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同樣都是二戰戰敗國,日本被禁止擁有正規軍,為何德國卻可以
我覺得主要就是因為德國在二戰之後是主動投降,而日本是被迫投降,而且日本地理位置比較特殊,不想德國,周圍有英國法國隨時可以看著,出不了太大的問題。
1、德國主動投降,日本被迫投降,而且德國認錯態度好,日本不承認歷史。在二戰的後期,德國是主動向其他國家投降了,但是日本是在被美國投擲了兩枚原子彈後被迫投降的,所以這就是一個差別,然後就是在戰後,德國多次承認自己在二戰中的錯誤,而日本則是對自己侵略其他國家的行為閉口不談,這不得不讓人懷疑日本的動機,更別說每逢重要節日,日本就去拜訪靖國神社了。
綜上,雖然日本德國同是二戰戰敗國,但是因為當時的日本在亞洲沒有國家可以鉗制,所以,日本肯定是不能有正規軍的,不然,再來一次入侵別國怎麼辦,第三次世界大戰豈不是二戰剛結束就開始了?
㈡ 二戰結束時,德國明明還有七百萬大軍,可為何要選擇投降呢
要說納粹德軍還是挺有剛的,真真正正的戰斗到了最後一棵,直到蘇軍把紅旗插到柏林帝國大廈的頂峰,才標志著戰爭的結束,首都都被人攻破了,還有多少軍隊都白扯啊,可以說在二戰中,德軍是值得敬佩的軍隊。
不像當時的小日本,說好的一億玉碎,結果還沒到本土作戰就投降了,說話就跟放屁一樣,你的承諾呢?
本文就來說說二戰後期德國投降的事情。
即使如此,德國依然沒有投降,直到1945年4月16日柏林會戰爆發,蘇軍集結250萬兵力進行攻城,而德軍集結一百多萬人防守,在柏林會戰時,希特勒還抱有幻想,認為只要其第九集團軍和第十二集團軍趕到柏林就將給蘇聯致命一擊,實際上第九集團軍在柏林東南已經被分割包圍,自身難保了;而第十二集團軍在柏林西南已經被美軍和蘇軍阻擊,根本無法前進,但是手下並沒有向希特勒報告實情,在柏林總統府地下室的希特勒像個傻子一樣還不斷的發放電報調兵遣將,最後柏林守備司令告訴了希特勒實情,德軍已經堅持不下去了,希特勒才中夢中醒來。
經過激烈的對戰,蘇軍以傷亡33萬人的代價,殲滅德軍48萬人,4月30日希特勒在總理府地下室自殺。
㈢ 二戰德國投降時還有700多萬人,為何不繼續抵抗,而要選擇投降呢
准確來說,在1945年德國宣布投降的時候,德軍的人數在750萬,日軍的人數在719-826.3萬之間。
根據相關史料記載,1939年,德軍的人數為140—323.2萬之間;1940年的時候,為560萬人;1941年為720—725萬人;1942年為860萬人;1943年在950—1016.9萬人之間;1944年在760.7—910萬人之間;而到了德軍投降的1945年,其人數為750萬;
所以這樣看來,德軍在投降時,也還是擁有不少的軍隊的,那為何會選擇投降呢?此外,日本軍隊數量與德軍差不多的情況下,為何也會選擇投降呢?篇幅有限,我們本文暫時先來分析一下德軍為何在擁有700多萬軍隊的情況下,還是選擇了投降的原因!
蘇德戰役開始之後,德軍的中央集團軍迅速攻克了明斯克和斯摩棱斯克,殲滅蘇聯西南方面軍60餘萬人,此時莫斯科門戶大開,此時便有人建議趁機一舉攻克蘇聯首府,但是希特勒並沒有同意。希特勒當時還是認為,獲取資源比消滅敵軍更為重要,於是就在這樣的戰略思維引導下,德軍的中央集團軍被迫將主力部隊兵分兩路,試圖在烏克蘭基輔形成一個巨大的包圍圈。從戰術層面上來看的話,德軍的「包圍戰術」已經到達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效果非常之好。
但如果從戰略層面上來看的話,德國卻已然失去了取得最後勝利的機會,相比於殲敵來說,取得最終勝利才是最終目標。如果當時希特勒真的能夠將戰略進攻的重心問題解決的話,那麼歷史很可能就會改寫。當然了,歷史沒有如果,德軍的失敗是必然的。
綜上所述,德軍失敗的原因,也是投降的原因,簡要點來說的話,那就是德軍此時已經無力再支撐起如此大規模的戰爭,不論是財力還是人力,更何況當時德軍中已經出現反戰情緒了。再者來說,軍隊數量龐大,實際上裡面的水分也不少!
㈣ 二戰德國戰敗仍有300萬大軍,為何輕易投降
二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為宏大的戰爭,由德意日等法西斯國家發起。期間一共波及了61個國家和地區,造成了共計9000萬軍民的傷亡,5萬億美元付諸東流,二戰的轉折點如今公認為在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從此戰過後,德軍的主力開始被迫後退,呈現防守的態勢。到了1945年4月27日,蘇聯軍隊打進了柏林市中心,希特勒原本打算選擇在5月5日這天自殺,因為這是拿破崙去世的日子,但是蘇軍的攻勢無法讓他選擇離開的時間了,最終在4月30日,希特勒在地下室開槍自殺。
當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希特勒已經死亡,一些德國人失去了信仰,而剩下的德國人經過了這么長時間的戰亂,清醒過來的也不再少數,自然也沒有什麼人願意陪希特勒一起下地獄了。
㈤ 二戰最後還有幾百萬軍隊的德國為什麼選擇了投降
二戰時期,德軍可謂戰鬥力強悍,曾經幾乎橫掃歐洲,然而後來被美蘇等盟國軍隊給揍扁了,最後選擇了投降。很多人和我一樣會不禁而問:當時德軍尚且有幾百萬的軍隊,為何會選擇投降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其中的原因。
總之,德軍在尚有幾百萬軍隊的情況下,是不得不選擇投降,並且也是當時德國最好的選擇了,可謂明智之舉。
㈥ 二戰德國投降時仍擁有700萬大軍,為何輕易投降了呢
電影「帝國陷落」里有一段比較能說明問題的情節:蘇軍已經打到柏林,一位德國將軍視察陣地,看見有很多德國人拿著簡陋的武器向蘇軍沖鋒,就問手下,這些是什麼人。手下告訴他是希姆萊還是戈培爾組織的國民敢死隊。將軍說讓他們下來,這是屠殺。
問題里提的700萬大軍,現在大家也就明白是咋回事了吧?他們不是訓練充分的士兵,只是臨時拉來湊數的雜牌。這700萬人要是夠士兵的標准,像國防軍,黨衛軍一樣精良,希特勒能打到阿拉斯加,對不對?
㈦ 二戰結束時,德國明明還有700萬大軍,可他們為什麼選擇投降
二戰結束時,德國還有700萬大軍,他們選擇投降主要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1.德軍後勤補給不足,無法和其他國家持久作戰。
2.德國首領希特勒自盡,群龍無首無心作戰。
3.盟軍過於強大,德軍很難對抗。
二戰時期,德軍一直出於很強勢的地位,但是隨著德軍在莫斯科戰場的失敗,英美和蘇聯結為同盟,共同對付德國。導致德國受到攻擊柏林被盟軍佔領,德國首領希特勒飲彈自盡,剩下的德國軍隊,不得不選擇投降。
三、盟軍過於強大,德軍很難對抗,只能選擇投降。日本和德國是盟友關系,日本偷襲了珍足港之後,等於日本對美國宣戰,作為日本的盟友,德國不得不對美國宣戰,同時德國還要和蘇聯戰斗,面對兩個超級大國聯手對抗,德軍有心無力,只能選擇投降。
德國雖然有700萬大軍,但是實力無法和盟軍相比,因此選擇了投降。大家對此有什麼其他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㈧ 二戰後期德軍損失未過半,為何選擇了投降閃電戰還能不能打
德國在二戰期間曾經橫掃歐洲,打敗了好幾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如此勇猛的德軍在戰場上肆無忌憚,結果卻敗在了蘇聯的手下,最終無奈投降。二戰結束之前,德國的兵力損失未過半,為何卻選擇投降,他們的閃電戰還能不能再打?
也就是說,在二戰後期,德國已經到了既沒有兵力,也沒有武器的地步,如果堅持不肯投降,繼續頑強抵抗的話,德國肯定會被世界各國聯合反撲,結局會慘不忍睹。在這種情況下,德國高層宣布投降,也算是一個明智的選擇。跟德國比起來,日本這個傢伙就顯得愚蠢了許多,因為堅持不肯投降的緣故,逼迫美國動用了核武器,直接炸毀了日本的兩個大城市。
㈨ 二戰,什麼促使德國投降
希特勒野心太大,他想利用打波蘭時用的「閃電戰」一舉將當時認為是德國最大的潛在敵人--蘇聯 吞並,所以,集結50萬德軍大舉進攻蘇聯。結果遭到蘇聯紅軍的頑強抵抗,其中,著名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就家喻戶曉。戰斗的時間大大超出了希特勒的計劃,進入了西伯利亞寒冷的冬季,50萬德軍沒有禦寒的衣服,大批坦克沒有燃料,而英勇的蘇聯紅軍,利用這個機會將入侵的德軍全部殲滅。這也是促使德軍最終戰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㈩ 二戰結束時,德國明明還有七百萬大軍,可為何要選擇投降
我先吹毛求疵一下,對這個題目提點兒意見。
首先,時間概念的先後順序反了,柏林戰役結束後,德國在1945年5月9日投降,而二戰結束的時間一般按照日本投降的時間來計算為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
其次,對於德國這七百萬大軍很多人可能覺得比較誇張
二戰時期德國動員的兵力超過1700餘萬人。
閃擊波蘭德軍出動了88萬人,算上預備役,兵力超過160萬人。
「巴巴羅薩計劃」進攻蘇聯德軍出動了大約500萬人。
結合各個戰線投入的兵力德軍總數超過1000萬應該是靠譜的。
二戰後期,德軍節節敗退損失慘重,希特勒之所以堅持不投降,恐怕依仗的還是數百萬德軍有生力量。
既然有這么多軍隊,那麼德軍為什麼要投降呢,主要有這幾點原因。
一、這些所謂的700萬軍隊恐怕只是紙面上的數據,能實際參加戰斗的遠達不到這個數字,而且精銳兵力在戰斗中損失慘重,現存部隊的戰鬥力是個大問題。
二、隨著德軍的節節敗退,德軍內部也出現了厭戰情緒,將帥意見不統一,甚至有些部隊秘密和盟軍接觸,軍隊中反對希特勒的呼聲也越來越高,隊伍不好帶啊。
三、柏林戰役德軍最後的精銳被蘇軍殲滅,首都被攻陷,元首自殺,德軍失去了繼續戰斗下去了理由。
四、大勢已去,隨著德軍在東線戰場的節節敗退,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北非戰場的潰敗,德軍的失敗已經是註定的。
綜合上述原因,當蘇聯攻陷了德意志第三帝國的象徵帝國大廈時,希特勒選擇了自盡,而德國也只能選擇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