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奧地利被迫歸並德國的過程是怎樣的
1938年4月10日,在奧地利與德國「重新統一」4周之後,德國與奧地利的居民進行表決,在選票上印有兩大決定事項:同意德國元首希特勒所有的政策,同意奧地利歸並德國。選票上針對這兩大事項提出以下問題:「你同意3月13日奧、德重新合並的決定嗎?你造成我們的元首希特勒所提出的官員名單嗎?」第二個問題指的是所附的一份新帝國國會成員名單,其中包括了來自奧地利的議員。因為再過不久,奧地利將在官方的正式用語中,被稱為「東馬克」區。由於奧、德合並而被迫成為德國人的奧地利王位繼承人奧托·芳·哈布斯伯格,在這次表決中未獲提名。維也納的國家第一法庭以叛國的罪名通緝他。按照納粹的說法,哈布斯伯格是德國歷史上最後一名分裂主義分子,他的所作所為,玷污了德意志的哈布斯伯格家族。歐洲各國對希特勒所為,不加干涉,聽其自然。4月2日,英國、法國、波蘭、比利時、南斯拉夫和捷克便已經承認了這一新的大帝國。
⑵ 二戰時,德國與奧地利是什麼關系
在二戰的時候德國和奧地利是聯盟的關系,也可以說是合作的關系,他們在二戰的時候都是屬於「法西斯陣營」的,不過正義不會遲到,最終世界反法西斯戰役也勝利了。
⑶ 1938年德國是如何吞並奧地利的
奧地利是在希特勒的武力威脅下被吞並的。同時,這個吞並過程又是以不發一槍的所3「和平」方式完成的。對奧地利的吞並使德國的領土擴大了17%,人口增加了10%,工業生產能力提高了4%~5%,播種面積提高了30%。德國也因此控制了中歐的戰略要地,並且可以在公路、航運、鐵路各方面對整個西南歐的交通進行軍事上、經濟上的控制,形成了對捷克斯洛伐克的戰略包圍。
⑷ 奧地利和德國的關系是什麼
神聖羅馬帝國時期,德國和奧地利是同一個國家的組成部分,1648年,神聖羅馬帝國疆域包括了今天的德國全境和奧地利大部分。1804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蘭茨二世宣布自己為奧地利皇帝,改稱弗蘭茨一世,是為奧地利帝國之始。
1938年3月11日,「同樣說德語」的一戰中的兩個戰敗國,德國和奧地利合並為一個國家。戰後,奧地利被盟軍從德國領土中永久分割了出來。但這依舊毫不影響兩國的良好關系。兩個國家共同加入北約,一起應對可能的挑戰。
德國人的祖先是古代居住在中歐的日耳曼人。
10世紀時日耳曼人建立神聖羅馬帝國,後發生分裂。1871年普魯士王國吞並除奧地利帝國以外的德意志各邦國建立德意志帝國,完成德意志統一。1914年和1939年,德國先後挑起兩次世界大戰並戰敗。
1945年分裂為東西兩部分。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東德或民主德國)重新並入聯邦德國,實現兩德統一。
⑸ 二戰德國與奧地利的關系
和德國合並了。
奧地利本來就是德意志的一部分,統一前,德意志的各個邦國中,奧地利與普魯士是最強大的兩個,因為普魯士沒有信心在奧地利的阻撓下實現德國統一。
俾斯麥用外交、軍事雙重手腕使奧地利保證對普魯士統一德國的行動不予干涉,付出的代價就是保持奧地利的獨立性,德國是不完整的統一。
完成最終統一是德國人和很大一部分奧地利人的願望,希特勒自己就是奧地利人,因此,1938年3月14日通過一次簡單的向進軍維也納,就完成了統一,德軍受到熱烈歡迎。
二戰後德國和奧但是最終隨著德國的戰敗,奧地利又被永遠地割離出去了。
(5)德國是怎麼被奧地利坑的擴展閱讀:
奧地利沒有合並的原因:
直至普魯士出現了鐵血宰相俾斯麥後,普魯士決定和奧地利干一仗。
俾斯麥有才能,有膽魄,更有謀略。在俾斯麥座上宰相後,普魯士經濟得到很快發展,於是頻繁開展戰爭。第一仗是和法國打的,結果法國大敗,還割佔了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既然打敗了法國,那普魯士又怎能看得上奧地利呢?
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登基,成為德意志帝國的皇帝。因為以前的皇帝都是出身於奧地利,如今皇帝變成普魯士的,所以德意志的天空發生了變化。
如今,很多歷史學家認為,俾斯麥很短視,應該建立大德意志范疇,如果那樣,奧地利早就和德國合並了。不過,普魯士這樣做也是有原因的,害怕一旦容留了奧地利,如何處理國王,萬一別的邦國起異心,私下裡幫助奧地利咋辦。
就這樣,普魯士將奧地利趕出了德意志的朋友圈。後來,奧地利自己混日子也不好受,就與匈牙利合並,成為奧匈帝國。於是,奧地利和德國就分家了。
一戰前夕,世界上形成了兩大陣營形成,都紛紛找幫手。德國毫不猶豫的就找了奧匈帝國,畢竟師出同門。結果,德國和奧匈帝國失敗了,奧匈帝國被分成了奧地利和匈牙利。當時,奧地利國內危機重重,曾經喊著要和德國合並,但是戰勝國不讓。
二戰前夕,奧地利向德國輸送了希特勒。希特勒非常清楚德國歷史,對外擴張的第一步就是吞並奧地利。二戰結束後,德國又失敗了,美蘇英法堅決反對兩個國家合並,後來還和奧地利政府簽署了協議,從法律上規定奧地利永遠不能和德國合並。其實,這些國家禁止奧地利和德國合並,還是出於安全考慮,擔心德國地盤擴大後,對自己造成威脅。
⑹ 歷史上奧地利和義大利哪個坑德國最慘
很久很久以前,歐洲處於類似於我們戰國時期的狀態,隨著歐洲經濟的發展,他們需要一個更大的市場,最好的方法就是統一,那時在今天德國一帶的地區叫普魯士,奧地利也存在,普魯士完成了統一,就是今天的德國,義大利當時也是類似於普魯士的情況,最後才統一,德國和奧地利是親哥倆。
⑺ 1866年德意志帝國是如何擊敗奧地利帝國的
1866年,奧托·馮·俾斯麥被任命為普魯士王國首相。他馬上策劃統一運動,務求由普魯士統一小德意志。憑著普丹戰爭的勝利,俾斯麥喚起德意志人的民族意識。普魯士以有權共同佔有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為借口,誘使奧地利向普魯士宣戰。奧地利與巴伐利亞、漢諾威、薩克森等一些德意志邦國合作,以捍衛德意志邦聯的名義,挑戰普魯士(稱為"Bundesexekution")。普魯士利用同義大利及北德的一些中小邦國的結盟,將部分奧軍吸引到南部戰場,北部的普魯士軍隊在短時間內控制了整個北德意志。普軍接連在薩多瓦和柯尼希格雷茨大敗奧軍。戰敗的
奧地利退出德意志邦聯。次年成立以普魯士為首的北德意志邦聯,並通過聯邦憲法,為實現德意志統一準備了條件。
在普奧之戰中,普魯士動用了不少曾在美國南北戰爭大派用場的科技,包括以鐵路幫助運兵及以電報維持長途通訊。雙方參戰各自的總兵力為:普方63萬人;奧方58.5萬人。
普魯士的勝利令它稱霸德意志,最後完成統一大業。因此,史家也稱之為德意志戰爭。在德國和奧地利,此戰稱為德意志之戰(Deutscher
Krieg)或兄弟之戰(Bruderkrieg)。由於戰爭只延續了7個星期,故又稱七周戰爭。
在德意志統一運動中,此戰是第二次獨立戰爭。
⑻ 曾經黑歷史成堆的奧地利,它究竟是如何洗白的
奧地利之所以能夠洗白,是奧地利的貝多芬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奧地利現在之所以出名,就是讓全世界的人都相信了貝多芬是奧地利人,我們都知道貝多芬是一名偉大的音樂作家,可以說貝多芬創造的眾多交響曲也文明世界被後來人稱為樂聖和交響樂之王。
隨著時間的延長,奧地利也在一步步的往前走,也意識到了二戰對於世界所帶來的危害,從一定程度上奧地利也是在很多的場合表達了自己的態度,而且奧地利現在十分的嚮往,世界和平,在很多事情上都保持中立的態度,而且也幫助了很多的國家。
⑼ 德國和奧地利是什麼關系 有什麼淵源啊
這兩個國家的主要人口屬於同一民族,都是日爾曼人,所以奧地利人對德國人感到十分親近。兩國在歷史上曾多次統一成一個國家,而且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奧地利(奧匈帝國)與德國都屬於同一陣營。
所以在二戰中,當納粹德國軍隊進入奧地利時,受到了奧地利人真誠的夾道歡迎,被視為「同胞」、「兄弟」、「解放者」。整個戰爭期間,奧地利始終追隨德國進行作戰,直到最後戰敗被美軍佔領。
說簡單點,「德意志」 相當於咱們講的「中華」或者「華夏」,普魯士和奧地利都是德意志民族的國家,普魯士在1864-1871把除了奧地利之外幾乎所有的日耳曼人勢力統一起來,就是德國,德意志地區包括了1871年德國的國土+奧地利。
歷史上曾是法蘭克王國的地盤,後來法蘭克王國分裂,東法蘭克王國就是德意志地區國家的前身,中世紀形成德意志早期封建國家「神聖羅馬帝國」,後來這個帝國事實上陷入分裂,18世紀初德意志地區的兩大邦國奧地利和普魯士崛起。
根據1815年維也納會議,組成了德意志邦聯,普魯士於1807年進行了資本主義的改革。19世紀中期在俾斯麥和威廉一世「鐵血政策」的指導下,普魯士於1864年發動王朝戰爭,在1866年擊敗奧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聯邦。
1871年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建立,簡稱德國,奧地利被排除出了這個新帝國。戰後,德國和奧地利分別成立了新的政權,並一起加入了北約。兩國的親近感也一如既往的保持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