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人怎麼走向世界大戰

德國人怎麼走向世界大戰

發布時間:2022-05-12 15:23:54

1. 德國巴掌大點的地方,為什麼能發動兩次世界大戰

德國位於歐洲西部,是歐洲的一個重要國家,德國在歐洲各國中的領土面積中是比較大的,但是和中國,美國這樣的國家比就顯得的太小了。但就是這么一個領土面積還沒有新疆大的地方,卻能夠發動兩次世界大戰,打的歐洲各強國毫無還手之力,德國是憑什麼有這么強的能力呢?

德國主要是由日耳曼人種構成,在歷史上也有過一段輝煌的時期。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普魯士首相俾斯麥還在和歐洲各國進行戰爭,終於在1871年統一了德意志帝國。德國統一後,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領導下分奮發圖強,積極的發展工業,開展教育,德國的綜合國力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德國的實力強大以後,當時海外的廣闊殖民地已經被歐洲各國侵佔,於是德國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企圖和歐洲其他國家爭奪海外殖民地的控制權,但最終以失敗告終。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德國遭到了重創,國家只能允許保留十萬軍隊,不能發展進攻性武器,第一次世界大戰對雙方來講都不是什麼正義戰爭,而是海外利益引起的戰爭。一戰的恥辱一直埋在德國人的心裡,德國的國力恢復也很快,並迅速發展成了歐洲第一工業大國。20世紀30年代,世界性的經濟發危機發生,德國法西斯勢力抬頭,希特勒上台施行獨裁統治。

由於經濟大危機的破壞性太大,所以歐美各國很長時間都沒有恢復過來,也無暇顧及德國的動作,而德國在希特勒的領導下卻恢復很快,德國趁著英法等國陷在經濟危機中自顧不暇,開始迅速擴充軍隊。更為可怕的是,希特勒還煽動起了德國的民主主義情緒,而英法等戰勝國目睹了一戰時的慘狀,根本不敢再發動大規模戰爭,一味的對德國的侵略行徑忍讓,最終希特勒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使得歐洲各國措手不及,一戰時輝煌一時的法國不到一個月就舉國投降。

2. 為什麼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都是由德國人挑起的

日本和德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起因 1939年9月1日,德國對波蘭不宣而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彷彿轉眼間,距離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已過了60年。回顧歷史,分析這場人類社會經歷的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破壞程度最深的全球性戰爭是如何爆發的,對今天的世界有著非常重大的借鑒意義。認真吸取歷史的教訓,人類才能真正避免再次走入戰爭的深淵。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埋下禍根 1918年11月11日,德國與協約國在法國巴黎東北的貢比涅森林簽訂投降協議。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宣告結束。戰爭結束後,協約國集團於1919年和1922年在巴黎和華盛頓先後召開了國際會議,討論重建戰後國際秩序的問題。經過幾番討價還價,最終建立了戰後初期的國際體系,即「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核心問題是解決德國問題。許多人認為:協約國不承認德國的大國地位是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根本原因。因此,當時許多歐洲政治家天真地相信:只要能夠處理好這一問題,就可以使歐洲避免另一場戰爭。但是,英、法、美三國操縱簽訂的《凡爾賽和約》在處置德國時採取了「以暴治暴」的方法,使德國喪失了1/8的領土和1/10的人口,在德國人心目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從而背離了制定這一條約的初衷。 一紙和約真能一勞永逸地解決德國問題嗎?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二十餘年,無論協約國集團在處置德國問題時怎樣大發仁慈,都難以改變德國老百姓心中約定俗成的基本認識:戰爭賠款是德國貧困的根源。不管是瀕於破產的商人、收入菲薄的教師,還是失業的工人,都把他們貧困的原因歸咎於戰爭賠款。在德國人看來,在「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普魯士佔領了100多年的但澤(今波蘭格但斯克市,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國際聯盟和波蘭共同管轄)成為了自由市,波蘭走廊把東普魯士同德國本土分割開,德國喪失了所有的殖民地,所有這一切帶給德國的只有貧弱和苦難。德國人認為,擺脫困境的根本方法,是推翻壓在他們頭上的《凡爾賽和約》。此時,大多數德國人心中想的只是:復仇!復仇!復仇!希特勒和納粹黨的出現恰恰迎合了德國人這種急於報復的極端民族主義心理,因而輕易上台執政。 在巴黎和會上,義大利首相奧蘭多沒有獲得他想要的特權,一怒之下拂袖而去。奧蘭多回國後政府倒台。1922年10月,墨索里尼在義大利建立了法西斯政權。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另一主要國家日本,其膨脹野心也與華盛頓會議上處理德國在太平洋上的島嶼殖民地、重新劃分遠東政治格局有關。因此,後來的歷史學家們不客氣地說:德、意、日法西斯國家本身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分贓不均的產物,是「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孕育的畸形兒! 姑息養奸 法西斯泛濫世界 20世紀30年代,以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開始,以1939年納粹德國侵略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結束,中間穿插著義大利入侵阿比西尼亞(今衣索比亞),日本全面發動侵華戰爭,德、意法西斯干涉西班牙內戰,納粹德國吞並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在這十年中,世界從烽火點點到硝煙成片,從局部戰爭逐步走向世界大戰的深淵。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人們普遍幻想今後永遠不會再有另一場世界大戰了,飽受戰爭之苦的歐洲各國「和平主義」思想過度泛濫。「和風」勁吹之下,歐洲各國大規模裁軍,對納粹黨在德國上台可能造成的危害疏於防範,形成了它得以壯大的外部條件。同時,英、法、美等國家對於德、意、日在全世界的侵略行徑不聞不問、姑息養奸,使得法西斯毒瘤泛濫世界,成為危害人類和平的重大隱患。 1933年,和平的熱望鼓動著大多數英國人,法國人則在德法邊境修築了蜿蜒幾百公里的馬其諾防線,並在德國東部聯合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和羅馬尼亞組成制約德國的「小協約國」集團,自以為從此可以高枕無憂、永享太平了。與此同時,納粹黨執政後的德國卻在悄然重整軍備,恢復普遍義務兵役制,並秘密發展被《凡爾賽和約》禁止的空軍和坦克部隊。義大利和日本這兩個法西斯國家也爭相擴軍備戰,磨刀霍霍,准備大幹一場。 1931年,日本製造「九一八事變」,佔領了中國東北。「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政府一面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不抵抗」政策,一面將希望寄託在英法主導的國際聯盟身上,希望由「國聯」出面制裁日本。英法把持的「國聯」雖然高舉「道義」的大旗,但對日本的侵略行徑卻裁而不制。這一方面是由於西方列強要維持與日本的經貿關系,另一方面,若翻翻歷史書就會發現,它們中哪一個沒有過類似侵略行徑呢?此時,被世界輿論寄以厚望的美國羅斯福政府又埋頭於「新政」,不願涉足國際事務,這無異於鼓勵法西斯國家得寸進尺。 國際聯盟對「九一八事變」的態度開了一個既可悲又可怕的先例。在這之後,法西斯國家摸到了「綏靖政策」的脈搏,在世界各地頻繁侵略,

3. 為什麼說德皇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把德國拖進了世界大戰的深淵呢

1871年統一後的德國,搭上兩次工業革命的快車很快成為了歐洲強國。尤其是威廉二世成為德國皇帝後,極力推行擴張的世界政策,從此歐洲的均勢失衡,再不平靜。隨著德國的擴張野心和行動的膨脹,也使英法等老牌帝國開始憂心忡忡。如此德國與英法俄之間矛盾日益尖銳起來,但德皇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並無絲毫收斂之意,矛盾繼續發展,所以一場大戰正洶涌而來。

對外政策的演變

俾斯麥早在國內狂熱勢力要求擴建海軍、謀求擴張世界時就曾表示:「德國在擁有世界第一陸軍時,再進一步擴大海軍,只會將自己的國家推向眾矢之的,這是一種愚蠢的想法。」由此可見,俾斯麥對時局冷靜、明智而准確的判斷。然而,俾斯麥辭職以後,威廉二世以及那些狂熱的支持者早已把這一忠告拋到了九霄雲外。最終德國人的軍事冒險讓當時的世界秩序難以維計下去,德國滑進世界大戰的深淵,得到的是那個讓他們無法接受的《凡爾賽條約》。

4. 一戰後,德國為什麼能迅速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以當時的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和義大利王國三個軸心國為主的法西斯國家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進行的一場全球性的大戰。作為二次大戰的主要力量,德國在整個戰爭中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在戰爭准備差不多的時候,為了獲取更多的資源來解決德國國內的發展問題,德國開始嘗試性的進攻毗鄰的弱小國家,以期得到更多的土地資源,來發展國內經濟。而這一時期作為當時主要力量的英法等國採取了綏靖政策,放任德國對於他國的侵略。最終助長了希特勒及其納粹德國的囂張氣焰和政治野心,開始大規模侵略其他國家。於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終全面爆發。

5. 看希特勒是怎樣一步步發動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起因

1939年9月1日,德國對波蘭不宣而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彷彿轉眼間,距離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已過了60年。回顧歷史,分析這場人類社會經歷的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破壞程度最深的全球性戰爭是如何爆發的,對今天的世界有著非常重大的借鑒意義。認真吸取歷史的教訓,人類才能真正避免再次走入戰爭的深淵。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埋下禍根

1918年11月11日,德國與協約國在法國巴黎東北的貢比涅森林簽訂投降協議。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宣告結束。戰爭結束後,協約國集團於1919年和1922年在巴黎和華盛頓先後召開了國際會議,討論重建戰後國際秩序的問題。經過幾番討價還價,最終建立了戰後初期的國際體系,即「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核心問題是解決德國問題。許多人認為:協約國不承認德國的大國地位是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根本原因。因此,當時許多歐洲政治家天真地相信:只要能夠處理好這一問題,就可以使歐洲避免另一場戰爭。但是,英、法、美三國操縱簽訂的《凡爾賽和約》在處置德國時採取了「以暴治暴」的方法,使德國喪失了1/8的領土和1/10的人口,在德國人心目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從而背離了制定這一條約的初衷。

一紙和約真能一勞永逸地解決德國問題嗎?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二十餘年,無論協約國集團在處置德國問題時怎樣大發仁慈,都難以改變德國老百姓心中約定俗成的基本認識:戰爭賠款是德國貧困的根源。不管是瀕於破產的商人、收入菲薄的教師,還是失業的工人,都把他們貧困的原因歸咎於戰爭賠款。在德國人看來,在「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普魯士佔領了100多年的但澤(今波蘭格但斯克市,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國際聯盟和波蘭共同管轄)成為了自由市,波蘭走廊把東普魯士同德國本土分割開,德國喪失了所有的殖民地,所有這一切帶給德國的只有貧弱和苦難。德國人認為,擺脫困境的根本方法,是推翻壓在他們頭上的《凡爾賽和約》。此時,大多數德國人心中想的只是:復仇!復仇!復仇!希特勒和納粹黨的出現恰恰迎合了德國人這種急於報復的極端民族主義心理,因而輕易上台執政。

在巴黎和會上,義大利首相奧蘭多沒有獲得他想要的特權,一怒之下拂袖而去。奧蘭多回國後政府倒台。1922年10月,墨索里尼在義大利建立了法西斯政權。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另一主要國家日本,其膨脹野心也與華盛頓會議上處理德國在太平洋上的島嶼殖民地、重新劃分遠東政治格局有關。因此,後來的歷史學家們不客氣地說:德、意、日法西斯國家本身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分贓不均的產物,是「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孕育的畸形兒!

姑息養奸 法西斯泛濫世界

20世紀30年代,以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開始,以1939年納粹德國侵略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結束,中間穿插著義大利入侵阿比西尼亞(今衣索比亞),日本全面發動侵華戰爭,德、意法西斯干涉西班牙內戰,納粹德國吞並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在這十年中,世界從烽火點點到硝煙成片,從局部戰爭逐步走向世界大戰的深淵。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人們普遍幻想今後永遠不會再有另一場世界大戰了,飽受戰爭之苦的歐洲各國「和平主義」思想過度泛濫。「和風」勁吹之下,歐洲各國大規模裁軍,對納粹黨在德國上台可能造成的危害疏於防範,形成了它得以壯大的外部條件。同時,英、法、美等國家對於德、意、日在全世界的侵略行徑不聞不問、姑息養奸,使得法西斯毒瘤泛濫世界,成為危害人類和平的重大隱患。

1933年,和平的熱望鼓動著大多數英國人,法國人則在德法邊境修築了蜿蜒幾百公里的馬其諾防線,並在德國東部聯合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和羅馬尼亞組成制約德國的「小協約國」集團,自以為從此可以高枕無憂、永享太平了。與此同時,納粹黨執政後的德國卻在悄然重整軍備,恢復普遍義務兵役制,並秘密發展被《凡爾賽和約》禁止的空軍和坦克部隊。義大利和日本這兩個法西斯國家也爭相擴軍備戰,磨刀霍霍,准備大幹一場。

1931年,日本製造「九一八事變」,佔領了中國東北。「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政府一面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不抵抗」政策,一面將希望寄託在英法主導的國際聯盟身上,希望由「國聯」出面制裁日本。英法把持的「國聯」雖然高舉「道義」的大旗,但對日本的侵略行徑卻裁而不制。這一方面是由於西方列強要維持與日本的經貿關系,另一方面,若翻翻歷史書就會發現,它們中哪一個沒有過類似侵略行徑呢?此時,被世界輿論寄以厚望的美國羅斯福政府又埋頭於「新政」,不願涉足國際事務,這無異於鼓勵法西斯國家得寸進尺。

國際聯盟對「九一八事變」的態度開了一個既可悲又可怕的先例。在這之後,法西斯國家摸到了「綏靖政策」的脈搏,在世界各地頻繁侵略,最終將世界推入了大戰的深淵!

「綏靖政策」將世界推入大戰

希特勒上台伊始,恰逢德國陷入資本主義世界性經濟危機之中。憑藉手下能臣沙赫特(時任德國經濟部長)的經濟才能,德國的經濟實力幾乎發揮出了全部的潛能。但是,飽受《凡爾賽和約》制裁的德國軍隊早已不再是一支令人望而生畏的力量了。甚至到了大戰爆發的1939年,德國人還根本沒有為一場長時間的戰爭做好充足的准備。

那麼,是什麼力量導致法西斯國家一而再、再而三地冒險孤注一擲,但又不斷得手,從而將整個世界拖入一場幾乎滅絕人類的世界大戰中去呢?答案是:「綏靖政策」。

什麼是「綏靖政策」?一般的解釋是:西方列強為防止戰火燒到自己頭上,以犧牲弱小國家為代價換取自身的苟安。

如果沒有此時英法等世界主要國家所奉行的「綏靖主義」,希特勒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政客、一個跳樑小丑而已。那麼,英法等國是如何「綏靖」希特勒的?

1936年3月7日,希特勒悍然撕毀《凡爾賽和約》,3.5萬德軍奉命進入了萊茵非軍事區。當時的德軍無論數量還是質量均與駐扎在萊茵河對岸的法軍有很大差距,因此希特勒在入侵之前還下了這樣的命令:一旦遇到法軍的抵抗就立刻撤退!但法國政府在希特勒的挑戰面前畏縮不前,英國政府又採取「超然」態度,使得希特勒順利度過了「一生中神經最緊張的時刻」。希特勒挑戰《凡爾賽和約》的第一個動作得逞了。

同年年底,德、日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定》。次年11月,義大利宣布加入,「柏林—羅馬—東京軸心」正式形成。

1938年3月,奧地利總理舒士尼格與國內民族主義者矛盾激化。11日晚8時,納粹黨人賽斯·因誇特在德國的支持下就任奧地利總理。當晚9時10分,賽斯·因誇特發出電報,請求德國援助。但希特勒早在當晚8時45分就已命令德軍進軍奧地利。3月13日,奧地利正式並入德國。其實,當時德軍在入侵之前根本沒有做好作戰准備,其車輛有70%在路上拋了錨。

德奧合並,更准確地說是德奧合並的方法和結果,使希特勒摸透了「綏靖主義」者的底牌,使他在通往大戰的路上走出了關鍵的一步。德軍入侵奧地利的整個過程進行得出奇的順利,以至於希特勒本人也被這種勝利的情緒所感染。

在這之後,他以在民族問題上處理不當為由,抓住捷克斯洛伐克不放,迫使捷給予其境內蘇台德地區的德意志人以「自治」。擁有幾十個師、數十萬人的捷克斯洛伐克軍隊裝備還是比較精良的,其戰鬥力足以抵抗德國軍隊的入侵。但這支雄師在英法「綏靖政策」的壓力下根本沒有用武之地。

1938年9月15日,英國首相張伯倫生平第一次乘飛機出行,趕赴希特勒在慕尼黑郊外的別墅伯希特斯加登。根據會議記錄,張伯倫沒有問過能否保持一個領土完整的捷克斯洛伐克的獨立,也沒有問過這對西方列強會產生什麼樣的戰略影響,甚至根本沒有考慮過捷克斯洛伐克的領土完整,就拍板把捷克斯洛伐克出賣給了希特勒。當然,人們也不會忘記慕尼黑會議上的另一個「綏靖主義」者。在9月18日的會議上,法國總理達拉第力圖使英國人相信:希特勒是個誠實辦事的人,他在獲得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德意志人居住地之後,絕不會再尋求其他非德意志人居住的領土。張伯倫則說:「如果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接受現在向他們提出的建議並確定不會同時發生軍事政變的話,英王陛下政府准備參加擬議中的保證。」達拉第的一句話把英國推進了世界大戰,而張伯倫的一句話又把捷克斯洛伐克投入了民族苦難的深淵。

9月29日,張伯倫與達拉第、墨索里尼、希特勒在慕尼黑舉行了四國首腦會議,正式簽署了《慕尼黑協定》。協定簽字之後,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才被叫進會議廳,張伯倫和達拉第向他們宣布協定的內容,還告訴他們:「這是無權上訴和不能修改的判決詞」。

返回倫敦,面對機場上歡呼雀躍的人群,張伯倫不禁高喊:這是在我國歷史上,第二次將偉大的和平從歐洲大陸帶回!

但是,沒過多久,法西斯的炸彈就落到了他們的頭上。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入侵波蘭。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同日對英美宣戰,大戰真正具有了世界規模。「綏靖政策」的苦果終於砸到了綏靖者自己的頭上。

6. 德國為何要開啟兩次世界大戰,目的是什麼,真的只為擴大地盤嗎

德國開啟兩次世界大戰的真實目的,要說都是為了擴充地盤也並不為過。兩次世界大戰的目的雖然並不完全相同,但對於發動戰爭的德國來說,其主觀要求非常相似:國土、資源、勢力范圍。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主要是德國工業化進程迅速,在短時間內超越了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一越成為了歐洲主要工業國家,從而對當時的英法等主導的世界秩序日益不滿,慾望促使之下最終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早在19世紀中期,普魯士王國發起德意志統一戰爭時期,就與當時歐洲霸主法國發生了沖突,進而引發了「普法」戰爭。這場戰爭本是一次自衛戰爭,但後來轉化成為入侵戰,法國大敗後,把阿爾薩斯和洛林割讓給了德國,還賠償了50億法郎。正是經由這次戰爭,德國才真正轉變成為歐洲主要工業大國,更建立起了第二帝國,在國主與國民的雄心壯志和野心膨脹之下,終於在20世紀初期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在大戰前期,也就是1914年8月,整個德國人民都欣喜若狂,甚至包括當時的阿道夫·希特勒在內的德國士兵們都極其興奮。德皇甚至驕傲的宣稱整個德國國內的各黨派斗爭已經結束,他說:「我不再認識黨派,我只認識德國人民」。

看得出來,野心勃勃的希特勒早就開始謀劃對世界的進攻了!而剛剛上任的英國首相張伯倫還在為討好希特勒而溜須拍馬,殊不知「養虎為患」的道理。因為但澤被英、法割給了波蘭當做出海口,德國把此事看成自己的一塊心病,也正是以此為由,德國首先對波蘭發動了「閃電戰」,名義上就是奪取自己的但澤出海口。

德國的這一舉動才徹底驚醒了英、法等西方國家,這畢竟是武力奪取自己的既得利益,並威脅了這些傳統強國的地位,焉有不戰的道理。於是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又一次從歐洲肆虐!

7. 希特勒德國是如何走向戰爭的

當時正值資本主義世界的金融危機,許多資本主義國家都無可避免地遭到毀滅性的經濟打擊。當時的美國由羅斯福執政,實行了「羅斯福新政」,使美國走出金融困境。而德國則不同,那時希特勒的納粹黨抬頭,利用各個階層對現政權的強烈不滿,打著當時流行的「社會主義」和「民族主義」的旗號,煽動復仇主義和種族主義情緒,發動強大的蠱惑宣傳活動,在混亂中擴大了自己的群眾基礎。1933年希特勒上台,最後把金融危機帶來的沖擊轉嫁到戰爭身上,夥同日本和義大利,一起走上了法西斯道路。
我記得應該差不多是這樣了吧,有錯可別怪我哦~

8. 德國靠什麼發動兩次世界大戰是什麼支撐著他的國民經濟那時候德國人生活的如何

二戰爆發前德國民眾的生活是比較糟糕的,因為一戰戰敗,德國被戰後賠款壓得抬不起頭,民眾生活自然不好。如果生活好,希特勒也不可能上台。。。民眾生活不好,才會期待國家對外擴張來改變自己的生活。所以宣揚對外擴張和德國種族最優論的希特勒才會受到民眾的大力支持。。但是德國畢竟是老牌的西歐強國,工業底子還在,但海軍被一戰戰敗條款限制,非常弱,陸軍和空軍都還有相當不錯的實力。
德國人殺猶太人,有希特勒的個人因素,也有民眾的因素。首先,猶太人在德國不受歡迎是肯定的。猶太人常年沒有自己的國家,但其較好的經濟頭腦使其在各個國家都混的不錯。外來而且富裕的人肯定會受到本地人的討厭的。。。在電影辛德勒的名單中,德國人抓猶太人,波蘭本地人都一個個的在路邊向猶太人扔垃圾,可見猶太人不受歡迎是肯定的。。。另外希特勒的個人意願也占很大因素,首先希特勒上台的一個對國民宣傳的承諾就是日耳曼人是最高等的種族。這種承諾得到國民的強烈支持,其殺猶太人就肯定不會受到反對。雖然德國民眾不是全體知情,但至少執行其決定的德國軍人都是支持的。

9. 兩次世界大戰為何都因德國而起,誰塑造了德意志民族的好戰基因

德國人之所以好戰,是因為他們的祖先就帶有這日耳曼人的血統。而日爾曼人是隨著大遷徙,游牧到的西歐。而在這一過程中他們不可避免的會發生大大小小的戰斗,那麼這一傳統就被延續了下去。再者該民族在早期是在羅馬統治下的,但之後就被四分五裂,由於眾多諸侯國的存在,使得德意志民族一直不能形成一個統一的民族。而正是這種長期的分裂讓他們極度渴望統一,而之後的統治者利用了這一特點,使得之後的兩次大戰都由他們發起。

所以,德意志民族所具有的好戰特性是和他們整個民族發展歷史相關聯的,因為缺乏統一性,所以他們更想要抱團。

10. 為什麼兩次世界戰爭都是德國發起的呢

俗話說,這世界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兩次世界大戰的發起國都是德國,也都是有著必然原因。

在十七世紀-十八世紀的德國,一直都處在分裂的狀態之中。當時,盤踞在德國土地上是三百多個封建邦國,這些邦國各自為政,使得德國都是一片渙散,無法與歐洲的老派強國英國與法國爭高下。

由於戰敗使德國飽受了戰爭的創傷,可是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給德國沖擊更加巨大,卻也為希特勒上台製造了機會。希特勒上台之後,也了解德國民眾對德國戰敗之後《凡爾賽條約》的壓抑情緒,於是藉此發動戰爭來重新獲得德國在一戰之前在世界佔有的利益。

再加上世界性經濟危機爆發,希特勒也只能採取「以戰養戰」,大力發展軍備擴大就業,藉此推動德國經濟的復甦與發展。當德國擴充軍備製造的軍事武器如果不在戰場上,也是無用武之地,於是德國只能閃襲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就這樣爆發了。

閱讀全文

與德國人怎麼走向世界大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7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1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2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