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德國軍事實力到底有多差,為何兩次世界大戰它都輸了
德國會輸倒不是其軍事實力的差勁,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德國沒有找到一個正確的定位,也就是同盟太少,敵人太多,這樣一來很容易形成強大的反德同盟。戰爭失敗也就在所難免了。其實這一點德國有少部分人早就已經意識到。
這一種作戰方式對於敵國來說有些措手不及,但德國在根本上是沒有改變的,就是國家的綜合實力,於是還是敗了。持久的戰爭,看的是一個國家的根基,也就是格局,並不取決於鬼斧神工的作戰方式。德國的國際格局太小。對待英美方面,德軍不佔優勢;而蘇聯,德軍又動搖不了根基;只有在打法國的時候佔了優勢,但二戰結束之後還是把吃的都吐了出來。
② 發起兩次世界大戰的德國,為何一直沒能成為超級大國
因為德國的國土面積狹小,人口少,地理位置不優越等原因。德國雖然是發達國家,依靠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致使德國的工業得到了高速的發展,從而一躍成為發達國家。不過因為德國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中,因為戰敗從而導致經濟在一段時間內衰弱並且無法得到有效的發展,所以致使德國的工業一度停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因為德國採取了閃電戰的原因,所以當時德國不僅讓法國投降,同時還直接打到了蘇聯的莫斯科,雖然最後戰敗,但是當時德國的軍事實力擺在那裡。即便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經濟蕭條,但是因為戰爭,德國的經濟迅猛發展,同時軍事實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隨後戰敗後,德國並沒有因此萎靡下去,反而抓住機遇發展機遇,德國的工業在世界來說是數一數二的。而德國在戰敗後能夠很快的恢復過來,並且因為國家資源充足,科技人才比較多,所以德國的重工業以及科技發展很快。即便如此,還是夠不上超級大國的頭銜。
③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為什麼會失敗呢
首先,這是大數據的時代。而對於戰爭這樣的高度嚴肅的事情,更需要確切的數據才能令人信服。比如很多人只知道二戰期間猶太人被屠殺了600萬,而不知道我國的全民的傷亡數字是3500萬。我們死亡的人那麼多,為何反而沒猶太
為了應對糧食問題,德國最開始做了以下幾點:
實施了嚴格的食品管制制度;
最大限度提高糧食生產;
優先供應軍部;
想方設法從海外進口糧食。
早在1939年,德軍在對波蘭進攻之前,德國國內就實施了嚴格的食品配給制。1939年年底,德國就快撐不住了。
④ 為何德國發起了二次世界大戰,卻還是沒有稱霸歐洲
德國經過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分別戰勝了對方,實現了國家的統一,成為歐洲大陸的霸主。統一之後的德國綜合實力迅速增長,國家綜合實力的增長使得德國不再滿足只當歐洲的霸主,而是希望當上世界的霸主,於是在1914年和1939年分別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兩次世界大戰不僅使得德國無法實現世界霸主的美夢,反而損失慘重,關系生存基礎的領土減少了三分之一。為什麼當時德國失敗的那麼慘重呢?
究其原因,是德國的戰略和地緣造成的,一戰時期,德國奉行「無限制潛艇戰」,把本來無心參戰的美國拉下水,正式美國的參戰扭轉了戰局。二戰時期,德國還沒打敗英國就進攻蘇聯,而且德國的侵略違背了多少國家的利益,破壞世界秩序。這是德國的戰略性失誤。現在讓我們一起看看!英國這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當時英國控制著差不多四分之一的世界人口,各方面的影響力遠遠超過德國。一旦英國和德國開戰,英國的屬地就會大力支持,是德國沒辦法抗衡的。普法戰爭英國沒有插手,但是隨後德國的崛起,成為實際上歐洲大陸的霸主,英國就坐不住了。之後還拉上義大利,三方麵包圍德國。還加強海防,將德國的艦艇困在海岸。
德國一戰後,受盡恥辱,一方面賠款,一方面積極發展軍事。爆發後,德國橫掃歐洲大陸,英國撤回本土。然而德國想攻佔當時的英國是基本不可能的。德國海軍至一戰後,一蹶不振,已經沒有辦法取得制海權。而德國的空軍主要是戰術性攻擊,對當時英國本土的工業破壞性叫小。當時德國在歐洲大陸軍隊也比較分散。其次,美國的幫助。美國為移民大國,很多都是歐洲諸國的後裔,他們為了求穩定,也會要求美國出戰。最後,德日的法西斯侵略違背了多數國家追求發展,破壞了世界民主秩序。你們怎麼看?
⑤ 兩次世界大戰時德國失敗的原因
1,資源缺乏,德國是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殖民地少,資源少,戰爭時間一長就支持不下去了。一戰時英法能從殖民地集結幾百萬軍隊,從殖民地調集大量物資,這些都是德國不具備的。
2,德國地處中歐,兩次世界大戰都面臨兩線作戰,兩線作戰是兵家大忌。
3,就是樓主說的孤立無援和不得人心。一戰和德國同盟的只有奧匈帝國,保加利亞和土耳其三國,對方卻有20多個國家。二戰是德日意三國對英,美,蘇47國。
還有就是他們發動的都是非正義的戰爭註定要失敗
主要是德國低估了英國的軍事實力和攻打蘇聯,德國認為英國被逼出歐洲大陸後,再也沒有能力來阻撓自己統一歐洲大陸的計劃,然而事實並非如此,英國皇家海軍從戰爭一開始就牢牢把住了北海出口,使得德國水面艦只無法通過日德蘭半島,皇家空軍也在海峽上空挫敗了納粹空軍,而德軍就是在這不分勝負的時候貿然去攻打蘇聯,設想一下,如果德國不入侵蘇聯,也就不會有蘇美英三國聯盟,德國也不會在東線損失如此多的人員與裝備,如果把東線戰場的1094個師調至西線,或是義大利和北非,那麼戰爭的格局會有根本性的改變,即使是美國,與這么一個強大的對手作戰也是很費力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曾經橫掃整個歐洲的納粹德國最終成為了戰敗的一方。納粹德國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其領導人在一些重大問題上的決策失誤。
根據多方面的資料和書籍的參考和多個軍事愛好者的朋友的討論,總結出納粹德國十個方面的錯誤抉擇
一。德國因為巴爾干戰役耽誤了五周左右的寶貴的進攻俄國的時間。被絕大多數參與討論的和本人認為是德國在二戰中的一個最致命的錯誤。
二。希特勒頑固奉行不放棄一寸土地的作戰方法,也被認為是一個致命錯誤,雖然這一招曾在莫斯科會戰挽救了德國幾乎崩潰的東部戰線,但是它在整個戰爭期間給德國軍隊帶來的滅頂的災難遠更比它的積極意義要深重得多。
三。希特勒在敦克爾克讓裝甲部隊停止前進,事實上放走了30萬英國遠征軍,使英國有力量繼續戰斗從而改變了整個二戰的進程,是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
四。保密與間諜工作的嚴重失誤,德國人的密碼被盟國破譯,卻長期渾然不知,導致德國在戰場處處挨打,節節敗退。譬如蘇聯間諜佐爾格等給德國帶來的災難是難以估量的。
五。西線一直到1944年6月才開辟,而希特勒卻長期為一條根本不存在的西線保留了過多的兵力,尤其是早在1941年就在西線保留著50萬人,如果能夠把這些軍隊調到蘇聯前線,在1941年12月,德國人應該已經佔領了莫斯科。
六。第三帝國有一點變態的猶太政策,使德國在歐洲大陸、甚至全世界失去了人心,增加了許多不必要的敵人。
七。如果德國不發動對蘇聯的戰爭,也許它不會失去在歐洲的霸主地位,「俄國是一個永遠不要去進攻的國家!」
八。假如德國是和美國結盟,而不是與經濟、軍事、科技都不發達的日本、義大利結盟,二戰會是個什麼樣子呢?和日本、義大利結盟絕對是個錯誤。
九。1942年,德國發動南線攻勢後已經重新奪取了蘇德戰爭的主動權,但是在斯大林格勒,為一個事實上已經成為了一個廢墟的,軍事上,經濟上價值不大的城市反復爭奪,為了很虛無的政治利益,用他們並不熟悉的戰法流幹了身上的血。並且在失敗後,拒不接受事實,導致33萬人的覆滅。
斯大林格勒的錯誤其中還包括在戰役初期的同時向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兩個方向進攻這樣的戰略上的錯誤。
十。在第三帝國完全處於下風,條件並不成熟的情況,錯誤地發動「堡壘」戰役加速自己的死亡與很麻木、很愚蠢地判斷盟國登陸地點選在加萊,而錯過了在諾曼底將盟軍趕下大海,避免兩線作戰的最後機會兩項並列被人們認為是二戰中德國的第十項錯誤。
A4即V2是由德國火箭專家維爾納.馮.布勞恩為首的小組在波羅的海港口佩內明德研製的A系列遠程火箭的一種,是世界上第一種實用的彈道導彈。"V"來源於德文Vergeltung,意即報復手段,這是納粹在遭到盟國集中轟炸後表示要進行報復的意思。V1和V2表示這兩種型號僅僅是整個系列的恐怖武器的先驅。
V2長13.5米,發射全重13噸,能把1噸重的彈頭送到322千米以外的距離。火箭由液體火箭發動機推動,燃燒工質為液氧和甲醇。發射時火箭先垂直上升到24-29千米高,然後按照彈上陀螺儀的控制,在噴口燃氣舵的作用下以40度的傾角彈道上升,也可由地面控制站向彈上接收機發射無線電指令控制。一分鍾後,火箭已飛到48千米的高度,速度已達每小時5796千米。此時,無線電指令控制系統指令關閉發動機,火箭靠慣性繼續上升到97千米的高度,然後以每小時大約3542千米的速度大致沿一拋物線自由下落,擊中目標。由於當時制導系統的精度所限,誤差較大。
1943年初按盟國情報人員的情報,盟國發現這一計劃,並由對佩內明德的空中偵查得到證實。1943年8月17日夜,英國皇家空軍對佩內明德進行了一次著名的大規模空襲,毀傷了V2的地面設施。為預防重蹈8月17日災難,納粹將V2工廠遷到德國山區的山洞工廠,這個過程耽誤了預期的火箭攻勢。
1944年6月13日(諾曼底登陸後六天)V1開始攻擊倫敦,9月份第一枚V2落到倫敦。火箭攻擊造成了嚴重的平民傷亡和財產損失。如果在六個月前對登陸部隊集結地進行集中攻擊而不是倫敦的話,即如艾森豪威爾將軍所說,盟國將遭到難以克服的困難。對倫敦的攻擊都是在上午7至9時,中午12至2時,下午6至7時交通高峰期進行的,企圖嚇垮英國的民心士氣。可是,對經過1940年空襲的英國人民,在全面勝利已如此接近時,這種新的恐怖算不了什麼。在諾曼底前線的英國士兵更盡了最大努力用最快速度向威脅他們家庭的火箭發射地挺進。除了向倫敦發射外,在盟軍9月4日佔領安特衛普港後,納粹向安特衛普港進行了大規模導彈攻擊。
V2一共生產了10000餘枚,用於實戰發射約5000枚。1945年德國投降前夕,布勞恩和400餘名火箭專家向美軍投降,後到美國,成為美國火箭技術和空間技術的奠基人之一;蘇聯也繳獲了大量V2的成品和部件,並俘虜了一些火箭專家,以此為起點,開始自己的火箭和空間計劃。
⑥ 為什麼兩次世界大戰都由德國挑起,而都以德國失敗告終
看一場戰爭,不要僅僅從誰失敗了,誰引起的來看或是分析,這樣是不對。要從起因,國家當時所處狀態,政治制度,歷史原因構成,和當時的世界格局,主流政治思想,戰爭國周邊國家的政治制度,所處經濟發展狀態等多方面來看。一戰的起因在政治制度和大方向上可以說是資本主義國家為求發展而不可避免的一場戰爭,而二戰的導火索也是在一戰戰後的條約中埋下的。而之所以都是德國開啟,應該從德法矛盾和英德矛盾上講起。這個要說明白可就很難了。你可以去了解下普法戰爭,仔細了解下一戰戰後德國簽下的各種條約。這樣你就能理解為什麼都是德國了。有精力的話也可以順便了解下英法百年戰爭。其實我個人覺得,英國的政治思路和國際策略很有趣,也很雞賊,你可以看看。至於為什麼失敗了,這原因就更多了。一戰的失敗我了解的不多,二戰的失敗理論上的說法就很多,缺油論,大國不可滅論,大縱深論N多。很難歸集到一句兩句話能說明白的。關於這方面你可以去找《羅輯思維》去年的吧就好像有幾集節目專門論過,去看看聽聽。關於歷史,可以去《曉說》看看歐洲歷史篇,相信你就會有個全面的理解。
⑦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失敗的原因有許多,比如說,德國經濟形勢本來就嚴峻,還要以一己之力挑戰歐洲那麼多國家,四面作戰的成功率成來就不高,再加上希特勒後期頻頻指揮軍隊,昏招頻出,又屠殺猶太人,導致大量德國科學家遠赴美國等。
一、經濟低迷的德國,以一己之力去侵略多國一戰以後,德國以戰敗國的身份每年都要向英法等歐洲國家賠償戰爭款,導致德國的經濟越來越惡化,偏巧又遇到了全球經濟危機,德國的經濟更是受到了空前的摧殘,國內矛盾日益激化。
希特勒掌權後,對猶太人特別痛恨,於是他命令他的部隊大量屠殺猶太人,而猶太人又被譽為這個世界上最精明的人,他們不但會做生意,在許多科技領域也有許多貢獻,都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那些掌握了高科技的猶太科學家離開德國,導致德國的軍事科技一直發展不前,缺乏先進武器的德國當然在二戰中很難取勝。
⑧ 人類歷史上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為什麼都與德國有關
與其說是德國與世界為敵,不如說是德國是要摧毀舊的國際秩序,建立德國為主導的國際新秩序,因為要德國摧毀的是國際秩序,並且在受到阻撓之下,不能夠“和平崛起”而只能夠訴諸於武力,所以表面看來就是與世界為敵了。
德國是西方列強中最後一個實現統一的國家,1871年普魯士通過擊敗丹麥、奧地利、法國才真正建立起統一的德意志國家。而此時的世界已經被英法俄等列強,尤其是世界霸主的英國,瓜分完畢,並建立他們主導的國際秩序,但是這時候的歐洲迎來第二次革命,統一後德國,搭乘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快車,經濟迅速發展,在20世紀初已經成為歐洲的經濟和工業第一強國,而反觀英法等傳統歐洲強國則是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轉型緩慢,發展落後於德國,於是問題就來了:
在與蘇聯瓜分波蘭之後,德蘇成為鄰國,1941年德國發動“巴巴羅薩行動”全面入侵蘇聯
激進的政治家們,總以為戰爭只是他們的政治手段之一,他們完全可以收放自如,事實上戰爭更像一頭難以馴服的洪荒猛獸,一旦輕易放棄,就很難控制,於是戰爭越打越大。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少數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7000多萬人,4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最終成為人類史空前絕後的最大規模戰爭。
⑨ 為什麼說德皇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把德國拖進了世界大戰的深淵呢
1871年統一後的德國,搭上兩次工業革命的快車很快成為了歐洲強國。尤其是威廉二世成為德國皇帝後,極力推行擴張的世界政策,從此歐洲的均勢失衡,再不平靜。隨著德國的擴張野心和行動的膨脹,也使英法等老牌帝國開始憂心忡忡。如此德國與英法俄之間矛盾日益尖銳起來,但德皇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並無絲毫收斂之意,矛盾繼續發展,所以一場大戰正洶涌而來。
對外政策的演變
俾斯麥早在國內狂熱勢力要求擴建海軍、謀求擴張世界時就曾表示:「德國在擁有世界第一陸軍時,再進一步擴大海軍,只會將自己的國家推向眾矢之的,這是一種愚蠢的想法。」由此可見,俾斯麥對時局冷靜、明智而准確的判斷。然而,俾斯麥辭職以後,威廉二世以及那些狂熱的支持者早已把這一忠告拋到了九霄雲外。最終德國人的軍事冒險讓當時的世界秩序難以維計下去,德國滑進世界大戰的深淵,得到的是那個讓他們無法接受的《凡爾賽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