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德軍用了什麼方法讓「法國戰役」從拉鋸戰變成了閃電戰
1940年5月10日,德軍入侵法國。由於交戰雙方軍事實力旗鼓相當,因此當時大多數人都以為這將會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德軍僅用短短兩個星期時間就擊潰了以法軍為主的同盟國聯軍。6月14日,德軍佔領巴黎,法國政府垮台,「法國戰役」以德國全面勝出告終。
那麼問題來了,德軍究竟是用了什麼方法把一場拉鋸戰變成了閃電戰,並把同盟國聯軍殺了個措手不及呢?其實追根溯源,德軍之所以能在「法國戰役」上大獲全勝,還得歸功於一次幸運的意外事件。
於是經過幾個月時間的准備,德軍於1940年5月10日正式發動了「法國戰役」。當聯軍將裝備最精良的主力部隊推向比利時正面迎戰博克指揮的B集團軍時,倫德斯泰特指揮的A集團軍卻悄悄越過阿登森林地區,並在色當、馬斯河一帶擊潰了防守薄弱的法軍,然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趨英吉利海峽沿岸,完成了對比利時境內聯軍的大包圍。於是在「法國戰役」開打僅一個星期時間,雙方勝負就已經毫無懸念了。
B. 求德國閃電戰全過程
概述
閃擊戰----由古德里安創建的戰爭模式(英譯Blitzkrieg或lightening war),也叫閃電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首先並且經常使用的一種戰術,它充分利用飛機、坦克的快捷優勢,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制敵取勝。它往往是先利用飛機猛烈轟炸敵方重要的戰略設施的通訊中心,把敵人的飛機炸毀在機場,取得制空權,並使敵人的指揮系統癱瘓。 閃電戰就是奇襲、快襲集中加在一起,將像閃電一樣打擊敵人!可以使敵人在突如其來的威脅之下喪失士氣,從而在第一次巨大的打擊之下就會立即崩潰!
[編輯本段]理論根據
1、德國軍事家A.von施利芬關於採取戰略迂迴和包圍, 實施速決殲敵的觀點; 2、義大利軍事理論家G.杜黑關於集中空軍力量打擊對方的重要政治、經濟和軍事目標而取勝的觀點; 3、英國軍事理論家J.F.C.富勒關於組織幾路強大的快速坦克縱隊,在航空兵強有力的掩護下,深入敵軍縱深,直搗敵軍司令部,使敵陷於癱瘓的觀點。
[編輯本段]戰例
最初用於波蘭。1939年9月1日4時45分,德軍以其6個裝甲師、4個輕裝甲師和4個摩托化師為主要突擊力量,在一馬平川的波蘭西部勢如破竹般撕破了波軍6個集團軍約80萬人組成的防線。德國裝甲部隊與空軍構成的快速縱深挺進力量,將陳舊龐大的波軍迅速撕裂、合圍,至10月 5日,波蘭戰役即告結束。波軍6.6萬人陣亡,20萬人受傷,69.4萬人被俘,而德軍僅傷亡 3萬餘人。 二戰初期,A.希特勒基於上述理論,主張先發制人,集中陸軍和空軍,象漆黑的夜裡突然閃電一樣地打擊敵人,攻勢凌厲,似乎無往而不利。1939年9月至1940年6月他用閃擊戰佔領了波蘭、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法蘭西等國。具體是27天內征服了波蘭,1天內征服丹麥,23天內征服挪威,5天內征服荷蘭,18天內征服比利時,39天內征服號稱「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 1941年他再次用閃擊戰進攻蘇聯,但在蘇聯人民的堅決抵抗下,最終遭到了失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特別是隨著導彈核武器的發展,閃擊戰仍被超級大國視為一種有效的戰爭樣式。
歷史淵源
一戰中與德軍步兵戰術
很多人談論二戰德軍的閃擊戰的時候,往往和坦克聯系在一起,似乎是機械化戰爭理論的出現和發展導致了「閃電戰」理論的形成,然而,實際上閃電戰的出現早於任何機械化戰爭理論,現代意義上的閃擊戰,是在20世紀初,由德國軍事家馮。施利芬提出的。 「閃擊戰」是由「閃電」和「戰爭」兩個片語合而成,是形容行動猶如閃電一樣迅速,給敵以措手不及的迅猛打擊。其實質是利用攻擊的突然性、兵力兵器優勢等因素,從戰爭剛開始時就給敵戰略第一梯隊(掩護部隊)以決定性殺傷,然後向敵國腹地迅猛進攻。在敵人動員和使用其軍事和經濟潛力之前,將其粉碎。 德軍根據此理論,在一戰前就制定了大名鼎鼎的「施立芬計劃」。按照施立芬計劃,在戰時出動5個集團軍穿過比利時,5支大軍齊頭並進,其右翼進攻速度要快,左翼速度比較慢,這樣當右翼包圍巴黎的時候,左翼部隊就可以對試圖救援的法軍主力以逸待勞。而預計法軍主力在開戰後將全力進攻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在這里僅僅有第六和第七兩個集團軍,施立芬的目的是利用右翼的快速戰略迂迴,就像一閃旋轉門一樣把法軍主力消滅在野戰中。因此,在行動中,德軍作戰的核心思想是包圍戰,既不斷向敵軍側翼迂迴,遇到不易攻擊的目標便繞過。這樣可以在盡量短的時間內攪亂敵軍的防禦體系。在這一階段,騎兵是德皇威廉二世最給予厚望的部隊,因為在普法戰爭中,騎兵的迂迴作戰就為殲滅法軍起到了很大作用,因此德皇很希望能把那次戰爭簡單的重演。但是,此時的歐洲畢竟不同於1870年的普法戰爭。新式火炮和機槍的大量應用導致進攻方面對的阻力大為增加,而此時德國仍習慣用增強進攻兵力的密度提高進攻效率。在第一次伊普雷運河戰役中,德軍士兵在協約國軍隊的機槍和訓練有素的英軍步兵射擊下屍積如山,很多英國戰地記者對德軍士兵的印象就是他們是機器人,在戰場上毫無獨立思考的能力。而對於德國來說,如此慘重的傷亡使得他們稱此次戰役為:無辜者的大屠殺。 事實上,德軍士兵的戰術素養很高,只不過對於那些作為旋轉門門板的士兵,除了向前沖擊毫無選擇,對於資源匱乏的德國而言,停下就代表著坐以待斃。而在阿爾薩斯和洛林同法軍主力周旋的第六軍和第七軍的戰士,卻表現了很大的靈活性。他們不斷派出連排級別的小部隊向敵軍側翼滲透,並且通過這種滲透襲擾敵軍的進攻節奏。下面的一個小戰例就很能說明問題。 1914年8曰20日,一個法軍步兵連參加了對阿爾薩斯的一個山脊的攻擊。進攻路線是一個曲線,在法軍向進攻發起線前進的時候,德軍小部隊利用樹木的掩護,向兩側滲透。當法軍跨過曲線的底端。德軍的交叉火力就開火了,此時一個法軍排長命令手下人以散兵線向山頂沖鋒。由於越向山頂接近,隊形越密集,法軍的傷亡也越來越大,更多的法軍士兵也就暴露在德軍火力下。根據平時的訓練,法軍開始蹲姿進行還擊。但是在短短幾分鍾後,法軍的凝聚力就盪然無存。他們發現敵人的火力來自四面八方,因此不少人認為保命成了更實際的問題,因此一些士兵開始不聽命令後退,隨後變成了全線潰退。那個年輕的連長很快發現只有他一個人在交叉火力中。在戰斗結束後,他沮喪地對自己說:「1870年又開始了。」然而,盡管德軍左翼拖住了法軍主力,但右翼的進攻還是被遏制了,雙方開始了塹壕對峙。在那個時代,勤奮的防守者很容易取得上風。由於日復一日地增強防禦體系。一戰西線的塹壕體系往往達到3條主壕之多。在第一道主壕之前,還包括掩體,碉堡,等火力支撐點。更外則是鐵絲網,鹿砦和chevaux aux frises(好像是法軍特有的障礙物)。數百門大炮和機槍組成的火力形成了數公里縱深的「無人區」,而且隨著更多機槍火炮源源不斷的運往前線,無人區日復一日變得幾乎不可能突破。
德軍步兵戰術思想的變化
在最血腥的塹壕戰--凡爾登戰役結束後,德軍內部開始反思以前對堅固塹壕體系的突破造成的傷亡太大。首先,部隊在突破無人區的時候,要遭受敵人非常密集的火力,而既便到達敵軍塹壕,筋疲力盡的部隊還要同敵人進行白刃戰,就算部隊很幸運地攻佔了敵人的陣地,一旦後繼部隊未能跟進,則前方部隊很難有自主作戰的能力,很容易被敵軍預備隊趕出所佔陣地。另一方面,步炮的協同也有很大問題,之前的炮火准備,是在嚴格按照時間表和作戰計劃實施的,(二戰蘇軍也還是如此)一旦步兵進攻節奏跟不上時間表,炮火的准備很難對步兵提供有效的掩護。 針對這些缺點,德軍改進了它的步兵裝備。這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裝備是火焰噴射器的出現,在 1915年冬季,德軍的單兵裝備還基本是步槍和刺刀。這種武器在塹壕戰中顯得笨重且效率不高,而火焰噴射器則可以讓小部隊獲得相當的面殺傷手段,在打掃戰壕的時候,使守方很容易處於不利地位。另一種新式武器是克虜伯開發的37MM炮,這種炮很輕便,突擊部隊可以利用它近距對付敵軍的火力點。戰術的改進首先是來自炮兵,炮兵彈幕徐進射擊 的發明,使得敵軍不容易向被進攻的陣地投入增援兵力。其次是迫擊炮大量應用,直射火力打擊不到的塹壕變得不再安全。 以上這些對「突擊群戰術」奠定了基礎,不過,最終這種創新還是來源於實戰中的下級軍官。在 Argonne 和 Vosges(凡爾登戰役結束後的戰斗)的戰斗,對 Rohr上尉的戰術思想影響很大,後來此人提出了滲透戰術的原則,並得到了德軍高層的重視,當然很多下級軍官都在考慮類似的戰術,其中比較有名的是124 步兵團的埃爾溫,隆美爾中尉。「突擊群戰術」又稱「滲透戰術」(Stormtroop tactics),其核心是利用小的作戰單位,利用對方防禦的間隙和接合部,滲透到對方的防禦體系當中,打擊重要目標,切斷交通線,割裂防禦部署之間的關系,為正面的攻擊創造條件。根據這個思想,在進攻發起前,先經過密集的炮火覆蓋,接著在彈幕徐進的掩護下,德國派出數支精良的小分隊,即所謂「強擊部隊」或者有人譯為「突擊部隊」或者「風暴部隊」的。這些部隊在突破無人區的時候可以交替掩護,並繞過敵軍火力支撐點,迅速通過敵軍防禦部隊的間歇突破到敵軍縱深,切斷敵軍通訊。而後大部隊才發起攻擊。 由於在這種戰術中,強擊部隊要突破敵軍防線並在缺乏支援的情況下作戰,因此他們的裝備和戰術都與之前的德軍步兵有很大不同。首先是強擊部隊里有前進控制官,他的作用是利用電話(用無線電的很少)同本方炮兵進行密切聯絡,不再按照既定時間表而是實際需要為強擊部隊提供炮火支援,當然電話的作用距離是很有限的,因此他們更多的是使用信號彈和信號火箭指示目標。此外,強擊部隊除了戰斗部隊和協調官以外,還有工兵,基本的後勤醫療單位,以及通訊部隊。實質上他們是一支袖珍的合成部隊。其次,強擊部隊的武器已經不在是一律的步槍加刺刀了。他們裝備了手榴彈,手槍,短刀,還有尖形鏟。如果是軍士,還有輕重機槍,一個榴彈發射器,一個輕迫擊炮,一具火焰噴射器。此時,強擊部隊的體制也變成了分隊,分隊的士兵基本裝備不再是步槍而是伯克曼MP-18沖鋒槍,一個分隊就擁有完整的步兵火力配系,可以堅持獨立作戰。
胡蒂爾與突擊群戰術
對於英法等西方軍史學家而言,突擊群戰術又被他們稱為「胡蒂爾戰術」。這是奧斯卡·馮·胡蒂爾(Oskar von Hutier)將軍(1857-1934)在一戰中對突擊群戰術的應用最為成功,盡管他對這種理論的發展沒有任何直接貢獻。胡蒂爾生於一個軍人世家。他的祖父曾經和拿破崙戰斗過,而且他的父親也在1870-1871年間參加了普法戰爭。埃利希·馮·魯登道夫,德國軍隊的第一軍需總監則是他的表兄弟。在里奇特費爾德士官學校受訓時,胡蒂爾即被保羅·馮·興登堡視為一位非常有前途德軍官,這是他軍事生涯中最早的亮點。在士官學校畢業後,他進入總參謀部並隨後交替擔任參謀和前線指揮官兩種職務。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進行,胡蒂爾首先在第一次馬恩河戰役中於馮·布洛的第二集團軍中擔任職務,負責指揮第一近衛步兵師。1915年4月,他調往東線在艾克豪恩的第十集團軍中指揮第二十一軍。1917年1月,胡蒂爾被指派指揮位於里加以南多瑙河一帶的D集團軍,以便在三個月後指揮第八集團軍。正是在指揮第八集團軍期間,胡蒂爾建立了使其留名戰史的聲望。 在里加戰役中,胡蒂爾面對的是俄國帕爾斯基將軍指揮的第12集團軍,編有161,000人、火炮1149門,機槍1943挺。而第8集團軍下屬3個軍,約6萬人,火炮2000門,機槍2000挺。1917年9月3日,胡蒂爾的軍隊佔領了里加。到3天後戰役結束,第八集團軍以4000多人的損失造成俄第12集團軍2.5萬人的損失,並推進到里加灣海岸。9月6日,胡蒂爾因其傑出成就榮獲著名的「藍馬克斯」勛章。不過,這種突擊群戰爭登峰造極的要數德軍在1918年在西線發動的春季攻勢,西方軍史學者稱為「和平攻勢」。在這次戰役中,胡蒂爾指揮新編第十八集團軍,充當於1918年3月由魯登道夫發動的德國大規模春季攻勢的先鋒部隊。參加攻勢行動的部隊有三個集團軍,北面是馮·貝洛將軍的第17集團軍,中間是馮德爾馬維茨將軍的第2集團軍,胡蒂爾的第18集團軍位於最南側。3月21日,胡蒂爾指揮5個軍、27個師沿著索姆河兩岸向海岸進擊,同時向北和向南展開,獲得了蔚為壯觀的初期成果。他所直接面對的敵人是英國將軍休伯特·高夫指揮的由12個師組成的第5集團軍。通過再次充分使用滲透技巧,他的軍隊捕獲了 50,000俘虜並非凡地推進了60公里。他的軍隊移動的如此迅速以至於負責側翼的其他部隊被遠遠的拋在後面。兩天後,他被皇帝迅速授予橡葉獎章。不過這時胡蒂爾的推進已經開始減緩並最後在日益增強的英法軍隊的抵抗面前停頓下來,這主要是因為難以通過古老的索姆河戰場保證補給。3月27日,胡蒂爾向法國首都進行了一次最深入的挺進,他部下的幾個師攻佔了距離巴黎約32英里的蒙迪迪埃鎮。4月4日,他被迫停止於蒙迪迪埃和莫勒伊以西。胡蒂爾進攻的停止暴露了「突擊群戰術」的一大弱點,就是對後勤補給要求比較嚴格,由於強擊部隊實質上是小規模合成部隊,它對於後勤的物資也不是單一的步兵為主的傳統部隊所能比擬的。而此時的德國,他們不可能繼續維持攻勢所必須的後勤補給。
突擊群戰術對機械化閃擊戰的影響
突擊部隊的存在源於對進攻速度的渴望,由於強擊部隊的進攻速度總是快於友軍,因此他們需要自己的突擊和掩護部隊。在古德里安組建裝甲軍的時候,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要裝備兩種坦克,一種是突擊用的,另一種則是支援型的,前者成了III式坦克,而後者成為IV式。 在坦克等機械化戰爭裝備的推動下,戰場上的機動不再局限於人和馬的速度,因此突擊行動的突然性大大提高,以坦克為主構成的裝甲機械化部隊不僅具有猛烈的火力,而且,能實施快速深遠的縱深機動作戰。這種將強大的打擊力迅速作用於敵,使其抵抗和防護都變得無能為力的「坦克戰」,是以往戰爭所無法比擬的。飛機呼嘯而至,象冰雹般連續投彈,摧毀、殺傷、破壞敵工事、設備及有生力量;在這咄咄逼人的火力攻擊之後,裝甲機械化部隊突然出現,在敵尚未從巨大的心理震撼中恢復之時,以催枯拉朽之勢,掃盪敵陣地,直插敵縱深,物質的摧毀與精神的威懾雙管齊下,成倍地增加了打擊強度,迅速地贏得戰役勝利。實際上,坦克集群和風暴部隊的作用是一樣的,只不過它的機動性,火力,和防禦力遠非步兵可比。因此二戰初期對法作戰中,幾乎同樣的戰略,德軍就得到了和一戰完全不同的效果。
[編輯本段]閃擊戰三個重要要素
1奇襲 2集中 3速度
實施過程
1、集中使用裝甲部隊——高度集中的強大火力,快速機動能力,還有迅速推進時的強大生存能力都使裝甲部隊遠超過以前歷史上任何一場戰爭中出現過的任何部隊。它使得騎兵顯得完全過時,使步兵在開闊地上顯得萬分無助,除非他們大量裝備有效的反坦克炮。但是反坦克炮正是作為對閃電戰的回應才發展起來的,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末尾才逐漸成熟。德國的坦克部隊都是經過嚴格訓練的,他們被認為是精英部隊而被配以最優秀的士兵和指揮官。德國的坦克是第一款能真正有效投入戰斗的坦克。除了坦克,機械化步兵能夠與坦克一起推進,為他們提供更好的保護以遠離來自敵人步兵和反坦克武器的威脅。當步兵的戰斗車輛不能得到滿足時,步兵經常會搭乘在坦克上前進。 2、大規模精準的空中支援——空中轟炸的高效准確和毀滅性把炮兵遠遠甩在了後面。同時炮兵也無法跟上坦克的推進速度。所以除了普通的炮兵外,德國軍隊還裝備了大量的斯圖卡式俯沖轟炸機,它能夠迅速有效的消滅坦克推進道路上的障礙(如炮兵,防禦工事,步兵集團,橋梁和護衛車隊等)。 傘兵是另一種形式的空中支援,他能夠快速佔領指定目標而不是破壞。在閃電戰中他們的常見任務是搶占重要橋梁,以防止敵人破壞他們,並使坦克能夠不受拖延的快速抵達並通過橋梁。 3、無線電——當法國在1940年時甚至還沒有裝備無線電時,德國就已經在每輛坦克,每架飛機,甚至每個作戰單位上都配備了無線電。這使得德國的指揮官們能夠高效率地掌控他們的部隊,並使得他們的空中力量更具效率和破壞性。無線電使得德國的閃電戰指揮官們能夠與他們的部隊一起快速推進,並親眼觀察戰場,充分掌握戰場形勢的瞬息萬變從而更好地運用他們的部隊,而不是站在地圖前坐失良機。無線電也讓德國的高級指揮官能夠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有效地掌控龐大的機動部隊,使大規模的協同作戰和高效率的統一指揮成為可能。 4、靈活性——德國裝甲指揮官不用去死搬命令按照特定的路線行軍。他們高度的機動能力和反應快速的空中支援賦予他們足夠的戰術自由,這使得他們能夠猶如洪水瀉地般選擇抵抗力量最薄弱的路線推進,或者通過他們強大的坦克炮火力和空中支援來打開一條通道。這同樣能夠使他們遭受盡量少的傷亡,從而保持他們高效迅猛的穿插並向更深處推進。 5、主動權和突然性——在沒有任何預警的情況下,快速推進部隊的驚人的速度和力量和對敵領土的狂轟濫炸能夠輕易地使敵人陷於休克狀態。持續的突然襲擊會帶來更大的毀滅性破壞,正如德國人在戰爭中做的那樣。他們快速包圍大規模的敵軍,切斷他們的補給線,使敵軍瓦解和失去鬥志。 6、簡單明了——閃電戰沒有任何復雜晦澀的東西。它是一個簡單的戰術,現代武器的革M——坦克,飛機,無線電,使得它的實行成為可能。正是由於其他武器和戰術的融入,使它有了質的飛躍。也正是因為有了擁有騎士精神的指揮官像古德里安和隆美爾,有了經過嚴格訓練擁有戰斗經驗的士兵,有了出色的武器如四號坦克和斯圖卡俯沖轟炸機,德國才能夠通過閃電戰取得驚人的勝利。 在以後的戰爭中德國終於遇到了棋逢對手的裝甲指揮官,例如巴頓和朱可夫。他們的坦克也在可能是二戰中最好的坦克的蘇聯T-34面前相形見絀。斯圖卡俯沖轟炸機也遇到了超級戰術支援機,像二戰中裝甲防護最佳的伊爾-2對地攻擊機,還有再往後的美英新型的多用途戰斗轟炸機。 7、空中優勢——這個因素處於從屬地位,但也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敵人擁有空中優勢,那閃電戰就不可能實行了。就如隆美爾和其他德國指揮官在戰爭後期所面對的局面。 8、後勤——這是另一個關鍵的從屬因素。德國正是由於忽視了這個因素,而最終使部隊陷入癱瘓。德國人善於在相對較小的范圍,較短的時間和良好的天氣條件下發動閃電戰,如入侵波蘭,法國,南斯拉夫和希臘。但是當1941年他們進攻蘇聯時,蘇聯巨大的縱深,糟糕的道路情況和惡劣的天氣使他們在後勤上的缺陷顯露無遺。由於缺乏足夠的卡車,德國人還在大量使用騾馬作為運輸工具,這使得他們的步兵和補給跟不上坦克的推進速度。運輸機本來也能對部隊的後勤保障起到幫助,但是在對克里特島的空降作戰中德國損失了很多運輸機,後來為避免被圍困在斯大林格勒整支部隊投降而進行的自負且無益的空投援助的行動中更多的運輸機白白損失。 除了傳統的對行進中的部隊的食物,水和彈葯的補給,坦克還需要大量的燃料和零部件。這個問題隨著戰爭的進展不斷加深,並使德國的裝甲部隊陷入癱瘓。德國後期的坦克,虎式和虎王重型坦克在技術上非常復雜,比早期的坦克需要更多的燃料。很多重型坦克的損失都是由於機械故障和燃料不足,而非敵人的炮火。所以閃電戰需要的不只是坦克,還需要它們有極高的可靠性,足夠長的行程,並且伴隨有各種輔助卡車。德國忽視了戰爭華麗舞台背後所需要的幕後支持,因此遭受了慘重的懲罰。在戰爭後期蘇聯軍隊改進了他們的後勤補給系統使他們的坦克能夠不停頓地連續推進數百英里,有時甚至能夠在行進中加油,這當然要歸功於他們車輛的技術上可靠和簡潔。
剖析
以盡可能短的時間「折疊」空間
「時間就是軍隊」,「時間就是勝利」,爭取時間和奪取空間是軍事對抗的重要內容。在時間上先敵一步,可以得先機之利。在「巴巴羅薩計劃」中,德軍僅3個星期即在蘇聯境內推進縱深達400~600公里,其成功的原因是: (1)「適時」; (2)出人意料的主攻地點; (3)欺騙活動; (4)新的坦克「戰術」。(5)陸軍擁有優勢空中支援 德軍閃擊戰應用軍事科技的新的優勢,依靠坦克集群的快速突擊,以及飛機的空中火力和縱深機降、傘降的高速配合,形成威力巨大的現代「撞城錘」。由於時空關系的改變創造的新的作戰理論,產生了時人難以想像的作戰效能。
以盡可能快的機動獲得最大限度的沖擊力
《孫子兵法》進攻戰的一個重要思路是——以極快的速度突襲敵軍,致使敵軍未反應過來就以取得約半數的勝利。書中寫道:「進而不可御者,速也。」並對快速產生的沖擊力作了至美的比喻:「激水之急,至於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於毀折者,節也。」 根據戰爭力學理論,軍隊戰鬥力取決於兵力、機動力和沖擊力,而機動力和沖擊力的大小都與速度有關,速度越快,沖擊力也就越大。二戰初的閃擊戰依靠裝甲集團高速度、大縱深的突襲,產生的沖擊力在軍事史上堪稱空前的。
將精神之力轉化為戰鬥力
在閃擊戰理論中,精神對作戰的勝利可謂是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為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從西方的克勞塞維茨到東方的毛澤東,許多傑出的軍事家都十分關注作戰突然性,指出突然和不意,可以彌補兵力的不足。其二為震懾。美軍在伊拉克戰爭的作戰計劃之一名為「震懾」行動,其實在閃擊戰的設計中,「震懾」正是希特勒、古德里安等追求的效果。二戰時德國發起閃擊戰時其坦克數遠不如英法聯軍,甚至被稱為「窮人的戰爭」,然而「窮人」打敗了富人。在西線閃擊戰中,法軍大批部隊被震懾住,法國戰士喪失了作戰意志,被俘人員竟多達150萬。
[編輯本段]對付閃擊戰的「鑰匙」
為什麼閃擊戰在二戰初期產生了巨大威力?為什麼二戰中的閃擊戰又均以失敗而告終? 西方「兵聖」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頂點理論認為:「勝利常常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有一個頂點」。這個「頂點」,主要指的是作戰強度和作戰限度。由於頂點的存在,發起進攻的強者,到達頂點後,便會逐漸由強變弱,防禦的弱者,若注意積聚力量的話,將可能逐漸由弱變強。閃擊戰盡管有突然性和高速度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力,但畢竟這個沖擊力有個極限,終究有個頂點。戰爭的最終勝負並不是單單取決於沖擊力,還包括許多其他方面的要素。當德軍深入蘇聯腹地,兵臨斯大林格勒時,由於戰爭的非正義性(主要是暴行導致的抵抗)、自然條件的惡劣、後勤補給線的困難,特別是蘇聯軍民高漲的愛國熱情、強大的工業能力、正確的戰略部署、經過調整並適應德軍戰術的新型軍事理論和逐步裝備先進武器的軍隊,以及美英和中國的支持等,使得閃擊蘇聯的侵略戰爭在斯大林格勒由「頂點」跌落,從而開始走向失敗。 二戰後,雖然再沒有像二戰那樣大規模的閃擊戰發生,閃擊戰其實在現代局部戰爭中處處可見其影子。特別是當現代戰爭插上信息技術翅膀後,突如其來的閃擊戰變得更加可怕。在計算機技術的武裝下,空中力量的機動力、火力、防護力,已經遠遠超出二戰時地面的裝甲集團,體現出諸多的新優勢:速度之快、機動能力之強,使地面防禦力量幾無還手之力;遠程精確打擊與火、力、快速機動能力的完美結合,達到了「動如雷震」、「斬首」、「震懾」的效能;空中力量在c4isr指揮、控制、偵察等系統作用下,能量發生空前躍升,形成超視距攻、防一體的作戰系統,對戰爭命運甚至起到決定性作用。 需要警惕的是,現代戰爭中「戰爭頂點」已在高技術下變得難以利用,戰爭的「非接觸式」、「非線式」、「非對稱」,讓弱小的一方「以劣勝優」的餘地越來越小。那麼防範閃擊戰的出路在哪裡?唯有加速新軍事現代化,未來化,在軍事思想上斷不可輸給對手,在編制體制、武器裝備、教育訓練等上,也勵精圖治,形成對手不敢輕舉妄動的優勢,使敵無機可乘。 當閃擊戰插上信息的翅膀後,需要我們給軍事思維插上信息的翅膀,不僅僅是貼著「信息」標簽的名詞的變化,必須有全新、敏銳而不保守的哲學頭腦,需要居安思危而不是歌舞昇平的危機意識。但是閃擊戰靠的是速度,如果不能個一鼓作氣勝利解決,那麼後果嚴重!
C. 歷史上第一次「閃電戰」是什麼時候,是由誰發動的
在西漢時期由霍去病發起的,作戰目的是漢武帝想要解決匈奴問題,派霍去病對抗匈。為什麼叫做「閃電戰」,因為其打仗速度之快,就連一向以速度為優勢的匈奴在還沒有等到集結完畢就已經被霍去病的軍隊擊垮。
最後漢武帝想要徹底解決匈奴的主力部隊,發動了規模最大的漠北大戰。但是當時提供的情報有誤,霍去病沒有遇到單於,而是遇到了匈奴左賢王、右賢王的部隊,這一戰殺敵七萬自損一萬又一次大獲全勝。
我們看一下霍去病在作戰的時候幾乎沒有過失敗的記錄,他是一個特別冷靜又果斷的人,這與他豐富的作戰經驗和在軍事上的超高領悟力是分不開的,他下的命令是很精準的,所以每次都會大獲全勝,他不僅為戰斗節省了時間也盡量的讓自己的軍隊不多損失一兵一卒,這樣的好將軍在歷史上都為數不多呀。
D. 希特勒的閃電戰 主要實例是哪次戰役
1939 年9 月1 日, 法西斯德國運用"閃電戰"的手段, 發動了侵略波蘭的戰爭.僅10 多天時間, 就使波軍全線潰敗, 27 天後首都陷落, 國家滅亡.這是希特勒"閃電戰"在戰爭中的首次使用並獲得成功.1940年4月9日,德軍突突襲丹麥,丹麥不戰而降;同日德國海軍襲擊挪威主要港口,挪威海軍和海岸炮兵英勇抵抗,重創德艦隊,但德軍空降部隊佔領了挪威首都,4月14日英軍在挪威登陸,6月10日挪威被佔領。
5月10日,德軍對荷、比、盧和法國北部發動閃電進攻,同日英法聯軍進入比利時,德軍裝甲部隊從阿登山區突入聯軍縱深,聯軍潰退,14日荷蘭投降,28日比利時投降,盧森堡不戰而降。英法聯軍敗退到敦克爾克,僥幸逃脫。6月6日,德國對法國發動總攻,法軍迅速被打垮,德軍進至巴黎,6月11日義大利對法宣戰,22日法國投降。
1941年6月22日,德軍不宣而戰對蘇聯發動大規模突襲,德軍首先轟炸蘇聯機場擊毀蘇軍飛機上千架,繼而奪取制空權,在空軍的支援下,德軍迅速突入蘇聯境內500~600公里,蘇軍損失30多萬人。
E. 德國對捷克的閃電戰是怎樣打的
當日本的鐵蹄踏入中國的時候,歐洲上空也彌漫著濃厚的戰爭陰雲。1938年3月,德國一槍不發,便吞並了奧地利,接著又緊盯住下一個目標——捷克斯洛伐克。
德國侵佔捷克整個事件,使得捷克成為了慕尼黑陰謀的犧牲品,也成為英法兩國為保護自己國家利益阻止德國發動戰爭而利用的工具。
在靠近德捷邊境的捷克蘇台德區,有300多萬日耳曼人。一方面,希特勒利用這地區居民和德國人同一種族的關系,搞納粹黨組織,並指揮他們不斷製造事端,要求「自治」,實際上是脫離捷克斯洛伐克,歸附德國;另一方面,希特勒叫嚷著不能容忍有人「欺侮」德國境外的日耳曼人,要替他們「伸張正義」,揚言要發動戰爭,又大規模地向德捷邊境調集軍隊,擬訂了「綠色計劃」,准備在1938年10月1日進攻捷克。
眼看德國軍隊就要兵臨城下,捷克政府也加強了邊界的作戰兵力。兩軍對峙,戰爭似乎就要一觸即發了。
在這最緊要的關頭,緊張的並不只是捷克斯洛伐克的領袖們,這個消息也同樣令英法領導們徹夜難眠。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捷克在英法保護下恢復了主權,同英法都訂有互助同盟條約,如果德國和捷克交戰,英法按照條約必然捲入戰爭,西歐的戰火將蔓延開來。
英法兩國領導考慮到自身的國家利益,決定緊急求見德國首領希特勒。但是在會談期間,希特勒要求英法政府割讓捷克蘇台德地區給德國。
希特勒根據慕尼黑協定,強迫捷克斯洛伐克割讓了1.1萬平方英里的土地。在這個地區內有著大量的捷克工事,它們構築了在當時來說是歐洲最堅強的防線,只有法國的馬其諾防線可與之媲美。
但希特勒最終沒有履行他的諾言,在佔領了蘇台德區後,德國於1939年3月悍然侵佔了整個捷克,德國侵佔捷克可謂是閃電戰術,速度快而且不給對方任何反撲的機會,在這期間,英法沒有參與捷克斯洛伐克的戰役。
1939年3月14日,年邁的捷克總統埃米爾·哈查冒雪趕到柏林,晉見希特勒。當天,他就被迫在「把捷克人民和捷克國家的命運交到德國元首手中」的公報上簽了字。
1939年3月15日,德國第一批軍隊開進過去一直是捷克斯洛伐克首都的布拉格,僅僅18小時以後,希特勒就以驚人的速度得意揚揚地來到這里。這個國家現已被分割成許多部分,但都臣服於希特勒德國,德國旗幟在波西米亞幾代國王的城堡上飄揚。
F. 德國閃擊戰理論的核心是什麼
閃擊戰三個重要要素:快速、出奇、集中。
首先戰役組織要做到部隊隱蔽集結,以達到突襲的目的。
其次戰役發起後空軍對敵戰略目標進行空襲,迅速癱瘓敵方;集中使用以坦克為首的裝甲機械化兵團突破敵防線,迅速向敵後方縱身目標發展,以達到分割包圍戰役目標,最終對敵進行殲滅。
講求速度
閃電戰的基礎是機械化,前提是制空權,在於空、坦、步的協同配合,戰術在於一點兩面。找到突破點,由炮兵打開缺口,裝甲集群進入缺口並發展戰果,機動步兵跟進。找到突破口的兩翼,空軍打開缺口5-10分鍾後,裝甲集群隨後攻擊,後面緊隨機動步兵。
迅速破壞掉敵指揮中心、通訊樞紐、交通樞紐,陷敵於瞎子、聾子的局面,並配合正面部隊迅速合圍敵主力步兵集團。飛機、坦克和機動步兵速度都很快,火力也夠。但前提是要保有制空權,然而德國後期遇到了擁有空中優勢的美國空軍,無法使用閃擊戰。
另外此戰術對後勤依賴度非常高,一旦汽油和彈葯糧食供應不上, 就會被殲滅。例如戰爭後期,德軍發起的「突出部戰役」就遭遇了這種情況。使得德軍無功而返,並沒有更多的裝甲部隊去抵抗盟軍的攻擊。
(6)德國怎麼發動閃電戰擴展閱讀
理論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許多軍事家對戰爭中首次出現的飛機、坦克的使用進行了深入研究。義大利G.杜黑提出了制空權思想;英國J.F.C.富勒提出機械化戰爭理論,認為應該組建以坦克為主的新型機械化部隊,並且要集中使用坦克部隊,而不是把坦克分散配屬於步兵,支援步兵作戰。
30年代,德國將軍E.魯登道夫在閃擊戰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總體戰理論。1933年A.希特勒上台後,納粹德國繼承了施利芬的軍事思想,並吸取了杜黑、富勒、魯登道夫等人的理論觀點,形成了具有德國特色的閃擊戰理論。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德軍利用閃擊戰方式發動戰爭,迅速佔領波蘭、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在對蘇作戰的初期,閃擊戰也取得了成功。
納粹德國實施閃擊戰的主要特點是:重視政治欺騙和戰略偽裝;先於敵國秘密動員、集中和展開軍隊,不宣而戰;在出敵不意的時間和地點突然發動攻擊,集中大量飛機、坦克和摩托化部隊實施強大的首次突擊;在航空兵的掩護下,以大量快速部隊實施迂迴包圍,殲滅敵方重兵集團;以奪取被侵略國家的首都為主要目標,摧毀其指揮中心和抵抗意志,迅速結束戰爭。
由於其戰爭的非正義性,以及戰略企圖與實現這一目的的國力不相適應等原因,納粹德國發動的閃擊戰最終以失敗而告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些國家對閃擊戰理論進行了大量研究,並曾在實戰中使用。
蘇聯在其大縱深立體作戰等軍事理論中,也吸收了一些閃擊戰的思想。現代條件下,閃擊戰仍被一些國家視為一種有效的作戰樣式。
G. 為什麼說德國「閃擊戰」戰術源自戴高樂理論
戴高樂的著作《建立職業軍》(未來的軍隊)頂多算是裝甲兵應該如何組建,和德國人的閃電戰完全不是一回事。戴高樂的著作中,提倡的是建立一個10萬大軍,裝備3000輛坦克的部隊,強調機械化,強調坦克應該像以往的騎兵那樣到處跑。他對於未來的預見就是:未來的戰爭會以坦克部隊為主。
另外,在閃電戰中,另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在於天上的飛機,德國人的閃電戰,天上是一定要有斯圖卡這類戰術轟炸機的配合的,在前面開路,替裝甲部隊清除威脅,取的制空權,打擊對方的要塞,打擊對方的重兵集團。沒有斯圖卡開路,閃電戰也基本打不成。而這一點上,和戴高樂也沒啥關系。
H. 二戰時,為何德軍能夠採用「閃電戰術」,而其他國家做不到
因為閃電戰依靠的是裝甲部隊,而其他國家並沒有那麼多的裝甲部隊,同時在二戰後期,閃電戰對於德國來說也沒有那麼大的作用了。德國在二戰初期發動的閃電戰,是在敵人毫無防備的情況下出其不意的攻打對方,在經歷過一戰後,英法等國沒想到德國會再次發動二戰,同時德國在佔領挪威、丹麥後,後來又突襲了法國,都是以閃電戰的模式從背後奇襲,讓對方在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就佔領了對方,令對方潰不成軍。
縱使閃電戰再厲害,但是因為蘇聯是公路國家,並沒有大量的使用裝甲車,所以對於德國閃電戰最重要的裝備裝甲車來說,是不適用的。所以德國最後放棄了閃電戰,選擇直接進攻,雖然蘇聯最後保住了莫斯科,但是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I. 德國二戰時的閃電戰是如何怎樣踐行的
第一步,集中飛機對對方機場進行突襲,確保本方奪取制空權,同時對對方的交通樞紐、指揮中心進行全面打擊
第二步,集中裝甲和機械化部隊,組成進攻矛頭,在確定的進攻方向上,不惜一切代價,撕開一條血路,向著預定的位置突擊,強行合圍
第三步,後續的步兵部隊跟著前面的突破口,快速前進,消滅對方混亂部隊,實現合圍
說白了就是在持續的運動中消滅對方
J. 關於二戰中的 德國 閃電戰
二戰德國閃電戰
1939 年9 月1 日, 法西斯德國運用」閃電戰」的手段, 發動了侵略波蘭的戰爭.僅10 多天時間, 就使波軍全線潰敗, 27 天後首都陷落, 國家滅亡.這是希特勒」閃電戰」在戰爭中的首次使用並獲得成功.從此, 第二次世界大戰拉開序幕.
1939 年8 月31 日晚, 一批身穿波蘭軍服的德國黨衛隊隊員, 」襲擊」並」佔領」了緊靠波蘭邊境的一個德國城市格利維策.他們炸毀了一座橋梁, 在該城的電台, 用波蘭話辱罵德國, 並丟下幾具身穿波蘭軍服的德國囚犯的屍體.當晚, 德國所有電台都廣播了所謂德國遭到了波蘭的突然襲擊的消息, 在國際上製造了發動侵波戰爭的借口.
9 月1 日凌晨, 德軍分三路向波蘭發動了大舉進攻.德國空軍在第一天就襲擊了波蘭21 個機場, 一周內, 波境內所有的50 多個機場全都遭到猛烈轟擊, 波軍飛機大部分被摧毀.同時, 波蘭的戰略中心、交通樞紐和指揮機構也都遭到轟擊, 30 多個城市發生大火.德國裝甲坦克部隊在空中掩護下迅速突破了波軍防線.停泊在波軍港口正進行」友好訪問」的德國軍艦.突然向波軍基地開炮.潛伏在波蘭境內的大批德國特務, 有的冒充波軍混入邊境奪取軍事要地, 有的散布謠言蠱惑人心, 有的進行破壞和恐怖活動.
波蘭方面對德國發動的侵略戰爭幾乎毫無准備, 對德軍大量使用坦克和航空兵的閃擊戰術茫然無知, 一下子就陷入了被動.波軍竟似騎兵去對付德軍的坦克, 用長矛和刀劍向戰車沖鋒, 結果遭受了極大的失敗.英國的軍事評論家利德爾·哈特對此評論說: 在這一點上, 波蘭的軍事思想落後了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