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哪個國家和哪個國家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爭,不是一個國家發起的。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斗。 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Austria-Hungary)和義大利是同盟國,英國、法國、俄羅斯帝國和塞爾維亞是協約國。
在1914年至1918年期間,很多在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國家都加入了協約國。戰場主要在歐洲。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雖是同盟國,但是後來英國、法國及俄國與義大利簽訂密約,承諾給予義大利某些土地,結果義大利加入了協約國對抗同盟國。
戰爭結果
1918年11月11日,德國正式宣布投降。德國代表在巴黎北部的康邊森林福煦將軍的行軍火車上,簽署停戰協定。生效時間是上午11點。第一次世界大戰至此結束。
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了戰後協約會議。經過激烈的較量和彼此的妥協,6月28日,各戰勝國在凡爾賽宮鏡廳簽訂了《對德和約》,即《凡爾賽和約》。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之間的分贓不平衡的帝國主義戰爭,給全世界各國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的災難。
對交戰雙方來說,都是非正義的戰爭,盡管如塞爾維亞是為了保衛自己的主權和獨立而戰,它所從事的戰爭具有正義的民族解放的性質,但這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整個戰爭的非正義性。
Ⅱ 第二次世界大戰除了中國跟日本打,德國跟蘇聯打,還有哪個國家打啊
二戰大體時間順序(並不完全准,因為有些作戰曠日持久,比如抗日和蘇聯防守等)
如下:日本入侵中國;德國與蘇聯簽了協議打了波蘭轉頭又對英宣戰,入侵法國、比利時、芬蘭等歐洲各國;然後日本打了東南亞的一幫子英法殖民地國家;德國、義大利一起在北非和英法的殖民地開了仗;德國撕毀條約對蘇聯開干;日本偷襲珍珠港,對美宣戰,美國正式加入二戰,然後美國就參與了幾乎每個地區戰場的對戰,太平洋、東南亞、中國、北非、西歐……;德國在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失敗,蘇聯進入全面反攻,沿途東歐各國成立社會主義政權加入蘇聯,並加入對德反攻;英法美諾曼底登陸,此時的太平洋上也正打得熱鬧;義大利跪了,新的民主政府宣布加入盟軍;日本在太平洋失去優勢,美軍開始「蛙跳」戰術,逐漸解放了各個島國……;對德戰爭打進德國境內,同時期國內的抗日形勢也開始好轉,美國轟炸機開始在日本領空做日常,日本兵力捉襟見肘;德國也跪了……;國內抗戰開始對日主動出擊;ang原子彈炸了,不久後,通過那個「著名」的協議,蘇聯進軍東北,展開對日作戰;日本天皇當了回電台主播,鬼子投降,至此,二戰結束
Ⅲ 法國和德國在歷史上發生過幾次戰爭
法國和德國在歷史上發生過3次戰爭,具體如下:
1.普法戰爭,普法國戰爭是1870~1871年普魯士王國(德意志帝國)同法蘭西第二帝國之間的戰爭。因長期爭奪歐洲大陸霸權和德意志統一問題,普魯士(德國)和法國之間關系長期緊張。1870年7月14日,普魯士首相俾斯麥就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發表了挑釁性的「埃姆斯密電」,觸怒了法國政府。7月19日,法國對普魯士宣戰,但戰爭開始後,法軍接連敗北。9月2日,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親率近十萬名法軍在色當投降。9月4日,巴黎爆發革命,法國大資產階級建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法蘭西第二帝國滅亡。但普軍仍長驅直入。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為皇帝,成立了德意志帝國。法國資產階級政府請求停戰。2月26日,雙方在法國凡爾賽簽訂初步和約。5月10日在法蘭克福簽署了正式和約。這次戰爭使普魯士(德國)完成德意志統一,取代了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
2,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德國屬於同盟國一方,法國屬於協約國一方,戰爭中德法的一部分以德國入侵為開端,雙方都投入了大量的部隊,但卻很難移動戰線,成為純粹的消耗戰.最終德國戰爭資源消耗殆盡,基爾港的海軍官兵不願出海送死而發動政變,並迅速蔓延至德國全境,導致德國一方的同盟國失敗.德國因戰敗喪失了13%的領土和12%的人口,德意志帝國(第二帝國)瓦解,軍隊被嚴重削減。這一切也逐漸埋下了德國復仇的種子。
3,第二次世界大戰(1940-1945)。希特勒上台後充分調動了德國人復仇的心理,使德國機戰車迅速開動,德國屬於軸心國一方,法國屬於同盟國一方.其中的德法部分以德國入侵法國為開端,戰爭經歷了僅僅六周,就以法國投降告終.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瓦解。在希特勒的命令下成立了維希法國。而流亡海外的戴高樂將軍則好找法國抵抗,成立自由法國組織。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德國一方的軸心國的失敗告終,隨後法蘭西第四共和國成立。德意志「第三帝國」瓦解,被東(蘇聯)西(美國)方劃分為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兩部分。
Ⅳ 德國參與了哪些戰爭
德國參加過的戰爭第一次是普法戰爭(勉強算,這仗打完建立的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
18世紀初普魯士崛起,根據1815年維也納會議,組成了德意志邦聯,1848年德國各地爆發革命,普魯士首相俾斯麥領導了艱苦卓絕的軍事和外交斗爭,普魯士於1866年的「七星期戰爭」中擊敗奧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聯邦,1871年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建立。德意志完成了以普魯士為主體的統一。該帝國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因戰敗而宣告崩潰。1919年2月德意志建立魏瑪共和國。1933年希特勒上台實行獨裁統治。 德國於1939年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世界人民帶來嚴重災難。同盟國軍民的頑強打擊下,1945年5月8日德國戰敗投降。
Ⅳ 世界上與德國發生戰爭的國家有多少
整個歐洲國家,北非的埃及、利比亞。
Ⅵ 德國三次王朝戰爭的時間、過程與最終結果是什麼
第一次王朝戰爭:對丹麥的戰爭
發生於1864年。當時,丹麥王國在其本土之外還佔領著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兩個公國。其中,荷爾斯泰因的居民主要是日爾曼人,所以加入德意志邦聯;
而石勒蘇益格公國的居民除了日爾曼人外,還有大量的丹麥人,因此沒有參加德意志邦聯。丹麥國王一直企圖把這二個公國並入本國版圖。
1863年頒布的丹麥新憲法規定把兩國歸入丹麥領土。此舉在德國引起強烈反對,俾斯麥乘機挑起對丹麥的戰爭。1864年2月開戰,丹麥很快戰敗。根據當年10月簽定的維也納和約,普魯士佔有石勒蘇益格,奧地利則得到了荷爾斯泰因。
第二次王朝戰爭:普奧戰爭
對丹麥的戰爭結束後,他便積極籌劃對奧戰爭,因為德意志統一的最大障礙是奧地利。他首先在外交上拉攏俄、法、意,使他們在對奧戰爭時不予干預。
1866年6月17日普魯士出兵荷爾斯泰因,發動對奧戰爭。7月3日,雙方主力在薩多瓦村(捷克境內)展開決戰,普軍大勝。
此後,奧軍無力再戰,只得請法國調停。8月23日,雙方在布拉格締約,奧地利退出德意志聯邦;普魯士不僅吞並了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而且還佔領了其他一些土地,使普魯士佔有全德領土的2/5和人口的2/3。
第三次王朝戰爭:普法戰爭
普奧戰爭結束後,成立了以普魯士為首的「北德意志聯邦」。這個聯邦已經具有統一國家的性質,它有統一的議會,普魯士控制著其軍政和外交大權。德國統一已經走了一大半路程,剩下的還有萊茵河以南、鄰接法國的4個小邦國(巴伐利亞、巴登、符騰堡和黑森—達姆斯塔特)。
這4個邦國力圖保持獨立,因而靠攏法國,抵制普魯士。而法國擔心德國因統一而變得強大,所以竭力阻擾普魯士統一的步伐。早在調停普奧戰爭時,法國就提出,普魯士的勢力不能超越萊茵河以南。
1870年,普法兩國為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發生爭執。7月13日,法駐普大使要求普王保證永遠不同意霍亨索倫族人繼承西班牙王位。普王婉辭拒絕,並將事情經過電告俾斯麥,俾斯麥乘機篡改電文,以此激怒法國。電文公布後,法國於7月19日向普宣戰。
戰爭爆發後,普軍優勢明顯,並迅速攻入法國境內,9月1日,雙方在色當展開決戰。普軍的數百門大炮輪番轟炸,幾小時內法軍傷亡達2.5萬名。下午3點,法軍升起白旗投降,拿破崙三世當了俘虜。
普法戰爭後,巴伐利亞等4邦國加入德意志聯邦,德國統一全部完成。
長期分裂的德意志地區出現了一個統一的德意志國家,有利於這個地區的穩定,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歐洲一個緊張源,有助於德國民族的統一和國內統一市場的建立,促進了德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其次是改變了歐洲的格局,在統一過程中,原來在德意志地區佔有首席地位的奧地利被排擠出德意志范圍,國力大大削弱開始走下坡路,法國戰敗,被迫割地賠款,實力被削弱,在歐洲大陸的地位下降,目標由原先與英國爭奪歐洲霸權變為與德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
同時與德國結成世仇,直到二戰結束才化開。而相應地德國的地位大大上升。第三則是導致了新的矛盾即英德矛盾的爆發。
在反對拿破崙的戰爭中英國和普魯士成為了戰略同盟,而統一後的德國為了進一步發展竭力對外擴張,爭奪殖民地,這不可避免的與當時擁有最多殖民地的英國發生矛盾,德國開始向英國的世界霸主地位發起挑戰,最終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6)德國跟哪些國戰爭擴展閱讀
奧托·馮·俾斯麥
奧托·愛德華·利奧波德·馮·俾斯麥(德語:Otto Eard Leopold von Bismarck;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德意志帝國首任宰相(1871年—1890年),人稱「鐵血宰相」(德語:Eiserner Kanzler;「鐵」指武器,「血」指戰爭)、「德國的建築師」及「德國的領航員」。
俾斯麥擔任普魯士王國首相期間,在1866年發動了普奧戰爭並取得勝利。[2]1870年又進行普法戰爭,打敗了法軍。年底南德四邦加入了德意志聯邦,成立了德意志帝國,俾斯麥任德意志帝國宰相兼普魯士首相。
俾斯麥靠「鐵血政策」自上而下地統一了德國,還幫助法國凡爾賽政府鎮壓巴黎公社。他對內頒布《反社會黨人非常法》, 殘酷鎮壓工人運動;
對外力圖運用聯盟政策,確立德國在歐洲的霸權。1890年3月被德皇威廉二世解職。俾斯麥下台時被封為勞恩堡公爵。此後他長住漢堡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魯庄園,1898年病逝。
俾斯麥是保守派,維護專制主義;但他通過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養老金、健康醫療保險制度、社會保險。
俾斯麥在外交上縱橫捭闔,成為19世紀下半葉歐洲政治舞台上的風雲人物。著有回憶錄《思考與回憶》。
Ⅶ 二戰中 德國先後打了哪些國家 戰役的名字叫什麼
"白色方案",入侵波蘭.
"威塞演習",佔領丹麥,入侵挪威.
"黃色計劃",入侵低地國家(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
"海獅計劃"(不列顛之戰),對英進行海空作戰
"楓樹計劃",計劃入侵瑞士,但在最後關頭取消.
巴爾干戰役,與仆從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臘
"大力神計劃",計劃入侵地中海重要盟軍補給據點馬爾他,最後終止
北非戰役,入侵英屬埃及
"巴巴羅薩計劃",與仆從國匈牙利,羅馬尼亞,芬蘭一起入侵蘇聯
其中包括:
1.基輔會戰 2.斯摩棱斯克會戰
為初期德國兩場大型圍殲戰
3."台風計劃"->莫斯科會戰
佔領歐洲糧倉烏克蘭後德軍主力向莫斯科突擊的戰役
4.列寧格勒會戰 5.斯大林格勒會戰
納粹德國兩場失敗的戰役,戰爭形勢急轉直下
6.哈爾科夫反擊戰
曼施坦因憑借個人軍事才華拯救全部南線兩個集團軍群的反擊戰
7."堡壘計劃"
納粹德國最後一次在蘇聯戰場上發動的攻勢,此後德軍陷入被動防守節節敗退.
"胡斯克作戰",北非戰役失敗後德國為防止盟軍在義大利南部登陸進行的作戰.
突出部戰役/阿登反擊戰,德國在諾曼底登陸後最後一次大規模的反撲.
Ⅷ 二戰和普法戰爭外,歷史上德國與法國之間的戰爭有哪些
4、第二次世界大戰(1940-1945)。德國屬於軸心國一方,法國屬於同盟國一方。其中的德法部分以德國入侵法國為開端,戰爭經歷了僅僅六周,就以法國投降告終。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瓦解。在希特勒的命令下成立了維希法國。而流亡海外的戴高樂將軍則好找法國抵抗,成立自由法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德國一方的軸心國的失敗告終,隨後法蘭西第四共和國成立。德意志「第三帝國」瓦解,被東(蘇聯)西(美國)方劃分為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兩部分。
Ⅸ 第二次世界大戰哪些國家與德國一起對他國
1.日本和義大利~同是軸心國成員,其中義大利與德國配合比較多,義大利單獨侵略東南歐和北非都殘敗而歸,依仗德國出兵才維持著局面.
2.西班牙~在西班牙內戰就是德國的盟國了,二戰初期支持德國,後德國出兵東南歐讓西班牙覺得不放心,之後收手保持中立,西班牙的法西斯分子在德國組建了"蘭色師團(相對於蘇聯的紅色)",戰績不錯.
3.芬蘭~因為蘇聯芬蘭之前的戰爭仇恨,芬蘭人為報仇而出兵攻擊蘇聯,可惜~戰後作為戰敗國,他們永遠失去了卡累地亞,這就是搭錯了船的下場.
4.東南歐的被征服國,如: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在侵略蘇聯後期見德國敗像已經顯露就反過來支持蘇聯軍隊攻擊德國人.
5.匈牙利~和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相似,可惜他在准備反戈一擊的時候被德國人先下手為強給搞定了,政府被取代,軍隊被逼迫與蘇聯軍隊死拼,他們獲得解放之前所付出的代價極其巨大.
6.德國初期就佔領了的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蘇台德區域,那裡的人被綁架上了德國戰車,人民被武裝起來侵略他國,戰後才解脫.
7.中東北非的民族主義分子,主要在埃及,巴勒斯坦,伊拉克地區,他們之所以打擊盟國武裝部隊主要是反擊英國殖民者軍隊的,他們是正義的力量,可惜,用錯了時機.
8.土爾其,一個是因為同上的理由,另外也是對蘇聯勢力的懼怕,因為受到了威脅,所以和德國人一起了,可是他們並沒有什麼行動.
Ⅹ 德國向哪個國家宣戰,打響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第一槍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捲入了這場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Triple Alliance)和協約國(Triple Entente)之間的戰斗。 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是同盟國,英國、法國、俄羅斯帝國和塞爾維亞是協約國。在1914年至1918年期間,很多在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國家都加入了協約國。戰場主要在歐洲。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雖是同盟國,但是後來英國、法國及俄國與義大利簽訂密約,承諾給予義大利某些土地,結果義大利加入了協約國對抗同盟國。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0,000人參戰,10,000,000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人受傷。
戰爭的導火索是1914年6月的薩拉熱窩事件,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又稱巴爾干戰線,塞爾維亞對奧匈帝國作戰)。其中西線最慘烈,著名的戰役有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