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西德是哪個國家呢
西德是德國。德國位於歐洲中部,它周圍有9個鄰國北鄰丹麥,西部與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為鄰,南邊是瑞士和奧地利,東部與捷克共和國和波蘭接壤,自1990年10月3日德國重新統一以來。
德國的特點
這個中心地理位置變得更為突出,它是東西歐之間和斯堪的納維亞與地中海之間的交通樞紐,其間水、陸、空道路條條通過德國,作為歐盟和北約的一員,德國被稱為「歐洲的走廊」。德國的國土面積為35.7萬平方公里。
南北之間的直線最遠相距876公里,東西之間相距640公里;最外的邊境點是:北部是濟耳特島上的理斯特,西部是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的塞爾夫康特,南部是巴伐利亞州的奧伯斯特道夫,東部是薩克森州的泰斯卡,德國的邊境線全長為3758公里。按面積計算,德國小於法國和西班牙。
德國的地形異常多樣,從連綿起伏的山巒、高原台地、丘陵、山地、湖泊直至遼闊寬廣的平原,從北到南劃為5大地形區北德低地、中等山脈隆起地帶、西南部中等山脈梯形地帶、南德阿爾卑斯山前沿地帶以及南部的阿爾卑斯山區。整個地勢南高北低,多瑙河是德國與鄰國共有的河流。
溫和的氣候,德國處於涼爽的溫帶,溫度大起大落的情況很少。降雨分布在一年四季,西北部靠近海洋,主要是海洋性氣候,夏季不太熱,冬季多數不冷,東部和東南部隨地勢的升高,氣候差異加大,大陸性氣候冬冷夏熱的特徵逐漸顯著,最冷時氣溫可達-10度,最熱時接近30度。
② 在當今德國,是當年的西德好,還是東德好
西德,整個德國的重心全偏向於西德,很多上年紀的東德人很懷念原來的時候
③ 西德各方面都比東德強一些,為何那麼多人都想去東德
西德的全稱叫做「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是在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三日的時候,由美國、英國和法國共同建立和掌握。而東德是在一九四九年十月七日的時候,在蘇聯的幫助下建立的一個中歐社會主義國家。
雖然在歷史上並沒有西德人搶著去東德情況,但是卻也有部分西德人前往東德的現象。這並不是因為東德的生活比西德要好,而是這些人在西德實在是混不下去了。
雖然西德經濟發展很快,但是在西德境內就只有這么一塊大蛋糕,過來的人越來越多,就會出現失業率增高、很多人就業、福利沒有保障的情況。這就好比國內很多人外出求職的時候,都喜歡前往上海這個大城市一樣,一是因為在這個地方機會更多,二是因為該地方的薪資會很高,可不好的是這樣的地方競爭力會很大。
有些人很幸運爭得鰲頭,但也有些人很不幸被大浪淘沙的OUT掉,所以這些被「淘掉」的人,便決定不在西德發展,轉眼去東德生活。
雖然東德的經濟水平不高,但是就壓力、競爭來說,會比他們在西德那邊好的太多太多。正是如此,這些人才會放棄西德高經濟的生活,去往東德過相對「落後」的日子。
④ 德國統一之前,東德與西德的經濟狀況差距很大嗎
有著非常大的差距,東德的經濟發展水平遠遠落後於西德。
據不完全統計,東德好幾十萬的人都逃往西德。從這些嚴格的數據中,不難發現,在同一背景下,東德的經濟發展水平遠遠落後於西德。時期冷戰期間,東德和西德實際上是蘇聯和美國的代理人。 蘇聯和美國的戰略決策分別對東西德產生重大影響,眾所周知,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大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並沒有遭受太多損失。因此,戰後制定了馬歇爾計劃,以協助西德提供大量資金。與西德相比,東德缺乏大師。盡管它依賴於蘇聯,但其軍事實力不如美國。
⑤ 東德軍隊比西德雄壯,經濟卻為何不如西德呢
東德雖然軍隊比西德威武,但經濟卻不如西德。據估計,西德的人均CDP是東德的四倍、勞動生產力是東德的三倍、勞動生產率將近是東德的三倍,而進出口貿易更為嚴重,是東德的十倍。為什麼差距這么巨大,具體是以下三個主要原因:
雖然東德和西德相比,經濟落後很多,這是因為以上所總結的原因,但是東德依然在這種先天條件沒有優勢的情況下,通過自身的努力,成為了蘇東陣營中最經濟最繁榮的國家。
⑥ 歐洲曾經的經濟領頭羊西德,人們對他的了解有多少
說起西德,很多人是第一次聽到這個國家。有些人即使知道這個國家,也不清楚這個國家到底在什麼地方。如果我們知道上世紀歐洲經濟發展狀況的話,就知道,這個國家是二戰後歐洲經濟實力最強大的國家。是歐洲經濟的領頭羊。我們今天看一下西德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總的來說,西德當時在世界上還是很重要的力量。畢竟西德的經濟實力非常強大,這是無法忽略的。雖然西德後來不存在了,但印象還是在的。當然,現在的德國就是當時的西德,國名也沒有改變。不過由於沒有東德的存在,很就不能成為西德了。
⑦ 二戰後,德國分為東德和西德,兩邊的差距有多大
二戰納粹德國戰敗投降,蘇聯以及美、英、法分別從東西兩線對德國實行佔領。根據雅爾塔協定和波茨坦協定,德國本來分裂成四個佔領區,如下圖所示。後來,美、英、法三國的德國佔領區合並。這樣德國就一分為二,西部佔領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這就是西德;東部的蘇聯佔領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這便是東德。
其次,在戰中東德受到的傷害最大。當然,西德也有,但東德更為嚴重,幾乎淪為廢墟。據統計,戰爭將東德地區130多萬套住宅夷為平地,80多萬套住宅變為廢墟,戰後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房屋都是極為緊俏的稀缺物。不僅如此,東德開姆尼茨、德累斯頓等幾個主要工業城市,要麼在戰爭中被摧毀,要麼被蘇聯人拆走了設備。總而言之,東德是在廢墟中建立起來的。民主德國的國歌《從廢墟中崛起》反映的就是這種情況。
再次,受蘇聯影響,東德走上了一條高能耗、高污染以重工業為主的粗放式經濟發展道路。這種方式一開始很給力,可以大量刷GDP。不過,這種模式難以為繼。一則重工業意味著高污染、高排放,二則東德出口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不強,在資本主義國家市場佔有率也比較低。
而對於西德而言,除了自身稟賦之外,戰後西德還得到了馬歇爾計劃。這個計劃說白了,就是美國對被戰爭破壞的西歐各國進行經濟援助、協助重建。這裡面有贈予,也有貸款。在計劃落實的四年時間內,西德得到了15億美元的經濟援助。當1951年計劃臨近結束時,西德同西歐國家一樣恢復到了戰前水平。在接下來的20餘年時間里,西德步入了高速發展期,社會經濟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將東德進一步甩在身後。
值得一說的是,東德與西德雖然有差距,但差距並不大。相反,東德與其他社會主義拉開了差距,而且差距還比較大。當時,整個東德的發展水平,比蘇聯、匈牙利要高得多,在東歐社會里是最高的。難怪當時蘇聯新聞工作者就說,到東德做記者就是一種福利。
總體來看,東德西德的差距比較溫和。比較有意思的是,這種差距並沒有隨著德國的統一而消失。甚至在德國統一30年後,兩者的差距依然存在。一個最明顯的例證就是,德國統一後,東部即原東德地區人口流失了200萬,西部則增加了500萬,人口由東向西流動的歷史繼續上演著。
⑧ 西德狼犬和德國牧羊犬的區別是什麼
德國牧羊犬是一種大型、強壯和漂亮的狗。
雙層毛皮且可以是短毛或長毛,有不同顏色。
德國牧羊犬為大型犬,全身由略微粗糙的短毛覆蓋。
一般毛長約為4-6cm。但如血統不純,或基因突變,同樣會出現長毛。
不同育犬協會對此品種有不同標准,取決於大小、重量、毛色和外形。
西德狼犬其實也是德牧的一支,差別在於西德狼犬的被毛較長較厚實,不像現在的德牧那樣短而直的被毛。其次是西德狼犬的毛色為黑背品系,(總體是黑黃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