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二戰德國為什麼要違約擴大戰爭

二戰德國為什麼要違約擴大戰爭

發布時間:2022-05-16 21:16:51

⑴ 二戰前夕德國經濟高速發展,那麼為何還要發動二戰

二戰前夕,德國經濟似乎已經發展得很好了。有幾個數據,我們需要關註:

年均20%的經濟增速;

工業產值佔到整個資本主義的13.4%(1937年數據),高於英法,僅次於美國;

失業率逐年降低,1933年為20%,到1936年已經降到5.7%。


於是,一種思潮出現了,就是擴大勢力范圍,建立德意志人統治的經濟區域,提供生存所需要的原料、糧食等物質。這種思潮影響了經濟,也促使經濟走向了戰爭的一面,乃至後來出現了希特勒爭取“生存空間”的說法。總體來看,在經濟危機面前,德國選擇了戰爭的道路。表面上經濟的恢復,並不是經濟的真正發展,而是埋下了戰爭的伏筆。

⑵ 德國為什麼要發動二戰

德國發動二戰的原因:德國需要轉嫁經濟危機,由於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激化了國內外的矛盾,導致經濟危機,再加上希特勒及納粹黨的意願,法西斯政權的迅速崛起也是促使德國發動二戰的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20年間,資本主義各國經濟政治力量發展不平衡,德國和日本的工業發展比較突出,經濟實力明顯增長,英法美等過則先後出現停滯局面。

1929年和1937年,資本主義世界發生兩次嚴重的經濟危機。為了擺脫經濟、政治和社會危機,德、意、日法西斯統治的國家走上了國民經濟軍事化的道路,在政治上也日益法西斯化,並逐漸形成美、英、法和德、意、日兩大政治軍事集團。

因為經濟危機爆發使得各個列強拚命瓜分殖民地,輸出商品,而德國受《凡爾賽條約》限制,不能發展軍備,又沒有殖民地,國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熱之中,這是希特勒的宣傳和納粹特點,使得德國民眾和統治者此產階級地主們都選擇了希特勒。

戰爭影響

國際秩序

二戰中,反法西斯同盟,蘇、美、英、法、中五國通過大西洋會晤、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敦巴頓橡樹園會議等一系列國際會議就維護戰後世界和平、促進世界經濟發展,達成了一系列協議和諒解,確立了維護戰後世界秩序的國際制度。

在戰後初期新建立起來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關稅及貿易組織等國際經濟組織,成為戰後國際體系中佔主導地位的國際經濟組織。

⑶ 二戰時期,德國為什麼要侵略其他國家呢

《凡爾賽條約》是導火索:

由於資本主義帝國之間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發展不平衡而導致了一戰。一戰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戰敗告終,戰後在法國巴黎召開了凡爾賽會議,會議主要討論對戰敗國的懲罰,最後雙方簽訂《凡爾賽和約》,《凡爾賽和約》對德國可謂是無比的苛刻。

英美法大國的姑息容忍:

重新奪回“一戰”中失去的榮耀而稱霸歐洲乃至世界,加上納粹政權的上台與西方世界經濟危機的加劇,為了轉移國內矛盾危機,德意志第三帝國入侵波蘭,再一次發動了世界大戰。

德意志過去一直都是一個地域概念,而不是一個統一國家。直到普魯士崛起將奧地利驅逐,真正建立起了一個統一的德意志國家,在法國凡爾賽宮中宣布了德意志的誕生。

在二戰前夕,英美法等大國推行綏靖政策,扶植戰敗的德國和支持日本充當防範蘇聯的屏障和鎮壓人民革命的打手,對他們的侵略行為姑息容忍,不惜犧牲弱小國家的利益,來維護自身的利益,妄圖將禍水東引至蘇聯,坐收漁利。最終導致德國加快侵略別國。

⑷ 德國為何要開啟兩次世界大戰,目的是什麼,真的只為擴大地盤嗎

德國開啟兩次世界大戰的真實目的,要說都是為了擴充地盤也並不為過。兩次世界大戰的目的雖然並不完全相同,但對於發動戰爭的德國來說,其主觀要求非常相似:國土、資源、勢力范圍。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主要是德國工業化進程迅速,在短時間內超越了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一越成為了歐洲主要工業國家,從而對當時的英法等主導的世界秩序日益不滿,慾望促使之下最終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早在19世紀中期,普魯士王國發起德意志統一戰爭時期,就與當時歐洲霸主法國發生了沖突,進而引發了「普法」戰爭。這場戰爭本是一次自衛戰爭,但後來轉化成為入侵戰,法國大敗後,把阿爾薩斯和洛林割讓給了德國,還賠償了50億法郎。正是經由這次戰爭,德國才真正轉變成為歐洲主要工業大國,更建立起了第二帝國,在國主與國民的雄心壯志和野心膨脹之下,終於在20世紀初期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在大戰前期,也就是1914年8月,整個德國人民都欣喜若狂,甚至包括當時的阿道夫·希特勒在內的德國士兵們都極其興奮。德皇甚至驕傲的宣稱整個德國國內的各黨派斗爭已經結束,他說:「我不再認識黨派,我只認識德國人民」。

看得出來,野心勃勃的希特勒早就開始謀劃對世界的進攻了!而剛剛上任的英國首相張伯倫還在為討好希特勒而溜須拍馬,殊不知「養虎為患」的道理。因為但澤被英、法割給了波蘭當做出海口,德國把此事看成自己的一塊心病,也正是以此為由,德國首先對波蘭發動了「閃電戰」,名義上就是奪取自己的但澤出海口。

德國的這一舉動才徹底驚醒了英、法等西方國家,這畢竟是武力奪取自己的既得利益,並威脅了這些傳統強國的地位,焉有不戰的道理。於是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又一次從歐洲肆虐!

⑸ 二戰時期的德國為什麼要迅速擴張

二戰時期德國為什麼要迅速擴張?

1939年9月曾經的落榜美術生希特勒,帶來狂熱的德軍進攻波蘭,從此開始了德國快速擴張之路。希特勒一開始在擴張的路上是如履平地,沒有人能擋住日耳曼閃電戰的進攻。但是隨著戰爭場面越打越大,又因為希特勒的一系列錯誤指揮和估計,導致二戰德軍慘敗收場!

結語:

只是希特勒一開始也沒有想到歐洲國家,會如此的縱容他,讓他輕易的就佔領了萊茵蘭,奧地利等!可以說希特勒有後來如此瘋狂肆無忌憚的擴張,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那些老牌歐洲國家的綏靖政策在推波助瀾!

⑹ 二戰時期納粹德國為什麼要迅速擴張

1 、經濟危機導致國家間爭奪激烈是二戰爆發的社會根源 經濟危機使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勢力減弱。一戰戰敗國德國不甘嚴懲暗中迅速恢復國力;戰勝國義大利未能得領土而在地中海炫耀武力;戰勝國日本不滿限制准備侵略擴張。 1920年到1921年和1929年到1933年,世界連續發生了兩次經濟危機沉重地打擊了西方資本主義,各種基本矛盾日益尖銳起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爭奪愈演愈烈。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德國不甘心凡爾賽和約對它的嚴懲和限制,暗中迅速恢復國力,准備重返帝國主義列強行列;戰勝國義大利因未能得到英法所許諾的領土而耿耿於懷,在地中海炫耀武力以維持地區霸權;另一戰勝國日本,對華盛頓條約對它的限製表示不滿,在亞太地區與英美展開了新的角逐,准備向中國侵略擴張。英法美等主要戰勝國則在如何處理德國問題上產生了嚴重分歧:法國主張肢解和最大限度地壓榨德國,以維護自己在歐洲大陸上的霸主地位;而英美則主張不要過分削弱德國,以免法國過分強大而打破歐洲均勢。 為了擺脫經濟、政治和社會危機,德、意、日法西斯統治的國家走上了國民經濟軍事化的道路,在政治上也日益法西斯化,開始向外擴張和發動局部戰爭,爭奪英法美等國殖民地國家的勢力范圍和地區霸權,終於成為亞洲和歐洲的戰爭策源地。經濟危機使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勢力減弱,為了保住既得利益,英法美等國對法西斯政權的侵略擴張採取綏靖政策,企圖以妥協退讓和犧牲他國利益來換取和平,結果大大助長了法西斯政權的侵略氣焰,加劇了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和全面危機。
2 、法西斯政權迅速崛起瓜分世界是二戰爆發的直接原因 法西斯統治的基本特徵是:對內以集權製取代民主制,實行反共、反社會主義、反民主主義的恐怖統治;對外以極端民族主義為核心,以侵略擴張、發動戰爭、爭霸世界為其一切重大政策的出發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是德意日法西斯政權瓜分世界的直接結果。法西斯主義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在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期間,首先在德、意、日等獨裁集權國家興起,並先後在這些國家掌握了政權,建立了法西斯集權制政府。法西斯政權特別好戰,它們在帝國主義的利益分配席上分得較少,有急於重新瓜分世界的強烈願望,但又缺乏對世界實行經濟兼並、和平分割的實力。於是便藉助壟斷資本主義,推行國民經濟軍事化,迅速增強軍事實力,妄圖靠戰爭手段重新瓜分世界。由於軍事經濟的畸形發展,又引起軍事膨脹型的經濟和政治危機,這只有依靠發動戰爭才能解決,於是又觸發了更為深層的經濟政治危機。因此,從戰爭走向戰爭就成了「危機-戰爭-危機」這一惡性循環的必然歸宿。 德意日法西斯政權先後在歐洲和亞洲形成了兩個戰爭策源地,並點燃了侵略的戰火,義大利法西斯黨於1922年10月上台後,為建立跨地中海、紅海和巴爾乾地區的「大義大利帝國」,瘋狂推行侵略擴張政策,並於1931年征服利比亞,1935年侵略衣索比亞,1936年武裝干涉西班牙。德國納粹黨於1933年1月上台後,制定了擴張計劃,企圖首先在中歐建立「大德意志」,繼而擊敗法、蘇,奪取歐陸霸權,最後向海外發展,戰勝英美,稱霸全球。基於相同的目標和需求,1936年10月,德、意兩國簽訂了《柏林協定》,結成柏林-羅馬軸心,成為歐洲的戰爭策源地。日本作為東方的後起資本主義大國,在1926年制定了「先奪滿、蒙」,後取中國,進而征服亞洲稱霸世界的總方針。1931年,日本對中國製造了「九一八」事變。1936年3月標志日本法西斯政權確立的廣田內閣上台後,確立了保證其東亞大陸以及向南洋擴張的戰略目標,並把中、蘇、美、英等列為敵國,成為遠東地區的戰爭策源地。隨後,德、日兩國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定》,不久義大利也加入該協定,因而宣告三國法西斯侵略集團初步形成。1940年9月,德、意、日三國簽訂同盟條約,正式結成軍事同盟,將戰火燒到了整個世界。
3 、西方經濟大國持綏靖政策妥協是戰爭爆發的深層誘因 綏靖政策是企圖通過局部讓步和犧牲其他國家利益,來維護和鞏固其既得利益。綏靖的本質是妥協、自欺,結果是縱容了戰爭。 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經濟大國從20世紀30年代起,就把綏靖政策奉為處理國際危機的神器,結果已有目共睹。

⑺ 德國當時為什麼要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

原因:隨著帝國主義國家間經濟、政治和軍事發展不平衡的加劇,軍事實力發展較快的德、意、日三國要求重新劃分世界勢力范圍,使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尖銳起來。

1929年10月,美國華爾街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股市崩盤,經濟危機席捲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西方國家大蕭條所帶來的動亂,使法西斯主義惡性發展。納粹黨迅速膨脹為德意志第三帝國第一大黨。

1933年1月,阿道夫·希特勒在德意志第三帝國上台,2月製造國會縱火案,3月通過《授權法》,繼之一系列法西斯法案出籠,至次年8月頒布《國家元首法》,對國家生活進行了全面改組,建立起集權統治的法西斯體制,並且加緊擴軍備戰。

(7)二戰德國為什麼要違約擴大戰爭擴展閱讀:

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閃擊波蘭第二共和國並與蘇聯共同瓜分,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至1940年6月22日,納粹德國佔領了大半個歐洲,其中包括法國、比利時、盧森堡、荷蘭、丹麥、挪威。其佔領區內的「不受歡迎的人」和另外一些民族亦不斷受到迫害。

1940年9月27日,德國、義大利和日本簽訂《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結成了侵略性軍事同盟,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突襲蘇聯,蘇德戰爭爆發,德軍一度兵臨莫斯科。

在1944年紅軍發動十次斯大林突擊,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後,戰爭的天平已倒向另一方。德國城市遭到盟軍大規模地轟炸,面臨著嚴重地資源短缺問題。1945年初,盟軍自西向東,而紅軍則自東向西不斷推進。4月,蘇聯紅軍攻入柏林,4月30日希特勒自殺。5月8日,德國投降,並簽署投降書,納粹德國宣告滅亡。

⑻ 第二次世界大戰歸納導致德國發動戰爭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發動戰爭的主要因素有:
一、經濟危機是德國法西斯上台的重要原因
1929年10月下旬,一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風暴首先猛烈地襲擊美國,不久擴大到加拿大、德國、日本、英國、法國等國,並波及許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發達國家,迅速席捲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這一次的危機持續到1933年,使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下降了40%以上。危機遍及工、農、商、金融等各行各業。這次危機波及范圍廣、失業率高持續時間長,使它成為了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破壞性最大的一次經濟危機。由於德國對美國經濟的嚴重依賴,自1929年從美國華爾街開始的經濟危機波及到德國後,德國遭到了比其他資本主義國家要沉重得多的打擊,成為了危機的主要受害者。
面對德國歷史上最尖銳、最深刻、最持久的危機,資本主義原來的自由放任主義顯然已經失去了效力。德國共產黨在領導工農運動的過程中,其影響和威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德國資產階級擔心會再次爆發革命。為了擺脫嚴重的政治經濟危機,德國統治階級內部逐漸轉向消滅魏瑪共和國的議會民主制,建立專制統治。魏瑪政府是一個「沒有共和派的共和國」,是由於德國戰敗而產生的,在經濟危機到來之後,伴隨著階級斗爭的日趨尖銳,魏瑪政府的無能便明顯地暴露出來,難以繼續存在。
在魏瑪政府不斷遭到質疑的同時,納粹黨勢力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納粹黨一方面攻擊魏瑪共和國歷屆政府腐敗無能,許諾自己執政之後定能振興德國,改善人民的生活狀況。為了贏得下層民眾,納粹黨不僅激烈地批判資本主義,而且還給人民勾畫出一幅未來理想中的「社會主義」美好前景。希特勒從實用主義出發,根據各階層的狀況和心理要求,向他們開出了一筆又一筆空頭支票。納粹黨深知進行宣傳只是為了爭取選民,但是要取得政權必須要得到那些權勢集團、大資本家的支持。經濟大危機也最終促使了以壟斷資產階級為首的德國權勢集團與納粹的正式結盟。為克服經濟危機,壟斷資產階級最後不得不把希特勒扶上台,為法西斯奪取政權鋪平了道路。希特勒終於披著合法外衣於1933年1月30日被興登堡任命為總理,在德國建立了法西斯獨裁統治。
二、德國法西斯的興起是導致二戰爆發的根本原因
德國法西斯思想集中體現了德意志民族傳統中阻礙歷史前進的糟粕。希特勒是封建專制主義、軍國主義、極端民族主義、霸權主義的化身納悴主義是封建專制主義、軍國主義、極端民族主義思想之集大成。這是德國法西斯走向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思想基礎。
希特勒上台後,就迫不及待地建立法西斯一黨專制統治他通過排擠、打擊共產黨和社會民主黨議員,控制了國會通過了總理有權違反憲法, 不經國會和各邦議會同意就可制訂法津的「授權法」,從而使自己不但具有行政權,而且還具有立法權。希特勒依靠「授權法」,取締了除納粹黨以外的所有政黨,實現了政治生活一體化。在1934年興登保總統病故後,希特勒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終於在德國實現了法西斯一黨專制獨裁統治。同時通過「 蓋世太保」 在全國實行白色恐怖通過「領袖原則」,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實行法西斯專制主義統治希特勒建立的第三帝國,完全繼承了第二帝國的封建專制主義傳統,是對德國歷史的反動,政治上的嚴重倒退。
德國法西斯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除了要奪取新的「 生存空間」 之外,另一個目的是要實現民族復仇,要雪凡爾賽和約對德國壓迫之恥辱。希特勒法西斯正是叫嚷要反對《凡爾賽和約》,仇視一戰中的戰勝國,爭取到了德國國防軍的支持,實現奪取政權,鞏固政權和走上侵略擴張的道路。希特勒深知,要擴張領土,只有靠武力和戰爭。為此,在建立法西斯獨裁統治的同時,法西斯德國大肆擴軍備戰。首先,法西斯國家加強了對經濟的全面干預和控制,建立了「總體戰爭經濟體制」,大力發展軍事工業,把德國逐漸演變成軍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其次,希特勒對外極力施放「和平煙幕」,以迷惑和掩蓋國際輿論對德國擴張野心的警惕,並以德國遭受《凡爾賽和約》壓迫的不平等待遇為借口,提出要求德國同其他大國一樣「保持平等待遇」,爭取國際社會對德國的同情,進而徹底擺脫和撕毀凡爾賽和約對德國的約束,從而公開重整軍備,使德國擴充軍備、發展軍事工業合法化。希特勒這些策略和計劃,在英、法「綏靖政策」的縱容下一步步地實現了,英國還在1935年同德國簽訂了英德海軍協定,使法西斯德國重新建造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海軍合法化。從1935年起,德國法西斯已經建立了一支相當可觀的軍事力量,初步具備了對外擴張的能力。
在軍事力量逐漸膨脹之後,希特勒開始制訂具體的侵略計劃,希特勒又利用英、法的「綏靖政策」,將其侵略計劃一步一步地實現希特勒第一步軍事行動就是重占萊茵非軍事區。1936年3月,德軍以閃電般的速度進入萊茵非軍事區。對德國法西斯的違約冒險行動,英、法只是進行一般性的譴責。法西斯德國的第一步軍事冒險行動公開破壞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歐洲和平,表明希特勒已經跨出了發動侵略戰爭的第一步,從而也就標志著歐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隨後,希特勒利用英、法害怕戰爭的心理和妥協退讓的弱點,以民族問題為借口,大肆進行戰爭恫嚇,逼英、法步步退讓,於1938年3月兼並了奧地利,並通過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協定》,於1938年9月佔領了同德國接壤的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地區,進而又於1939年3月兵不血刃地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全部領土。至此,法西斯德國軍事力量大增,羽毛已豐,並奠定了進攻波蘭的基礎。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國突然襲擊波蘭,英、法被迫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三、德國本身的歷史、文化傳統也是造成二戰的一個必然原因。
法西斯主義集專制主義、軍國主義、極端民族主義等因素之大成,因此德國法西斯的興起與德國前資本主義因素的影響有著重要的關系。因為德國有不同於其他發達國家的特殊的歷史、文化傳統:其一,德國沒有經過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資產階級出世較晚,十分軟弱,容克封建勢力沒有得到徹底打擊和消除。這種狀況使得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在德國長期沒有得到健全和發展,資產階級沒有在政治上占真正的統治地位。其二,近代德意志民族的統一大業是在俾斯麥為代表的容克地主階級領導下完成的,俾斯麥建立了統一的德國,這一歷史功績進一步加強了封建容克勢力在德國政治舞台上的地位。而資本主義發展的「普魯士道路」又使德國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容克資產階級階層。所有這些都大大加強了容克資產階級貴族在政治上的地位。其三,德國一直存在著專制主義、民族沙文主義和軍國主義的歷史傳統。這些傳統在思想文化領域培植了一批德國學術界稱之為「進步的反動派」,培植了一批軍官團階層、極端沙文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的勢力。以上各種獨特的「德國現象」的歷史遺存,「遇上20世紀二三十年代特殊的社會環境,德國法西斯運動就合乎邏輯地發展」起來。
總之,德國法西斯對外發動侵略戰爭是其本質決定的。從這種意義上說,法西斯要發動侵略戰爭是不可避免的,法西斯就是戰爭。歐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最根本的原因也是由於德國法西斯的興起。

⑼ 德國在二戰時如此強大,為什麼還要搞侵略它的主張是

德國在二戰前幾年根本不強大,一方面受一戰時期的條約束縛,另一方面國內各階級矛盾非常的大,並受當時世界金融危機影響,經濟衰退不前,失業率增高,國內穩定性很低,對希特勒政權造成了很大威脅。
這時候的解決辦法只有2種。
1種是通過政策調整,刺激經濟,把問題在國內解決。
其二就是發動戰爭帶動經濟,提升民族團結,緩解階級矛盾。
當時



等國選擇了國內矛盾國內解決,積極改善經濟環境,發展提升工業水準,解決失業問題。
而德


選擇了後者,發動侵略戰爭,掠奪他國資源,強迫他國勞力為本國資本家服務,通過徵兵和兵工廠來解決失業問題,靠掠奪來改善本國經濟環境。
德國的主張是法西斯主義,是狹隘的民族主義。
其大肆宣揚
「白人優越主義」和「反猶太主義」
給世界各民族分三六九等,自居第一,目標是建立絕對的世界霸權,以武力逼迫世界各民族臣服於納粹德國。

⑽ 德國為什麼要發動二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簡稱二戰,(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與反法西斯同盟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閱讀全文

與二戰德國為什麼要違約擴大戰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7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1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1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