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土耳其和德國如此友好的關系,是一戰,二戰的原因嗎
不是的,二戰的土耳其就相當於是走鋼絲的演員,左搖右擺,又左右逢源。像歐洲大陸其它中立國一樣,土耳其在二戰中與納粹有緊密的貿易聯系,但原因卻不一樣。土耳其象葡萄牙一樣是個親英情緒很強烈的國家,甚至在二戰爆發後的1939年10月,土耳其還和英、法締結了軍事互助同盟。法國陷落後,土耳其於1940年6月宣布中立,直到1945年才加入盟國對德國宣戰。土耳其宣布中立的原因主要是擔心納粹的入侵,它在1941年春德國佔領巴爾干半島後迅速同納粹簽訂了友好協定。土耳其沒有公開反對納粹,而納粹也並未侵犯土耳其的邊境。總的來說在二戰期間土耳其就像走在綳緊的鋼絲上的雜技演員,努力在軸心國和盟國之間尋求平衡。1941年10月,土耳其與德國簽訂了一份重要的貿易協定。德國用軍需品和其它工業品與土耳其交換礦石原料,尤其是鉻礦石。與此同時土耳其與英美也保持友好關系,以鉻礦石與英美交換先進的武器裝備。鉻是製造合金鋼的必用材料,而土耳其正是納粹的唯一鉻進口國。納粹生產部長阿爾伯特.施佩爾曾經指出,若是鉻礦石的供應被切斷,會導致德國的軍火生產中斷10個月。鉻礦石經鐵路由土耳其運往德國,其間要經過世界上最為崎嶇不平的巴爾干山區,一路上到處是橋梁和隧道。盟軍在戰爭結束前重點轟炸了這條鐵路,以切斷對德國的鉻礦供應。為了爭取土耳其參戰、或至少保持「善意的中立」,土耳其於1941年被美國列入租借法案受援國名單。1943年11月的德黑蘭會議上,盟國預料到納粹不會再對土耳其構成軍事威脅,於是共同要求它參戰。直到1944年4月,土耳其才停止對德國的鉻礦石供應,並且像其它中立國一樣,是在經濟制裁的威脅下才這么做的。1944年8月,土耳其與德國斷交。1945年2月,由於盟軍已將德軍驅逐出巴爾干半島,尤其是此時再不下手將得不到加入聯合國的機會,土耳其才對德國宣戰,用當時愛爾蘭總理德.瓦勒拉的話說,就是「在最後一刻,為了獵取聯合國成員資格而趕上了潮流」。據美國專家估計,土耳其收到的納粹黃金最多隻有1500萬美元,大部分來自比利時央行,德國人用其購買鉻礦石。盟國並未努力追回這些黃金。由於土耳其控制著黑海的入口,又與蘇聯接壤,美國認為它對冷戰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1946年,在土耳其召開了關於沒收德國在土黃金和資產的談判,盟國估計這筆資產共計5100萬美元。「杜魯門主義」的出台終止了這一談判。1947年7月,美國與土耳其簽署了一份價值1.5億美元的貸款協定,該協定對向土耳其索要黃金的談判不啻是致命一擊。土耳其最終沒有歸還任何納粹黃金。 希望採納~~O(∩_∩)O~
❷ 德國跟土耳其淵源怎麼這么深
德國二戰結束後,青壯年死傷大半,六七十年代經濟騰飛需要大量勞工,旁邊的東歐國家都在搞共產主義,跟當時的西德是完全兩個陣營的。德國人看了一圈發現就土耳其離得不遠,青壯年大把,就把人都招來當工人了,跟中國的農民進城務工一樣。來了么,人家就不想走了,拖家帶口,越來越多土耳其人來到德國。
❸ 民族和文化差別甚大的土耳其人,為何會成為德國第二民族
土耳其人成為德國第二大民族的原因,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看。
戰爭因素:土耳其和德意志的故事,從1526年開始,當時,奧斯曼土耳其人在第一次摩哈赤戰役中打敗匈牙利-波西米亞聯軍。奧斯曼帝國和奧地利王朝瓜分了匈牙利國土,這兩個國家就此接壤,可以直接開展交流,為今後的交融創造了條件。隨後奧斯曼發動對奧地利的戰爭,開啟持續30年的戰爭,為兩個民族打開了交流的通道。
❹ 德國和土耳其為什麼關系這么近
德國崛起是非常近代的事情,在三百年前,統治現今德國領土的哈布斯堡王朝和統治現今土耳其領土的奧斯曼帝國是接壤的。
隨著工業革命的展開,奧斯曼帝國和西歐國家相比開始走向衰敗,國土也漸漸分裂,國內有識之士試圖從歐洲引入新的工業和軍事技術,想要重振國家。一開始是找法國人,無奈法國政局不穩,自顧不暇;而新興的德意志普魯士國家剛剛完成統一大業,國勢正旺,於是從十九世紀初,奧斯曼帝國不斷地從德國聘請軍官擔任軍事顧問。
一戰之後,許多本來明顯的地緣和軍事聯盟關系都隨著新興國家的出現而變得曖昧。二戰時土耳其並未捲入戰爭,但是在戰爭結束之後倒向美國以對抗蘇聯,隨後加入北約,和德國重新共處一個陣營。在重建德國的勞動力裡面,土耳其人固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這些勞工之所以最後要努力在德國留下,也許和德國歷史上對於土耳其的影響有所關聯。
❺ 一戰中,德國為何選擇羸弱不堪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作為盟友
眾所周知,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當中都是屬於戰敗國,而且兩次基本上都是以少數國家對抗全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幾個軸心國試圖瓜分全世界的非正義戰爭,因此德國的盟友也自然是少的可憐了。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不過是歐洲各國為了重新劃分利益而進行的一個戰爭而已,德國人的盟友還是少得可憐,甚至還有一個比較弱的奧斯曼帝國。
最後結果大家也知道了,對於其他國家來說都是強強聯手,那麼德國只是選擇了不堪一擊的土耳其,最後也就只能是以失敗收場了。
❻ 為什麼有很多土耳其人生活在德國境內
鋼鐵洪流,是今天網友們對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恐怖戰鬥力的形象稱謂,後來也被引用到了在綠茵場上無往不利的德國足球隊身上。然而,這輛鋼鐵戰車,曾經在2018年世界盃之際遭遇了一場涉及政治敏感的風波。
當年夏天,厄齊爾、伊爾卡伊·京多安兩位德國國腳與土耳其總統雷傑普·塔伊普·埃爾多安合影事件遭德國媒體曝光,一時間關於德國國內種族主義的風波甚囂塵上,厄齊爾這位曾經的德國前鋒也因此離開德國隊。實際上,厄齊爾事件不僅僅是一場偶然。
在今天的德國境內,已經有600萬土耳其裔(德國總人口8000萬),這一龐大的群體如何產生在與土耳其並不接壤的德國呢?
圖/德國當地的土耳其勞工
不過,土耳其人來到德國同樣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首先,土耳其人的快速湧入使得這一族群能夠形成自己的規模化社區,從而產生群居與社團圈子。另外,土耳其人的宗教信仰畢竟與基督教格格不入。因此,久而久之,土耳其人在德國就形成了相對獨立與封閉的內環小社會,對於德國本身的文化同化能力產生了免疫與抵制。
不僅如此,他們還不斷爭取自己的政治與經濟權利,甚至在要求社會福利的同時要求當地政府對自己文化習慣的尊重。在歐洲白人生育願望不斷下降的情況下,土耳其人的生育率卻居高不下,在此消彼長的人口對比之中,「德意志斯坦」可能並不完全是個想像……
❼ 二戰期間,土耳其為何一直保持中立,直至雅爾塔會議後才對德宣戰
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土耳其直接站隊,被列強瓜分了。所以在土耳其不確定哪邊會可靠一點的時候是不敢再輕易站隊的。但是土耳其的位置十分重要,所以列強不會容忍土耳其這種模糊的態度,各方都在注意著土耳其,都想將土耳其拉到自己這一方。
但土耳其還在猶豫,直到實在不能再保持中立的時候,向德國宣戰,還趕在蘇聯前面。雖然蘇聯覺得土耳其很狡猾,但西方對土耳其比較寬容,土耳其最終倒向西方。
❽ 德國的鐵桿支持者土耳其為何沒有加入軸心國
文/寂寞的紅酒
土耳其位於亞洲的西部,地跨歐亞兩大洲,是二戰時期少數沒有捲入戰爭的大國之一。作為一戰的戰敗國,一戰後土耳其和德國關系密切,兩國關系走的非常近,可以說好的穿一條褲子,土耳其是德國的鐵桿支持者。二戰爆發後,土耳其不顧英法的警告,不斷向德國提供鉻礦石、鐵礦砂、羊毛、煙草等資源以及大量的勞動力,在德國街頭能看到很多土耳其人在為德國人服務。當然,二戰中德國也給了土耳其不少好處。戰後土耳其成為德國納粹分子逃跑的一個重要目的地,土耳其為這些納粹分子提供了庇護。作為德國的鐵桿粉絲,土耳其為何沒有加入軸心國?
第一,土耳其人吸取了一戰的慘痛教訓。一戰中土耳其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差點亡國,所以再也不敢輕易參戰。他們一直牢牢記住國父凱末爾的遺言:如果將來發生戰爭,土耳其無法保持獨立,一定要加入有英國的一方。這不僅僅因為英國強大,而是英國人從沒有站錯過隊,跟著英國一定沒錯。土耳其人記在了心裡,所以一直保持中立沒有加入軸心。
第二,土耳其地理位置重要,周邊局勢復雜。東面的巴爾干半島是軸心國的勢力,但其他方向是盟國勢力,北部強大的蘇聯和南部的英國他一個也惹不起,所以土耳其不敢貿然站隊,一旦激怒英國和蘇聯,親德的伊朗就是他的下場。雖然在德國席捲東歐時,土耳其確是動了入伙的心思,承諾如果德國拿下高加索就參戰。但沒多久德國就被蘇聯擋住,土耳其的承諾自然無法兌現,乖乖收起尾巴在一旁觀戰。
第三,土耳其雖然沒有入伙,但土耳其也沒閑著,吃了原告吃被告,從軸心國和盟國兩邊撈了不少好處。德國人幫他修鐵路、建工廠,英國人幫他修機場、建港口,美國人又給裝備又給錢,可以說土耳其賺翻了。在二戰中,土耳其利用兩邊的援助打造了一支近百萬人的現代化軍隊,國民經濟獲得較快發展,一躍成為西亞第一強國。當1945年德國大勢已去,土耳其很快變臉向軸心國開戰,搭上了聯合國的末班車,成為二戰戰勝國之一,還攀上了美國的關系。參考資料:百
❾ 土耳其軍事實力怎麼樣 是世界強國嗎 跟德國關系好不好
土耳其的軍事實力在世界上應該屬於比較強的,現在土耳其擁有北約成員國除美國外數量最多的武裝部隊,但其裝備絕大部分依靠進口,工業製造能力並不強,作為世界級強國,必須能夠大規模製造並出口工業品,而土耳其現在並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因此算不上是世界級強國。土耳其和德國是歷史上的傳統盟友,兩國自19世紀中葉即開始結盟,兩國的聯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後解散,但德國和土耳其的關系一直很友好,尤其二戰結束後,百廢待舉的德國急需大量勞工,而土耳其是向德國提供勞工最多的國家,現在這些勞工的後代大都留在了德國,德國擁有除土耳其本土外最大的土耳其人口,更使兩國關系十分親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