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斯大林格勒遠不如莫斯科重要,德軍卻為何要在這里死磕呢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傷亡最慘烈的一場戰役。此戰歷時半年多,蘇德雙方累計投入兵力高達500萬人,最終傷亡200萬人以上。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也是二戰時期東線戰場的轉折點,德軍在這場戰役中拼盡一切但最終仍以失敗告終,此後納粹德國便無可挽回地一步步走向了毀滅。
此外,從戰術安排上來說,斯大林格勒戰役對德軍也是一場災難。此前蘇聯最懼怕的就是德軍閃電戰的神出鬼沒,所以在許多重要地區都要派駐大量軍隊,因為根本不知道德軍下一步會在哪裡出現。可是當斯大林格勒保衛戰進入白熱化階段後,德軍的底牌就一覽無余,因此蘇聯可以毫無顧忌地將各地預備部隊派往斯大林格勒與德軍死扛,德軍無論在人力還是物力上都比不過蘇聯,所以當戰爭進入消耗階段後,德軍失敗自然就只是時間問題了。
㈡ 二戰德國為何打不過蘇聯
第二次世界大戰給全球帶來了沉重的災難,雖反法西斯一方獲得最終的勝利,但人類是人類歷程中抹不掉的灰色記憶。歐洲動線戰場是二戰中主要的戰場之一,在該戰場上主要是德軍同蘇聯的較量,德軍之所以敗給蘇聯,德軍在佔領莫斯科的關鍵時刻戰略失誤是主要原因,同時異國作戰對於環境的不適應也是不得不考慮的重要因素。
眾所周知,蘇聯當時的軍事體制,有一種別稱“看不見的軍隊”,正是這樣的軍事體質,使得面對德軍的進攻過程中,蘇聯能夠迅速的增兵,使得德軍在戰略失誤之後,再也沒有了勝利的可能。加之,德軍的長途異國作戰,對於環境、後續保障各方面與本土作戰的蘇聯必然存在著較大的劣勢,在這樣的情況下,德軍的戰敗已經成為了一種必然。
㈢ 二戰時期,寧願戰死都不選擇投降的德軍為何要死磕蘇軍
說起二戰來,其實是頗受爭議的,尤其是二戰時的德國和蘇聯,就他們這兩個二戰時的國家,很難讓人說誰對誰錯。或許,大家都會認為二戰是德國引發的,但是無非也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罷了,試問如果二戰德國取得了最終勝利,那麼現在還會有人認為德國是二戰的戰犯嗎?所以說,戰爭也畢竟是戰爭,還真就是不太好用對錯去評說了。當然,如果戰勝國的槍杠子夠硬的話,那咱們就要另當別論了。不過,話又說回來,二戰時的德軍為何要死磕蘇軍,寧願戰死都不選擇投降呢?下面,咱們就來說一下,其實原因很簡單吧。
㈣ 為什麼二戰的時候德國會和蘇聯開戰
對此有人是這樣分析的:
打蘇聯不繼續打英國原因如下:
1。當然是在英國空中作戰不順利,空軍損失不小,戰果不大.英國平民被炸死不少.可英國軍隊士氣沒怎麼變.這么一來,制空權沒掌握.橫渡海峽進攻大不列顛是很不理智的.德國理所當然的希望擊潰蘇聯,切斷英國與外部聯系,來加倍孤立英國,逼迫其就範.
2。蘇聯本身的存在就是對納粹政權的威脅,雙方意識形態的差異決定了他們簽定什麼文件還是要翻臉的命運.況且納粹上台前後就宣稱共產主義是最大的敵人.進攻蘇聯也不奇怪.不去進攻也在本國大資本家甚至老百姓和西方世界面前無法自圓其說.
3。蘇聯當時本身也在行動了,在1940年前後,蘇聯紅軍的偵察機在羅馬尼亞等國上空加強了活動力度.最近的資料又顯示在20世紀20,30年代.斯大林還准備用數萬輛裝甲洪流吞沒整個歐洲,進以孤立美國.與之決戰.看來在那個時刻不只納粹德國,紅色蘇聯也沒閑著.希特勒看見蘇聯已經在活動了自己當然閑不住了.總之,納粹進攻蘇聯是其必然,就算1941不打,遲早是要打的.
如果德國推遲進攻蘇聯......
1 攻取中東,那蘇聯和美國都會同時向德國開戰,看看地圖就知道為什麼了。
2 另外39年的蘇芬戰爭後,蘇聯就已經決定對軍隊進行改革了,由於大多數 能乾的的指揮官已被清洗,所以改革是遲緩的。但是德國如果拖的太久,反而對德軍是不利的。
3 希特勒骨子裡最恨的是共產主義,布爾什維克政權,斯拉夫人,猶太人,所以他早在法蘭西戰役結束以後,就打定要進攻蘇聯的主義了,要不是邱吉爾態度強硬,不列顛空戰都不會存在。希特勒知道,打敗英國,只能將其殖民地拱手讓給美國和日本。
4 在佔領波蘭東部後,又相繼佔領了波羅的海沿岸三國以及羅馬利亞的比薩拉比亞和北布可維納地區,逼近羅馬利亞境內的普洛耶什蒂和巴克烏油田,而這正是對希特勒的機械化部隊賴以生存的石油來源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5 1940年11月14日,蘇聯外長莫洛托夫訪問柏林,向希特勒提出:德軍立即從芬蘭撤退,芬蘭屬於蘇聯勢力范圍;德國承認蘇聯在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的利益;允許蘇聯在博斯魯斯海峽范圍內建立軍事基地。希特勒十分惱怒,下定決心對蘇開戰。他對他的高級將領們說:」斯大林的胃口太大了,德國的勝利已經是俄國所不能容忍的了。因此,必須使它屈服。
終上所述,41年德軍對蘇一戰是勢在必行,不可避免。不存在任何假役。
㈤ 德國為什麼必須攻打蘇聯
德國必須攻打蘇聯的原因很簡單: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永遠的只有利益。希特勒這么做,就是利益使然。
二戰時,納粹元首希特勒下令德軍攻襲蘇聯,卻讓原本戰無不勝的德軍滿盤皆輸,事實證明攻打蘇聯是個錯誤。蘇聯與德國簽訂了不願開戰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可見在未開戰之前,他們是有共同利益的。
希特勒自覺能拿下蘇聯,是天時地利人和。當時德國閃電戰戰無不勝,德軍因此士氣高漲,反觀蘇聯在1939年攻打芬蘭這樣的小國時,動員了54萬兵力,去攻打只有12萬多人能派上戰場的芬蘭,第一階段直接有四個師被全殲,戰績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雖然第二階段,蘇聯最終取勝,但是從整體上來看,蘇聯輸得很慘,蘇聯的表現如此之差,導致了希特勒的誤判,認為蘇聯就是空有大面積的領土和大量的軍隊,戰鬥力差得可憐,希特勒以為憑借德軍的戰鬥力肯定能速勝蘇軍。
然而,一切不以人的意志為左右,當一切蓋棺定論時,時間是歷史最好的證明。
㈥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為什麼要打蘇聯
原因如下:
1、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永遠的只有利益。希特勒這么做,也是利益所然,但原因卻一點也不簡單。德國占據蘇聯,才能和日本形成亞歐一體的地緣戰略聯盟。在1941年之前,德軍已經佔領了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等國。換言之,歐洲絕大部分國家都被德軍拿下了,就連隔著一條英吉利海峽的「日不落帝國」英國也被打趴下了。再者,希特勒的愛將隆美爾在非洲戰無對手。
2、要想稱霸世界,那麼必須要佔領蘇聯,唯有佔有蘇聯,既能聯合1937年攻佔中國的日軍,形成東線聯盟一體,成為亞非歐三洲一體的超級聯盟帝國。接下來,拿下美洲和大洋洲,稱霸世界指日可待。這一層的原因,相信大家都能理解。我們下面要說的是一些很細節性的原因,其實蘇德戰爭在很大程度上有可避免的可能,畢竟德國要惹的是一個超級大國。
首先,在德國看來,蘇聯是最不能讓人放心的「盟友」德國要攻打全球,離不開蘇聯的戰略資源。二戰打得就是現代化武器的戰爭,諸如飛機、坦克、自行火炮、潛艇、卡車等都離不開石油,而德國自己缺乏石油資源。希特勒當初之所以攻佔羅馬尼亞,是因為羅國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德國的戰略供需都來自羅馬尼亞油田。而蘇聯的石油比羅馬尼亞更多。
(6)為什麼德國和蘇聯要死磕擴展閱讀
希特勒的「海獅計劃」失敗,並且蘇聯當時用攻打芬蘭失利,被希特勒看到可乘之機,最終選擇了進攻蘇聯。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違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夥同同盟國義大利和仆從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以事先擬訂好的一份代號為「巴巴羅薩」的計劃,出動190個師550萬人、3700輛坦克、4900架飛機、47000門大炮、190艘戰艦,劃分為三個集團軍群,從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為贏得這場戰爭,蘇聯人民遭受了慘重的傷亡。據統計,蘇聯共有2700萬人傷亡,其中1800多萬為平民,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人員傷亡。戰爭還給蘇聯帶來了巨大的物質損失。蘇聯共有1710座城市、7萬多個村鎮和31850個工業企業全部或部分被毀。
德國則因為與蘇聯的戰爭消耗了大量的實力,大量德軍無法撤出蘇德戰場,甚至被大量殲滅,因而極其有力地支援了美英在北非、義大利的作戰以及盟軍第二戰場的開辟。戰後,德國被分割為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兩個國家,被蘇聯和美英法分區佔領。德國的經濟也毀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直到二戰後的馬歇爾計劃得到了大量的經濟援助後才得以恢復。
東歐各國,包括民主德國、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國由於均受到了蘇聯紅軍不同程度的佔領,其國家政權被蘇聯清洗,換以聽命於莫斯科的共產黨傀儡政權,其政權形式完全仿造蘇聯,並且都留有大量的蘇聯紅軍駐扎在這些國家,因此這些國家從戰後一直到東歐劇變期間都是蘇聯的衛星國。
㈦ 二戰期間,蘇聯為什麼與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和德國之間互不侵犯條約的目的是自我保存。起初斯大林希望蘇聯能與英國和法國合作,摧毀納粹德國,但事實上斯大林想像蘇聯的國家利益,與英國和法國的利益相去甚遠。事實上,在斯大林和希特勒簽署和平條約之前不久,斯大林積極呼籲英國和法國聯合起來對抗德國,三國一直在討論聯合起來的可能性,但是英國和法國的態度,明顯比斯大林更加消極。英國和法國的代表,更有可能浪費斯大林的時間,或採取拖延戰術,所以斯大林,看穿了英國和法國的邪惡意圖,選擇與希特勒通姦,每個人都知道。希特勒不想與蘇聯發生埃以消耗戰爭,因此希特勒向斯大林伸出援手,表明他暫時不願與英法開戰。斯大林也對希特勒的提議欣喜若狂,他很快指出,他與德國之間沒有多少問題,這都是英法的詭計。希特勒立即表示,蘇聯和德國應該放下分歧,聯合起來對抗英法。因此,蘇聯和德國成功達成了,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希特勒和斯大林很清楚,所謂的和平協議只不過是一種拖延戰術。但事實是,他們不想太快進入狀態。從此開始了蘇聯和德國之間的蜜月期。
事實上,《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署,不僅代表了蘇聯和德國之間的短暫和平。更重要的是,蘇聯和德國也同意分裂東歐。這是對實現希特勒和斯大林,擴張野心的積極貢獻。這也加深了雙方短暫的“友誼”。用一句話來描述為什麼蘇聯和德國簽署了和平條約,也就是”你不仁慈,我是不公正的”.這是斯大林對法國和英國的報復。
㈧ 二戰時德國那麼強大,為何打不過蘇聯
二戰時德國那麼強大,為何打不過蘇聯呢?
翻開二戰的歷史就能夠看出,蘇德戰爭是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時的德國號稱世界頭等軍事強國,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的德國不僅是軍事強國,更是工業強國,雖然當時的德國與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但事實上,德國早就為蘇德戰爭做好了准備,甚至可以用勢在必得來形容,為此,他們早就策劃了巴巴羅薩行動,據了解,這個行動計劃最初是由時任德國陸軍總參謀部第1軍需部長保盧斯起草和指導的,1940年8月底就制定完成了,為了完成這個計劃,德國還將自己的仆從國匈牙利、羅馬尼亞、芬蘭也牽涉其中。
除此之外,由於蘇聯的大部分領土靠近北極區域,每年冬季的氣溫極其嚴寒,而德國軍隊當時根本無法應對這種極端嚴寒,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遲滯了德軍的進攻步伐為蘇聯方面爭取到了時間,這樣一來,等到蘇軍手中的武器裝備和兵員得到了極大補充之後,就開始對德軍展開了全面的反擊,而由於德國的戰略縱深較小,很快,蘇軍就攻打到了德國的首都柏林,並最終戰勝了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