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自吞苦果怎麼樣

德國自吞苦果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2-05-17 00:08:26

① 有人說德國人總是在莫斯科遭遇慘敗,為何會這樣說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場上,強大的德國軍隊在莫斯科地區遭遇了慘敗,而且這一敗就喪失了整個戰爭的主動權。之所以有人說,德國人總是在莫斯科地區遭遇慘敗,原因其實非常簡單。首先就是在二戰時期,德國軍隊在莫斯科地區,被蘇軍擊敗,同時整體陷入了被動的防守局面。其次就是在俄羅斯舉行的世界盃中,德國隊居然接連爆冷,輸給了弱隊。最後就是這其實是網友的一種調侃,畢竟德國隊在俄羅斯境內彷彿中了魔咒一般,根本打不出來好的成績。

最後就是這其實是網友的一種調侃,畢竟德國隊在俄羅斯境內彷彿中了魔咒一般,根本打不出來好的成績。畢竟軍隊在這里戰敗,球隊也在這里折戟。這已經成為了一種魔咒一樣的存在,所以廣大網友也紛紛調侃德國人從未在蘇聯的土地上得到他們想要的。

② 假如在珍珠港事件後美國沒能參戰,二戰的最終結局會是什麼樣

眾所周知珍珠港事件可以說的上是二戰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在日本成功偷襲美國的珍珠港後,他的這個魯莽的行為徹底激怒了在二戰中一直試圖保持中立的美國。

可能又有人會想,當初日本為何要去偷襲美國的珍珠港?假如在日軍偷襲了珍珠港之後美國沒有參與到戰,那麼整個的二戰又會有怎樣的結局呢?

③ 綏靖政策在二戰前和二戰初期的影響是什麼

綏靖政策-概述 也稱姑息政策。一種對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縱容,退讓屈服,以犧牲別國為代價,同侵略者勾結和妥協的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各國人民革命的興起及社會主義蘇聯的出現,引起帝國主義的恐懼和仇視。它們在爭奪世界霸權的斗爭中,既想削弱和擊敗競爭對手,又要反對社會主義,鎮壓人民革命。綏靖政策正是適應這一需要出現的。在不同的情況下,其內容,形式和手法有所不同。但目的都是為了維護和爭奪世界霸權,反對社會主義和人民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這一政策最積極的推行者是英、法、美等國。20世紀30年代前,綏靖政策主要表現為扶植戰敗的德國、支持日本充當防範蘇聯的屏障和鎮壓人民革命的打手。這從凡爾賽體系、華盛頓體系中可以窺見端倪。在道威斯計劃、楊格計劃、洛迦諾公約中則更具體化了。到30年代,特別是兩個戰爭策源地形成後(見遠東戰爭策源地、集體安全政策),面對德、意、日法西斯國家的嚴重挑戰,以英國首相A.N.張 伯倫為代表的英、法、美等國的綏靖主義者,為了維護既得利益,求得一時苟安,不惜以犧牲別國利益為代價,謀求同侵略者妥協,妄圖將禍水引向蘇聯,坐收漁利。1931年「九一八事變」,容忍日本侵略中國東北。1935年3月容忍A.希特勒重整軍備。1935年8月美國通過中立法。1935年 10月容忍義大利侵略衣索比亞。1936年3月放任希特勒武裝進占萊茵區。1936年 8月對德、意武裝干涉西班牙採取「不幹涉」政策。1937年 7月縱容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此後又策劃太平洋國際會議,陰謀出賣中國,同日本妥協。1938年 3月默許希特勒兼並奧地利。這些都是綏靖政策的例證。最典型的體現則是1938年 9月的慕尼黑會議和《慕尼黑協定》。英、法及幕後支持它們的美國,妄圖以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為代價,在歐洲實現「普遍綏靖」,求得「一代人的和平」,實質上是推動德國進攻蘇聯。歷史證明,綏靖政策是一種縱容戰爭、挑撥戰爭、擴大戰爭的政策。它無法滿足法西斯國家的侵略野心,卻鼓勵了侵略者冒險,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綏靖政策-實施原因 英法實施綏靖政策的原因: 首先,英法在其實力日益衰退的情況下,為維護霸權地位所採取的策略。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遭受嚴重損 失,戰後經濟恢復非常緩慢。二三十年代,英國歷屆政府都把主要精力放在解決經濟問題上,把重整軍備看作是恢復經濟的障礙,企圖以沒有實力為後盾的外交政策,達到保住霸主地位的目的。法國由於和德國毗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一度保持軍備和對德國實行強硬政策。但法國的經濟一直處於衰退之中。相對穩定時期發展有限,30年代的經濟危機持續時間又特別長,經濟形勢十分嚴峻。同時法國的政局也不穩定,內閣更替頻繁,使得對外政策難以保持堅定性和連續性。總之,英法的頹勢是其推行綏靖政策的物質基礎。 其次,綏靖政策的推行是和當時兩種社會制度共存這一時代背景有密切關系的。十月革命後,國際關系中開始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社會制度的對立和斗爭。英法等西方國家為阻止蘇聯的影響,把德國當作反布爾什維主義的屏障。當德國建立法西斯政權,進而撕毀凡爾賽和約對外擴張時,英法竭力把這股禍水引向東方。 第三,綏靖政策的推行,同當時西方普遍流行的社會思潮也有很大關系。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殘酷景象給歐美各國留下慘痛的記憶,因此,戰後和平主義思想、厭戰畏戰情緒相當盛行,在法國尤其嚴重。英法等國的統治者既受和平主義思潮的影響和制約,又是這一思潮的推行者,綏靖政策只是他們推行這一思潮的產物。 在英、法、美的綏靖政策縱容下,德、意、日三國加緊了對外侵略擴張,這就使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迅速增長起來。 (1)1931年日本挑起九一八事變 (2)1935年3月,德國撕毀凡爾賽條約,公然擴軍備戰。 (3)《慕尼黑協定》是綏靖政策的頂峰 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國首腦在慕尼黑舉行會議,簽署《慕尼黑協定》,把蘇台德區割讓給德國,然後把此協定強加給捷克斯洛伐克,史稱"慕尼黑陰謀"。慕尼黑協定是綏靖政策的頂峰。 英法綏靖主義者作了法西斯的幫凶,把世界推向戰爭的邊緣。 因此,我們認為英法推行綏靖政策助長了法西斯國家對外侵略和擴張的野心。 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英法迫對德宣戰,綏靖政策走向失敗。 綏靖政策-頂峰 1938年9月30日,出賣捷克的慕尼黑協定簽署。捷克斯洛伐克位於歐洲中心,不但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軍事工業發達,礦產資源豐富。德國對它早就垂涎三尺。 捷克境內有300萬日耳曼人,大多居住在蘇台德區。1938年4月,以漢倫為首領的蘇台德區日耳曼人黨舉行代表大會,提出把蘇台德區從捷克分裂出去的「自治」綱領。希特勒以此為由,在德捷邊境集結兵力,以戰爭相威脅,釀成所謂「 五月危機」。 英、法政府決意把蘇台德區「贈送」給希特勒,推動德國東進反蘇。兩國經過磋商後分別表示,它們不會為捷克斯洛伐克而戰。 英、法的縱容使希特勒更加強硬。德國制訂了進攻捷克的「綠色方案」,預定9月16日下動員令,10月1日進軍。9月15日,年近70的英國首相張伯倫生平第一次坐飛機,匆匆飛往德國。經過3小時的會談,他只從希特勒那裡得到一項「保證」,即在幾天內兩人再次會晤之前,德國不採取任何軍事行動。 英、法兩國經過緊急磋商,決定滿足希特勒的要求,壓迫捷克割讓蘇台德區給德國。9月22日,張伯倫再次飛往德國,在戈德斯堡與希特勒會談。不料希特勒並不買帳,又提出將捷境內其他操德語的地區統統劃歸德國,並對歸並領土實行軍事佔領,限定10月1日以前解決問題。緊接著,希特勒宣布從9月28日起實行德軍總動員,命令部隊在9月30日以前作好戰爭准備。 英、法政府被希特勒的戰爭叫囂嚇破了膽。9月29日,張伯倫在半個月內第三次飛往德國,同達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一起,在慕尼黑舉行英、法、德、意四國首腦會議。會議從29日12時45分開始,至次日凌晨1時半正式簽署了將蘇台德區割讓給德國的《慕尼黑協定》。直到這時,一直在隔壁房間里等候的捷克斯洛伐克的兩名代表才被帶進會議廳,告之協定的內容。迫於國際帝國主義的壓力,捷政府在德國限定的6小時內接受了《慕尼黑協定》。 1938年10月1日,德軍開始佔領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區和其他住有日耳曼人的地區。1939年3月,斯洛伐克地區分裂主義者蒂索按照希特勒的旨意,宣布斯洛伐克「獨立」,要求德國「保護」。3月15日,德軍開進布拉格,佔領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至此綏靖政策達到頂峰。 綏靖政策-影響 縱觀歷史,我們發現綏靖政策無一例外的助長了侵略者的野心,使實施者自吞苦果。 《慕尼黑協定》的簽定是法西斯德國准備發動世界大戰的重要步驟,標志著英、法政府推行綏靖政策達到了項峰。它不僅出賣了捷克斯洛伐克,破壞了蘇聯的集體安全體系,縱容了法西斯的侵略擴張,而且使英國和法國自身也深受其害。英國政治家丘吉爾曾說,慕尼黑協定是西方民主國家向納粹武力威脅的「徹底投降」,「是英國未經戰爭而遭到的一次可恥的失敗」。在英國和法國的綏靖政策縱容下,1939年 3月,法西斯德國侵佔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9月大舉進攻波蘭,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發美的綏靖政策,助長了軸心國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步伐,給全世界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④ 一旦第一島鏈封鎖被破除會對日本造成什麼影響 對日美關系又會有何影響

答:本題如果要進行真正回答,將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兩句話的事;而是很復雜很需要篇幅,才可能達到目的的事。限於篇幅和其他,筆者只可能粗略地來試著回答一下此題!1.首先來談一談日美和日中的關系。美國對於日本的真正現實影響是在二戰中開始的;正確的或說精確的說來,是自日本侵華而美國援華時開始的。因為美國的援華,使日本在亞洲戰略的進程舉步維艱的同時;也使日本覺醒了亞洲戰略的巨大風險性和未來利益的巨大忽略處:一是因為美國或說以美國為主要的援華國,令深陷中國戰局而又想盡快解決中國的日本十分的焦躁不安;南下斷美援華或攻滅佔領美國都是必要進行的戰略決策。二是軸心國德國一旦真正滅了蘇聯,則下一個進軍對象必然是中國;這樣深處中國困境的日本則必然不可能實現和德國平起平坐,甚至極可能逼使全面反日仇日的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投德而滅日;而蔣介石政府早就本是德國在亞洲最合適的盟國選擇對象,只是後來被美英破壞了後才選擇了日本。當然,這是二戰時局;今人怕是少有人聽說或想過筆者的這種說法,但讀者可以自我認真的思考一下便可明辨的。而這種二戰時期的現實戰略態勢,造成了日本不配合德國夾擊來先滅掉蘇聯;反而發瘋了似的南下轉而襲擊美國的不同尋常的現實!但日本自那個戰略決心下定了之後起,一個不可告人的戰略目標就早已經在日本默默萌芽生長了:澳洲和美洲才是日本人未來真正索求之風水寶地!遠勝本就人口過多,資源必缺的中國!在二戰後,日本抓住了機遇!利用名為意識形態之爭實為全球霸權競奪的美蘇爭斗,更實在的利用了朝鮮戰爭來實現了經濟和軍事實力的保留和增長;獲利漁翁這一角色演得甚是自得和優秀!在中國全球意識或利益訴求的覺醒和發展之後,美國自然不會任由我中國發展壯大,這日本自然還會要把這一角色演上一段時期!但有一點卻是日本雖想極力改變但永遠也不可能改變得了的:那便是局限於國土和國力以及資源等等,日本只可能永遠做某一地區或最多做全球第二的霸主!一旦日本不自量力,必將再自造惡運而自吞苦果!而基於二戰時戰略意識的覺醒,美日關系只可能是日本利用美國或中國多,而美中則只可能在利用日本的同時也十分無奈的被日本大加以利用!但未來之前景卻是:中日最終將站到一起來,而美國必將面臨被日本和中國共同利用而遭日本突然背叛!這美日中的關系筆者算是荒唐的回答了一下,下面再來談談所謂之島鏈被中國突破對日本的影響!2.要回答這一問題,首先就必需先來看看日本在島鏈戰略里的影響!在二戰後的中國初期,日本在島鏈戰略里所起的作用是針對前蘇聯;而非中國!自然位置很重要,故日本可以快速恢復和發展;但前蘇聯在遭到中美聯合抗拒之後,逐漸衰退之時,台灣卻受利明顯多過於日本;更因為日本太過於依奈美國,故此在美國經濟危機降臨後,日本大受其拖累而受損嚴重!但再至前蘇聯分崩離析而中國大進步之後,台灣在中美間大受利益而發展成亞洲四小龍!可是當中國崛起,意識覺醒之後;軍力已經可以威脅第一島鏈了,美軍後退;故此日本則像以前的台灣一樣成了美軍的橋頭堡了!而這時所謂的第一島鏈實際以及被突破了,而非將被突破!這時我們來看日本的表現:反中,防中,修憲,強軍!而中國則也找到了最好的助手,可以避實擊虛!互相大演對台戲而秘密進行誘敵之計!日本在此中將實現軍力擴張,或許還將實現全球抵達!在中美競爭之中實現利益最大化!全球第一不再妄想,但全球第三或第四必是其之致力目標;而全球第二則是其之終始追求!中國對所有所謂的島鏈之突破,對日本只可能是好事態!畢竟美國所針對的絕非單單一個中國,或說所謂之島鏈戰略也可以是日本或印度以及其他國家的絞索!此即是筆者的回答。當然,這只是個人觀點;故此雖可錯誤也沒有什麼!

⑤ 傲慢和自私必將自食苦果,團結合作將無往不勝,二戰的哪些史實可以說明

二戰的事實有很多,主要就是像阿拉曼戰場之上的英德。

⑥ 一戰後,德國為何迫不及待發動二戰,而不是默默發展實力

德國屬於西歐國家,在歐洲是一個很重要的國家之一,他在歐洲大陸來說領土面積還是比較大的,但要是和世界上俄、美、中這樣的大國相比就顯得渺小了。他的領土面積為357167平方千米,還沒有我國的雲南省(39.41平方千米)面積大。但就是這樣一個國家,卻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特別是二戰開始後,德國把歐洲各強國暴烈的按在地板上摩擦,他們幾乎喪失了還手的能力。

結束語:

歐美國家擼羊毛的計劃,是非常錯誤的。當時如果他們真心實意的幫助德國發展經濟,而不是想著長肥了就好割羊毛,那麼等德國經濟完全走入高速發展的軌道後,興許希特勒也無法調動德國民眾的反抗心理,從而有可能避免發生如此大規模的戰爭。

⑦ 「薩拉熱窩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大事件發生嗎

1.德意志的統一和義大利的統一:在荷蘭從與英、法爭奪海上貿易與霸權敗下陣來以後,18世紀就開始了英、法兩國的爭奪。兩國經過一系列爭奪與戰爭,特別是1756—1763年間的「七年戰爭」,法國在北美與印度的殖民地與特權大都讓位於英國。英國此時正開始工業革命,在強大經濟力量的支持下,壟斷了海上貿易,成為霸主。法國雖然在與英國爭奪海上霸權中失利,但是仍然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在1789年的大革命後,拿破崙當了皇帝,曾依靠軍事力量征服歐洲大陸許多地方,最後失敗於對俄國的遠征。這說明法國是歐洲一個陸地強國。

由於英國工業革命向歐洲大陸擴散,使歐洲大陸國家的經濟有了較快的發展,加上民族主義興起、德國的統一和義大利的統一、各國實行的改革,在歐洲出現了幾個強國。除島國英國、大西洋沿岸的法國外,向東有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和俄國。這六個國家不僅在世界各地爭奪殖民地,而且也在歐洲展開競爭,政治格局不斷變化。

在法國的東面原是個鬆散的德意志帝國。在1648年簽訂的威斯特發里亞和約使德意志帝國形成為300多個互不相關的公國、侯國、伯國、主教領地國、自由城市國家和騎士領地。其中,南部的奧地利除以維也納為中心的領地外,還包括匈牙利、捷克、南斯拉夫的克羅埃西亞、波蘭的加里西亞、羅馬尼亞的特蘭西瓦尼亞、義大利的蒂羅爾,在1867年,成為奧匈帝國。北部的普魯士從18世紀開始實行工業化,並不斷擴大其領土逐步強大起來。普魯士帝國在俾斯麥擔任首相時,於1866年、1870年分別在戰爭中戰勝了奧地利和法國,排除了內、外阻力,統一了德意志,成為德意志帝國。

原來分裂為八個小邦的義大利,也從19世紀中期開始以撒丁王國為核心逐步擴大。於1870年普法戰爭時,法軍撤出羅馬,義大利軍隊進入羅馬,完成統一大業,成為義大利王國。

2.「三國同盟」的形成:德、意的統一使歐洲政治地理格局發生了變化。原來在法國的東面是分裂的德意志各邦,東南部是分裂的義大利,這使法國感到安全。現不僅德、意各自統一,而且自認是西歐霸主的法國卻敗於新出現的普魯士不得不大為震驚,難以吞下這個苦果。東面的俄國,對原來西邊領土不大的普魯士並不感到是個威脅,在與普、奧相互關系中,認為自己具有優勢。而今,普魯士不僅能打敗奧地利和法國,而且統一了德意志,成為一個超過法、奧的大國不能不使它感覺受到嚴重威脅。位於中歐的奧地利原先在北面可以左右分裂的德意志,南面又可對義大利北部施加影響,東、西兩面則可以協調法、俄,有很大迴旋餘地。現在則夾在德、意之間,深感不安。

戰敗了法國而又實現統一的德國清楚地認識到,介於法、俄之間必須與一方建立緊密聯系,否則就會兩面樹敵,自己就會在兩面作戰中失敗。德國要加強自己的力量必須與其民族、語言、文化相同的奧地利建立聯盟為基礎,才能在中歐站穩腳跟,應付各種局面,特別是防止法國的報復。為此,德國與俄、奧於1873年建立了「三皇聯盟」。

奧地利與德國不同,它與匈牙利組成奧匈帝國包括著諸多民族,它深深地陷入巴爾干半島的矛盾中。它的侵略與擴張是向著巴爾干半島。俄國也趁奧斯曼帝國衰落之時,向巴爾干半島擴張。因為那裡受奧斯曼帝國統治的斯拉夫人要爭取獨立和解放,俄羅斯則可以借支援斯拉夫人之名,擴大自己勢力范圍並進入地中海。俄、奧的矛盾使德國居間很難調和,於是「三皇同盟」很快解體。

俄國因在巴爾干半島的擴張與奧發生沖突,感到德國偏袒奧國而於1878年退出「三皇同盟」。這樣「三皇同盟」就只留下德、奧兩國保持同盟。這時,新統一起來的義大利,在地中海南岸掠奪殖民地中與法國發生尖銳沖突。原來,義大利以為距離其最近的突尼西亞會落人到自己手裡,未想到被法國搶去,這使急欲在地中海建立勢力范圍的義大利感到自己不是法國對手,如果沒有與之結盟的國家支持,就無法在地中海與法國抗衡。這樣,義大利就不能不找到德國,因為只有德國才能在歐洲大陸與北非殖民地的爭奪中制衡法國,有利於自己。不過義大利與奧地利在邊界領土上與巴爾干半島的西部也有利益上的矛盾。為了取得德國的支持,義大利不得不與奧地利在一些問題上妥協,而於1882年加入德、奧的盟約,形成「三國同盟」。

3.「三國協約」的出現:「三國同盟」的形成,法國感到對付東面一個德國已感吃力,又加上的一個義大利,對自己安全感到威脅很大。當時的英國對大陸推行「均勢政策」,不願參與結盟,而且在非洲的東部與亞洲的中南半島與法國還存在深刻的矛盾。所以,法國不得不將目光轉向歐洲東部的俄羅斯。俄國在「三皇同盟」結束後,在歐洲的擴張到處受阻,缺乏盟國支持,亦急需尋求同盟。法、俄由於雙方共同利害關系,於1891年訂立「政治協定」,1894年簽訂「軍事協定」,規定在「三國同盟」有關國家向法、俄進攻時,法、俄就應出兵共同打擊入侵之敵。

英國作為一個海上島國,始終是以維持超級海軍大國地位來制約歐洲國家的。對歐洲陸地國家,既不能容忍其海軍力量發展到可以向英國挑戰的地步,又不容忍歐陸出現一個霸主。其採取的主要辦法就是設法使歐洲陸地國家間保持平衡和均勢,並不與其他大國建立軍事同盟,以保持自己有較大的自由與迴旋餘地。它往往採取支持、資助較弱的一方向較強的一方挑戰,以分散、削弱、牽制和打擊較強一方,使其無力量與可能同英國競爭,特別是同其在海上爭雄。

從19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初,英國與法、俄在亞、非爭奪殖民地和勢力范圍方面矛盾較多,而「三國同盟」的德、奧、意在與法、俄所產生的矛盾與沖突很多是與英國利益相一致的。所以,英國當時立場明顯地偏向三國同盟。

但是,英國與三國同盟中的基礎是英、德關系。英、德關系除受彼此與法、俄關系影響外,還受英、德兩國本身的關系所制約。德國戰敗法國後得到一大筆賠款,又拿到了資源豐富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地區,工業發展迅速,例如,在國民生產總值上,1870年德國為英國的84.7%,而到1890年則為89.8%。在鋼鐵生產上,英國鋼產量在1890年是8×106t,是德國的48%。正是德國在工業生產上的發展趕上與超過英國,使德國在爭奪殖民地、海外投資、發展海軍方面與英國發生尖銳矛盾。

在爭奪殖民地與勢力范圍方面,除了在西南非、東非、中國山東等地區德國與英國發生沖突外,更重要是在巴爾干與西亞地區。從19世紀末,德國積極開展修築一條從柏林經君士坦丁堡到伊拉克的巴格達的鐵路的活動。這條鐵路穿過巴爾干半島、小亞細亞到達波斯灣,不僅德國可以獲得經濟利益,更重要的是德國開辟了一條到達亞洲波斯灣的快速通道。出了波斯灣就進入印度洋和太平洋,這對英國在印度與遠東的利益帶來巨大威脅,英國當然是無法忍受的。

在海軍方面,德國意識到,沒有強大的海軍不僅無法與英國爭奪海外殖民地,也無法保衛自己海岸的安全。當德國的工業基礎趕上英國時,德國就於1898年和1900年分別通過其第一個和第二個海軍發展方案。在發展方案序言中明確宣布,德國必須保持足夠的海軍力量,以至在和最強大的海軍國家作戰時,能夠威脅那個國家的優勢。按照這個方案英國和德國兩國在1900、1910、1914年戰艦噸位比例分別如下:1∶0.26、1∶0.44、1∶0.48。結果,德國海軍發展速度加快,從1900年的世界第五位上升到1910年的第二位,僅次於英國。由於英國在1898—1901年與德國談判海軍控制失敗後,也加緊了海軍的建設,到1914年大戰開始時,海軍戰艦噸位達到2.71×106t,比1900年的1.06×106t噸增加了1.55倍。

英國感到德國的經濟不僅會趕上自己,而且會超過自己。以這樣的經濟基礎與力量,德終將成為歐洲的第一強國,同時也將是英國海上霸主的最大競爭者。面對這種前景與形勢不得不將其原來的依均勢和平衡所確定的方向撥向另一個方向。在面對「三國同盟」的強大壓力下,法、俄也分別調整其與英國的關系,採取妥協。於是英法、英俄分別於1904年和1907年簽署協約,結成了與「三國同盟」相對立的「三國協約」。歐洲的六個強國恰好形成三對三的陣勢。一個是位於中歐,南北相聯;另一個是東西並列,形成夾擊之勢。

⑧ 德國對元首愛恨交加《希特勒回來了》到底告訴了我們什麼

曾經的的果園生希特勒,他本人確實是一位窮凶極惡的罪人,他的出現為這個世界帶來了無數的悲劇,不只是別的國家,就連德國本身也遭到的重大的打擊。所以關於希特勒犯下的種種罪行,不論如何都沒有辯駁和被原諒的餘地。很多德國人民也總是以希特勒的存在為恥,但希特勒作為曾經的領導者,他給德國帶來的影響是無法磨滅的。

那些孩子長大之後,因為從小的環境和教育,自然而然就成為希特勒的忠實追隨者,希特勒也憑借著這份號召力,才能實施他的野心。這也是德國人們對他愛恨交加,感情復雜的原因,因為他的的確確曾經是受苦的人們的救星,但同樣也是他,為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⑨ 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軍損失不過30幾萬,為何卻是二戰轉折點呢

斯大林格勒戰役德國軍隊損失了150萬,蘇聯軍隊損失了200萬,蘇聯為什麼卻說自己的得勝了,全國人民士氣高昂、歡欣鼓舞,可是德國人卻垂頭喪氣,如喪考妣?

蘇聯雖然號稱戰斗民族,但是戰鬥力跟德國比還是相距甚遠,不在一個檔次,關於這一點,已經從蘇德戰爭中兩軍的損失得到明證。

蘇德戰爭進行了四年多,德軍有395萬人陣亡,而蘇軍的陣亡人數為510萬。

然而笑到最後的是蘇聯人,最終吞下失敗苦果的卻是德國人。這是為什麼呢?

⑩ 誰能給我講講普法戰爭,普魯士和德國有什麼關系一直講到巴黎公社,謝謝。

普法戰爭是指1870~1871年普魯士同法國之間的戰爭。因爭奪歐洲大陸霸權和德意志統一問題,普法兩國之間關系長期緊張。1870年7月14日,俾斯麥發表了挑戰性的「埃姆斯電報」,觸怒了法國政府。7月19日,法國對普宣戰。戰爭開始後,法軍接連敗北。9月2日,拿破崙三世親率近十萬名法軍在色當投降。4日,巴黎爆發革命,成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但普軍仍長驅直入,包圍巴黎。1871年1月28日,巴黎失陷,兩國簽訂停戰協定。2月26日,雙方在凡爾賽簽訂初步和約。5月10日在法蘭克福簽署了正式和約。這次戰爭使普魯士完成德意志統一,結束了法國在歐洲的霸權地位。
戰爭成因
普魯士為了統一德國,在1864年及1866年先後擊敗了丹麥及奧地利,但法國卻仍然在幕後操控著南德意志諸邦,企圖阻礙德國統一。在普奧戰爭結束後,法皇拿破崙三世要求俾斯麥同意,把萊茵河西岸的巴伐利亞和黑森-達姆施塔特的部分領土合並於法國,作為對法國在普奧戰爭中保守中立的報償。俾斯麥斷然拒絕,並立即把拿破崙三世的這個意圖通知了巴伐利亞國王及南德諸邦政府,從而在南德諸邦造成了令法國恐懼的心理。利用南德的這種心態,俾斯麥遂與它們締結了秘密的攻守同盟條約。在這種情勢下,只要打一場普法戰爭就可以激發南德諸邦的民族感情,就可以推動它們與北德聯邦合並為此,在普魯士首相俾斯麥的策動下,以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製造爭端,令法皇拿破崙三世對普宣戰,普魯士藉此團結德意志民族,進攻法國。
戰爭性質
1870年的普法戰爭,對交戰雙方來說,都想進行這場戰爭,但作戰的動機不一樣。19世紀70年代以前的德意志,長期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況,經濟發展落後於歐洲其他大國。普魯士容克地主的代表普王威廉一世和首相俾斯麥,決心用武力來統一德國,並實現德國稱雄歐洲的夢想。因此在1864年和1866年相繼對丹麥和奧地利發動王朝戰爭,取得統一德意志的領導權,並建立北德意志聯邦,在實現統一的道路上邁出關鍵的一步。這時南德四個邦(巴登、黑森、符騰堡和巴伐利亞)以法國為後盾,仍各據一方。
德國的統一,受到鄰國──法蘭西第二帝國的阻撓。路易·拿破崙·波拿巴夢想恢復拿破崙帝國的版圖,謀求法國在歐洲的霸主地位。以普魯士為首的北德意志聯邦的崛起,使法國在歐洲多了一個競爭對手。於是法國千方百計阻止普魯士統一德國南部四個邦,並企圖通過對外戰爭,緩和國內矛盾,稱霸歐洲。普法之間的矛盾迅速激化。普法戰爭是德國為完成統一及爭奪歐洲霸權的一場不可避免的戰爭。在戰爭爆發之前,俾斯麥使用了外交手段,誘使拿破崙三世主動挑起戰爭。色當戰役後,法國已敗陣,第二帝國又被推翻,阻止普魯士統一德國的法蘭西第二帝國已不復存在。而普軍卻繼續向法國推進,包圍巴黎,並迫使法國簽訂了割阿爾薩斯和洛林,賠款50億法朗的條約。從普魯士方面看,戰爭的性質發生了變化,從防禦轉變為侵略,進行一場帶有掠奪和爭霸性質的非正義戰爭。
戰爭經過
第一階段7月19日法國向普魯士宣戰。到7月底才集結於邊境8個軍約22萬人,由拿破崙三世任總司令,勒布夫為總參謀長。拿破崙三世將自己的軍隊作了3線部署:第1線為主力萊茵軍團,轄3個軍,配置在法德邊境的提翁維爾和比奇之間,開始由法皇親自指揮,後由巴贊元帥指揮;第2線為2個軍,配置在斯特拉斯堡和麥茨,由麥克馬洪元帥指揮;第3線為預備隊2個軍,配置在南錫和夏龍。這本來是一個先發制人的進攻部署,計劃集中兵力迅速越過國界,向法蘭克福突進,切斷南北德意志的聯系,迫使南德意志各邦保持中立,全力擊敗普魯士。
但與此同時,普軍由威廉一世為總司令,毛奇為總參謀長。計劃集中優勢兵力,進攻阿爾薩斯和洛林,力圖將法軍主力殲滅於普法邊境或將其趕到法國北方,繼而進攻巴黎。普軍動員計劃周密,由鐵路運輸部隊,至7月底,已於邊境集結3個軍團約47萬人,火炮1584門。
普魯士騎兵攻擊法國火槍隊
8月2日,法軍以3個師在薩爾布呂肯地區首先向普軍發動進攻,但並無有力的作戰行動,僅同敵人前衛部隊進行一些小規模接觸。普軍旋於8月4日轉入進攻,越過國境。法軍在邊境地區不利的陣地上迎擊普軍的進攻,普魯士王儲弗里德里希·威廉的第三軍團以10倍之眾在維桑堡會戰擊敗法軍杜埃將軍的師(8月4日),法軍死傷23%、8月6日兩軍在沃爾特再戰,法軍重騎兵發動勇猛的沖鋒,但普軍卡爾·腓特烈親王的第二軍團有13萬,重創麥克馬洪元帥的第1軍4萬人。同日屬於巴贊軍團的法國弗羅薩爾將軍的第2軍也在福爾巴克戰敗,敞開了進入洛林的大門。
戰後有一個戰役間歇期,由於普軍主力也未能充分展開,不能連續進攻,乘勝追擊。而法軍雖由於戰前准備不足,在邊境地區會戰中打了敗仗,但主力並未受到普軍的重大打擊,損失有限;同時邊境的陣地是為進攻而設的,根本不適於防禦。在這種態勢下,法軍主力理應有計劃地撤向戰區縱深,補充兵員,調整部署,待機與普軍決戰。但是,初戰失敗後立即產生政治影響,埃米勒·奧利維耶垮台,8月10日夏爾·庫贊·蒙托邦組閣,此人已經74歲,屬於皇後為首的主戰派。由皇後攝政的巴黎政府出於維護本身統治的政治需要,一再干預前線指揮員的作戰部署,阻止一線部隊向戰區縱深後撤;而身在前線指揮的法皇竟然也附命巴黎,從而鑄成了自吃苦果的大錯。本來由法皇指揮的主力萊茵軍團,最初已下令向戰略腹地夏龍兵營退卻,但巴黎政府卻認為,如果軍隊一撤退,首都就要造反,堅持不應後撤。
於是,在8月9日,法皇改變了原計劃,停止部隊撤退,決定不惜一切代價死守梅斯。8月12日,疾病纏身的拿破崙三世把萊茵軍團的指揮權交給了巴贊元帥。巴贊猶豫不決,時而決心退向夏龍與麥克馬洪會合,時而決心在梅斯防禦。當最後決定向夏龍撤退時,已喪失時機,普軍已逼近。經8月14日的馬爾斯拉土爾會戰和8月18日的格拉沃洛特-聖普里瓦會戰,兩軍都表現了難以置信的勇猛,法軍炮火十分猛烈,康羅貝爾和格本捉對廝殺,雖然普軍第一、第二和王軍禁衛軍損失慘重,但攔住了法軍的退路,巴贊軍團被普軍第1、第2軍團7個軍和3個騎兵師(16萬人)合圍於梅斯。麥克馬洪率軍(12萬餘人、393門火炮,76門「米特拉約茲」炮)退往夏龍。他原准備誘敵深入,在巴黎城下與普軍決戰。攝政的歐仁妮皇後和帝國首相八里橋伯爵夏爾·庫贊·蒙托邦擔心繼續退卻會在國內引起動盪或革命,皇後認為:「只有皇帝的敵人才會同意他返回巴黎」。8月22日,由議長勞爾率領一個代表團來到法皇大本營,勸皇帝不要返回巴黎,命令麥克馬洪向梅斯進發。接著,巴黎的攝政會議又給皇帝發來電報:「若不支援巴贊,則對於巴黎將發生極惡劣的後果。面臨著這個局勢,首都能否防禦實頗有疑問。」於是皇帝又附命於巴黎。就這樣,夏龍軍團走上了在色當被殲的絕路。麥克馬洪於8月22日率軍從蘭斯出發前往梅斯。此時,從柏林傳來一則假消息,說除圍攻梅斯的部隊外,普軍決心全部向巴黎挺進。實際上普軍第3軍團仍在繼續追擊麥克-馬洪軍團,並向右實施大膽迂迴,協同新編成的第4軍團將麥克馬洪率領的法軍連同拿破崙三世一起圍困於色當。
在9月1日至2日,普法兩軍於色當進行決定性的大戰,即色當會戰。9月1日上午,普軍佔領了符里濟、棟舍里等地,成功切斷了法軍西撤的道路,並從後堵截法軍。而在當天中午,普軍亦完成了對法軍的合圍,並以強大的火炮作出攻擊。當時下午,在法軍數次試圖突圍失敗後,拿破崙三世被逼於下午4時半派人呈信威廉一世,表示願「將他的佩劍交到陛下的手中」。9月2日,拿破崙三世正式率8.3萬官兵向普軍投降。在這場戰役中,法軍損失12.4萬人,普軍只損失了9000多人。法國舉國嘩然。
普法戰爭期間,恩格斯在他發表的一系列戰爭短評中就指出,有三個基本錯誤導致色當慘敗:「第一,法軍在迎擊敵人的進攻時所處的陣地,使獲勝的德軍能夠楔入法軍分散的各軍之間,結果把法軍割裂為兩支獨立的部隊,並使它們彼此不能會合,甚至不能配合作戰;第二,巴贊軍團在麥茨行動遲疑,結果被緊緊地圍困在那裡;第三,援救巴贊所用的兵力和所沿的路線-,簡直是唆使敵人俘虜全部援軍。」恩格斯在這里講的法軍所犯的三個基本錯誤,究其原因,除巴黎政府的錯誤戰略指導外,也和前線的最高指揮官的錯誤有關。
首先,當法軍在邊境初戰失敗決定後撤,而巴黎政府不讓主力萊茵河軍團後撤時,作為法軍右翼部隊統帥的麥克馬洪理應審時度勢,從戰爭的全局出發,率部向萊茵軍團靠攏,以便協同作戰。這樣,萊茵軍團就有可能避免被普軍合圍。但他卻機械地單獨退向夏龍,從而給普軍提供了一個趁勢把整個法軍分割成兩部分,進而予以各個擊破的條件。
其次,退到梅斯的十幾萬法軍,如果不是巴贊和拿破崙三世的因循貽誤,也是完全有可能克服巴黎政府的阻撓,在陷入重圍之前安全地後撤到夏龍地區的。但他們猶豫不決,仍想在麥茨要塞作毫無希望的固守,結果被普軍堵住了退路;被圍後,巴贊又消極等待援軍,不積極組織突圍。對此,恩格斯在他的《戰爭的危機》的短評中就敏銳地指出:如果巴贊不想把整個法國奉獻給入侵者,不想使自己困在一個飢餓很快會迫使他投降的地方作戰,他就應立即從麥茨退卻。然而他仍在原地未動。
再次,更為直接的是麥克馬洪違背作戰的基本原則,選擇了繞道邊境城市色當去解救麥茨的錯誤行動路線。從當時戰場的實際情況看,對麥克馬洪來說,去麥茨的路線,最短、最快、最可靠的是直接穿過普軍第3軍團。當然,這樣做既需要有敏銳的戰略眼光,又需要有戰勝強敵的勇氣和魄力,但他在這兩個方面都缺乏應有的素質,因而也就不得不走上色當被殲的道路。色當這塊彈丸之地,北面距離比利時邊境只有8公里,西面和西南面又是一條大河——麥士河。會戰過程中,10餘萬法軍在普軍四面夾擊下,最後被擠壓到縱深和正面僅三四公里的弧形地帶內,既無法實施機動,又難以進行適當的疏開配置。這樣,僅普軍集中幾百門火炮進行炮擊所造成的損失,就足以使法軍無法支持下去。
第二階段9月4日,資產階級趁機於法國國內發動政變,推翻法蘭西第二帝國,成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組成以路易·朱爾·特羅胥將軍為首的「國防政府」。至此,德國民族統一的障礙已消除,但普魯士當局決心將戰爭繼續下去,派兵向巴黎進軍。從此,普魯士所進行的戰爭已轉變為侵略戰爭。
對法國來說,普法戰爭到第二階段已轉變為進步的民族解放戰爭。人民要求實行普遍武裝。「國防政府」企圖與敵人勾結,阻止革命運動繼續發展,並已著手同俾斯麥舉行秘密談判,此時懾於人民的壓力,雖然拖了很久但被迫採取措施以加強巴黎的防務。德軍向法國首都推進時如入無人之境,9月19日即將巴黎團團圍困。9月23日,德軍佔領圖勒,9月27日,斯特拉斯堡守軍投降。全靠人民的愛國熱情,法國才得以建立了一支龐大的軍隊(包括國民自衛軍、自由射手和巴黎及其它要塞守軍在內共約一百萬人),這給普軍指揮部帶來了極大困難。所有德軍被牽制在各要塞,繼續圍攻梅斯和巴黎。集結於圖勒和布爾歇兩地的法盧瓦爾集團軍准備前去為巴黎解圍。此時,法軍萊茵集團軍司令巴贊元帥卻同敵人進行秘密談判,這一叛變行為對共和製法國是個打擊。結果,法國最精銳的一個集團軍(17萬人)在被圍梅斯72天後,於10月27日不戰而降。恩格斯指出:「……這是戰史上前所未聞的事件」(《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66頁)。德軍將由此而騰出的兩個集團軍壓向法國盧瓦爾集團軍和北方集團軍,兩個集團軍均被德軍主力部隊所擊敗。 由於巴贊投降,法國政府又無意組織防禦和同敵人進行秘密停戰談判,人民飢困交加,巴黎勞動群眾遂於10月31日舉行起義,但遭到鎮壓,11月7日,盧瓦爾集團軍發起進攻,11月9日,在庫爾姆附近擊潰敵巴伐利亞第2軍,佔領奧爾良,但12月4日遭到德軍反擊,被迫退出奧爾良。
1871年1月,法北方集團軍在聖康坦附近失利,東方集團軍又在貝爾福附近遭到失敗。法國戰事每況愈下,處境艱危。1870年12月27日起,德軍使用502門重炮對巴黎實施轟擊。巴黎守軍被困4個月之久。在此期間,他們利用氣球(先後有65個氣球載164人飛出巴黎,包括堅決主抗抗戰的甘必大)和信鴿與各野戰集團軍保持聯系。 1871年1月22日,巴黎居民再次舉行起義。法國政府鎮壓起義後,同德軍指揮部進行了最後的談判,於1月26日簽訂關於巴黎投降的條約,1月28日又簽訂了停戰協定。巴黎要塞大部分炮台連同火炮和彈葯移交給了德軍。2月26日,草簽凡爾賽和約。在國民議會批准和約草案之前,德國人獲得了將軍隊開進巴黎的權利,這些軍隊到3月3日和約批准後才撤出巴黎。3月18日,巴黎人民起義成功,巴黎公社(1871)宣告成立(參見巴黎公社起義),這個公社一直存在到5月28日。5月10日,德法兩國簽訂法蘭克福和約(1871),確認凡爾賽和約草案的基本條款。
戰爭影響影響(法國)
1、導致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垮台和共和國的確立。
1870年9月4日,當色當戰役法軍大敗,拿破崙三世連同在色當的法國官兵全部作了俘虜的消息傳到巴黎後,巴黎廣大人民群眾對拿破崙三世統治的不滿,立刻象火山一樣爆發了。工人和小資產階級群眾擁入波旁宮立法團會議廳,要求廢除帝制,恢復共和,共和派議員甘必在市政廳正式宣布成立共和,建立臨時政府,法蘭西第二帝國垮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建立。從此以後,帝制在法國結束,共和逐漸穩固下來。
2、直接促使巴黎公社建立
色當戰役後,普魯士軍隊繼續長驅直入,佔領法國整個東北部,並向巴黎推進。至此,普魯士所進行的戰爭已由統一戰爭演變為非正義的侵略、掠奪法國的戰爭。法國廣大人民群眾堅決要求普遍武裝人民,抵抗普魯士的侵略,而自稱「國防政府」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卻害怕武裝起來的巴黎人民,加快了投降的步伐。梯也爾政府在凡爾賽同德國簽訂了和約,條約規定:法國向德國賠款50億法郎,割讓阿爾薩斯省全部和洛林省一部,賠款付清以前,德國佔領法國6個北方省。
在梯爾也政府進行賣國的同時,巴黎無產階級加強了自己的斗爭,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起義,梯也爾政府逃往凡爾賽宮,資產階級政府在巴黎的統治土崩瓦解,巴黎無產階級取得了世界歷史上無產階級革命的第一次勝利,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
3、影響法國第二次工業革命和經濟發展進程
普法戰爭中,法國對普魯士簽訂屈辱和約,法國賠款50億法郎,加上戰爭損失,總計資金損失達200億法郎,致使經濟發展資本投入不足;又割讓鐵礦蘊藏豐富的阿爾薩斯和洛林,使經濟發展所需資源嚴重缺乏;再加上賠款付清以前,德國佔領法國6個北方省,使國內市場進一步狹窄。所有這些,極大的延緩了法國經濟的發展,使法國第二次工業革命進展緩慢,在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法國工業革命和經濟發展進程明顯落後於美、德、英之後。
4、法國的歐洲霸權衰落
普法戰爭中,戰敗的法國割地賠款,使法國失去了自克里米亞戰爭以來形成的西歐和中歐大陸的霸權地位,從而使法國的歐洲霸權地位衰落。
5、使法國的對外政策發生變化
普法戰爭法國戰敗後,法國對德國的優勢地位和潛在力量保持高度的警惕,並一直想報戰敗之仇,但單靠自身力量,是絕對不能戰勝德國的,這樣法國開始調整與歐洲國家,如英、俄的關系,以尋求盟國的支持,共同對付德國。
影響(德國)
1、完成統一
普法戰爭後,普魯士打敗法國,從而排除了法國對普魯士統一的干擾。1870年11月,代表北德意志聯邦的俾斯麥與南德四邦政府締結聯合的和約,南德四邦與北德意志聯邦合並,成立「德意志帝國」。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正式即位為德意志帝國皇帝,德意志統一最終完成。
2、加快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程和經濟發展
普法戰爭使德國最後完成政治上的統一,形成了統一的國內市場和獨立的經濟體系;德國從法國攫取了五十億法郎的軍事賠款和擁有豐富鐵礦的阿爾薩斯、洛林,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巨額資金和豐富的礦產資源;特別是對外戰爭的勝利,使容克地主、資產階級更加醉心於對外侵略擴張,大批軍事訂貨,刺激了重工業的發展。這使德國資本主義經濟呈現跳躍式發展,迅速完成工業革命,到19世紀末,其實力超過法國、英國。
3、德國歐洲霸權地位上升
普法戰爭中,德國戰勝法國,一躍成為歐洲舉足輕重的強國,這就改變了自克里米亞戰爭以來的歐洲格局,使德國在歐洲的霸權地位上升,成為強大的「中歐帝國」。
4、使德國的外交政策發生新的變化
普法戰爭後,一方面,德國的強大使德國進一步加快了對外擴張的步伐「我們也要求日光下的地盤」,另一方面,在歐洲,德國雖打敗了法國,卻不能以武力將其消滅,德國以後便以推行孤立法國,防止歐洲大國與法國結盟作為它的外交政策。
影響(義大利)1870年7月,普法戰爭爆發後,拿破崙三世不得不調回駐羅馬的軍隊,9月初,義大利軍隊和加里波第的志願軍進入原被法國控制的教皇轄地,佔領羅馬。後根據公民投票,羅馬合並於義大利,教皇被剝奪世俗權力,避居梵蒂岡。至此,義大利藉助於普法戰爭法國的失敗,趕走了法國的勢力,收回被法國佔領、控制的教皇轄地,最後完成統一。
對國際政治格局的影響普法戰爭打破了相對平穩的歐洲均勢關系,德意志帝國崛起,法國衰落,改變了殖民主義力量對比,從而加劇了列強之間的矛盾,促使殖民主義國家重新調整相互之間的關系。德國力圖以一個聯合起來的歐洲,孤立法國,包圍不穩定的法蘭西共和國,它協調了與俄國和奧匈帝國的矛盾,1873年三國正式形成「三皇同盟」,實現了孤立和削弱法國的目的。隨著對殖民地的爭奪加劇,三國之間的關系逐漸惡化,1878年柏林會議後,「三皇同盟」瓦解。1882年德又與奧意形成三國同盟,與此同時,法與英俄也逐漸接近,形成三國協約。從而在歐洲形成兩大軍事集團,兩大軍事集團瘋狂的擴軍備戰,進一步加劇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最終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主要結果
普法戰爭主要結果是,德國實現普魯土統治下的統一,建立了德意志帝國。德國統一雖是歷史上一次進步事件,但它不是通過革命的,民主的途徑,而是通過反動的,自上而下的「鐵血政策」(俾斯麥語)而取得的。除本國國土外,德意志帝國還將波蘭和法國部分領土並入自己版圖,一個侵略成性的普魯士容克地主階級開始主宰德意志帝國。歐洲中心出現了一個危險的戰爭策源地。
普法戰爭以法蘭西帝國的崩潰和法國資產階級政府的投降而告終。根據和約,法國賠款並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1871年1月18日,普王在凡爾賽即位為德意志帝國皇帝,德國實現統一,歐洲大陸的局勢隨之發生巨大變化,德法兩國的矛盾進一步加劇,成為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重要因素之一。
勝敗原因
普法戰爭雙方勝敗的原因是:
法國政治腐敗,戰爭計劃不周,軍隊編制不合理(除近衛軍外,平時無師、軍兩級編制,臨戰才編組);動員、集結緩慢;後勤供應落後,作戰指揮混亂。
普軍戰爭計劃周密;兵員充足;動員、集結迅速;裝備優於法軍(普軍優越的鋼制線膛炮抵消了法軍沙斯波式擊針槍的優勢);在毛奇領導下的總參謀部指揮有方。
戰爭意義
法蘭克福和約的條款十分苛刻,從而使法德兩國之間的矛盾愈加深化,並最終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爆發的一個原因。普法戰爭的經驗表明,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對於建立龐大的資產階級軍隊並使其預先做好周密的戰爭准備具有重大意義,總參謀部在准備和實施作戰方面作用極大,編制動員計劃和鐵路運輸計劃以及在軍事上使用電報都具有特殊的意義,德軍依靠上述措施才得以先於對方完成動員和戰略展開,從而掌握了戰略主動權。軍隊指揮亦有變化。毛奇不是靠下達集中統一的命令指揮各集團軍,而是給各集團軍司令官下達個別訓令,各集團軍司令官則依據訓令和本區具體情況機斷行事。軍隊可在寬大正面作戰,並可實施包圍敵軍兩翼的機動。大量軍隊在寬大正面上協同作戰的做法越來越清晰地表現出現代戰役的特點。普法戰爭期間,新式作戰兵器和較完善的武器裝備(德軍的火炮和法軍的沙斯波式擊針槍)對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步兵戰斗隊形繼續得到完善,散兵線隊形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運用。火力的加強大大增強了軍隊防禦的穩定性,給敵方突破防線增加了困難,並提高了戰術機動的作用。普法戰爭後,許多國家都實行普遍徵兵制。
巴黎公社普魯士並不滿足於法國皇帝的投降,繼續大舉進攻法國。在9月19日,普軍包圍巴黎。為了保衛巴黎,巴黎市民建立了194個營的國民自衛軍,人數達30萬人,由市民選舉產生的國民自衛軍中央委員會領導。這是一支與第三共和國對立的政治力量。
1871年1月28日,法國與德國簽訂停戰協定。
2月26日,草簽凡爾賽和約。
3月18日,巴黎市民發動起義,僅僅一天佔領了市政廳。法國政府遷往巴黎城郊的凡爾賽宮。
3月26日,巴黎人民進行投票,選舉產生了巴黎公社。
法國政府隨即與德國簽署法蘭克福條約,以割讓與德國接壤洛林和阿爾薩斯兩省,並賠款50億法郎的代價,換取德國從法國撤軍和釋放戰爭中被俘的十萬法國戰俘,並隨即用於鎮壓巴黎公社。最後巴黎公社不敵,被法國政府消滅,成員大多被處決。

閱讀全文

與德國自吞苦果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7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1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1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