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商鞅變法使秦國變得強大,為什麼別的國家沒有學習秦國的方法呢
但秦自春秋中期以來,向西擴充疆域,秦地地廣人稀,商鞅變法的核心政策是「耕戰」,於是變法之後,秦積極吸納關東勞動力來秦移民耕作,商鞅所屬的法家學派的觀點認為,人做事都是出於功利的,通過賞罰可以獎勵耕作,發展生產,於是秦人的積極性得到調動,農業生產很快超過了其他國家。商鞅變法的耕戰政策,明確為耕為戰服務。且商鞅認為,國家如果不主動對外發動戰爭,則會產生一些閑散人員,一方面不利於國內的安定團結,另一方面會消耗國家有限的財富,敗壞國民的風氣,於是在強大的農業生產基礎上,秦國建設了一支非常強大的軍隊,並且秦人若要擺脫低賤貧窮的處境,只能通過耕作生產和努力作戰兩條途徑,使得自己從被剝削階級變成剝削階級,掌握生產資料。戰國時代的變法,主要都是法家在領導,但是只有秦國成功了,這是因為秦自春秋以來不斷鞏固君主集權,秦沒有很多奴隸社會那樣的宗法關系遺存,宗族勢力不能擺布國君,而商鞅變法的政策,最大程度上維護了君主一人的權利,且得到秦民的大力擁護,於是變法得以在秦國成功。 秦所處的關中平原,它的東面,是狹長的崤涵險道,它的東南面,是秦嶺夾縫中的武官道,秦在這兩面分別與魏,楚兩強國交界。商鞅變法之初,秦國首先通過欺詐手段,控制了原來魏國在河西地區,從而完全掌握了秦向東的唯一通道,另一方面,秦與楚在武關附近,自秦惠文王到秦昭王時代,秦國通過外交欺詐與軍事打擊兩種手段,將楚國勢力徹底趕出陝南地區,從而完全控制了武關道,這樣秦國在地理上完全佔有了優勢,為秦的最終統一打下良好的基礎。
⑵ 有沒有人覺得戰國時的秦國和近代的德國有相似之處呢
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是軍國主義
這將迫使和激勵秦帝國不停的對外擴張。 恐怕,要等他們將已知世界的所有能耕種的土地和所有能擊敗的敵人,統統收入懷中,踩到腳下,他們才會尋思接下來怎麼辦這個問題。
秦始皇時期,軍隊上上下下。都是皇帝的腦殘粉。 尤其是基層軍官和士卒,嬴政一聲令下,就能嗷嗷叫著,不管不顧,哪怕前面是刀山火海,懸崖峭壁,也是在所不辭。
有相似之處,但是不大。戰國時期的秦國和近代的德國相差了兩千多年,不管是軍事裝備,還是大的國際環境,甚至人的體質等方面都發生了較大變化,所以把這兩者相比,可比性不是很強,比較出來的結論用處不大。但是,有一點又有相似之處,不管是兩千多年的秦國,還是兩千多年後的德國,都有一直訓練有素、戰鬥力強的軍隊,在對外戰爭中,猶如「坦克」,可以碾壓式的前進。
從兩者的國際影響力來看,近代的德國無疑遠遠高於戰國時的秦國,這主要是源於在秦國所處的時代,全球沒有形成一個整體,基本是幾大文明之間獨立發展,缺少交流和溝通。從大的國際視野來看,秦國的對外戰爭,是諸侯國之間的兼並戰爭,戰爭是在今天中國的國土內進行,沒有走出亞洲。而德國不同,德國是近代民族國家興起以後,國民心中有一定的領土、主權概念的語境下進行的對外侵略戰爭,戰火蔓延了歐洲的大部,亞洲的部分地區,對全球格局影響深遠。
⑶ 戰國中後期,其餘六國為什麼不學習秦國的變法呢
首先變法也是因國而異了,適合秦國的變法不一定適合其他國家。再者來說,秦國強盛以後 已經開始連年征伐其他國家,他們哪還有時間去變法?
奮鬥上百年,秦國有了和其他國家一交上下的實力,所以才去遠交近攻。這種做法也麻痹了一些國家,有些國家相信秦國不會對自己動手。再說了,秦國好不容易變強,就是為了統一六國 這種情況下,秦國哪會給其他國家變法變強的時間?
⑷ 《羋月傳》大結局:商法讓秦國這么強,為啥別的國家不學呢
羋月傳,大結局,商法讓秦國這么強,為啥別的國家不學商鞅變法的歷史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作為戰國時期秦國的一大標志性事件,這對後來秦國統一六國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秦國也因為實行商法越來越強大,在羋月傳中,開篇便是商鞅被車裂的展開,也讓電視劇更具真實性,但令人奇怪的是,既然商君之法這么有用,讓一個國家這么強,為什麼其他的國家都不學呢
⑸ 戰國時期六國都打不過秦國,因何不學習秦國的變法呢
戰國時期七國之間互相征伐,其中秦國在戰國前期一直被動挨打,自己的地盤也被其他國家搶去了不少,直到商鞅變法改變了秦國,自此後秦國國力不斷壯大,終於在戰國末期統一了六國。那麼六國既然看到了變法的好處,為什麼不學習秦國的變法呢?我個人認為六國對變法沒有高度重視,加上舊勢力的阻撓,沒有辦法像秦國一樣。
一、變法會受到六國舊貴族的打擊,因此各個國家變法都不如秦國徹底。
戰國時期各個國家都有人從事變法的活動,但是這些變法或多或少都會動搖當時幾個國家舊貴族的利益,這種情況下變法就會受到阻擾,就算有國家在君主大力支持之下變法了,也執行不到位。秦國的變法徹底動搖了舊貴族,他們恨透了商鞅,但是當時的秦王從上到下一變到底,徹底讓秦國老百姓實行了變法,從此秦國富國強兵。六國變法不徹底,沒有辦法和秦國一樣。
⑹ 戰國前期,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為何其他諸侯不效仿
在商鞅變法以前,齊國、魏國、韓國、楚國、趙國基本都實行了變法,即使商鞅的變法還是學習的魏國李悝的變法思想。
只不過商鞅的變法更加徹底和極端,雖然獎勵耕戰取得了成效和戰果,但是,是存在著極大缺陷的,所以,其他國家並不向秦國學習。
其原因就是六國民眾的思想文化水平普遍比秦國人高,儒家傳統的」仁政「思想已經根植於民眾的心中,民眾會以這個」仁政「標准來衡量統治者的正義與否,假如他們判斷為不正義,遇到機會,民眾就會起義反抗。
而秦國人自來被視作夷狄一類,大概就源於其思想文化水平較低,在這種情況下,被統治者用嚴刑酷法,強制壓服一百多年,已經習慣了生活在高壓之下,而不敢反抗。
三、假如六國能參考秦國的法制經驗,又以儒家的」仁政「思想作為國家的治理理念,兩相結合,取長補短,就能創造出一個新型的管理模式。
但是,六國諸侯、貴族已經腐敗,不用說當時沒有這樣的治理人才,即使有也不會使用。
⑺ 東方六國打不過秦國,為什麼不學習秦國的變法
人們對於戰國時期的變法印象,大概就是商鞅變法了。這也可以理解,自古以來成王敗寇,人們往往只能看到勝利者的一切,至於失敗者,很少有人會在意。
但是,戰國時期,尤其是戰國七雄之中,幾乎都進行過變法,比如趙國的胡服騎射,楚國的吳起變法等等。只不過這些國家的變法效果沒有秦國好,所以就給人一種錯覺,彷彿只有秦國嘗試過變法,其他諸侯都是豬,看秦國通過變法強大,都沒感覺的。
當然了,其他國家雖然進行過變法,但是他們的變法效果差是事實,因為他們沒有秦國的優勢,那就是條件艱難。
沒有了周文化的阻止,秦國變法的阻力就少了很多。
反觀山東六國,長期處於周文化的熏陶,各種貴族觀念深入人心,這使得變法的阻力倍增。
畢竟,變法的目的其實就是從貴族們手上奪權。
⑻ 歐洲為什麼那麼多國家 為什麼不出個秦國秦始皇把他們統一呢
在西方文化中,有一種「勢力均衡」和以弱者為本位的思想。所謂「勢力均衡」,包括多方面的均衡,如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平衡制約,宗教與世俗勢力的平衡制約,國家內部各階層(包括國王、教士、貴族、市民、農民等之間)的平衡制約,以及同一階層內部的分權制約等等,不讓其中一方的勢力獨大,大家互相牽制,這已成為西方文明最顯著的特徵之一。表現在歐洲史上的國際關繫上,哪一個國家力量過大,哪一個國家表現出過強的慾望,就會受到群起而攻之。
在歐洲史上,多次發生過國家集團之間的大混戰,從17世紀的德意志30年戰爭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止,參戰國家在五個以上,甚至十多個、幾十個的大型國家集團大混戰至少有六七次,在這些戰爭中,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兩個國家集團的力量總是差不多相等,換句話說,如果出現一方明顯壓倒另一方的情況時,通常就會有其他國家加入到較弱的一方。還有一些戰爭,本身就是為了制約某個力量過強的國家,如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拿破崙與反法同盟的戰爭、克里木戰爭等。而一旦戰爭分出勝負之後,戰勝國集團中某個有可能撈取最大利益的國家,又會遭到戰勝國集團其它國家的聯合抵制,這也決定了每一次大型國際戰爭之後的和平會議,都是錯綜復雜的。
歐洲的小國向來有極強的生命力,這與西方以弱者為本位的思想有很大關系,在一次次戰爭過後,先後有一些夾縫中的小國獲得公認的中立地位,從17世紀的荷蘭、瑞士,到二戰後的芬蘭、奧地利等。所謂公認的「中立」,就是說如果有大國膽敢入侵它們的話,這個大國就會成為眾矢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之所以加入到協約國集團作戰,很大程度就是因為德國公然入侵中立小國比利時,這直接造就了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失敗的結局。
在歐洲,有些袖珍國家,如盧森堡、列支敦斯登、摩納哥、安道爾等,這些微小的國家歷經幾百年仍然在頑強地生存著,這種情況在世界其他大洲是難以見到的。
相比之下,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就缺乏這種平衡制約的思想,通常是一個國家成為霸主,馬上就會有一班尾巴國追隨。春秋戰國時代國際間的平衡只會是幾個霸主之間力量的平衡,這與歐洲扶助弱國打擊強國的平衡是不同的。
歐洲獨特的地理特點,西北部是一個島國——英國,東部是深不可測的東歐大平原,由一隻雄壯的北極熊——俄國占據著這個地帶。正是這兩個國家的存在,造成了歐洲不能夠統一。
英國是歐洲大陸「勢力均衡」的最積極維護者,長期扮演著鋤強扶弱的光榮角色,誰力量過大就打擊誰。而俄國有著遼闊的大後方,敗了可以不斷後退,可以花費比對手多出數倍的代價來打一場消耗戰。
在歐洲歷史上,西班牙和瑞典都曾經扮演過爭霸者的角色,但他們偏於一隅的地理位置決定了他們不可能有更多的作為。曾經強大的奧地利帝國雖然地處歐洲的心臟地帶,但他只是一個內部分崩離析的雜和體,經過打擊終於土崩瓦解了。在歐洲大陸的中心真正有稱霸實力的國家只有法國和德國。這兩個國家的確也產生過有志於統一歐洲的野心家——拿破崙和希特勒,他們也的確曾經打遍歐洲無敵手。但這兩個霸王的共同特點是,首先是海上英國的存在使他們無可奈何,然後當他們對俄國(蘇聯)發動最沉重一擊的時候,他們自己也遭到了滅頂之災。
既然英國和俄國的存在使其他國家不可能統一歐洲,那麼這兩個國家本身呢?英國的島國身份決定了它的島國文化特徵,盡管它的海軍勢力曾長期雄霸於世界no.1的地位,但它的陸軍勢力在19世紀之前一直只是歐洲二流水平。那麼俄國呢?說實話,我認為如果不是因為美洲新大陸的存在,讓歐洲歷史按照自身的規律發展下去的話,那俄國是最有可能統一歐洲的國家。俄國與春秋戰國時代的秦國非常相似,都是從落後的「蠻夷之地」崛起,都通過一次次的改革走上強國之路,都有著廣闊的大後方,都是經濟文化相對落後,但軍事超前發展等,更為關鍵的一點,俄國不受歐洲文化中固有的「勢力均衡」的思想所限制,它有的只是永遠填不了的領土慾望。實際上,彼得一世和葉卡特琳娜二世都曾制訂過雄心勃勃的吞並全歐的計劃,只是因為時間所限,還來不及實施。二戰過後,如果不是因為來自新大陸的美國的制約,從蘇聯產生出一個「秦始皇」來已經為期不遠了。
⑼ 二戰時,德國為何不學習秦國的遠交近攻之策呢
遠交近攻是春秋戰國時期秦國採用的外交策略。遠交近攻,顧名思義,就是交好與本國距離遠的國家,進攻相鄰的國家。秦國正是靠著這種策略,逐步蠶食鄰國,積聚實力,最終覆滅六國,建立了大一統王朝。
二戰前期的歐洲
一方面,希特勒再三向蘇聯表示德國無意侵犯蘇聯,希望兩國改善關系,並最終與蘇聯達成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同時,他又暗中與英國進行秘密談判,使得德國獲得了東歐和中南歐自由行動的權利。英國到現在仍對德國百般縱容,倒也不奇怪,因為此時的英國,依然幻想著禍水東引的美夢。
最終,由於英法蘇三國的互不信任,再加上希特勒的合縱連橫般的外交手段,三國結盟的談判無果而終。納粹德國因此獲得了自己最想看到的國際環境。
所以,德國在二戰之初,能夠擁有如此如此雄厚的實力和輝煌的戰果,與希特勒遠交近攻,縱橫捭闔的外交政策,密不可分。只不過,由於德國軍隊的閃擊戰過於迅速,希特勒的胃口又過於龐大,最終導致德國舉世皆敵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