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德國的地理位置
德國 [Germany]
正式名稱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德國國旗歐洲中北部國家。面積:357,021平方千米。人口:約82,386,000(2001)。首都:柏林。人口中大多數是德國人。語言:德語(官方語言)。宗教:信義宗、天主教。貨幣:歐元。地形上,北部多為平原,東北部及中部多丘陵,南部為巴伐利亞高原。中部和西部地區主要屬萊茵河流域,其他重要的河流還有易北河、多瑙河和奧得河。德國屬發達的自由市場經濟,以服務業和製造業為主;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出口包括汽車和鋼鐵製品。國家元首是總統,政府首腦為總理。聯邦的權力集中於兩院制的國會。日耳曼部族在公元前2世紀末進入德國,趕走了凱爾特人。羅馬人征服該地區,遭失敗。9世紀加洛林王朝解體,該地區僅為一政治實體。君主政權的統治軟弱,權力遂落入貴族之手,於是組成了封建邦國。10世紀在撒克遜人的統治下恢復了君主政權的權威,重振神聖羅馬帝國。其領土集中在德意志和義大利北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與天主教教皇之間的持續矛盾削弱了皇室的權力。1517年路德對教會的批評加速了帝國的分裂,三十年戰爭(1618~1648)的爆發達頂點,使德意志分裂,歐洲最後分為基督教和天主教兩大陣營。德意志的人口和疆域逐漸減少。德意志的眾多封建諸侯取得了實際上的完全主權。1862年俾斯麥逐漸控制普魯士,在以後的十年內統一了德意志帝國。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戰敗,帝國被瓦解;被迫割讓諸多領土和全部海外殖民地。希特勒在1933年成為德國總理,並建立獨裁的第三帝國,受納粹黨控制。1939年希特勒入侵波蘭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戰敗後,德國被同盟國分成4個佔領區。由於這些佔領區的重新統一問題未能與蘇聯取得一致,促使1949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的成立。德國前首都柏林仍分為兩個區域。西德成為一個繁榮的議會制民主國家。東德成為在蘇聯控制下的一個一黨專政的國家。1989年東德共產黨政府以和平的方式被推翻。1990年東、西德復歸統一。在慶祝統一之際,西德在政治和經濟上尋求合並前東德,導致較富裕的西德人民背上沉重的財政負擔。然而,由於德國為歐洲聯盟會員之一,該國與西歐就更深一層的政治和經濟持續進行結合。
⑵ 德國的地理特徵
德國位於歐洲西部,東鄰波蘭、捷克,南接奧地利、瑞士,西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北與丹麥相連並鄰北海和波羅的海與北歐國家隔海相望,是歐洲中部鄰國最多的國家。
萊茵河畔
邊境線全長3758公里,從最南部的巴伐利亞州奧伯斯特道夫到最北邊濟特島上的里斯特,相距876公里;從東端的薩克森州泰斯特至西端的北萊茵 - 威斯特法倫州塞爾康特距離640公里。全國總面積為357 020平方公里(2003年12月)。地勢北低南高,可分為四個地形區:北德平原,平均海拔不到100米;中德山地,由東西走向的高地塊構成;西南部萊茵斷裂谷地區,兩旁是山地,谷壁陡峭;南部的巴伐利亞高原和阿爾卑斯山區,其間拜恩阿爾卑斯山脈的主峰楚格峰海拔2963米,為全國最高峰。主要河流有萊茵河(流經境內865公里)、易北河、威悉河、奧得河、多瑙河。較大湖泊有博登湖、基姆湖、阿莫爾湖、里次湖。西北部海洋性氣候較明顯,往東、南 部逐漸向大陸性氣候過渡。平均氣溫7月14~19℃,1月-5~1℃,12月至3月為冬季,阿爾卑斯山區冬季一直到5月,夏季平均在20度。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山地則更多。1995年1月1日起,根據1982年國際海洋法協定,德國在北海和東海的領海由3海里增至12海里(約22公里),其面積各增加4100和1700平方公里。
德國的能源和原材料對進口依賴程度相當高
德國是缺乏原料的國家,主要依靠進口來滿足本國原料和能源的供給。農產品產量能滿足國內需求的一半略強。德國是世界上第五大能源消費國,所需天然能源的 2/3強必須從國外進口,2002年德國石油消費量為1.27億噸,幾乎全部靠進口,天然氣消費量826億立方米,而天然氣產量僅151億立方米。 2002年德國的能源消費結構為:石油38.6%,天然氣22.6%,煤炭25.7%,核能11.3%,水電1.8%。在礦產品方面(如鋼、鋁、鎢、錫、錳、鈦等),對國外的依賴也很大,據統計,在西方採掘工業產品中,德國的消費量約佔10%,而它自己的採掘共有1%。德國除煤炭和鉀鹽資源豐富以外,其他礦產資源或相當缺乏,或完全沒有。現代工業不可缺少的許多原料,幾乎完全依賴進口。近幾年,輕紡等日用消費品進口大量增加,尤其是紡織及服裝。
⑶ 德國的地理位置 地形和氣候
德國地處溫帶,較靠海,受海洋影響,有海洋性氣候
⑷ 關於德國地理留學以及前景的問題
關於德國留學的問題我看前面的親已經幫你解答的很清楚了,關於地理專業的問題其實我也不能給你一個權威的答案,只能說說我的感受吧。地理還是屬於冷門學科,我本人現在就在德國學自然地理,在我們學校別說另一個學地理的中國人,在我們系(我指MASTER)連另一個外國人都沒有,所以我覺得對語言和能力的要求挺高的。我不知道你是本科是學什麼地理的,是人文還是自然還是師范類的,還有你以後想往什麼方向發展。如果喜歡人文方向,我覺得出來學一下比較有意義,國內人文地理實在太次了;如果是自然方向,看你是男生女生了,男生的話在國內機會很多吧,女生的話我感覺出來不錯,這邊幾乎沒有性別歧視,教授不會因為你是女生就不願意帶你出野外跟著做項目什麼的。不過不管哪個對你GIS水平要求都很高,比如我們學校,以前還單分出一個GIS專業,現在都沒有了,因為GIS其實更偏向工具,所有學地理的人都應該能掌握。然後吧,我覺得在這邊對自己的要求還挺高的,尤其是學地理,沒有同伴,平時連能一起討論一下的人都沒有(忽略掉德國同學,不是咱妄自菲薄,他們這邊的本科教育真的比咱們的好,更別提語言障礙了),所以需要你特別自覺努力學習才行(不然就像我一樣晃晃悠悠灰常痛苦……)。
大概就是這樣,如果想出來學就先好好學好語言吧,真心重要。
⑸ 德國地理問題
既然是在學,那麼還是自己總結一下比較好,其實就把以下情況搞清楚。德國的地形地貌分布特點,例如北部波德平原是冰磧地,不適宜種植農作物,而適宜甜菜這樣的經濟作物,因此德國中北部有幾家大型糖廠。氣候是帶有大陸氣候特徵的溫帶海洋氣候,那麼這樣的氣候特徵會對農作物生長產生什麼樣的影響,這些都是可以自己總結出來的,用這幾條總結,可以用在任何其他地方。
⑹ 德國地理文化差異
德國位於歐洲中部。德意志朕邦共和國的面積為35700平方公里。南北之間的直線最遠相距876公里,東西之間最遠為640公里。德國的地形按照南部的山嶽地帶、中部的丘陵地帶、北部的平原地帶分成三大塊。
它周圍有九個鄰國:北鄰麥,西部與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為鄰,南邊是瑞士和奧地利,東部與捷克共和國和波蘭接壤。這個中心地理位置令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作為東西方之間以及斯堪的納維亞和地中海地區中轉站的作用更加明顯。
--------------------------------------------- 歷史文化
日耳曼人(German)是歐洲的古代民族之一,公元前5世紀起,以部落集團的形式分布在北海和波羅的海周圍的北歐地區。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在德國1000多年的歷史上曾經歷過三個帝國,這期間也有一個共和國。1949年5月,宣布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即西德)。同年1O月,蘇聯佔領區內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即東德)。到了2O世紀8O年代中後期,在東西方關系逐漸緩和的氛圍中,東西德國日益走向統一。
由於德國歷史上曾有過在眾多的小城邦國家, 以至當今德國的許多大都市都仍各自具有鮮明的歷史和地域特色。不同的傳統和人文特色塑造了各富魅力的文化與都市生活, 乃至其餐飲文化和商業傳統。德國的城市文化生活是全包容和豐富多彩的, 無論您喜歡音樂, 戲劇, 歌劇, 音樂劇, 還是舞蹈和繪畫藝術, 這里都能讓您滿足。
------------------------------------------------------------------------------ 行政區劃
分為聯邦、州、地區三級,共有 16個州,14808個地區。各州的名稱是:巴登-符騰堡、巴伐利亞、柏林、勃蘭登堡、不來梅、漢堡、黑森、梅克倫堡-前波莫瑞、下薩克森、北萊茵-威斯特法倫、萊茵蘭-法耳茨、薩爾、薩克森、薩克森-安哈特、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和圖林根。其中柏林、不來梅和漢堡是市州。
------------------------------------------------------------------------------ 經濟發展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德國經濟決定整個歐洲經濟。作為西方七個經濟強國之一,德國經濟在歐洲穩坐第一把交椅(等於英、法總和),被稱為「歐洲經濟的火車頭」。其GDP占歐盟的三分之一。在全球貿易中歐洲佔36.9%,而德國本身就佔了歐盟的一半。德國是一個貿易出口型國家。出口值約占其國民生產總值的1/3,因而擴大出口市場是其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
然而統一給德國也帶來了一定程度的經濟困惑。東部改造給國家帶來的負擔達1000億馬克,以至到1997年不得不從稅收中拿出24%的金額用於償還舊債。巨額的財政負擔使經濟增長乏力,失業人數不斷增加,1997年底失業率為11.4%失業人口約438萬。
------------------------------------------------------------------------------ 人口民族
德國人口有8250萬左右,民族主要由德意志人、丹麥人、吉仆賽人、索布族人組成。走近德國風俗,了解並知道德國人的生活習慣對於去德國學習、工作或者訪問的人來說,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總括來說德國人守紀律、守時,講整潔、清靜,待人誠懇 注重禮儀。
------------------------------------------------------------------------------ 旅遊資源
德國主要的河流有萊茵河 (Rhein)、多瑙河 (Donau)等,主要河道中分著著無數景緻迷人的支流,旅客可乘觀光船游覽,一邊沉醉於沿河的美麗風景,一邊走訪歷史和文化名城,而當中更有不少是世界文化遣產。德國擁有 27 個保護景點被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⑺ 關於德國的地理
德國位於歐洲中部。德意志朕邦共和國的面積為35700平方公里。南北之間的直線最遠相距876公里,東西之間最遠為640公里。德國的地形按照南部的山嶽地帶、中部的丘陵地帶、北部的平原地帶分成三大塊。 它周圍有九個鄰國:北鄰麥,西部與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為鄰,南邊是瑞士和奧地利,東部與捷克共和國和波蘭接壤。這個中心地理位置令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作為東西方之間以及斯堪的納維亞和地中海地區中轉站的作用更加明顯。 - 歷史文化 日耳曼人(German)是歐洲的古代民族之一,公元前5世紀起,以部落集團的形式分布在北海和波羅的海周圍的北歐地區。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在德國1000多年的歷史上曾經歷過三個帝國,這期間也有一個共和國。1949年5月,宣布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即西德)。同年1O月,蘇聯佔領區內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即東德)。到了2O世紀8O年代中後期,在東西方關系逐漸緩和的氛圍中,東西德國日益走向統一。 由於德國歷史上曾有過在眾多的小城邦國家, 以至當今德國的許多大都市都仍各自具有鮮明的歷史和地域特色。不同的傳統和人文特色塑造了各富魅力的文化與都市生活, 乃至其餐飲文化和商業傳統。德國的城市文化生活是全包容和豐富多彩的, 無論您喜歡音樂, 戲劇, 歌劇, 音樂劇, 還是舞蹈和繪畫藝術, 這里都能讓您滿足。 - 行政區劃 分為聯邦、州、地區三級,共有 16個州,14808個地區。各州的名稱是:巴登-符騰堡、巴伐利亞、柏林、勃蘭登堡、不來梅、漢堡、黑森、梅克倫堡-前波莫瑞、下薩克森、北萊茵-威斯特法倫、萊茵蘭-法耳茨、薩爾、薩克森、薩克森-安哈特、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和圖林根。其中柏林、不來梅和漢堡是市州。 經濟發展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德國經濟決定整個歐洲經濟。作為西方七個經濟強國之一,德國經濟在歐洲穩坐第一把交椅(等於英、法總和),被稱為「歐洲經濟的火車頭」。其GDP占歐盟的三分之一。在全球貿易中歐洲佔36.9%,而德國本身就佔了歐盟的一半。德國是一個貿易出口型國家。出口值約占其國民生產總值的1/3,因而擴大出口市場是其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 然而統一給德國也帶來了一定程度的經濟困惑。東部改造給國家帶來的負擔達1000億馬克,以至到1997年不得不從稅收中拿出24%的金額用於償還舊債。巨額的財政負擔使經濟增長乏力,失業人數不斷增加,1997年底失業率為11.4%失業人口約438萬。 人口民族 德國人口有8250萬左右,民族主要由德意志人、丹麥人、吉仆賽人、索布族人組成。走近德國風俗,了解並知道德國人的生活習慣對於去德國學習、工作或者訪問的人來說,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總括來說德國人守紀律、守時,講整潔、清靜,待人誠懇 注重禮儀。 旅遊資源 德國主要的河流有萊茵河 (Rhein)、多瑙河 (Donau)等,主要河道中分著著無數景緻迷人的支流,旅客可乘觀光船游覽,一邊沉醉於沿河的美麗風景,一邊走訪歷史和文化名城,而當中更有不少是世界文化遣產。德國擁有 27 個保護景點被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⑻ 德國關於地理方面的知識
最新德國概況 Erwin 德國概況(一) 地理位置(Lage): 位於中歐,它周圍有9個鄰國。北鄰丹麥,西部與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為鄰,南邊是瑞士和奧地利,東部與捷克共和國及波蘭接壤 面積(Flche): 357000平方公里,南北之間的直線距離最遠876平方公里,東西之間相距640平方公里。 地形(Landschaft): 德國的地形異常多樣,秀麗動人。從北到南劃為5大地形區:北德高地(das Norddeutsche Tiefland),中等山脈隆起地帶(die Mittelgebirgsschwelle),西南部中等山脈梯形地帶(das Südwestdeutsche Mittelgebirgsstufenland),南德阿爾卑斯山前沿地帶(das Süddeutsche Alpenvorland)以及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區(die Bayerischen Alpen)。 氣候(Klima): 德國處於大西洋和東部大陸性氣候之間的涼爽的西風帶,溫度大起大落的情況很少。降雨分布在一年四季。冬季平均溫度在1.5℃(低地)和-6℃(山區)之間。7月份低地平均溫度大約在18℃,南方有屏障的山谷為20℃左右。 人口(Bevlkerung): 8226.4萬,其中外國人730萬,60歲以上老年人占人口的23%,而20歲以下的青年和兒童只佔21%。2000年人口出生率0.92%,死亡率1.05%,自然增長率-0.12%,移民差額0.24%,人口總增長率0.12%,人口密度 230人/平方公里 經濟 :德國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大幅增長3.6%,創自1992年兩德統一以來最快年度經濟增速。 扣除物價因素後,德國2010年出口環比增長14.2%,進口增長13.0%,機械設備投資增長9.4%,私人消費增長0.5%。 資源 :德國的能源和原材料對進口依賴程度相當高 德國是缺乏原料的國家,主要依靠進口來滿足本國原料和能源的供給。農產品產量能滿足國內需求的一半略強。德國是世界上第五大能源消費國,所需天然能源的 2/3強必須從國外進口,2002年德國石油消費量為1.27億噸,幾乎全部靠進口,天然氣消費量826億立方米,而天然氣產量僅151億立方米。 2002年德國的能源消費結構為:石油38.6%,天然氣22.6%,煤炭25.7%,核能11.3%,水電1.8%。在礦產品方面(如鋼、鋁、鎢、錫、錳、鈦等),對國外的依賴也很大,據統計,在西方採掘工業產品中,德國的消費量約佔10%,而它自己的採掘共有1%。德國除煤炭和鉀鹽資源豐富以外,其他礦產資源或相當缺乏,或完全沒有。現代工業不可缺少的許多原料,幾乎完全依賴進口。近幾年,輕紡等日用消費品進口大量增加,尤其是紡織及服裝。 政治體制 :德國 君主立憲政體 皇帝掌握國家大權,宰相由皇帝任命,只對皇帝負責。議會是立法機構,但帝國議會通過的法案必須經過聯邦議會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 歷史 :1952: 巴登-符騰堡州成立,根據上年12月9日公民投票將符騰堡-巴登(Württemberg-Baden)、符騰堡-霍亨索倫(Südwürttemberg-Hohenzollern)、南巴登(Südbaden)合並為巴登-符騰堡州。 1952.7.23: 東德調整為14個行政區和東柏林。 1957: 薩爾正式成為德國一州。1935年歸德國,二戰後並入法國,1955公民投票拒絕自治並回德國。 1990. 7.1: 卡爾·馬克思城(Karl-Marx-Stadt)恢復1953年前的名稱開姆尼茨(Chemnitz) 1990.10.3: 兩德統一,東德14個行政區恢復為戰後初期的5個州。全德共29個行政區和9個沒有分區的州。 1991. 9.1: 柏林成為聯邦政府駐地。 ~1993: 薩克森州分成3個區,它以前不分區。 2001.1.1: 萊法州取消3個行政區(科布倫次 Koblenz、特里爾 Trier、萊茵黑森-普法爾茨 Rheinhessen-Pfalz ) 2004.1.1: 薩安州取消3個行政區(德紹 Dessau、哈雷 Halle、馬格德堡 Magdeburg) 2005.1.1: 下薩克森州取消4個行政區(不倫瑞克 Braunschweig、漢諾威 Hannover、呂訥堡 Lüneburg、威悉-愛姆斯 Weser-Ems) 行政區劃 :全國包括16個州(Lnder),有8個較大的州細分為行政區(Regierungsbezirke);所有的行政區和餘下的8個州下面分為縣(Kreise),縣又分為鄉村縣(Landkreise)和城市縣 (kreisfreie Stdte)兩種,或者乾脆就譯為縣和市;縣以下是鄉鎮(Gemeinden)。 州名-行政區名 E2000 面積 首府 巴登-符騰堡 Baden-Württemberg 10,426,040 35,742 斯圖加特 Stuttgart 斯圖加特 Stuttgart 3,898,171 10,558 斯圖加特 Stuttgart 卡爾斯魯厄 Karlsruhe 2,666,127 6,919 卡爾斯魯厄 Karlsruhe 弗賴堡 Freiburg 2,114,486 9,347 弗賴堡 Freiburg 圖賓根 Tübingen 1,747,256 8,918 圖賓根 Tübingen 拜恩(巴伐利亞) Bayern 12,086,548 70,547 慕尼黑 München 上拜恩 Oberbayern 3,996,043 17,529 慕尼黑 München 下拜恩 Niederbayern 1,162,972 10,330 蘭茨胡特 Landshut 上普法爾茨 Oberpfalz 1,069,121 9,692 雷根斯堡 Regensburg 上弗蘭肯 Oberfranken 1,113,790 7,230 拜伊羅特 Bayreuth 中弗蘭肯 Mittelfranken 1,678,535 7,245 安斯巴格 Ansbach 外弗蘭肯 Unterfranken 1,329,399 8,529 維爾茨堡 Würzburg 施瓦本 Schwaben 1,736,688 9,992 奧格斯堡 Augsburg 柏林Berlin 3,398,822 890 柏林 Berlin 勃蘭登堡 Brandenburg 2,590,375 29,476 波茨坦 Potsdam 不來梅 Bremen 667,965 405 不來梅 Bremen 漢堡Hamburg 1,700,089 755 漢堡 Hamburg 黑森Hessen 6,035,137 21,115 威斯巴登 Wiesbaden 達姆施塔特 Darmstadt 3,703,089 7,445 達姆施塔特 Darmstadt 吉森Gieen 1,060,951 5,381 吉森 Gieen 卡塞爾 Kassel 1,271,097 8,289 卡塞爾 Kassel 梅克倫堡-前波莫瑞 Mecklenburg-Vorpommern 1,798,689 23,171 什未林 Schwerin 下薩克森 Niedersachsen 7,865,840 47,614 漢諾威 Hannover 不倫瑞克 Braunschweig 1,669,708 8,098 不倫瑞克 Braunschweig 漢諾威 Hannover 2,148,713 9,046 漢諾威 Hannover 呂訥堡 Lüneburg 1,645,896 15,505 呂訥堡 Lüneburg 威悉-愛姆斯 Weser-Ems 2,401,523 14,965 奧爾登堡 Oldenburg 北萊茵-威斯特法倫 Nordrhein-Westfalen 17,975,516 34,080 杜塞爾多夫 Düsseldorf 杜塞爾多夫 Düsseldorf 5,269,171 5,290 杜塞爾多夫 Düsseldorf 科隆Kln 4,249,413 7,365 科隆 Kln 明斯特 Münster 2,600,471 6,905 明斯特 Münster 代特莫爾特 Detmold 2,041,343 6,518 代特莫爾特 Detmold 阿恩斯貝格 Arnsberg 3,815,118 8,002 阿恩斯貝格 Arnsberg 萊茵蘭-普法爾茨 Rheinland-Pfalz 4,018,228 19,847 美因茲 Mainz 科布倫次 Koblenz 1,508,795 8,072 科布倫次 Koblenz 特里爾 Trier 509,322 4,923 特里爾 Trier 萊茵黑森-普法爾茨 2,000,111 6,852 諾伊施塔特 薩爾Saarland 1,074,223 2,570 薩爾布呂肯 Saarbrücken 薩克森 Sachsen 4,489,415 18,413 德累斯頓 Dresden 開姆尼斯 Chemnitz 1,654,765 6,097 開姆尼斯 Chemnitz 德累斯頓 Dresden 1,735,992 7,930 德累斯頓 Dresden 萊比錫 Leipzig 1,098,658 4,386 萊比錫 Leipzig 薩克森-安哈特 Sachsen-Anhalt 2,674,490 20,447 馬格德堡 德紹Dessau 558,911 4,280 德紹 Dessau 哈雷Halle 885,661 4,430 哈雷 Halle 馬格德堡 Magdeburg 1,229,918 11,737 馬格德堡 Magdeburg 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 Schleswig-Holstein 2,766,057 15,769 基爾 Kiel 圖林根 Thüringen 2,462,836 16,172 埃爾富特 Erfurt 德國Germany 82,030,270 357,022 柏林 Berlin
採納哦
⑼ 德國的地理位置怎樣有什麼河流
德國-地理位置
地理:德國位於歐洲中部,面積為357042平方公里。和德國接壤的國家有:東邊有波蘭和捷克;南邊有奧地利和瑞士;西南邊為法國;西邊為盧森堡、比利時和荷蘭;北邊為北海、丹麥和波羅的海。在北海,德國擁有東弗里西亞群島、赫耳果蘭島和北弗里西亞群島的絕大部分。在波羅的海,德國擁有費馬恩島、呂根島和烏澤多姆島的大部分。海岸線長1300多公里。南部為高原山地,中部為丘陵和中等山地,北部為冰川平原。河流以萊茵河,多瑙河和西尼河為主。
氣候:德國屬溫帶氣候,但西北部為海洋性氣候,夏季涼爽,秋季溫和。向東及東南,逐漸由海洋性氣候向大陸性氣候過渡,夏季炎熱,冬季寒冷。年平均溫度為9度,最冷的月份(1月)年平均溫度1.5度(低地)和-6度(山區)。盛夏最熱的月份(7月)北德低地為17-18度,萊茵河谷和屏障的山谷上升至20度。東部和南部地勢逐漸升高,地形復雜。氣候差異較大,屬大陸性氣候,最冷時氣溫達-10度,最熱時氣溫接近30度,南部山多地高,大陸性氣候特點更加明顯。德國一年四季雨量充足,年降水量可達2000毫米,每年的6月是雨量最多的月份。12月至來年的3月,高原地區普遍降雪,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區冬季幾乎沒有嚴寒。
由於近期乾冷空氣的流入,德國大部分河流的洪水情況有所緩解。不過,目前很多近岸地區仍被洪水淹沒。
昨天上午萊茵蘭地區萊茵河水位以每小時1-2厘米的速度回落。科隆的水位4日夜間曾一度達到9.71米,處於科隆老城區警戒水位(10米)以下。目前多瑙河、美因河、 納卡河以及萊茵河水位大都有所回落,洪水形勢得到緩解。
筆者昨日赴科隆了解水情,傍晚時分攝得的萊茵河科隆段的照片,表明大水對科隆老城區的威脅還未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