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二戰時德軍中竟有15萬猶太人服役,納粹不是極端反對猶太人嗎
當以希特勒為首的德國納粹奪取德國政權後,納粹集團就開始對歐洲猶太人實行了令人發指的種族滅絕政策,在慘無人道的種族屠殺中,超過五百多萬猶太人被屠殺,僅著名的奧斯維辛集中營,就埋葬著上百萬的猶太冤魂。這一場恐怖的種族滅絕浪潮,讓歐洲將近2/3的猶太人被滅絕,那些倖免於難的猶太人,大多隻能背井離鄉,以此逃離德國納粹的血腥屠殺。
二戰時德國軍隊
由此一來,希特勒就借著偽造的血統證明讓猶太人被迫“變種”,允許猶太人在軍中服役。對於絕大多數難以逃脫納粹魔掌的年輕人來說,以雅利安人的身份在德軍軍營中服役,就可以幫助他們擺脫種族屠殺政策的劫難,甚至連帶他們的親人都可以逃過一劫。
正是因為希特勒的這種政策,才為德國軍營召集了將近15萬的猶太人血統士兵。但是,這對於猶太士兵而言,又是一件非常殘酷的事情,曾經猶太人被納粹屠殺殆盡,現在卻要為了這些惡魔沖鋒陷陣、戰死沙場,想必這種心理上的折磨,也曾是猶太士兵心中最難跨越的苦難鴻溝。
❷ 二戰時期德國有多少人口 軍隊數量這么龐大,好像做多時期達到800多萬。 不會所有青壯年都被招募入伍了吧
你不能這么說
幾乎全部德裔美國人都回國了
人家民族團結
而且
德國兼並了奧匈和捷克
這些本來都算一個民族的
你去研究下歐洲各國的歷史
比較坑爹
可以說基本上都是親戚
你打我我打你的
不過基本上打下鄰國都不會讓人家亡族滅種
而看看我們國家的歷史
再加上鐵木真的西征
匈奴帝國的西征
都是黃種人
打過去都是屠殺啊屠殺
黃禍論也是以此為基礎的
所以說
德國佔領其他國家
反抗勢力不是很多
不過總量加起來也是蠻可觀的
德國也有外籍軍團
也有盟國
盟國也出兵啊
哦他們叫協約國也叫軸心國
以瓜分世界的協約…………
不過貌似
德國一戰二戰都是以少打多啊
不得不承認人家比較牛
不過他們的徵兵比例不是很高
1/8到1/10
那個看看蘇聯
你就懂了
再看看中國南宋
你會更懂
至於娃娃兵
亡國滅族的時刻
別說娃娃兵了
人家可是自願的
看看蘇聯
那叫動員兵
玩過紅警2的都知道
蘇俄的動員兵便宜
不懂的你看看
《兵臨城下》
那個裡面還有一點美化
比較真正的更加誇張
鐵喇叭+紅旗+左輪+輕機槍=無窮無盡的兵員
人家德國士兵陣亡要給撫恤金的
蘇聯呢
……………………
你怎麼跟人家玩
蘇聯沒有加入日內瓦公約
德國人虐待蘇聯戰俘
全世界都在譴責都是唾罵
美國加入了日內瓦公約
還虐俘
全世界一批河蟹
蘇俄人虐待德國戰俘根本就不會讓其他人知道
我國不也是全民皆兵么
不是有句話么
讓日本帝【蝦米】國【蝦米】主【蝦米】義滅亡在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
二戰
我國可是四萬萬五千萬兵力啊- -
⊙﹏⊙b汗
剔除漢奸、偽軍、警察、學生、某些大商人大地主,
還能剩多少
不過總歸是比日本人家全國人口都多
德國二戰地球是所有青壯年都被招募入伍了
二戰後
德國18-32歲的男人幾乎死光了32-45的沒有剩下幾個
你懂了吧
這個民族凝聚力
你比不上
別說日本
二戰美軍有日裔軍團
我們么更丟人了
漢奸偽軍什麼都不談了
還有台灣組建的日軍
台灣籍日軍在抗戰戰場上
比日籍日籍更加殘忍血腥
悲哀哦
看看現在買洋車
看看弄個什麼OPPO什麼斗山(大宇)現代
我不是想說什麼抵制什麼日貨、南朝鮮棒子貨
只是想說
以使用日貨、南朝鮮棒子貨為榮
自以為高人一等
幸虧我國是採用火葬制度的
你們的先人都要挑起來了
丟人不
人家日貨、南朝鮮棒子貨先進
我們承認
我們要學習
山寨是我們最強力的武器
你買
我不反對
我也沒有資格反對
你們有錢
怎麼花是你們的事情
我僅僅是提出一個倡議
在我國有自己的產品
類似、接近於或者可以替代日貨、南朝鮮棒子貨而且能節約社會產值的時候
請支持國產支持山寨日貨、南朝鮮棒子貨
在使用國產產品成本高於日貨、南朝鮮棒子貨
你們買,沒有錯
你們是為國家節約能源節約資源
還有建議別到處炫耀自以為高人一等
你們過度的刺激
只能引起社會的不安定
沒有人吃飽了過得還不錯
還回去搞恐【蝦米】怖襲【蝦米】擊
這么高的犯罪率其實都是被某些人逼的
看看德國的民族凝聚力
看看人家多麼尊重技工、工程師、勞動人民
我國的龐大的人口基數
做到人家那點是痴心妄想
多給我們工人階級一點尊重吧
無產階級建立的政權打下的江山
受苦受累被瞧不起的還是我們無產階級
悲哀啊
❸ 德國現在有軍隊嗎
德國有軍隊的根據德國《基本法》規定,聯邦總理為戰時軍隊的最高統帥。最高國防決策機構為聯邦安全委員會,由聯邦總理任主席。國防部是最高軍事行政機關。聯邦國防軍總監察長(相當於總參謀長)是國防部長的最高軍事顧問,列席聯邦安全委員會的會議。3個軍種指揮參謀部直接隸屬於國防部,是各軍種的最高軍事指揮機構。各軍種監察長既是各軍種的最高指揮官,又是總監察長的顧問。
德國實行全民義務兵役制度,士兵服役期為10個月。
德國建軍節4月8日,但一般不舉行大型的慶祝活動。
武裝力量現役部隊兵力為33.35萬人。全國共有軍事基地734處。
❹ 誰能介紹一下德國軍隊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規定,德國國防部長擁有德國聯邦國防軍的最高指揮權,而在戰時則由德國總理統領。
德國實行徵兵制,年滿十八歲的男性有義務服兵役,或通過為公共福利設施如老人院、醫院義務工作來替代兵役。
德國聯邦國防軍的兵力約二十五萬人,當中五萬人為十八至二十五歲,在軍中服務最少九個月的徵兵。德國政府計劃在未來削減軍隊的人數[1]。自1975年有女性進入聯邦國防軍服務起,都是被分配在醫療部隊進行後勤工作,這些女性為此進行上訴。2000年,歐洲法院決定放寬女性選擇服務崗位的權利,2001年起,女性可以到前線服務,不僅是負責後勤工作,更可參與軍隊的任務。至今有大約一萬三千名女性正在服役,當中為數不少的人曾經參加過維持和平任務及其他行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後被解除武裝,聯合國勒令德國不得重建任何武裝部隊,只能保留小規模的國境防衛隊及掃雷艇部隊作為防衛之用,德國的國防由四個佔領國美國、英國、法國及蘇聯的部隊共同負責。
然而朝鮮戰爭後,隨著東西方兩邊陣營的關系開始緊張,各國對德國的非軍事化政策有所改變。1949年德國分裂為屬於社會主義陣營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和資本主義陣營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蘇聯更讓東德秘密重新建軍,因此美英法三國便開始考慮解除對德國的軍事禁令。1950年,西德第一任總理康拉德·阿登納在萊茵蘭-普法爾茨召集前國防軍的高級將領商討創建全新西德軍隊的事宜,討論確定了新軍隊的基本構思。後來,自由民主黨出身的前將領哈索·馮·曼陀菲爾提議把新建的軍隊命名為「聯邦國防軍」(德語:Bundeswehr),獲得德國聯邦議院確認。
1955年11月12日,聯邦國防軍正式建立,該天是普魯士將領格哈德·馮·沙恩霍斯特誕辰二百周年。在《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的修正案後,1955年西德正式加入北約,1956年開始推行全國徵兵制,年屆十八至四十五歲的全國男性必須義務服兵役。
冷戰期間,聯邦國防軍成為北約在中歐的防衛主力。當時的聯邦國防軍擁有四十九萬五千人的兵力,以及十七萬的非現役的文職人員。陸軍三個軍團由十三個師所組成,坦克及裝甲運兵車亦經過武裝;空軍大部份的戰斗機成為北約聯合防空軍(NATINAD)的一部份;海軍則在北海及波羅的海進行巡邏。
兩德統一後(1990年-現今)
1990年兩德統一後,美英法蘇四國與西德政府簽署《德國最終解決條約》(英語:Treaty on the Final Settlement with Respect to Germany,德語又稱:Zwei-plus-Vier-Vertrag,即《二加四條約》),聯邦國防軍削減三十七萬人,前東德的國家人民軍解散,其中大約五萬人並入聯邦國防軍。在這五萬人當中,很多都因為役期屆滿而離開,而國家人民軍的軍官則繼續日常任務。
此外,很多聯邦國防軍用不著的東德軍備都被廢棄拆除,或是賣去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立陶宛及印尼等國,國家人民軍擁有的裝甲運兵車則悉數售予土耳其。
今天的聯邦國防軍主要參加一些聯合國實行的國際維持和平任務、人道救援任務及北約的軍事行動。2000年以後,聯邦國防軍改制,增加了聯合後勤總部(德語:Streitkr�0�1ftebasis)及聯合醫療部隊(德語:Zentraler Sanit�0�1tsdienst),以統合三軍的後勤支援事務。
德國聯邦國防軍成為北約的一員後,負起了防衛中歐的義務。德國基本法第87條a中規定,聯邦國防軍的活動只限於防衛以及救援事務。
但是在1990年以後,國際政局起了很大的變化,聯邦國防軍也因著這個變化改變了行動的范圍。1994年,聯邦憲法法院認為基本法所定的「防衛」不只在於防衛德國國境,也包含防止國際間的紛爭及危機等。據此,德國聯邦議院同意聯邦國防軍參與北約的境外活動,聯邦國防軍開始活躍在一些國際事務中,如1996年至1999年間的科索沃戰爭,亦有參與在柬埔寨、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阿富汗、衣索比亞、厄利垂亞、索馬里、蘇丹及剛果民主共和國的軍事活動及維持和平任務。
現今的聯邦國防軍(1955年—)不再跟隨德國國防軍(1919年—1935年)和德國防衛軍(1935年—1945年)的傳統。士兵對上級絕對服從的傳統是「普魯士精神」的一部分,但因為二戰後訂下的「違反人道罪」而被否定。唯有被認為是德國軍人榮譽象徵的鐵十字保留了下來,並成為聯邦國防軍的標志。
❺ 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為什麼軍中還有15萬猶太人服役
因為,納粹德國的人民是尊貴的,軍中的那些臟活累活只能讓他們認為低賤的猶太人去做。一下殺掉那麼多猶太人也是對戰爭資源的浪費,讓他們為自己的軍隊做一些不適合高貴的德國士兵們做的事情,這就是德軍軍中還有15萬猶太人服役的原因。納粹德國在二戰期間殘害猶太人的事情非常之多,他們建造的猶太人集中營數不勝數。他們利用猶太人來進行人體解剖生理學實驗,利用猶太人進行毒氣實驗,利用猶太人幫他們拉大炮,干苦力,洗衣服,做僕人等工作。接下來我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德國納粹對猶太人的暴行。
三、德國納粹利用猶太人來進行燃油的煉制,供應坦克的需求二戰時期對於油料的需求是特別巨大的,自然油料的產生是有限的。所以,納粹德國就利用猶太人來煉制生物油,再將生物油經過處理用於戰爭中坦克的需求。這樣德國納粹就解決了燃料不足的問題。
❻ 德國納粹瘋狂屠殺猶太人,為何軍中有15萬猶太人服役
德國納粹實行種族滅絕政策,瘋狂屠殺猶太人,但猶太裔血統早已深深紮根在德國的土壤上,二戰還未開始前,德國依舊保留有55萬的純種猶太人,而且有超過12萬人參與德國政治軍事各個方面,還有十多萬的混血兒,猶太民族是二戰時德國國內不可忽視的力量。
要知道打到後來的時候,別說是猶太人都要上了,希特勒甚至從德國後方招來了50萬的德國女兵,戰爭打到這個地步,有的德軍甚至說沒有什麼意義了。
❼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有多少軍隊
2戰中最為波瀾壯闊的當然是蘇德戰爭,和這場規模宏大的戰爭相比,其他的地方那隻能算做戰役。在蘇聯一望無際的大平原上,兩軍的士兵成百萬的倒下。男人的尊嚴和榮譽就在那熱血澎湃的一刻到達最高的境界。
這是我發表的第一篇關於2戰的文章,必然有欠缺之處,大家請指教。 我是一個較為哈德的。個人認為德國如果沒有兩線作戰的話,那很有可能戰勝蘇聯。德國的失敗我個人認為就敗在了人力資源的缺乏上,說白了男人都戰死了。我想那時候德國徵兵局的官員巴不得全國都是男人(平時當然希望美女多多)。在開戰前夕,德國擁有人口大約6000到7000萬人。之所以不確切,是因為我不知道該不該把其他國家但是屬於德意志民族的人口加進去。按照鄙人的估計,當時德國可以征發的男子大約在1500萬人左右,年齡階段在18歲到55歲之間。當然這部分男子不可能完全調用。後來在徵兵環境極度惡化的情況下,德國的徵兵年齡甚至放寬到17歲到65歲之間。到了滅亡前一刻,就連12,13歲的小男孩和70歲的老人都被強征去組成國民衛隊。戰爭的慘烈可見一斑。而至於蘇聯。蘇聯當時的人口在1。5到1。8億之間。之所以浮動,也是因為我不知道是否應該把蘇聯剛吞並的波羅地海三過和一部分波蘭的人口加進去。因為他們並不可靠,在戰場上恐怕只會大規模的倒戈。而蘇聯是一個民族矛盾深刻的國家,少數民族佔了人口大約一般左右。就看純粹的俄羅斯族人人口恐怕也不會比德意志人人多少。根據資料顯示,蘇聯當時可以供給徵兵的俄羅斯族男子大約在1600萬左右,並不對德國占據多少優勢。而全國的可以征發男子大約在3500萬人。而德國吞並了大半個歐洲後,可以作為勞動了的人口則陡然增加了一倍以上,雖然這些人口並不適合作為士兵被派上殘酷的東線,但是作為後方的勞動力還是可以的。更何況蘇聯在戰爭的開始階段國土大規模淪陷,雖然絕對值並不多,但是人口卻占據了總人口的40%,這就說明了這部分的勞動力並不能被蘇聯人利用。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德國的一線部隊大約投入300萬人。有的資料最多可以達到550萬人,我覺得這個應該是德國全國的總兵力,投入蘇聯的不會超過300萬人。首先德國人口承受不了如此巨大的壓力,如果按照這樣550萬人的說法,那德國幾乎動員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在蘇聯了(我指的人口全部是可以征發的健康男性)德國需要在法國維持一支非常龐大的佔領軍,到了44年這支軍隊幾乎達到了200萬人,雖然素質很差,但是力量仍然不容輕視。另外為了維持在北歐的統治特別是維持瑞典的鐵礦石,在北歐德國維持了一支大約40萬人的精銳部隊,來提防英國和美國的登陸。另外在巴爾干,對付越來越「猖獗」的游擊隊和保護羅馬尼亞的油田,德國人又保持了大約50萬人的軍隊,其中在4年內大約有10萬左右的士兵在清剿游擊隊中陣亡。還有在中東歐,德國還是要維持佔領軍,那又將耗費大量兵力。本土也是需要有人保護特別是空軍和防空軍的。另外海軍和空軍的數量不詳細。照此列出,那麼德國在開戰之初至少需要有700萬到800萬的軍隊,動員其人口的一半,我覺得可能性不大;另外根據資料,德國在戰勝法國之後全國兵力大約400萬人,我想擴軍不可能在一年之內就擴充一倍以上,那必然造成軍隊素質和戰鬥力的下降,預備役根本無法在短時間內訓練出如此多的士兵。所以我更傾向於550萬是全國的兵力總和,而扣除佔領軍和國內駐軍,大約可以派出300萬人到蘇聯戰場,另外再加上匈,羅,意的仆從國的軍隊,大約在350萬人這樣的規模還是可以維持的。而至於蘇聯,其數字的確定的確是一個頭大的問題。原因是這樣的。蘇聯在戰爭初期可能有360個左右的師,但是關鍵問題是蘇聯擁有大量不滿員的師,就是保留軍隊的骨幹,普通兵員由戰爭時期的預備役人員來填充。而且這些部隊的訓練和裝備也是比較差的。所以問題就出現了,你無法有確切的數字來確定蘇聯到底有多少滿員的師和半滿員的師,甚至預備役師。還有蘇聯有大量的例如要塞守備軍或者國內秘密警察部隊等等半軍事化或者不隸屬國防部的武裝人員,我也不知道該不該算進去。不過我還是傾向於軍隊的規模在於500萬人左右。這是一個我個人認為比較合理的數字。大約占蘇聯可以動員人口的15%強(當然包括少數民族和新並進地區)。而且這個數字也於蘇聯剛開始戰爭的損失吻合的上。不過順便要提及的一點就是,蘇聯的一個師只有6000到8000人左右,最多也不會超過1萬人,而德國的一個滿員師通常在1。4到1。8萬。蘇聯一個集團軍通常不會超過10萬人,一般在4萬人到6萬人之間。而德國的卻一般至少也在10萬人以上,多的甚至可以達到數十萬,例如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第六集團軍擁有30萬以上的兵員,最後付出了11萬人戰死,5萬人受傷,大約10萬人被俘虜的結果。所以有時候看到戰史上蘇聯的師的番號有幾十個,10幾個集團軍,而德國卻只有2,3個集團軍在對陣。蘇聯在戰爭的開始將前線兵力的48%集中在了南烏克蘭,結果導致了大量的損失。其實這個也不能怪斯大林,在沒有判明德國人的主要攻擊方向前,只能重點保衛烏克蘭這個俄羅斯的糧倉和工業基地以及原料基地。蘇聯在戰爭開始短短幾周內,損失了損失火炮2.2萬門。坦克1.8萬輛。飛機1.4萬架。一個方面軍,十九個集團軍,250個師被全殲。在基普,66萬蘇軍被俘虜。在明思克戰役中,65萬蘇軍被合圍。而在此之前的斯摩凌思克戰役中,超過30萬的軍隊被全殲滅(還有一個著名的合圍,我忘記了,蘇聯有損失了超過30萬的軍人。這個就是開戰的四大合圍戰)。在這一系列的合圍中,蘇聯光人口損失超過200萬。結果導致的是1923年出生的蘇聯男性(在1941年18周歲,構成軍隊的主要年齡成分)在戰爭結束後陣亡25%,受傷和殘廢30%以上,還有數量不詳細成為戰俘,大約只有23%的人才能夠相對健康到戰後。如此巨大的損失恐怕也只能是蘇聯才能夠承擔。在有效的動員體系下,蘇聯進行了全民動員,其中,18歲到35歲的男子除特殊工作者外,一律編入軍隊。這樣,蘇聯完成了軍隊的再塑造,動員後的蘇聯的軍事人員超過1000萬人(我個人認為稍嫌誇張)。在一線的部隊大約估計在600萬左右。 戰爭就這樣進行著。在41年那嚴酷的冬天過後,德國總參謀長寫到~~~步兵的損失累計已經超過200萬~~~(注意的一點就是,受傷也算做損失,但是傷好了之後再度負傷那又算一次)而蘇聯人已經穩定了軍隊的的規模。雖然素質遠不如德國,但是已經開始適應打一場殘酷的新技術戰爭。而德國則老兵已經陣亡了不少,部隊充斥著新兵,而且在前線的損失無法得到有效的補給,特別是人員上的補給。局部條件下惡化到了損失十個才能補充一個的程度。德國的多線作戰的惡果。蘇聯確因為在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後徹底的放下心來,從遠東抽調了大批新銳部隊,來補充前線的損失,甚至蘇聯還建立了若干個戰略預備軍來防止某一陣線遭受殘酷損失後導致全線的崩潰。反觀德國,德國已經捲入了非洲戰場,在東線捉襟見肘的情況下還分出10多萬部隊去沙漠中爭奪一個並沒有多少戰略價值的地域。為了防止英國的登陸,大西洋防線開始建立,那需要大量的部隊去駐守。這個是一個非常雞肋的問題,不守不行,守了又是大量兵力的分散。還有北歐的防禦以及為了對付英美的空襲大量的防空炮佔用了大量的資源。更為殘酷和嚴重的問題是,在東線殘酷的消耗戰的情況下,原本每一個德國團都有一個劃定的區域有一個預備役營來提供新兵,但是大量的部隊被殲滅後,德國不得不將預備役部隊直接神格為常備部隊而拉到戰場去消耗。結果導致了德國的預備役體制在1943年陷入崩潰的境地。新兵不僅素質下降,而且無法得到充分的訓練。到了44年甚至不得不將教官拉出來組成裝甲教導師和裝甲擲彈兵教導師投入到西線來穩定局勢。結果導致納粹的最後的裝甲部隊的種子也暴屍在西線的陣地上。1942年是很有決定性的一年。德國人在41年冬季的慘重失敗後開始反思,期望重新奪得戰場上的戰略主動權。德國動用了恐怕是最後的戰略預備隊第六集團軍。第六集團軍是一支光榮的部隊,也是一支具有悲劇色彩的部隊。一戰中德國皇太子親自帶領第六集團軍作為攻擊的矛頭主力(好象是參加了凡爾登戰役吧),結果是無功而返,損失巨大。而現在的第六集團軍更加具有悲劇意味。在希特勒的愚蠢的指揮下,30萬官兵幾乎全部死在了蘇聯冰冷的土地上,9萬多戰俘在戰後僅有6000人返回德國。我想到了「紅櫻桃」里「幸福」的德國戰俘穿著干凈的軍服在幹活的情景。實際上,大多數的德國戰俘倒在了蘇聯殘酷的戰俘集中營里。當然,蘇聯的戰俘也大多被折磨至死。德國人在春天冰雪融化後開始主動進攻。整個南方集團軍群分成AB兩個集團軍群,一個目標高加索,一個斯大林格勒開始進發。這個是一個嚴重的錯誤,高加索實在太遠了,德國人沒有足夠的兵力來完成這一目標,還導致了兵力的分散。希特勒的目標恐怕就是巴庫的石油。而斯大林格勒作為整個蘇聯南部的經濟,工業和航運中心,則更有巨大的戰略意義。而且這個是用蘇聯領袖命名的城市,其政治意味則更為人所知。這導致了德國最後已經在完全為了城市而戰,而不是看中了該城市背後的戰略意義。8月17日斯大林格勒戰役爆發。在肅清了城市周圍的守軍後,德軍攻入了市區。巷戰的殘酷性是眾所周知的。不過有一個小插曲就是,斯大林格勒戰役使各國開始重視狙擊手的使用。其戰役中,也就是大片「兵臨城下」中那個神奇的蘇聯狙擊手的原形瓦西里確有其人,他狙殺了德國狙擊手學校的高級教官。而他最後的結局是失去眼睛。不過其中有一些鏡頭我覺得就是對蘇聯的侮辱,是一件極其不負責任的污衊。好賴物的導演實在是沒有嚴肅的對待歷史。盡頭中剛開始蘇聯士兵被強征來並且度過伏爾加河遭到空中打擊隊伍發生混亂結果導致軍官開槍彈壓,這個是視覺鏡頭的極度渲染。歷史中可能的確會有,但是美國人當然也會這樣做,誰都會這樣做,而美國人這樣過分渲染只是為了醜化蘇聯。另外蘇聯士兵兩人一支槍,前去做無謂的沖鋒,失敗後反而遭到自己人的射殺更是對社會主義的污衊了。但是還是有很多人在相信這個,我感覺到非常的驚奇和悲哀。在1942年的冬天來臨後,德國人的進攻停止了。到了來年,整個第六集團軍全軍覆沒。有書誇張說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國損失了150萬人,那純粹就是在胡說八道。150萬實際上至少佔據了德國東線兵力的三分之一強,你說到那時候德國人哪裡可能維持的住戰線。德國人的損失是嚴重的,但是絕對不是人口上的損失的致命,致命的是老兵的大量損失,這個是幾乎無法補充的。順便說一下,德國的義務兵需要服役12年,這就以為著德國的步兵不得不不聽的作戰,而在那種條件下,想服12年兵役而又不陣亡或者受傷那簡直就是天書一般。 1943年德國發動了庫爾斯克突出部戰役。其戰役的初始是因為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後,蘇聯乘勝追擊,但是在天才曼斯坦因的指揮下,德國發動了哈爾科夫戰役,全殲了蘇聯的波波夫集群。人員損失並不巨大,但是損失了大量技術兵器。而且蘇聯損失了一支重要的快速機動的打擊部隊。蘇聯人的攻勢就停頓下來了。而德國人則是拚命調兵遣將,將各師盡量補充滿了員額。還要說明一點的是,由於昔特勒的錯誤,德國師的番號是大量增加了,但是師的實力確下降了很多,經常出現一個只有2個團的師和兩個營的團,其他的部隊拿去組建新的師了。還有德國的武裝黨衛軍佔有補充的優先權,好的裝備和兵員一般都要優先供給武裝黨衛軍。當然,SS軍團作為德國陸軍中精銳也充當了攻擊的矛頭和防禦時候的救火隊員,參加最為殘酷的戰斗,傷亡率遠高與國防軍的一般部隊。我前面已經說過,43年後德國的預備役體制已經陷入癱瘓,所以這個恐怕是德國竭盡全力才「拼湊」出來的。更何況隨著老兵的大量陣亡,新的德國青年已經不願意加入軍隊了,所以兵役局不得不採取強制措施,這樣強迫性的導致軍隊的戰鬥力又下降不少。而蘇聯在解放了廣大的土地後,獲得了大量的兵員,這樣補充了部隊的損耗。蘇聯軍隊的一大特點是依靠軍隊的數量和規模來壓倒對手,而不是靠戰術和戰鬥技能。這或許對蘇聯士兵來說太殘酷了,但是為了勝利這樣的代價也是值得的,個國有自己的國情。庫爾斯克戰役的最後結局我們宣傳是德國遭到了慘重的失敗,德國喪失了戰場上的戰略主動權。但是我個人認為德國的損失並不很大,損失大的還是老兵的損失。可以這么說,德國陸軍的支柱,裝甲部隊的精華都消耗在這里。實際上,曼斯坦因據說後來還有30萬的預備隊沒有動用,而蘇聯已經沒有多少力量了。後來在希特勒的嚴令下德國停止了進攻。 44年是德國人走向敗亡的一年。這時候,德國人早已在非洲徹底的失敗,25萬德意聯軍被俘。南斯拉夫的游擊隊已經異常強大,已經發展到幾乎可以和德國人對抗的程度。在法國,德國人駐軍也超過200萬人,來抵抗意料之中的登陸。不過值得說的是,這些部隊大多是由一些素質較差的2線部隊組成,甚至有大量的『胃師』作為要塞守備部隊。其兵員都是一些不適合在東線作戰的人員,例如身體有缺陷或者年齡教大或者受過傷等等人員組成。1944年德國人共有34個裝甲師,東線18個,西線14個,還有兩個作為最高統帥部的戰略預備隊。1944年5月諾曼底登陸戰後,德國人不得不在兩線與兩個強大的敵人作戰。而且43年開始的千機大轟炸嚴重的打擊了德國的工業體系以及石油的補給。這個時候德國已經油盡燈枯,兵役局瘋狂的搜羅著大街上每一個健康的男子,大量的國民衛隊師被建立,一戰的武器被翻出來裝備德國的民兵部隊,就連教官也不得不到一線作戰,使部隊後繼無人。43年希特勒已經在元首領」防衛第三帝國「中將徵兵年齡規定在了17歲到65歲。並且那時侯蘇聯人已經基本解放了國土,開始進入東歐與德國人作戰。而此刻蘇聯也已經到了非常困難的地步,兵員實際上也已經枯竭。大量的刑事犯被編入軍隊,造成了蘇聯軍隊軍紀的敗壞。蘇聯在戰爭中,共計陣亡了大約800多萬軍人,被俘虜600萬人,其中500萬死在戰俘營中,數百萬殘廢,在加上蘇聯當時軍隊規模大約在1100萬人左右,而蘇聯總可以征發的男子在3500萬左右,可以說,蘇聯已經很難再擠出人力來了,因為一則蘇聯沒有德國人如此多的戰俘和被佔領國的人口可以利用。二則很多方面必須有男子來承擔勞動。而德國情況更是嚴重。但是如果考慮到德國不與英美作戰全力對付蘇聯的話,那真是鹿死誰手未必也知。德國人至少可以徵集200萬以上的軍隊對蘇聯進行打擊,本土也不至於遭受如此殘酷的轟炸破壞。恐怕那200萬人就絕對不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了。44年德國人在阿登反擊戰後,耗盡了最後的裝甲部隊,那是曾經縱橫歐洲的德國裝甲部隊最後的絕唱。 45年更不用說了,德國戰敗了。
另:
戰爭開始時雙方的軍事實力對比:
總兵力:德國730萬、蘇聯537.3萬
初期直接作戰兵力:德國550萬(含羅馬尼亞、匈牙利和芬蘭等國軍隊) 蘇聯268萬
編制:德國190個師(包括19個坦克師大國崛起 蘇聯大國崛起 簡介,14個摩托化師)、蘇聯170個師另2個旅
坦克:德國4300輛、蘇聯新型坦克1475輛,大量舊式坦克
火炮:德國4.72萬門(50毫米以上)、蘇聯3.75萬門
作戰飛機:德國4980架、蘇聯新型飛機1540架,大量舊式飛機
作戰艦艇:德國192艘、蘇聯396艘
❽ 德國現在有沒有軍隊
做為二戰戰敗國,不同於日本,德國擁有軍隊,目前擁有17萬軍人。
對戰敗國在軍事上提出一系列要求,要求戰敗國不可以建立軍隊,只能擁有最基本的自衛軍隊;不能擁有任何進攻性武器和生化武器;也不能研究任何軍事領域內容等。不過同樣為戰敗國,德國卻在戰後成立了自己的軍隊,日本卻只能組建自衛隊有如下原因:
首先兩國投降方式不同,德軍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由於時間遠遠超出預期時間,這也成為德軍投降的主要原因。二戰後期,我軍實力逐漸上升,再加上日本又兩次遭受原子彈的轟炸後,日本接受投降。
二戰後,德國被劃分為東德和西德,出於戰略上的考慮,美國等其他國家也就允許德國擁有自己的軍隊。日本在戰敗後,美軍直接派遣軍隊進駐日本,掌握了日軍的指揮權,後成立自衛隊。
德國軍力如下:
1.陸軍總兵力為80,673人(包括60,863人的常備軍;3,810人的駐外部隊;16,000人的預備役部隊)(截止至2017年6月末)。
2.海軍兵力為16,414人
①潛艇:212級6艘。
②護衛艦:「不來梅」級2艘、「勃蘭登堡」級4艘、「薩克森」級3艘、「巴登-符騰堡」級1艘、「布倫瑞克」級5艘。
③海軍航空兵:CH–53G型運輸直升機 62架
3.空軍兵力為26,000人。
①攻擊/戰斗機:龍卷風攻擊機85架、台風戰斗機64架
②運輸機:C-160型45架、A-310型5架,A-400M型6架。
③教練機:T-37B型30架、T-38A型35架。
④地空導彈:「霍克」型72部、「羅蘭」型89部、「愛國者」型2部。
拓展資料
德國國防政策的主要內容是軍事戰略從本土防禦轉向危機處置和預防;推動建立歐洲自主的防衛力量,使歐盟和北約在危機處置上成為平等夥伴;拓展德軍軍事能力建設,積極參與防區外作戰行動並確保德軍在需要時迅速重建本土防禦能力。
❾ 德國二戰時有多少國防軍與沖鋒隊
沖鋒隊在長刀之夜後就解散了。被黨衛軍取代。
德國國防軍人數最多的時候有700萬人左右。其中大約有550萬人對蘇作戰(1941年)
而且當時德國還有一支總人數在一百萬以上的龐大海空軍
當時整個歐洲的納粹軍隊超過一千萬人(1941年)
二戰末期動員范圍達到了17歲-61歲(不過基本上沒有45歲以上的服役者)
二戰末期的德國。新兵已經大部分是不足17歲(甚至有14歲)或者是超過35歲的士兵了。
至於總共有多少人在國防軍服役過。這個也不太清楚。預計在1500萬左右。
德國動員的總兵力大概是1700萬---2000萬。
黨衛軍一共是三十八個師。整個二戰中黨衛軍的人數最多的時候大概是90萬。
參加過黨衛軍的人大概有200萬
❿ 二戰德國軍隊人數
純德國士兵有多少無法查證.但是在納粹德國最強的1941年.全歐洲的納粹軍隊有1020萬.進攻蘇聯的納粹就佔一半以上.德國在蘇聯陣亡400萬.歐洲陣亡100萬.總計德國軍隊在二戰陣亡500萬.這些不包括平民.德軍的精銳當然是黨衛軍啦.黨衛軍全是純德國人.最強時有91萬人.一個頂蘇聯10個.惡仗全靠他們,有記錄表明一個黨衛軍的團2000多人掩護友軍撤退擋住蘇聯5萬人的進攻.這個團撤下來時只有30多個人了.確實是精英部隊.
蘇聯軍隊數量就多了.戰場上死了一批又拉上來一批.總計被德國乾死800萬.俘虜570萬.當中大約有100萬成的納粹的僱傭軍。到進攻德國時.蘇聯的主力有250萬人,側翼60萬人.盟軍在西線有400萬人.而德軍這時只有100萬人了還是沒有建制的散兵.
二戰日軍究竟有多少兵力?
在7.7事變前日本的經濟總量達到283億美圓,是世界第6經濟強國,
在7.7事變前,日本全國只有4個裝備整員的師團,不到20萬人而國民黨軍隊光陸軍就達到200多萬,7.7事變後,日本開始大量的擴充兵員,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在中國有110個師團,總共250多萬人,此後日本兵力一直升高到1945年達到600多萬,但兵員的素質卻不斷的下降,日本的人口只有7600多萬,已經不堪重負;二戰日本共生產5000多輛坦克,1941-1945年日本共生產了航母17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63艘、潛艇147艘與同期的美國有很大的差距.
二戰德國人口8000萬,死亡 350萬平民死亡160萬
日本7193萬人,死亡185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