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德國人從出生到死亡享受哪些褔利
享受生育補助金、免費教育、免費醫療保險、失業保險、養老保險等等,德國人是從出生到死亡基本上被國家的福利待遇“包辦”了。
一,生育補助金
德國這個國家的經濟狀況是非常棒的,但是這個國家的生育率卻是非常低的。他們為了提升生育率,為了讓國家的人口多起來,他們頒布了超高額的生育補助金來鼓勵子民們生育。
不過德國是有私立學校的,如果家庭條件高的話,很多父母也會選擇把孩子送到私立學校學習。公立學校並非是他們的唯一選擇,私立學校是需要自己掏腰包,國家不管的。
三,失業保險
德國人工作都是控每天8個小時,工作5天休息2天的法則,他們就算是加班也是獲得高昂的加班費的。甚至有很多的公司因為付不起高昂的加班費而禁止加班的,可見加班費到底有多高了。
德國的工作人員只要你工作時間超過3年,並且連續繳納過1年的失業保險金,不論你那一年失業這份失業保險將會伴隨你一生。這份失業保險保證你失業後的基本開銷,當你的工作基數越就,你的失業保險額度就會越高。
還有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都是德國政府給予德國子民的優惠福利,這些福利待遇是可以保證每位德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全部費用。
『貳』 德國幼兒園為何看似什麼都沒教,但孩子自己就學會了
德國幼兒園,就是一所森林游樂場
在德國柏林北部的Pankgrafen森林幼兒園,不管天氣如何,每天都有21個孩子准時來上學。
即便是零下28度的天氣,孩子們也會在戶外度過一天。他們很少感冒,因為父母和老師給他們穿好了合適的衣服。
上學時,考試都是要排名次的,據說現在不讓排名次了,但前段時間聽一個朋友說起自己孩子上小學的情況——班主任會經常在家長群里表揚某些同學表現得好,而這給其他的家長帶來了壓力。
家長的壓力,最後都會轉化到孩子身上去。
學校里的競爭從未消失過,只是換湯不換葯而已。
意思是,你越想贏別人,就越會去注重怎樣贏得競爭本身,而忽略了自身能力的發展。
相反,如果你不去管別人做得怎麼樣,只專注於自己,則能夠最大程度地發展自己的能力。這個時候,你自然能夠贏過別人。
一個六歲的孩子,他怎麼好意思去跟三歲的孩子比呢?真實的社會,有接受幫助,有提供幫助,有合作混齡環境最核心的好處,還在於它的真實性。
『叄』 您好, 我想請問一下, 德國的ECOLEA高中您了解嗎, 那個高中基本上都是多大孩子去的。德國的高中很嚴格嗎 急
作為一個中介我的回答:1.德語零基礎到德國讀直接高中肯定不行,需要在國內或者德國加強德語2.略3.我不知道造著花是怎麼花據我所知,德國高中項目學校收取的費用包含了基本全部生活費,學生只需要一些零花錢,德國學生一個月一百歐零花錢不算低了,小孩不適合讓他們手裡面拿著太多錢,這樣的話按照我掌握的信息和做德國留學的經驗來說,如果說是三年計算的話真的花不了,我覺得三年按照60萬計算,4.我沒聽說過這個realschule的事情,做了這么多年德國高中也沒聽過學校不要你這一說,高中有這個規定11年級是有分級測試,但是沒有通過學校希望重新讀一年10年級為學生能順利畢業,因為11年級和12年級的平日成績都會算作畢業成績,如果沒達到要求的話會影響畢業成績,然後順利申請到自己夢想的大學,學校的出發點就是為了學生。
總之,去德國讀書是一條捷徑,但是學生最好是在國內把德語基礎打好一下,過去之後不至於因為語言吃力。
『肆』 德國人坐什麼上學
國外的孩子很獨立,大多數都是坐校車上學的。很多父母想接送孩子孩子自己都是不願意的,他們更想融入集體。
『伍』 請教德國的朋友關於留學生帶孩子去德國上學的問題
男孩的話就是注意千萬不能動手打架不論是跟德國人還是中國人,不然後果非常嚴重。女孩相對好說,就是...我是個男的可能說這話比較奇怪,要帶夠衛生巾,我們這邊的女生用不慣德國的。 天氣嘛,吧月有太陽就穿短袖,沒太陽就穿長袖,所以都要帶一些,還要帶一件防雨外套。電子辭典最好有一個,有gps功能的智能手機也很有用處,當然要是就一,二周其實也可有可無。另外就是不要害羞,不要怕丟面子,自己說的不對不好還好說,要是很多關鍵的信息聽錯了可能產生很嚴重的後果,所以不要在意讓德國人重復,一定要到自己真的明白了才行
『陸』 關於德國人的教育問題,請不要復制,謝謝。
德國是世界上最早普及中等教育的國家。早在20世紀20年代初,艾伯特總統就頒布了義務教育法。目前德國實行12年義務教育制(巴伐利亞州為13年,因為德國是聯邦制國家,除了外交和國防歸聯邦政府統轄,每個州在社會事務領域享有相當大的自治權)。德國的義務教育制內容龐雜,其中有三項重要規定最引人注目:1.凡年滿6周歲的兒童必須上學,殘障兒童則上為他們開設的特殊學校,並進行職業培訓。否則家長要承擔法律責任,輕則罰款,重則入獄。2.從1960年起德國的公立中小學不僅不收學費(非義務教育階段的公立大學也是免費的),而且還免費提供部分課本、文具等。在偏僻的鄉村,學校必須免費提供接送車輛,低收入家庭的學生若要住校,則享受學校的困難補助。私立中小學,在允許學校收費的同時,國家也給予一定的資金援助。3.德國的小學一律實行四年制,小學畢業時,根據孩子多年的學習狀況來決定孩子進入什麼樣的中學。
中等教育並無初中高中之分
第一類學校(有點像我國的普通高中,我們的聯系學校寧芬堡中學屬於這一類),接納小學四年成績最好的學生。這類學校的學生在完成8-9年(除巴伐利亞外其他各州均為8年)的學業、高中會考合格並拿到畢業證書後,無需參加「高考 」,根據自己的意願可以直接上大學,至於上什麼樣的大學,主要依據是學生在整個中學階段的成績。需要說明的是,德國中學生的「成績」與我們的「成績」有很大差別,除了每學期1-2次知識考試,主要科目結業時有會考外,還要計入學生課堂討論、社會實踐、完成作業情況等因素,可以說是比較真實地反映了學生在較長時段中綜合素質的發展狀況。你若要就讀如慕尼黑大學、慕尼黑理工學院、柏林自由大學、科隆大學、洪堡大學、波恩大學、
漢堡大學這樣的名牌大學,那好,除了意願外,你得拿出整個中學階段的「成績」來。光有「意願」而「成績」不夠,那就只能申請其他大學。假如你申請的大學當年沒有位置,可以等到第二年、第三年。總之,只要想讀書,總有大學上。
第二類學校(有點像我國的職業高中)接納的是小學四年成績中等的學生。這類學校的學生在完成學業後,則進入高等技術學校(相當於我國的職業技術學院)讀書。
第三類學校(有點像前些年我國的初中中專)接納小學四年成績靠後的學生。這類學校的學生中學畢業後,直接進入勞動力市場,而無法接受高等教育。當然,聘用單位的老闆必須出資送你參加相關的職業培訓。德國的相關法律規定,無論干什麼工作都必須經過職業培訓。當售貨員,須到商業學校培訓;當個建築工人吧,要經過建築學校培訓;連子承父業的年輕農民在家種地也得有農校畢業證書,否則,銀行不予貸款,也不能享受歐盟的農業補貼,而缺了這兩者,農民就無法維持最基本的生產。
眾所周知,我國實行9年制義務教育,學生要到初中畢業(16歲左右)才實行分流,要麼進入普通高中,要麼進入職業高中,要麼就讀初中中專。相比之下,德國小學畢業的學生只有10歲左右,這么小的孩子因為其小學4年的學業表現,就必須在少不更事的年齡選擇讀什麼樣的中學,粗一看,這樣的規定近乎違反人道原則。
入門難而要求高
在德國,我了解到,中小學教師的職業有非常不錯的收入。據政府的相關統計,德國政府支付給中小學教師的工資為人均國民收入的2倍多。德國中學教師人均年稅前收入超過45,000歐元,與德國一些著名的跨國公司職員的人均年稅前收入相當,與其他一些行業相比,中小學教師屬於名副其實的「中高收入階層」。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之間,教師的收入也有一定差異,但不會很大,至多為30%左右,因為德國社會最不能容忍的是不公正,這種價值取向已滲入他們的血脈,積淀成為一種民族文化。放眼整個世界,德國中小學教師的收入高於除瑞士以外的其他工業化國家而高居全球第二。
在德國,中小學校教師不像我國那樣存在職稱差別。如果你工作已有年月,且深孚眾望,那麼,你和一般教師的差別在於你有一個「資深教師」的頭銜。對於一所有100來名教師的中學來說,每學科「資深教師」至多那麼一、兩個而已—有些學科甚至沒有。由於沒有職稱和其他名目繁多的榮譽稱號,更沒有荒唐的「主科」和「副科」的門戶偏見,因此,決定德國中學教師收入高低的主要因素是教師的年齡及婚姻家庭狀況。結婚、生孩子會使老師的收入增加,年齡越大,工資也越高,如果是「資深教師」,收入也會比其他教師高一點。譬如庫茨先生(一位令人尊敬的虔誠的天主教徒,當初,寧芬堡中學代表團來我校訪問,庫茨先生是德方的主要發言人。這次作為我們此行的全程陪同),符合上面所列的三項條件,他的月收入是70 00歐元,每年拿14個月,年收入是98000歐元,納稅和交完各種保險後,年實際收入是56000歐元。在職業屬性上,德國的中小學教師屬於國家的公務人員,受不解僱的保護,無失業之虞,而且每年還有兩個很長的假期。
這么好的收入待遇,使得德國中小學教師任職資格的門檻也隨之提高。在我國,大學本科生或碩士生、博士生都可直接到中小學應聘任教。在德國,情況要復雜得多。你若想成為一名中小學教師,至少要過三道「關口」。首先,你得拿到大學本科或者更高的學歷。其次,你得一本正經地接受心理學、教育學的專業訓練,參加權威機構組織的相關考試並取得合格成績。最後,你必須參加國家組織的教師資格考試並取得合格成績。
據庫茨先生說,這三關都不是輕而易舉能闖過去的。與我們國家正相反,「上大學容易畢業難」,這是西方國家高等教育的常規。在德國,大學學制一般為理工科4年,人文科5年,醫科8年。大學前兩年學基礎課,考試不及格不能進入第二階段的學習。第二階段是專業課學習,考試及格才能拿到學分,只有積累了足夠的學分,才能拿到大學畢業文憑。由於大學學習要求很高,加上許多學生要一邊打工補貼生活,一邊又要隨「不懂變通」的教授們認真讀書,因此,無論是基礎課考試,還是專業課學分,都難以一帆風順。大學生在校學習的時間越來越長,據了解,目前德國大學生從入校到畢業,平均需要7年, 4-5年能畢業的人是少數。如果想當教師,好不容易拿到畢業文憑後,還要應付心理學、教育學考試,尤其是難度最大的國家教師資格考試,這大約要花3年左右時間,而且,即便你花了那麼多時間培訓應考,也不一定能夠通過教師資格考試。再加上自20世紀80年代起,德國的出生率呈下降趨勢,中小學校學生人數減少,教師職位空缺主要靠自然減員,而德國的制度設置又基本杜絕了「走後門」的陋習,單純的德國人要想成為中小學教師,競爭和篩選十分激烈,只有那些真正熱愛教育而又有真才實學的人才能成為教師。而一旦實現當教師的夢想時,年齡已在30歲上下了。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小學教師職業備受尊重,基礎教育界人才薈萃。
正是在上述諸多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加上德國中等教育的寬松環境,德國的中學就有條件實行一種在我們看來有點匪夷所思的教師任課制度。聯邦教育法規明確規定,凡中學教師必須同時勝任兩門以上學科教學任務。我熟悉的庫茨先生,既是英語學科資深教師,又教拉丁語,同時還擔任高年級學生的就業輔導課。在寧芬堡中學,多數教師要上三門課。庫茨先生告訴我,他的一位同事UlrichKretzinger(尤里查·克里辛格爾)老師同時兼任德語、德國文學、宗教、經濟、心理五科的教學任務。除了多科任教,德國中學教師的課時數初看也讓人嚇一跳。在巴伐利亞,每位教師每周任課不得低於2 4課時(據說在德國其他州乃至許多西方國家大抵如此),寧芬堡中學的老師通常為26課時上下,平均每天授課5節左右。當然,如果將他們日常的教學過程這一決定因素考慮進去,這樣的課時數,就其對教師的生理和心理壓力而言,恐怕還不如我國高三年段每周10課時的工作量。
『柒』 在慕尼黑和德國的孩子怎麼去上學
題主你這個問題有點歧義,我決定兩方面都簡單回答一下。
1、慕尼黑和德國的孩子怎麼去上學?
德國小學規劃按照學區劃分,通學環境以住區為主,因此,住區建立兒童友好的道路交通管理是保證兒童獨立上學的第一步。兒童友好的道路交通管理主要分為非機動交通與機動交通兩類(見下表)。
並且由於德國人習慣選擇通學時間比較短的選校,所以大部分兒童是步行。等長大一點,還有騎自行車與公共交通的選項。和國內的上學方式相差不多。
2、移民去慕尼黑和德國的孩子怎麼去上學?
德國的教育體系為12至13年的義務教育,大致上即涵蓋基礎及中等教育的階段,今天小艾就為大家全面介紹一下德國從幼兒園到博士的教育概況。
德國幼兒教育
德國的幼兒園有公立和私立兩種,又分為Kita(0-3歲組Krippe,3-6歲組,6歲以上),Kindergarten(3-6歲組,也有3歲以下)等不同概念,混齡制,從6個月起就可以送去幼兒園,早上沒有時間限制,孩子們只要在某個時間前到齊就行。
Kita多提供午飯,下午接孩子,Kindergarten多不提供午飯,中午就要去接。入學也沒有特定時間,不存在幾十個孩子一起進入陌生環境一說,每個孩子單獨約定哪天開始去幼兒園,家長可以陪伴。
幼兒教育以地方或幼兒園為單位,沒有全國統一的課程改革方案或大綱,教育目標與方案在很大程度上是幼兒園開辦者自主決定的,多以游戲等自由活動為主,不進讀、寫、算等基礎知識的教學,有組織的教學活動包括由教師講故事、教唱歌、勞作、會話和帶領幼兒接觸自然界等等。
基礎教育層級
德國基礎教育層級的學校為小學Grundschule,凡是在當年六月30日前滿七歲的兒童皆須進入小學就讀,此為義務性教育不可拒絕。德國多數地區是一年級到四年級,柏林等地是一年級到六年級。
在這個階段的最大特色即是不給於孩子功利的分數成就導向Leistungsdruck,因此在小學的一、二年級並沒有各科成績單,而是以老師評論來作為學習成果的考量。
第二級初階
第二級初階也可稱為「中級」,主要有幾個分類:
職業預校Hauptschule(以職業教育為主)
實科中學Realschule(較高等的職業需求為主)
文理中學初階Gymnasium(以上大學為主)
綜合中學Gesamtschule(主要對於偏科嚴重的學生)
其畢業學位為綜合中學畢業證書Hauptschulabschluss,或是中級文憑mittleren Reife,而這也是文理中學進階的必要條件之一。這時候的教育就開始有側重點。
第二級進階
第二級進階也可稱為「高級Oberstufe」,其中主要包含職業教育體系的雙元制度(上課和實踐結合,比如一周上課一周實踐等)以及文理中學的高年級。
文理中學高年級
從第11年級開始進入文理中學的高年級階段,依據各邦的規定不同為2至3年的時間。在這個階段,授課方式採取課程制Kurssystem,也就是學生可以依據其喜好與發展方向自由選擇學習課程與重點科目,並以此作為進入大學院校的准備。或者選擇自己喜歡的職業進行培訓。
職業學校
德國職業教育的類型,依據不同專業的需求有不同新的發展,有許多針對不同的情況所設立的學校,例如:職業學校Berufsschule、職業專門學校Berufsfachschule、專科學校Fachschule等。
德國的高等院校根據其任務性質可分為三種類型:
綜合大學:這是一種學科較多、專業齊全、特別強調系統理論知識、教學科研並重的高等院校。
應用科學大學:此類大學大部分建校時間較短,規模不大,但其特色極為突出。分別設有工程、金融、工商管理、 護理等專業。其課程設置和內容除必要的基礎理論外,多偏重於應用,專業分類較細,教學安排緊湊,要求較多實習。
藝術學院和音樂學院:其中包括戲劇學院和電影學院等。此類大學相對來說數量不多,規模不大,本著因材施教的原則實行小班或個別教學,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個性和藝術才能。
碩士學位
教育改革以來,為了加強國際間接軌的可能性,多數大學都設置了本科學位Bachelor(學習年限3-4年)以及碩士學位Master(學習年限2年)。當然由於有實習論文等各種壓力,部分學生都需要延長學習時間。
博士學位
博士學位是德國最高一級的學位,「特許任教資格」(Habilitation)是一種專為博士而設的資格考試,通過該考試的博士擁有在高校任教的資格,具備了成為教授的基本條件。
與我國的高校體制不同,德國的大學沒有「博士點」的概念,所有的大學教授都可以是博士生導師,因此,從理論上講,凡是獲得第一級學位的學生都可以申請在德國大學的有關專業中攻讀博士學位(Promotion),通常不需要進行資格考試,但有一個前提條件,申請人必須成績優秀且必須先找一個博士導師,在德國稱為「Doktorvater」或「Doktormutter」,他或者向申請攻讀博士學位的學生建議一個論文題目,或者接受申請者建議的題目。
還有別的想知道的歡迎小窗。
望採納。
『捌』 德國國家來承擔孩子直到上學的醫療、教育費用,可為啥人們仍不願生育
德國人之所以不願意生孩子是因為德國是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他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比較高,在他們看來,撫養一個孩子會給他們帶來多餘的負擔,會使他們失去更多自由支配的時間,因此他們大多不願意生孩子。
除此之外,德國人沒有像中國這樣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德國人很獨立,他們不需要孩子來照顧他們老年生活。德國的基礎設施很完善,醫療保險制度也很完善,比起讓子女照顧自己,他們更希望能夠住好一點的養老院,花自己的錢,享受該有的服務,沒有必要去麻煩子女。
『玖』 德國人放學和上學的時間
德國小學一般都是早8時開始上課,中午12時放學。歐洲實行夏令時,實際上他們夏天的時候是上午「7時」上學。
『拾』 哪個幼兒園有德語
可以了解下三語幼兒園,孩子就讀的好 思 之 家肯定是數一數二的。首先學校的創始人就是德國人,他們的德語班,外教老師都來自德國,孩子全天都沉浸在德語語言學習環境里。
另外學校的教學方式是鼓勵孩子參與各種主題項目活動,所以孩子入學了德語班,就等於在一個個主題單元里將各個學科領域的德語詞彙,都學到了,非常有用,有實踐性。很多從德國被外派到北京來工作的德語家庭,就我所知例如像戴姆勒,大眾,賓士那些外籍家庭的員工,都給孩子選擇了去好 思 之 家上學的,就是因為學校的德語項目非常純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