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怎麼劃分自己的國家

德國怎麼劃分自己的國家

發布時間:2022-05-13 07:45:47

『壹』 二戰後,德國為什麼會分裂成兩個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作為戰敗國,被當時國際兩大陣營的老大——美國和前蘇聯接管,從中修起一面柏林牆,把德國分成了東德和西德,美國控制的是西德。不過90年以後柏林牆被推倒,東德西德又合並,於是成為現在的德國。
雖然合並,但是東西德經濟差距還是不小,每年前西德要補助給前東德500億歐元左右的資金。

1945年5月8日希特勒無條件投降。根據《克里米亞聲明》和《波茨坦協定》規定,戰敗的德國應該成為一個統一、獨立、愛好和平與民主的國家,在這樣的國家沒有出現以前,德國暫由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四國分區佔領,首都柏林也由四國分區管制。

由於東西方盟國的立場、目的和利益不同,對各項協議都作了有利於自己的解釋,就德國的統一和柏林問題等,四國及其佔領區的各派政治力量展開了激烈復雜的斗爭。1948年6月,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並,並於1949年5月23日單獨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聯邦德國或西德,9月20日阿登納組成第一屆聯邦政府;同年10月7日,蘇聯佔領區也宣告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或東德。自此,統一的德意志國家一分為二,在世界舞台上同時出現兩個德國。兩個德國均是主權國家,都獲得了許多國家的承認,並與之建立了外交關系;1973年又同時被接納為聯合國的成員國;雙方又都參加了不同性質的軍事、政治、經濟集團。近年來,兩國之間的關系已有所改善,1972年簽訂了《關系基礎條約》,各自承認對方為主權國家,相互建立正常的睦鄰關系,互設常駐代表機構;兩國領導人進行互訪,就兩國關系和國際問題交換意見。兩個德國要不要統一,在什麼基礎上實現統一,應由兩國人民自己決定。

『貳』 為什麼德國會分成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兩個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作為戰敗國,被當時國際兩大陣營的老大——美國和前蘇聯接管,從中修起一面柏林牆,把德國分成了東德和西德,美國控制的是西德。不過90年以後柏林牆被推倒,東德西德又合並,於是成為現在的德國。
雖然合並,但是東西德經濟差距還是不小,每年前西德要補助給前東德500億歐元左右的資金。

1945年5月8日希特勒無條件投降。根據《克里米亞聲明》和《波茨坦協定》規定,戰敗的德國應該成為一個統一、獨立、愛好和平與民主的國家,在這樣的國家沒有出現以前,德國暫由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四國分區佔領,首都柏林也由四國分區管制。

由於東西方盟國的立場、目的和利益不同,對各項協議都作了有利於自己的解釋,就德國的統一和柏林問題等,四國及其佔領區的各派政治力量展開了激烈復雜的斗爭。1948年6月,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並,並於1949年5月23日單獨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聯邦德國或西德,9月20日阿登納組成第一屆聯邦政府;同年10月7日,蘇聯佔領區也宣告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或東德。自此,統一的德意志國家一分為二,在世界舞台上同時出現兩個德國。兩個德國均是主權國家,都獲得了許多國家的承認,並與之建立了外交關系;1973年又同時被接納為聯合國的成員國;雙方又都參加了不同性質的軍事、政治、經濟集團。近年來,兩國之間的關系已有所改善,1972年簽訂了《關系基礎條約》,各自承認對方為主權國家,相互建立正常的睦鄰關系,互設常駐代表機構;兩國領導人進行互訪,就兩國關系和國際問題交換意見。兩個德國要不要統一,在什麼基礎上實現統一,應由兩國人民自己決定。
「西柏林問題」是怎麼回事?

柏林原稱「大柏林市」,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為德國的首都。戰後,根據有關國際協定,柏林同整個德國一樣被蘇、美、英、法四國分區佔領,初期還設有統一的反法西斯市政府。1948年,美、英、法佔領區合並,成立了「三聯占區」;同年,蘇聯佔領的東部地區成立了大柏林臨時民主政府;1949年,西方三國又在西部搞市議會選舉,組成西柏林市政府。至此,一個完整的柏林分裂成東、西柏林兩部分。西柏林座落在民主德國境內,成了「孤島城市」;東柏林為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首都。

西柏林面積為480平方公里,占整個柏林的54%,1981年有人口190萬,是全柏林人口的62%。西柏林是一個不獨立立的特殊政治單位。它遠距離聯邦德國,最近距離也有180公里。它與西德的交通聯系,有航空線三條(稱為空中走廊)、鐵路三條、公路三條和二條水路。它雖然在司法、經濟、財政、貨幣和社會制度等方面同聯邦德國一體化,西德在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中可代表西柏林的利益,但不是西德的組成部分;盡管它也成立了市政府,但仍處於西方三國軍事佔領之下,美、英、法三國還是西柏林的最高當局。四國的軍事車輛仍可以在整個柏林市巡邏。

由於蘇、美、英、法四國及兩個德國的立場、利益不同,東西方就有關西柏林的主權及其重大問題展開了激烈斗爭,兩個柏林也同兩個德國一樣在六十年代初以前關系非常緊張,特別是1961年8月民主德國在西柏林周圍修築「柏林牆」後,柏林的緊張局勢達到了頂峰。後來隨著兩個德國關系的不斷改善,特別是1971年9月四國簽訂了「四方協定」後,柏林局勢有所緩和。但由於各方對關協定條文均作有利於自己的解釋,因此,雙方圍繞柏林的地位等問題仍不時發生爭執

『叄』 德國在歷史上曾經分成東德和西德是怎麼回事

東、西德是二戰時根據盟軍和蘇聯各自的佔領區分的,定為美、法、英、蘇四方各佔一份。因為二戰結束是英、法元氣大傷,而美國實力大增,所以實際上等於是美蘇雙方佔領德國的。

1945年5月8日,希特勒無條件投降。按照《克里米亞聲明》和《波茨坦協定》的規定,戰敗的德國將暫由蘇、美、英、法四國分區佔領,首都柏林也由四國分區管制。

1949 年5 月12 日,西佔區同意德國議會委員會通過的基本法即「波恩憲法」。9月20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正式成立,簡稱聯邦德國或西德

同年10月7日,在蘇占區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或東德。

(3)德國怎麼劃分自己的國家擴展閱讀:

上個世紀90年代,西德是歐洲最大的經濟體,而東德就要落後的多。以1988年為例,東德人均GDP僅為西德的1/4,平均月工資只及西德的三分之一,科技水平落後於西德20年。

戰後東歐各國開始採用蘇聯模式:忽視輕工業和服務業發展的模式,工人工資得不到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改善,到了80年代末期,每年都有數十萬的東德人員逃亡西德。

蘇東劇變的浪潮席捲東歐各國,各國開始進行改革,擺脫蘇聯模式的限制,東德作為蘇聯模式的受害者,也想盡快擺脫這種經濟局面,而加入西德或與西德合並無疑是不錯的選擇。

1990年夏季,在專家們的激烈爭論下,東德引進西德馬克,從而導致雙方的經濟及貨幣大聯盟。1990年8月,東德人民議院決議東德並入西德,並於不久後簽署了厚達1100頁的統一合約。

『肆』 德國是按什麼劃分地方的

與瑞典的地方分權型單一制國家、法國的中央集權單一制國家不同,德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州與地方政府一般具有高度自治權。德國政府分為三級:聯邦、16個州以及8000多個地方政府。在地方政府中,鄉鎮是德國最基層的地方自治單位,它不是州政府的下屬行政單位,而是組成縣的自治政府。德國《基本法》規定,在州、縣(市)和鄉(鎮)必須設立經普遍、直接、自由、平等和秘密選舉產生的機構代表人民。這種代表機構在鄉(鎮)一級被稱為鄉(鎮)民大會。由於多種原因,德國各州的鄉鎮自治體制與其他歐洲夥伴有所不同,主要有以下模式與特點。 從決策權與執行權分配的模式上看,一是鄉鎮議會+鄉鎮總監的模式。這種體制主要分布在德國北部,主要特徵是:選民直接選舉鄉鎮議會;鄉鎮議會選舉議會的各個工作委員會,選舉鄉鎮長,選舉或任命鄉鎮總監;鄉鎮長只是議會主席和鄉鎮禮儀上的代表。鄉鎮總監是行政首長,具體行政事務由鄉鎮總監負責。這種組織體制類似於歐美許多國家的市鎮經理制。二是鄉鎮長、鄉鎮議會互相制約的模式。這種體制主要分布在德國南部,主要特徵是:鄉鎮議會和鄉鎮長都是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鄉鎮議會選舉議會的各個工作委員會,控制一些鄉鎮事務;選民選出的鄉鎮長是鄉鎮議會的當然主席,同時又是行政機構的首腦。鄉鎮長領導鄉鎮議會,鄉鎮議會通過的決定由以鄉鎮長為首腦的行政機構負責執行。三是鄉鎮長雙重領導角色模式。這種體制主要分布在萊茵河流域,主要特徵是:選民直接選舉鄉鎮議會;鄉鎮議會選舉議會的各個工作委員會選舉鄉鎮長;鄉鎮長既是鄉鎮議會的主席,又是鄉鎮行政的首腦,既領導鄉鎮議會,又領導鄉鎮行政機構。四是鄉鎮議會制約鄉鎮長模式。這種體制模式在全德各個地方都有,主要特點是:選民選舉鄉鎮議會;由議會選舉議會的各個工作委員會,選舉鄉鎮長並監督行政工作;鄉鎮長只是鄉鎮行政事務的首腦,並不是鄉鎮議會的領導人,只負責鄉鎮行政事務,不領導和主持鄉鎮議會。 從財政體制模式上看,鄉鎮財政收入的來源有以下幾條途徑:一是聯邦財政補貼。每年聯邦政府向州政府分配一批資金,州政府再將其中的一部分給鄉鎮政府;二是鄉鎮政府與州政府分享稅收。各鄉鎮分享的數量因納稅人的多少而不同,總體上,納稅人交納到州政府各種稅款的15%要回到納稅人所在的地方政府,被地方政府政府分享;三是鄉鎮自行徵收的稅。各州的法律規定,市、鎮可以向市民征稅像消費稅、娛樂稅、飲料稅、養狗稅、第二居所稅、狩獵稅,等等。對於市、鎮的征稅,市民不能進行訴訟,當然,市、鎮征稅的底線,是不能讓當地居民破產。四是借債;五是出租房屋、土地等收入;六是社會捐款。 特點一:成熟的地方政府並不需要引起聯邦政府和全社會更多的關注。與英、法等國的地方政府相比,德國的地方政府處於一個並不引人注目的地位,不僅德國的政治學家對它沒有產生過濃厚的興趣,媒體也缺乏對地方的報道,即使聯邦政府在解決重要的地方政府問題時,也通常把地方政府的問題列在其解決問題的議程中較為次要的位置。形成這種現象是因為聯邦、州與地方政府都有明確的權力劃分,地方形成了高度自治,有自己尋求解決問題的習慣。同時,強大的經濟給地方政府強大的財力支持,以及政黨政治因素影響的弱化,緩解了各政黨之間的政策矛盾,從而緩解了中央與地方之間的矛盾。 特點二:德國鄉鎮政府的地方自治有悠久的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中世紀自由城邦的特權。近代,地方自治得益於馮·史坦因男爵的改革,尤其是1808年的普魯士城鎮法的頒布使地方自治有了很大的發展。德國憲法更明確保證了城市、縣和鄉鎮的自治權,各市、縣、鄉鎮在法定范圍內,可以獨立處理各種地方事務。由於中央和地方的權能清晰、職責分明,地方政府往往在上級政府對本地區作出重大決策時,行使否決權,這是地方政府擁有的一項不可忽視的重要權力。包括在鄉鎮在內的地方政府擁有否決權非常重要,既可以消除上級的無端干預,也是維持地方穩定、保護地方利益的一個重要因素。 特點三:聯邦與州、州與州之間的「政治交織」或者「合作型的聯邦制」促進了地方政府之間的合作與交流。這種合作是建立在自願與平衡的基礎上的。既在財政領域取得平衡,消除社會差距,也在政黨沖突與矛盾之中取得平衡,維持社會生活、社會穩定以及經濟的發展。財政上的合作既體現在鄉鎮政府能夠派代表參與聯邦政府共同制定中央與地方的統一財政預算,也表現為鄉鎮與州一級政府之間存在「垂直財政平衡」,即各鄉鎮既可以通過得到州政府補貼的方式來縮小鄉鎮政府之間在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差異,也可以通過在鄉鎮政府之間財政幫扶來達到共同發展的目的;政治上的合作既體現在全國范圍內成立的聯邦調解委員會,以調解州與州政府之間、州與地方政府之間的沖突,也體現在各地方政府之間在制定與實施重大決策上的協同一致、互相配合。 特點四:自治有原則,實行無規定。在德國,雖然聯邦《基本法》第28條專門規定:「必須保證各鄉在法律范圍內擁有獨立負責地處理地方性事務的許可權。」但由於聯邦基本法只規定了地方自治的原則,而具體的規定只能依賴於各州的憲法和有關法律作出。這種制度安排的結果是,一方面,各州的法律規定為鄉鎮行使自治職權,提供了一個具體的依據,同時,又由於各州立法不同,從而也使鄉鎮實際享有的自治權力有所不同。

『伍』 德意志帝國的劃分是怎樣的

你是不是聽過德意志第一帝國,第二帝國,第三帝國呢。是不是傻傻分不清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分享的德意志帝國的劃分是怎樣的,一起來看看吧。
德意志帝國的劃分
德意志第一帝國是十二世紀到十三世紀的聖神羅馬帝國。
德意志第二帝國是一戰期間的德意志帝國(普魯士統一德意志)。
德意志第三帝國是二戰期間的希特勒統治的德國。
德意志帝國的劃分的原因
德意志第一,第二,第三帝國其實是希特勒劃分的。
神聖羅馬帝國,全稱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或日耳曼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歐和中歐的一個封建帝國。早期是由擁有實際權力的皇帝統治的國家,中世紀時演變成承認皇帝為最高權威的公國、侯國、宗教貴族領地和帝國自由城市的政治聯合體。
德國歷史上的第一帝國是指公元962-1806年的神聖羅馬帝國。962年神聖羅馬帝國人們習慣上以公元911年作為東法蘭克帝國向德意志帝國轉變的開始,在這一年,法蘭克公爵康拉德一世被選為國王,他算是第一位德意志國王。公元962年,德意志國王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皇加冕稱帝,稱為「羅馬皇帝」,德意志王國便稱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這便是古德意志帝國,或稱為第一帝國。 1806年,帝國被拿破崙一世推翻。
神聖羅馬帝國(拉丁文: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中世紀歐洲封建帝國。公元962年。德意志國王、薩克森王朝的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稱帝(962~973在位),成為羅馬的監護人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從1157年起,帝國被稱為神聖羅馬帝國,帝國極盛時期的疆域包括近代的德意志、奧地利、義大利北部和中部、捷克、斯洛伐克、法國東部、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瑞士。1806年為拿破崙一世所滅亡。 帝國統治者以羅馬帝國和查理大帝的繼承者自命,對外大肆擴張。11~12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同羅馬教皇為爭奪主教繼任權發生激烈斗爭,這不僅是爭奪教會控制權的斗爭,也是中央王權同地方封建分離主義勢力的斗爭。盡管如此,在整個中世紀,帝國和教會在維護封建制度方面,是始終緊密合作的。帝國統治者為稱霸世界,多次入侵義大利,曠日持久的戰爭消耗了帝國的實力。霍亨施陶芬王朝統治時期,中央權力衰落,國內各地缺乏經濟聯系,帝國成為承認皇帝最高權力的各封建公國和自由市的不鞏固的聯盟。1254~1273年是德意志歷史上的空位時期。這個時期,各諸侯、騎士和城市間的紛爭和內訌連綿不斷。13世紀末,帝國出現許多獨立的封建領主,皇帝對其直轄領地外的封建諸侯沒有管轄權。1356年,查理四世頒布金璽詔書,神聖羅馬帝國國旗確認皇帝須由七大選帝侯推選。從15世紀初起至帝國各地開始割據,皇位均由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占據。13世紀下半葉後,由於勃艮第和義大利脫離帝國,其領土主要限於德語地區。1474年起,帝國被稱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已成為徒具虛名的政治組合。
15世紀末16世紀初,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試圖重振帝國,但遭到失敗。由於羅馬天主教和德國封建統治者對農民和市民的剝削和壓迫日甚,16世紀初爆發宗教改革運動和德意志農民戰爭,農民戰爭是宗教改革運動的頂點。宗教改革後,帝國實際上分裂為信奉路德教的東部、北部和中部、信奉加爾文教的西部、西南一部分和信奉天主教的南部。
德意志帝國的劃分的界線
神聖羅馬帝國,全稱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或日耳曼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歐和中歐的一個封建帝國。早期是由擁有實際權力的皇帝統治的國家,中世紀時演變成承認皇帝為最高權威的公國、侯國、宗教貴族領地和帝國自由城市的政治聯合體。日耳曼人認為其國祚可追溯至羅馬帝國,所以稱之為神聖羅馬帝國。最後弗朗茨二世於1806年8月6日放棄神聖羅馬皇帝尊號,僅保留奧地利帝號。神聖羅馬帝國正式滅亡。德國人在論述其帝國歷史時,將其定義為「第一帝國」;和後來的第二帝國與第三帝國加以串連論之
德意志第二帝國從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王國威廉一世統一日耳曼地區到1918年霍亨索倫王朝末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為止的德國。該帝國在1918德國十一月革命中被推翻。主流歷史學家普遍認為這個帝國應該是二元制君主立憲制政體。
德意志帝國在歷史上也被稱為德意志第二帝國,但其正式國號「德意志國」(Deutsches Reich),也是後來魏瑪共和國和納粹德國的正式國名。
君主立憲制是近代西方國家政體的主要形式之一,是資本主義國家以世襲君主(皇帝、國王、天皇)為國家元首,君主的權力按憲法規定受到一定限制的政權組織形式。實行君主立憲制的國家,由於國情不同,君主的權力、地位亦有很大的差異,所以,君主立憲制政體又可分為,二元制君主立憲制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二元制君主立憲制的特徵是:君主的權力雖受憲法和議會的限制,但是,國家實際權力並不在議會手中,而是掌握在君主手中,君主是國家真正的權力核心,內閣是君主行使政權,治理國家的機構,首相由君主任命,內閣按君主的意志行事,只對君主負責,不對議會負責。議會制君主立憲制的特徵是:國家的實際權力掌握在議會和政府手中,政府對議會負責,君主只是國家的象徵,統而不治,君而不主。
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稱帝,帝國建立(另有記在是1870年9月2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稱帝,建立德意志帝國,史稱德意志第二帝國)。4月16日,召開制憲會議,通過了德意志帝國憲法,即:1871年憲法。憲法第五條規定:「帝國立法權由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行使之。帝國法律應取得兩個議會必要的多數同意」。第十一條規定:「聯邦的主席職位屬於普魯士王國,普魯士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稱。皇帝在國際關繫上為帝國的代表,以帝國名義宣戰,同外國締結同盟及條約,委派並接受使節。以帝國名義宣戰,必須取得聯邦議會的同意,除非聯邦的領域已遭受攻擊……」。通過以上內容可以看出,德國1871年憲法確立的是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政體。因為憲法規定立法權屬於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正常的情況下,皇帝以帝國的名義對外宣戰,必須徵得聯邦議會的同意,皇帝的權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但是,由於憲法同時又賦予了皇帝極大的權力,如:規定帝國皇帝有宣戰、媾和、締約、召集和解散聯邦議會,任免官吏等權力,帝國宰相只對皇帝負責,皇帝有對宰相的任免權。十九世紀末,帝國權傾朝野,名重一時的「鐵血宰相」俾斯麥,就因為新繼位的皇帝威廉二世不能忍受他功高震主,他不得不乖乖辭職,含淚引退,隱居於漢堡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魯庄園直至去世。以上事實說明,德意志第二帝國,既不是君主專制政體,也不是議會制君主立憲制政體,而應屬於君主立憲制中的二元制君主立憲制政體。

『陸』 「二戰」後,德國為什麼會被分裂為東德和西德兩個國家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作為戰敗國,被當時國際兩大陣營的老大——美國和前蘇聯接管,從中修起一面柏林牆,把德國分成了東德和西德,美國控制的是西德。不過90年以後柏林牆被推倒,東德西德又合並,於是成為現在的德國。 雖然合並,但是東西德經濟差距還是不小,每年前西德要補助給前東德500億歐元左右的資金。德國的分裂是因為2大當時的巨頭的權益分配。

『柒』 西德和東德分別怎麼建立的它們怎麼劃分的國界又是怎麼統一的

德國分裂為兩個主權國家,即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的分裂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重大國際事件,是雅爾培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蘇美兩個超級大國及其各自所領導的國家集團對峙的直接後果。1949年5月10日,德國西部統治機構經西方佔領國當局的同意,宣布將該地區成立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波恩為首都,並於23日正式通過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

8月中旬,舉行了聯邦議院的選舉,9月又召開了聯邦議院及聯邦參議院聯席會議,自由民主黨人西奧多-休斯當選為聯邦德國首任總統。9月15日組成了以基督教民主聯盟主席康拉德-阿登納為聯邦總理的聯邦政府。20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第一屆聯邦政府宣告正式成立。次日,美英法三個佔領區宣布合並。

在這一過程前後,德國的蘇占區也發生了深刻變化。早在1945年10月,蘇聯佔領當局就己將其權力移交給德國東部各級地方政權機構。1946年,德國共產黨與德國東部的社會民主黨合並,正式組成德國統一社會黨。統一社會黨在德國東部政權機構中迅速占據了主導地位。1949年10月7月,德國人民委員會舉行第9次會議,通過由統一社會黨制定的《民主德國全國陣線宣言》,提出德國人民爭取祖國統一的綱領,要求建立統一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同日,人民委員會還通過一項決議,決定成立「臨時人民議院」,並組織「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政府」,決議委託奧托-格羅提渥組織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臨時政府。幾天之後,威廉-皮克出任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總統,蘇聯政府發表聲明,宣布德國東部全部行政權力正式移交給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自從德國分裂以後,雖然重新統一德國一直是東、西德乃至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但由於受到整個國際形勢尤其是歐洲政治地理格局的制約,關於重新統一德國問題一直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的進展,80年代末,隨著美、蘇關系的緩和和歐洲政治形勢的變化,德國統一問題再度成為各國輿論關注的焦點,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預言,德國將在10年內實現統一。法國總統密特朗說,德國統一將是本世紀末主要的事情之一,然而德國統一進程的發展之快則大大地超出人們的預料。

1987年,昂納克作為東德領導人首次訪問波恩,揭開了兩國關系中新的一頁。

1987年9月,匈牙利開放了它與奧地利邊界,在此後的幾個月內,先後有50多萬東德人從奧地利進入西德,西德承認這些東德人是它的公民,接著民主德國接二連三地發生全國規模的遊行示威,黨和國家領導人發生重大改組;11月9日,東德開放柏林牆以及同西德的邊界,西方人士認為,民德發生的這些事件,是德國「事實上重新統一的預兆。」

11月28日,西德總理科爾提出了兩個德國統一的10點計劃,在東、西方引起了不同的反響,美國國務院當天立即表示支持科爾的建議,發言人塔特懷勒說:「科爾總理反映了他的人民對德國統一的最深切的願望……,這是我們長期以來一直爭取的目標」。

東德總理莫德羅斯斷然拒絕科爾的計劃,但建議建立一個鬆散的聯邦,東德政府認為:科爾的計劃幾乎沒有注意到兩個德國的主權和獨立,如果採用「聯邦」一詞,人們就懂得是兩個獨立的主權國家的存在,2月1日,即莫德羅訪蘇兩天後提出了一項歷史性的兩德統一方案,根據其方案,在統一的德國保持「軍事中立」的前提下,東西德首先簽訂條約,建立把經濟、貨幣和運輸系統統一起來的聯邦。此後兩國建立議會委員會等聯合機構。第三步則是將兩國主權交給已建立的權力機構,最後通過選舉,召開統一的議會會議,制定統一的憲法和決定統一的政府,以德意志聯邦形式統一德國,首都設在柏林。

莫德羅的統一方案大大促進了德國統一的進程,立即引起強烈的反響,科爾發表聲明「堅決拒絕德國中文化的概念」。認為新的德國採取中立政策是危險的,統一的德國應留在西方聯盟內,不能中立化,也不能非軍事化。

美國則強調,必須在德國繼續同北約結盟並不斷加強同歐洲共同體的聯系的條件下實現統一,統一的德國仍應是北約的正式成員,法國也反對德國保持中立。

英國對統一的德國深有戒心,撒切爾夫人強調:「德國的統一不能影響歐洲的邊界和安全。

蘇聯則強調:一個統一的德國留在北約組織內是不能接受的,戈爾巴喬夫還發出警告說,統一後的德國必須尊重歐洲的邊界,任何破壞軍事——戰略均勢的行動都是蘇聯所不能接受的。

波蘭總理馬佐維耶茨基強調,西德應「最終和無條件地承認奧德——尼斯河是波蘭西部邊界,並強烈要求參加關於德國統一的談判過程。

鑒於德國曾是兩次大戰的策源地這一事實,統一後的德國是否會對歐洲各國再次構成威脅,自然是東、西歐國家普遍關心的問題,這也成了德國統一進程中的一個主要症結,但在某種意義上說,蘇聯對德國統一所持的態度則是至關重要的。當然德國統一問題受各種錯綜復雜的地緣政治因素所制約,但統一的列車已經起動,一個統一的,強大的德國將在歐洲重新出現,似乎已成為歷史的必然。

1990年7月1日,兩德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第一個國家條約生效後,7月6日,兩德又開始就實現政治統一的第二個國家條約進行談判,並於8月23日鑒署具有歷史意義的兩德「統一條約」,又稱政治條約,或第二個國家條約,條約規定,民德於1990年10月3日正式加入西德。

由於德國統一已大勢所趨,而蘇聯國內的政治形式卻相當嚴峻,為了減少統一後的德國對它自身安全利益的損害,同時為得到德國的經濟援助,並盡可能為自己在歐洲新格局中爭取一個較為主動的地位,蘇聯由過去反對統一的德國歸屬北約轉而改為採取順水推舟的作法,1990年7月14日至16日科爾訪蘇時,雙方就德國統一問題最終達成協議,雙方宣布統一後的德國將享有「充分的主權」,「它有權獨立地決定屬於哪個聯盟」,協議內容還包括統一後的德國的疆域,3至4年內蘇軍撤出民主德國地區;美、英、法軍隊在此期間留在西柏林,未來德軍最高限額為37萬人;未來德國不得製造、擁有和支配原子、化學和生物武器等。由於統一後德國聯盟歸屬問題得到解決,消除了德國統一外部因素的最大障礙,9月20日,在莫斯科召開的「2+4」外長最後一輪會議上簽訂了「最終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其後兩個德國在10月3日實現了統一,這一天,在整個德國,特別在被重新定為首都的柏林,舉行了隆重的慶祝活動,至此困繞歐洲40多年的德國問題獲得最終解決,這標志著以德國分裂為特徵的歐洲戰後的政治地理格局的結束,而以德國統一為起點的歐洲新的政治地理格局的開始。

『捌』 德國為什麼會分裂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根據雅爾塔協定和波茨坦協定,納粹德國及其首都柏林被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分成四區佔領。原納粹德國首都柏林被分割為東柏林與西柏林。

柏林市也劃分成4個佔領區,1961年民主德國修建了柏林牆阻止東德居民向西流動。

1948年6月,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並。翌年5月23日,合並後的西部佔領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7日,東部的蘇占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從此正式分裂為兩個主權國家。

(8)德國怎麼劃分自己的國家擴展閱讀

德國統一:

柏林牆是德國分裂的象徵,也是冷戰的重要標志性建築。

柏林牆始建於1961年8月13日,全長155公里。最初是以鐵絲網和磚石為材料的邊防圍牆,後期加固為由瞭望塔、混凝土牆、開放地帶以及反車輛壕溝組成的邊防設施。

1989年11月9日,民主德國政府宣布允許公民申請訪問聯邦德國以及西柏林,當晚柏林牆在民主德國居民的壓力下被迫開放。

1990年6月,民主德國政府正式決定拆除柏林牆。

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最終統一。

『玖』 二戰後德國被美蘇分為兩個國家,為何義大利和日本沒有

二戰後德國做為發起國被美蘇分為了兩個國家------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同為二戰法西斯國家的義大利和日本並沒有被二戰戰勝國瓜分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三、後期由於美蘇冷戰的開始,各個國家已無心處置法西斯戰敗國。隨著1947年美國杜魯門主義出台,冷戰正式開始。而杜魯門主義中一個關鍵之處就是從控制德國到扶持德國。而美英法三個則由經濟政策入手,成立了聯邦德國。德國的分裂是美蘇冷戰的產物,也是冷戰的標志之一,因此兩個德國一直到冷戰即將結束的1990年才重新統一。

『拾』 二戰後,德國為什麼會分裂成兩個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作為戰敗國,被當時國際兩大陣營的老大——美國和前蘇聯接管,從中修起一面柏林牆,把德國分成了東德和西德,美國控制的是西德。不過90年以後柏林牆被推倒,東德西德又合並,於是成為現在的德國。
雖然合並,但是東西德經濟差距還是不小,每年前西德要補助給前東德500億歐元左右的資金。

1945年5月8日希特勒無條件投降。根據《克里米亞聲明》和《波茨坦協定》規定,戰敗的德國應該成為一個統一、獨立、愛好和平與民主的國家,在這樣的國家沒有出現以前,德國暫由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四國分區佔領,首都柏林也由四國分區管制。

由於東西方盟國的立場、目的和利益不同,對各項協議都作了有利於自己的解釋,就德國的統一和柏林問題等,四國及其佔領區的各派政治力量展開了激烈復雜的斗爭。1948年6月,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並,並於1949年5月23日單獨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聯邦德國或西德,9月20日阿登納組成第一屆聯邦政府;同年10月7日,蘇聯佔領區也宣告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或東德。自此,統一的德意志國家一分為二,在世界舞台上同時出現兩個德國。兩個德國均是主權國家,都獲得了許多國家的承認,並與之建立了外交關系;1973年又同時被接納為聯合國的成員國;雙方又都參加了不同性質的軍事、政治、經濟集團。近年來,兩國之間的關系已有所改善,1972年簽訂了《關系基礎條約》,各自承認對方為主權國家,相互建立正常的睦鄰關系,互設常駐代表機構;兩國領導人進行互訪,就兩國關系和國際問題交換意見。兩個德國要不要統一,在什麼基礎上實現統一,應由兩國人民自己決定。

閱讀全文

與德國怎麼劃分自己的國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83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216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88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1028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86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549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9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343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336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706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542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43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342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97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9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95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7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11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83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