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二戰時德國軍隊都有哪些國家的人曾加入
二戰時德國國防軍只對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地的日耳曼人開放服役。
反倒是黨衛隊的武裝黨衛軍吸納了很多所謂雅利安民族的人志願服役,其中北歐的挪威人,丹麥人,瑞典人還有波羅的海三國和捷克蘇台德區及波蘭和匈牙利的德意志族被編入武裝黨委隊志願師。
此外被德國認定為雅利安人的印度人(英國軍隊里的印度戰俘),以及不再信奉東正教而是信奉天主教的原屬於奧匈帝國境內的斯拉夫人(如操德語的捷克波西米亞人,巴爾乾的斯洛維尼亞人,克羅埃西亞人等)和反對猶太人的巴爾干波斯尼亞和阿爾巴尼亞的穆斯林民族則被編入東方誌願師。
『貳』 二戰德國猶太人波蘭猶太人在待遇上有什麼區別嗎
早在很久很久以前,猶太人就被西方大多數人視為「異類」,經常遭到國家的驅趕,經常集體大遷徙。
更要命的是,相傳耶穌是被猶太人給出賣,才會被抓,被釘在十字架上的。
當然,這顯然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總之,你跟我們信的不一樣,我就是要進一步不認可你,打壓你。
或許,你很難想像在20世紀初的德國,猶太人受到歐洲最好的待遇。成千上萬的歐洲猶太人逃離東歐的大屠殺,來到德國定居下來,一戰爆發前達到54萬人口。
盡管德皇威廉二世對猶太人沒有好感,但是德國1871年憲法賦予猶太人完全的法律平等權利,近15%的猶太人自豪地加入德軍,為德意志帝國的事業而戰。可惜,德國的一戰戰敗,讓猶太人成為發泄不滿的出口……
在那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中,有的國家猶太人幾乎全部本殺害。波蘭330萬猶太人有300萬人被害,蘇聯被害在110萬人以上。南斯拉夫7800猶太人中,被害達7100人,立陶宛16800人,被害14300人。所以說在二戰時期單說屠殺猶太人的話,歐洲每個國家基本上都是兇手。只不過德國是戰敗國。所以就被迫當了「背鍋俠」但實際上蘇聯,波蘭,荷蘭,義大利等等國家都是屠殺猶太人的元兇。
自從猶太人被驅逐到其他國家被軍事形勢搞得更加困難以來,27歲的皇家莎士比亞學院新院長萊茵哈德·海德里希現在不得不隱瞞謀殺的想法,這些謀殺是在德國佔領區內實施的驅逐出境計劃背後,由飢餓、冰凍等造成的「自然」死亡造成的。在這樣做的過程中,他區分了長期計劃和短期計劃,嚴格保密的「最終目標」和「追求最終目標的部分行動」。從1939年9月中旬開始,根據國防軍的軍事成就,海德里希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上討論了領土「解決猶太人問題」的新計劃。
『叄』 二戰期間哪個國家對待戰俘最仁慈呢
二戰是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戰爭,一共有57個國家參與了這場廝殺,共約7000萬人死亡,約1.31人受傷,戰俘的數量更是不計其數。那麼哪個國家對待戰俘最仁慈呢?下面挑幾個比較有代表性的說一說。
第一個,德國。德國對待俘虜的態度完全取決於對方來自哪裡,如果是西歐地區的俘虜,那麼德國人對待他們還算友好,但是如果是猶太人俘虜或者是斯拉夫人,那後果只能靠想像。另外,德國對待戰俘也分戰爭初期與中後期。戰爭初期的戰俘比較慘,大部分逃脫不了死亡的命運。到了戰爭的中後期,德國嚴重缺乏勞動力,於是大量蘇聯戰俘被分配到了各種軍工企業或者農場一類的地方干苦力,這相對於他們之前的同伴來說好多了。
『肆』 二戰美德戰爭,看德軍怎麼對待美軍俘虜的
二戰結束後英美法受降了大約五百萬德國戰俘, 當時德國兵迷信美英, 爭相向西線潰退投降. 除法國將戰俘的一部分押送回國做苦工, 其餘大部分都被囚在德國中西部的露天營地里, 從45年夏直到46年初, 據估計大約有一百萬德國戰俘死於凍餓及盟軍的出於仇恨的折磨.
真正受到優待的是早於二站結束前投降的德國兵, 當時大約有20萬被送到美國, 大多數都最終幸運回國.
在德蘇戰爭的頭一年, 大約有五六百萬紅軍被成建制的打垮, 大部分都做了德軍俘虜, 用做苦力, 受盡折磨, 所以蘇軍對德軍俘虜也毫不手軟, 斯大林格勒一役, 30萬德軍除戰死的大約有十萬投降, 最終活著回到德國的只有不到三千人, 而且都是有一官半職的.
當時德軍知道派到東線就是死路一條, 所以反倒能英勇作戰, 1945年最後的柏林戰役, 以雙方各死傷30萬人收場, 不能不說是雙方互不妥協魚死網破的典型.
德國人對二戰的反省是多方位的, 除了不斷的揭示德國給他人帶來的災難, 更多的是揭示第三帝國自己是如何一步步自掘墳墓的. 當時的著名歷史人物, 從將軍到演員, 都在一系列的歷史記錄片中得到剖析, 主題很明確, 不只是希特勒發動了這一切, 德國的悲劇更是當時普通德國人自己的錯誤選擇.
這種根深蒂固的教育後果是德國人的普遍厭戰心理, 不分青紅皂白, 一味講究和平. 當年波黑內戰, 德國就力挺不出兵, 科索沃危機也不願出頭. 德國青年必須強制服兵役, 很多人寧願通過參加為時一年的以工代賑, 也不願當九個月的兵.
加拿大作家約翰·格蘭特在查找了眾多的資料和訪問了眾多的當事人後,意外發現了一個驚人的,卻很少為人所知的秘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在美軍的德國戰俘集中營里,有一百萬已經投降的德國戰俘死於人為的飢餓、疾病和無醫無葯。他用了三年時間查訪了當時盟國(美,英,法,蘇等)的政府檔案,與當事人談話。記錄了以下事實。至1945年5月,德國向美、英、法三國投降人數的分布大致是:蒙哥馬利的英軍受降50萬德國俘虜,英國-加拿大聯軍受降200萬人,這些俘虜大多數在德國投降後釋放回家,其中有30萬人被送往法國作為"重建法國"的勞動大軍。美國在歐洲和北非受降525萬人。美國處理德國戰俘的作法不同於英、法、加等國。當時駐歐洲盟軍最高統帥部司令是艾森豪威爾將軍,他不願與英軍合作處理德國戰俘。因為英國人按照日內瓦公約處理戰俘,即:戰俘在吃飯、住宿等基本生活條件方面不能亞於俘虜他們的軍隊的士兵待遇,有與家人通信的自由,紅十字會定期訪問戰俘營地。但是艾森豪威爾決定自搞一套。在l945年4月,他提出一項建議,建議將德國戰俘分成兩種等級:1、投降的戰俘。2、繳了械的敵對武裝力量。第一類人按日內瓦戰俘公約處理,第二類人,按照艾森豪威爾的指示,仍舊按敵對武裝力量處理,即,即使他們投降了,也可以殺死他們。實際上到了1945年8月,所有的德國戰俘都歸入了第二類。從l945年5月國際紅十字會的材料表明,所俘獲的德國戰俘的健康狀況,除受傷者外,基本上是健康的。但是在美軍的戰俘營里,情況迅速地惡化,戰俘們被置於露天的黃土坡上,沒有遮蔽風雨和太陽的帳篷,沒有樹陰,更沒有房屋,強壯的戰俘自己用手刨個洞出來,像地老鼠似地蜷在洞里,體弱的就在露天里躺著,晚上太冷,就一堆人擠在一起互相取暖。有時下大雨,土洞的泥土松動而塌方,倒霉的"地老鼠"就被活埋在裡面。這還不是主要問題。主要問題是戰俘們得不到食物和飲水。當時的情況並不是食物缺乏,由當時盟軍和國際紅十字會披露的材料表示,美軍在歐洲的食品總部有大量食品囤積,國際紅十字會有十萬噸食品儲存在瑞士。但是飢餓卻在戰俘營里蔓延。戰俘們得不到足夠的飲水,有時河水近在營地旁,但就是那樣的臟水戰俘們也喝不到。有兩位曾經在美軍駐歐洲醫療隊工作的醫生喬馬斯·馬森和查爾斯·貝斯里曾視察過美軍戰俘營,在1950年他們寫道"大約十萬名衣衫襤褸的人擠在齊膝蓋深的泥漿里,骯臟,憔悴,瘦弱,目光無神--"疾病很快在德國戰俘營里蔓延,主要是痢疾、傷寒和壞疽和肺炎。國際紅十字會要求視察戰俘營的要求屢次被美軍拒絕,戰俘在無醫無葯的情況,生命"自動地消失"了。這是造成戰俘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自1945年4月艾森豪威爾將大量德國戰俘界定為"繳械的敵對武裝量",到l946年一月,有l00萬德國投降戰俘從美軍的戰俘營消失。到l950年,大多數非登記在冊的德國戰俘的材料被美軍相關機構銷毀。這l00萬在戰俘營里死亡的德國士兵人數相當於從1941年至l945年整個在西線與盟軍打仗死亡的德軍人數的總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是在這樣的殺人中落幕的。死亡的人數並不亞於日本在原子彈轟炸下的死亡數字。
『伍』 二戰哪個國家的俘虜待遇最好
在1945年2月上旬,落在美軍手中的德軍戰俘的總數大約為30萬人。對於德軍當時的剩餘兵力,美國人心裡是有數的。此刻德軍的所有兵力加在一起大約還有700萬之眾,盡管戰鬥力已大不如前,但只要希特勒拒絕投降,盟軍方面要想吃光這支頑強的軍隊無疑是需要時日和付出的。為此,美、英兩國共同擬定了一套對德軍俘虜的處理方案,准備把俘獲的德軍士兵逐批運送到已被解放的法國北部地區拘押。但是,接下來的戰爭進程發展之快大大超過了盟軍的計劃。在3月份的萊茵河西岸戰役中,大批東撤的德軍因無法跨越萊茵河(河上的橋梁大多被毀)而被美軍俘獲,加上在魯爾包圍圈裡被俘的德軍B集團軍的32萬人,總計57.5萬的德軍士兵成了美軍的戰俘。面對如此多的戰俘,原定的安置計劃在組織工作上遇到了瓶頸。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一聲令下:建立露天大營,就地安置戰俘,於是世界戰爭史上著名的「萊茵大營」誕生了。
1945年4月,原本要把盟軍趕出德國本土的德軍B集團軍的21個師約43萬人在魯爾地區陷入盟軍的大包圍圈。4月21日,德國陸軍元帥瓦爾特·莫德爾簽署了B集團軍就地解散的命令後自殺,32萬德軍士兵就此成為了盟軍的俘虜。這些俘虜被安置在萊茵河畔的臨時露天戰俘營,「萊茵大營」由此誕生。4月25日,在雷馬根的「萊茵大營」的崗哨位置上一眼望去,密集的戰俘人群浩如煙海。
設置這樣的戰俘營的第一考慮是用萊茵河阻斷戰俘向東逃往德國腹地的去路。其次是充分利用萊茵河流域的寬闊平原,用最省力的方式容納最多的戰俘。後來的戰爭局勢證明,就地安置戰俘的策略是正確的,因為隨後的德軍被俘人員的數字呈爆炸式增長,把這些戰俘及時疏散到法國去已變得很不現實。
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殺後,在曾經號稱「不可戰勝」的德軍中開始顯現樹倒猢猻散的效應。5月2日,首都柏林的守軍全部投降;5月4日,德軍的海軍上將弗利德堡代表在西北地區和英軍作戰的德軍簽署了投降書;5月7日,德軍的約德爾大將在西方盟軍代表面前簽署了德軍的全面投降書;5月8日深夜,不甘落後的蘇軍在柏林又組織了一次德國投降的儀式,由德方的凱特爾元帥、弗利德堡上將和施圖姆夫大將分別代表德國的陸、海、空三軍簽署無條件投降書。在希特勒自殺後的一周時間內,德國的武裝力量像多米諾骨牌一樣逐一垮塌,從5月9日開始,400多萬德國軍人淪為戰俘。
歐洲戰爭的迅速終結使勝利者感到有些猝不及防。敵手消失之後,盟軍方面遇到的第一個大問題就是如何消化那人海一般的戰俘群。昔日的對手已經失去了一切話語權,對日內瓦公約的遵守水平考驗著每一個勝利者的國際道義。在這方面,美國人交出的答卷非常另類。
1945年5月4日,艾森豪威爾在沒有和英軍取得共識的情況下單方面向美軍下令:把在德國境內收押的德國軍人當作「被繳械的敵軍」(DisarmedEnemyForces)而不是「戰爭俘虜」(PrisonerofWar)對待。此命令於8月22日又擴展到在奧地利向美軍繳械的德軍。就這樣,投降的德軍俘虜被美國人分成了兩類,一類是在德國和奧地利以外被俘的德國軍人,他們可以享受日內瓦第二公約規定的戰俘待遇。另一類是被解除了武裝的敵人,對於敵人,美軍當然不必承諾給予「日內瓦待遇」,也完全可以禁止國際紅十字會向這些人提供生活物資,同時有權向國際紅十字會封閉有關這些人所獲待遇的一切信息。
艾森豪威爾
一個匪夷所思的邏輯被美國人創造出來了:對於一支已經無條件投降的軍隊,其士兵在受到關押的情況下仍然是敵人,而不是戰俘。
「萊茵大營」前後建立了37處,在德國投降後被整合成17所大營。這些大營沿德國境內的萊茵河而建,南起布爾-伊格海姆,北至布德利希,其間的河段總長約350公里。其中有兩所大營建在了萊茵河東側。除了這17座大營以外,在萊茵河的支流內卡河畔也建了一座海爾布隆大營。這18座龐大的露天戰俘營差不多容納了全部落入美軍之手的德國人,他們包括:德軍B集團軍在魯爾包圍圈和藻厄蘭地區的被俘者、在美軍第九軍東進易北河過程中的德軍被俘者(他們多數正在執行阻止蘇軍西進的任務,當美軍逼近時,他們及時地選擇向從身後逼上來的美國人繳了槍)、在下薩克森、威斯特法倫、哈勒山區和美軍交戰時的德軍被俘者(我的博士導師就在此列);在德國宣告投降後成建制地向美軍繳械的德軍士兵。此外,被俘的還有一大批沒有軍人身份的人員,其中包括民兵性質的「人民沖鋒隊」隊員、自發抗擊過美軍的平民、政府的文職人員、納粹黨徒、國防軍女助手、醫院工作人員等,林林總總,被關進「萊茵大營」的人數高達500餘萬。按照二戰前夕的8000萬德國人口計算,6%的德國人都被集中到了「萊茵大營」,其絕大多數都是對德國今後命運至關重要的青壯年男子。
這些在艾森豪威爾眼中仍然是「敵人」的戰俘,事實上已完全喪失了與美軍為敵的資格,他們象任人宰割的動物一樣被美軍用卡車從各個受降地點拉到了萊茵河畔,然後象傾倒垃圾一般被「倒」進了一座座「萊茵大營」。每個大營里都有很多用鐵絲網劃分開的巨大方陣,劃分方陣的主要依據是俘虜的身份。孩子兵、傷病員、普通國防軍士兵、國防軍女助手、人民沖鋒隊、黨衛軍、納粹黨徒、外國人等依次分開,每個方陣中的俘虜人數在5千至1萬之間。
概況
掌握大量被繳獲德軍物資的美軍很少向俘虜們發放帳篷,'萊茵大營'里的絕大多數俘虜都只能象圈內的牲口一樣以天為被,以地為床。方陣內的人均佔地面積是3-5平方米,幾場連陰雨之後,大營裡面就變成了一片泥潭。沒有任何勞動工具的戰俘們開始自己動手改善住宿條件,他們利用餐具和罐頭盒做鏟子來挖掘地洞,把食品包裝箱的紙板當作建材,一點一點地摳出了能為自己遮風擋雨的地洞。這些地洞通常在地表以下1.5,米-2米處,洞口寬約半米。缺少支撐的小地洞在夜間下雨時極為危險,經常因滲水而坍塌,導致不少戰俘被活埋在洞里。沒有任何人統計過就這樣死去的人究竟有多少。也沒有人去挖掘出這些死者。在大營最終被美國人的推土機整平後,這些死者便永遠地成為了萊茵河流域土地的一部分。
據統計,在1945年4月到7月的4個月時間里,「萊茵大營」中約40%的戰俘是以睡地洞的方式熬過來的,超過50%的人一直睡在露天,只有6%的人得到了帳篷。
德國戰俘
初到「萊茵大營」的德國戰俘根本想不到文明和人道的美軍會在這樣的露天野地里安排他們住宿長達數月,他們甚至連衣帽都不肯脫掉,以為很快就會另有去處。當他們意識到在這里要經受一場生死考驗時,一切自尊和傲慢就必須拋開了。講究干凈和秩序的德國人開始了一種近似於老鼠和豬狗的生活,戰俘營里遍布地洞,污物滿地,瘟疫橫行。
大營里的各個方陣被依次送進了德國俘虜,一個方陣裝滿後,再打開另一個方陣的鐵絲網大門……。美軍對新進方陣的戰俘通常在2-4天內不提供食品和水。誰也說不清美國人究竟意欲何為,但這種做法起到的客觀效果是:在與飢渴抗衡中的俘虜們唯有減少一切活動才能保持體能,他們既沒有體力逃跑,也沒有體力鬧事,更重要的是,一批本來身體已變得虛弱的人會在「萊茵大營」的這一首輪生存考驗中被淘汰掉。
開始提供食品和水以後,戰俘們發現供應量嚴重不足。正常人在不活動時每天需要1200卡路里的熱量供應,勞動的人則需要2000-3000卡路里。而「萊茵大營」里的戰俘們每天只能獲得400-900卡路里熱量的食品。他們獲得的食品主要是美國產的雞蛋粉、奶粉、餅干、巧克力、咖啡,在飲水供應受到嚴格控制的情況下,這樣的食品迅速地吸幹了戰俘的體內水分,許多人出現嚴重的便秘。
大營里沒有洗漱設備,沒有醫療器械,沒有消毒設備,沒有醫療措施,對傷病員的治療和護理主要由戰俘中的醫護人員自己解決。每個方陣內只設有一個簡易的地溝茅廁,很多病弱無力的人因為缺少體力穿越骯臟混亂的人群到達茅廁,常常在棲身之地排便,致使營地的環境日漸惡化,痢疾、傷寒、壞疽、肺炎等疾病開始在各營地蔓延,形成了對瀕死人員的最後一擊。
看守大營的美軍嚴禁戰俘和外界發生任何聯系,附近的居民如果向戰俘提供食品,發現後立遭槍擊。當地的德國管理部門如果向戰俘提供生活物資,發現後立即查辦甚至處決當事人。瑞士紅十字會曾嘗試給「萊茵大營」提供食品、醫葯和生活物資,這些物品在到達之後,又被艾森豪威爾下令運回瑞士。
數據
究竟有多少戰俘死於美軍的「萊茵大營」里呢?戰俘們只能看見身邊的死人,不可能給出350公里長的萊茵河沿岸的全部死者的數目。外部世界(包括各類媒體、地方管理部門和國際紅十字會)也不可能掌握任何統計數字,因為他們根本無法接近戰俘營。唯一掌握總體情況只有美軍。美方公布的「萊茵大營」的全部死亡人數為5000。和500萬的戰俘總人數相比,死亡率為0.1%。這個比例與和平年代的德國人口的死亡率完全一致。接受這個數字的條件是在兩個前提下選擇其一:或者是500萬德國俘虜的生存能力超乎人類的一般水平,或者是美國給予他們的是「日內瓦待遇」。如果兩個前提都不存在,人們就可以確定美國人沒有說真話。
戰俘韋爾納在1998年出版的《布瑞曾海姆戰俘營》一書中說,住在布瑞曾海姆戰俘營附近的居民證實,在1945年4月到7月的4個月時間里,他們每天早上都能看到120-180具的屍體被運走。韋爾納據此估算,在他呆過的這座容納了13萬戰俘的大營里約有1.5萬人死亡。死亡率為11.5%。如果加上在陰雨天氣被坍塌地洞活埋的死者,死亡率應在15%。鑒於其它「萊茵大營」的狀況也不可能比布瑞曾海姆戰俘營的待遇更好,韋爾納給出了一個恐怖的算式:500萬人乘以15%,等於75萬戰俘在「萊茵大營」里死亡。
1989年,加拿大記者巴克切發表了一本叫作《有計劃的死亡》的書,在「二戰」歷史研究領域掀起了一陣軒然大波。巴切克在多年查閱各國檔案、文獻和采訪當事人之後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在美國人手上死去的,以及後來移交給法國後死去的德國戰俘的總數為80萬到100萬人。其中應由美國人負責的死亡人數約為75萬。這個數字和原戰俘韋爾納的結論不謀而合。巴克切認為,掌握真實數據的是美國,但記錄此類信息的文件或者已被毀掉,或者已被修改,或者至今還處在嚴格保密的狀態。但是很多歷史學家指出了巴克切的錯誤,例如某個地方很明顯地打多了一個零而使得戰俘的死亡數被乘以十,從而得出了11.5%的數字。
『陸』 二戰時期,世界上哪個國家最優待俘虜
第2次世界大戰是人歷史上最大的一個災禍,戰火牽扯到了五大洲的民眾,前前後後一共有61個國家和地區,以及20億以上的人口被強行捲入了戰爭,整個戰爭中,軍人和人民大概傷亡人數在7000萬左右,對各個國家造成的損失,大概在5萬多億美。
為了這些戰俘在庄園里為他們建立了很多房子,而且每個月按時給他們送來食物和生活的必需品,戰俘有吃有喝,種種花,聊聊天,打打牌,實在閑的沒事的才開墾種田,當時戰俘們都不跑,因為在這里啊,喝得好吃得好,遠離戰火在,當時過的算是神仙日子,然而這個國家就是加拿大,因為加拿大地廣人稀,缺少建設,二戰過後很多人想念加拿大,甚至有一些人不認為自己是德國人還是加拿大人,移民到了加拿大。
『柒』 在二戰期間,到底哪一國對戰俘的處理方式最為人道
這絕對不是王婆賣瓜自賣自誇,而是真的根據歷史事實來推斷,絕對是中國對待戰爭俘虜的方式最為人性化。
日本是二戰國家中對待戰俘比較殘暴的,通過日本在各個國家犯下的罪行,就可以看出日本由於受了天皇的洗腦,真的對於其他國家的人都可以下狠手,日本當初在中國實施的就是“三光”政策。他們所到之處,所有村莊沒有一個活口,即使連婦孺兒童都逃不過被殘害的命運,震驚國際的南京大屠殺就可以體現日本士兵是多麼的慘無人性。從日本對待中國人的手段和中國對待日本戰俘的手段,就可以體現出兩國之間的差異,這也是我堅定的認為為什麼現在中國比日本發展的好的原因。
『捌』 二戰時德國的仆從國都是哪些國家
二戰時期,大量法西斯國家為納粹德國給予幫助、提供能源物資,並讓自己的軍隊跟隨納粹德軍南征北戰,在這些法西斯國家中除義大利和日本兩國,其餘都被稱為仆從國,到目前為止已知的仆從國主要有以下四國:
1.匈牙利
2.羅馬尼亞
3.保加利亞
4.芬蘭
除此之外,西班牙也是法西斯主義國家,西班牙法西斯獨裁者佛朗哥雖然宣布保持中立,也卻暗中幫助納粹德國。
『玖』 二戰時德國的仆從國都是哪些國家這些國家派了多少兵力幫助德國
二戰時的德國 不僅擁有德國本身 還有奧地利 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地區
除了日本 義大利 還有眾多仆從國 如芬蘭 羅馬尼亞 匈牙利 保加利亞等等至於其它東歐國家,旁邊有一個強大而又野心勃勃的蘇聯,它們的領土隨時都可能不保,而英法等國所謂的保護和援助只不過是空中樓閣而已。為了保證自身的安全,加入軸心集團也是無奈之舉。 軸心國成員德國 1940年9月27日加入 1945年5月8日投降 義大利 1940年9月27日加入 1943年9月3日退出 日本 1940年9月27日加入 1945年8月15日投降 匈牙利 1940年11月20日加入 1944年10月16日退出 羅馬尼亞 1940年11月23日加入 1944年8月23日退出 斯洛伐克 1940年11月24日加入(傀儡政權) 保加利亞 1941年3月1日加入 1944年9月5日退出 南斯拉夫 1941年3月25日加入 1941年3月27日退出 (南斯拉夫是在政變後被軸心國瓜分佔領) 克羅埃西亞 1941年6月15日加入(烏斯塔沙傀儡政權) 軸心國的合作國芬蘭(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西班牙(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泰國(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維希法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武裝斗爭,具有軍事行動規模巨大、軍事生產空前發展、人員物資損失慘重的特點。全面戰爭持續了2194天(6年);軍事行動遍及歐、亞、非洲陸地和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廣闊水域;
被征入伍者達1.1億人。在戰爭年代,僅反希特勒同盟各國就生產飛機58.8萬架,坦克23.6萬輛,火炮147.6萬門;
德國生產飛機約10.9萬架,坦克4.6萬輛,火炮和迫擊炮43.5萬余門以及其他武器。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歷史上破壞性最大的一次戰爭。僅在歐洲,戰爭破壞造成的物資損失(據不完全統計)即達2600億美元(按1938年價值);各交戰國的直接軍費支出占其國民總收入的60—70%。軍隊死亡1690餘萬人,居民死亡3430餘萬人,合計死亡5120餘萬人,僅蘇聯就達2000餘萬人。這對人類物質文明是一次巨大摧殘。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蔓延到亞洲、歐洲和非洲,參戰國家多達61個,捲入戰爭的人口達17億,動員的武裝力量總人數超過1.1億。參戰國軍隊傷亡總數為5000萬人以上,再加上平民,傷亡總數達9000萬。參戰國軍費消耗總額為13520萬美元,再加上財政消耗和物資損失,損失總數達40000億美元。
直接參戰的反法西斯國家和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人力和財力方面的代價。戰爭期間,蘇聯、美國、英國軍隊傷亡總人數達1860萬人,蘇聯軍民傷亡達2000萬人,中國軍民傷亡達2000萬人以上;美國財產損失3500億美元,蘇聯財產損失2000億美元,英國財產損失1500億美元,中國財產損失1000億美元以上。
法西斯國家本身在大戰中也遭受重創。戰爭期間,德國動員的總兵力為1700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21.5%,軍隊傷亡總數達1170萬人,經濟損失達3000億美元;日本動員的最大兵力為970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12.8%軍隊傷亡總數達216.1萬人,經濟損失達100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