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二戰結束時,德國明明還有700萬大軍,為什麼會選擇投降
二戰結束之後,德國雖然有700萬大軍,但是後勤補給無法供應,而且在戰爭中德國的傷亡人數非常的慘重,所以才會選擇投降。雖然還有700萬的士兵,但是德國不可能把這些士兵全部都放在這個場戰爭。而且德國也不會孤注一擲,把700萬士兵全部都用在一個地方。因為這700萬人如果回到戰場的話,那麼德國最後就會被滅國。
如果發生了這樣的事情,德國當時的700萬大軍也很難保證,是否能夠取得勝利也未可知。更重要的是他們的領導人在那個時候自殺了,而且也造成德國軍隊沒有非常強大的凝聚力。並且當時的蘇聯和美國合作,同時德國的軍事實力也慢慢的走向了崩潰的邊緣,這也讓美國和蘇聯抓住了機會,所以這才是德國會投降的原因。
『貳』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為什麼選擇投降
一戰德國戰敗原因:
首先:德奧聯盟實力不行!我一般是這樣評價德國,如果論單打獨斗,那德國世界無敵!但是如果論外交、結盟水平,在俾斯麥以後基本就是個「白痴」水平!一戰、二戰都是如此!別是強強聯合、它總是強弱聯合.結果一加一減等於沒了!
其次:小毛奇明顯沒有其叔叔老毛奇老道,在進攻法國時候,更改了作戰計劃,削弱了迂迴包抄的兵力,結果對法國不能速勝,才引發了後期的持久戰!這一點還與當時歐洲各國戰術有關系,基本上市拼消耗,鐵絲網一欄,機槍壓制,一夫當關即可!不像以後二戰,裝甲兵的出現則大大改變了戰爭態勢!
再次,德國海軍太年輕了,基本海軍對於德國就是一」花瓶「,而不像英國那樣是」傳統「(看看英國王子大婚穿的就是海軍軍服就可見海軍在英國人心中的地位),所以制海權喪失是必然的! 最後,樓上提到了美國參戰,這一點嘛!其實只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如果德國前期取得的優勢,美國估計依然會「隔岸觀火"甚至幫助德國也說不定!
『叄』 二戰時期德國為什麼比日本先戰敗
1、戰線方面
德國的戰線太長了,基本上全歐洲、加上北非、蘇聯都是德國的對手,這極大地分散了德國的實力。相比較而言,日本在遠東戰場上,雖然侵略的對手也很多,但是由於遠東國家普遍實力比較弱,對日本能構成威脅的幾乎沒有,只有中國戰場在能勉強牽制。
2、對手方面
歐洲戰場上的對手,幾乎都是當時世界上工業最發達的國家,包括英國、法國、美國等,還有戰斗民族蘇聯這樣難啃的骨頭。而遠東戰場,幾乎沒有工業化國家,絕大部分在日本面前毫無抵抗能力。
3、同盟國戰略
同盟國前期的主要重點就是放在歐洲戰場,同盟國主要投入的兵力也是放在歐洲戰場對付德國、義大利。直到德國投降了,才把目光轉向遠東戰場。
因此,綜合以上原因,德國無論是內因還是外因,先於日本投降是正常的。
『肆』 二戰結束時,德國明明還有七百萬大軍,可為何要選擇投降呢
要說納粹德軍還是挺有剛的,真真正正的戰斗到了最後一棵,直到蘇軍把紅旗插到柏林帝國大廈的頂峰,才標志著戰爭的結束,首都都被人攻破了,還有多少軍隊都白扯啊,可以說在二戰中,德軍是值得敬佩的軍隊。
不像當時的小日本,說好的一億玉碎,結果還沒到本土作戰就投降了,說話就跟放屁一樣,你的承諾呢?
本文就來說說二戰後期德國投降的事情。
即使如此,德國依然沒有投降,直到1945年4月16日柏林會戰爆發,蘇軍集結250萬兵力進行攻城,而德軍集結一百多萬人防守,在柏林會戰時,希特勒還抱有幻想,認為只要其第九集團軍和第十二集團軍趕到柏林就將給蘇聯致命一擊,實際上第九集團軍在柏林東南已經被分割包圍,自身難保了;而第十二集團軍在柏林西南已經被美軍和蘇軍阻擊,根本無法前進,但是手下並沒有向希特勒報告實情,在柏林總統府地下室的希特勒像個傻子一樣還不斷的發放電報調兵遣將,最後柏林守備司令告訴了希特勒實情,德軍已經堅持不下去了,希特勒才中夢中醒來。
經過激烈的對戰,蘇軍以傷亡33萬人的代價,殲滅德軍48萬人,4月30日希特勒在總理府地下室自殺。
『伍』 二戰結束時,德國明明還有七百萬大軍,可為何要選擇投降
我先吹毛求疵一下,對這個題目提點兒意見。
首先,時間概念的先後順序反了,柏林戰役結束後,德國在1945年5月9日投降,而二戰結束的時間一般按照日本投降的時間來計算為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
其次,對於德國這七百萬大軍很多人可能覺得比較誇張
二戰時期德國動員的兵力超過1700餘萬人。
閃擊波蘭德軍出動了88萬人,算上預備役,兵力超過160萬人。
「巴巴羅薩計劃」進攻蘇聯德軍出動了大約500萬人。
結合各個戰線投入的兵力德軍總數超過1000萬應該是靠譜的。
二戰後期,德軍節節敗退損失慘重,希特勒之所以堅持不投降,恐怕依仗的還是數百萬德軍有生力量。
既然有這么多軍隊,那麼德軍為什麼要投降呢,主要有這幾點原因。
一、這些所謂的700萬軍隊恐怕只是紙面上的數據,能實際參加戰斗的遠達不到這個數字,而且精銳兵力在戰斗中損失慘重,現存部隊的戰鬥力是個大問題。
二、隨著德軍的節節敗退,德軍內部也出現了厭戰情緒,將帥意見不統一,甚至有些部隊秘密和盟軍接觸,軍隊中反對希特勒的呼聲也越來越高,隊伍不好帶啊。
三、柏林戰役德軍最後的精銳被蘇軍殲滅,首都被攻陷,元首自殺,德軍失去了繼續戰斗下去了理由。
四、大勢已去,隨著德軍在東線戰場的節節敗退,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北非戰場的潰敗,德軍的失敗已經是註定的。
綜合上述原因,當蘇聯攻陷了德意志第三帝國的象徵帝國大廈時,希特勒選擇了自盡,而德國也只能選擇投降。
『陸』 蘇軍攻進柏林時,德軍還有百萬之多,為什麼迅速就投降了呢
雖然二戰時德國只有不到7000萬人的總人口,但得益於德國高效的動員體系,在整個戰爭期間德國一共動員了超過1000萬兵力,動員率遠在美蘇兩個人口過億的大國之上。
經過數年戰爭造成人口消耗,到1945年4月柏林戰役打響時,除了固守柏林的約80萬德軍,德國在其他地區還有200萬以上兵力,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希特勒已經制定了死守柏林的計劃,為什麼僅憑手中80萬兵力與226萬蘇軍死磕,而沒有調集各路援軍回防柏林,與蘇軍決一死戰?
德國確實已經是窮途末路了,魯爾和西里西亞早已落入盟軍和蘇軍之手,元帥將軍們都已經明白敗局已定,如今唯一的指望就是盡最大努力擋住蘇軍,把英美先一步放進柏林,企圖借英美之力一起對付蘇聯,於是戰爭末期出現這樣一種奇景:一支又一支德軍精銳部隊被從西線調走,一個接一個被填進東線這個血肉磨坊,布達佩斯、布拉格等東歐城市血流成河。
『柒』 二戰最後還有幾百萬軍隊的德國為什麼選擇了投降
二戰時期,德軍可謂戰鬥力強悍,曾經幾乎橫掃歐洲,然而後來被美蘇等盟國軍隊給揍扁了,最後選擇了投降。很多人和我一樣會不禁而問:當時德軍尚且有幾百萬的軍隊,為何會選擇投降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其中的原因。
總之,德軍在尚有幾百萬軍隊的情況下,是不得不選擇投降,並且也是當時德國最好的選擇了,可謂明智之舉。
『捌』 德國在二戰時軍事實力強於日本,為什麼比日本先投降
盟軍的戰略重點定在歐洲,英美蘇三國定下了先結束歐洲戰場,在集中力量解決亞洲,而且德國的對戰的是老牌對手英國和蘇聯,都是比較強勁的對手,而日本的對手是中國和一個沒將全部精力放在日本的美國,所以德國雖然實力強勁還是先被打敗了!
『玖』 1945年,德軍還有數百萬兵力,為何選擇了投降
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三個法西斯國家中,德國是第二個投降的。1945年的5月8日,德軍的最高統帥部派出了以凱特爾為首的代表團,參加在柏林近郊舉行的德軍無條件投降儀式。隨著德國在投降書上簽字,二戰中的歐洲戰場上的戰事宣告結束。每年的5月8日也成為了值得歐洲人紀念的“歐洲戰勝法西斯日”。
最後一點,二戰初期德軍的實力強是沒錯,它一路碾壓,差一點就連蘇聯都被攻佔。但是美蘇英也不是吃素的,幾年的戰爭下來,德軍的精銳已經打光了,到後期就連十幾歲的少年都要被拉上戰場作戰。失去精銳的德軍更不是聯軍的對手了。所以,對於德國來說,繼續戰爭下去也是必敗的結果,還不如早一點投降,減少人員的傷亡。
『拾』 一戰德國為什麼投降
第一,是因為德國國內爆發了革命,霍亨索倫王室被推翻,新成立的魏瑪共和政府急於掌控國內局面,因此投降;
第二,當時德國雖然並不是沒有一拼之力,但整個戰爭的局勢已經明顯是倒向協約一方的,再打下去也只會越來越糟。事實上德國當時以為停戰後的談判會依然如同之前一個多世紀以來的列強戰爭一樣,只是利益的讓步而已,誰知道法國殺紅了眼,下了決心要弄死德國;
第三,當時德國經濟已經瀕臨崩潰,而協約國一方還有美國根本沒有進入戰時體制,完全可以支撐整個協約國繼續進攻,所以為了避免蘇聯成立後對德國的「輸出革命」行動引發真正的嚴重後果,德國也必須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