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種植牙哪個國家材料好性價比高
歐美的種植體比較好一些,有一種是瑞典諾爾貝的,價格在1.5萬左右!
國內的目前應該的種植體比較少見!
瑞士ITI親水的種植體和瑞鋯種植體是目前國際上癒合最快的種植體,適用於各種牙槽骨條件以及糖尿病患者的首選種植體,德國Bego種植體是性價比很高的種植體,以色列種植體品牌種類很多,常用的幾種以色列有MⅠS,Adin,ABT(DFI,SpI,ICE),韓國的種植體品牌過於繁多,臨床上使用較多的種植體是登滕,DIO,登特斯,以上幾款種植體使用率挺廣泛,各個大型口腔醫院基本上都有種植這些品牌,後期維護比較方便,種植體的價格主要由種植體的表面處理技術,與牙槽骨骨結合快,癒合周期短的種植體價格不便宜,臨時驗證時間越久的植體價格都不便宜,過於便宜的種植體不建議種植,好貨不便宜,便宜無好貨
目前就種植牙來說,基本上都是以國外發達國家的為主,像比較有名的幾大種植系統,主要集中在美國、德國、法國、瑞士以及韓國等國家,不少患者在選擇這些不同國家的種植系統或者說種植體時,其實分不清其中的優劣好壞,其實這是不少患者都面臨的一個困擾。當我們了解了種植牙的成敗在於種植材料的不同後,我們就不會再誤認為,所有的種植牙都是一樣的。
實際上,不同品牌的工藝、質量、壽命都各不相同,其價格也是天差地別,外行人看起來差不多的種植體,其價格可以相差近萬元。正常情況下,歐美國家,瑞士,韓國的種植體品牌相對較好,價格也比較貴。
但種植牙體並不是所有醫生都能做的,可以找專業的醫院進行調查,也不需要太過於的擔心,畢竟現在的科技都比較專業。在生活當中也要注意生活習慣,牙齒保持衛生干凈,每天早晚都要刷洗一遍。
❷ 有人坐過德國ICE嗎
肯定是要出示的。你可以不花4歐元訂座,上車的時候就要自己找沒人預訂的座位坐。如果人多車擠,站著也不奇怪,和國內公交車沒什麼兩樣。
❸ 德國ICE的ICE系統簡介
ICE系統是一個連接各大城市的高速鐵路系統,班次由每半小時、一小時或兩小時一班不等,也有速度更快的特別直達車存在。因為德國人口與及中型城市分布較為平均,所以德國境內的ICE線路旨在連接各大城市形成完整路網,而非求取點對點間的最短行車時間。在整個ICE路網中,列車只可以在兩段高速路線上達到300公里/小時的最高營運速率。這與法國的TGV及日本新干線系統集中提高首都與其他城市的交通,與點對點高速鐵路的構思有所不同。
❹ 目前國產種植牙的品牌有哪些,價格
瑞士ITI親水的種植體和瑞鋯種植體是目前國際上癒合最快的種植體,適用於各種牙槽骨條件以及糖尿病患者的首選種植體,德國Bego種植體是性價比很高的種植體,以色列種植體品牌種類很多,常用的幾種以色列有MⅠS,Adin,ABT(DFI,SpI,ICE),
❺ 有誰了解 德國SKY植體的嗎我去幾家醫院和門診咨詢種植牙,他們都推薦這個種植體
德國sky植體是一款非常不錯的種植體,在德國及歐洲口腔行業非常出名,絕對的一線大牌。因為這款植體進入中國比較晚,在2018年才全部獲得中國葯監注冊證,可以銷售。所以在中國口腔市場還有很多醫生不知道不了解,顯的有些品牌小眾。但恰恰相反,絕對的德國一線品質及品牌。放心種吧!非常好
❻ 什麼牌子的種植牙比較好
種植牙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推薦德韓口腔醫院,德國數字化種牙,種的舒服,更省時。【點擊咨詢在線口腔助理專業解答】
數字化種牙是利用數字技術,將種植牙靶向、可靠植入缺牙部位,當天完成缺牙修復。數字化種牙是公認的優良種植技術,德韓口腔引入數字化種植,每年幫助上千位貴陽市民完成缺牙修復。由於種植過程經過演練、種植位置定位,種植時還有導板輔助,整個種牙時間將大大縮短近1/3。種植牙需要醫生根據患者影像片(曲面斷層CBCT)判斷不同骨量,不同受力來具體設計植入幾顆多大直徑長度的種植體(或根形OR柱形,還是根柱形),不要盲目跟從,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
更多關於種植牙的問題,推薦咨詢貴州德韓口腔醫院。德韓口腔集團是以國際化醫療視野和現代化服務標准,為全球精英人群提供溫馨口腔醫療養護服務和尊貴就醫體驗的品質口腔連鎖集團。德韓口腔實現數字化種植設計,臨床治療,加工設計一站式完成,並開展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為每一位缺牙者提供舒服、可靠、有效的數字化種牙服務。
❼ 日本新干線和德國ICE系列高速列車的復合材料使用情況是怎麼樣的
多用在內部,內室件居多,主題外殼結構還是鋁結構和不銹鋼結構多,雖然復合材料能帶來減重的目的,但在高速車上容易在高速運行和進入山洞時候發生形變,而且價格和性能比起來不算太有誘惑力
❽ 德國ICX種植系統好嗎有誰用過他們品牌種植體的。
ICX在歐洲那邊知名度還好 只是剛剛進中國不久吧 可能名氣沒其他進來早的廠家
❾ 德國ICE的歷史
在1986年德國國鐵正式研發高速鐵路。其第一代試作型試驗型城際列車特快(InterCityExperimental及ICE-V)今日已經解體作研究用途,但第二代試作型ICE-S卻尚存於世,並於紐倫堡的德國國鐵鐵路博物館中作長期展覽。在1991年5月29日,ICE試車至卡塞爾。
在1989年第一批的ICE 401型(ICE-1)正式投入服務。最初的ICE路線在1991年6月2日時修改成由漢堡Altona經漢諾威、卡塞爾、法蘭克福、斯圖加特、曼海姆至慕尼黑。
自 1997年起402型ICE(ICE-2)登場。ICE 2在基本結構上與ICE 1幾乎雷同,但在實際營運時最大的不同點是每一列ICE 2的長度只有原本ICE 1的一半,再以兩列列車串連行駛的方式營運,其好處是在一樣的運量之下ICE 2可以擁有比較大的車輛與路線調度彈性。ICE 1和ICE 2在車輛規格上,比國際鐵路聯盟(法語:Union Internationale des Chemins de Fer,UIC)建議的國際火車規格更寬和更重。ICE系列不但被計劃在德國境內使用,對瑞士和奧地利等使用相同鐵路寬度與供電電壓的鄰近國家來說,也具有非常重要的運用性。
為了能在未來將ICE推廣至整個歐洲,ICE列車的型號已經過簡化。相對於ICE 1、ICE 2都是採用推拉式的傳統火車系統。為了合乎UIC的新標准,新型的ICE 403型(德國境內稱為ICE-3)及406型(也就是能適應多國電壓的ICE3M)皆採用動力分布式設計。所有的ICE 3衍生車型都是屬於西門子旗下的Velaro高速列車平台系列,此車系最大的特色是動力輸出被分散在列車各車輪上,因此各車廂推進力量相同。在相同的耗能下大大提升列車的穩定性、動力效率與爬坡能力。與ICE 2一樣,ICE 3亦採用「半列」的車輛編組,即是可與另一列ICE3串連合體作遠途行駛,或在行駛至中途站後拆解成兩列列車行走兩條不同路線,路線彈性更佳。ICE 3及ICE 3M是德國國鐵最高速的鐵道列車,在科隆—法蘭克福及因戈爾施塔特—紐倫堡兩段高速線路上,ICE3都可以高於300公里/小時的時速行走。
除了上述三種標準的車系外,以ICE 3的技術為基礎,德國國鐵也發展了ICE-T(電力驅動版本,有5節一組與7節一組兩種編組型號)及ICE-TD(柴油引擎驅動版本)兩種擺式列車。ICE T/TD不以直線上的最高速度作為主要發展的目的,而是欲保持車輛在彎道上的平均車速。其主要服務線路不是平坦的平原地帶,而是多彎的山路,獨有的車體傾斜技術令列車能夠應付更多、更急的彎道並以更高的車過彎。因為運作費用太昂貴,柴油的ICE TD在2004年時曾一度被停用,直至2006年時供電網路尚未全面普及的德國東部對列車需求大增,柴油ICE才重新被重用。在2004年時發展出第二代的傾斜列車,稱為ICE-T2。
❿ 法國TGV與德國ICE相比的五大優勢
作為全長1400公里的京滬高速鐵路的實驗段,北京—天津客運專線設計時速300公里,已經於今年7月正式開工建設,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通車。它透露出的信息是:京滬高速鐵路的興建,只是時間早晚問題。
此外,比京滬高速鐵路規模更大的是:在2020年前,中國將投資2萬億元人民幣,建設總里程12000公里、時速200公里以上的「四縱四橫」鐵路客運專線網路。
姑且不論2萬億元的客運專線網路,僅僅一條京滬高速鐵路,總投資就不下2000億元,規模相當於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所以從上世紀90年代初提出修建京滬高速鐵路的動議以來,日本、法國、德國等高速鐵路技術強國聞風而動,力圖向中國銷售自己的技術和產品,相互間展開激烈競爭。
然而,日本、法國、德國三國的技術各成體系,成長的土壤各不相同;水平有長有短;價格有高有低;對中國轉讓技術的態度,也有熱有冷。中國不能翹起二郎腿,沉醉於推銷者的點頭哈腰和甜言蜜語。究竟該選用哪國的技術體系?還是分別取各國之長、然後由我融會整合?關繫到2000億元人民幣投資的成敗,也關繫到中國能否發揮後發優勢在更高的起點獨自創造。這就需要對三國國家的技術深入研究和比選。
此外,隨著上海磁懸浮線路的通車,三國高速鐵路之間的比選之外,又增加了速度更高、對環境保護更為有利的磁懸浮技術的選擇,中國是否要跳過傳統的高速鐵路時代、一步跨越到高起點、實現磁懸浮「沒有翅膀的飛行」?更是需要斟酌。
三國高鐵發展里程
早在上世紀初,德國就利用電動車創造出了時速210公里的世界記錄。不過,這是行車實驗,沒有進入商業運營。
最早的高速鐵路1964年誕生於日本,全長515公里的東海道新干線,列車最高時速200公里,一舉使日本鐵路扭虧為盈,開創了高速鐵路的新紀元。這條高速鐵路從提出方案,僅用7年的工夫,就完成了項目論證、工程設計、車輛研製、工程施工、車輛建造的全過程。此後,又相繼修建了山陽新干線、東北新干線、上越新干線等,共計1850公里,成為當時高速鐵路里程最長的國家。其中新干線5000系列列車最高時速300公里。
日本新干線列車系統由川崎重工等企業研製,鐵路運營企業擁有部分知識產權;管理技術由鐵路運營企業開發。
法國於1976年10月開始修建巴黎-里昂TGV高速鐵路東南線,全長426公里,於1981年建成通車,最高時速260公里,其後甚至達到300公里;1985年修建巴黎-勒芒的TGV大西洋線,1989年建成,全長308公里;1992年建成巴黎-里爾北線,繼而向北延伸到比利時,最終形成了連接巴黎-布魯塞爾-阿姆斯特丹的Th a ly s線,向西延伸,通過50公里長的英吉利海峽隧道,與英國相連,巴黎-倫敦之間開行「歐洲之星」高速列車;2001年,TGV東南線延伸至馬賽,被命名為地中海線。
目前,法國高速鐵路總里程1500公里。隨著歐洲一體化的進展,法國繼續建設與臨國聯網的高速鐵路,以期形成歐洲高速鐵路網路。目前正在建設東線,預計2007年開通運營;還計劃分別將大西洋線和地中海線延伸,從兩個方向進入西班牙。
法國的高速鐵路列車系統由阿爾斯通和龐巴迪兩個公司研製;法國國家鐵路公司擁有運營及維護技術,承擔基礎線路的建設;信號和指揮控制系統由ALCA-TEL公司、CSEE T ran sp o r t公司提供;接觸網由AM EC SPIE RALL公司提供。
德國是分別擁有輪軌和磁懸浮兩個高速鐵路技術體系的國家。其磁懸浮技術已經於2004年在上海投入商業化運營,與日本相比,德國的磁懸浮是目前世界上惟一的實用化的技術。但在德國本土,擬議已久的磁懸浮項目,目前都沒有建設。磁懸浮列車及軌道系統,則分別由西門子和蒂森·克虜伯公司擁有。
與日本、法國相比,德國最初的研究方向集中在磁懸浮方面,輪軌高速事業起步較晚,但是追趕步伐很快。1983年起開始建設兩條高速鐵路:曼海姆-斯圖加特、漢諾威-維爾茨堡,以後又建設法蘭克福-科隆線,ICE-3列車最高時速300公里;德國還對一些既有線進行技術改造,在城市間開行時速200公里V en tu r io列車系列。德國的輪軌高速列車主要由西門子公司製造。
速度比拼
目前,在輪軌高速領域,日本、法國、德國先後都掌握了時速300公里高速技術,但法國最高,而且歷史最長:1986年大西洋線上的高速列車時速達300公里,1990年創造了時速515公里的世界實驗速度記錄,目前運營速度達到世界最高的320公里,正在研製新一代的AGV列車系統,時速可達到350公里。
目前,法國高速列車已經安全行駛了20億公里,雖然行駛總里程低於日本新干線,但20億公里中有80%是在300公里時速下行駛的。這個比例高於日本。
日本新干線速度最高的是500系列列車,最高時速300公里,但以這個速度行駛的線路只有100公里,也就是說300公里時速的比例,低於法國。不過由於起步早、里程最長等因素,日本高速運營總里程最長;其他高速列車時速也接近280公里。日本磁懸浮技術實驗速度達到550公里,比德國還高,但沒有進入實用化,只是停留在實驗場地。
德國高速列車ICE-3系列於1999年投入商業運營,至2002年開通法蘭克福至科隆段達到300公里時速。西門子公司宣布正在研製新的V e la ro列車,最高時速可以達到350公里,不過還沒有成功。德國磁懸浮上海線路運營速度420公里,實驗速度可達500公里。
盡管輪軌列車最高速度記錄達到515公里,但科學家指出:由於噪音和震動,實際運營速度是有極限的,不可能繼續提高。而磁懸浮則基本上擺脫了這個限制。
列車價格誰有優勢
11月10日,中國向德國西門子及其中方合作夥伴唐山車輛廠訂購60列時速300公里高速列車,其中西門子獲得價值6.69億歐元,摺合人民幣約65億元左右。其職責是轉讓技術、建造前3列樣品車及提供其餘57列製造所必須的重要部件。
據記者了解到的信息,這次采購,總采購價為130億元人民幣。每列列車價格略高於2億元。這批列車是8節編組的,平均每節大約2500萬多一點。據鐵路院校北方交通大學陳娟老師的介紹,德國ICE-3列車在歐洲市場的價格,是每節250萬歐元。這么說來,在中國生產的ICE-3列車,價格與歐洲價格大致相當。與飛機和磁懸浮列車純粹購買不同,西門子將技術轉讓給中方合作夥伴唐山車輛廠,使後者獲得130億元定單中的一半,以及高速列車的製造技術。
日本方面,上月,共同社傳聞中國還計劃向以「川崎重工」為首的日本6家公司訂購60列高速列車,這批列車以日本「疾風」新干線列車為原型,時速可達275公里左右。據說日本方面獲得的金額將達到1000億日元,摺合人民幣80億元。此消息未獲得證實。
法國方面,2004年阿爾斯通公司與中方夥伴一起獲得60列時速200公里准高速列車定單,其中阿爾斯通公司獲得的份額是6.2億歐元,按去年的匯率,摺合人民幣約63億元,其職責是技術轉讓、提供前3列樣車、6列在中國組裝的散件列車及51列國內製造列車所需設備。這個價格接近西門子,不過,這是時速200公里的准高速列車,與時速300公里是懸殊很大的。由此推斷,阿爾斯通公司的高速列車價格,肯定比西門子高。
以上所說的是輪軌高速列車的價格,雖然各國價格有明顯區別。但與之相比,磁懸浮列車價格更高。據北方交通大學陳娟老師的介紹,在歐洲市場,磁懸浮列車每節1000萬歐元。
來自上海的消息,德國供應上海磁懸浮項目的列車,每列4節編組列車,約合人民幣4億元,與陳娟介紹基本吻合。圍繞建設京滬高速鐵路,輪軌學派一口咬定的「磁懸浮造價昂貴」,主要就是車輛昂貴。
此外,採用磁懸浮技術,幾乎意味著中國必須全部采購,中國在這方面,比輪軌落後更遠:除了通過建設上海項目摸索到軌道梁的製造工藝外,列車部分幾乎一點都不能參與製造;上海項目建成後,仍然沒有得到技術轉讓,而且西門子公司也明確表示:花費數百億美元得到的技術,不會轉讓給中國,除非中國花錢買。
工程造價
除了列車,構成高速鐵路總造價的,最大的部分是路基、軌道、供電網、橋梁、隧道等基礎設施。這些基礎設施的造價,一般要佔整個工程總造價的60%-70%。
由於各高速鐵路所處的自然環境不同,造價也有很大不同,可比性不是很明顯。但總體而言,參考國外的總造價,還是能大致比較的。
根據北方交通大學陳娟老師的介紹,德國法蘭克福-科隆線,平均每公里2968萬歐元,按當時匯率,摺合人民幣超過3億元。德國計劃建設的兩條磁懸浮線路,按預算價格,其造價高於該國輪軌線路20%-30%。
根據文獻資料,2004年通車的韓國高速鐵路,其基礎部分,平均每公里造價,摺合人民幣約2.5億元。
2004年建成的上海磁懸浮項目,投資總決算100億元人民幣。除了車輛購置費,基礎線路大約每公里3億元。其實已比德國低。國內輪軌學派指責「造價高昂」;但磁懸浮學派代表人物嚴陸光指出,上海項目造價高,是因為里程短,如果100公里以上的項目,每公里造價可以控制在1.8億元左右。此外,磁懸浮學派指出,輪軌高速鐵路的造價,絕對不會僅僅每公里1億元。
技術特點
動力制式方面,阿爾斯通公司研製的列車,採用動力集中技術,也就是說,由獨立的牽引機車作動力源。其好處是旅客車廂沒有噪音;弊端是列車擴編或者縮編時,容易造成機車功能不足或者過剩。阿爾斯通將用於TGV東線的電力車,是第一部配有非同步動力牽引的電力車。
日本新干線和德國ICE列車,則使用動力分散技術,類似地鐵列車那樣,在每個車廂的下部安置電動機。好處是運行穩定;一旦部分車廂出現故障,可以單獨分離,不影響整個列車。缺點是為了減低車廂噪音,需要專門的隔音材料。當然,總的來看,動力分散技術,優點多於缺點。阿爾斯通新產品也將改用分散動力。
在列車供電技術上,我國採用工業方式。據阿爾斯通運輸公司高級副總裁拉科特的介紹:能夠適應這個特點的,只有法國阿爾斯通公司一家。
法國阿爾斯通公司研製的列車,以鉸接式保證了列車的穩定性:相連的兩節車廂以半鋼性橫向機械連接,使列車形成一個整體,沒有了車廂間的沖撞,在發生重大事故(如脫軌)的情況下可避免列車解體;轉向架設置在相臨的兩節車廂之間,重量低(小於17噸/輪軸),降低了運營和維護成本。
日本新干線R a il S ta r強調,舒適、減少震動和低噪音,無論車首轉向架或者相臨的兩節車廂之間,都裝有減震裝置,列車轉向架設置在車首;變壓器和電動機採用半導體開關元件,加速時沒有噪音;受電弓噪音低。電力制動器能利用電力再生制動,節省能源。
運量
京滬高速鐵路沿線,是我國大城市最集中、人口最密集的區域,要求京滬高速鐵路必須適應這個特點,實現運量最大化。
在法國-英國之間運營的「歐洲之星」,有18節客車車廂,是目前最長的高速列車編組,794席定員;韓國引進法國的高速列車,也達到最高的18節編組。
德國ICE-3型定員850人,ICE-1型定員759人;長度分別是400米和411米,與日本、法國最長列車大致相當;出售給中國的60列時速300公里車組,每列編組8輛,定員601人。
日本新干線長度最高的「E4」和300系列,是16節編組,不及法國。但「E4」系列坐席密度高,實現了世界上最高的1634人的定員,超過了「歐洲之星」794席定員。當然,法國、德國並不是做不到定員高,而是講究舒適使然。
雖然日本新干線最高編組比TGV略遜一籌,但新干線總的運量反倒居世界首位,每天運送77萬人。其中東海道1996年每日運量達到37萬人,遠遠高出法國TGV東南線每日5萬、德國ICE全線每日7萬。
運營
新干線有如此大運量,除了定員高外,主要依靠發車密度最高、追蹤間隔最短(僅4分鍾)。也就是說,每隔4分鍾,就能發出一班高速列車。能夠做到這樣的密集運輸,是新干線獨有的管理運營技術。這是新干線區別於法國、德國同行的優勢所在。
在准點率方面,日本新干線走在世界首位:在多地震、多台風等國情條件下,包括自然災害引起的晚點,平均只有0.3分鍾;而且還是在班次高密度的前提下取得的。運營技術的確不一般。
在安全事故方面,法國自1981年開通高速鐵路後,24年來沒有一例人員傷亡事故;日本這樣的記錄一直保持了40年,但2004年發生了第一起人員傷亡的事故。出事地點不是在新干線上,事故原因是司機違章;德國ICE鐵路2001年出現了列車顛覆事故。
法國、德國鐵路採用歐洲鐵路運輸管理系統(ERTM S),德國ICE-3列車系統採用GPS技術顯示行車路線。
新干線運營管理系統龐大復雜,有綜合調度室,有信息管理、信息處理、進路控制、運行顯示四大系統,有列車集中控制、通信信息監控、變電所集中控制等裝置。對所有的運行信息,實行一元化管理,保證列車的安全准點。
技術轉讓經驗
法國阿爾斯通公司產品出口歷史悠久,市場份額大,覆蓋9個國家和地區,在時速270公里的高速列車市場,佔有85%的份額;德國在出口西班牙6列之後,今年11月出口中國60列;日本於2000年獲得了向我國台灣省出口高速列車的合同,是惟一的海外輸出。
在轉讓技術方面,法國阿爾斯通公司今年7月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整體引進或者分項引進,都可以由中國決定;日本要求線路、車輛、信號、控制四個系統整體化引進。日本之所以這樣要求,是由台灣項目引發:原來擬訂整體採用歐洲制式的台灣高速鐵路,中途將列車系統定單抽走,轉讓給日本,兩種制式在整合過程中不太順利。
阿爾斯通積累了在國外成功地實施高速鐵路項目所需要的技術、工業和管理。在漸進式技術轉讓方面經驗豐富,先後成功的轉讓西班牙、英國、韓國,其合作夥伴都經受了全面的培訓,並供建立工廠的技術支持。繳貨期准時。該公司承諾毫無保留地向用戶轉讓技術。韓國的KTX高速列車系統就是一個例證。韓國總統盧武鉉訪問中國時,曾對法國技術有過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