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請問德國人是怎麼過聖誕呢
很高興為你做解答。德國人過聖誕節,和歐洲及周邊國家的形式大致相同。聖誕樹、聖誕老人是永恆的主題。就像中國過大年差不多,一家人湊一起包餃子,放鞭炮等等。謝謝,希望我的解答對你有所幫助,祝你愉快!
『貳』 在二戰時期,納粹德國的聖誕節,是什麼樣子的
納粹聖誕節並不是一個溫馨的節日,而是雅利安人優越感和納粹統治的慶典,被包裹在聖誕節的形象之中。圍繞著納粹仍有許多謎團,但納粹聖誕節的謎團已經被解開了:這一切都是為了宣傳希特勒和納粹黨。
納粹的聖誕裝飾品上有納粹標志,他們試圖用奧丁(Odin)代替聖誕老人。納粹還試圖將聖誕節重新命名為“Julfest”或“Yuletide”,以避免提及基督教。他們甚至還改變了《平安夜》的用詞,來贊美希特勒。
在納粹德國,聖誕節是一個宣傳的機會,節日的歡樂可以服務於民族主義。在美國的納粹分子甚至可能以同樣的方式慶祝。通過扭曲聖誕節,用希特勒和納粹符號取代耶穌,並為了他們自己的邪惡目的,破壞這個節日。
他們不能慶祝猶太人的生日,所以他們把聖誕節變成了一種不同的慶祝方式
1944年的聖誕節,對於那些慶祝這個新節日的人們來說,是一個黑暗的時刻。在短短幾個月里,柏林已經在俄國人的手中,希特勒也死在了他自己的地堡里。1944年的節日,在官方日歷上有一首黑色的“死亡士兵的詩”。
在這首詩中,陣亡士兵的鬼魂復活,去看望他們的家人,在他們醒來後傳播幽靈般的祝福。就好像他們知道這將是他們最後一次慶祝聖誕節。
『叄』 德國的風景介紹 德國人怎樣過聖誕節 中英文
我在德國幾年了 聖誕節最熱鬧的不是聖誕節那天 而是聖誕節之前一個月開始的聖誕月 天天都有聖誕市場 非常熱鬧 到了平安夜那天 反而冷冷清清 都回家過節了 平安夜晚上全家聚會 吃大餐 要有火雞 一般還有各種紅酒和香檳 至於吃的 沒有什麼 德國人無非就是麵包乳酪黃油香腸 或者咸豬手 還有一些甜品 菜湯 沙拉 還有肉排 不過一般有火雞肉排就很少做 關鍵看聚會的家庭規模
當然 吃飯前要祈禱 德國新教和天主教人數都差不多 祈禱稍有不同 天主教稍微繁瑣一些
當然 看家庭而言 有的家庭不信基督教的根本不祈禱 不過是節日聚會而已
第二天聖誕節沒有什麼了 跟星期日一樣 休息一天 然後26號繼續上班上學 一切恢復正常
都是我自己寫的 絕對不是復制!
『肆』 各個國家的人都是怎麼過聖誕節的
聖誕節的地區性習俗與慶祝
北歐
德國和荷蘭在12月6日慶祝類似英語國家的聖尼古拉斯日.荷蘭語稱作Sinterklaasavond(聖尼古拉斯事件)的日子要比聖誕節重要的多,雖然近年來,一些荷蘭人也開始慶祝平安夜和聖誕老人。
Sinterklaas這一形象是由真實的聖尼古拉斯和英國以及美洲的聖誕老人綜合演化而來,Sinterklaas會在12月5日給企求禮物的小朋友帶來禮物。他的裝束是紅色的主教外套和主教發冠,騎著一匹白色駿馬在房頂間穿梭,Sinterklaas有一群被稱為'zwarte Pieten'(黑彼得)的喜愛惡作劇的助手。在德國、奧地利和瑞士的部分地區,令人小朋友感到恐懼的Knecht Ruprecht也會出現在傳說中。
在德國,聖誕節的慶祝在大部分地區仍然是傳統之一。德國於12月25日時,有點類似中國的新年,一家人會一起吃晚餐,飯後一起聽音樂和談談這一年的生活情況,且小孩會於學校美勞課或是閑於時間自行製作手工藝品,或者利用自己的零用錢,買禮物送給父母親,來渡過聖誕節。然後12月26日時,會有親戚到你家作客或者是你父母帶你拜訪親戚家,有點像中國的初二回娘家。在聖尼古拉斯日後,聖誕節基本是屬於兒童們的節日,一般真正的聖誕禮物送出日期是發生在聖誕前夜,在簡單的晚餐後聖誕禮物會被放置在聖誕樹下。而聖誕大餐傳統上要在12月25日享用,主菜一般是家禽(典型的例子是一隻烤鵝)。聖誕禮物是與聖尼古拉斯長的很像的Weihnachtsmann(直譯聖誕老人)帶來的,或者有時候由Christkind帶來-一位可能是或可能不是代表嬰兒時期耶穌的頑皮的小朋友。商業上,Striezelmarkt絕對是一個全世界的聖誕禮物製作中心,這也是德國東部城市德累斯頓地區的驕傲,巧妙製作和印刷的產品被銷往世界各地。不過近年來隨著中國玩具的大量湧入,給德累斯頓當地的企業帶來了不少的壓力。甚至有些公司開始打算把車間轉移到東歐、土耳其甚至亞洲地區,以提高產品在價格上的競爭力。
在瑞典,傳統上公司會在聖誕節前一星期邀請員工參加一個聖誕sm?rg?sbord午餐(julbord或jullunch)。為了防止聖誕節期間可能導致的食物中毒,瑞典報紙傳統上每年都要不遺餘力的作一些實驗室試驗有關的報道,警告市民冷肉和蛋黃醬這些東西不要放在室溫條件下以防變質。聖誕節在瑞典任何一個地方都是享受美食時節,聖誕節盛宴上的重點還是以烘烤火腿為主,但是哪一天享用它在不同的地方卻也不同。不過在瑞典有一個約定俗成的慣例,那就是聖誕前夜這一天也就是12月24日下午3點准時收看迪士尼的特別節目。
挪威的聖誕大餐會在12月24日舉行,然後"Julenissen"會帶禮物給表現好的小朋友。經過安靜的與家人團聚的12月25日,節禮日後會有另一場大型慶祝,兒童們會在此時在鄰居中挨家挨戶接受款待。Joulupukki(或聖誕山羊)是芬蘭版的聖誕老人。他坐在馴鹿拉的雪橇里給表現好的小朋友發送禮物。
南歐
義大利人的聖誕節柔合了現代傳統及羅馬祖先遺留下、慶祝Natale(譯者註: 聖誕節的義大利文)的習俗。聖誕的降臨節同日從古羅馬的神農節(Saturnalia) 中的異教徒慶典由來的可能性,而她們的假期就從這天開始一直到顯現節。食物、宗教儀式、聖誕擺設和送禮都是重點項目。在某些地區,禮物是由La Befana (譯者註:義大利傳說送禮物給小朋友的老婦)於顯現節時送出的,其他的地區則 由小耶穌於聖誕節或平安夜送出。而近年,他們的位置漸漸被Babbo Natale- 一個像聖誕老人的人物-取代。
在希臘,縱然樹木是要進口的,但船是聖誕的傳統象徵。
中歐
在捷克共和國人們主要是在12月24號或聖誕夜(?tědry den意思為慷慨的一天)慶祝聖誕節,這天晚上大家會相互贈送禮物.雖在12月25號和26號也可以.根據傳統,禮物是由Je?í?ek("小耶穌")或帶來的.為了使節日更豐富有趣,很多古老的聖誕傳統保存了下來.人們被告誡在正式的晚宴准備好前,聖誕夜裡不能吃任何東西,為了能看見閃閃發亮的烤豬.禮物被安置在聖誕樹下(通常是雲杉或松樹).人們將會在晚餐後開啟自己的禮物.
另外捷克的聖誕傳統習俗還包括對來年的預測.他們將蘋果切開,如果第一下能看見蘋果核就預示來年具有好運氣,如果沒有就表示來年的不順.女孩們將她們的鞋子從肩頭拋過,如果鞋尖指向門的方向,就預示著女孩來年將會出嫁.另一個傳統是將一點熔鉛倒入水中,根據鉛在水中形成的形狀來猜測來年的運式.
在波蘭,聖誕夜是宴會的第一天.宴會是從聖誕夜第一顆星星出現時開始的,然後大家開始互贈禮物.在第二天人們會走訪親戚朋友們.
在斯洛伐克,聖誕節是一個大型的家庭,食物,宗教慶典.2001年,一個大型的耶穌誕生場景在布拉迪斯拉發造建並展出,還計劃將它封裝以在其他城市展出.
東歐和俄國
在東歐,斯拉夫的鄉村有個傳統稱為「森林爺爺」(Ded Moroz).根據傳說,他乘著神奇的"三駕馬車"(一種裝飾華麗由三隻馬拉動的雪橇)旅行,並且分送禮物給小孩子們。他被認為是聖誕老人更勝於是聖尼古拉斯的後代。
經過數十年共產黨政權的打壓後,從1992年開始,聖誕節慶祝在俄國重新復甦。聖誕夜的「神聖晚餐」包含十二道菜餚,每一道都是為了紀念耶穌的門徒。雖然俄國的傳統有些被轉移到新年,但大多數仍被保留至今日,例如:拜訪並給「森林爺爺」和他的「雪女」的禮物。許多現存的俄國聖誕節習俗,包括聖誕樹或是「yolka」,都在彼得大帝十八世紀末期的西遊之後流傳開。
在波蘭,聖誕夜是齋戒的第一天,然後,在第一顆星星出現,交換禮物之後人們便開始享受。而接下來的日子通常是用來拜訪朋友的。
英國
為了慶祝聖誕節所裝飾的房子(英國西南部)聖誕拉炮(Christmas cracker)是一種慶祝聖誕節不可或缺的形式,而聖誕童話鬧劇(pantomime)更是風行於年輕的家庭中。節慶Nine Lessons and Carols在劍橋是一個很流行的宗教活動。自從西元1947年開始每年挪威首都奧斯陸都會贈送一棵雲杉樹給英國人民作為表示英國於二戰支援挪威的感謝之意。這棵樹立於倫敦的特拉法加廣場(鴿子廣場, Trafalgar Square)而且是全英國最知名的聖誕樹, 象徵著英國和挪威人民之間的友誼。
北美
除了在加拿大魁北克省出現法國式的聖誕老人Pere Noel之外,在美國和加拿大,聖誕老人的習俗基本上是相同的。紐約洛克菲勒中心的擺放聖誕樹和滑冰場的盛大溜冰活動、華盛頓的給白宮上聖誕裝飾的的活動,是美國聖誕節中最亮麗的風景線。北美防空聯合司令部在每年都會跟蹤聖誕老人在全球的行程,這引起了眾多媒體的關注和報道。
在墨西哥,posada是諸多非宗教式的聖誕節慶祝活動中的最亮點。在九天中,一群群城鎮市民挨家挨戶地走訪,象徵著剛出生的耶穌的拜訪者。人們還在特定時間在家中玩從pi?ata中打出聖誕禮物的小游戲。
南美
在天主教盛行的南美,聖誕節的慶祝活動充滿著宗教主題。在這些國家,世俗的風俗和互贈禮物是歐洲和美洲土著人傳統的混合體,並且正越來越多的受到了美國文化的影響。 在哥倫比亞贈送禮物的傳統中有一個為孩子們帶來禮物的"El Ni?o Jesus" (小基督),在智利成了"Viejo Pasquero"(聖誕老人),在巴西有被稱為"Papai Noel",後兩者與通常意義上的聖誕老人有很大聯系。南美洲的聖誕老人穿的更加涼快,這或許與南美溫暖的聖誕節有關。聖誕老人可以通過很多方法在晚上進入孩子們的房間,從梯子到跳躍床,應有盡有。在阿根廷,人們在一月六日,當地的「三聖節」("Three Kings Day")贈送聖誕禮物,那時是孩子們在去伯利恆朝聖的路上遇見的聖者用點心和小禮物裝滿了孩子們放在床下的鞋子。
無論在人們的家中還是在公共場合,耶穌形象在南美的聖誕慶祝中都扮演著重要角色。在像秘魯這樣有著大量南美原住民後裔的地區,耶穌形象會使用歷史悠久的技法手工雕刻。在墨西哥,鄉村居民一起參與一場圍繞耶穌基督誕生的故事表演也是常見的。全家一起享用聖誕大餐是非常重要的,飯菜內容各有不同。但聖誕燭光卻幾乎是夏夜中都有的一景,特別在巴西城市中還常常可以在這天觀賞煙火表演。
聖誕小知識:
12月25日這一天,不論是否禮拜天,各教會都要分別舉行崇拜儀式。天主教與東正教舉行聖誕彌撤,新教舉行聖誕禮拜。
聖誕夜指12月24日晚至25日晨。教會組織一些聖詩班(或由信徒自發地組成)挨門挨戶地在門口或窗下唱聖誕頌歌,叫作「報佳音」,意思是再現當年天使向伯利恆郊外的牧羊人報告耶穌降生的喜訊。「報佳音」的人稱為Christmas Waits,這項活動往往要進行到天亮,人數越來越多,歌聲越來越大,大街小巷滿城盡是歌聲。
聖誕節時唱的贊美詩稱為「聖誕頌歌」。
『伍』 德國人是怎麼過聖誕節的
在德國,傳說他扮成聖童把堅果和蘋果放在孩子們鞋裡。他乘雙輪馬車四處漫遊,觀察人們的行為,尤其是小孩,如果表現好,將會得到蘋果、堅果、糖等諸多獎品。壞孩子則得一鞭子。家長們靈機一動紛紛採用此傳說來鼓勵孩子們聽話。於是聖誕節大大超過了新年,成為一個全民的節日。
聖誕老人已經成為聖誕節最受喜愛的象徵和傳統。他趕著馴鹿,拉著裝滿玩具和禮物的雪橇,挨家挨戶給每個孩子送禮物的快樂老精靈的形象,已深深地留在人們的記憶中。
『陸』 聖誕節在德國有什麼活動嗎
德國人過聖誕主要分以下階段和節日,11月26日以後的第一個星期天開始到12月24日,為降臨節;12月4日,為Santa Barbara日;12月6日,為Santa Claus日;12月24日到26日,為聖誕日;下年的1月6日,為The three Magi日。 降臨節(Christmas period) 聖誕節是從11月26日以後的第一個星期天開始,到第二年的1月6日結束,今年的11月26日以後的第一個星期天是在12月2日。因此,從12月2日到12月24日叫降臨節。 降臨節的歷史( history of Advent) 降臨節的是一個很古老的傳統節日,起源於5世紀的義大利。降臨節實際上是為聖誕節作準備的一個時期,就像我們中國春節前的小年24日到29日這段時期。 降臨節的風俗(Advent – traditions) 降臨節花環(The advent wreath):源於德國的北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變得越來越流行,花環象徵聖徒不屈厄運勇於抗爭的精神。 降臨節時鍾(The advent calendar):它是一種塞滿小禮物的時鍾,小禮物多為聖誕糖果、小飾物、鉛筆和項鏈等。 德國人把長青的松柏枝拿到屋中去擺設,將之成為聖誕樹。後來,由德國人馬丁路德把蠟燭放在樹林中的樅樹枝上,然後點燃蠟燭,使它看起來像是引導人們到伯利恆去。而近今日,人們已經改用粉色的小燈泡了。 另一個傳說記載。在很久以前,曾有一位農民,在聖誕節那天遇到一個窮苦小孩,他熱情地接待了這個兒童。兒童臨走時折下一根松枝插在地上,松枝立即變成一棵樹,上面都掛滿禮物,以答謝農民的好意。 聖誕樹真正出現在聖誕節時,首先見於德國,之後又傳入歐洲和美國,並以其優美的姿態,成為聖誕節不可缺少的裝飾。聖誕樹的種類繁多,有天然松柏聖誕樹、也有人造聖誕樹及白色聖誕樹。每棵聖誕樹上都掛滿琳琅滿目的裝飾品,但每棵樹的頂端必定有個特大的星星,象徵三博士跟隨該星而找到耶穌,而且也只有該家庭的一家之主可以把這棵希望之星掛上。
『柒』 講二戰時幾個美國兵和幾個德國兵在一起過聖誕節的電影
《遭遇平安夜》,女主角是琳達漢米爾頓,演《終結者》的。
三名美軍士兵在森林滿天風雪中迷路,其中一名士兵腿部中了彈,他們急需一個隱蔽的地方休息。三人來到伊麗莎白家,要求在這里借住。面對持槍的美國軍人,伊麗莎白沒有其他的選擇,但她提出如果想在這里過夜,必須將武器放到屋外。美國士兵接受了她的建議,房間里緊張的氣氛有所緩和。 很快,三名德國軍人也來到伊麗莎白家避雪,與美國士兵狹路相逢。為了生存伊麗莎白出面請求兩國的士兵暫時放下武器,這樣才可以一同寄居在這里。雙方達成協議,均同意將武器放在室外,但關系卻異常緊張。美國人和德國人彼此提防,因為誰也不知道對方的真實想法,誰也不敢保證對方不會向自己舉起手中的槍…… 聖誕節的到來讓這群原本對立的人安坐在桌前,此刻他們已經沒有了戰場上的仇恨,甚至開始分享彼此的食物。人們心中對和平充滿嚮往,祈禱著戰爭快一點結束。 清晨,一名化妝成美國士兵的德國軍官潛入到伊麗莎白家。他用槍指向伊麗莎白,並辱罵她為賣國賊。緊急關頭德國中士漢斯用槍托擊倒了他,救下了伊麗莎白,也救下了美國士兵。 德國士兵和美國士兵在伊麗莎白家度過了一生中最特別的聖誕節,他們分別時已經成為了彼此可以信賴的朋友。盡管戰爭距今已經結束了幾十年,但他們彼此都不會忘記這段特殊的經歷。
『捌』 為什麼二戰中就沒有出現諸如「聖誕節停戰」之類的奇跡
聖誕節停戰這種事只可能發生在兩個基督宗教信仰濃郁的國家之間。但二戰中,中日等國並不是基督教國家,不過聖誕節,而與日本作戰的基督教國家不可能為聖誕節單方面停戰而喪失戰略目標,因此其參於的東亞戰場,太平洋戰場不會出現此事。至於歐洲蘇聯和北非戰場,德國希特勒對基督宗教並無好感,且德國人的民族主義已蓋過了宗教熱忱,大部隊不會為聖誕一個節日而停戰。蘇聯是共產主義領導的無神論國家,基督徒受打壓嚴重,幾乎不過聖誕節。而英美法等國均希望早日擊敗法西斯,無暇顧及聖誕。但更主要的是二戰是正義者對法西斯不正義的決戰,必戰而不可停,加之現代主義等思想對宗教的沖擊使宗教影響減弱。
『玖』 德國人怎樣慶祝聖誕節和新年
德國人過聖誕節喜歡裝扮五彩繽紛的聖誕樹,進行美味的聖誕大餐、暢飲德國著名的冬季防寒飲品——聖誕紅酒,送聖誕禮物,在聖誕集市上采購,參與聖誕活動。
德國人對除夕之夜很重視,他們認為新年過得好壞直接關繫到一年的命運。除夕之夜,人們用煙火、燈光、響聲來鎮妖除魔、辭舊迎新。
在德國黑森林山區的一些小村莊,有除夕之夜全村出動舉行除夕遊行的習俗。村民們在做完除夕彌撒之後,手執燈籠,在教堂鍾聲的伴隨下,喜氣洋洋地開始除夕遊行。人們一路高唱頌歌,感謝上帝賜福人間。此時牧師和村長或市長也要先後致辭,祝大家新年快樂、萬事如意。午夜12時整,由新婚伴侶敲響鍾樓的大鍾,陣陣悅耳的鍾聲表示新年的到來。
在原來的邊境地區,人們在元旦那一天的黎明時刻在花園里鳴槍,以便果樹能夠碩果累累。而阿爾卑斯山地區的人們則用甩鞭子的方式宣布新年的來臨。這一風俗令人回想起用聲音驅邪的日爾曼風俗。在北德,元旦那一天,孩子們手持「響盆」走街串巷,吟唱歌曲。在巴登,有一種別開生面的新年歌唱方式:孩子們按響鄰居的門鈴,然後朗誦簡短的、廣為流傳的詩歌,用來表達對新年的祝福,同時,詩歌的內容往往還是一個謎語。
德國人迎新年還有穿新衣的習俗,他們認為元旦穿新衣,萬事如意;新年亂穿衣,一年不順利。洗洗澡,換新衣,攘災祈福慶新年。
德國的新年,慶祝時間前後有一周。這期間,家家戶戶都要擺上一棵樅樹和橫樹,樹葉間系滿絹花,表示繁花如錦,春滿人間。德國人在除夕午夜新年光臨前一刻,爬到椅子上,鍾聲一響,他們就跳下椅子,並將一重物拋向椅背後,以示甩去禍患,跳入新年。孩子們組成樂隊,穿上新衣服,拿著口琴和手風琴,列隊在街上吹奏。成年人則手持彩旗,跟在後面吶喊唱歌,歡慶新年。德國的婦女在新年裡要即興表演家庭題材的喜劇小品。在德國的農村流傳著一種過新年的風俗——「爬樹比賽」,小夥子們順著光禿禿的樹比賽爬高,第一名被譽為「新年英雄」,以示步步高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