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何打仗的時候,雙方都要留預備隊直接壓上去,勝算不更大嗎
如果哪道防線兵員損失嚴重,就可能抵擋不住,被撕開大缺口,導致全線崩潰。所以預備隊,第一是防止實際情況和事先偵查的情況有出入,臨時改動計劃,需要增加的兵員;第二、某個地方兵員損失太大,出現了漏洞,需要補缺;第三、在決勝階段,預備隊突然殺出,給對方雷霆一擊,立馬崩潰。
二戰中法國三百萬陸軍主力守衛馬其諾防線!(法德邊境,堅固保壘!德軍進攻繞道比利時(法比邊境無防線)!英首相丘吉爾問法國領導人預備隊在哪?回答無預備隊!主力全在東線法德邊境!丘吉爾無語,一月後近三百萬大軍向德軍投降!
預備隊就是生力軍。別人都打的筋疲力盡,生力軍一出現。就極大可能演變成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滑鐵盧戰役,拿破崙派出了自己的預備隊近衛軍老兵。准備給對手最後一擊。也即將迎來戰役勝利。可威靈頓運氣不錯。援軍關鍵時刻趕到。此時拿破崙已經用完了所有預備隊。最終大家都知道兵敗滑鐵盧。誰先用完預備隊,誰先輸。
戰爭是最復雜的社會活動,雙方進行的是最激烈的博弈。還涉及天文地理等等不可預知的情況,瞬息萬變。如果不保持強大的預備隊,一旦出現緊急情況,就有可能全盤崩潰。長期的戰爭實踐,人們已經掌握了一定的戰爭規律,所以,打仗沒有預備隊是肯定不行的。
『貳』 為什麼德國在二戰前兩年之所以如此成功
其實成功的因素有一半也在敵人那.
德國戰爭初期會如此順利是因為:
1,英法對戰爭的認識不足.在德國入侵波蘭之時,英法本應該總動員,並從西線夾攻德國.當時德國西線只有17個師,而主力全放在波蘭境內,德國本土空虛.但英法不單放棄了這次機會,還沒有進行總動員,沒有預備隊...
2,英法過於守舊.傳統的陣地戰自然比不過激動性高的閃電戰,但英法的問題還不光在戰術上,其在戰略部署上就過於守舊,依然沿用一戰的思維.當西線戰爭爆發時,英法認為德國依然會沿用「黃色方案」,一戰的老方法,從比利時入侵法國北部,於是在比利時境內集結了51個師,加上荷蘭以及比利時的32個師一共83個師160萬人,在馬其諾防線部署了25個師.假如這是一戰,那麼德國將難以進入法國境內,但時代已經變了...德國28個師入侵比利時,牽制了英法比100多萬的兵力,再由48個師穿越阿登,直奔英吉利海峽,切斷法國北部以及比利時境內的英法聯軍與法國的聯系,並將其圍殲,接著再出其不意出現在馬其諾防線背後,殲滅了25個師.
3,沒有進行總動員.英法料定德國會首先和蘇聯開戰,所以竟然省掉了全國總動員這一步驟.可以說是比以上幾點還要愚蠢.假如當時在法國境內仍有20-30個師的預備隊,那麼即使德國成功穿越阿登地區抵達英吉利海峽,法軍仍可以對德國這48個師發起進攻,同時比利時境內的英法聯軍南下包圍,將德國有生力量一下子摧毀大半,提前結束二戰.但當時法國境內竟然無一兵一將,眼巴巴的看著德國夾擊完自己主力後又從背後偷襲馬其諾.最後法國還撐不到巴黎淪陷就已經投降了.
可以說,綏靖政策,對兵力的錯誤部署,對戰爭規模的錯誤認識,對馬其諾防線過分自信,對德軍激動能力認識不足等等一系列完全可以避免的因素,導致了德國在戰爭初期的戰無不勝.
假如沒有奇怪的戰爭,不等德國攻破波蘭主力就在西線入侵德國本土,以德國17個師的兵力,完全抵擋不住,一下子就可以到柏林俘虜希特勒.假如將主力部署在法國北部,配合馬其諾防線的防守,在德國入侵比利時時東進包抄德軍後方,依然可以戰勝德國.假如有預備隊,就不會出現敦刻而克大撤退,配合南北兩面夾擊德軍,完全可以打敗德國.許多「假如」都沒有發生,其實可以說是英法自己拱手將歐洲讓給德國,法國拱得還特厲害,自己國土都送了.
其實不犯這些錯誤的話,二戰壓根打不了這么久.從二戰整個過程甚至一戰都能夠看出,德國的攻堅戰與防守戰十分糟糕.二戰德國過分依賴閃電戰,所有重大成功包括入侵法國,入侵波蘭入侵蘇聯,全是靠偷襲,靠運動戰,沒有了運動戰,德軍就什麼都不是.攻打博覽首都華沙,比波蘭先進了差不多整個時代的德軍要打21天.具體多少天忘了..差不多這幾天吧?攻打莫斯科,打了3個月楞是沒打下來,最後還輸了.斯大林格勒又打了7個月.列寧格勒更神奇了,完全包圍了列寧格勒,導致列寧格勒只能靠海運物質維持,每天狂轟爛炸,竟然打了2年零6個月,結果還輸了....咱們解放軍攻城從來沒有這么糾結過...
防禦戰也是,被蘇聯一路從東推到柏林,一刻都沒有防住..西線比較出名的就有諾曼底和卡昂,都沒守住.還有義大利的西西里島和薩萊諾,和北非的阿拉曼戰役.
總之凡是敵人要進攻要佔領的地區,德國是一個也沒守住.
德國在戰爭中唯一的亮點就是發明了運動戰和坦克集團進攻...在攻堅和防守上,有失世界上最強軍隊的威名.德國也就入侵法國和偷襲蘇聯那會創造了奇跡,依靠的都是閃電戰,到了閃電戰沒用的攻堅和防守時..表現平平,甚至表現惡劣,看不出最強在哪裡...其實總的來說,還是英法創造了二戰...
『叄』 二戰德國為什麼會失敗
德國國防軍 1300萬左右.被蘇聯紅軍消滅1000萬
( 1 )戰爭早期德軍在西線作戰時的失誤和為後來作戰埋下的潛在威脅
其實早在德軍閃擊法國時,德國犯下的戰略敗筆和失誤已為後來的戰敗埋下了禍根.我們讓時間回到1940年5月20日,那時德軍的坦克集團軍已推進到了布倫和加來,並將英法軍隊逐漸包圍在敦刻爾克.此時英法軍隊的厄運此時看來已是命中註定的了,然而就在這時,第19裝甲軍和第41裝甲軍同時接了裝甲兵團司令克萊斯特發來的命令,要他們停止前進,並稱「敦克爾克之敵將全部留給戈林元帥的空軍去解決」.古德里安接到命令後,立即向克萊斯特提出了質問和抗議,但得到的最後答復是:「這是元首親自下達的命令,必須執行.」然而,僅靠空軍去完成此項使命事實上證明卻是力不勝任的.古德里安和萊因哈特只得遵命停在運河一線按兵不動,而眼睜睜地看著英法比聯軍從敦刻爾克上船逃走.然而當德軍於5月26日重新收回成命並下令坦克部隊再次投入攻擊時,卻已經延誤了戰機.聯軍利用這一轉瞬即逝的喘息機會,得以實施從海上撤退的「發電機計劃」,英法軍隊扼守敦刻爾克直至六月四日,在此期間,他們利用戰艦,漁舟、帆船,三桅船以及其它海運工具將32.4萬人,其中法軍8.5萬人撤過了海峽.撤離的英法軍隊雖然被迫棄掉了全部裝備輜重,然而卻畢竟保留了有生力量,以致他們隨時都會重新具有抵抗德軍對英國本土發起入侵的能力,甚至還可能重新越過海峽,卷土重來.然而事實上歷史也證明了:沒有1940年的盟軍在敦克爾刻的順利大撤退,就沒有後來1944年的盟軍在諾曼底順利進行的大規模登陸!
5月26日至31日墩刻爾克周邊地區形勢圖
關於德軍在敦克爾刻大撤退中所表現出來的優柔寡斷,後人紛紛進行了猜測,以至於至今仍然眾說紛紜,成了一個難解之迷.據德軍的副官提供的一種說法是德軍喜歡過藝術家那種無拘無束的生活,是德軍故意放英國人一馬,因為他對英國人情有獨鍾,他曾說過:「他們那些人是有價值的人種,是我要與之媾和的人.」他這次放走英國人,是想給英國人一情面,為日後和談留一條退路,因為德軍並不想同英國人徹底開戰,他只想讓英國保持中立!另一種說法是德軍對自己的裝甲部隊異常迅速地挺進感到不安,怕他心愛的裝甲部隊陷入敵軍南北合圍.按照他本人的解釋,他原以為英國遠征軍會像在戰爭中他表現的那樣打到最後一兵一卒;他希望將他們圍困,等他們彈盡糧絕時,大批的俘虜他們,供談判時使用.但是他的部隊並沒有俘獲多少英軍,德軍也沒有因此而發怒!但不管怎麼說,德軍在此是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它影響到日後對英國的入侵,並且使英國人以後在非洲和義大利能繼續作戰.
不列顛空戰---德國空軍揮之不去的夢魘
2.jpg
征服法國之後,德國元首德軍開始實施他的「一項非常勇敢的偉業」--------「海獅計劃」,但事實上德軍並沒有打算真的想發起一場入侵不列顛的戰爭.德軍卻仍然把立足點放在英國將會屈服上面,因此他還沒有制定好對英國的作戰計劃.到了那時,一個被命名為「海獅計劃」的對英作戰方案才被臨時拼湊出來.但由於後期戰略上的失誤(8月底,重點攻擊英國空軍基地和飛機製造廠,使英軍損失慘重,精疲力竭,即將崩潰之時,但是從9月份開始卻出於報復柏林遭受空襲的思想,轉而空襲倫敦,致使英國空軍獲得了寶貴的喘息之機,迅速恢復戰鬥力,從而與不列顛之戰的勝利失之交臂!)使得「海獅計劃」功虧於潰.此役德軍共損失了1700多架戰機和6000多名飛行員 ... ...
入侵王牌的第一個前提的空軍轟炸變成了強弩之末,從歷史上看不列顛之戰絕對是戰爭的轉折,隨著德軍飛機的紛紛墜地,就已經埋下了日後德國失敗的伏筆!然而這時,秋天的暴風雨季節開始了,「海獅計劃」被暫時推遲.直到一九四一年春天,「海獅計劃」才正式開始.但是由於後來德軍開始入侵蘇聯,所以「海獅計劃」計劃被無限期的擱置和推遲了.
由於德軍沒能在空中閃戰中徹底打垮英國,而「巴巴羅薩」計劃已是箭在弦上,因此德軍被迫修建了漫長的大西洋壁壘,處於兩線作戰,重蹈一戰覆轍,而就是因為這使得英國成為了一把高懸在北大西洋上的利劍始終威脅著德軍*.
( 2 )1942-1943年間德軍遭遇的挫折分析及深層探討
1941-1942年的蘇聯正承受這這場戰爭的主要壓力.雖然德國的東線力量已經在逐步被削弱,但是德國仍然發動了一系列的戰役繼續對蘇聯的進攻.1941年12月25日,當日本對珍珠港進行空襲後,使得美國也加入了這場戰爭,二戰規模進一步擴大化.此外在北非的德國非洲軍於1942年夏天推進到了阿拉曼一線,從1942年8月開始,英軍開始逐步擊退德軍.1942年11月,美英盟軍在北非的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登陸.1942年11月19/20日,蘇軍將德第6集團軍包圍在斯大林格勒,最終德軍第6集團軍於1943年一月底/2月初投降,最初的23萬德軍只有9萬人被俘虜.1943年5月13日,困守在突尼西亞的13萬德國士兵和18萬義大利士兵投降.
在1943年的最初5個月,德軍損失了超過70艘U艇.鄧尼茲命令於1943年5月24日暫停在大西洋的破交戰,封鎖英國失敗.1943年7月實施的「城堡計劃」德軍集中了超過3000輛坦克和1850架戰機卻沒能突破蘇軍在庫爾斯克的戰線,這也是德軍在東線的最後一次戰略進攻.1943年7月10日,盟軍在西西里登陸,用了38天的時間佔領了全島,這樣盟軍就獲得了一個極其重要的出發基地,他們的遠程轟炸機可以威脅整個第3帝國了.1943年夏,德軍必須從本來就很緊張的東線抽調部隊投入義大利和法國南部.1943年9月3日,盟軍登陸義大利本島.1943年9月8日義大利宣布投降,並於1943年10月13日對德宣戰.至此美軍的地面作戰陷入停頓,直到44年的西線登陸開始才重新開動.因此成為了日後被稱為漁翁得利的有力證據.
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各個戰場就不難發現1942-1943年間的德軍已逐漸陷入被動局面,理智的人便會看出勝利的天平已開始向同盟國方偏轉,軸心國的大廈即將頹塌.那麼就讓我們對1942-1943這段二戰最關鍵的時節各個戰場上的德軍遭遇的挫折進行一下綜合分析及深層探討.
1 斯大林格勒會戰中德軍的失誤
斯大林格勒位於伏爾加河下游、頓河以東約60公里處,是蘇聯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水陸交通的中轉站.也是來自高加索的石油轉運站和重要的軍事工業基地.當時德軍的設想是:奪取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切斷伏爾加河的交通命脈,奪取巴庫油田,烏克蘭的小麥和頓吧斯的煤.再向東北迂迴包抄莫斯科,南出波斯彎與日本會師印度洋.按照德軍的要求,德軍最高統帥部擬定了1942年夏季南方作戰計劃,代號「勃勞」.其主要內容是:戰役由博克元帥發動(但在其攻下沃羅涅日後,被撤職),利斯特A集團軍群以克萊斯特第1裝甲集團軍為左翼,魯夫第17集團軍為右翼,分別從哈爾可夫南面和塔甘羅格北面向東和東南方向進攻,佔領頓河下游的羅斯托夫,向高加索進軍;博克B集團軍群以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和魏克斯第2集團軍為左翼,保盧斯第6集團軍為右翼,分別從庫爾斯克南面和哈爾可夫北面向東和東南方向突擊,佔領頓河上游的沃羅涅日,向斯大林格勒前進.但在此時德軍和他的高官們卻犯了一個關鍵性錯誤:在繼續行軍高加索的同時,再向斯大林格勒進攻,這樣使得原本已是兵力沒有富餘的德軍進一步分散了兵力(如同當年分兵同時進攻烏克蘭和列寧格勒一般)犯了兵家之大忌.
斯大林格勒戰役示意圖
3.jpg
7月17日,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推進到頓河中游,保盧斯第6集團軍也前出到頓河大彎曲部.在高加索方向,克萊斯特第1裝甲集團軍渡過了頓尼茲河,向頓河下游的羅斯托夫前進,魯夫第17集團軍則佔領了伏羅希洛夫格勒.一切都進行的相當順利,但是此時德軍又犯了更為嚴重的錯誤,他突然再次改變了計劃,認為斯大林格勒無需那麼多兵力,遂於17日命令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從斯大林格勒方向南下,轉隸A集團軍群,以支援克萊斯特第1裝甲集團軍強渡頓河下游.這樣,斯大林格勒方向的進攻部隊就只剩下了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而第6集團軍的力量卻又有賴於第4裝甲集團軍的合作.對此,英國軍事史學家富勒寫道:「和1941年一樣,因為分散了兵力,德軍自己毀滅了他的戰役.1941年,他因為調動古德里安的裝甲兵團去參加基輔會戰,才使他未能攻下莫斯科.這一次又是因為調動了霍特的裝甲集團軍,從頓河中游到下游去,結果遂使他未能攻克斯大林格勒」.利德爾·哈特也在其《戰略論》中寫道:「假使朝斯大林格勒方向進攻的第4裝甲集團軍,不分兵向南,以協助第1裝甲集團軍在攻向高加索的路程上,作渡過下頓河的企圖,那麼在7月間,德軍也許早已輕松的攻佔了斯大林格勒.而等到第4裝甲集團軍再回轉過頭向北進攻的時侯,俄國人在斯大林格勒已集中兵力,嚴陣以待了.」
1942年9月13日,德軍開始攻城.保盧斯第6集團軍擔當主力,從城北實施猛烈突擊.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則從城南推進,策應保盧斯在城北的主攻.14日,德軍從城北突入市區,與守衛該城的蘇第62集團軍展開了激烈的巷戰.15日,德軍對馬馬耶夫高地實施重點突擊.該高地是斯大林格勒地勢最高的一塊地方,從這里可以俯瞰和控制全城,崔可夫中將的第62集團軍司令部即設在這里.經過一天激戰,德軍佔領了馬馬耶夫高地,當時德軍曾用迫擊炮不分晝夜封鎖伏爾加河,想可以來切斷蘇軍的援軍的後勤保障,但是蘇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最高統帥斯大林命令蘇聯紅軍海軍的伏爾加河區艦隊出動,突破德軍的封鎖,將大批援救戰略物質和武器裝備以及援軍運送到了斯大林格勒,於是在16日,蘇近衛第13師渡過伏爾加河進入斯大林格勒,突然向德軍發起反沖擊,又奪回了該高地.9月25日,德軍佔領了市中心,27日沖進了北部工廠區,並重新佔領了馬馬耶夫高地,但在29日又被蘇軍奪回.最終直到1942年11月德軍仍然沒有完全佔領斯大林格勒,這為蘇軍後來的反攻創造了必備的條件!
由於德軍過於輕敵,低估了蘇軍的兵力,並數次錯估戰場形式同時命令德軍同時進攻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結果造成德軍兵力分散,從而導至兩頭撲空和斯大林格勒會戰的慘敗!這一役後蘇德戰場的形式雖然開始發生變化,但由於蘇聯紅軍在斯大林格勒進行的是一場與閃電戰截然相反的「街道戰」作戰方式,因此雖然德軍遭到重創,但其留下的戰略間隙卻使得德軍養好了傷口,並於1943年中旬逐漸恢復了元氣,接著又發動了一系列對蘇聯的反擊和戰略進攻(如哈爾科夫反擊戰.庫爾斯克等戰役),因此筆者認為斯大林格勒戰役並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而蘇聯人顯然是將他們在那裡取得的戰果誇大了,於是便有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的神話.(這個結論筆者將於下文作詳細闡述)
2 庫爾斯克戰役前後的戰略、戰術分析
眾所周知,1943年的庫爾斯克會戰是蘇軍與德軍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地域進行的一次戰略決戰,也是人類戰爭史上最大的一次坦克集團會戰.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蘇軍在庫爾斯克會戰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並將這場會戰稱為蘇軍最終戰勝德國德軍的重要里程碑.而蘇聯人對庫爾斯克戰役結果的評價更是對蘇聯一方是極為有利.如《衛國戰爭簡史》這樣論述道:在庫爾斯克戰役中」蘇聯軍隊消滅了敵軍30個師,德軍德國損失了大約500,000名官兵、1500輛坦克、超過3700架飛機……德國德軍元氣大傷.整個世界都為紅軍相對於德軍在戰斗藝術、武器和戰略指揮上的優勢而折服.戰略獨創性已經牢牢地紮根於蘇聯武裝力量之中」.
但是如果我們用相對客觀的態度去分析這場戰役,也許就會得到另一種答案.首先筆者盡可能詳細的列出當時戰役雙方兵力的對比,即1943年4月10日時,在庫爾斯克凸出部上的兵力和裝備對比已經變成了對蘇聯一方有利.根據蘇聯的統計,當時紅軍在這里總共有958,000人、11,965門大炮和迫擊炮、122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1130架作戰飛機;與此相對應的是,德軍總共有大約700,000人、6000門大炮和迫擊炮、1000輛坦克和突擊火炮以及1500架作戰飛機.此外,距離庫爾斯克弧形地區不遠的蘇軍預備隊方面軍(草原軍區)還有269,000名官兵、7406門大炮和迫擊炮、12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177架作戰飛機.同時,蘇軍在蘇德戰場上所有的預備隊加起來總共有469,000名官兵、8360門大炮和迫擊炮、9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587架作戰飛機.與之相比,德軍預備隊總共有60,000名官兵、600門大炮和迫擊炮、200輛坦克和突擊火炮(作戰飛機根本沒有).一直到庫爾斯克戰役開始,德軍預備隊的數量實際上沒有什麼變化.(附:蘇德部隊總人數的比例為1.8∶1、大炮比例為3.2∶1、坦克和自行火炮之比為1.3∶1(從各方面來說對蘇方都有利).僅在空軍方面,德軍佔有優勢,但比例關系也只是為1.1∶1)
庫爾斯克戰役德軍進攻階段
4.jpg
庫爾斯克戰役蘇軍反攻階段
5.jpg
至於發動庫爾斯克戰役當時對德軍究竟會造成多麼大的影響,還有德軍為什麼對戰役一拖再拖,除了眾所周知的德軍為了獲得更多新型坦克及戰機所耗費的時間外,那就是德國元首德軍的優柔寡斷.據戰後古德里安證實,在1943年5月10日召開的軍事會議上,他曾試圖說服德軍放棄向庫爾斯克進攻的計劃,因為實現這一計劃存在著許多障礙.古德里安否決了В.凱捷利的意見--他認為德軍應該從意識形態方面發起進攻,同時古德里安指出,」庫爾斯克是否在我們手中,這跟世界一點兒關系也沒有」.德軍回答說,當他考慮這一進攻計劃時,感到腹部一陣巨痛.因此,這證明德軍對戰役的成功沒有十分把握,於是便把它的實施盡可能往後推遲,而事實上也就是因為他的信心上的動搖最終釀成了戰役失敗的惡果.
從戰略戰術,戰術戰略,雙方將領的指揮藝術上角度來看,本來的勝利者應該是德國,而不是在中前期就已經損失超過百萬(還是保守估計)部隊,甚至已經投入了所有戰略預備隊的蘇軍.相反的德軍在此戰中並非像從前人們所認為的那樣損失慘重,以至於元氣大傷,甚至整個戰役結束也僅僅陣亡了8萬人.而且由於曼施坦因等人的藝術般的指揮,德軍在戰役後期膠著狀態中依然保留下來了大批有生力量(戰略預備隊,精銳裝甲軍團30萬),這些部隊在德軍後期進行防禦戰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事實上戰役一開始蘇軍的防守和進攻就都很被動,盡管其在人員和武器上佔有優勢,他們的數量是德軍的2到3倍,但實際上他們屈從於德軍的意志,同時被迫在那些從德國人的作戰部署來說很容易防守的方面軍扇形區域發動進攻.而當戰役進行到了最激烈的時節德軍的部隊仍能頂住蘇軍進攻,並反擊取勝,遭受重創的蘇軍被迫不斷向扇形區域增兵,但形勢仍沒能得到根本好轉.
很多人相信庫爾斯克會戰中最負盛名的普羅霍羅夫克坦克戰蘇軍取得了大勝,如蘇聯的觀點認為德國人於1943年7月12日似乎在普羅霍羅夫克損毀了300~400輛坦克---但這只不過是蘇聯坦克指揮官在通報中所做出的詩人般的誇張.在普羅霍羅夫克城下與蘇軍近衛軍第5坦克集團軍交戰的德軍第2坦克兵團事實上只損毀了5輛坦克,另有38輛坦克和12門突擊火炮損壞,而據蘇軍的通報資料顯示--這與德軍的得到的數據相一致--僅蘇軍近衛軍第5坦克集團軍第3軍一個軍就損失了不下334輛坦克和自行火炮.與此同時,蘇軍占據著是對手幾乎4倍兵力的優勢--同時擁有兩個羅特米斯特羅夫機械化坦克兵團--用1000∶273的比例來對付德軍.可就即便是這樣蘇軍仍然沒能取得勝利,他們被迫付出了極為慘痛的代價,要知道根據蘇軍的最高統帥部的部署,該坦克集團軍本是用於參加反攻並且本來要被派往哈爾科夫的,而這一次嚴重的損失這下又得給它大大地補充兵力.而本來已被最高蘇維埃決定要撤職或是送上法庭的羅特米斯特羅夫,卻因為德軍後來停止進攻計劃而逃過了一劫.
事實上真正使德軍最終喪失戰略主動權而轉入全線潰退的原因並不是德軍在此次戰役中將領指揮的失利,而是德軍由於缺乏自信而導致的指揮失誤(英美聯軍已於7月10日在西西里島登陸,義大利的情勢惡化.當時德軍認為德軍必須要抽調兵力到義大利和巴爾干半島,因此「堡壘」作戰可能被迫停止.但形勢並不是如此嚴重,而且正相反德國最偉大的戰略.戰術家曼施坦因則認為德軍已經到了勝利的邊緣,因為他手裡還有整整三十萬的戰略預備隊還沒有使用,蘇軍此時卻已經無軍可調.至12日的戰斗後,一線德軍依然擁有較強的作戰實力,並在以後幾天的戰斗中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包圍了蘇軍的幾個步兵陣地,佔領了一些極有戰略價值的高地,而且蘇聯已經無力挽回即將失敗的頹勢了(當時朱可夫已經在准備自殺或者上軍事法庭了承擔責任了).
但就在這時德軍決定放棄,他將本來能決定戰役勝負的預備隊調離到了西線,而把庫爾斯克戰役最初的全部構想和曼施坦因利用超乎完美的戰術苦戰的成果,完全地丟棄了.
雖然德軍放棄了最後一次大規模戰略進攻的機會,但他們也給予蘇軍以極大重創.直到1993年,蘇聯關於庫爾斯克戰役中蘇軍的人員、坦克和飛機損失的官方統計數據才被公布出來.以前,德國的損失被蘇聯歷史學家誇大了很多倍.據他們的估算,德軍損失了大約500,000名官兵、1500輛坦克和突擊火炮以及3700多架作戰飛機.這些數據與真實情況相差很遠.據德軍德國最高統帥部提供的數據表明,在1943年7月和8月間,德軍在整個東線戰場損失的人員中陣亡68,800人、失蹤34,800人以及傷病434,000人.德軍在庫爾斯克弧形地區的損失據估算佔到整個東線戰場損失的2/3.因為在這期間,頓涅茨克流域、斯摩棱斯克地區和北方戰區(姆加地區)都在進行著最激烈的戰斗.這樣,德軍在庫爾斯克戰役中的人員損失里陣亡、失蹤以及傷病人數大致可以確定為360,000人(其中陣亡約8萬人),無論如何也不會是500,000人.德國空軍的損失還要小得多.根據德國弗賴堡的軍事資料室的有關文獻資料顯示,在1943年7月和8月間,德國空軍在東線戰場的損失只有1030架作戰飛機,同時,甚至在所有戰區的損失總數也不超過3213架作戰飛機.這樣,蘇方所說的數據,即敵人在庫爾斯克戰役中被擊毀了3700架飛機,就純屬是天方夜譚.這一數據是根據蘇聯空軍戰時指揮部的報告提出來的,在那裡經常會把敵人的損失誇大好多倍.
註:1.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檔案館的一份有關德SS裝甲軍的秘密文件顯示.
首先,德SS裝甲軍並非像史料所記載的那樣擁有700餘輛坦克,即使是在戰役開始之前,SS裝甲軍也不過只有211輛具備完全戰鬥力的坦克.
其次,在12日的戰斗中,SS裝甲軍也並不像人們所說的那樣損失慘重.根據一份德軍1943年7月13日的內部統計,SS裝甲軍在這場戰斗後尚有163輛可以戰斗的坦克,僅僅損失了48輛.這同蘇軍第5裝甲軍的損失比起來要小得多.
2.1984年的一本蘇第5坦克集團軍二戰史記載,該軍在12日的戰斗後僅需要大修的坦克就有400輛之多.盡管書中並沒有記載蘇軍損失的坦克數量,但這一數字已足以證明,蘇軍在這場戰斗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3.一些蘇聯時期的原始材料中甚至有這樣的文字:「第5坦克集團軍在這次遭遇戰中損失約650輛坦克,由於無法恢復攻擊能力,已將剩餘坦克編入步兵連隊.」
綜上所述: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如同當年嚴寒幫助蘇聯人贏得了莫斯科保衛戰一斑,此役德軍的錯誤最終葬送最初庫爾斯克戰役的全部構想,當然對於德軍來說庫爾斯克戰役的失利後果也是極其可怕的,從此德國便再也沒能在東線佔得戰爭主動權.但由於蘇軍方面的損失過巨(保守估計,蘇德兩國人員傷亡比為7:1,戰機損失為20:1,坦克和自行火炮損失為6:1),從而引起了國民的嚴重不滿,才使得庫爾斯克戰役的地位低於斯大林格勒戰役和莫斯科保衛戰.
3 北非戰局對歐洲戰場的影響
1942年1月下旬,隆美爾的「非洲軍團」從布魯加港開始了進攻,2月佔領班加西並控制了整個昔蘭尼加.6月突破英軍加查拉防線,並攻佔托布魯克,迫使守軍投降.7月追擊馬特魯之潰軍,越過埃及邊境,直逼英軍北非最後一道防線——阿拉曼防線.隆美爾「非洲軍團」的之所以取得勝利,關鍵在於凱塞林第二航空兵團癱瘓了英國馬爾他島空軍基地,獲得北非戰場的戰略和戰術制空權,並對地面戰斗實施了火力支援,以及保障了地中海航線的暢通,使得隆美爾「非洲軍團」作戰物質得到及時補充.(「大力神」計劃)
而當美國在5月初決定將用於中國遠征軍的地面裝備和作戰飛機緊急調往北非後,形勢立刻發生逆轉,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的相持階段,英軍馬爾他島的空軍基地重新活躍,英國空軍迅速掌握了北非戰場的戰略和戰術制空權,幾乎完全切斷了軸心國地中海航線,使隆美爾的「非洲軍團」得不到裝備和燃料的補充.在8月最後一個星期里,英軍獲得50萬噸補給品,而德意軍隊只獲得1萬噸補給品.在坐以待斃的前景威脅下,隆美爾被迫同英軍在阿拉曼一線展開決戰.喪失制空權和燃料短缺的「非洲軍團」在決定北非命運的阿拉曼和哈勒法戰斗中豈有不敗之理?
『肆』 為什麼感覺同為二戰國家的日本總是兵力捉襟見肘,而德國卻沒有呢
你的感覺明顯是顛乾倒坤了,到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時,集結在倭國四島的日本陸軍第一總軍(杉山元)和第二總軍(畑俊六)尚有240萬兵力,最終一槍未放就繳械了,尚不計南方軍、關東軍和“中國派遣軍”的近300萬軍隊,它怎麼就兵力捉襟見肘了?
按朱可夫的說法,此時德國軍隊總兵力為940萬人,其中作戰部隊540萬人左右。希特勒把其中的68%約370萬人用來對付蘇軍(670萬人一線作戰部隊),把其中的25%約140萬人置於西線抵抗盟軍,其它廣大的佔領區只有30萬正規軍,剩下的全靠黨衛隊、警察和偽軍在維持。黨衛第12裝甲師都被稱為“娃娃師”了,日本有這樣的部隊么?
所以無論在東西哪條戰線上,德軍的野戰兵力都不足對手的一半,用兵當然捉襟見肘。希特勒之所以1944年底不顧一切發起“阿登反擊戰”,就是清楚再拖下去肯定死路一條,他必須豪賭一把,即集中精銳力圖首先擊破美英盟軍,再回過頭去全力應付蘇軍。但是這么乾的嚴重後果在於,他必須為此抽調所有用於東線救火的戰略預備隊。
『伍』 為什麼感覺同為二戰國家的日本總是兵力捉襟見肘,而德國卻沒有
德國的兵力是各個參戰國里最緊缺的一個,一方面是整個歐洲的日耳曼民族也就1億人,可用的兵源數量十分有限;另一方面是德軍的戰線太長,除了漫長的蘇德戰場和非洲戰場,還有廣闊的大西洋戰場,且德軍在歐洲的佔領區又支離破碎、對手多如牛毛,這都稀釋了德軍的兵力!
舉例說明,當關內血戰時,關東軍還能囤積海量兵力防備蘇聯。1941年12月太平洋戰區開打時,關東軍兵力73萬,而中國派遣軍只有62萬人,你能說它在關內的兵力吃緊嗎?即便是在戰爭最後階段,關東軍尚有80幾萬兵力,甚至最高膨脹到120萬人(有爭議),這個兵力規模比關內的105萬鬼子兵還要多。
而且關東軍投降時也就68萬人,可見蘇軍幾個月的攻勢給它造成了巨大傷亡,也間接說明日軍在我國的戰斗,是集中發生在戰爭末尾階段的關外戰場,漫長的8年血戰對它來講壓力不會太大,根本沒有到兵力不足的地步。
在太平洋戰場,日軍兵力也不算太緊張,它真正感到緊缺的應該是技術兵器和關鍵人才,也就是航母、驅逐艦、艦載機和飛行員等等,這些與兵源沒有關系,是工業潛力決定的。太平洋戰場以海空大戰為主,對人力的需求遠不及地面上的裝甲戰和陣地戰,它不用組建人員龐大的擲彈兵師、步兵師或者騎兵師。
舉例說明,參加完珊瑚海海戰的日軍第5航空戰隊,在翔鶴號航母受損、77架飛機報廢、1074人陣亡的情況下,按理說另一艘瑞鶴號航母還能繼續戰斗才對,但事實卻是它無法參加之後的中途島海戰了,因為這艘航母缺乏飛行員和艦載機,只能脫離機動艦隊回國修正,這就是關鍵人才和技術兵器缺乏的證明,也可以算是兵力不足的一種吧!
『陸』 德國為什麼會在二戰中失敗
希特勒最大問題在於以種族主義觀念去指導戰爭,什麼雅利安民族最聰明,要團結之類的騙騙國內老百姓就算了,非要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去指導戰爭。就好比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人才明白,一直以為跟西方不過是意識形態矛盾,放棄社會主義聯盟就可以投入西方大家庭環抱。而等閹割掉自己後才發現實際上是國家利益和地緣政治的矛盾(補充這一句是給現在的腦殘小白的)。
而攪屎棍也只剩下攪屎這個技能,二戰後還試圖一邊到美國發表鐵幕演說,另一邊把羅羅的噴氣式發動機技能等敏感技術向蘇聯出口,妄圖攪屎漁翁得利,結果呢?雖然是在冷戰,但在蘇伊士運河危機這歐洲最後一次試圖爭奪世界地位事件中,反而是美蘇合作,把日不落帝國的最後遺產吃抹乾凈。
贏得戰爭,輸掉帝國。愚蠢的攪屎攪上癮的英國人實際上是二戰最大輸家,你說希特勒郁悶不郁悶?
第二:低估了俄羅斯人。希特勒以種族論來劃分,把斯拉夫人劃入垃圾行列,打心裡就看不起蘇聯。蘇芬冬季戰爭打的很爛,又在評價中下拉一個層次。巴巴羅薩開始之後,蘇軍一潰千里,又再次拉下個檔次。
正是在這種心理作用下,蘇德戰爭初期,德軍在手握如此大優勢下,開始昏招不斷。開戰後沒有及時總動員?打一群垃圾要什麼總動員?過冬物資准備不足?士兵們要回家過聖誕呢?進攻沒有側重點?一而再、再而三的分兵?反正一路框起來平A就能贏了。
然而俄羅斯人就是這樣,往往越是在逼入絕境的情況下,越能爆發出旺盛的戰鬥力。在冰天雪地中,多少人喝完伏特加後,在《神聖的戰爭》的背景音樂中,喊著烏拉,義無反顧地沖出戰壕,走上不歸之路。
而斯大林也無愧去「鋼鐵男」的稱號,即使在莫斯科保衛戰這種幾乎最後關頭情況下,手裡還捏著預備隊方面軍和1-2個坦克集團軍。蘇軍雖然不斷被打敗,但始終有救火部隊去彌補填補缺口,替換部隊。從而能夠維持住一條較為完整的防線,沒有跟法國、波蘭、南斯拉夫一樣防線徹底崩潰,部隊徹底被打亂。
『柒』 戰爭中為什麼要留預備隊不留的話會怎麼樣
從古代到現代戰爭都有預備隊,古代叫總接應,因為戰爭從來都是充滿變數的,戰場的不可預知性決定了軍隊一定要戰爭中留預備隊應對戰場突發情況。預備隊除了應對戰場突發情況,也有戰場疲勞部隊輪換、戰場局部突破等作用,如果戰場持續時間過久,前線部隊需要輪換,戰場上敵人出現弱點時,預備隊可以作為突擊力量以壓倒性優勢突破防線,對敵人致命一擊。
生活也是一樣,就像你不可能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你的錢肯定也不是都放在一個存摺里吧。這個和男人私房錢是一個道理,你全花了,萬一發生啥事你怎麼辦?
『捌』 二戰期間德軍有多少預備役部隊
初期有預備隊,後期連十三四孩子都上戰場了,沒預備隊了,
『玖』 關於二戰德國的問題
沒有這么簡單的,作戰策略上最為忌諱的莫過於與全民為敵,斯大林格勒戰役其實是蘇聯全民的抵抗,區區一個集團軍勢必會淹沒其中,如果換作弱小國家,那麼還有些許勝算,只可惜擋在前面的是一個地域遼闊,戰略縱深廣闊且實力雄厚的國家,再則俄羅斯是個堅韌的民族,他們絕不會向侵略者低頭的
『拾』 問下二戰的德軍問題!!
第一個問題,古德里安俘虜敦刻爾克的30萬英法聯軍,這對整個戰局可能是有決定性影響的。除去這三十萬聯軍,英國大部分軍隊在國外殖民地和自治領,英國本土如同不設防一般,德軍是有比較大的可能發動對英國的登陸作戰的。英國本土勢必要捲入一場大戰之中,而英國人則不會像法國那樣容易投降。英國自從百年戰爭以來很少遭遇戰敗,自從諾曼征服以來基本上沒有受到外來直接的進攻。英國的民族自尊心極其之強,以至於對於外來入侵肯定要堅決抵抗。盡管這種抵抗可能最終還是失敗,但英國政府很可能流亡加拿大或者冰島,繼續作戰下去。德國將可以取得整個西歐,但這未必是好事情。德國的這種過分強大,會讓美國和蘇聯提前干預德國的擴張。蘇聯在閃擊戰中失敗的一個重要因素正是因為德國還在西線和英國對峙,斯大林認為德國人肯定不會犯兩線作戰的錯誤。如果希特勒真的拿下了英國,那麼蘇聯必然會被刺激,蘇聯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蘇聯政府在1938年就和英法進行過接觸,蘇聯勢必要發動對德戰爭,首先進攻德國,德國脆弱的防線是可能被突破的。事實證明,蘇聯在蘇德戰爭初期對德國的部署也是進攻性的,將大量作戰物資和兵力集中在國境線,這明顯是為了向德國一側進行進攻。這樣的話蘇聯提前的進攻(即使沒有提起進攻也會進行積極的防禦),將會是德國面臨極大的威脅。而美國對英法一向是不表明態度的支持,德國的咄咄逼人也會逼迫美國提前反應,美國可能會對德國宣戰,什麼珍珠港事件也就不可能發生了,針對德國日本的同盟的戰爭將提前爆發,當然美國動員需要一些時間,按照二戰的速度來算大概需要3個月左右(美國在珍珠港事件後不到三個月就迅速組建了幾百萬人的軍隊和裝備),也就是說德國只有三個月的時間去擊垮已經有準備的蘇聯,僅僅調動軍隊的時間都要比這個久,也就是說德國將面臨新的兩線作戰,而且其形勢也是極其危險地。雖然西線壓力比較輕,但是東線沒有收到重創的蘇軍絕對會給希特勒一個大大的驚喜。要知道蘇軍最起碼在軍事裝備上是不遜於德國的,德國的境遇也不會太好。德國的失敗估計還是難以逃脫的,只是全面戰爭爆發時間提前了。為了集中力量對付希特勒,對於亞洲地區不排除美英許給日本誘餌來穩住日本的可能性。
第二個問題,看起來很好,其實好像不大成立。因為在二戰後期,根本不存在一個能給德國巨大援助的國家。當時世界上能提供大量軍事物資的除了美英便是蘇聯,恰恰這幾個國家都是德國的敵人。其他方向上要麼被德國自己佔領,要麼國力貧弱,要麼是盟軍控制區。瑞典倒是給德國一些物資,然而杯水車薪。南美的阿根廷和亞洲的伊拉克倒是對德國有些中意,即使他們願意提供物資,然而也沒有輸送物質的通道。
所以只能去找有輸送通道的國家,那麼假設一下存在一個國家在德國的旁邊,而且國力比較強大,國家生產能力很強。當然這樣一個國家會一心一意支持德國真是開玩笑,他們之間肯定要有戰爭,一山不容二虎,怎麼可能會死心塌地的跟著德國干呢?德國對其他國家的進攻也不能讓它一點感覺都沒有吧。德國本國的生產能力還是很強的,但是被盟軍轟炸之下基本上崩潰了。如果這個國家敢於支持德國,盟軍絕對不會手下留情,他也將受到無情的轟炸,喪失其物資生產能力。按照盟軍一般的原則,肯定會首先進攻這個國家,然後再進攻德國。我們在做一個假設,假設盟軍愚蠢的沒有進攻這個物質出產國,而且這個國家神經病的一心一意支持德國,盟軍也不轟炸和阻止德軍的物資生產,(這簡直是給自己找罪受,自己給自己找麻煩,戰爭不摧毀敵人的生產能力是極其荒謬的)德軍是否能獲勝呢??這相當於一戰的狀態,沒有遠程飛機,雙方都沒有能力破壞對方的生產能力。不管物資如何充足,國民的忍耐力和戰鬥力都是有限的。長期的戰爭會損失很多有經驗的士兵,而新徵召的士兵需要訓練。長期的戰爭會導致國內嚴重的生活水平下降,軍隊厭戰情緒會越來越大。德國國內反對聲音便會突出,甚至可能爆發反對希特勒的革命。戰場集中在歐洲,也就是說德國國家附近,德軍的生產能力可以被盟軍破壞,而盟軍的縱深極其廣大,生產能力很難被破壞的。這種生產和戰略態勢上天然的劣勢導致了德國發動針對這么多國家的戰爭是根本不可能獲勝的。假設到此為止,如果再假設的話,就是瞎說了。
德軍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厲害,某些西方媒體和中國雜志把德國傳的太神了。戰爭不是比賽,不是說誰士兵優秀誰獲勝,更不是比數據的,而是看總體實力。況且德軍也不是個個都像斯巴達三百勇士那麼邪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