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典哲學的創始人康德是哪個國家的哲學家
德國哲學家
伊曼努爾·康德於1724年4月22日出生在東普魯士的首府柯尼斯堡。1740年,康德進了柯尼斯堡大學求學。1755年任無俸講師(Privatdozent)在柯尼斯堡大學執教。1770年,康德在46歲時獲得了柯尼斯堡大學邏輯學與形而上學教授一職。1804年2月12日伊曼努爾.康德在家鄉科尼斯堡去世。
主要著作有:《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未來形而上學導論》《道德形而上學基礎》等。
『貳』 康德是哪國的哲學家
嚴格說來,不是德國,是普魯士。當然,一般人都認為,普魯士王國就是現代和當代德國的前身。但認真論起來,不能等同。並且,康德的出身地哥尼斯堡,上個世紀在二次大戰後曾屬於蘇聯,如今已經屬於俄羅斯,叫加里寧格勒。歷史真是越解釋,越胡塗……
『叄』 康德是哪個國家的
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 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德國哲學家、天文學家、星雲說的創立者之一、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唯心主義,不可知論者,德國古典美學的奠定者。另有年號康德,北齊人物康德等。
『肆』 康德是哪國人
伊曼努爾·康德是德國人。伊曼努爾·康德出生和逝世於德國柯尼斯堡,拉脫維亞裔德國哲學家、作家,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其學說深深影響近代西方哲學,並開啟了德國古典哲學和康德主義等諸多流派。康德是啟蒙運動時期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是德國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調和了勒內·笛卡兒的理性主義與弗朗西斯·培根的經驗主義,被認為是繼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後,西方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
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學畢業。1755年起在母校任教,這一時期是他思想上的「前批判期」。他埋頭於自然科學研究,講授多門學科,同時發表了許多關於自然科學的著作。1770年被聘為教授,他的思想轉入「後批判期」。從1781年開始。他完成了《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3部著作。這標志他的批判哲學體系的誕生,並帶來了一場哲學上的革命。1793年他因一些觀點,被告蔑視基督教教義,遇到一些麻煩。但他仍不斷探索和寫作,直到1804年2月12日病逝。
『伍』 康德是哪國人
康德是德國人。
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 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德國哲學家、天文學家、星雲說的創立者之一、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唯心主義,不可知論者,德國古典美學的奠定者。
1770年1月 耶拿大學聘請;3月31日 被任命哥尼斯堡大學邏輯和形而上學編內正教授職務8月21日 學位論文《論感覺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則》答辯。
人物影響
康德是德國哲學革命的旗手和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康德以他的批判性哲學為基礎,提出了人是目的而非手段,實現了將人從單純因果必然性的束縛下解放出來,完成古典法哲學向現代法哲學轉變和發展史上革命性變革。
同時,康德對人的自由和權利的實現和維護、以及私法和公法等法哲學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形成了豐富的法哲學思想,對於後代法哲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陸』 康德元年是哪年
是1934年。
康德是愛新覺羅·溥儀在「偽滿洲國」的」年號「,時間為1934年—1945年中華民國期間,康德元年即1934年。
1934年3月1日的清晨,在新京(長春)南郊杏花村順天廣場的北側,用土築起高7尺、頂上直徑27尺的三級祭天「天壇」。傀儡皇帝溥儀穿著龍袍行了告天即位的郊祭大儀。
然後,回來換了所謂大元帥正裝,「身著庄麗陸軍大禮服胸間佩燦然奪目之建國功勞章帶黃金製成之大元帥刀於正午十二時在偽滿皇宮的勤民樓舉行了登極典禮」,發表了「即位詔書」。
(6)康德國家在哪裡擴展閱讀
1934年發生的事件:
7月,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沖破國民黨對中央蘇區的「圍剿」,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決定將尋淮洲、樂少華、粟裕等領導的紅七軍團改編為北上抗日先遣隊。
7月7日由江西瑞金出發,11月初,北上抗日先遣隊與方誌敏領導的紅十軍在皖南太平縣境會合,組成紅十軍團,並成立以方誌敏為主席的軍政委員會,繼續北上抗日。
12月尋淮洲在作戰中壯烈犧牲;翌年1月,方誌敏不幸被俘,8月6日在南昌英勇就義。紅十軍團余部在粟裕、劉英率領下,突破重圍。轉戰到浙南,開辟根據地,堅持游擊戰爭。
『柒』 康德是什麼國家的急用。
康德 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 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德國哲學家、天文學家、星雲說的創立者之一、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唯心主義,不可知論者,德國古典美學的奠定者。
『捌』 康德是那個國家的人
康德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德國哲學家、天文學家、星雲說的創立者之一、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創始人。生於1724年4月22日,1740年入哥尼斯貝格大學。從1746年起任家庭教師4年。1755年完成大學學業,取得編外講師資格,任講師15年。在此期間康德作為教師和著作家,聲望日隆。除講授物理學和數學外,還講授邏輯學、形而上學、道德哲學、火器和築城學、自然地理等。18世紀60年代,這一時期的主要著作有:《關於自然神學和道德的原則的明確性研究》(1764)、《把負數概念引進於哲學中的嘗試》(1763)、《上帝存在的論證的唯一可能的根源》(1763)。所著《視靈者的幻夢》(1766)檢驗了有關精神世界的全部觀點。1770年被任命為邏輯和形而上學教授。同年發表《論感覺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則》。從1781年開始,9年內出版了一系列涉及廣闊領域的有獨創性的偉大著作,短期內帶來了一場哲學思想上的革命。如《純粹理性批判》(1781)、《實踐理性批判》(1788)、《判斷力批判》(1790)。1793年《在理性范圍內的宗教》出版後被指控為濫用哲學,歪曲並蔑視基督教的基本教義;於是政府要求康德不得在講課和著述中再談論宗教問題。但1797年國王死後,他又在最後一篇重要論文《學院之爭》(1798)中重新論及這一問題。《從自然科學最高原理到物理學的過渡》本來可能成為康德哲學的重要補充,但此書未能完成。1804年2月12日病逝。 參考資料: http://ke..com/view/3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