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二戰德國共有多少黨派

二戰德國共有多少黨派

發布時間:2022-05-15 14:23:13

⑴ 德國納粹黨之後的新政黨

德國國家民主黨(National Democratic Party of Germany,Nation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NPD)是一個極右翼民族主義(法西斯主義、納粹主義)黨派,成立於1964年,它繼承了1952年被取締的社會帝國黨(Deutsche Reichspartei)的衣缽,黨的頭目是希特勒的狂熱信徒,有些是前納粹分子。該黨把新老納粹分子糾集起來,企圖在聯邦德國復辟納粹主義,因此,人們把該黨稱作「新納粹黨」。國家民主黨宣傳種族論,千方百計為希特勒塗脂抹粉,為純粹德國發動侵略戰爭開脫罪責,鼓吹恢復第三帝國的疆域:進行排外和仇外活動,提出挑釁的口號「德國屬於德國人的」,反對外國人在德國工作。它還反對民主社會主義和議會民主制,要求實行中央集權制。該黨於1966至1972年曾囂張一時,在7個州的議會中佔有議席,在1969年選舉中幾乎突破「百分之五限制條款」進入聯邦議院。但從70年代以來,該黨的影響一落干丈,各州議會的席位相繼喪失。在以後的歷屆聯邦議院大選中,該黨所得的選票在1%左右。目前其在德國的地方議會中擁有13席,而在聯邦議院中完全沒有任何席位。

⑵ 二戰時德國為什麼自稱是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國家

應該明確納粹是國家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的一種,但其實質是納粹對法西斯主義的包裝。

而我們所說的社會主義只是其中一種科學社會主義,也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

納粹的國家社會主義帶有民族主義 而且極力反對共產主義。納粹是資本主義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和資本是不矛盾的。

納粹宣稱是中產階級的政黨, 強調國家是絕對物,個人必須服從國家,屬於社會主義形式但不是馬克思主義陣營。

還有一個社會主義是民主社會主義,存在於北歐五國,以高稅收、高福利為體現。

社會主義不等於馬克思主義。除馬克思主義外都是私有制,而且都是資本主義國家。

還有一種是市場社會主義,在西方用來形容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的混合制經濟和社會主義的體制。是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前身。


(2)二戰德國共有多少黨派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國家與其他國家的本質區別:

總的來說,在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這是社會主義民主與資本主義民主的本質區別。即:

(1)在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國家權力由人民行使,但不會由全體人民直接行使。

(2)在社會主義國家全體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方式是間接的,即通過選舉人大代表由人大代表組成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人民行使國家權力。

(3)社會主義民主與資本主義民主的本質區別在於國家是否由人民當家作主。行使國家權力的是直接還是間接,並不是社會主義民主與資本主義民主的本質區別。

參考資料來源:社會主義國家—網路

⑶ 德國政黨的社民黨

德文: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簡寫為SPD;簡稱社民黨。是德國現存的最古老政黨,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政黨之一。始建於1863年,是德國兩大社會政黨之一。社民黨來源於工人運動, 起初更加明確社會主義性質 (現在依然是社會黨國際的成員黨);最近,在格哈特·施羅德的領導下,在保持致力於社會福利的前提下,它接受了一些新自由主義的思想。社民黨現在(2006年)仍然佔有8個聯邦部長席位及梅科爾內閣副總理的席位。
黨內35歲以下成員組織到社會民主黨青年團(Jusos:Arbeitsgemeinschaft der Jungsozialistinnen und Jungsozialisten in der SPD)。
社會民主黨
主席西格瑪爾·加布里爾
建立年期 1863年5月23日
總部 Willy-Brandt-Haus D-10911 Berlin
政治思想 中間路線,社會民主主義
國際組織 社會黨國際 SPD在歷史上的整和,曾受到德國哲學家馬克思的協助,SPD至今仍奉馬克思為精神領袖,以馬克思的思想主張作為政黨政策的藍本。
在1989年,因為SPD已經從一個工人黨派(德文:Arbeiterpartei)轉向人民黨派(德文:Volkspartei),SPD告別了從1959年一直延用的古特斯貝格宣言(Godersberger Programm),取而代之為柏林宣言。入今,SPD為了能更好的強調黨派觀點,清晰黨派政見(特別是和CDU),將於2007年新發布的黨派宣言。
至2006年,SPD是德國大聯合政府(SPD,CDU,CSU)的一員,三個政黨根據聯合組閣協議,社民黨旗取得8個內閣席。總理施羅德的辦公廳主任弗蘭克-瓦爾特·施泰因邁爾將出任外交部長,財政部長一職則屬於頗受愛戴的前州長皮爾·施泰因布呂克。
SPD把社會正義作為它的一個主要政見。經濟應該發展,利益應該公平分配,因此公民才能更好的享受社會福利。同時,SPD認為一個強大而重視社會福利的國家才能保護弱勢群體的權利,一個充分滿足下一代需要的財政政策也是非常必要。為了能夠實現這個目標,為了不同的人群能夠獲利,SPD提出了新改革議題,如新的富人稅政策等。
在社會政治上,SPD致力於民法,開放式社會和公民參政上,它們是自由,正義和團結的基石。
國際政策上,SPD採取了比較積極的歐洲一體化和對外政策。 反社會主義法建立
1863-1914:建立,反社會主義法,SPD沒有準確的建黨時間,一般認為全德工人聯合會(ADAV:德語:Allgemeinen Deutschen Arbeitervereins,建立於1863年5月23日,萊比錫)的建立是SPD成立的標志。有時,1875年5月22日到27日,全德工人協會(ADAV)和社會民主工黨(SDAP,Sozialdemokratischen Arbeiterpartei,由奧古斯特·倍倍爾和威廉·李卜克內西(愛森納赫派)於1869年建立於愛森納赫)合並成德國社會工人黨(SAP,Sozialistischen Arbeiterpartei Deutschlands)也被認為是SPD成立的標志。由於1890年秋天開始實施的反社會主義法,德國社會工人黨改名為德國社會民主黨(SPD)。一年後,在艾爾福特通過了艾爾福特宣言(德文:Parteitag in Erfurt)。由卡爾·考茨基(Karl Kautsky)和愛德華·伯恩斯坦(Eard Bernstein)撰寫的黨綱拒絕了改革主義,並且向馬克思主義傾斜。
早期的SDP經常站在工會一邊,並且和19世紀歐洲大多數社會主義黨派和社會主義民主黨派一樣,墨守成規的引導著馬克思主義革命。19世紀末20世紀初,愛德華·伯恩斯坦發表了他的修正主義理論,以反對SPD內部佔主流的革命理論。他的修正主義理論一直在SPD內部貫徹,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在本質上,他的理論認為:在德國可以通過一次民主的,合法的選舉,進行一次政府更替,從而實現德國的社會主義變革。
這個歷史性的社會民主主義變革(遭到帝國總理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s)強烈反對和鎮壓,見反社會主義法(德文: Sozialistengesetze))導致的了SPD黨派結構的高速發展,並擁有極高的工作效率。在此期間,被認為是國家力量帶言人的陸軍元帥阿爾弗雷德·馮·瓦德西(Alfred Graf von Waldersee)多次要求對社會民主人士進行暴力鎮壓。但是,龐大的工人階級在最緊要的關頭覺醒,並且使SPD很快成為了德國最大的黨派。
雖然在俾斯麥時代SPD被殘酷鎮壓,由於工會的支持,SPD總是能夠在帝國議會(德文:Reichstag)內外擴大它們在工人中的影響。1890年,SPD已經占據了27.2%的席位,1912年,提高到了34.8%。1913年倍倍爾死後,弗里德里希·艾伯特(Friedrich Ebert)和胡戈·哈澤(Hugo Haase)共同領導SDP。 1914-1919: 第一次世界大戰,十一月革命,SPD的分裂,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SPD支持 戰爭公債(德文:Kriegskrediten)的發行。只有卡爾·利布克那西特(Karl Liebknecht,威廉·利布克那西特之子)和奧托·魯爾(Otto Rühle)兩位SPD議員反對1915年的戰爭公債。在一次反戰遊行之後,卡爾·利布克那西特在1916年被捕,並判處監禁。但出於不明原因,他在戰爭結束前被釋放。在戰爭中,很多議員不贊同SPD越來越低賤的姿態,他們在SPD之外另外組建了一個和SPD沒有關系的黨派USPD。
1916年卡爾·利布克那西特出獄後,他和羅莎·盧森堡(Rosa Luxemburg)一同組織了左派的斯巴達克同盟,他們又稱為「國際派「。由於對戰爭的不安,他們又停止的USPD的活動,建立了SPD左翼。
加入USPD的不但有左派的反修正主義者羅薩·盧森堡,還有《新時代》(Die Neue Zeit)的發行人,卡爾·考茨基,以及修正主義之父,理論家愛德華·伯恩斯坦。從1915年起,一個叫Lensch-Cunow-Hänisch-Gruppe的,和德國-俄國政治評論家亞歷山大·巴伏斯(Alexander Parvus)很親近的組織,取代卡爾·考茨基和愛德華·伯恩斯坦,開始影響反修正主義聯盟。他們期待德國能在一戰獲勝,能夠在歐洲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解放在沙皇統治下的人民。海恩里希·庫諾(Heinrich Cunow,人種學家,SPD黨校講師)在1917年取代了卡爾·考茨基,成為《新時代》的發行人,也成為了後來的《Gölitzer宣言》 和《Heidelberger宣言》的撰寫人之一。從1917年開始,當大多社會民主黨人開始覺得,戰爭將以失敗告終,該組織的影響力也開始隨之開始衰退。
1918年,戰爭的失敗的結局已經註定,在維爾赫爾姆斯哈芬和基爾的水兵開始起義,也就是歷史上的德國革命,又稱十一月革命。革命使德國皇帝退位,最後逃到了荷蘭。在弗里德里希·艾伯特(Friedrich Ebert)領導下的MSPD( Mehrheits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為政府更替做好了准備,同時馬克思·馮·巴登王子也將政權移交給了社會民主黨主席弗里德里希·艾伯特。
斯巴達克聯盟和部分USPD支持仿照年前在俄國爆發的十月革命,在德國建立一個蘇維埃政權(德語:Räterepublik)。但是革命的士兵和工人並沒有過多把俄國的十月革命做為榜樣,他們大多都在為結束戰爭和推翻軍政奔走。在此目標下MSPD和USPD再度合並。這個在艾伯特和哈擇領導下的,由MSPD和USPD平等組成的革命政府只是一個過渡性的政府,它只是作為不久後舉行全民大選最終產生國民議會做准備。
在1918年末,多數社會明主黨人和少數時候民主黨人開始在聯合政府中為軍事鎮壓起義的水兵爭論不休。MSPD覺得沒有授權的行動是違背工人運動民主原則的,他們嘗試建立義務警察系統(德語:Volkswehr)和多數社會民主的自由團體。1919年1月,斯巴達克同盟發動第二股革命浪潮,讓它橫掃德國。社民黨主席弗里德里希·艾伯特聘用自由軍團鎮壓起義。
由古斯塔夫·諾斯克(Gustav Noske)徵召的右派民族主義自由軍團在多數社會民主黨的支持下,對斯巴達克同盟起義(德文:Spartakusaufstand)和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德文:Münchner Räterepublik)進行了血腥的鎮壓。由此,古斯塔夫·諾斯克也成了魏瑪共和的第一任國防部長,同時他也被冠以了「血手「的稱號。他應該為眾多的,知名的或不知名的,自由軍團對革命者的謀殺負責。羅薩·盧森堡和卡爾·利布克那西特在1919年1月15日也未倖免於難。 艾伯特和諾斯克在十一月革命,以及對其的鎮壓中的覺色,被當時的議會內外的左翼團體和政黨的攻擊,被職責未「革命的叛徒「。斯巴達克聯盟和其他左派革命者聯盟在1919年1月1日建立了德國共產黨(德語: Kommunis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這也是革命社會民主和改革社會民主分道揚鑣的標志。 從1919年到1925年,SPD的弗里德里希·艾伯特一直擔任年輕的魏瑪共和國總理,SPD也主導政府的各個部門。1922年,左派開始崛起,SPD和殘余的USPD再一次合並,從那以後,SPD和他們分擔了政府部門的主導權,最後在1928年到1930年組成了以海爾曼·米勒(Hermann müller)為首的米勒II內閣大聯合政府。奧托·布朗(Otto Braun)在普魯士從1920到1932也一直擔任普魯士總理。
由於一些工人階級選民投向了德國共產黨,SPD一直試圖作為反對黨來保持在帝國內部政治的影響以減少選票的流失。SPD的社會基礎在魏瑪共和國期間以工會組織的專業工人隊伍為主。
雖然國家社會主義德意志勞工黨(納粹黨,NSDAP)開始逐漸崛起,SPD還是保持了它的選民群體。納粹黨依靠年輕選民甚至非選民贏得了選舉,但是SPD並沒有太多的反對。由於SPD結構上的症結,它不願意和被SPD稱為社會法西斯的德國共產黨(KPD)合作,同時其他邊緣化的公民黨也不是對抗納粹的好夥伴。
SPD議會議員採取的妥協政策導致了在布呂寧政府(Regierung Brüning 1930-1932)中一部分年輕黨員和SPD左派越來越多的責備。1931年一部分SPD左派再度組成了SAP(Sozialistische Arbeiterpartei Deutschlands)。 在一場被稱為普魯士政變(Preußenschlag)的運動,SPD最後的堡壘也被攻破。SPD在其他所有黨派對授權法投了贊成票的的情況下,毅然投出了反對票,捍衛了它作為一個強調民主的黨派的榮譽。
在SPD的所有黨產被沒收以後,相當一部分的黨派領袖移居它國。在1933年5月17日SPD的一些SPD議會主要成員在生命威脅下通過了希特勒的外交解釋。同年6月21日,SPD收到了希特勒的禁令,7月14日,SPD被禁止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 社民黨和新成立的德國共產黨(由大部分SPD脫離者組成)成了新的激烈競爭對手, 相當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德國革命 (參看魏瑪共和國)的余熱。柏林的普魯士政府領導人,社會主義者布勞恩,1932年7月20日在軍事政變中被驅逐,1933年納粹黨禁止了社民黨。社民黨引以為豪的是他們是1933年唯一一個在投票中反對授權法的政黨。
二戰以後社民黨重建。在西德, 社民黨起初處於在野位置, 但是德國總理維利·勃蘭特和赫爾穆特·施密特從1969年直到1982年領導了聯邦政府。在1959年的哥德斯堡計劃中社民黨摒棄了階級政黨和馬克思主義原理的概念,繼續推行社會福利計劃。雖然起初社民黨反對西德於1955年加入北約, 不過現在十分強烈的支持德國加強與聯盟的關系。
在蘇軍佔領區也就是後來的東德,社民黨強迫與德國共產黨合並成德國統一社會黨。1989年東歐巨變以後,東德的社民黨重新回到獨立政黨狀態,兩德統一後與西德社民黨合並。 在格哈特·施羅德領導下社民黨宣稱建立一個更好的平台減少失業。SPD以40.9%的支持率成為1998年德國聯邦選舉最有力的政黨。社民黨獲勝至關重要的力量在於大城市和擁有傳統產業的聯邦州。通過與綠黨組成的聯合政府,SPD在1982年選舉失利之後16年重新回到執政位置。
1995年11月奧斯卡·拉方丹經過選舉成為社民黨主席,同時他也是政府內閣成員出任財政部長,1999年3月因與總理理念不合,辭去黨內和政府職務。施羅德繼拉方丹之後成為黨主席。
在2002年9月選舉,SPD得到了全國選票的38.5%,以很小的優勢戰勝CDU/CSU,在綠黨的幫助下組成新一屆聯合政府。2004年歐洲選舉對社民黨是一場災難,在全國范圍的選舉中取得了最壞的成績:二戰以後的最低點21.5%。這一年早期,社民黨領導權從總理格哈特·施羅德移交給了弗朗茨·明特菲林,這被廣泛認為是要解決黨內對聯邦政府推行的經濟改革的反對。
SPD的成員從很多年前就開始減少。1976年SPD擁有一百萬成員,到1998年選舉勝利只有77萬5千,2003年9月降到了66萬3千, 2005年11月只剩下59萬1千人。
2005年4月,黨主席明特菲林公開反對在德國自由市場經濟中的過於牟利,並且要求聯邦政府在推進經濟正義方面更多干涉。這引起了一場主導全國新聞幾個禮拜的辯論,成為了幾乎所有主要期刊頭版文章的主題,也得到了主要電視新聞幾乎每天報道。明特菲林的建議已遭到一些雇員組織和經濟學家批評,但是仍然得到公眾支持(某些民意測驗有75%支持)。
2005年1月,一些SPD成員離開該黨成立了勞動和社會公平黨 (WASG) 反對SPD的新自由主義傾向。2005年5月,前SPD主席奧斯卡·拉方丹 加入新黨。
2005年,一向有「社民黨家鄉」之稱的北威州舉行大選,5月22日公布的第一輪選舉結果顯示,SPD落後主要對手CDU/CSU 7個百分點,失去了長達39年的執政黨地位。從而導致施羅德政府建議2005年秋季提前舉行聯邦國會大選。
2006年4月10日,社民黨主席馬蒂亞斯·普拉策克因聽力嚴重下降辭職。[1]五月起由臨時黨大會選出的前副主席庫特·貝克繼任。 奧古斯特·倍倍爾(August Bebel)
威廉·李卜克內西(Wilhelm Liebknecht)
卡爾·考茨基(Karl Kautsky)
愛德華·伯恩斯坦(Eard Bernstein)
羅莎·盧森堡(Rosa Luxemburg)
[編輯] 兩次大戰間的社民黨領袖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
菲利普·謝德曼
Gustav Bauer
赫爾曼·米勒(Hermann Müller)
[編輯] 社民黨主席
奧古斯特·倍倍爾和Paul Singer 1892-1911
奧古斯特·倍倍爾和Hugo Haase 1911-1913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和Hugo Haase 1913-1916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 1916-1917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和菲利普·謝德曼1917-1919
歐托·維爾斯和赫爾曼·米勒1919-1922
Arthur Crispien,歐托·維爾斯和赫爾曼·米勒 1922-1928
Arthur Crispien和歐托·維爾斯 1928-1931
Arthur Crispien,歐托·維爾斯和漢斯·福格爾1931-1933
歐托·維爾斯和Hans Vogel流亡 1933-1939
漢斯·福格爾(Hans Vogel) 流亡 1939-1945
庫爾特·舒馬赫(Kurt Schumacher) 1946-1952
Erich Ollenhauer 1952-1963
維利·勃蘭特(Willy Brandt) 1964-1987
Hans-Jochen Vogel 1987-1991
Björn Engholm 1991-1993
約翰內斯·勞(Johannes Rau) (代理) 1993
魯道夫·沙爾平(Rudolf Scharping) 1993-1995
奧斯卡·拉方丹(Oskar Lafontaine) 1995-1999
格哈特·施羅德(Gerhard Schröder) 1999-2004
弗朗茨·明特費林(Franz Müntefering) 2004.3.21-2005.11.15
馬蒂亞斯·普拉策克(Matthias Platzeck) 2005.11.15-2006.4.10
庫特·貝克(Kurt Beck) 2006.4.10-2008.9.7
弗朗茨·明特費林(Franz Müntefering) 2008.10.18-(現任)
西格瑪爾·加布里爾(Sigmar Gabriel)2009.11.13-至今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 1918
Philipp Scheidemann 1919
Gustav Bauer 1919-1920
赫爾曼·米勒1920 og 1928-1930
維利·勃蘭特1969-1974
赫爾莫特·施密特1974-1982
格哈特·施羅德開始1998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 1919-1925
古斯塔夫·海涅曼 1969-1974
約翰內斯·勞 1999-2004

⑷ 德國有哪些政黨

德國屬於多黨制,聯邦議院中的兩大政黨為社會民主黨和基督教民主聯盟(與姐妹黨巴伐利亞基督教社會聯盟屬於同一個議會黨團)。其他政黨有自由民主黨、左黨和聯盟90/綠黨。一般都由兩大政黨之一與其他三個政黨之一黨共同合組執政聯盟。

⑸ 二戰德國還有別的黨派嗎

有的是……
要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次暗殺希特勒的計劃
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湯姆克魯斯的電影《行動目標希特勒》

⑹ 二戰後德國分成東德和西德,是兩個黨派嗎

不是黨派,是戰敗後被美,蘇,分割德國佔領,美國佔領區稱西德,蘇聯佔領區是東德,中間的界線就是柏林牆。

⑺ 德國政治制度的政黨制度

《基本法》認識到,在議會民主制之中,要形成國家的政治意志,政黨是國家與人民之間不可或缺的「居間者」,公開承認政黨的基本功能和作用,第一次使政黨憲法化、合法化。
1967年7月,聯邦德國第一部試圖解決政黨政治的問題的法律——《政黨法》終於在聯邦議員獲得通過。這是世界上第一部政黨法,目的是貫徹《基本法》第21條對政黨規范的精神,對政黨的法律地位、組織結構、政黨使命以及黨員的義務作了規定,是所有政黨的行為准則。 社會民主黨(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簡稱社民黨(SPD)。主要政黨。社民黨是德國最大政黨之一,前身是1863年成立的全德工人聯合會和1869年成立的德國社會民主工黨。最初為純粹的工人階級政黨,後逐步發展成代表職工利益的全民黨。社民黨主張通過維護職工利益實現政治穩定和社會公正,從而推動經濟發展。
聯盟黨,由基督教民主聯盟(基民盟)與其僅活躍於巴伐利亞州的姊妹黨基督教社會聯盟(基社盟)組成。該黨成立於1950年,黨員以企業主、農場主、職員和知識分子為主。聯盟黨是西方國家傳統意義上的保守政黨,經濟上傾向於維護企業主的利益,主張通過鼓勵企業主不斷擴大投資來推動經濟發展。聯盟黨自成立以來已數次執政。
聯盟90/綠黨(Bündnis 90/Die Grünen),簡稱綠黨(Die Grünen)。1993年5月由德東部聯盟90/綠黨和德西部綠黨合並組成。綠黨成立於1980年。1993年,綠黨與東德民權運動團體聯盟90(Buendnis 90)合並,組成聯盟90/綠黨,合並後仍簡稱綠黨。保護環境、反對修建核電站和反戰是該黨的基本政治主張。綠黨曾於1998年至2005年與社民黨聯合執政。
自由民主黨(Freie Demokratische Partei),簡稱自民黨(FDP)。自由民主黨成立於1949年,黨員多為企業主、高薪階層和高級知識分子。自民黨旗幟鮮明地主張經濟自由主義,認為國家應該減少對市場的干預,其政治綱領的核心目標是通過改善投資環境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自民黨歷史上曾分別與聯盟黨和社民黨聯合執政。
左翼黨-民社黨(Demokratische Linke-PDS),簡稱左翼黨(Die Linke)。由前身為民主社會主義黨的左派黨和從社民黨左翼力量分裂出來的勞動與社會公平黨於2005年7月合並而成。左翼黨主張通過包括對大企業增稅在內的多種手段重新分配社會財富,停止私有化政策和採取最低工資制度。作為一個新興政黨,左翼黨沒有在聯邦執政的經驗,一直是反對黨。但自組建以來,左翼黨的支持率穩步上升,活動范圍也從傳統的東部向西部擴展。
德國的共產黨(Deutsche Kommunistische Partei),1968年成立,前身為1956年被禁止的德國共產黨。
共和黨(Die Republikaner),1983年成立。自稱是「社會、愛國主義政黨」,政治上右傾激進,主要爭取工農選民,反對外來移民。1992年和1996年進入巴符州議會。
德國的選擇,2013年4月14日成立。該政黨以拋棄歐元為核心目標,主張有序地解散歐元區。領導人為漢堡經濟學家貝恩德·盧克 。 德國實行三級選舉制,即地方選舉、州議會選舉和聯邦議會選舉。按《基本法》39條規定,聯邦議院每四年選舉一次,一般在秋季舉行新的選舉最早在聯邦議院任期滿46個月之後,最遲滿48個月之後進行。發生聯邦議院被解散的情況時,新的選舉應在解散後60日內進行。選舉出新的聯邦議院後,最遲不得超過選舉後30日召集會議。
而《基本法》僅對選舉制度做了原則性的規定,而選舉原則、選舉程序和選舉機構等實施細則則由《聯邦選舉法》具體規定。 德國選舉國家代表機關或公職人員的具體規則和次序包括以下九個方面:
(一)、劃分選區。實施選舉的區域單位,一般按地區或人口數劃分。把選區跨分為若干個投票區,是為了選民投票的方便,每個選舉區的選民人數原則上不超過2500人。
(二)、選民資格。指法律規定的參加選舉所要具備的條件。
(三)、選民登記。指選舉機構依法辦理公民參加選舉的程序。
(四)、候選人。德國通常由政黨提出議員、聯邦總理和聯邦總統的候選人。
(五)、競選。德國政黨競選活動包括以下幾個步驟:制定競選綱領、推舉候選人、確定政治議題和競選口號、動員、爭取選民。
(六)、投票制度,指選舉代表或議員的規則和方法。
(七)、選票。是選民或選舉人用以表示自己贊成或反對候選人的法定選舉文件。
(八)、當選計票制。德國於二戰後開始採用混合代表制,即在選舉中分別採用多數代表制和比例代表制兩種方法計票,需選民進行兩次投票。
(九)、預測選舉結果。

⑻ 納粹是什麼

全稱「民族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德文: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縮寫:NSDAP; 英文:National-Socialist German Workers' Party,縮寫:NSGWP)。中文一般表述為「納粹」,音譯自德文Nationalsozialismus的縮寫Nazi。

納粹黨前身為魏瑪共和國時期於1919年創立的德國工人黨,於1920年4月1日更名。

1921年6月29日,阿道夫·希特勒任黨首,開始宣揚納粹主義、反共產主義、反資本主義、反猶主義,在大蕭條時期贏得了很多狂熱分子的支持。

1933年希特勒被任命為德國總理後,通過」國會縱火案」而成為納粹德國唯一執政黨,實行一黨專政。

1945年5月,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及由盟國佔領後,盟國管制理事會第2號法令將納粹黨解散及宣布其為非法,其領導者被逮捕並在紐倫堡審判上被宣判犯有危害人類罪。

⑼ 二戰時德國除了納粹黨還有哪些黨派

納粹黨利用《授權法》取締了所有非納粹政黨。
所以二戰時期除了納粹,德國沒有合法政黨。

⑽ 請問二戰時期各主要國的執政黨什麼

日本沒有政黨。軍國主義封建道路,軍隊統制一切。天皇是最高元首。
德國是納粹黨(社會主義工人黨) 元首是誰我就不用說了吧?
美國當時是民主黨人 羅斯福和杜魯門 (這一點樓上說錯了)
英國是工黨 丘吉爾
中華民國是國民黨 蔣中正公
義大利是國家法西斯黨 墨索里尼
法國政府流亡英國時是戰鬥法蘭西黨,44年打回法國改為人民共和黨 戴高樂

如果還有國家要問可以發信息給我留言

閱讀全文

與二戰德國共有多少黨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834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214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87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1026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85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546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8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342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33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70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541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430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34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969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96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949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70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10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82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