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科隆在哪個國家 科隆有哪些建築性標志
德國科隆——德國西部萊茵河畔名城和重工業城市。人口95.3萬(1983),僅次於柏林、漢堡和慕尼黑。(有著名的德國科隆大教堂)
科隆群島——厄瓜多共和國的一個省,離厄瓜多本土1000公里。生活在科隆群島上有企鵝。(島上多高山峻嶺,受秘魯寒流影響,雖位於赤道,但氣候涼爽乾燥,草木茂盛,四周被汪洋大海阻隔)
2. 德國科隆的介紹
德國科隆,德國城市名,位於萊茵河畔名城,是德國的重工業城市,人口95.3萬(1983),僅次於柏林、漢堡和慕尼黑,是德國的第四大城市。這是一座古老而美麗的城市,也是一座現代化氣息極強的大都市。市中高樓大廈鱗次櫛比,商店比比皆是,各種商品琳琅滿目,是一個繁華的商業城市。
3. 科隆的位置在哪裡
科隆在德國的西部靠近比利時邊境的地方,位於萊茵河畔,是德國第四大城市。
4. 科隆的位置在哪裡
摘要 親親,根據我們的查詢,科隆的地理位置為北緯50°56'33,東經6°57'32。最高點是118.04米,最低點為37.5米。
5. 科隆屬於哪個洲哪個國家
科隆屬於歐洲德國
德國西部萊茵河畔歷史文化名城和重工業城市。科隆市是德國的第四大城市
6. 科隆在哪個城市
科隆是德國西部萊茵河畔名城和重工業城市。人口95.3萬(1983),僅次於柏林、漢堡和慕尼黑。位於萊茵河畔的科隆市是德國的第四大城市,人口97萬。這是一座古老而美麗的城市,也是一座現代化氣息極強的大都市。市中高樓大廈鱗次櫛比,商店比比皆是,各種商品琳琅滿目,是一個繁華的商業城市。
7. 科隆在德國哪個位置
德國科隆,位於德國西部的萊茵河畔,東經7°,北緯51°,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溫和多雨。
希望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
8. 科隆在哪個國家
德國,在德國的西部萊茵河畔。一座名城和重工業城市。
9. 德國科隆的地理位置和氣候
科隆市總面積為405.15平方公里(其中萊茵河左岸230.25平方公里,右岸174.87平方公里),在面積上它是繼柏林和漢堡之後,德國第三大的大城市。
科隆的地理位置為北緯50°56'33,東經6°57'32。最高點是118.04米,最低點為37.5米。
科隆位於萊茵河流出中部山脈進入北德和荷蘭低地前,一個被稱為「科隆彎」的谷地中,這個地理條件造就了當地如下的氣候特性:
西南艾費爾高原為科隆(尤其是萊茵河左岸城區)屏蔽了西風,也屏蔽了降雨。有時還造成焚風。
科隆市區所在的谷地地形,減少了市內空氣與周圍地區的交換;加上城市本身的熱島效應,使得科隆市區成為德國氣溫最高的地方。
科隆市區較高的氣溫,導致萊茵河水大量蒸發;由於市內空氣與周圍交換率小,使夏天的科隆濕度特別高,因此特別悶熱、午後多因地形產生雷雨。
從大環境氣候來說,科隆位於溫帶海洋性氣候與溫帶大陸性氣候的過渡地帶,冬季溫暖(一月的平均氣溫為2.4°C),夏季不十分炎熱(七月的平均氣溫為18.3°C)。年平均降雨量為798mm。
10. 科隆的基本簡介
科隆橫跨萊茵河兩岸,人口100.7萬(2009年),面積405平方公里,是德國第四大城市。
一譯「科倫」。公元前38年建為古羅馬要塞。曾是漢薩同盟主要成員。因位居歐洲東西和南北交通要沖,中世紀時經濟已頗發達。十九世紀中葉後,隨魯爾煤田開發和鐵路修築,發展更迅速。巨大水陸交通樞紐,重要的河港。科隆-波恩航空站位於東南郊,市內有通往布魯塞爾、波恩等地的直升飛機場。工業有軍工、冶金、機械、化學、制葯、煉油、紡織、食品等部門。全國重要褐煤產地之一,建有大火電站。全國金融中心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遭嚴重破壞。多古跡,如著名科隆大教堂(圓頂上的兩塔尖高達161米)、羅馬時代地下廣場等。馬克思和恩格斯曾在此創辦《新萊茵報》。
科隆還是一個以羅馬式教堂和哥特式大教堂聞名於世的城市。屹立在萊茵河邊的科隆大教堂高157.31米,它有兩座哥特式尖塔,北塔高157.38米,南塔高157.31米。科隆大教堂是世界上目前最高的雙塔教堂,它已成為科隆市的象徵和遊客們嚮往的名勝之地。站在高高的塔頂極目遠望,萊茵河猶如一條白色的鍛帶從旁飄過。
科隆大教堂的正式名字叫聖·彼德大教堂,始建於1248年,直到1880年才最後竣工。科隆大教堂包括五個殿堂和一個饒聖壇而建的帶有三個偏堂的迴廊。聖壇還保持著初建時的模樣,這個聖壇是中世紀德國教堂中最大的聖壇,聖壇上的十字架也是歐洲大型雕塑中最古老、最著名的珍品。聖壇的兩則還排列著有104個座位的坐椅。在科隆,這座巨石建築物不僅是人們參觀游覽的必去之地,同時它也是人們歇息、遊玩的地方。教堂內靜謐、幽暗的氣氛同教堂外五彩繽紛、人聲鼎沸的環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教堂前的廣場還是人們舉行各種慶祝活動的場所,每年的5-9月,每逢周末人們都要在此舉行民俗慶典活動,場面十分熱鬧。 是科隆的又一個盛世。公元795年,查理大帝定科隆為大主教駐地。此後,城池經幾度擴建,到12世紀時,今日科隆內城的規模就已經奠定。半圓形的城垣總長6公里,開有12座城門,現存3座,從中仍可窺見中古科隆城的雄偉氣勢。那時科隆有居民4萬人,是德意志首屈一指的大城,人口甚至超過當時的巴黎和倫敦。科隆的興盛得益於優越的地理位置。它地處南北水路和東西大道的要沖,又是朝聖要道。舟楫車馬都從這里經過,八方貨物也在這里集散。科隆當時還有一個特權,即:所有途經科隆的貨物,都必須首先在該市展銷3天,才能繼續轉運。這對於科隆的商業,無疑是一大促進。隨著經濟勢力的增強,科隆的富商和手工業行會奪回了城市管理權,大主教逃往波恩,不再是科隆的統治者。科隆成為帝國自由市和漢薩同盟的重要城邦。
鐵與蒸汽機的時代為科隆帶來了第三個興盛時期。1815年,科隆被並入普魯士。1839年,鐵路修到科隆,與河運聯成一氣。隨著魯爾煤田的開發和鐵路的延伸,科隆一躍而成近代的工商業都市。1876年,發明家奧托在科隆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四沖程內燃機,轟動了各國工業界。從1917年到1933年,阿登納擔任科隆市長。在他的推動下,科隆建起了內外環綠化帶和博鑒會場設施,城市面貌大為改觀。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科隆遭到猛烈轟炸,全城幾乎被夷為平地。戰後,科隆在廢墟上重建,這座歷盡滄桑的萊茵古城,如同灰燼中飛出的金鳳凰,又成為一個興旺發達的現代化大城市。
科隆是德國最古老的大城市,它建城於羅馬時代,當時的名字為「克勞蒂亞·阿格里皮娜的殖民地」(Colonia Claudia Ara Agrippinensium),這個名字來自於羅馬皇後小阿格里皮娜,她是在萊茵河畔誕生的。公元50年當時的居民點被提升為城市,成為羅馬帝國下日爾曼尼亞省的省會。公元80年通過建造艾費爾溝渠科隆獲得了羅馬最早的溝渠之一。今天科隆的名字是從羅馬名字中的Colonia簡化過來的。從313年開始可以證明當地有一位主教。
進入中世紀後科隆保持了它的重要地位。455年弗朗克人攻佔科隆。至6世紀科隆是一個獨立的法蘭克王國的首都。後來它被並入克洛維一世的法蘭克帝國,但是在當地保持了很大的自主權。市內長時間有羅馬人與法蘭克人同居。從6世紀到8世紀市內不同民族的人融合同化。法蘭克人接受了羅馬人的文化比如建築和玻璃製造業。墨洛溫王朝末期科隆是德國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最晚從加洛林王朝開始科隆的主教和大主教成為神聖羅馬帝國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在薩克森王朝統治時期科隆對神聖羅馬帝國與拜占庭帝國之間的和解起了重要作用,當時有一段時間奧托二世的皇後提奧法努在科隆出任帝國執政,她本人是希臘人。10世紀里在科隆有多個修道院成立,市內建築了許多新的教堂。此後科隆在一系列很有作為的大主教的領導下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思想中心。1164年大主教萊納爾德·馮·達瑟爾將東方三博士的遺骨從米蘭移到科隆,使得科隆成為一個重要得朝聖地。在中世紀中期科隆是德國最大的城市,科隆的城牆多次擴展。1225年建成的城牆有16個城門,比當時同時由腓力二世建造的巴黎城牆還要大。從12世紀開始科隆與耶路撒冷、君士坦丁堡和羅馬市一起被並稱為聖城,它當時的正式拉丁語名稱為Sancta Colonia Dei Gratia Romanae Ecclesiae Fidelis Filia(上帝授予的神聖的科隆,羅馬教廷忠實的女兒)。當時市民決定建造一座絕無僅有的大教堂來存放聖跡。1248年科隆大教堂奠基。
1259年科隆獲得了物品待售權。科隆市民對所有在萊茵河上運輸的貨物享受首購權利。這為科隆帶來了巨大的財富。1288年科隆大主教與市內的市民貴族之間的斗爭以市民獲勝暫時告終。大主教的軍隊在戰場上被戰敗,科隆不再屬於大主教的領地,大主教被迫遷往波恩,只有在舉辦神事時才有權入市。科隆成為漢薩同盟的成員城市。不過科隆一直到1475年才正式成為自由城市。
1582年科隆大主教蓋布哈爾德·馮·瓦爾德堡退出羅馬天主教並與一個新教修女結婚後被教皇額我略十三世革除教籍。恩斯特·馮·巴伐利亞被設立為科隆大主教。此舉防止了在七選帝侯中新教貴族成為多數。這個事件導致了從1583年至1588年的科隆戰爭。道依茨、波恩和諾伊斯被毀。
在三十年戰爭中科隆沒有遭到破壞,科隆市民花錢來避免軍隊圍攻或者佔領。通過製造和出賣武器科隆還依靠戰爭大賺了一場。
法國大革命後法國軍隊於1794年入駐科隆。「聖城科隆」的歷史便結束了。整個萊茵河左岸地區完全被並入法國,法軍進入城市時許多科隆市民將他們當作解放者歡迎他們。至此為止被歧視的猶太人和新教徒獲得了平等的權利。雖然法國統治時期當地的稅務非常高,但是科隆人還是非常忠實拿破崙·波拿巴。拿破崙曾於1804年訪問科隆。1815年科隆和萊茵蘭被劃分給普魯士。通過當地銀行家的努力科隆成為普魯士繼柏林後最重要的城市。
1848年,馬克思與恩格斯在科隆創辦《新萊茵報》,1849年2月7日和8日,科倫陪審法庭分別以「侮辱當局」和「煽動叛亂」的罪名兩次傳訊並審判馬克思、恩格斯等人。1849年5月,馬克思被普魯士當局驅逐出境,前往巴黎。
1880年在普魯士國王的幫助下大教堂終於正式建成(整個建造時間為632年)。實際上科隆大教堂太大了,它不斷地需要維護,因此它也被稱為「永久工地」。19世紀末科隆的要塞擴展,老的城牆被拆除,城市得到擴展,此外也開始合並周邊的村鎮。今天中世紀的城牆只有少數地方被保留作為紀念。
1945年的科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科隆受到英國和美國地毯式轟炸,市內90%的建築被毀,市民數目從80萬降低到40萬。從1945年1月至3月在科隆1800名德國和外國的反抗組織人士被納粹屠殺(戰末罪行)。
1945年4月4日美國第82空降師的波格下士在德國科隆街頭正在看一個警告標語;後方的豹式戰車由於劇烈燒毀的關系,所有的扭力棒均已失去效用。直到1959年科隆的居民數才恢復到戰前的水平。通過合並周邊村鎮科隆的人口於1975年超過了一百萬,但是1976年又降低於這個數目了。 花露水在法語中就是「科隆之水」的意思。拿破崙時代,駐科隆的法國兵回故鄉時,據說就是拿「科隆之水」送給妻子和戀人的。參觀完大教堂後來到廣場上,朝四面一望就能看到掛著4711招牌的商店。4711表示的是第一家出售花露水的店鋪。原店鋪在戰爭中被燒毀,現見到的是後來重建的。
在科隆想感受購物的樂趣,則必去「步行者天堂」的霍耶街(Hohe Straße)。那裡禁止車輛通行,因而您可以盡情地逛街。出了大教堂筆直向左走就是了。百貨商店、科隆香水專賣店、禮品商店、餐館等排滿街道兩側,非常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