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美國如新跟疫情有關系嗎
美國新冠肺炎疫情從今年一月以來有所緩和,包括紐約市、蒙大拿州、艾奧瓦州、北達科他州在內的多個州和地區正逐漸放鬆疫情管控措施。
針對這一情況,美國國家過敏症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福奇26日發出警告,美國當前抗疫進展似乎陷入了停滯。
01:04
福奇表示,當前美國疫情形勢仍然處於非常危險的境地,因為稍有不慎就會把美國推向另一個疫情高峰。福奇認為,擴大新冠疫苗接種規模以及降低檢測陽性率才能使美國國內各項疫情數據進一步降低。而在此之前,福奇建議各州政府不要放鬆管控措施。
美國國家過敏症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 福奇:我們不願意總是看到事物陰暗的一面,但還是要現實一點,所以我們必須仔細觀察下周疫情數據有什麼變化,才能對放鬆管控措施表示認同。
美國疾控中心主任:傳染性更高變異毒株或已在美廣泛傳播
同一天,美國疾控中心主任沃倫斯基表示, 與一周前相比,在過去三天里,美國新增確診病例數有所增加,死亡病例數也在上升,這可能表明傳染性更高的新冠病毒變異株已經開始在美國廣泛傳播。沃倫斯基說,如何正確防控疫情,事關美國是否會迎來另一個疫情高峰。
《華爾街日報》消息稱,這套系統設立於2013年,起初是為了應對流感,後來進行了長達5年的測試並被定名為「CDC協助」(CDC Assist),在2018年還新添了疫苗接種預約服務。在面對一場疫情時,美國疾控中心可以選擇啟動這套系統,為來電民眾提供衛生信息和專家資源。
該系統設計的初衷是,在一場疫情期間為出現症狀的民眾提供一個免費的信息分享平台,減輕醫療服務機構的壓力。在2020年的一篇文章中,美國疾控中心官員和研究者曾表示,這套系統「在疫情期間可以有效幫助致電者獲取葯物,並指引患者得到合適治療」。
整套系統在2020年夏季還曾進行過又一次測試,但一直沒有被用於應對新冠疫情。本周,美國疾控中心啟動了另一套連接至「CDC協助」的新冠疫苗系統,允許民眾查詢接種信息,但現在並不能提供預約服務。
參與「CDC協助」設計的一家醫療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尼德爾曼表示,這套系統沒有被啟用十分可惜。他表示,新冠疫情初期的美國醫療機構和服務商一直忙於應對公眾的擔憂,而電話和網路工具本可以用來幫助民眾預約檢測和接種。
❷ 關於德國留學問題(回答的詳細再加分)
寫的很具體,很不錯。
下面逐一答復。
1. 女生學習工科類的專業其實在德國反而容易找到工作,這個是事實,因為學工科的女生本身就很少,用人單位很多時候反而優先把職位給女生,為了平衡過大的性別差距。找工作一般不會有性別歧視,主要看你的成績和你的工作經驗(自然包括實習經驗)。
2.這個問題要綜合你的大前提了,因為你想去汽車行業。其實,汽車公司什麼人都招的,包括電子,機械,汽車,環保,經濟等等(前幾天ccd還在司徒開了個招聘會,bmw等汽車公司,以及汽車供應商都有招人,囊括了很多專業)。這個需要你考慮,是打算做技術還是做經營類的。我建議你,綜合一下你的愛好。如果喜歡靜,那學技術挺好(以後可以做工程師的職業規劃),反之如果你喜歡溝通交流,那可以學經濟類的,例如營銷(這里要提示一句,很多國人認為營銷就是銷售,其實不是這個回事,具體的不再詳細描述,本人就是學這個專業的,其實二者有聯系,但是又不相同,不過的確需要很好的溝通力以及想像力)。
學工科,那好學校很多的,達姆,亞琛,司徒等,學經濟類的,可以去曼海姆,科隆,馬爾堡等。
國內大學,我個人認為同濟很不錯,我就是在同濟留德預備部學的德語,的確教的好。另外同濟很多專業不錯,像建築(這個扯得有點多)。其他的上海大學我不是很清楚,這個你可以看一下往年的高考招生簡章,上大什麼的也還不錯吧,另外看看能不能考入211大學,這對審核會有幫助(可以做一個列表,把大學名,專業,以及是不是211標注出來,錄取分數線等(這個可以上網查),然後分析一下,這點對你會有幫助的)。
3. 關於是不是本科畢業後出國,我的答復很明確,最好(甚至是一定要)大學畢業,因為道理很簡單,如果你德國不能畢業(僅僅是假設),那至少還有個文憑(而且加上海外經歷),回國找工作也不會有什麼問題,反之,如果國內學了一半或者剛剛開個頭(學個一學期),到德國不能畢業的話,那就廢了(這個我身邊已經有例子了)。
如果到德國讀本科,一般3到4年。碩士的話,一般也就是2年,不過這個時間內能不能讀完可不一定,完全看個人努力(以我對身邊人的分析,在以上時間內畢業的比例不是很大)。
德國的生活費不是很高,一般情況下,一年的生活費7000歐左右吧。學費的話,有很多州是不收費的,就算收,也就是一學期500歐,再加上注冊費也就是700到800歐(注冊費因學校而異)。社交什麼的其實不是很花錢的,因為基本是aa制。
4. 慕尼黑工大應該不太容易,但是也有很多中國學生申請到位置,所以建議本科的時候成績考好點,aps也考好點(尤其是德語口語)。難畢業這個不是慕尼黑的特產,德國一般的大學也不是人人都能畢業的,還是一句話,努力就有希望。
❸ 歐洲車企都開始「借鑒」中國模式復工了,美國車企還在和工會扯皮
「公司建立了一個健康信息收集系統,員工每天早上8點上班之前要掃碼填寫個人信息,我們員工加三方人員4萬多人,每一個人每天都要報,包括現場保潔人員、外來施工人員等等。同時,所有人每天上班到單位進門之前都要測溫,連董事長、總經理他們也不例外。」李鵬對出行一客說。
而要想真正實現汽車生產,主機廠復工遠遠不夠,供應鏈的協同配合也必不可少。一位主機廠采購部的中層告訴出行一客:「供應商和我們是一衣帶水,他們復產不了,對主機廠的影響特別大。」
德國三大車企的高管更認為,單個國家復工沒有意義,歐盟一盤棋,義大利和西班牙的供應鏈也得跟上。此前已有先例,由於供應鏈限制,在宣布美國工廠停工之前,戴姆勒工廠的產能已經減少。
為了管控供應鏈危機,各主機廠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吉利汽車(0175.HK)寧波工廠的供應鏈管理模式登上了《新聞聯播》:寧波各區縣市組建微信群,相關部門和配套企業都在裡面,省內的供應商由政府直接幫助復工,至於省外一時無法管控的企業,寧波市經信局梳理了全市4000多家零部件企業,幫助吉利臨時匹配合適的本地替代供應商,實現整車生產。
前述采購部人士也對出行一客透露,以往主機廠只管一級供應商,疫情期間把一級供應商和二級供應商全都管起來了。在內部也加強了溝通,產品、研發、質量、采購、生產等部門都參與進來,針對單個供應鏈的風險管控做出詳細預案。
「汽車行業是以銷定產的,通常生產比銷售滯後2-3個月的時間,」德國美茨勒銀行(BankhausMetzler)的分析師JürgenPieper對出行一客表示,重新建立供應鏈大約需要4周-6周的時間,但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使消費者的信心顯著恢復。相較於銷量下降這一根本性因素,供應鏈或生產過程中的問題就不算是真正的問題了。
咨詢機構IHSMarkit預測,2020年全球汽車銷量同比下降超過12%。JürgenPieper認為,下半年開始銷量情況將有所改善,並在年底前加速增長。(責編/楊佩謙)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❹ 疫情影響波及全球 歐美車企大面積停工 復產日期不明朗
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目前在國內環境已經開始逐漸好轉,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開始慢慢進入正軌,但是在全球其他國家,疫情卻正在呈現增長蔓延的趨勢。
截止3月20日12:00點,在歐洲,義大利累計確診超過4.1萬人,西班牙累計確診1.8萬人,德國累計超過1.5萬人,法國累計超1萬人。在美洲,美國累計確診超1.4萬人。其他地方就是伊朗態勢嚴重。歐洲與美洲都是汽車產業比較發達的地區,而汽車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其影響也是首當其沖的。
歐洲,大面積停工/閉店
義大利,疫情最嚴重地區
義大利是歐洲疫情最嚴重的地區,所以這里的汽車工業也是最早開始停工的部分。作為義大利最出名的兩家車企,蘭博基尼和法拉利在3月中旬就宣布停工停產。原計劃停工兩周,蘭博基尼計劃3月25日恢復,法拉利計劃3月27日復產,但顯然在月中時他們低估了疫情的發展和控制的能力,按照這個狀況發展下去,至少3月是完全沒辦法恢復正常秩序,甚至4月都可能會處於停滯狀態。
說到經銷商,從中國環境的經驗來看,疫情勢必會影響經銷商的銷量,目前美國、歐洲的經銷商們都已經在准備面對銷量的下滑,只不過無法預測具體的下滑數字。根據歐洲市場行業人士分析,最為嚴重的義大利目前對新車的需求急劇下滑,與2019年相比,3月份前兩周的登記量減少了三分之一,僅3月份第二周就接近50%的下滑,如果無法恢復正常秩序,3月份整體登記量可能會下降85%,這比中國市場2月份下跌80%還要多。
從車展取消或者延期、汽車相關的賽事運動暫停到工廠大面積停工、新車銷量下滑,全球車市都在經歷一場「渡劫」,中國車市預計將會從4月開始逐漸恢復生機,也希望全球市場盡快恢復正常。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❺ 2020年美國加州GDP有多少呢我國廣東省超過其一半了嗎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下,2020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蒸發了約160萬個就業機會——酒吧、餐廳、主題樂園、體育活動、小型商業企業等紛紛關門,商用房地產市值跌幅曾一度超過三成。
按年度平均匯率折算,廣東省的2020年GDP約為1.61萬億美元,大約是加州3.09萬億美元的51.9%。南生注意到,前幾年廣東省GDP只是接近加州的一半,現在則是已經超過其一半了,並且是「首次超過」。
當然了,美國加州的人口只是略微超過4000萬,而我國廣東省的常住人口超過了1.1億。在人均GDP方面的差距更大,我們仍需要繼續努力發展經濟、科技、民生等各項產業,推動社會全面進步。本文由【南生】整理並撰寫,無授權請勿轉載、抄襲!
❻ 德國防疫政策放寬,各大車企陸續復工復產,大眾最早復工!
德國政府放寬防疫措施之後,許多德系車廠像是大眾、賓士等等,都在近期宣布將會在本周重啟某部分的德國工廠生產線;雖然德國並沒有像其他歐洲國家像是義大利、西班牙等地限制汽車生產,但經銷商還是因為疫情爆發關閉、工廠在一開始也都暫停生產,整體新車產業大受打擊;不過,德國政府上周三已表示,在疫情已經漸漸趨緩、封鎖政策也放寬之下,本周,部分經銷商店面已能重新開放,並會在5月4日重新開放學校。
另外,同為德系車廠的寶馬則在上周表示,目前車廠尚未定下恢復生產的時間表,因此,將會維持之前決定,到四月底之前都將暫停各工廠的生產線。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❼ 【汽車人】歐美車企復工,疫情重塑結果顯現
?
疫情後時代,車企們可能不再執著於規模擴張,而是更傾向於親自管控一整條供應鏈。
?
文/《汽車人》黃耀鵬
5月4日,對幾乎所有美國車企來說,是個尷尬的日子。
在3月份停產的時候,它們中的大多數給出4月底或者5月4日復工的「預測」。站在28天之前,它們設置的5月4日復工節點,實際上已經包含了復工准備的一周時間,沒准兒還包括某些「裕度」。
計劃5月4日復工的企業包括通用、FCA、大眾北美、特斯拉加州工廠和豐田肯塔基工廠。它們都不約而同地將這一天定為「工廠返工日」。
美企復工聽誰的
在5月4日來臨之前,人們就已傾向於「返工日」泡湯。截至5月5日早晨,美國疫情確認人數超過120萬人,且尚無減緩跡象。豐田肯塔基工廠的工人吐槽稱「DMV(車輛管理局)都沒開門呢」。
通用也「修正」了復工時間表,改為計劃5月18日恢復部分美國本土工廠的生產。
和通用延後計劃相比,福特沒有給出明確的復工時間。福特首席人力資源官CHRO克爾斯滕·羅賓遜表示,12.4萬名白領,作為最後一批重返崗位的員工,預計「6月底到7月初逐步返回辦公室」。鑒於目前形勢,她拒絕給出復工時間。
嚴格說,通用和福特的整車生產設施雖然自3月以來一直關閉,但它們都加入了生產呼吸機和防護面罩的生產。通用高層表示,公司生產呼吸機沒有任何利潤,但該項目為公司積累了寶貴經驗,有助於接下來更安全地復工。
眼下的事實是,沒有UAW(北美汽車工人聯合會)的首肯,復工不會有什麼時間表。4月下旬,UAW就警告稱:「5月初重開汽車生產,為時過早且風險太大,這對工人的身體健康構成風險。」
現在,北美車企們彷彿都剛剛認識到UAW的否決權力。通用、福特、FCA都在和UAW就重啟條件展開協商。
UAW在一份聲明中稱:「恢復工作日期應該由傳染曲線的科學來決定,而不是經濟因素。如果我們做錯了,所有人都將面臨長期的經濟困難。」讓科學來做決定,貌似沒毛病,但在資方看來,不過是提高要價的委婉說法。
工會領導人聲稱,最終協議的前提有兩個:工人不損失工資,以及具備自我隔離能力。前者很容易理解,後者則意味著工序和流水線要做調整。
FCA試圖在臨近工位中間焊接硬隔斷,或者採用安裝樹脂玻璃的方式來取悅工會。
而福特董事長比爾·福特則另闢蹊徑,他命令研發部門開發了一款藍牙手錶,當兩個佩戴這樣手錶的員工距離在6英尺距離之內,手錶將示警,而且能記錄佩戴者的接觸史。顯然,在得不到類似中國運營商「綠碼」技術的支持下,藍牙手錶不失為小范圍解決辦法。
特斯拉沒有UAW這樣的「太上皇」,但馬斯克對加州弗里蒙特工廠無法復工深表不滿。他稱加州的居家隔離令是徹頭徹尾的「違憲」。弗里蒙特工廠所在阿拉米達縣,剛剛把停工令延長到5月底,這導致馬斯克在財報電話會議上飈了臟話。
值得指出的是,各州對於「隔離」的要求多種多樣。加州要求非生產生活必需品的工廠停工,不強制要求人們一直呆在家裡。而密歇根州和得克薩斯州則頒布了嚴格得多的隔離令。疫情嚴重的紐約,則派遣大批警察驅趕在草地上休閑的市民。州政府的舉動引發了連續不斷的抗議活動。白宮雖然搖擺不定,但大體上和這些抗議者站在一起,間斷性地唱「復工」調子。
關於復工的標准,已經使美國國內的地方政府和老百姓、勞資雙方陷入分歧。
2008年魔咒會重演嗎
研究機構AutoAnalysis測算,北美工廠每關閉一周,經濟損失達75億美元。在特斯拉披露第一季度盈利的第二天,福特宣布同期虧損20億美元,而且Q2將因為同樣原因再虧損50億美元。通用也採取了暫停股票回購、停止派息等影響資產負債表的計劃。
但是,迄今為止北美車企都在咬牙頂住,沒有向政府申請援助。
現在問題比3月份更嚴重,北美汽車市場可能在Q2下降50%,而汽車企業通常是以銷定產的。由於庫存的存在,生產比銷售應滯後1-2個月,而激活(如果無須重建的話)供應鏈,需要4-6周。整車復產顯然是結果而非先決條件,它建立在社會秩序恢復、市場恢復活力、供應商們不再困於同樣問題的基礎上。
美國車企的艱難處境,意味著它們正在為聯邦政府的一系列錯誤決策和連續錯過決策窗口而埋單。這種日子如果持續到6月底,2008年加諸北美車企的魔咒,可能又將上演。這一次,就不是釋放流動性能解決的了。
歐企復工,電動是首選
相比美國,西歐可能已經挺過了新冠病毒傳播最嚴重的時期。4月底,WHO總幹事譚德塞在日內瓦說:「我們已經看到,西歐疫情穩定或呈下降趨勢。」
目前,德國的新增確診病例在下降,德國汽車工廠率先重啟。事實上,它們從未徹底關閉過。德企大多維持了起碼的物流運轉,整車廠則忙於囤積零配件。從「停工」的那一天起,德國人就在為復工做准備。在這一點上,他們表現得很精明。
大眾則表示,率先恢復產能的10%-15%。它們選擇先恢復茨維考工廠的ID.3電動汽車生產。倒不是因為大眾有電動情結,而是因為和燃油車比起來,電動車所需的零配件種類少70%、一線裝配工人少75%,物流和後勤保障的壓力也因此減少了。
大眾負責電動汽車的高管吳博銳(Thomas Ulbrich)稱,大眾希望這款售價2.4萬歐元的電動車,帶領集團實現重新擴張,就像高爾夫曾做到的那樣。
疫情曾經最嚴重的義大利,也在放開管制。4月27日,FCA把750名工人召回南部的工廠,比義大利官方規定的5月4日更早。
在瑞典,沃爾沃已經於4月20日重啟了哥德堡工廠生產,但恢復到什麼程度,尚不得而知。
標致-雪鐵龍公司在3月關閉了所有歐洲工廠,但復工日期一直未定下來。有消息稱,其在波蘭和羅馬尼亞的工廠已經復產。
和大眾的選擇類似,FCA也率先恢復電動車生產。工廠為Jeep指南者、自由俠的PHEV版下線做好准備。復工已經啟動,在5月3日,就已達到70%的預定產能。
戴姆勒也聲稱實現了小規模復產。但各大德國車企的高管都認為,單個國家復工沒有意義。因為它們的供應鏈深入到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斯洛伐克等國家。
在特殊時期,戴姆勒和大眾都傾向於管控供應鏈。此前普遍的看法認為,整車廠只要求Tier1供應商對其負責就可以了,現在它們必須關注Tier2供應商的生產情況。
在供應鏈上,電動車固有的優勢再次顯現。供應鏈更短,供應商更少,零部件集成度更高,整車廠管控更容易。在相同的境遇下,管理機制不盡相同的歐洲車企,都採取了類似的做法。在自然界,在相同環境下,不同生物進化出相似的功能,這叫進化趨同。電動車,就是汽車界的「進化趨同」。至少在特殊時期,這一趨勢被明顯加強。
規模效應反轉
還有一個明顯現象是,豪華車生產商都表現得很淡定。賓利、法拉利、蘭博基尼、布加迪、保時捷,都沒有公布新的復工日期。它們也都表示,對市場需求減少做好了財務准備,不會遣散工人,也不會減少員工工資。例外的是捷豹路虎和阿斯頓·馬丁,它們在英國的工廠已於4月底復產。
這些相對小眾的品牌,選擇也大致趨同,這很有意思。這反映了,規模更像雙刃劍。通常,規模是抵禦風險的正面因素;而在特殊時期,規模較小的車企,對市場凍結的耐受力更強。這來源於後者的單車利潤更高、雇員較少、不大依賴廣泛意義上的市場激活。
疫情第一次讓歐洲車企碩大無朋的規模成了催命符。疫情尚未結束的時候,它們必須冒著風險復工,是否會有點羨慕豪華車生產商?
當前,歐美車企的重啟百態叢生。無論如何,它們必須指望自身和供應商所在區域穩定。疫情雖然趨緩,但它對汽車生產要素,形成了愈來愈有力的重塑作用。疫情後時代,在歐美汽車業的身上,重塑的結果將一一顯露。我們將會觀察到更激進的電動化投資,車企們可能不再執著於規模擴張,而是更傾向於親自管控一整條供應鏈。(文/《汽車人》黃耀鵬,部分圖片來源網路)【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獨家原創稿件,版權為《汽車人》所有。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❽ 跨省需要換健康碼嗎
需要切換到各省的健康碼。
❾ 【匯總】疫情下的全球汽車產業停工表!
據世衛組織統計數據顯示,截至3月17日,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累計達到184976例,死亡病例7529例,已報告病例的國家和地區達159個。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國以外地區的不斷擴展,越來越多的國家發展受到不同程度沖擊。
由於疫情在歐美等國家的大范圍爆發,當地汽車產業開始出現較大波動。截至目前,包括大眾、福特、日產等主流汽車製造商在歐洲陸續關閉共70多家工廠。尤其從3月15日以來,義大利、西班牙、美國三個國家的汽車工廠幾乎都處於停工狀態,甚至有車企表明此次停工期限或長達6周左右。另外,在多家宣布停工的汽車生產製造商中,部分工廠因零部件缺失導致生產計劃完全停滯。
當下,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續之中,汽車行業恢復正常運營的時間無法確定,但整個影響已率先在汽車行業中顯現出來。今天,汽車預言家將從整車企業、零部件廠商等方面梳理疫情中的生產變化(以下內容為網路檢索,不完全統計)。
整車企業工廠關閉情況:
1
2月28日,現代汽車蔚山工廠因一名員工感染,第二工廠被迫關閉。
2
3月初,本田旗下的菲律賓分公司Honda Cars Philippines宣布其生產設施將在3月底之前正式關閉,停止聖羅莎工廠的製造業務。
3
3月2日,寶馬位於德國慕尼黑總部的一名員工被確診感染新冠病毒,連帶讓曾與病例接觸過的150位員工進行居家自主隔離。3月11日,寶馬南非分公司確認,一名員工確診感染新冠病毒。
4
3月12日,蘭博基尼表示將暫時關閉在義大利的工廠,直到3月25日。
5
3月13日,由於西班牙出現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危機,西班牙當地輪轂供應商所在的Odena小鎮遭到封鎖,雷諾已經暫停了在西班牙一切工廠的生產。
6
3月13日,大眾旗下西雅特的西班牙工廠宣布暫時停產,本次停產有可能持續數天,甚至數周,目前還不確定具體復工安排。據了解,西亞特馬爾托雷爾工廠共有7000名工人。
7
3月13日,福特汽車宣布,由於福特西班牙工廠的三名員工確診患有新冠肺炎,關閉位於巴倫西亞的西班牙工廠,為期一周。
8
3月13日,通用汽車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Mary Barra宣布,如果工作性質允許,通用汽車的正式員工和外包員工自3月16日起進行遠程工作(中國境內的通用汽車團隊除外)。
9
3月14日,義大利超級跑車製造商法拉利表示,由於義大利出現疫情和零部件短缺,該公司將關閉兩家工廠,直至3月27日。
10
3月15日,大眾汽車位於美國田納西州查塔努加的工廠宣布,將於當地時間3月16日關閉,從3月17日起復產。關閉期間,將對工廠辦公區域進行深度清潔,以防止新冠病毒傳播。
11
3月16日,菲亞特·克萊斯勒(FCA)宣布,該公司關閉了在歐洲的8座工廠,預計停產至3月27日。
12
3月16日,雷諾汽車表示,將立即暫停在法國的工業活動。同時關閉12家工廠,並將1.8萬名員工停工回家躲避疫情。
13
3月16日,奧迪品牌在匈牙利的工廠宣布停產,德國布魯塞爾工廠也將停產。
14
3月16日,標致雪鐵龍集團(PSA)宣布關閉歐洲所有工廠,包括標致、雪鐵龍、歐寶和沃克斯豪爾,直至3月27日。
15
3月16日,日產在英國最大的汽車工廠停止生產,當下日產對英國供應鏈中斷和需求下降影響展開評估,此次日產工廠的關停是疫情爆發以來英國汽車行業所遭受的最大規模關廠行動。
16
3月16日,沃爾沃汽車關閉了在哥德堡的工廠,有1500名員工回家。停止生產的主要原因在於其他國家的沃爾沃工廠停止生產後,供應鏈中斷和材料短缺。
17
3月17日,戴姆勒集團宣布關閉其在歐洲的大部分工廠,為期兩周。此次停產計劃適用於戴姆勒在歐洲的轎車、貨車以及商用車工廠,將於本周開始實施。
18
3月17日,為了響應德國巴伐利亞州政府為遏制新冠病毒擴散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寶馬集團宣布自3月17日起,寶馬世界( BMW Welt),寶馬博物館( BMW Museum),寶馬集團經典車中心( BMW Group Classic)將暫停向公眾開放,恢復開放的時間將另行通知。
19
3月17日,通用汽車和福特透露,兩家公司都有一名在美國工程中心工作的員工在冠狀病毒檢測中呈陽性。
20
3月17日,豐田汽車表示,從3月18日至31日將暫停其法國工廠所有三班制的生產。除法國工廠外,受疫情影響,豐田已停止了葡萄牙工廠與菲律賓工廠的生產,但不會影響出口美國的車型。
21
3月17日,大眾宣布將於下周起在歐洲大陸的絕大多數工廠實行為期三周的停工。本周五的輪班將是3月大眾的最後班次。此前,大眾在西班牙、義大利、葡萄牙和斯洛伐克的工廠已經停工。
22
3月18日,寶馬集團在財報線上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寶馬已經開始關閉在歐洲和南非的工廠,停產預計持續4周,到4月19日。
零部件廠商、經銷商停工情況:
1
3月13日,義大利剎車片製造廠商布雷博(Brembo)表示,將於3月16日起暫時關閉其在義大利的四家工廠。布雷博的四座工廠位於倫巴第大區的貝加莫和布雷西亞兩個省,這四家工廠也為法拉利、保時捷等高性能汽車提供製動零部件。此次法拉利零部件短缺導致停產,很可能就是因為布雷博制動零部件短缺造成的。
2
3月16日,世界第三大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之一Magna宣布工廠停工兩周。
3
3月16日,米其林輪胎的法國工廠宣布關閉,義大利和西班牙工廠於3月17日開始關閉,具體關停多久未公布,視疫情情況而決定。
4
3月17日,據外媒報道,為遏制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傳播,Waymo、Cruise和Argo宣布暫停涉及備用人類駕駛員的自動駕駛汽車測試。Uber與Lyft暫停美國和加拿大的共享乘車服務。
5
義大利汽車設計公司Giugiaro早在2月24日因有員工確診新冠病毒而關閉位於都靈的所有辦公室。
6
3月16日,義大利最大的汽車經銷商Autotorino將關閉該國所有門店至4月3日。
7
截至3月16日,海外媒體統計,福特在歐洲最大市場英國的400家經銷商中,有多達180家面臨倒閉風險。
8
3月13日,義大利輪胎製造商倍耐力(Pirelli)表示,在一名工人檢測出冠狀病毒呈陽性後,該公司將削減都靈附近的Settimo Torinese工廠的產量。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❿ 疫情期間車企都如何花式自救漲價、裁員還是改賣口罩
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在全球蔓延的境況下,車企們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之中,從美洲到歐羅巴,當下車企如何在困境中尋找新的生機?且看車企們的花式自救方式吧。
歐洲工廠陸續復工
當中國疫情整體得到有效控制之際,2月中下旬,歐洲開始爆發新冠疫情。根據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ACEA)發布的數據,今年3月份,歐洲乘用車市場新車注冊量下降明顯,同比跌幅達51.8%。自3月中旬開始,歐洲大多數國家開始採取嚴格的封鎖措施,汽車經銷商店面也紛紛關閉。
不過好消息是,隨著德國等地區疫情好轉,包括大眾、奧迪在內的一些車企已經開始逐步復工。在4月底時,匈牙利傑爾工廠的發動機生產量已逐步開始提升。奧迪德國工廠將隨後實現全面復工復產。
而供應商們也在努力為復工做著准備,供應商偉巴斯特受到了疫情的嚴重影響。日前該公司宣布,其位於德國、羅馬尼亞和捷克的工廠已經從本周開始恢復生產。值得一提的是,在3月份的時候偉巴斯特還從德國采購了價值100萬元的醫療物資,捐贈給其武漢工廠所在地的蔡甸區人民醫院用於前線醫務人員防護。
除了歐洲本土車企,像豐田這樣的"外來戶"也開啟了復工計劃,據外媒報道,豐田汽車已經重啟了法國瓦朗謝訥工廠的生產工作。這家工廠主要負責生產豐田YARiS車型,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工廠已經停產五周時間。
雖然多數車企都已經逐步復工,但停產的影響依然存在。根據相關機構的預測,歐洲汽車銷量將同比下降23%至1100萬輛。而大眾和戴姆勒兩家公司也都呼籲德國政府介入,幫助車企提升市場需求。
豐田:削減日本工廠50%產能
豐田在歐洲的工廠復工了,但本土的情況卻依舊不容樂觀。豐田汽車計劃將日本工廠5月產量削減50%,6月產量削減40%,此舉將涉及豐田日本18家工廠和數十家供應商。如果減產計劃持續,豐田維持全年300萬輛的日本生產規模恐較難達成,對相應零部件廠商影響也將增大。
目前,豐田在日本已經實施減產措施,4月上半月豐田將旗下5家日本工廠的生產線停工數日,希望能使新車供應與下滑的海外需求相匹配。據悉,5月和6月的減產舉措將使豐田在日本國內年產量面臨降至300萬輛以下的風險,而300萬輛是豐田制定的一條所謂的產量"紅線",如果低於這條"紅線",豐田將會考慮裁員。
此次豐田日本工廠減產將涉及豐田普銳斯、4Runner等車型,雷克薩斯旗下部分車型也將受波及,產量和銷量勢必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
美國:停產裁員、復工遙遙無期
作為目前全球疫情最為嚴重的地區,也是世界汽車的主要消費市場之一,美國的情況牽動著太多利益鏈。
產量、銷量雙雙下跌,大量工廠停產、項目暫停,裁員顯然成為了車企們的一條自救之路。FCA已告知在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工作的近3000名合同工中的2000人,由於工廠停產需要節省資金,該公司將暫停部分項目,提供外部支持的分包公司也已被要求暫停運營。
而特斯拉也要求無法在家辦公或未被視為"從事重要崗位"的員工們,則被要求強制休假,沒有薪水,並且特斯拉已經要求終止所有外包人員的工作合同。
針對疫情發展的情況,美國多州均在考慮延長"居家限制令"。雖然通用汽車、福特汽車和菲亞特克萊斯勒(FCA)紛紛計劃於5月18日開始重啟生產。豐田、大眾、寶馬等汽車製造商也在美系三大巨頭之前就已經決定在5月初復產。但是復工似乎要比各企業想像中的更加困難。
中國:轉線生產口罩等抗疫物品;放寬汽車限購政策、實施新車消費補貼
再來看看我們的汽車市場,在經歷過疫情前期帶來的陣痛後,基本控制住局面的中國市場正在逐漸復甦。雖然汽車市場仍然處於下滑的態勢,但多項扶持政策還是讓車企們充滿信心。
日前國家發改委等11部委發布了《關於穩定和擴大汽車消費若干措施的通知》,該通知針對促汽車消費政策實現了落地化。包括從免徵購置稅及財政補貼兩方面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政策、延期國六排放標准、暢通二手車流通交易等措施,都在鼓舞著汽車市場。
與此同時,多地也都發布了放寬汽車限購政策的措施。例如深圳就發布了放寬個人新能源汽車指標申請條件、純電車型補貼2萬元的政策;海南也推出促進汽車消費臨時性措施,購新能源車獎勵1萬元。
當然,在疫情期間中國車企們也沒有閑著。包括上汽、比亞迪等車企,紛紛轉向生產口罩等疫情需要的物資。比亞迪的口罩甚至出口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拿到了10億美元的巨額訂單。
寫在最後:新冠疫情的影響是世界范圍的,全球車企都要面對不同程度的銷量下跌。但疫情終將過去,市場總會回暖,只要保持善良、積極的態度,這次疫情又何嘗不是一次新的機遇呢?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