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二戰中德國炮兵工程學院的中國人
二戰時期,德意志王國是三個法西斯國家之一,與中國所屬的反法西斯國家敵對,所以,德國裡面並無任何中國人。
『貳』 國民黨時期黃浦軍校共開了幾期,有多少學生
黃埔軍校自1924年6月在廣州創辦到1949年底學校停辦,在大陸共辦了二十三期,若包括台灣的鳳山陸軍軍官學校至今已七十八期,在大陸時期其畢業生包括各分校、訓練班在內,計有41386人。其中1924年到1929年共培養了七期13000餘人。這些人中的多數形成了國民黨中央軍的骨幹——「黃埔系」。名將輩出,戰功顯赫,揚威中外,影響深遠,在中國近現代史上佔有顯赫地位。而昔日的黃埔軍校舊址於1988年被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1924年3月27日軍校舉行第一期新生入學考試,4月28日放榜,錄取學生編成4個隊。11月30日第一期學生考試完畢。1925年6月25日補行畢業典禮,共645人畢業。
1924年8月14日軍校舉行第二期新生入學考試。11月19日,湘軍講武堂學生158人並入該校,編為第六隊。1925年9月6日畢業,計449人。
1924年10月1日第三期開學,共分9個隊與1個騎兵隊,不分科目。1926年1月17日畢業,計1233人。
1926年3月8日第四期開學,分步兵科、炮兵科、工兵科、經理科、政治科,共5個科 。10月4日畢業,計2654人。
1926年8月第五期開學,所分科目同第四期。1927年7月20日轉至南京學習,8月15日畢業,計2418人。
第六期分為廣州黃埔和南京兩地學習。
1926年11月黃埔地區開學,蔣介石叛變革命後原4400人只留800餘人。1929年2月24日 畢業者為718人。1928年3月南京地區開學,開學後後收納武漢分校、長沙分校、福建陸軍幹部學校學生共同學習。共計2269名,1929年5月15日畢業。本期學員計3634人。
第七期也分為廣州黃埔和南京兩地學習。
第七期黃埔部分因蔣介石下野曾一度中斷學習。1928年5月復課。1930年9月26日畢業 ,計666人。南京部分於1929年3月16日開學,分步兵、騎兵、炮兵、工兵4科。1929年12 月28日畢業,計852人。
1930年5月第八期招生,1931年採用德式教育。1932年3月黃埔軍校武漢分校第八期學生並入後分兩個總隊(武漢分校學生為第二總隊)。1933年5月20日第一總隊學生畢業,計305人 。11月25日第二總隊學生畢業,計1240人。
1931年3月6日第九期學生入學(自該期起開始向黃河南北、邊疆等地招生)。1934年5月畢業,計654人。
第十期學生分為兩批,第一批1933年7月15日 ,第二批1933年8月入學,設步兵、騎兵、炮兵、工兵、交通5個科。第一批於1936年6月16日畢業,共計940人。第二批於1937年1月畢業,計621人。
第十一期於1934年9月開學,編為兩個入伍生團。分步兵、騎兵、炮兵、工兵、交通5個科。1937年8月28日第一團學生畢業,計605人。10月25日,第二團畢業,計664人。
1935年9月28日第十二期學生入校。11月11日並入要塞炮校學生。分步兵、炮兵、工兵、通信兵4個科。因抗戰需要,該期學生提前於1938年1月20日畢業,計740人。
1936年8月在南京招收第十三期學生。1938年9月16日於四川銅梁畢業,計1412人。
第十四期學生於1937年秋、冬分別入校,分3個總隊。第一總隊於1938年11月畢業於 四川銅梁,計669人。第二總隊於1939年9月畢業於四川銅梁,計1510。第六總隊於1939年1月畢業成都,計1520人。
1938年1月第十五期學生入校。1940年7月21日於成都畢業,計1559人。另外代訓空軍學生272人。
第十六期學生分3個總隊。第一總隊於1938年10月入校,1940年12月畢業,計1597人,代訓空軍學生97人。第二總隊於1939年1月入校,受訓銅梁,1939年10月於銅梁畢業, 計1629人。第三總隊於1939年春入校。1940年4月畢業於成都北校場,計1165人。
第十七期學生分3個總隊。第一總隊於1940年4月15日開學。1942年4月畢業於成都北校場,計1527人。第二總隊於1940年5月6日開學。1941年11月20日畢業於銅梁,計1374人。第三總隊於1940年7月13日開學,1942年2月15日畢業於成都北校場,計1030人。
第十八期學生分2個總隊。第一總隊於1941年4月1日入伍。1943年2月畢業於成都北校場,計1600人。第二總隊於1941年11月25日入伍。1943年10月8日畢業於成都南校場,計1237人。
第十九期學生於1942年5月入伍,分為步兵、騎兵、炮兵、工兵、特別班、輜重兵、通信兵7個科。1945年4月14日畢業於成都西校場,計902人。
第二十期學生於1944年3月20日入伍,分步兵、騎兵、炮兵、通信兵、輜重兵、工兵6 個科。1946年春並廣西6分校學生入校。1946年12月25日畢業於成都北校場,計1116人。
第二十一期學生於1945年1月3日在成都入伍,分步兵、騎兵、炮兵、工兵、輜重兵、通信兵、戰車兵7個科。其中戰車兵科於成立較晚,延長1學期畢業。1947年12月25日畢業,計2219人。
第二十二期學生於1948年7月7日在雙流入伍,分步兵、騎兵、炮兵、工兵、輜重兵、 通信兵6個科。1949年2月12日畢業,計1538人。
第二十三期學生於1949年初入學,年底解放軍兵臨成都,該期學生提前於12月4日畢業。除少數師生空運台灣,其餘被殲。
『叄』 當年國軍德械師有幾萬人
到抗戰時,真正整編完成的德械師,包括26師,87師,88師與教導總隊.
26,87,88三師為二旅四團的編制,滿編的情況下大約39000人,
教導總隊為3旅6團的編制,加上炮兵與工兵團,大約在22000人左右
『肆』 二戰德軍一個師多少人
1945年組建的國防軍第十傘兵師有三個步兵團,一個反坦克營,一個炮團,一個工兵營,一個通信營,一個醫療分隊,和補給單位共10700人(紙面上的數據,實際不滿編,另外戈林師和後面的戈林裝甲軍名義上是傘兵部隊,實際上法國戰役後裝備坦克等裝甲車輛充當輕裝甲師人數跟多)
開戰初期德軍裝甲擲彈兵師標准編制:
師部:師部指揮連摩托化制圖分隊警衛分隊(2挺機槍)
轄:2個裝甲擲彈兵團
團部:團部指揮連通信排工兵排(3挺輕機槍)摩步排(3挺輕機槍)反坦克排(3門50mmPAK38)反坦克炮,3挺輕機槍)
轄:2個摩步營
3個步兵連(12挺輕機槍,6挺重機槍,3隻反坦克炮,3門50mm迫擊炮,1支28mmSPZB41反坦克槍)
重步兵連(12挺重機槍,6門81mm迫擊炮,3門37mmPAK36反坦克炮,1挺輕機槍)
炮兵連(2門150mm輕型步兵炮,6門75mm輕型步兵炮)
自行高炮連(12門20mm高射炮)
轄:裝甲營(54輛坦克)
裝甲指揮連摩托化通信排中型裝甲連輕型裝甲連裝甲維修連
轄:炮兵團
團部:氣象分隊通信排
轄:2個摩托化炮兵營
營部(2門150mm重型榴彈炮,2挺輕機槍):通信分隊校射分隊3個炮兵連(4門105mm輕型榴彈炮,2挺輕機槍)
重炮營
營部(2門150mm重型榴彈炮,2挺輕機槍):通信分隊校射分隊3個炮兵連(4門150mm重型榴彈炮,2挺輕機槍)
摩托化高炮營
營部:指揮連通信分隊2個摩托化重型高炮連(4門88mm高射炮,2輛20mm自行高炮,2挺機槍) 摩托化自行高炮連(12門37mm31式高射炮) 軍需供應縱隊
師直屬部隊:摩托化偵察營指揮連通信分隊2個摩托化重型高炮連(4門88mm高射炮,2輛20mm自行高射炮,2挺輕機槍)摩托化自行高炮連(12門37mm牽引式高射炮)軍需供應縱隊
轄:機械化步兵營
營部:摩托化通信分隊2個自行反坦克連(6輛Marder III Ausf M)機械化步兵連(9門50mmPAK38反坦克炮,9挺輕機槍)
摩托化工兵營
營部:摩托化野戰電話連(6挺輕機槍)摩托化無線電通信連摩托化輕型通信連(2挺輕機槍)
衛生營:2個摩托化衛生連野戰醫院3個救護車縱隊(1挺輕機槍)
師軍需處:8個輕型補給縱隊重型補給縱隊(2挺輕機槍)2個重型油料運輸縱隊(2挺輕機槍)2個摩托化維修連摩托化軍需供應連
師物資供應處:摩托化麵包製作連摩托化屠宰連摩托化軍需供應縱隊
新兵營:3個步兵連(9挺輕機槍,2挺重機槍,3門50mm迫擊炮)摩托化憲兵連摩托化郵局
人員:(人)
軍官512
文職100
軍士2670
士兵13163
總計:16445
武器裝備:
反坦克槍 50支
輕機槍 375挺
重機槍 130挺
50mm迫擊炮 85門
81mm迫擊炮 55門
37mmPAK36反坦克炮 34門
50mmPAK38反坦克炮 42門
75mm步兵炮 25門
105mm輕型榴彈炮 36門
150mm重型榴彈炮 12門
20mm高射炮 22門
37mm高射炮 12門
88mm高射炮 8門
火焰噴射器 12具
坦克 54輛
突擊炮 14輛
裝甲車 30輛
摩托車 1323輛
汽車 376輛
馬車 2676輛
1944年在原殘部上恢復的黨衛軍阿道夫-希特勒裝甲師有22000人,85輛坦克(其編制與其它黨衛軍不同)。
黨衛軍第二裝甲師(帝國師)1941年6月19021人;1942年12月17112人;1943年12月14095人;1944年6月20184人;1944年12月18000人。
德國國防軍步兵師(39年共17200人,44年12352人) 轄師部、偵察營、通信營、3個步兵團(3營/團)、炮兵團、反坦克營、工兵營、師輜重隊。
師部:158人,輕機槍2挺,摩托17輛,輪式車輛31輛
偵察營:625人,輕機槍25挺,重機槍8挺,75毫米反坦克炮3門,20毫米防空炮3門,50毫米迫擊炮3門,81毫米迫擊炮4門,75毫米leIG18型輕步兵炮2門,裝甲車3輛,摩托45輛,輪式車輛30輛,馬車3輛,馬213匹。
通信營:474人,輕機槍17挺,摩托32輛,輪式車輛103輛,馬車7輛,馬52匹。
炮兵團:2500人,輕機槍32挺,105毫米榴彈炮36門,105毫米火炮4門,150毫米榴彈炮8門,摩托40輛,輪式105輛,馬車229輛,馬2274匹。
反坦克營:550人,輕機槍18挺,75毫米反坦克炮36門,摩托45輛,輪式114輛。
工兵營:843人,輕機槍34挺,反坦克槍9支,火焰噴射器20支,摩托44輛,輪式87輛,馬車19輛,馬52匹。
師輜重隊:2300人,輕機槍30挺,20毫米防空炮8門,摩托88輛,輪式車輛253輛,馬車245輛,馬735匹。
3個步兵團:各3250人,輕機槍123挺,重機槍36挺,反坦克槍27支,75毫米反坦克炮12門,50迫27門,81毫米迫擊炮18門,75毫米leIG18型輕步兵炮6門,150毫米SIG33型重步兵炮2門,摩托47輛,輪式車輛73輛,馬車210輛,馬683匹。
『伍』 中華民國國軍一個師有多少人
國軍系統復雜 ,有英美派系、德國派系、日本派系 ,所以作為軍隊的基本單位 「師」 的成分、人數不太一樣 ,千差萬別 。
中央軍 ,比較正規 ,一個滿員步兵師有 八千人 。包括三個步兵團 、師屬炮兵營、騎兵營、師屬工兵營、師屬運輸營、師屬野戰醫院、師屬特務營、警衛連、通訊排 。
地方軍閥部隊 ,就都不一樣 ,一個師大多是 3000 -- 5000人 。戰鬥力比較差 ,其中貴州王家烈部的官兵都是 「雙槍將」 ,幾乎個個抽大煙 ,上戰場 ,一觸即潰 。
西北軍龐炳勛部,號稱軍團 (相當於兵團),只有七個團 ,連軍官家屬不超過 2 萬人 。
但是青海馬家軍(馬步芳、馬繼援) ,效仿中央軍編制 ,82 軍滿員 3 萬人 ,一個師近8000人 。騎兵就有一個軍(騎兵第五軍) 。馬家軍戰鬥力很強 ,士兵的單兵作戰能力極強 ,其兇狠頑強 ,一點也不亞於日軍 。
桂系的部隊 ,尤其是第七軍 ,個個如狼似虎 ,是北伐、「4 · 12 」反革命政變 、圍剿蘇區、抗戰的主力之一 ,一個滿員師接近萬人 。
國軍的 「五大主力」 ,整編十一師、整編七十四師、機械化第五軍、新一軍、新六軍 ,都是 3 萬 人,一個師也是 8000 人 。
在抗日戰爭中打出威名的 獨立九十五師 ,號稱 「趙子龍師」 ,滿員一萬人 。
在抗日戰爭中打出威名的 第 25 師 ,號稱 「千里駒師」 ,全師 8000人。
以上參考資料:【血紅雪白】 、【林彪的軍旅生涯】、【李宗仁回憶錄】 。
『陸』 國民黨將領中有哪些在國外軍校學習過
程 潛: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炮兵科
何應欽: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二十六期步兵科
閻錫山: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
陳紹寬:南洋水師學堂,1916年赴美國學習飛機和潛水艇操作
王叔銘:黃埔軍校第一期,後到廣東軍事航空學校和蘇聯空軍第二軍事航空學校學習飛行。
朱紹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十一期
何成浚:就讀於日本東京振武學校
李烈鈞:日本士官學校第六期炮兵科
陳 儀:日本東京振武學校第五期炮兵科,炮兵射擊學校第四期
孔 庚:日本士官學校第六期步兵科
孫立人: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後赴美留學,就讀於印第安納州普渡大學土木工程系,獲理學士學位。後就讀於美國弗吉尼亞軍事學院畢業(另一說結業),並非網上流傳是西點軍校的學生。多說幾句:有四個中國人曾經畢業於西點軍校——曹霖生,王賡,溫應星,陳廷甲。其中陳廷甲因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獲得戰功,被授予英王喬治頒發的銀十字勛章,比孫立人還早十多年吶,可惜此人未參加抗日戰爭。
黃仁霖:東吳大學畢業,哥倫比亞大學碩士
何世禮:英國胡烈芝軍事學院、勒希爾炮兵學校、法國方丁布魯炮兵專門學校
馬紀壯:青島海軍軍官學校,曾赴美國學習
蔣經國: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列寧格勒托瑪卡紅軍軍政大學深造
徐煥升:中央軍官學校第六期,後派往德國航空學校、義大利空軍專科學校深造。是「轟炸」日本本土第一人
許崇智:日本士官學校第二期
熊克武:日本東斌學堂
何柱國: 日本士官學校畢業
但懋辛:日本東斌學堂
曹浩森:日本東京振武學校
黃慕松: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和炮工學校
蔣方震:日本士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明治天皇特贈指揮刀,打那以後日本士官學校里的中日學生分班學習.
吳光新: 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蔣作賓: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步兵科
井勿幕:東京大成中學
王樹常: 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八期步兵科
賀耀祖: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十期輜重科
錢大均: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十二期炮兵科
鄒作華:日本士官學校第十二期炮兵科
盛世才:上海吳淞中國公學專門部攻讀政治經濟學,後留學日本東京明治大學攻讀政治經濟學
『柒』 中國第一批到德國柏林軍事學院學習的成員名單
第一批留德學生為李鴻章所派。共有7人,即卞長勝、朱耀彩、王得勝、楊德明、查連標、袁雨春、劉芳圃 ,均屬天津海防各營內年力少壯之游擊,即下級軍官 。
中國歷史上第一批遠赴德國的留學生要追述到光緒初年,選擇德國作為軍事留學生的目的地源自清朝對德國軍事的推崇 ,中國對德國的認識和重視程度則是逐步形成的。1861年第一個《中普條約》簽訂,19世紀70年代中德雙方互派外交使節,1873年隨著王韜《普法戰紀》的出版,中國對突然崛起於歐洲的德國越發產生了濃厚興趣 。從ZZ地位來看,李鴻章認為「德國發奮為雄,其軍政修明,船械精利,實與英 、俄各邦並峙」。而從地理因素上分析 ,「該國距華較遠,並無邊界比連」,在兩國關繫上「亦無傳教與販賣洋葯等事」,且「該國素敦友誼」, 因此,「亟應及時聯絡,師彼長技以助我軍謀」 。洋務派人士最初對德國的軍械製造和軍事教育頗為青睞 。左宗棠在1874年3月22日的《與沈葆楨書》中便認為 :「愚見布樂斯(普魯士)近出後膛螺絲開花大炮 , 精妙絕倫,最為利器。……實為洋中所罕見 , 似可乘遣赴各國使,亦到布樂斯講習制炮造子彈之法。」李鴻章則對德國的軍事學院盛贊有加 , 稱其「為發展德國作戰技術發揮了巨大作用,為德國海陸軍培養了一代代傑出軍官和軍事領袖」 。當然, 除了軍事知識,德國的普通教育也受到有識之士的推崇 。
除此之外,清朝看好德國還有另一層原即希望抵消留學生在日本學習期間所產生的那種對清朝的不利影響 。1896年後,中國留日學生急速增加,1902年人數甚至超過留學歐美學生的總和。1902年,中國駐日公使和留日學生之間發生摩擦 。特別是留學生在學習之餘談論時事政治 ,秘密支持和展開反清活動 。清朝越來越擔心這些學生回國之後傳播GM思想 最終會危及其統治的安全。在這種情況下,清朝中的一些親歐派人士開始轉向歐洲 ,歐洲逐漸代替日本成為各地派遣留學生的主要對象國 。其中以湖廣總督端方為最 。在德國人眼裡 ,他並不盲目尊崇日本 ,而是崇尚德國的軍事、科學和技術,主張發展德國在湖廣的影響。
早期留德學生主要「學習水陸武備,此外專意語言文字,其餘各種學問均未能涉及」。光緒二十五年「同文館原奏」提出應注重學習西洋的農、工、商、礦等實業。然而就赴德學生而言,學科分布狀況並無根本改變 。堅甲利兵思想仍充斥於大員的頭腦之中 , 加之德國以軍事尤其陸軍見長 ,因此留學生派遣仍以軍事學員為主 。根據駐德大使楊晟的奏報 , 光緒二十二至三十二年70名登記在冊的留德學生中,在軍校學習的學生為38名,學習製造技術的17名,其餘的分別學習礦學 、 法律學 、 電學和德語語言文學 。由湖北選派的留學生清一色地學習「馬隊、步隊、炮隊和工程隊」, 以及軍械製造技術 。而21名江南學生也皆「習陸軍」 。而在蔭昌所奏報的77名留學生中, 所攻科目也以軍事和理工為主 ,但也有學美學的,進柏林文科大學的有7名。
洋務運動時期送往德國的第一批學生7名 , 查連標、袁雨春、劉芳圃三人學有所成,1879年回國後經李鴻章面試,認為「所習步隊、技藝、紀律尚為嫻熟」,又據李鳳苞鑒定,「該弁等在洋均各謹守禮法 , 見重於外人,營哨教習均具考語信憑 , 是其材器頗堪造就」。因此授予查、連二人五品藍翎,「以千總盡先補用」。而袁雨春則「以守備盡先補用」,並賞換花翎軍功。三人均留於直隸 , 仿照德國之制, 訓練新軍。
清朝留德學生歸國後作為群體所做的貢獻不如留日學生,後者為反清提供了骨幹力量; 其貢獻亦不如在科學技術領域獨占鰲頭的留美學生 。清朝留德學生中卓有成效者並不多。1903年派往德國的湖北學生馬德潤在柏林大學獲得了政治學博士頭銜,而賓步程曾擔任過湖南專門學校校長。朱和中1912年歸國,任南京陸軍參謀部第二局局長,曾翻譯過《 德國憲法 》一書。胡均1911年前回國, 1912年擔任北京大總統府秘書。在早期留德生中段祺瑞是其中的佼佼者,是中國叱吒風雲的人物,成為北洋三傑中的"北洋之虎" 。
『捌』 國民黨一個師多少人
八千到一萬多。
國軍系統復雜 ,有英美派系、德國派系、日本派系 ,所以作為軍隊的基本單位 「師」 的成分、人數不太一樣 ,千差萬別 。
中央軍 ,比較正規 ,一個滿員步兵師有 八千人 。包括三個步兵團 、師屬炮兵營、騎兵營、師屬工兵營、師屬運輸營、師屬野戰醫院、師屬特務營、警衛連、通訊排 。
地方軍閥部隊 ,就都不一樣 ,一個師大多是 3000 -- 5000人 。戰鬥力比較差 ,其中貴州王家烈部的官兵都是 「雙槍將」 ,幾乎個個抽大煙 ,上戰場 ,一觸即潰 。
西北軍龐炳勛部,號稱軍團 (相當於兵團),只有七個團 ,連軍官家屬不超過 2 萬人 。
但是青海馬家軍(馬步芳、馬繼援) ,效仿中央軍編制 ,82 軍滿員 3 萬人 ,一個師近8000人 。騎兵就有一個軍(騎兵第五軍) 。馬家軍戰鬥力很強 ,士兵的單兵作戰能力極強 ,其兇狠頑強 ,一點也不亞於日軍 。
桂系的部隊 ,尤其是第七軍 ,個個如狼似虎 ,是北伐、「4 · 12 」反革命政變 、圍剿蘇區、抗戰的主力之一 ,一個滿員師接近萬人 。
國軍的 「五大主力」 ,整編十一師、整編七十四師、機械化第五軍、新一軍、新六軍 ,都是 3 萬 人,一個師也是 8000 人 。
在抗日戰爭中打出威名的 獨立九十五師 ,號稱 「趙子龍師」 ,滿員一萬人 。
在抗日戰爭中打出威名的 第 25 師 ,號稱 「千里駒師」 ,全師 8000人。
(8)國軍留學德國炮兵學生多少人擴展閱讀:
二戰時國軍一個標准師的編制
步兵師:
3個步兵團3000人。
1個炮兵營700人、18門75毫米野戰炮。
1個輜重營900人。
1個工兵營900人。
1個師部營1000人,師部,師參,騎兵連,警衛連,憲兵連,衛生連,2個徒手補充營等。
全師滿員12500人,戰時加強苦力補充兵55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