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戰時德國將軍為什麼喜歡坐敞篷車

戰時德國將軍為什麼喜歡坐敞篷車

發布時間:2022-05-12 15:24:01

A. 關於一戰導火索

經過兩次巴爾干戰爭,大大鼓舞和促進了在奧匈帝國統治下的各被壓迫民族爭取獨立的運動。尤其是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兩地的斯拉夫人強烈要求擺脫奧匈統治,與塞爾維亞合並,建立統一的國家。反奧的青年組織和秘密團體不斷出現。在塞爾維亞,要求實現南部斯拉夫民族的統一,建立「大塞爾維亞國」的民族運動也不斷高漲。由於在巴爾干戰爭中的勝利,塞爾維亞被看作南部斯拉夫人反對外國統治,爭取民族統一的核心。這就使得搖搖欲墜的哈布斯堡王朝統治者極為不安。奧匈帝國為了摧毀塞爾維亞,便加緊進行對塞的作戰准備。奧匈帝國的皇位繼承人弗蘭茲·斐迪南和奧國軍隊總參謀長孔拉德·封·蓋曾道夫,就是其中積極主張對塞爾維亞發動戰爭的軍國主義代表人物。斐迪南原是奧皇弗蘭茨·約瑟的兄弟卡爾·盧威格大公的長子。因奧國皇太子死後,約瑟斷了直系後嗣,便於一八九六年選定斐迪南為皇位繼承人。他從小被送到軍隊里培養,在奧匈陸軍中有較大影響。他與孔拉德·封·蓋曾道夫關系密切。一九○六年,他提議委任蓋曾道夫為總參謀長,加強了奧匈的軍國主義體制。之後,不斷向巴爾干擴張,對塞爾維亞進行威脅。

奧匈帝國的野心,得到了德國的大力支持。德國希望通過奧匈打擊塞爾維亞,以削弱俄國在巴爾乾的勢力。一九一四年五月,德奧兩國總參謀長舉行會談。六月十二日,威廉二世又同弗蘭茲·斐迪南舉行了會談,討論了關於在巴爾干糾集旨在反對塞爾維亞的新聯盟問題,估計了俄國的戰備情況。威廉二世向弗蘭茲·斐迪南表示,一旦奧塞發生戰爭,如果俄國站在塞爾維亞方面進行干預,德國將支持奧匈。

奧匈帝國為了對塞爾維亞炫耀武力,進行威脅,決定在鄰近塞爾維亞邊境的波斯尼亞舉行軍事演習,把塞爾維亞作為假想敵。狂熱的軍國主義分子弗蘭茲·斐迪南決定親自檢閱這次演習,並選擇在塞爾維亞每年都要紀念的「維多夫丹」國恥日,到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薩拉也夫)去巡視。斐迪南的目的不僅要顯示奧匈帝國自一九○八年吞並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以來對這兩地的統治權力,而且,更主要的是為了向塞爾維亞示威,打擊塞爾維亞人民的反奧情緒。奧匈的蓄意挑釁,引起了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極大的憤怒。一個定名為「不統一毋寧死」(通常稱為「黑手黨」)的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軍人團體決定刺殺斐迪南,以打擊奧匈侵略者的氣焰。刺殺計劃是在塞爾維亞准備的。「黑手黨」決定在斐迪南去薩拉熱窩巡視訪問時動手。幾個在貝爾格萊德學習的、受「黑手黨」影響的波斯尼亞青年接受了這一任務。他們雖然是奧匈國民,但都是塞爾維亞族人,具有強烈的反奧思想。在「黑手黨」成員的協助下,他們潛回波斯尼亞,並組織了幾名具有反奧民族主義思想的夥伴,作了精心布置。

六月二十八日,在檢閱完軍事演習後,斐迪南偕同妻子,乘敞篷汽車,在總督和市長陪同下,傲然自得地前往薩拉熱窩市政廳。街道兩旁站滿了觀看的人群。當車隊行駛到鬧市中心時,事先埋伏在路旁的波斯尼亞青年查卜林諾維奇沖上前去,向斐迪南乘坐的汽車投擲一枚炸彈,但沒有命中,炸彈在車的後邊爆炸,只傷了一名隨從軍官。斐迪南故作鎮靜,命令車隊繼續前進,開往市政廳。當斐迪南夫婦參加完市政廳舉行的歡迎儀式,乘車返回,行駛到一個街口的轉彎處時,汽車緩慢下來,這時,隱蔽在路旁的塞爾維亞族愛國青年加弗利爾·普林西波,急步上前,用手槍對准斐迪南夫婦連發兩槍。這個狂妄、傲慢的帝國主義者連同他的妻子當場被擊斃。

斐迪南是個臭名昭著的軍國主義者,他的被刺,被人民群眾視為對帝國主義戰爭狂人的一個懲罰。但是,這一事件卻使早已渴望戰爭的帝國主義者興奮異常。德皇威廉二世瘋狂叫嚷:「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六月三十日,德國駐維也納大使向本國報告了奧匈對塞爾維亞進行徹底「清算」的意圖。威廉二世在報告上批示:「要麼立即清算,要麼永遠不」。奧匈帝國把這一事件看作侵吞塞爾維亞的極好機會。就在斐迪南被刺後的第二天,奧匈帝國陸軍總參謀長孔拉德聲稱必須立即開始軍事動員。外交大臣也叫囂:「現在是到了解決塞爾維亞問題的時候了」。由於擔心俄國會進行軍事干預,七月四日,奧皇弗蘭茨·約瑟夫向威廉二世寫了一封私人信件並發出政府備忘錄,探詢德國意見。威廉二世立即接見奧匈駐德大使,表示德國希望奧匈對塞採取堅決行動「不必踟躕」,極力慫恿發動武裝進攻。同時他聲稱,如果奧俄之間發生戰爭,德國將履行自己對同盟條約的義務。接著,威廉二世召開首相,外交大臣和陸海軍統帥會議,向大臣們預告,戰爭可能爆發,他問國防大臣:「帝國軍隊是否已准備好應付一切事變?」答復是:「一切准備停當」。

在協約國方面,俄法表示支持塞爾維亞。沙皇政府的一些頭面人物主張不要向德奧讓步。前外交大臣伊茲沃爾斯基曾積極鼓吹用武力奪取土耳其的博斯普魯斯和達達尼爾海峽,因而當戰爭即將爆發時,他高興地叫嚷:「這就是我的戰爭!」法國向俄國保證,如果俄國與德國發生戰爭,法國定將履行自己的同盟義務,要俄國「必須堅定」。英國則玩弄狡猾的外交伎倆,它一面向德國表示要盡一切可能防止大國間的戰爭,一面私下鼓勵俄國備戰,但不公開聲明援助俄國。直到七月二十六日,英國國王喬治五世還向威廉二世的兄弟表示:「我們盡一切努力,不使自己牽入戰爭而保守中立」,這就給德國造成英國不會立即捲入戰爭、而可能暫時保持中立的錯覺。德國估計俄法對戰爭准備尚不充分,認為只要英國暫時不捲入,德國就可能以閃擊戰迅速打敗俄法。因此,德國竭力鼓勵奧匈把由薩拉熱窩事件引起的奧塞沖突推向全面的歐洲大戰。

B. 一戰的導火線是什麼

1914年6月28日 「一戰」導火線:斐迪南大公薩拉熱窩遇剌!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的皇太子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遇刺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斐迪南是個狂熱的軍國主義分子,他竭力主張吞並塞爾維亞。1914年6月,奧匈帝國以塞爾住業為假想敵,在其毗鄰的波斯尼亞舉行軍事演習,斐迪南偕同王妃親臨檢閱。這是對塞爾維亞明目張膽的挑釁。演習結束後,當斐迪南到達波斯尼亞首都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愛國青年普林西波刺死。奧匈帝國決定以此為借口挑起戰爭,吞並塞爾維亞。
在戰爭一觸即發的情況下,各帝國主義國家緊張地進行陰謀活動,准備廝殺。德皇威廉二世瘋狂叫囂:「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奧匈帝國在取得法國的支持之後,於7月23日向塞爾維亞提出了極其苛刻的條件,限定在四十八小時內簽復。塞爾維亞為了忍辱求全,除了奧方派員參與追捕審判兇手一項外,其餘條件全數被迫接受。盡管如此,奧匈帝國仍以沒有得到滿意的答復為借口,於7月28日對塞爾維亞正式宣戰。
7月30日,俄國宣布總動員。德國要求俄國停止總動員遭到拒絕,遂於8月1日對俄宣戰。8月3日,德國又對法國宣戰。8月6日,奧匈帝國對俄宣戰。日本趁德國無暇東顧之機,向德國提出最後通牒,要求無條件地把德佔膠州灣交給日本,遭到拒絕,8月23日,日本對德宣戰。11月,土耳其參加同盟國方面作戰。由帝國主義挑起的世界規模大廝殺,就這樣開始了。
列寧指出:「資本主義把大量土地集中在個別國家手裡,把最後一塊土地都分割完了,再要瓜分,再要擴大領土,就只有犧牲別人,為了一個國家而犧牲另一個國家。要解決這個問題,只有使用武力,因此,世界掠奪者之間的戰爭就不可避免了。」這是發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根本原因。

C. 二戰時德國將軍為什麼都那麼厲害

二戰時德國的軍隊素質比其他國家高,所以他們的將軍更不會差到哪裡去

D. 二戰德軍最傑出將帥,為何會被被冠以謀逆罪

1944年10月14日早上,德國元帥隆美爾在家裡對著鏡子整理軍裝,他有預感,今天可能是他最後一次見到太陽。穿戴整齊後,他就坐到妻子露西·莫琳的身邊,等待希特勒的命令。

在著名的刺殺希特勒的“7·20”事件發生的前三天,隆美爾正在諾曼底前線視察,突然,兩架英國噴火式戰斗機飛速而來,突擊隆美爾所坐的敞篷車,一顆炸彈落在車子的旁邊,隆美爾被氣浪掀出車子,落地時,滿頭是血,據說頭顱破裂,還弄傷了一隻眼睛。

7月21日,躺在戰地醫院的隆美爾聽到了一條令他震驚的消息:刺殺希特勒失敗。這個消息對於隆美爾來說,無異於當頭棒喝,他的臉色頓時煞白。據隆美爾的兒子曼弗雷德說,他父親並不知道這場刺殺行動。曼弗雷德的理由是,如果把希望寄託在刺殺希特勒是否成功這件事上,對父親來說太危險了。

隆美爾兒子的話有一定的說服力,而且在刺殺的前三天,隆美爾在諾曼底前線,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佐證。因為,如果隆美爾是這個刺殺行動的主謀之一,在這樣一個關乎他生死的行動開始之前,他不可能還去前線視察。所以,依據這個推測,隆美爾沒有參與刺殺是成立的。但是為什麼希特勒還要對他心愛的將領冠以謀逆罪呢?接下來發生的事情,也許是希特勒本人也不願意看到的。

刺殺希特勒失敗後,德國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清洗運動。沒過多久,一些刺殺事件直接參與者和知情者紛紛落網,這些人在死亡面前,感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恐俱,為了保命,他們就抬出兩個級別較高的將領,以為有了這種高級別的保護傘,可免於一死。

這兩個被拋上風口浪尖的人就是隆美爾和克魯格元帥,他們被認為是“7·20”事件的策劃者。當這份名單放在希特勒的辦公室時,希特勒重重地嘆了一口氣,說“克魯格密謀,我是相信的,但是隆美爾也參與其間,我不相信。”應該說,希特勒此時並沒有被謀殺的怒火沖昏了頭腦,所以他要求在對待隆美爾這件事上,要謹而慎之,千萬不能草率。可是接下來的另一份查獲的名單,卻讓希特勒起了殺心。

8月12日,密謀刺殺希特勒的主謀之一卡爾·戈台勒被捕,並在搜獲的裝有密謀集團的文件中發現一份密謀者的名單,上面赫然有隆美爾和克魯格兩人。這下希特勒徹底信了,但是考慮到隆美爾受傷在醫院治療,並沒馬上對他採取行動。

事情發展至此,隆美爾的謀殺罪名坐實。可究竟是謀逆還是誣陷,眾說紛紜,各有各的理由。不過有兩種說法,也具有一定的參考性。第一種說法是,在“7·20”事件的參與者中,有很多都是隆美爾的部下,有些甚至關系密切,這些部下在策劃這么重要的行動時,即便不拉他下水,也一定會知會隆美爾,所以,隆美爾有可能不知道准確的行動時間,但一定知道有這么一次行動,而且是默認了的。的確,在此之前,隆美爾多次反對希特勒的戰爭決策,而且他也為此深深地糾結著,部下策劃這么一次刺殺來阻止戰爭,挽救國家,他是很可能會默許的。

另一種說法是,隆美爾與馬丁·鮑曼有過節。這個馬丁·鮑曼是希特勒的心腹,他為了報復,在1944年9月末,利用職務之便,發了份印有“帝國秘密事務”字樣的報告,這份報告明確指出,隆美爾暗殺希特勒,是為了取代希特勒的位置,領導新政府。希特勒心裡十分清楚,隆美爾與他的意見很大,那麼,如果隆美爾真的參與了謀殺,成功後取代他的位置,領導新政府就十分有可能了。但不管是哪一種說法,隆美爾為了保全他的家庭成員,他服從了希特勒的最後一道命令—自殺。

E. 二戰德國戰敗,希特勒自殺前為什麼要求隆美爾自殺

1944年10月18日,納粹德國官方為陸軍元帥隆美爾舉行了隆重的國葬儀式,陸軍元帥龍德斯泰特在葬禮上說,「他(隆美爾)的心屬於元首」。但在後來的紐倫堡法庭上,作為戰犯之一的凱特爾披露了隆美爾的真正死因,他是自殺身亡的。那麼「沙漠之狐」為何要自殺呢?埃里溫·隆美爾,一位讓對手都非常欽佩的軍人,他是機動戰的天才,在浩瀚的沙漠中,以極少數的兵力,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因此被敵人稱為「沙漠之狐」,也成為二戰中名氣最大的三位德國將領(其他兩位為曼施坦因、古德里安)。

隆美爾牽扯進刺殺一案讓元首備受打擊,他在事後還多次提到隆美爾,只說隆美爾太過天真。當執行希特勒死刑的官員來到他的家中,帶給隆美爾希特勒的承諾:他只要他自殺就不會動他的親屬和他的幕僚。隆美爾心動了。當時隆美爾家中沒有足夠的彈葯可以自衛抵抗,就連可以出逃的公路也被封鎖了。他安慰自己的兒子,最起碼他死後還能得到國葬的殊榮。他要求自己的葬禮要在烏爾姆舉行,交代完這些後事,他穿上了自己在非洲的制服,將自己的愛犬鎖在書房,最後帶走了自己珍視的元帥權杖,讓這些生前的榮耀隨著自己而去。

F. 德國的將軍們為什麼會順從希特勒

主要是順從國家。希特勒不信任國防軍。自己搞了黨衛軍。想替代國防軍。但是打仗又要依靠國防軍。國防軍的將軍沒幾個喜歡希特勒。他們只是忠於國家而以

G. 二戰期間為什麼德國軍官素質這么高

在二戰後期,美國進入法國後,逐漸俘虜了一批德國軍官.美國人把這些德國軍官關押在一個戰俘營里,對他們表現的比較優待.美國人認為德國軍官具有騎士精神,而且個個都是職業軍人,有很高的軍事

二戰時德軍的名譽受到了納粹的沾污,但這是違反德國軍事傳統的。具有普魯士軍事傳統的軍隊,做為一支純粹的軍隊,它嚴密的制度,它科學的組織,它專業化的訓練,它的獻身精神,它創造的戰爭奇跡,乃至它漂亮的軍服,它的水平很高的軍樂隊,給廣大軍事愛好者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以至於有的人不斷為德國軍隊在二戰中的失敗辯解,稱為非戰之罪。德軍的悲劇在於,它始終都是德國擴張政治的工具,它始終在追求一個它完不成的使命--統一歐洲

H. 誰能講一些二戰德軍中的小故事 跪求

1、惜命
巴黎的德軍投降後,仍有零星的德國兵負隅頑抗.哈里·萊特霍爾德少校逃脫了被俘,躲到協和廣場海軍部三樓的角落裡.他聽到廣場上群眾的歡呼聲,偷偷朝外望去,看見一輛黑色敞篷汽車開進來,後座上是一位法國將軍.
打死一個法國將軍不失為結束他的戰爭的傑出辦法.萊特霍爾德少校想,提起輕機槍,瞄準那個人.這時又有一個念頭出現在他腦袋裡:如果開槍,群眾就會來搜查他,將他打死.
他不情不願地把輕機槍從窗檯上放下來,覺得不管那將軍是誰,他的命都抵不上自己的命.
兩年後,在一所戰俘營里,這個海軍軍官從報紙上的一張照片,知道了他的機槍瞄準器在剎那間對準的人是誰.那是夏爾·戴高樂.
2、二戰中一個小故事
歐洲某海灣,德海軍的佈雷艇每周一、三、五來布雷,英海軍的掃雷艇每周二
、四、六來掃雷.有一天英國人厭煩了沒去掃雷,想看看明天會發生什麼事.結果第二天
德軍佈雷艇撞中自己上次布下的水雷沉沒.英國人把德國人救了上來,德軍艇長破口大罵
:「你們怎麼能這樣不負責任?這在我們海軍里是決不允許的.」
3、遭遇平安夜
故事發生在1944年聖誕前夜的德國。那個時候盟軍已經登陸諾曼底,德軍正在瘋狂地做著垂死掙扎。為了躲避戰爭,伊麗莎白帶著兒子弗瑞斯來到森林深處的一個小木屋。弗瑞斯的哥哥已經陣亡,父親此刻也在部隊中杳無音信,伊麗莎白不想再失去年幼的弗瑞斯。
三名美軍士兵在森林滿天風雪中迷路,其中一名士兵腿部中了彈,他們急需一個隱蔽的地方休息。三人來到伊麗莎白家,要求在這里借住。面對持槍的美國軍人,伊麗莎白沒有其他的選擇,但她提出如果想在這里過夜,必須將武器放到屋外。美國士兵接受了她的建議,房間里緊張的氣氛有所緩和。
很快,三名德國軍人也來到伊麗莎白家避雪,與美國士兵狹路相逢。為了生存伊麗莎白出面請求兩國的士兵暫時放下武器,這樣才可以一同寄居在這里。雙方均同意將武器放在室外,但關系卻異常緊張。美國人和德國人彼此提防,因為誰也不知道對方的真實想法,誰也不敢保證對方不會向自己舉起手中的槍。
聖誕節的到來讓這群原本對立的人安坐在桌前,此刻他們已經沒有了戰場上的仇恨,甚至開始分享彼此的食物。人們心中對和平充滿嚮往,祈禱著戰爭快一點結束。
清晨,一名化妝成美國士兵的德國軍官潛入到伊麗莎白家。他用槍指向伊麗莎白,並辱罵她為賣國賊。緊急關頭德國中尉漢斯用槍托擊倒了他,救下了伊麗莎白,也救下了美國士兵。
德國士兵和美國士兵在伊麗莎白家度過了一生中最特別的聖誕節,他們分別時已經成為了彼此可以信賴的朋友。盡管戰爭距今已經結束了幾十年,但他們彼此都不會忘記這段特殊的經歷。

閱讀全文

與戰時德國將軍為什麼喜歡坐敞篷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7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1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2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