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戰德國軍艦貌似沒有弦號為什麼
這一方面是因為在二戰時期,德國在整體戰略上是重陸軍而輕海軍(這也跟德國是個大陸型國家,軍隊主要是以打陸戰為主)有關。
另一方面,就海軍自身來說,在列強們看來,只有類似巡洋艦、戰列艦、航母這樣的大型水面艦艇才能算得上是「軍艦」,小型艦艇(比如驅逐艦、掃雷艦、潛艇等)幾乎是沒資格稱之為「艦」的。加之當時的德國海軍,大型水面艦艇數量稀少,所以,像巡洋艦、戰列艦就直接以「艦名」冠之,只有「小型艦只」(如驅逐艦和潛艇)才通常以編號(舷號)冠之。比如驅逐艦以「Z+數字」、潛艇以「U+數字」命名等。
另外,當時的日本,雖然是海軍強國,但在其艦艇舷號的使用上,多少也「效仿」了德國的做法(一般只噴塗艦隊號而沒有舷號,有的則直接在船舷噴塗艦名)~
2. 德國"俾斯麥"級戰列艦的詳細基本數據
俾斯麥號戰列艦壽命非常短,只有9個月的時間。該艦完成於1940年8月。1941年5月,由於原計劃和它一起偏隊的提爾皮茨號艦沒有準備好而改和尤金王子號巡洋隊,並突圍進入大西洋。該艦因為迅速擊沉前號來攔截的英國胡德巡洋艦而達到傳奇般的程度。從那時開始便成為攻擊目標艦,在經歷了史詩般的72小時被追獵過程之後,最後以其沉沒告終。
俾斯麥號戰列
技術參數
排水量:42300噸(標准條件),51750噸(滿載)武器:8門15英寸47口徑炮,12門6英寸55口徑炮,16門4.1英寸65口徑炮,16門37毫米炮,8隻21英寸魚雷發射管,4架或6架飛機
動力:138000軸馬力 航速:最大30節 外形尺寸:251x36x87米 防護:側板320毫米,甲板50毫米和80毫米,並有100毫米坡口,艙壁220毫米,炮塔360毫米,炮座100毫米 定員:2200
3. 德國戰艦俾斯麥號是不是被吹過頭了沙恩的戰績不是強多了嗎,還是唯一擊沉過航母的炮艦,怎麼沒人說
你好題主,作為迄今為止人類世界最大的一場世界大戰來說,勝利和失敗的的決定因素是非常多的,不是因為你有一艘或者幾艘強大的戰艦就能取得勝利,也不是因為你打了幾場敗仗就會輸掉這場戰爭。俾斯麥戰艦在當時確實是一艘強大的戰艦,無論戰術戰法,還是指揮能力,在當時都是最先進的,但是德國不會因為有了一艘戰艦就能獲得這場戰爭的勝利。從長遠的眼光看,正義和和平才是勝利的關鍵。
4. 俾斯麥號戰列艦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技術最先進、噸位最大的戰列艦。1939年下水,次年編入現役。滿載排水量5.1萬噸,航速30節,艦長251米,續航力9280海里,航速16節。裝備380毫米主炮8門、150毫米艦炮12門、105毫米艦炮16門,載機6架,艦舷裝甲厚度145~320毫米,炮塔裝甲厚度130~360毫米,艦員2000餘人。1941年5月18日同「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奉命出海,企圖進入大西洋,破壞英國海上交通線。21日被英國偵察機發現,遭英海軍本土艦隊堵截。24日晨在丹麥海峽與英艦交戰,擊沉英國「胡德」號戰列巡洋艦,擊傷「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午夜遭英「勝利」號航空母艦魚雷機攻擊。26日遭英「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魚雷機攻擊,喪失機動能力。27日上午在法國布雷斯特以西450海里處沉沒。
俾斯麥級戰艦是納粹德國建成的最大的戰艦。
在納粹德國宣布撕毀《凡爾賽和約》之後,1935年與英國簽訂《英德海軍協定》。德國海軍開始准備建造俾斯麥級戰艦。英國曾要求德國將該艦的排水量限制在35000噸,但德國以其不是華盛頓海軍條約簽字國為由斷然拒絕。俾斯麥級艦體採用平甲板船型,受穿越基爾運河水深限制,適度加寬艦體減少吃水,上層建築比較緊湊,提高了艦體的穩定性。由於是德國自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以後首次建造純正的戰艦,為了降低風險,保證研製進度,盡量採用現成的技術,決定採用雙聯裝380毫米口徑艦炮,理論射速很高,達到同期戰艦的最高水準,主炮穿甲彈採用「高初速輕型彈」,但其遠距離著靶存速性能相應降低;裝甲防護沿用「Incremental Armor Scheme」的設計模式(稱為「全面防護」),關鍵部位的裝甲略顯單薄。 同級艦兩艘:俾斯麥號(Bismarck)、提爾皮茨號(Tirpitz, 亦譯作「鐵必制」)。俾斯麥號1936年7月開始建造,提爾比茲號1936年11月開始建造。
1941年5月19日,新服役的俾斯麥號首次出航,前往大西洋破壞英國海運航缐。英國海軍調遣胡德號戰斗巡洋艦和威爾斯親王號戰艦攔截。戰斗僅僅進行了不到10分鍾,俾斯麥號的穿甲彈引發了胡德號的後部主炮彈艙發生了大爆炸,胡德號艦體迅速斷裂沉沒。俾斯麥號還擊傷了威爾斯親王號,自身也中彈負傷導致航速下降、燃油流失。英國隨後調遣皇家海軍的近一半艦只前來圍擊。5月27日,俾斯麥號被英國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的艦載魚雷機打壞船舵,無法操舵。次日趕到的英國艦隊群起圍攻,戰斗中親自坐鎮指揮俾斯麥號的德國海軍上將盧金斯也隨之喪命。該艦的上層結構幾乎全被摧毀,但船體仍大致完好,英國巡洋艦向俾斯麥號發射了魚雷,在完全喪失戰鬥力的情況下,為避免該艦遭英軍擄獲,艦長最後下令其自沉於距法國布勒斯特港以西400海里的水域。 二號艦提爾皮茨號建成後自從1942年就一直隱藏在挪威的峽灣中,吸引了盟國大量的海軍兵力,英國海空軍動用重型轟炸機、袖珍潛艇、航空母艦艦載飛機多次發動襲擊都未能將其擊沉,直到1944年11月12日被英國皇家空軍使用重型轟炸機攜帶五千五百公斤的沉。
俾斯麥號以普魯士王國首相和德意志帝國總理奧托·馮·俾斯麥(1815年-1898年)命名,人稱「鐵血宰相」。
提爾皮茨號以德意志帝國海軍元帥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鐵必制)(1849年-1930年)命名,人稱「德國海軍之父」。
[編輯] 性能數據
排水量:俾斯麥號41637噸/提爾皮茨號42343噸
尺寸(長/寬/吃水):251米/36米/9.99米
動力:12台鍋爐,主機設計功率136000馬力(最大150000馬力),三軸,航速:30節,續航力:9500海里/16節。
武備:8門雙聯裝380毫米/52倍徑(按英國標準是47倍口徑)主炮,6座雙聯裝150毫米/55倍徑副炮,8座雙聯裝105毫米高炮,8座雙聯裝37毫米高炮,20門20毫米高炮。
裝甲:側舷裝甲帶(最大)320毫米-170毫米,主炮塔(正面)360毫米,炮座342毫米,指揮塔360毫米,上甲板50毫米,主甲板80-120毫米。裝甲總重17450噸.
艦載飛機:4架水上飛機(用於偵察、校射與聯絡)
艦員:1927人
5. 德國戰列艦為什麼都是三軸推進
一戰德國海外殖民地較少,沒有必要像英國一樣過多著眼於遠洋航行,再加上對於這方面技術較為成熟,就較多地採用三軸。至於二戰德國戰列艦設計基本是在吃一戰的老本,創新很少,於是就照搬過來了。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
6. 巴伐利亞級戰列艦的發展沿革
二十世紀初,歐洲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老牌的英帝國和新興的德意志帝國進行海軍軍備競賽。英國人在艦型的發展上先走一步,對後世戰列艦發展影響很大的無畏艦開山鼻祖「無畏」號和第一艘戰列巡洋艦「無敵」號都是英國人率先建成服役的。德國人一開始走了不少彎路:德國海軍第一級無畏艦拿騷級用的還是往復式三缸蒸汽機,6座炮塔成六邊形布置在艦體四周,最多隻能有4座炮塔可以進行側舷齊射。由於情報失誤,德國人還建造了後來證明沒有任何作用的裝甲巡洋艦「布呂歇爾」號。
1909年,英國海軍確定了新的戰列艦主炮技術指標,開始設計343毫米/45倍徑火炮,身管重達76噸,穿甲彈重635公斤初速為757米/秒。而德國計劃於1911年才能完成用於新式軍艦的305毫米/50倍徑火炮,彈重405公斤初速為855米/秒,威力比英國343毫米炮弱20%左右。英國隨即開工了大批343毫米炮軍艦,如著名的「獵戶座」號、「鐵公爵」號戰列艦和「獅」號戰列巡洋艦等,而德國由於缺乏大口徑火炮的研製經驗,同期完工的「赫爾戈蘭」、「國王」號戰列艦和「德·弗林格爾」號戰列巡洋艦等只能安裝305毫米炮,在火力上明顯出於下風。 當時德國陸軍的擴軍獲得了政府財政開支的傾斜,德國海軍經費削弱主力艦的發展陷入低谷。雖然德國戰列巡洋艦隊後來在日德蘭海戰中表現異常出色,但是並不能挽回德國海軍在整體實力上的劣勢地位。
美國的「德克薩斯」和「紐約」號戰列艦,以及日本的「金剛」號戰列巡洋艦的出現進一步加劇了海軍競賽,其已經配備356毫米主炮。作為回應,英國開始設計381毫米艦炮。德國海軍部同樣憂心忡忡,於1911年7月責成克虜伯公司研究340毫米艦炮的可行性。德國海軍面臨兩難抉擇,倘若選擇350毫米炮,則火炮的開發進度剛剛趕得上軍艦的建造,但到時英美等國可能以及製造出更大口徑的艦炮。若選擇380或400毫米炮,由於存在較大的技術難度,不可能在1913年計劃中為軍艦配齊主武器。
9月1日的討論會上提出了兩個方案,第一採用5座350毫米雙聯裝炮塔第二採用4座400毫米雙聯裝炮塔。德國海軍武備部長古德薩將軍強烈支持第一方案。古德薩稱,10門主炮的齊射具有足夠的散布密度和平均彈著間距,能夠最有效的打擊敵戰列艦。350毫米炮研製周期短,威力亦足以擊穿英艦裝甲,是最合適的布局。但是德國艦隊艦艇設計部長布魯克納從造船技術角度提出了反對意見:5座炮塔布置困難,中央炮塔斜向側射時炮口距上層建築較近,炮口風暴容易將探照燈、艦載艇等附屬設備破壞(幾年後日本的扶桑級戰列艦證明了這個觀點),5炮塔布局在艦體重量上難以平衡。布魯克納主張採用4炮塔方案,並稱該方案要比5炮塔方案節省700噸的排水量。但是提爾皮茨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他對大型炮塔的軸承製造,火炮是否具有足夠的射界和便於裝填,主炮彈葯庫與鍋爐艙間距太近可能引起發射葯溫度過高等安全問題提出了置疑。一時間會議陷入僵局。
古德薩提出了4座350炮塔全水平布置的折中方案,但仍被提爾皮茨以沒有前途駁回。與會者逐漸傾向於8門400毫米炮方案。9月24日提爾皮茨再次招集會議,他指出海軍對400毫米炮的渴望缺乏理性,更多的是出於對完全壓倒英國海軍不切實際的幻想,工業界不可能在能夠預料的期限內提供如此龐大的火炮。而且從海軍艦只的日常勤務和戰斗運用來考察,要想掌握從305毫米口徑一躍至400毫米口徑火炮的操作技能也是一個相當長的過程。如果強制開發400毫米炮,戰列艦的排水量將突破3萬噸,德國造船業對建造如此大的船還缺乏經驗和信心。但是他最後同意將討論結果報告給德皇威廉二世,由聖上來最終決斷 。
1911年9月底,提爾皮茨陪同威廉二世到東普魯士進行一年一度的皇室圍獵。在遠離柏林煩雜政治事務的清靜環境下,提爾皮茨向威廉二世介紹了代號「多拉」的新式戰列艦的方案,兩套方案均採用類似的艦體的設計,基準排水量均為28250噸,副炮為14門150毫米炮,另有10門88毫米防魚雷艇炮,採用傳統的三軸推進,中央軸為柴油機動力,用以增加續航力,動力系統還備有高效冷卻裝置。喜好大型軍艦的威廉對此很感興趣,要求提爾皮茨提供更詳細的設計結果。年底,提爾皮茨又向威廉二世介紹了兩個初步設計,第一個採用5座SM 350毫米/L45炮塔,排水量29000噸,單艦預算造價五千九百七十萬帝國馬克,第二個採用4座400毫米炮塔,排水量超過29000噸,造價不低於六千萬帝國馬克。
昂貴的造價使好大喜功的威廉二世也不得不慎重考慮。他向提爾皮茨提出反建議,認為4座380毫米炮塔的戰列艦具有最優的性價比。這與在新艦設計中主張不過分增加技術與資金難度的提爾皮茨不謀而合。1912年1月6日,威廉二世決定採用排水量28100噸,安裝8門380毫米/L45炮,預算造價五千七百五十萬帝國馬克的最終方案。這樣,提爾皮茨巧妙的利用德皇的權威和對軍艦的濃厚興趣,爭取到了自己中意的方案,後來證明,這個選擇是完全正確的。
曾經有資料稱德國是因為英國海軍開工了安裝381毫米主炮的伊麗莎白女王級才決定建造380毫米主炮戰列艦。這是個誤解,當德國艦隊艦艇設計部長布魯克納於1912年1月6日接到設計命令時,他還根本不知道伊麗莎白女王級的存在,更別提詳細的技術指標,其實伊麗莎白女王級在10個月後才動工興建。1月16日,德國海軍部召開了1913型戰列艦技術會議,正式開始軍艦的初步設計。後來提爾皮茨獲知伊麗莎白女王級的情況後說道:「我們獲知英國人增加了軍艦的火力和裝甲厚度時,我們決定在1912-13年間開工的戰列艦主炮口徑從305毫米直接放大到380毫米。沒想到英國人竟與我們的思路完全一樣,也裝備了同樣口徑的大炮來打擊我們。」6月底,提爾皮茨向德皇威廉二世展示了新戰列艦的1:200設計草圖,並受到皇帝的好評。
1912年9月30日,威廉二世正式簽署命令從12月20日起為建造T號和「瓦爾特」號替代艦、實為建造巴伐利亞級戰列艦計劃撥款。為了在外交上爭取優勢和保密,德國海軍將新開工的大型軍艦冠以某某替代艦的保密代號,使外界誤認為德國海軍為替代退役軍艦才開工新艦,掩飾了德國海軍擴軍的真實企圖。
德國海軍部按慣例進行了招標。東部但澤市的腓特烈大帝造船廠開出了1727萬帝國馬克的建造費用,工期36個月。漢堡的伏爾鏘船廠和布隆-福斯造船廠、基爾的霍瓦爾德船廠以及布萊梅的維澤爾船廠給出的工程費用是2060萬帝國馬克。最終腓特烈大帝造船廠、伏爾鏘船廠和霍瓦爾德船廠競標成功。1913年6月29日,克虜伯和德國政府投資的大型造船廠克虜伯-德意志船廠在基爾竣工,並很快奪取了1艘巴伐利亞級艦的建造合同。巴伐利亞級戰列艦計劃建造4艘,實際開工4艘竣工2艘。
「巴伐利亞」號和「巴登」號的開工典禮於1913年9月20日和9月22日舉行,但是由於船體材料的供應跟不上進度,實際動工日期要晚幾個月 。
7. 德國戰艦和英國戰艦在各方面的比較
火力:在初期,英國的火炮在口徑上是占優勢的,隨後,德國在口徑上逐漸趕上了英國人的步伐。所以一開始,英國主要以較大口徑火炮所產生的更大的威力來威脅德國戰艦,而德國戰艦依靠高素質的水兵,高射速的火炮和高命中率來與英國戰艦相抗衡。到二戰時,德國戰艦的火炮在火力上已經完全不弱於英軍,依靠優良的火炮,高素質水兵,優越的火力控制系統,使得德國戰艦在與英國戰艦的對決中能夠佔得先機。俾斯麥通過3-4次齊射就能對胡德實現夾射,並最終一擊致命,而英軍戰艦直到一艘被擊沉,另一艘撤退也沒有找到什麼准頭。
機動:在一戰時,英國戰艦的航速明顯高於德軍,這使得德軍在航速上吃了不少虧。到二戰時,由於德國海軍對英主要實行水面破交戰,這就促使二戰德國戰艦都具有較大的航速。如俾斯麥級的航速為30節,這是英國的任何一艘戰列艦望塵莫及的,能追上俾斯麥的英國戰艦所具備的火力又處於絕對的下風,沙恩霍斯特級的航速就更快了,即使火力稍弱,英國海軍也不能拿它怎麼樣。但在續航力方面,德國戰艦卻遠不及英國戰艦。英國戰艦可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兩地自由來回奔波,而俾斯麥卻由於續航力不足,連僅在大西洋作戰都需要安排多次加油作業,其他德國戰艦都存在作戰動力事故不斷的問題。
防護:德國戰艦向來重視防護,戰艦的防護能力十分了得。日德蘭海戰中許多重傷的德國戰艦都能駛回基地,早就被世界各國海軍奉為經典。德國的鋼鐵實力優異,這也幫助提升了他們艦艇的防護能力。德國戰艦鋪設有從頭至尾的裝甲帶,實施無差別防護,精密的水密艙設計,獨特的穹甲,這些都早就了德國戰艦無與倫比的防護能力。俾斯麥的作戰歷程就很好的說明了英德在防護上的孰優孰劣。俾斯麥在沉沒前遭受了英國海軍2876發炮彈的打擊,包括700多發大口徑炮彈,卻只有兩發擊穿主裝甲帶,最終德國水兵自行打開止水閥,鑿沉戰艦。因此,德國戰艦的防護力是英軍戰艦無法匹敵的。
8. 超級戰列艦比俾斯麥級戰列艦更大更強,為啥沒設計出來
雖然如今海洋的霸主已經是航空母艦,但是對於男人來說,航空母艦終究太過無聊,尤其是刺激性和威懾力遠不如超級戰列艦來的直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的若干世紀里,戰列艦曾經雄霸海洋世界,獨領一代藍色風騷。
雖然超級戰列艦沒有了,但是德國又誕生了一位劃時代的海軍超級天才,此人就是發明了潛水艇「狼群戰術」的鄧尼茨;之後的德國海軍,基本就從海面上的巨無霸轉換成了藏在水底的狼群,海洋,對於盟軍來說更為危險。
9. 俾斯麥戰列艦介紹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技術最先進、噸位最大的戰列艦。1939年下水,次年編入現役。滿載排水量5.1萬噸,航速30節,艦長251米,續航力9280海里,航速16節。裝備380毫米主炮8門、150毫米艦炮12門、105毫米艦炮16門,載機6架,艦舷裝甲厚度145~320毫米,炮塔裝甲厚度130~360毫米,艦員2000餘人。1941年5月18日同「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奉命出海,企圖進入大西洋,破壞英國海上交通線。21日被英國偵察機發現,遭英海軍本土艦隊堵截。24日晨在丹麥海峽與英艦交戰,擊沉英國「胡德」號戰列巡洋艦,擊傷「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午夜遭英「勝利」號航空母艦魚雷機攻擊。26日遭英「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魚雷機攻擊,喪失機動能力。27日上午在法國布雷斯特以西450海里處沉沒。
俾斯麥級戰艦是納粹德國建成的最大的戰艦。
在納粹德國宣布撕毀《凡爾賽和約》之後,1935年與英國簽訂《英德海軍協定》。德國海軍開始准備建造俾斯麥級戰艦。英國曾要求德國將該艦的排水量限制在35000噸,但德國以其不是華盛頓海軍條約簽字國為由斷然拒絕。俾斯麥級艦體採用平甲板船型,受穿越基爾運河水深限制,適度加寬艦體減少吃水,上層建築比較緊湊,提高了艦體的穩定性。由於是德國自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以後首次建造純正的戰艦,為了降低風險,保證研製進度,盡量採用現成的技術,決定採用雙聯裝380毫米口徑艦炮,理論射速很高,達到同期戰艦的最高水準,主炮穿甲彈採用「高初速輕型彈」,但其遠距離著靶存速性能相應降低;裝甲防護沿用「Incremental Armor Scheme」的設計模式(稱為「全面防護」),關鍵部位的裝甲略顯單薄。 同級艦兩艘:俾斯麥號(Bismarck)、提爾皮茨號(Tirpitz, 亦譯作「鐵必制」)。俾斯麥號1936年7月開始建造,提爾比茲號1936年11月開始建造。
1941年5月19日,新服役的俾斯麥號首次出航,前往大西洋破壞英國海運航缐。英國海軍調遣胡德號戰斗巡洋艦和威爾斯親王號戰艦攔截。戰斗僅僅進行了不到10分鍾,俾斯麥號的穿甲彈引發了胡德號的後部主炮彈艙發生了大爆炸,胡德號艦體迅速斷裂沉沒。俾斯麥號還擊傷了威爾斯親王號,自身也中彈負傷導致航速下降、燃油流失。英國隨後調遣皇家海軍的近一半艦只前來圍擊。5月27日,俾斯麥號被英國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的艦載魚雷機打壞船舵,無法操舵。次日趕到的英國艦隊群起圍攻,戰斗中親自坐鎮指揮俾斯麥號的德國海軍上將盧金斯也隨之喪命。該艦的上層結構幾乎全被摧毀,但船體仍大致完好,英國巡洋艦向俾斯麥號發射了魚雷,在完全喪失戰鬥力的情況下,為避免該艦遭英軍擄獲,艦長最後下令其自沉於距法國布勒斯特港以西400海里的水域。 二號艦提爾皮茨號建成後自從1942年就一直隱藏在挪威的峽灣中,吸引了盟國大量的海軍兵力,英國海空軍動用重型轟炸機、袖珍潛艇、航空母艦艦載飛機多次發動襲擊都未能將其擊沉,直到1944年11月12日被英國皇家空軍使用重型轟炸機攜帶五千五百公斤的「高腳櫃」重型炸彈炸沉。
俾斯麥號以普魯士王國首相和德意志帝國總理奧托·馮·俾斯麥(1815年-1898年)命名,人稱「鐵血宰相」。
提爾皮茨號以德意志帝國海軍元帥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鐵必制)(1849年-1930年)命名,人稱「德國海軍之父」。
[編輯] 性能數據
排水量:俾斯麥號41637噸/提爾皮茨號42343噸
尺寸(長/寬/吃水):251米/36米/9.99米
動力:12台鍋爐,主機設計功率136000馬力(最大150000馬力),三軸,航速:30節,續航力:9500海里/16節。
武備:8門雙聯裝380毫米/52倍徑(按英國標準是47倍口徑)主炮,6座雙聯裝150毫米/55倍徑副炮,8座雙聯裝105毫米高炮,8座雙聯裝37毫米高炮,20門20毫米高炮。
裝甲:側舷裝甲帶(最大)320毫米-170毫米,主炮塔(正面)360毫米,炮座342毫米,指揮塔360毫米,上甲板50毫米,主甲板80-120毫米。裝甲總重17450噸.
艦載飛機:4架水上飛機(用於偵察、校射與聯絡)
艦員:1927人
10. 二戰德國戰艦艦名是什麼
德意志級戰列艦、舍爾海軍上將號、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沙恩霍斯特號、格奈森瑙號、俾斯麥級戰列艦、提爾皮茨號等。
1、德意志級戰列艦
德意志級戰列艦是二戰前德國建造的一級戰列艦。德意志級戰列艦實際上是另一個類似戰列巡洋艦的方案,不是輕型的戰列艦,而是非常重火力的巡洋艦,體形比較小,裝有六門280毫米口徑主炮,不是使用蒸汽機作為動力,而是使用柴油機做動力,二戰中德國海軍將其重新劃分為重巡洋艦,也可以被劃分為一戰前後盛行的裝甲巡洋艦。
2、俾斯麥級戰列艦
俾斯麥級戰列艦 是納粹德國建成的最大的主力艦,超越了英國皇家海軍旗艦胡德號戰列巡洋艦,成為當時世界上噸位最大的戰艦。
俾斯麥級戰列艦主尺度為250.5米×36米×9.1米,標准排水量為41700噸和42300噸,滿載排水量49400噸和52900噸,艦員編制2092人和2608人,動力為3台蒸汽輪機,三軸推進,最大航速30節,最大續航力8500-9000海里,主甲板裝甲厚80至120mm,主要武器為4座雙聯裝380毫米艦炮。
3、舍爾海軍上將號
舍爾海軍上將號於1933年4月1日下水,並由萊因哈特·舍爾上將的女兒—法烏·瑪里安·貝塞爾(Frau Marianne Besserer)為該艦命名。
根據1919年6月28日簽署的凡爾賽和約的條款,明確規定德國不準擁有一艘其公海艦隊(High Seas Fleet)性能優良的無畏型戰列艦,僅被允許保留8艘老式的非無畏型戰列艦,這些艦只除了用於訓練及海岸防禦外,別無他用。
其替代艦必須在其下水時間之後20年才可動工建造。最大排水量被限制在10 160t以內,其主炮口徑不得超過280mm,這些限制是為了僅讓德國海軍成為一個斯堪的那維亞地區海軍的水平。
由於最早的非無畏型戰列艦早在1902年12月就已下水了,因此如何在條約限制內達到最佳作戰性能成了當務之急,但當時實際的政治和經濟環境不允許馬上採取行動,而且設計人員大部分已分散了,僅有一些理論設計研究,因此直到1926年才完成設計細節,經討論,最佳的方案選擇是,裝甲巡洋艦的艦體的裝備戰列艦的主炮。
這是德國人針對條約限制獨創的一種新型軍艦,稱之為裝甲艦(Panzerschiff)。簡單地講,該級艦的火力比當時的任何一艘裝備203.2mm炮、只有輕裝甲防護的10 000t級條約型重巡洋艦都要強,高達26knts的航速比當時的戰列艦要快,使其能避免與之交火。能夠進行遠洋破交作戰。
4、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
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是20世紀30年代納粹德國設計建造的一種大型主力戰艦。該級戰列巡洋艦裝備9門280毫米口徑主炮、12門150毫米副炮、14門105毫米高射炮和16門37毫米機關炮,艦上主機功率16.6萬馬力,最高航速達32節,但全艦裝甲防護存在水平甲板較弱的問題,全艦設計排水量達32000噸。
沙恩霍斯特級同級艦兩艘:沙恩霍斯特號(Scharnhorst)、格奈森瑙號(Gneisenau) 。首艦沙恩霍斯特號1935年5月開工,1936年10月下水,1939年1月服役,1943年12月26日被擊沉;二號艦格奈森瑙號1935年5月開工,1936年12月下水,1938年5月服役,1942年2月26日被擊毀 。
5、提爾皮茨號戰列艦
提爾皮茨號戰列艦是納粹德國海軍俾斯麥級戰列艦的2號艦。提爾皮茨號以人稱「德國大洋艦隊之父」、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元帥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1849年-1930年)的名字命名。該艦曾被盟軍稱為「孤傲的北方女王」。最終被英軍的超重型航空炸彈「高腳櫃」所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