ 為何德國擁有700萬軍隊,面對蘇聯250萬軍隊,還是保不住柏林

德國擁有700萬軍隊,面對蘇聯250萬軍隊,還是保不住柏林的原因在於德國700萬軍隊是總的人數,而當時在德國的軍隊遠遠小於這個數字,蘇聯的250萬軍隊則是指攻入柏林以及柏林外圍的軍隊數目,面對巨大的人數差距,以及德國很難在短時間內調集其他軍隊保衛柏林,所以才導致德國柏林失守。

德國在確信蘇軍置捷克於不顧,提前發動了柏林戰役,此刻的柏林周邊已經沒有強大的重兵集群可以調動,就連後來作為保衛柏林的主力,國防軍第56裝甲軍,也是因為掩護其主力第三集團軍向西撤退,還留在了柏林附近,才被元首臨時下令讓他們回來保衛德國,不然整個德軍在柏林戰役中,都不會有一支像樣的部隊參與。

Ⅶ 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不是不能再擁有軍隊了,為什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會有這么大的龐大的軍隊

先從德國內部(自身)來說:
一次大戰結束後,德國軍隊處在凡爾賽條約的束縛下。

凡爾賽條約第一部分就明確規定:德國只能保留一支10萬人的軍隊,確保德國職業軍隊保持最小的規模。第二部部分,德國軍隊成為服役年限最長的軍隊,軍官的服役年限為25年,士兵為12年,防止德國建立起一支經過訓練的預備役軍官隊伍。第三,禁止德國生產重炮,坦克,飛機,潛艇等一些進攻性武器,並對德國武器的進口進行限制。第四,取消德國總參某部,讓德國無法制定作戰計劃和大規模軍事演習。

除了條約的限制外,德國軍隊和社會都面臨著很大的經濟問題,戰爭後德國國內通貨膨脹,失業人口劇增,艱難的經濟環境又造成了嚴重的正治動盪。總之,此時的德國軍隊是一支雜亂無章,支離破碎的軍隊,德國軍隊在束縛,恐懼,哄亂中開始了艱難的改革。

德國軍隊的改革和一個人有著密切的關系,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這個人,西特勒在1939年全面發動全面二戰是不可能的,德軍橫掃歐洲,成為世界第一的強大軍隊也只是痴人說夢。這個人就是馮.西克特。

馮.西克特在許多軍事領域具有前瞻性的觀點,他主張一支職業軍隊必須滿足四點要求:1、必須是高度運動的,能夠利用交通工具快速運輸。2、必須是有效裝備的,具有可以使用的現代化武器。3、必須有一個完整的軍隊後勤體系,能夠不間斷的為前線部隊提供所需的一切。4、後備軍事力量可以不經過預備役訓練就可以全面動員和部署。

具體的措施如下:
人員方面:凡爾賽條約規定德國只能保留一支10萬人的軍隊,所以軍隊人員的改革必然是放在第一位的。馮.西克特要求這10萬軍隊不是一支普通的軍隊,他應該是一支具有職業化軍事水平的軍官隊伍。這10萬軍隊是德國軍隊的精英,是德國軍隊的希望。

組織和編制方面:德國依據1919年3月的《武裝部隊法》從新組建。最上層是總統,任總思令。國房部監管陸軍和海軍。國房部長之下是軍隊思令部。西克特上任後將德國的7個步兵師和3個騎兵師編成為2個集團軍。每個集團軍設指揮部。西克特讓每一個師來委任一個地域性的用於招募和管理的地區,用來訓練和招募新兵。

到了1926年,他又將10個師擴充的21個。到了西特勒上台前,又有36個師加入國防軍。

另外,德國空軍和裝甲部隊的組建也被提上日程,每年都有從4000名優秀軍官中挑選出的180名軍官加入西克特的所謂的「影子空軍」,每年有30名軍官在蘇聯專門設立的空軍訓練基地接受訓練。在西克特的授意下,1929年,古得里安組建了德國第一個裝甲營,這是德國裝甲部隊的雛形。

正是以上得力的軍隊改革措施,才有了二戰中德軍1個月滅亡波蘭,7周打敗法國,以及後來德軍在北非、巴爾乾和蘇聯戰場初期的一系列勝利。

再從德國外部(國際環境)來說:
一戰結束後,特別是蘇聯的出現,引起了帝國主義的恐懼和仇視。它們在爭奪世界霸權的斗爭中,既想削弱和擊敗競爭對手,又要反對社會主義,鎮壓人民隔命。綏靖政策正是適應了這一需要出現的。等到了二戰爆發前,這一政策最積極的推行者英、法、美等為了防範蘇聯,將禍水東引,積極扶植(在一戰中)戰敗的德、日充當防蘇的屏障和打手。因此,這也為德國借機壯大自己的軍事力量掃清了障礙。

Ⅷ 二戰德軍總兵力是多少

雖然二戰爆發於1939年9月1日,但納粹德國在此之前做了周密的准備。


早在1934年,希特勒就突破了《凡爾賽和約》的限制,瘋狂擴軍備戰,把國防軍從10萬擴大到30萬。


1938年3月11日,在奧地利狂熱法西斯分子的配合下,德軍“解放”了奧地利,從此邁出了侵略擴張的第一步。


勢均力敵,希特勒把屠刀伸向捷克和斯洛伐克,獲得了大片土地和軍隊,為發動全面戰爭奠定了基礎。




1939年9月1日,強大的納粹德國派兵南下,與蘇聯一起瓜分波蘭第二共和國,從而拉開了二戰的序幕。


不到一年(1940年6月22日),納粹德國的鐵蹄遍行歐洲大部分地區,包括法國、比利時、盧森堡、荷蘭、丹麥、挪威在內的廣大領土被這些法西斯軍隊佔領。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撕碎《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百萬大軍突襲蘇聯。蘇德戰爭爆發,德軍一度來到莫斯科。


蘇聯人民在偉大領袖斯大林的領導下,不屈不撓地抵抗了德國的進攻,逐漸轉入反攻。盟軍於1944年6月成功登陸諾曼底,開辟了西線戰場。德軍兩面夾擊,路死了,步步為營,1945年5月8日投降。


納粹德國是二戰元兇,為什麼這么說,因為它

然而,一個國家必須有從事製造業的工人,以及來自各條戰線的雇員,如醫生、官員、教師、法官和行政人員。所以說德軍動員了一千七百萬是不準確的。

Ⅸ 為什麼1943年德國軍隊最多

讓我來幫您回答吧。當然1943年的德國軍隊不是最多。
最高的應該是在1941年~1942年期間,也有人說是在1940年(光到42年德軍就有200萬的傷亡,所以之前也有可能是最多的)
最近事情多,就按自己的思想說一下吧。
看看吧:
(高峰時段)
Heer - The Army 1935-1945(德國國防軍,陸軍 1933年~1945年)
Between 1939 and 1945 close to 13 million served in the Heer. Over 1.6 million were killed and over 4.1 million were wounded.
累計接近1300萬人

Luftwaffe - The Airforce 1935-1945(德國空軍 1933年~1945年)
Between 1939 and 1945 over 3.4 million served in the Luftwaffe. Over 165,000 were killed, over 155,000 went missing and over 192,000 were wounded.
累計超過340萬人

Kriegsmarine - The Navy 1935-1945(德國海軍 1933年~1945年)
Between 1939 and 1945 over 1.5 million served in the Kriegsmarine. Over 65,000 were killed, over 105,000 went missing and over 21,000 were wounded.
累計150萬人

另外
Waffen-SS - The Armed SS 1933-1945(武裝黨衛軍 1933年~1945年)
By the end of WWII over 1,000,000 soldiers in 38 divisions would serve in the Waffen-SS, including over 200,000 conscripts.Waffen-SS - The Armed SS in 1943 is only 54 ten thousand.
在1945年時超過100萬----我的數據認為,累計數據接近300萬

對比:1943年的德軍。(網路上的廢話……)
希特勒在1943年依然(是依然!說明德軍在43年不是最多)擁有一支非常龐大的軍事力量。整個德國武裝部隊的總人數達到948萬人。
其中野戰陸軍425萬、後備陸軍等230萬、空軍170萬、海軍78萬、武裝黨衛軍45萬。
按4月1日統計,德軍共有坦克和強擊火炮5625輛。第1線飛機按3月1日的統計為6107架。

不過在剔除了各種後備部隊、大量在醫院療養的傷病員,海空軍,以及佔領區的維持部隊後,德國可以用於東線的野戰部隊就遠遠沒有那麼多了。

截至1943年7月初,德國及其盟軍,在蘇德戰場一共擁有近400萬正規陸軍(200個德國師,40個盟軍師),約4700輛坦克自行火炮,3665架飛機,約4萬門火炮迫擊炮。
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追問。謝謝。
滿意吧?

Ⅹ 一戰後的德國只能保留軍隊10萬,為何二戰中卻有1800萬人參戰

把這十萬人的軍隊,大部分培養成軍官,再讓軍官去培養士兵,就這樣慢慢培養,到二戰的時候就變成了一千八百萬人了。

世界第一次大戰,德國佬兒輸的非常徹底,沒事兒閑的發動戰爭,輸了就沒啥選擇權,立馬滾去簽訂《凡爾賽條約》,這個條約的存在,就是為了約束和限制德國發展,但是那群二百五的英國佬兒為了壓制別的國家,就允許德國方面保留10萬軍隊,當時法國在歐洲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如果沒有德國進行制衡,英國佬就沒辦法跟法國進行對抗。

雖然起勢非常的兇猛,但是還是再一次的失敗了,畢竟不義之戰,不能久也。

閱讀全文

與德國軍隊人數為什麼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7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1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2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