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二戰握有整個西歐的德國為什麼打不過英國皇家海軍
1、再好的武器也要靠人來操作。
英國是海上大國也是海員大國,而海軍屬於技術兵種,戰時英國能動員多少有經驗的海員加入海軍?德國呢?!
2、經驗問題
我永遠不否認德國多出驚才絕艷的人物。
但戰爭不是打架單挑,是靠集體力量的!德國精英是損失一個少一個。而英國是損失一個差點備兩個。比如船長,大副,機械長這類需要長期操船經驗的職務。德國損失不起。
3、德國軍隊內部矛盾影響資源分配,天生底蘊不足。
德國是陸軍大國,這以為著德國長期忽視海軍發展。雖然戰前臨陣磨槍打造了只強大的艦隊,但畢竟沒有底蘊深厚的英國有底蘊。這么說彷彿有些抽象!打個比方英國如果戰船不足可以用商船改戰船,用數量換取技術的不足,德國行嗎?
4、德國缺乏地理優勢和兵力※
就是軍港和艦船數量!就是圍繞「北海(好像是叫北海吧)」四個可能:
①與英國徹底決戰。在沒有壓倒性優勢的情況下,很有可能雙方都被打殘。在英國深厚的海軍底蘊下肯定是英國先緩過來
②不惜代價沖出北海攻擊英國海上交通。可惜德國外線軍港不足補給困難!而且內線會出現大漏洞。
③分兵內外兼顧。艦艇不足註定樣樣稀鬆!
④內線對峙。既然是對峙了需要死掐嗎?
事實上英國的脈門就是海上交通,這也就是二戰中為什麼德國大量發展潛艇的原因。
如果發展水面艦艇就意味著與英國海軍在北海出入口死磕,但死磕完了還是很難達到目的!
❷ 二戰,德國能打敗軍事強國法國,為什麼打不過英國和蘇聯
法國把國土防衛全部押在「馬奇諾」防線上,德國直接進攻法國則必須進攻馬奇諾防線,憑心而論,德國不付出慘重代價是無法突破的,而付出慘重代價後是否能夠贏得勝利,那個變數還是太大了,至少會由英國軍隊加入其中協助法國共同抗擊德國。因此法國高層對於德國可能的進攻不當回事,繼續高枕無憂。然而德國卻繞過馬奇諾防線從北部通過比利時直取法國首都巴黎。法國政府猝不及防只能投降,而失去了堅固工事又被德國機械化部隊截斷了後路的法國軍隊,也只能是一潰千里無法抗擊了。因此德國勝法國是勝在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和以強大的坦克集群運動作戰。
德國不能勝英國是因為在敦刻爾克犯了個絕大的錯誤,把英國真正有戰鬥力的主力部隊放跑了。如此就不能不考慮進攻英國本土所面對的強大防守力量,沒有強大的海軍是無法進攻的。於是德國採取了狂轟濫炸,希望英國不戰而降。但英國憑借強大的工業力量在空中與德國空軍展開作戰,德國空軍最終耗不起(德國本土工業雖然發達,但一直到蘇軍反攻進入德國本土才進入戰爭狀態),還因為對蘇開戰而不得不終止進攻。
德國不能勝蘇聯,是因為德軍政治上的錯誤。整個進攻戰略思考是蘇聯被進攻後,政治上發生崩潰,全國缺乏統一領導指揮,如此必然失敗。但情況恰恰相反,蘇聯被進攻後高層政治上不僅沒有發生混亂,相反形成了更加鐵腕的領導層。全國軍民聚集在蘇維埃旗幟下全力奮斗,那麼蘇聯國土縱深和兵員是德國難以應對的。
德國在二次大戰中最終失敗,不能不提到美國的作用。美國參戰前,德國雖然力敵列強但還是占著戰爭的主動權。但美國參戰後,大量的戰爭物質支撐起了英法反攻的資本,也支撐起了蘇聯大反攻的資本。而德國始終過於樂觀(國內未進入戰爭狀態)最終實際上一半是倒在了自己的腳下。
❸ 二戰時德國沒能打下英國,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
根本原因有以下幾點:1.德國太過大意,鋒芒畢露,而英國十分內斂,蓄勢待發。2.英國的海軍足以在當時的世界上稱雄,德國海軍不行。3.英國的地面雷達系統能夠有效的應對德國的空襲。4.英軍非常高超的隱蔽作戰方法。5.美國參戰幫助英國。6.英國占盡天時地利人和。
1.德國太過大意,鋒芒畢露,而英國十分內斂,蓄勢待發。
說起二戰時期這德英雙方給人的印象,德國像兇殘霸道的的侵略者,而英國則像是身著西服溫文爾雅的老紳士。這兩個國家之所以會給人這樣的印象,是因為,在戰爭時期德國始終鋒芒畢露,展現出無可匹敵的攻勢,相反,英國則十分內斂,蓄勢待發一味防守。
這一時期英國曾發生了震驚歐洲的慕尼黑陰謀事件,以及大撤退事件,縱觀事態的發展,使我們會理所當然的認為英國相較於德國處於弱勢。從軍事角度來看,德國的陸軍與空軍兵員素質過硬,配合發達的武器配備與閃擊戰術,在歐洲戰場堪稱無敵,英軍在表面上根本無法與之抗衡。
實際上,我們被英國的某些舉動迷惑了,英國的實力並不像該國表現出的那樣弱勢。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到來,美、德等國躋身強國門檻,英國的進步著實有限,已經無法匹配原本的霸主之稱,這也給了我們英國不進反退的錯覺。
2.英國的海軍足以在當時的世界上稱雄,德國海軍不行。
英國與其他發達國家同時經歷了這場工業革命,雖然,世界局勢發生巨變,但是,英國僅僅是發展不如幾個新興強國迅速罷了,並未被甩開距離,所以,英國的實力仍然不容小覷。可能英國在陸、空兩軍不是德國的對手,可是,英國的海軍在二戰時期仍足以在世界上稱雄。
二戰打響之際,英、法二國並非直接硬拭德軍鋒芒,而是以示弱採取綏靖政策,使德軍能夠在侵略的路上暢行無阻。隨著1940年德國侵佔法國後,德國開始將英國定為下一步的侵略目標,並制定了「海獅計劃」。
3.英國的地面雷達系統能夠有效的應對德國的空襲。
所謂海獅計劃,實際上,就是德軍慣用的速戰速決戰術,德國人希望通過強盛的空軍在英國境內發動閃擊,將英國擊潰進而投降。然而,德國人最終無法如願,因為,英國的地面雷達系統能夠有效的應對德國的空襲,而英軍非常高超的隱蔽作戰又使德國空軍很難鎖定目標,英國人憑借著這兩點成功翻盤,最終,粉碎了德軍的意圖。
4.英軍非常高超的隱蔽作戰方法。
在最經典的德英空戰中,狂妄自大的德國空軍派遣了二百餘架轟炸機,並有六百架戰斗機從旁保護轟炸機,橫渡英吉利海峽打算給予英國致命一擊,反觀英軍,僅出動了三百餘架戰斗機,在雷達的幫助下對氣勢洶洶的德國戰機展開攔截。由於,雙方的雷達水平差異過大,英國空軍在知己知彼的情況下以二十六架戰斗機的損失擊落了德國近二百架戰機,損失慘重的德國空軍不得不選擇撤退。
經此一役,德國的空軍實力大損,海獅計劃最終破產,閃擊戰術也被英軍逼成持久戰,德軍失去了戰略優勢,最終,無法進一步侵略英國。
5.美國參戰幫助英國。
後來美方參戰,最終,與英國聯手對抗德軍。對德國人來說,原本就日益嚴峻的英國戰場在美軍參戰後更加危機四伏。英軍的實力並未落後德軍太多,加上有發達國家美國的援助,英軍占盡天時地利人和,在陌生戰場的德軍更加不堪重負。
6.英國占盡天時地利人和。
英國畢竟是島國,即使英吉利海峽再窄,德軍也不可能游過去。而兩棲登陸或者空降作戰的前提條件就是要能夠掌握制空權和制海權。德海軍根本不是英國海軍的對手,所謂制海權完全是幻想。不列顛空戰雖有2:1的數量優勢,德國空軍依然不能打敗英國空軍,無法掌握制空權。
現如今,德國之所以會給後人留下強盛的印象,有很大的原因是德軍始終處於攻方,而所有戰爭中主動的一方都會提前做出完全的准備,所以,也就給人一種裝備精良戰術得當的感覺。二戰時期德國最強大的其實是陸軍,而德國的短板正是海軍,這就是德國在整場二戰中在歐洲大陸所向披靡卻對英倫島無計可施的最主要原因。
德國的陸軍在海上戰鬥力大損,而德國的海軍並不出色,只能選用相對強勢的空軍作戰,卻被英國發達的雷達技術和得當的隱蔽戰術所制衡。事實證明,英國人不但軍事實力很強,還能因地制宜制定針對德軍的戰術,最終,德軍在英國戰場上大敗而歸。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這次戰爭帶動了航空技術、原子能、重炮等領域的發展與進步。
❹ 德國為什麼要向英國宣戰
二戰中,德國不想對應宣戰
而是希望英國臣服
但是後來在敦刻爾克大撤退中
英國的主要戰斗部隊保留下來
而希特勒也不想與其直接交鋒
一方面因為希特勒認為英國很優秀,他很喜歡英國,認為英國是准日耳曼人
所以不想用武力
就只好血染長空—倫敦大轟炸,迫使倫敦頭像
當時帝國空軍元帥曾坦言「不會有一顆炸彈落到魯爾(德國西海岸)」
但是再一次戰役中,兩個德軍飛行員誤炸英國村莊
激怒了全體英國人
於是英軍決定反擊—轟炸柏林(魯爾東部)
由於當時完全不具備反攻能力的突襲
德軍措手不及,英軍在幾乎毫發無傷的情況下狠狠地侮辱了希特勒以及戈林元帥
這使得他們惱羞成怒,與英國正式開戰
❺ 為什麼挑戰英國霸權的是德國而不是美國
根據網路材料整理的:
1、美國的國內資源更加豐富而且美國國內市場比德國國內市場更大,而且美國外交上採取門戶開放的經濟政策而不是獨占殖民地壟斷市場的經濟政策,
2、因此德國和英國之間的結構性經濟政治矛盾相比較美國和英國的結構性政治經濟矛盾更加激化至不可調和,一戰以英德矛盾為主要矛盾的形式爆發。
如果一戰以後沒有蘇聯,也沒有德國希特勒上台的法西斯體製成功復興,二戰其實是最有可能以英美矛盾為主要矛盾的形式爆發的。
❻ 德國可以打敗法國,為何始終打不敗英國
真相只有一個,那就是————海軍
軍艦
這樣一來,德國所向披靡的陸軍部隊無法上岸,空軍轟炸5年依然沒有成效,又有英國海軍壓制。到後期德國國力逐漸衰落,各個同盟國奮力反擊的情況下,德國已經無法再對英國保持強力進攻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國打敗英國就變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希望我的答案能夠解答您的疑惑,滿意請採納喲!!
❼ 二戰中,德國為什麼對英國開戰
1940年4~6月,德軍橫掃北歐和西歐,迫使英軍撤出歐洲大陸。從此,德國控制了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等六國,與英國隔海相望。英國面臨德軍直接入侵的嚴重威脅。
但是,英國政府並沒有屈服。法國投降後,英國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加強本國的防禦能力。1940年6月24日,丘吉爾致電加拿大首相麥肯齊•金,表示不與希特勒進行任何和平談判。6月底,丘吉爾拒絕了羅馬教皇和瑞典國王關於德英和解的建議。對於希特勒7月19日的「和平呼籲」,英國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於7月22日,通過廣播斷然予以拒絕。
德國的「和平呼籲」遭到英國拒絕後,希特勒轉而准備訴諸武力。
❽ 德國 法國 英國 他們三個國家的綜合實力誰最強 為什麼
這個問題基本是比較德法,英國90年代後大幅度衰退,現在已經不可與德法同日而語。比較綜合實力是個很籠統不嚴謹的話題,但也能大致討論一下:
①人口:德國人口比法國多出將近一兩千萬,不過德國老齡化是出了名的嚴重
②領土:兩國都不是以領土縱深為基石的國家,法國國土面積更大
③政治地位:法國是五常之一,德國在國際事務特別是地緣政治上沒有過多參與,法國則從薩科齊時代起就頻繁參與國際地緣政治活動,這是法國發揮國際影響力的一個重要途徑,不過參與地緣政治頻繁並不能說明國力更強,這是兩國政策方向的差異。
④金融經濟:法德是歐盟的主心骨,也是歐盟的兩個核心支柱,不過在歐盟經濟體系裡德國一直是首席,法國雖然從奧朗德開始一直試圖提升自己在歐盟經濟體系的地位與德國享有同等話語權,但兩國經濟實力差距還是很明顯,法國的失業率也一直居高不下,經濟上德國顯然領先法國。
⑤工業與製造業:前面有人說德國比法國工業體系完整,那純粹是扯淡,法國現在是世界上除中國外少有的工業體系齊全完整的工業大國,但與中國有些相似,法國全而不精,在高新產業和重工領域都不比德國出色甚至略落後於德國,德國工業發展和日本有共同點,都是揚長抑短。不過近幾年法國軍工逐漸趕超了德國,在軍售領域法國產品逐漸顯露頭角。法德在此領域可以說平分秋色各有千秋。
⑥軍事:法國有核,但有無核武器已經不似冷戰時期那麼舉足輕重,現在的地緣沖突和局部戰爭很難發展到需要動核武的地步,因為現在的戰爭主題是代理人戰爭或掠奪戰爭而非滅國戰爭。常規力量方面,兩國都已經奉行小而精的建軍思路,兩國武裝力量規模都很小,陸軍水平兩國差不多,德軍略強,但法軍在空軍和海軍上強出德軍太多,主要是因為德國奉行守土思路,德軍只是用於防衛德國本身基本不參與北約軍事行動,法軍則是外向型外交的產物,有較頻繁的國際軍事行動要參與,法國需要藉助法軍來發揮國際影響力。
⑦科技產業:兩國在歐盟框架內廣泛進行科技領域的合作,在科技產業方面兩國基本同等水平。
綜合來說,在和平年代經濟和科技還是評論國力的核心要素,也因為經濟上的地位,德國才成為歐盟內的領袖,雖然在歐盟框架內和法國構成雙核,但諸多事務上德國話語權更有分量,法國也因為經濟的疲軟,在處理德法關系和歐盟內事務時相對被動,兩國綜合國力相差無幾,在不考慮德法軍事沖突的情況下(在歐盟徹底擺脫美國控制和影響之前德法絕對會一心一意合作不可能有大規模軍事沖突),德國略占優勢,如果考慮對於第三國的影響力和實力,法國則略占優勢,實際上,兩國在國際上基本可視作一個整體,兩國廣泛合作使兩國在諸多國際事務上保持高度一致,若要強分優劣無異於把異性相吸的磁鐵強行拉開異性兩極。
❾ 德國面積還沒有雲南大,為何有人說德國二戰時能單挑美英法蘇四大強國
這是因為當時德國的科技實力非常的強大,並且德國的一些民用工廠都有能夠生產軍事武器的能力,所以在第2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才能造成那麼大的破壞力。但是如果說德國能夠單挑英國法國美國蘇聯這有一些誇張,這是因為當時德國無法應對美國和蘇聯的前後夾擊,使得蘇聯喪失了大量的有生力量。所以這也造成了最後德國的失敗。
當然我們看到現在的德國雖然受到了非常大的限制,但是經濟發展依然非常的迅速,並且成為了歐盟地區最為強大的國家。所以現在的德國也在積極地發揮出自己的力量。
❿ 一戰中德國為什麼敢於挑戰英國
德國是被奧匈拖下水的吧,英國一開始也沒站隊,到後來才決定幫法國那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