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西安百年老宅面臨拆遷,守護者卻百般阻撓,裡面究竟藏著什麼秘密
"我們有能力建無數座紐約曼哈頓,但永遠沒有能力建第二個北京。"——美國前總統卡特
民國時期著名才女林徽因曾含淚指著時任北京副市長、歷史專家吳晗的鼻子道:"你們把真古董給拆了,將來要後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復起來,充其量也只是個假古董!"那一瞬間她將名媛的優雅與從容全部拋棄了,她有的只是一顆想要保住珍貴遺跡的心。
德國歷史學家曾說過這么一句話:"我們現在有的,你們將來都會有;而你們曾經有的,我們永遠不會有,你們也不會再有了。"珍惜我們如今僅剩的那些古建築吧,不要等它們全都消失後再去一座座重建,那不過是在自欺欺人罷了。
② 建國至今有哪些被拆掉的著名建築
鎮遠鄒泗鍾祠牌樓,生於1813年,卒於1960s-1970s,牌樓為六柱五間三層重檐廡殿塔式牌樓,門楣上方豎刻「敕建鄒太常公祠」楷體石額,曾是鎮遠最雄偉的牌樓
開封二曾祠,生於1893年,卒於1960s-1970s,河東河道總督許振瑋為紀念其鄉試恩師曾國藩而建。因祠內祀曾國藩和曾國荃,故名二曾祠。二曾祠規模宏大,分東西兩大院落。中間雙脊建築為瓣香樓。
滄州水月寺,卒於1960s-1970s。歷史上,滄州市水月寺聞名遐邇,享譽海內外,是京、津、冀、魯的文化活動中心,曾有「天下第一關,地上無二寺」之美譽。目前延參法師正重建此寺。
滄州聞遠樓,卒於1957年,俗稱鼓樓,實際是鍾樓,樓上懸掛一鐵鍾,以前於正午和早晚各敲擊一次。清代光緒年間重修,樓高7丈,上有巨鍾,晨昏叩之,聲聞數里。
成都錦官驛,卒於2003年。從漢代起四川就因蜀錦聞名天下,官員把織錦工人集中起來,由錦官進行管理,因此成都別稱「錦官城」,錦官驛顧名思義是供錦官們居住的客棧,一些商人賺錢後在錦官驛周圍便建起了一排排具有川西特色的獨門獨院老宅,形成了後來的錦官驛古建築群。
杭州火車站,第二代,生於1941年,卒於1997年。第一代車站建於1910年,抗戰被炸毀,下圖為日據期間由日偽政府重建。
靈寶縣城牆和城樓,卒於1956年,國家決定修建三門峽大壩,靈寶古城為淹沒區。1959年秋,縣城遷往南面四十多里地的虢略鎮,原縣城沉於湖底。
贛州八境台,卒於1960-1970s。現存的八境台為1984年重建。
長春基督教會禮拜堂,又稱西五馬路教堂,生於1902年,卒於1996年。
蘭州雷壇河握橋,生於明永樂間,卒於1952年,為蘭州八景之一「虹橋春漲」,因城市建設拆除,當時許多地方紳士出面阻攔未果。握橋建造方法特殊,在兩岸堤壩插木,挑梁凌空對握,河中無柱,不懼水沖之患,稱得上是建橋史上一次技術革命。
昆明金馬坊,卒於1960S-1970S,現在金馬碧雞坊是1998年在原址按原風格重建的
昆明碧雞坊,卒於1960S-1970S,現在金馬碧雞坊是1998年在原址按原風格重建的
邯鄲彭城東閣,亦稱玉皇閣,卒於1958年,閣上左右分別為鍾樓鼓樓,彭城是瓷都,不知是否因此而擺了好多壇罐,有網友讀出了城門所掛的牌匾是「寅賓出日」意為恭敬地迎接初生的太陽。
呼和浩特舊城-歸化城的鼓樓,也是北門,卒於1958年,比新城鼓樓早一年被拆,歸化城鼓樓的設計和建造卻別出心裁,在鼓樓的城樓上又加了一個高聳起來的鍾樓。
杭州鼓樓,最後一次消失於1960s-1970s,現鼓樓為當代重建。
天津南運河邊的敕建大王廟,生於1746-1751年間,卒於1960s,鎮水之用,大王廟的主神是金龍四大王。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儀門,卒於1985年。原為清大學士賽尚阿的宅第,同治元年(1862)在衙門院內東側設立京師同文館,稱「東所」,培養外語人才,是中國第一個外語學校。
長安右門,卒於1952年。昔日長安左門稱作"龍門",長安右門稱"虎門",每年陰歷八月中旬,刑部在西千步廊舉行"秋審"。死罪犯人從南門洞入聽審,然後與該年的冬至日砍頭,也是過此門入廣場。
濟南八卦樓,生於1914年,卒於1997年。民國初年建成不久的濟南第一樓。位於三大馬路緯七緯八路間,為回字形二層建築。八卦樓是商業樓,樓後有排列整齊的小院落,因與日本領事館鄰近,昔日是濟南三教九流,魚龍混雜的紅燈區。
青島望火樓,青島地標性建築,生於1905年,卒於2009年,塔身拆除重建,系德式建築,位於青島市南區觀象一路坡頂,高18米,設計望火樓的是德國人庫爾特 羅克格,當時是作為消防望塔使用, 24小時安排人員守侯觀望。
南昌萬壽宮,卒於1960s,因紀念江西人的保護神,道教宗師許旌陽真人而建,時名「旌陽古祠」。萬壽宮是江西人心中的聖地,有江西人的地方必有萬壽宮,一般江西會館即是萬壽宮所在。
奉化市溪口鎮雪竇寺,卒於1968年,現已重建。南宋時與杭州靈隱,天台國清,寧波天童寺齊名,被敕為五山十剎之一。明時被列為天下禪宗十剎之一。民國一度躋身五大佛教名山之一。
嘉興三塔,嘉興古代七塔八寺之一,原茶禪寺前,最早建於唐代。在清光緒二年(1876)重建,卒於1971年。現又重建。
北京天橋禮拜寺,卒於約1960s-1970s,重建為完全阿拉伯風格建築
北京城牆(西直門段)
南京通濟門,生於1386年,卒於1963年
陽和樓曾是河北古城正定的主要象徵,生於金末元初,卒於1960年代。陽和樓橫跨正定城南門外觀內南大街上,下為重台,磚台下開兩券門如城門,左右各一,行人車馬可以通行。
青島老火車站,生於1901年,卒於1991年,現在的火車站,是老火車站後移15米以後按照原樣放大1.5倍重建的,僅僅是鍾樓部分。
重慶萬州橋 生於1870年 卒於1970年
哈爾濱江北尼古拉教堂,生於1924年,卒於1969年
哈爾濱聖尼古拉大教堂(喇嘛台),生於1900年,卒於1966年
北京慶壽寺雙塔,生於1257-1258年間,卒於1955年,800多年歷史,修西長安街時消失
北京地安門 卒於1954年底 北京皇城四門之一
濟南老火車站 生於1912年 卒於1992年7月1日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德國著名建築師赫爾曼菲舍爾設計的一座典型的德式車站建築
北京宣武區包頭章胡同著名的「轉彎抹角」,卒於2007年宣武區大吉片拆遷改造
浙江古淳安城和古遂安城,1959年因興建新安江水庫而沉入千島湖湖底
(望採納,謝謝)
③ 大家幫幫忙用文字描述一下《困惑的浪漫》的大概內容吧!!!
困惑的浪漫》----愛與死的纏綿 What lives that does not live from the death of someone else? 難道人類非得吃掉別的生物才能生存嗎? 影片一開始就看到這段話。 急切荒涼的配樂在一個車禍現場中搖搖晃晃的鑽進了我的耳朵。 看過很多次這部電影了,卻從沒有好好的來記錄一些片斷和內容還有感觸,這次打算自由的寫點什麼,來向這部我最喜歡的電影致敬。 影片正式開始,畫面質感很粗糙,像是拿這一部DV隨隨便便拍一個小成本恐怖片一樣,色彩模糊渾濁,配樂也相當粗陋,簡單的樂器和旋律,即使是柔和點的曲子,在觀看影片的時候也能感受到一種病態的絕望。 我一直相信這部影片的屍體是假的,不過不影響這部愛情影片的主題。只是借用死亡和屍體來詮釋一種極端的愛,或者是極端的性。 第十三分鍾,女主角杯蒂把自己年輕的身體浸泡在驛池發烏的血水中沐浴,哼唱著小曲,愜意又滋潤,眼神單純可愛,很難想像這樣的一個美女,羅伯躺在床上看著電視里講述恐怖症的治療方法,陷入了一種惶恐的幻想里。 一直不太理解影片中殺死兔子的片斷有什麼意義,也許殺死一個人,和殺死一隻兔子沒什麼分別吧,克服對死亡的恐懼,就是愛上它,迷戀它。 羅伯穿起解剖服,拿著手術刀站在一具男屍前,對照著人體構造體開始解剖,這時,殺兔子的畫面又穿插進來,背景音樂混亂刺耳,營造出一種詭異的氣氛。 每次看過這部影片之後,我都不再想吃兔子。 這一切或許只是回憶吧,畫面切回卧室,羅伯依然在看電視。 歡快的音樂從影片間接的地方響起,依舊壓抑的讓人喘不過氣,感覺不到一絲快樂和明媚。 果園中的中年男人拿著搶獵鳥,卻失手殺死了年輕的幫手,音樂停止了。中年男人在近似偷拍的視角中慌亂的處理了男青年的屍體。 2010-5-31 02:57 回復 2樓是我後代 2樓 我認為這是一部成本極其低廉的恐怖電影,只是導演用荒誕恐怖的情節來講述了一個愛情悲劇。 生硬的剪接,寥寥無幾的對白,昏暗的畫面,簡單的色彩,導演用驚世駭俗的創意來重復一個俗套的故事。 美麗和醜陋,生命與死亡,交織在一片混亂的背景音樂中,貝蒂和羅伯在一具重度腐爛的屍體前撫摸著對方。 演到這里,我只想說說這段音樂與畫面的配合,鋼琴的節奏抑揚頓挫,與男女主角的動作相輔相成,畫面呈現一種虛幻的感覺,許多重影讓人想入非非,含蓄婉轉,卻自有一種哀傷腐敗的氣息,如夢如幻。 屍體被定在牆上,後面貼著一張女人自慰的海報,很幼稚的點題畫面,卻很有視覺效果,屍體不知從頭上的什麼地方開始滴血,像眼淚一般,貝蒂和羅伯吃著牛排。 貝蒂卧在床上,吃著零食一邊給旁邊的屍體念著書上的文字,又開始了一陣生與死的交合。 這是音樂清亮了許多,遠景,一座典型的德國老宅,隱藏著無數不為人知的秘密。 貝蒂在羅伯失業之後帶著屍體離開了羅伯。只剩一牆屍水和一隻貓陪著羅伯。一切都結束了,羅伯的痛苦開始了。 他把泡在瓶子里的內臟喂給貓吃,燒了貝蒂的照片,虐殺了貓。一切都很瘋狂。 羅伯把自己泡在浴缸里,像死人一樣,死掉的貓放在高處的毛巾架上,羅伯掏出小貓血淋淋的內臟在自己身上摩擦,像試用浴液一樣,貓的血染紅了浴缸里的水。 在《困惑的浪漫》中,有一段羅伯自己到電影院去看電影,他看的是一部恐怖片,我感覺很不錯,想必也是一部老片子,希望可以找到看看,感受羅伯感受到的顫栗與催眠。 慘白的月亮在純黑色的夜空中分外耀眼,陰影溝壑像是一個大大頭骨。羅伯一個人回到了家中,在葯物的作用下,他很快進入了夢鄉。 第五十四分鍾,在羅伯的夢境里。我認為這里是全片的第一個高潮。 腐爛的羅伯從黑色塑料袋中掙脫出來,身穿白衣的貝蒂像仙女般朝他走來,打開面前的盒子,是一個干癟的人頭,貝蒂牽著羅伯的手,在這片草坪上,與他對拋人頭玩耍,羅伯抓起一片內臟,走向草地深處玩耍...... 這一段曾帶給我無數的靈感,美麗與腐爛,快樂與哀愁,死亡和生命,明亮與陰暗,纏繞交織的畫面與單純的鋼琴曲,羅伯夢境中的快樂讓我感動。 羅伯與一名妓女在墳地做愛,死亡的影子無處不在,而面對一個活人,羅伯的無能遭到了妓女的嘲笑。當一個鮮活的妓女成為一具尚有餘溫的屍體時,羅伯的能力恢復了,與妓女的屍體緊密的交合在一起。 天亮了,墓地看護人到墳地巡視,看到了妓女的屍體和在旁邊呼呼大睡的羅伯,慌亂中,羅伯抄起鐵鍬,殺死了年邁的墓地看護人。
④ 中國租界歷史
中國第一個租界是怎麼形成的
提起租界,人們不禁會想到舊中國的那段屈辱歷史。
在長達百年的時間里,作為列強侵略中國的跳板,租界成了中國土地上的「國中之國」,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然而在中外最初簽署的不平等條約中,並沒有租界這一說法,它的出現竟然是一名英國領事和一名中國地方官交易的結果。
中國商人主動巴結,英領事擠進上海城
從18世紀中葉開始,為了在東方開辟新的通商口岸,英國殖民者曾多次以各種方式在中國浙江、福建、廣東等東南沿海地區刺探尋覓良港。很快,他們就看中了上海這塊風水寶地。
鴉片戰爭後,在侵略者的炮口下,清政府被迫簽訂《南京條約》,上海等五個沿海城市被開辟為通商口岸。條約簽訂之初,散居在上海的英國商人和傳教士只有25人。但參加條約簽訂的英國侵略軍頭子璞鼎查卻認定中英貿易會迅速增長,來華英國人將大幅增加。1842年10月初,他迫不及待地從南京趕到上海,預選英國人在上海的居留區。經過幾天考察,璞鼎查看中了黃浦江與蘇州河交匯處(今上海外灘一帶)的一塊地方。當時那一帶還是蘆葦叢生的荒灘。但璞鼎查認定此地交通便利,便於貿易運輸,發展前景不可限量。
1842年12月,璞鼎查推薦巴富爾上尉為首任英國駐上海領事,並交給他一項重要任務———為英國人尋找長期定居地。1843年11月8日晚,巴富爾帶著6名助手來到上海。第二天一早,他就趕往道台衙門,拜會上海的地方官———道台宮慕久。宮慕久客氣地把巴富爾領到客廳噓寒問暖。巴富爾剛一落座,就開門見山地說:「道台大人,根據貴我兩國簽署的條約,上海已被辟為通商口岸。我此次登門就是要和道台大人商討具體開埠時間的。」
作為清政府的地方官,宮慕久當然不敢對朝廷簽署的條約存有異議,於是雙方很快就達成了一致。看到宮慕久那麼爽快就敲定了開埠日期,巴富爾來了精神,來時他就琢磨著在上海縣城內覓一上好地皮,建造氣派的英國領事館。「我初來貴地,今後與大人會常來常往。如果不嫌麻煩地話,能否請大人幫忙在城內物色一塊地供建領事館之用。」巴富爾不露聲色地說。
這幾句話讓宮慕久出了身冷汗,想想今後如果華洋雜居,難免會鬧點亂子出來,到時朝廷怪罪自己可擔待不起。他強壓心中的不悅,定了定神說:「領事先生,上海縣城素有『小蘇州』之稱,人口眾多,城內已擁擠不堪,實在沒有多餘的地方可供建館。如果領事不嫌,我倒願意代勞在城外替領事尋覓。」
宮慕久的拒絕讓巴富爾很是懊惱,但他哪肯罷休。一連幾天,他一方面派人在城內四處尋找出租房;另一方面,不斷對宮慕久施壓,並揚言如果找不到房子,甘願在城裡搭建帳篷居住和辦公。正當雙方談判陷入僵局時,一名中國商人主動找到巴富爾,願意出租其房屋給巴富爾作領事館用。巴富爾如同找到了救命稻草,馬上就租下這座有52間房的老宅。
看到事已至此,宮慕久也只好以此處不擾民為由,奏報朝廷後予以默認。
談判持續兩年,每畝年租金僅1500文
巴富爾在上海安身後不久,就發布通告宣布上海於1843年11月17日正式開埠。開埠後一個半月內,就已經有11家洋行湧入上海灘。英國傳教士、醫生、領事館人員等也紛至沓來。與此同時,從國內各地趕來的冒險家、暴發戶、買辦、金融家、商人甚至幫會流氓等各色人等也匯集其間。一時間,黃浦江中汽笛聲不斷,跑馬路旁燈
火徹夜長明;西裝革履與長袍馬褂摩肩接踵,四方土話與歐美語言混雜一處。
由於上海普通百姓之前很少看到過洋人,每當看到洋人成群結隊招搖過市時,百姓們都不免好奇。洋人們吃飯、穿衣、喝茶甚至走路等一舉一動都有路人圍觀。同時,一些洋人仗著清廷軟弱,到處滋事,因此華洋之間糾紛和摩擦不斷。一次,一位姚姓基督徒因為非作歹被拘捕,巴富爾為迫使清政府放人竟威脅出動軍艦,事情最後以宮慕久放人並道歉收場。
事後,巴富爾又不失時機地來拜會宮慕久。「道台大人,我們之間的很多不愉快都是因為我們沒有一塊自己的居留地。我看中了縣城外黃浦江邊的那塊荒灘,不知大人能不能賣給我們作居住用。」巴富爾設想買下整片土地,然後再分租轉讓給僑民。
其實,宮慕久也有這樣的想法。為避免糾紛,他幾天前曾向兩江總督璧昌和江蘇巡撫孫善寶建議:給洋人一塊地,實行華洋分居。但是兩個老官僚既沒有說同意,也沒有說不同意,而是把上海地方對外交涉全權交給他一個人辦理,讓他自己定奪。明知是上司有意推脫責任,他也不得不接過這個燙手山芋。
聽罷巴富爾的建議,宮慕久擺了擺手,「按照大清律例,土地是不能賣給你們的。但是租給你們是可以的。」
在其後的兩年間,巴富爾與宮慕久為租地進行了時斷時續的談判,最後雙方就租地范圍、租地手續、外僑應遵守事項等達成諒解。1845年11月29日,宮慕久公布了《上海土地章程》23款。這個被視為上海租界「根本大法」的章程劃定了租界界址:南至洋涇浜(今延安東路)、北至李家場(今北京東路)、東至黃浦江,西至界路(今河南中路,1846年確定),面積約830畝,每畝年租金1500文。章程的出台標志著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租界———英租界的出現。
租界建在「棚戶區」,最初由清政府管理
在早期英租界,領土主權、土地管轄權、司法權和行政權等還歸清政府掌管。
不久,住在上海城內的外國僑民陸續遷入租界。為防止華洋糾紛,巴富爾與宮慕久協商後還規定,租界內不準中國居民居住。到了後來,規定更加苛刻,華人只被允許白天進入租界做買賣,晚上必須回城,就連洋人雇的華人用人也不得與主人同住。那時租界里的人口也很少。據記載,在租界出現兩年後,外僑人數也僅有134人。租界里的生活設施也不健全,建築基本上是一片「棚戶區」。最早來上海的僑民,英國植物學家福鈞曾這樣回憶他住過的陋室:「每值晨雨,則衣被盡濕。天雪,則六齣飛舞,自窗隙而進。」直到1849年初,各洋行才在外灘建起第一批磚木建築,竹草棚子才慢慢被淘汰。
隨著來滬的各國僑民不斷增多,英國領事也在醞釀著擴大租界面積,並謀求更多權力。1848年,新任英國駐上海領事阿禮國正式提出了擴充英租界的要求。11月,中英雙方訂約將英租界面積向四周擴為2820畝。1853年,小刀會起義佔領上海縣城,大批避難華人涌進租界,這給洋行商人提供了一個發財的絕好機會。因為當時正值太平天國起義期間,很多從事貿易的洋行生意清淡,他們正好利用閑散的資金在洋涇浜沿岸造了800多幢簡易住宅,供中國難民居住,做起了房地產生意。
租界成為「國中之國」
隨著人口和大筆資金的流入,英租界出現了繁榮景象。租界內土地、房屋價格暴漲。其中外灘一帶的地價上漲最快,1852—1862年的十年間,平均漲幅高達200倍。同時,英租界當局乘局勢動盪之機,逐漸奪取了對租界內華人的司法管轄權,獨攬了租界內一切訴訟案件。
此後,英租界當局多次單方面修改《上海土地章程》,權力不斷擴大。租界逐漸發展成為集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警務權、軍事權於一體,中國政府無權制約的「國中之國」。英國駐上海領事阿禮國曾露骨地表示,上海租界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在租界內,華人備受洋人凌辱,洋巡捕甚至拿中國人當活靶子,練習射擊。娼妓、賭博、販賣毒品和人口等也成了受租界當局保護的公開行當,租界成為了罪惡的代名詞。
繼英租界後,法國、美國等國也爭先恐後地在中國設立租界。到1902年奧匈帝國在天津開辟租界為止,列強已先後在中國建立了27個租界,僅天津一地就有八處之多。直到1943年,當時的國民黨政府才通過談判收回了租界,結束了這段長達百年的屈辱歷史。
參考資料:http://world.people.com.cn/GB/14549/4152246.html
⑤ 誰最近住過青島翠文天成賓館我預定房間了,那裡好嗎
給你推薦個南美商務酒店,環境牛逼,
價格不貴。
地址在 鎮江北路 59號。
⑥ 國內有什麼好玩的地方,知道的便宜介紹幾個。
入門級的窮游族一般從身邊的風景看起,如果一輛單車猛騎倆小時就能看到漫山花開,當然不會破費千兒八百的交通費遠走他鄉;如果在境內就能感受到悠閑浪漫,也不必費盡周折地從簽證開始准備起。
小家碧玉楓涇
古鎮楓涇之所以能列入窮游者的出行名單,一來因為它較之其他更負盛名的古鎮,相對冷門,一般不會有隻看到人頭看不到風景的情形,二來它可以從上海市區坐地鐵直達,市區地鐵乘一號線換楓梅線。大城市的消費高,但通過多乘公共交通,住青年旅舍等方法也能控製成本,而且前往大城市航班多,常能拿到低至兩三折的特價機票。
已經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的楓涇是典型的江南水鄉,老宅、巷弄、清流、石橋、古樹。楓涇水多,水流交錯,兩岸屋舍儼然,河道上有船來來往往,穿行在岸邊的樹影下,古樸的小橋連通兩岸,也自成一景。
楓涇還有很多小小的畫館、博物館,精巧別致,值得一看。位於古鎮北大街的丁聰博物館,庭院里有奇花異草四時飄香,陳列館是座民國時期的建築,共有7間展廳,展出100多幅作品,有諷刺落後生活習俗的幽默畫,也有魯迅、老舍、巴金、錢鍾書、冰心、沈從文等名人的肖像畫,還有部分上述名人名作中的插圖畫。毛澤東像章珍藏館收藏的是一位私人收藏家的藏品,有各個時期各種式樣的毛主席像章3000多枚。還有呂吉人畫館,裡面收藏了旅美華裔畫家呂吉人先生的中國畫作品。
治癒系廈門
廈門在一般人眼中都與「小資」綁定在一起,小資情調不一定是用錢砸出來的,窮游也可以很小資。如果「小資」多少讓人覺得有偽裝的嫌疑,說它是座治癒系的城市是一點不錯的,暖陽、海風、花樹、用心裝修的小店面、慢悠悠散步的人,都讓人感覺親切安寧。
時間充裕的話租輛單車在開滿鮮花的街道上亂轉也是件愜意的事情。住宿是比較花錢的一個項目,可以住青年旅舍,幾十塊錢一晚,也可以提前在網上訂一間客棧,如果方便的話,旅行期間就住同一家客棧,而且有人同行的話,幾個人一起訂,且不止一晚,可以和店家談個比較合適的價錢。
鼓浪嶼是必去的,過去時候的輪渡免費,回來要8塊錢門票,白天可以盡情玩兒,考慮到性價比,還是回廈門島住宿比較劃算。而且鼓浪嶼的門票網購比去實地或在客棧買要便宜。廈門的小吃好吃不貴,在景點注意別被宰,食這一塊也不會破費太多。
窮游族不會錯過免費的景點,有「海上花園」美譽的廈門大學自然應欣然前往。學校正大門與南普陀寺景區大門相鄰,另一邊則是美麗的海濱沙灘。若是趕上鳳凰花開的時候,路邊若雲霞浮動,坐在大榕樹下的長椅上,讀上兩頁書,享受青蔥校園時光。廈大的人類博物館珍藏了史前時期至現代的人類發展相關的文物資料,極其珍貴,魯迅紀念館則保留了魯迅在廈大任教時的印跡。
秀麗綿山
山西綿山就是春秋時介之推攜母親隱居,後來被晉文公焚山的綿山。
綿山除了有奇樹、「天梯」、疊瀑等自然景觀,也有奇特的建築。「天下第一道觀」大羅宮建築群總面積達3萬多平方米,現在的大羅宮是近幾年復修的明清時風格的建築,樓群依山壁而建,層層高聳,富麗典雅。現在大羅宮所處的地方據說是當年介之推看到的「大羅仙境」。
綿山四季都有不同的美景,春天時山澗融化,山花盛開,是踏青的好去處。每年三四月份,綿山有傳統的寒食清明廟會,人們祭拜介之推,也在這兒打鞦韆、放風箏。夏天則適合消暑,水濤溝十里深溝,林木濃蔭蔽日,水簾洞清涼的水花飛濺,西水溝的苔蘚和藤蘿營造出安寧靜心的氛圍。秋天的紅葉與松柏的蒼翠交相輝映,還有山葡萄、核桃、獼猴桃等野果的芳香。冬天的綿山冰雪覆蓋,但廟宇山殿中都有暖氣,裡面的梵音香火不斷。
到太原後乘火車到介休,如果幾個人同行也可以租車過去,兩個小時車程,挺方便,費用人均攤下來也不貴。綿山的門票和住宿區分淡旺季,4月初到10月底是旺季,門票110元,標房住宿80元一晚,淡季時門票90元,標房住宿65元一晚。
小清新青島
鬱郁蔥蔥的綠化樹,紅頂的小洋樓,即使是德國風格嚴整的樓群,也因為歲月洗禮而蒙上一層懷舊色彩,加上近海濕漉漉的空氣,使得青島成為一座色彩豐富、和氣濕潤的小清新之城。
棧橋太有名,以至於即使人流巨大,還是非去不可,它是青島的象徵。棧橋的東側和北側是綠樹紅瓦的景象,西側則是一片現代化的高樓。小青島的白色燈塔給人無窮遐想,礁石、沙灘和海鷗,讓大海的氣息彌漫周遭。
位於觀海山公園與八關山之間的信號山公園是市內的最高點,有興致環顧島城的可以登上信號山。網上流傳的一張「蒙騙」網友的歐洲某座小城的照片就是從信號山山頂拍攝的。信號山很多小景點, 觀景樓、露天茶座、六角亭、玉蘭亭、休息長廊、拱橋,雖然沒有太多別致的地方,坐下小憩,或約友人聊個天兒,很放鬆。
八大關是著名的風景療養區,許多國家領導人曾在這兒下榻。這一帶一年四季有鮮花名木,更有俄、英、德、法、日等多個國家風格的建築,有「萬國建築博覽會」的美譽。
去青島旅行的吃、住、行,如果提前做好攻略,比如訂好旅舍、查好公交線路,都不會有大的消費負擔。
⑦ 青島有哪些老房子
大學路~~無敵老
⑧ 德國是什麼時候侵佔青島的 德國侵佔中國青島的歷史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11月14日,德國以「巨野教案」為借口侵佔青島,青島淪為殖民地。
1897年,兩名德國傳教士在山東曹州府巨野縣張家莊因欺壓平民被殺,這本是當時在教會和中國民眾矛盾不斷的大背景下發生的一次偶然事件,卻因為德國以此為借口出兵佔領膠州灣而被載入史冊,這就是「巨野教案」。
1897年11月14日,德國的軍艦在清軍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輕而易舉從棧橋登陸,隨後迫使清政府簽訂了《膠澳租借條約》,1891年才開始建置的「年幼」的青島(當時稱膠澳)就這樣落入了日耳曼之鷹的爪牙之下,從此揭開了一段影響深遠的歷史。
民國三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取代德國佔領青島。民國八年(1919年),中國以收回青島主權為導火索,爆發了「五四運動」,這是中國近、現代歷史的分水嶺。
民國十一年(1922年)12月10日,中國北洋政府收回青島,辟為商埠。民國十八年(1929年)7月,國民政府設青島特別市,1930年改稱青島市。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佔青島。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國民政府接管青島,仍為特別市。
⑨ 《一生一世》拍攝地老宅在哪裡
《一生一世》拍攝地老宅在蘇州木瀆古鎮古松園。
老宅中的藏書樓取景地是位於蘇州木瀆古鎮古松園的姚建萍刺綉藝術館,不過電視劇中寫在藏書樓牆上的上林賦沒有了。
古松園是清代宅第園林風格建築,宅內各處建築古樸雅緻,雕刻十分精細,有一定的藝術和文化價值,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姚建萍刺綉藝術館是一座古典園林風格與現代設施相融一體的建築。
主要介紹
《一生一世》是由沈陽執導,任嘉倫、白鹿領銜主演,此沙、王瑞欣、王悅伊、駱明劼、等主演的都市情感劇。
該劇根據墨寶非寶小說《一生一世美人骨》改編,講述了業內頂尖配音演員時宜與海歸化學教授周生辰在點滴相處中逐漸產生默契,攜手保全家族傳統手工藝,並在一連風雨後決定相伴此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