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德國戰車詳細資料
中文譯名:德國戰車 明星檔案 樂隊成員: Richard Kruspe: 吉他 Paul Landers: 吉他 Till Lindemann: 主唱 Oliver Riedel: 貝司 Christoph Schneider: 鼓 Flake: 鍵盤 組建時間: 1994 國籍: 德國 風格類型: Alternative Metal(另類金屬) Heavy Metal(重金屬) Instrial Metal(工業金屬) Progressive Metal(前衛金屬) 戰車是什麼?戰車來自德國,前東德,一個被專政的國家,這讓我們不由而然的產生了一種同志似的感情.也更能理解他們音樂中的機械性. 鏗鏘的金屬吉他掃弦,末日審判似的主音,一切的陰謀來自於德國的RAMMSTEIN(戰車樂隊)。 Rammstein是一支德國的重金屬樂隊,由東德地區一群厭倦了工廠生活的無產階級組成。它們的音樂混雜了工業和電子成分。 他們的名字來源於Ramstein空軍基地(加了個「m」),也就是Ramstein空難的發生地。1988年8月28日,在一次美國空軍的飛行表演中飛機相撞造成80人死傷。樂隊起這樣的名字旨在讓人們不要忘記發生在空軍基地的悲劇。從字面上看,「ram stein」其實是「石頭大槌」的意思。 由於他們國籍的緣故,以及樂隊陰暗的風格和軍國主義的意象,他們被控為法西斯分子,當然事實上並非如此。Rammstein不想和政治扯上關系,假如非要有關,那他們是左翼。 超重而宏大的金屬吉他,融合著工業的迷亂,堅定陰暗的德語唱詞奔流而出,轟擊著你的耳膜,使你輾轉反側,卻又安然的沉浸於不安之中,註定了的,你必死無疑。齊柏林式RIFF,陰冷的KRAFTWERK電子精華,飄逸的女聲,從不同的地方涌進你的耳朵里,在裡面燃燒著寒冷的火焰。於是,開始了一次又一次無止境的洪大,你被淹沒了。 1995年,RAMMSTEIN的首張專輯「HERZELEID」(「心痛」)發行後獲得很大成功,其同名主打歌「心痛」打入德國排行榜並一直保持到樂隊兩年後發行第二張LP為止,在瑞士,奧地利等國家也都有不錯的反應。憑藉此張專輯,RAMMSTEIN開始跨入歐洲流行樂壇。與此同時,責難卻接踵而來:樂隊被德國媒體尖銳地指控為新納粹分子和法西斯崇拜者, 原因或許源自於樂隊的現場演出氣氛。用RAMMSTEIN 自己的話說:「我們是恐怖浪漫主義者。」他們的演出混合了許多戲劇和魔術的效果,尤其是對以火焰為道具樂此不疲。於是有人職責他們的服飾,演出時赤裸上身的行為以及一個襯托在火光下的巨大黃花的背景都是一個新種族主義萌發的預兆。此外,還有人把主唱LINDEMANN的演唱與希特勒的演說相提並論。然而事實上,RAMMSTEIND音樂不過是詠誦失去的愛情和對它的渴望以及對背叛的憤怒,並沒有絲毫涉及歷史遺留問題的言論和政治傾向。 1995《HERZELEID》曲目: 1.Asche_Zu_Asche 2.Rammstein 3.Herzeleid 4.Asche_Zu_Asche 5.Wollt_Ihr_Das_Belt_In_Flammen_Sehen 6.Du_Riechst_So_Gut 7.Weisses_Fleisch 8.Laichzeit 9.Das_Alte_Leid 10.Heirate_Mich 11.Der_Meister
下面是他們所有專集
http://lib.verycd.com/2004/12/07/0000029439.html
這里更全
http://ke..com/view/340929.html
㈡ 德國戰車的介紹
德國戰車(Rammstein),世界上最著名的工業重金屬樂隊,由德國東部地區一群厭倦了工廠生活的無產階級組成。他們秉承了德國電子樂的一貫作風——無感情、冷冰冰、有著金屬般的質感。他們通過吉它采樣的方式進行創作,完全用德語演唱,背景里常常穿插了陰冷而飄渺的伴唱,類似中世紀的感覺,他們的音樂混雜了工業和電子成分,發表專輯Herzeleid、Rosenrot、Mutter等。
㈢ 德國黃鼠狼步兵戰車的整體結構是怎樣的
德國黃鼠狼步兵戰車:該車車體採用裝甲結構鋼焊接結構,可防槍彈和炮彈破片,前部可防20毫米機關炮炮彈。
駕駛員位於車體前部左側,配有三個潛望鏡,中間一個可換成被動式夜間駕駛儀。在駕駛員後面有一名步兵,其潛望鏡可旋轉360°。
由凱勒爾公司和克納皮赫公司設計的雙人炮塔在車頂前部,車長位於炮塔內右側,炮手在左側。炮塔上裝有一門外置式20毫米的MK20Rh202機關炮,系萊茵金屬公司生產,俯仰范圍為-17°~+65°,水平方向可旋轉360°,可用3種不同的彈從左、右、上三個方向供彈,以便於炮手根據不同的目標適時送彈。彈殼可從炮塔內自動拋出。
在20毫米機關炮右側有一挺7.62毫米的MG3並列機槍,左側有6具煙幕彈發射器,在車後載員艙頂部還有一挺莫瓦格公司的遙控式7.62毫米的MG3機槍,俯仰范圍為-15°~+60°,水平方向可旋轉180°。
車長和炮手各有一個PERIZ11瞄準鏡,放大倍率為2和6,用於攻擊地面目標和對空射擊,該鏡也可由紅外夜間瞄準鏡取代。另外,車長還有8個潛望鏡,以便於環形觀察;炮手有三個潛望鏡。在主炮的左側還有一具紅外/白光探照燈,可隨主炮俯仰。
動力艙在駕駛員右側。與發動機匹配的是倫克公司的HSWL-194型4速變速箱與無級液壓轉向裝置,功率通過車體後部兩側的側傳動輸往履帶。
散熱器在車體後部跳板的兩側,冷卻空氣藉助軸流式風扇從車體頂部兩側的側傳動輸往履帶。散熱器在車體後部跳板的兩側,冷卻空氣藉助軸流式風扇從車體頂部的格柵進入車內。
㈣ 德國戰車這個詞怎麼來的
德國戰車就是一幫人給德國足球隊起的名字,因為德國配合嚴謹而且死板,就和機器似的,德國的打法偏重力量性打法,而且德國戰車在二戰大大有名,所以就這么叫了
㈤ 德國「黃鼠狼」步兵戰車是怎樣的
黃鼠狼步兵戰車是與德國的豹2坦克配合使用、協同作戰的一種戰車,也可單獨使用,研製於20世紀60年代,已經服役超過三十年。
1960年1月聯邦德國與兩大集團簽訂了設計與製造履帶式步兵戰車的合同。這兩大集團是:由萊茵鋼鐵-哈諾瑪格公司、魯爾鋼鐵公司、威頓-安楠公司和布諾·沃內格公司等4家企業組成的萊茵鋼鐵集團和由亨舍爾工廠與瑞士莫瓦格兩家公司組成的另一集團。
「黃鼠狼」第一批制出樣車7輛,其中萊茵鋼鐵-哈諾瑪格公司3輛,亨舍爾工廠與莫瓦格公司各2輛。1961~1963年間,又制出第二批樣車8輛,其中萊茵鋼鐵-哈諾瑪格公司4輛,亨舍爾工廠1輛,莫瓦格公司3輛。後來由於優先發展反坦克炮和多管火箭炮,該車的研製工作曾一度停頓。1966年恢復研製工作,軍方正提出設計要求。1967年,根據這些要求,開始第三批和最後一批樣車的製造,共計10輛。萊茵鋼鐵-哈諾瑪格和莫瓦格兩家公司各3輛,亨舍爾工廠4輛。
1964年亨舍爾工廠被萊茵鋼鐵集團兼並,從此,研製工作大部分由該集團完成。1967~1968年間,預生產10輛,並於1968年10月作為首批車輛交付聯邦德國陸軍進行部隊試驗。試驗於1968年10月開始,1969年3月結束。1969年4月正式批量生產,同年5月命名為黃鼠狼步兵戰車。1969年,確定萊茵鋼鐵集團為主承包商,馬克公司為子承包商。這兩家企業現在已分別改名為蒂森·亨舍爾公司和克虜伯-馬克公司,位於基爾。早期的生產合同規定,萊茵鋼鐵集團的產量為1926輛;馬克公司為875輛。1974年萊茵鋼鐵集團又續訂了生產210輛的合同,馬克公司的生產總數也增加到975輛。到1975年,該車預訂的產量已全部完成,但底盤仍在萊茵鋼鐵集團的亨舍爾工廠繼續生產,用於改裝羅蘭德2型防空導彈發射車,直到1983年才結束。
「黃鼠狼」步兵戰車的主要武器為1門Rh202型20毫米機關炮,由萊茵金屬公司生產。該炮為氣動復進式,彈帶供彈,遙控操縱射擊,結構簡單,可靠性高,機關炮的高低射界為-17~+70度,方向射界360度,最大射速高達800~1000發/分,發射的彈種有曳光穿甲彈和榴彈,由3條彈帶供彈。發射曳光穿甲彈時,可在1000米的射擊距離上擊穿32毫米厚的鋼裝甲,對付輕型裝甲車輛綽綽有餘,但對付先進步兵戰車的主裝甲則顯得力不從心。對付軟目標的有效射程為2000米。
對付飛機的有效射高為1600米。炮長和車長通過電動操縱裝置操縱機關炮,實現遙控射擊。20毫米炮彈的彈葯基數為1250發。
德國「黃鼠狼」步兵戰車
㈥ 德國戰車是什麼
德國戰車(Rammstein)是一支德國的重金屬樂隊,由東德地區一群厭倦了工廠生活的無產階級組成。它們的音樂混雜了工業和電子成分。
㈦ 德國新型美洲獅步兵戰車的結構特點是什麼
「美洲獅」步兵戰車車體長7.35米,加裝附加裝甲後的車寬達3.7l米,車高3.05米(至車長周視瞄準鏡頂部),其塊頭在步兵戰車中屬於中等大小,在布局上卻很有特色。如車體非常簡潔、光滑,幾乎沒有什麼突出物;車體前部為略帶弧形的大傾斜平面,發動機的進出氣百葉窗布置在車體前右側;炮塔體積較小等。這些設計不但使其擁有良好的隱形能力,而且為乘員提供了寬闊的視野。
駕駛艙位於車體前部左側,用隔板與動力艙隔開。炮塔布置在車體中後部偏左位置,這樣右側就用來布置供載員出入的長方形艙口。
駕駛員前方布置有3具潛望鏡,中間1具可換為微光或熱成像潛望鏡。由於炮塔為遙控無人炮塔,所以車長和炮長只能做在車體內。其中車長座艙布置在車體中部右側(在駕駛艙右側稍後),供其出入的艙口很大,上面呈半環形布置有6具潛望鏡,給車長提供了非常好的環視觀察范圍,使其能更好地了解外部情況。
炮長座艙位於車體中部左側(其前面為強駕駛艙),在座艙頂部和車體左側各布置有一具潛望鏡,其中左側長方形潛望鏡較大,可提供良好的側視觀察范圍。載員艙可乘坐6名全副武裝的步兵,其中4名位於車體右側中後部位置,另外2名位於車體左側後部。德國人很重視「美洲獅」步兵戰車的人性化設計,車內的載員座椅均為懸吊式,並且配有安全帶,這樣可使步兵戰車在越野高速行駛情況下,依然能夠保證載員乘坐的安全性和舒適性。
為方便載員觀察,在車體後部中央上方布置有兩具潛望鏡。與大多數步兵戰車不同的是,「美洲獅」沒有在車體兩側布置射擊孔,所以搭載的步兵不能進行乘車作戰。為了讓乘載員能夠在炎熱條件下以良好的狀態作戰,「美洲獅」還安裝有空調系統。
㈧ 為什麼管德國隊叫「德國戰車」
最佳答案
在1972年比利時歐錦賽的時候,德國在決賽戰勝前蘇聯。有份報紙說:「德國戰車在二戰後再次打擊了蘇聯……」
所以,以後德國就被稱為「德國戰車」,也叫「日耳曼戰車」。
㈨ 求 二戰德國 4號戰車 詳細資料 !!
海因茲.古德里安於1930年最早提出發展以後成為德軍裝甲部隊主力的IV型坦克。1934/1935年間,希特勒命令克虜伯以及萊茵金屬公司(還有MAN)開發一種營級指揮車輛,代號為BW(德文為Bataillonfuhrerwagen)。規定其全重為18t、最大速度為35km/h、安裝75mm主炮。各公司都製造出自己的樣車,並於1935年至1936年間進行了測試。萊茵金屬公司的BW-VK2001(Rh)樣車使用了Neubaufahrzeug坦克的改進運轉變速系統,而克虜伯公司的BW-2001(K)樣車以及MAN公司的VK2002(MAN)樣車則都採用了MAN公司最新設計的運轉變速系統。MAN設計的新懸掛系統被拒絕了。同時克虜伯公司卻在發展新的炮塔。所有樣車性能很類似,廣泛測試後克虜伯公司的VK2001(K)被選中進入批量生產。
1935年,克虜伯受命按照其設計生產,同時採納其他樣車的優點。又經過一些測試後,克虜伯公司開始製造PzKpfw IV/A型。新坦克行動裝置由前置主動輪、誘導輪、車體每側8個負重輪2個一組分為4組,懸掛裝置則採用板簧平衡式,每條金屬履帶由101塊履帶板組成,履帶板寬360mm。在負重輪上面是4個托帶輪(J型減少到3個)。乘員5人,分別是:炮塔內的車長、炮手、裝填手,車體前部的駕駛員和機電員,乘員之間採用對講機保持通信。炮塔用軋制鋼板和鑄造裝甲板鉚接而成,炮塔後部有一個桶狀指揮塔,兩側有應急出口,炮塔旋轉採用電驅動或者手操縱,車體前部右邊安裝1挺7.92mm MG34型機槍。1937年10月,克虜伯製造出第一輛PzKpfw IV/A型坦克,到1938年3月為止,A型一共生產了35輛(底盤編號80101-80135),其中5輛被用於測試,另外30輛則被投入實戰直到1941年,德軍在波蘭、諾威、法國戰役中都使用過PzKpfw IV/A型坦克。1938年4月到9月,克虜伯又生產了42輛B型,B型一直服役到1943年晚期,B型改進了炮塔,車體前部裝甲也有所加強,取消了前機槍,其駕駛員和機電員艙門都做了改進。PzKpfw IV/B型坦克參加了德軍在波蘭、法國、巴爾干以及蘇聯的戰斗行動。PzKpfw IV/A型坦克發動機採用的是馬巴赫公司的HL 108TR型12缸水冷汽油機,轉動裝置則是ZF公司的SRG75型,有5個前進檔和1個倒檔;B型的引擎是馬巴赫公司的HL 120TR型12缸水冷汽油機,功率為300hp,轉動裝置為ZF公司的SSG-75型。1938年10月到1939年8月,IV號坦克C型開始生產,克虜伯共生產了134輛(底盤編號80301-80440),1943年仍可以看到一些C型在服役。C晚期型(從底盤編號80341開始)採用了新型的馬巴赫HL 120TRM水冷12缸汽油機,其功率也為300hp,轉動裝置為ZF公司的SSG-76型,有6個前進檔和1個倒檔。這種發動機成為以後所有型號4號坦克的標准發動機。C型的同軸機槍上加裝了裝甲套管,和B型一樣它也取消了前機槍。1940年後期的C型的車體和上部結構都加厚了裝甲。波蘭戰役中德軍第1裝甲師有14輛C型PzKpfw IV坦克參戰,而第1輕裝甲師則有8輛參戰。
1942年3月,PzKpfw IV/F2型坦克開始生產,緊接著在5月又開始生產G型。這兩種型號都開始安裝新的75mm KwK 40 L/43型火炮(已經可以和裝有76.2mm火炮的T34坦克對抗)。北非戰場上,英軍把這種新遭遇的德軍坦克(PzKpfw IV/F2型坦克)稱為「特殊IV型坦克」,因為它的性能優於當時任何一種英國和美國坦克。新型長身管火炮導致了坦克全重增加以及速度減慢。除了火炮以外,F1型和F2型差不多。PzKpfw IV/F2型坦克的75mm火炮前部安有單節炮口制退器(後期的F2型改成了雙節式炮口制退器)。不過F2型對炮塔內車長和炮手的位置做了改進以增大內部空間,還增加了一個輔助手柄便於裝填手操作
1943年4月,德國開始製造PzKpfw IV/H型坦克,H型也裝備了75mm KwK 40 L/48型火炮,同時H型開始裝備5mm厚的裝甲側裙板。H型是IV號坦克系列中產量最大的,從1943年4月到1944年7月,一共製造了3774輛(克虜伯、伏瑪格、尼伯倫根工廠,底盤編號84401-91500)。H型也採用了新設計的主動輪、防空MG34型機槍和天線裝置。
㈩ 德國戰車這個名號是怎麼來的
【樂隊簡介】 德國戰車(Rammstein)是一支德國的重金屬樂隊,由東德地區一群厭倦了工廠生活的無產階級組成。它們的音樂混雜了工業和電子成分。 國籍:德國 組隊時間:1994年 樂隊風格:前衛金屬,工業金屬,另類金屬,重金屬 他們的名字來源於Ramstein空軍基地(加了個「m」),也就是Ramstein空難的發生地。1988年8月28日,在一次美國空軍的飛行表演中飛機相撞造成80人死傷。樂隊起這樣的名字旨在讓人們不要忘記發生在空軍基地的悲劇。從字面上看,「ram stein」其實是「石頭大槌」的意思。 由於他們國籍的緣故,以及樂隊陰暗的風格和軍國主義的意象,他們被控為法西斯分子,當然事實上並非如此。Rammstein不想和政治扯上關系,假如非要有關,那他們是左翼。 【樂隊成員】 Richard Kruspe: 吉他 Paul Landers: 吉他 Till Lindemann: 主唱 Oliver Riedel: 貝司 Christoph Schneider: 鼓 Flake: 鍵盤 采樣 【發展歷程】 90年代最偉大的德國工業金屬樂隊——Rammstein(戰車),他們秉承了德國電子樂的一貫作風----無感情、冷冰冰、有著金屬般的質感。他們通過吉它采樣的方式進行創作,完全用德語演唱,背景里常常穿插了陰冷而飄渺的伴唱,類似中世紀的感覺。戰車是什麼?戰車來自德國,前東德,一個被專政的國家,這讓我們不由而然的產生了一種同志似的感情。也更能理解他們音樂中的機械性和悲壯的英雄主義色彩。 Rammstein樂隊1994年成立於德國東柏林,由於著名影視導演David·Lynch的支持而逐漸成為當今最為著名的另類搖滾樂隊。如今,Rammstein那暴烈、令人精神錯亂的演唱會讓他們紅遍整個歐羅巴。Rammstein的成員包括主唱Till·Lindemann(曾經是前東德奧運游泳隊成員),吉他手Richard·Kruspe及Paul·Landers,貝斯手Oliver·Riedel,鼓手Christoph·Schneider以及鍵盤手Flake·Lorenz。與著名視覺搖滾樂隊KISS相似,Rammstein也使用煙火來烘托演出現場氣氛,但Rammstein略帶專制主義的歌詞和工業重金屬的音樂風格表明他們反對商業化。盡管樂隊極力否認,但Rammstein的樂迷主要以持有右派政治觀點的人為主,因為他們的歌曲總是在反映對諸如少年性騷擾、人為災害、生態問題等的不滿。 Rammstein這個單詞直譯為古代攻城用的一種石制沖車,但樂隊則指出Rammstein這個名字來源於1988年發生的一次航展空難,當時有88人遇難。他們的首張專輯《Herzeleid》在瑞典錄制,盡管推銷的預算緊張,但這張專輯僅僅在德國就獲得了超過50萬張的銷量,這也昭示了樂隊極有潛力的商業前景。到1997年專輯《Sehnsucht》推出後,Rammstein的形象一夜之間就佔領了歐洲各大報章。在著名導演David·Lynch的電影「Lost highway」中引用了兩首《Sehnsucht》的歌曲後,美國那些追隨Marilyn·Manson以及KMFDM的樂迷也開始迷上了Rammstein。和Marilyn·Manson一樣,Rammstein樂隊也捲入了美國哥倫比亞校園槍擊事件之中,因為在1999年四月的那次事件中,兩名開槍殺死其它15位同學的學生稱其行為動機來自於Rammstein的演唱會,結果樂隊之後售出的每一張專輯都被用紅色註明了那次流血事件。新專輯《Mutter》依然充滿悲壯的英雄主義色彩,從一開始的大氣的鋪墊到中間那幾首充滿隆隆鋼聲與工業味十足的樂風,到後面那首悲壯的慢歌,依然顯現出一支足以用「偉大」來形容的樂隊風范。 在Rammstein的祖國,沒有多少人會認為這支頗受非議的樂隊能有多大的前途。但事實的發展常常出人意料:冷硬扭曲的工業金屬噪音,狂熱雜亂的節奏打擊和無與倫比的放火癖,是他們一下子闖入美國,並迅速征服了追求刺激的美國聽眾的耳朵。 【作品簡介】 1993年在德國的東柏林,幾個厭倦枯燥生活的年輕人走到了一起,於是一個在當時並不太惹人喜愛的樂隊誕生了。他們並沒有花太多的時間去創建一種獨特的風格,RICHARD KRUSPE和PAUL LANDER的吉他緊緊地圍繞著貝司手OLIVER RIEDEL和鼓手CHRISTOPH SCHNEIDER的構織的節奏骨架展開,這多少是他們的音樂顯得有點兒死板。而最特別的感覺來自於主唱—前奧運會游泳選手TILL LINDEMANN富有詩意歌詞和鍵盤手FLAKE快速進行的低音部和聲。 1995年,RAMMSTEIN的首張專輯「HERZELEID」(「心痛」)發行後獲得很大成功,其同名主打歌「心痛」打入德國排行榜並一直保持到樂隊兩年後發行第二張LP為止,在瑞士,奧地利等國家也都有不錯的反應。憑藉此張專輯,RAMMSTEIN開始跨入歐洲流行樂壇。與此同時,責難卻接踵而來:樂隊被德國媒體尖銳地指控為新納粹分子和法西斯崇拜者, 原因或許源自於樂隊的現場演出氣氛。用RAMMSTEIN 自己的話說:「我們是恐怖浪漫主義者。」他們的演出混合了許多戲劇和魔術的效果,尤其是對以火焰為道具樂此不疲。於是有人職責他們的服飾,演出時赤裸上身的行為以及一個襯托在火光下的巨大黃花的背景都是一個新種族主義萌發的預兆。此外,還有人把主唱LINDEMANN的演唱與HITLER的演說相提並論。然而事實上,RAMMSTEIND音樂不過是詠誦失去的愛情和對它的渴望以及對背叛的憤怒,並沒有絲毫涉及歷史遺留問題的言論和政治傾向。 1997年8月,RAMMSTEIN的第二張專輯「SEHNSUCHT」(「渴望」)發行後,迅速幾如德國排行榜的首位,並在一周之內陸續登上歐洲各國的排行榜。「SEHNSUCHT」不僅在德國突破了雙白金銷量,在許多非德語國家也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1998年,此張專輯率先有SLASH公司在美國發行,引起了美國樂迷的極大關注,這無疑成為RAMMSTEIN音樂道路上的又一個里程碑。隨後,樂隊在美國舉行了一場小型演出,這也是他們在美國的首場演出。雖然存在語言障礙,但這絲毫沒有影響觀眾的熱情。這正應了那句老話:音樂是部分國界的。何況還有另人眼花繚亂的舞台表演,這不禁讓人依稀回憶起當年華麗搖滾盛行的情景。前不久,RAMMSTEIN又以『第二主角』的身份參加了KORN樂隊的』FAMILY valueS』演唱會。樂隊本次的表演異常出色,在場觀眾無不為他們狂熱的演出氣氛而感染,其聲勢簡直要壓倒主人KORN了。 看來無論如何,都有一點不容質疑:RAMMSTEIN絕不會因為任何原因而改變自己,除非他們想那麼做。火焰游戲還會繼續,歌詞仍然會用德文,錄影帶還是採用帶裝...否則,他們就不是RAMMSTEIN了。用樂隊的話來講:「RAMMSTEIN就是RAMMSTEIN,我們決不改變自己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