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德國損失嚴重,為什麼德國能在一戰後快速崛起
世界第一次大戰戰敗後的德國簽訂了條約,軍事上也被限制了發展,但它仍能夠只用21年的時間就再次快速崛起,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點就是當時德國的工業比較發達,而且德國本土並沒有受到戰爭迫害。在當時第一次大戰之前,德國的工業已經尤為發達,僅次於美國之下。而且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國的本土地區並不是主要的戰爭場所,所以很多的工業設備都被完好的保存下來。最重要的是在戰爭前期德國是優於其他國的,因此他的傷亡也比較少。所以說即使在戰敗後賠了很多錢,簽訂了一系列條約,但是德國仍然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除此之外,德國能夠快速的恢復還有許多的原因。這其中我認為最基本還是在於德國的底子比較豐厚,作為工業大國的實力仍然存在。
2. 德國是二戰的戰敗國,但為什麼現在發展成世界強國
德國人口多,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的工業早完了,由於德國人精益求精的性格讓他們的工業產品在世界上很受歡迎,因此德國有很多工廠,德擁有工業體系比較健全,加上人口多,還有歐洲大多國家的幫助,一個國家的強盛和一個國家的民族精神有很大的關系。
3. 戰敗後的德國為什麼能迅速發展,成為世界一流強國
戰後,德國受到了制裁,因受美英法蘇的牽制,最終美國基本接管了德國軍事,失去了國家主權,德國在惶恐中度過。不過,很顯然,德國也不用再為那龐大的軍費買單,這是不幸中的萬幸。沒有了沉重的軍事開支,便可以集結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用於經濟發展中去。
1947年7月,美國啟動了馬歇爾計劃,對二戰中被戰爭破壞的歐洲各國進行經濟援助、協助重建的計劃,而聯邦德國(西德)也在被援助者之列。從地里位置來看,德國地處歐洲核心區,又毗鄰這蘇聯,是美國對抗蘇聯的橋頭堡。美國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和遏制蘇聯向西躍進,將德國這個戰爭前線變得強大很有必要。受美國馬歇爾計劃的影響,聯邦德國在金融、技術、設備等得到了美國的大力援助,也堅固了西德經濟發展的基石。
4. 一戰失敗後,為何短短20年,德國又成為令人恐懼的世界強國呢
德國和奧匈帝國再加上打醬油的義大利這三個國家挑起了世界第一次大戰。而英法聯合俄國花了大把大把的錢終於把德國給打敗了。按道理來說,英法肯定不會放過罪魁禍首的德國。但是為什麼短短二十年德國又再次崛起,並有能力調起規模更為巨大的二戰呢?
大國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國與國之間的較量說到底就是國民素質的較量,是人才的較量。在這二十年間德國生產總值超過英國,僅此於美國。成為歐洲第一經濟強國,為後來發動二戰提供了基礎。
最後便是《凡爾賽合約》制約著德國,而德國人對一戰的結果也不服氣,一直卧薪嘗膽,而希德勒利用民族情緒,掠奪猶太人的財產,使德國軍隊快速發展起來,走上了法西斯主義道路。
5. 普法戰爭之後,德國為什麼崛起了呢
普法戰爭後,法國的優勢逐漸喪失。雖然兩國勢力差不多,但德國人明顯更好戰,普魯士軍隊是出了名的能打,所以德國在普法戰爭中更有優勢,一舉擊敗了法國,成為了普法戰爭的勝利者。
普法戰爭的失敗對法國造成了巨大的打擊,法國不僅向德國賠償50億法郎的巨額戰爭賠款,而且割讓了媒鐵資源豐富的阿爾薩和洛林地區。
半閑以為:雖在這世間依舊有一些地區紛爭,但戰爭總算是可以不再成為大國間交流的最終手段。我們可以看到,昔日的百年勁敵——德法終於握手言和,雙方的角逐最明顯的形式也無非在那綠茵的足球場上,這是多麼讓人欣慰的盛世好景。願德法兩國的佳話永存,世間不再會被戰爭掀起波瀾。
從此致力於德國的統 事業,並且由於他在實際中所取得的成績而成為19世紀後期德國乃至歐洲最著名的政治家。俾斯麥特別欣賞德國著名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的觀點,認為要實現德國統一的道路只有一 條,那就是「通過劍,由一個邦支配其餘各邦」。
1862年9月30日,出任首相不久的俾斯麥在普魯士議會上發表了著名的「鐵血演說」,他聲稱:「 當前的重大問題不是通過演說和多數人的決議能夠解決的,而是要通過鐵和血。」在俾斯麥的領導下,普魯士王國在19世紀中後期,通過與丹麥的戰爭、與奧地利的戰爭和與法國的戰爭最
6. 在二戰中慘遭世界三大強國暴打的德國,他究竟憑借什麼重新成為歐洲老大
因為德國在二戰戰敗以後,雖然被解除了武裝實力,但是後來,因為美國為了制衡蘇聯的威脅,所以大力開始扶持德國,就和扶持日本一樣,而德國有著扎實的工業基礎實力,所以經濟建設起來也是非常的迅速,美國當時對歐洲各個國家都進行了復甦計劃,而德國也是受益者。
加上德國發展時期,地理位置也決定了德國的發展前景是歐洲最強的一個地方,因為德國正好處於歐洲的中間,可以輻射到別的國家,而且德國也是東歐與西歐之間貿易必經的一條路了,隨著這種趨勢之下,歐洲就開始成立了歐盟組織,並且發展的也是越來越好。
7. 德國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為何每次戰敗後都能迅速崛起
眾所周知,德國曾發動過兩次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最血腥的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無法治癒的傷疤和無法估量的損失。雖然德國以失敗告終,但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雖然這個國家沒有最大的人口、最大的陸地面積和最佳的地理位置。每一次打擊之後,德國都會迅速崛起,似乎所有人類無法解決的問題都會在德國人民面前得到解決。
雖然戰爭使德國成為廢墟,但德國的教育、技術和人才等基礎並未遭到破壞。由於德國本身在戰爭前有很強的工業基礎,戰後德國在這樣困難的條件下能夠迅速完成戰後重建。
8. 德國原本是一個不太強的國家,為什麼能在二戰之後迅速崛起
說起二戰,我們現在都知道是因為以希特勒為首的德國、日本和義大利三大法西斯國家挑起的,從而引發了人類歷史上最災難深重的一次戰爭。後來二戰的結束,當然也是伴隨著這三個國家的失敗而來的,作為戰敗國,這三個國家自然是受到了國際社會的譴責和制裁。
原因二:有援助
前面說到第一個原因里,他們具備崛起的必要條件,但是還缺少一件東西,那就是錢。所以這第二個條件,就是錢,這時,一個重要的角色出場了,那就是美國。美國當時給日本和德國都提供了援助,而且一開始給日本的援助還是無償的。
9. 德國一戰後國家幾乎破產,全國三分之一的人失業,可三年後德國卻成為世界經濟,技術,軍事等強國,為什麼
歷史學家這樣概括德國民族「這是一個很奇怪的民族,他們要麼拷問世界,要麼拷打世界,當他拷問世界的時候留給世界的是理性;而當他拷打世界的時候留給世界的卻是災難。」的確,這是一個值得我們去思考的民族,也是一個值得我們敬畏的民族。回顧德國統一後,將近一百四十年的歷史,他們帶給我們的要麼是魔鬼般的夢魘,要麼是巨人般的驚嘆。我想人們敬畏德國絕不是因為那一個個不堪回首的噩夢,而是那一個個令人驚嘆的奇跡,尤其是在經濟中創造的一個個奇跡。對於這些奇跡,我一直以來懷著一份佩服和疑惑的心情。特別是最近在學到一戰後的德國經濟狀況時,覺得德國在短短十年就能完成經濟的恢復、發展、騰飛,僅從課本上的一些回答和傳統的觀點不足以消除我心中的疑問。於是我試圖從其他的一個角度去探討德國在一戰後經濟快速崛起的原因。
傳統的觀點認為德國在一戰後經濟之所以能夠由破產狀態到重新振興,是因為「美國的再造」,即美國的投資貸款和大量的科學技術再生了德國經濟的騰飛。對於這個觀點我認為這個只是一戰後歐洲各國經濟恢復發展的共同原因,並且從哲學的角度來講,這屬於外部的原因,而外部的條件是不能對事物的發展起到決定作用的。因此要解釋其發展的關鍵還必須去思考德國在一戰後本身的內部經濟發展因素。
首先,讓我們來看下列一組關於德國在一戰後的經濟恢復和發展的數據:在工業生產方面,1927年已經恢復並超過了一戰前的水平,1929年恢復到壓倒英法的優勢,生鐵產量達1320萬噸,鋼達1600萬噸,而英國為980萬噸。化學工業產量比英國多1.5倍,比法國多2倍多。電機工業方面占絕對優勢,1925年時超過英國2倍,超過法國4.5倍。國際貿易方面,德國又上升到極為重要的地位,佔世界第三位,僅次於英,美(英美在當時有廣闊的殖民地,而德國在海外的殖民地在一戰後幾乎全部喪失)數據或許是最能說明問題的。在一戰後的短短十年內德國的經濟確實創造了發展的奇跡,而上述的「美國再造說」之所以不能夠解釋我的疑問是因為,如果德國經濟的恢復和騰飛是發生在在一戰後的一個較長而又符合當時德國的經濟狀況的歷史時間段內是可以讓人接受的,而我們面對的德國的戰後的經濟狀況卻是這樣的:一戰中,德國有200萬人死於戰爭,150萬人致殘,100萬人死於飢餓,瘟疫,經濟瀕於崩潰,工農業生產急劇下降,工人實際工資減少,再加上1320億馬克的巨額的戰爭賠款,德國基本完了。試想一下,如此的殘破不堪,而在短短的十年內就達到了壓倒英法的絕對優勢,確實令人難以置信。並且美國再造論只是局限在從外部原因的角度,而德國經濟恢復發展的內部情況卻被忽視了,尤其是德國經濟在一戰後的內部結構。
所以我對傳統的觀點是否誇大德國在一戰中的實際損失以及「美國再造「提出質疑,我認為,德國經濟在一戰後的快速騰飛,美國的再造只是起到的是一定的推動作用,而德國經濟騰飛的關鍵是一戰後來自其經濟發展的內部因素——德國在一戰中的經濟削弱的程度遠遠要比我們想像的要小,與協約國相比,德國的經濟和工業潛力受戰爭影響更小。其具體表現在以下的三個方面:
一.工業設施較少的遭受戰爭的破壞。一戰爆發,德國的戰爭手段是採用速決戰,而速決戰的精髓即是先發智人,強調進攻,這種戰術的實施使得從1914年德國入侵比利時開始到戰敗投降,整個一戰的主戰場並不在德國的境內,即使在戰爭的後期的相持階段,戰爭的主戰場還是在德國境外。因而盡管戰爭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消耗,其工業基礎設施在一戰中並沒有遭受多大戰爭的破壞,而與之相比法國的經濟基礎受到的破壞則大的多。戰爭使得法國約7%的領土和大部分工業和富足的地區遭到德軍的佔領和蹂躪,1/4的產業遭到戰爭的破壞,物質損失高達1340億法郎。工業基礎的完整存在為德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前提,一旦戰爭結束,生產需求的產生,資金的到位,這些工業生產必然會迅速運轉起來,從而為經濟的快速恢復贏得了寶貴的時間,而同一時候的法國則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金錢來對傷痕累累的戰爭破壞地區進行重建。可以這么說,1919年時德國經濟較其鄰國的優勢比1913年更明顯了。
二.一戰中容克地主和壟斷公司在戰爭中實力加強。德國的工農業雖然在一戰中遭到巨大的損失,一定程度上已經到了面臨瀕臨崩潰的地步,但是這些損失都承擔在了勞動人民身上,並且工業的損失只是局限在小型企業,輕工業以及一些日常生活領域。而容克地主和壟斷資本家在戰爭中卻大發橫財,克虜佰公司1913——1914年獲利7500萬馬克,1916——1917年增加至175000萬馬克。可以說一戰不僅僅沒有使德國的壟斷遭到損失,反而使壟斷進一步增強。這就使得德國在一戰後的經濟結構出現了這樣一種現象:德國經濟中的強勢群體在戰爭結束後變得更強;而那些弱勢的經濟體在戰爭中已經被淘汰,應該說戰爭中摧毀的是德國經濟結構中的弱勢經濟,而德國的經濟和工業潛力並沒有收到多大的影響,反而加速其生產和資本的集中。這種集中是適應當時的生產力發展的需要的,一旦發展經濟的條件到來,其經濟必然會有新的發展。在這一時期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完成,壟斷組織成為各國經濟的主要組織形式。而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的一些新興的大型產業(化學,機電,鋼鐵石油)只有通過壟斷組織生產,才更易於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和高效的科學管理方法。所以德國這些新興的工業能夠在一戰後的幾年內迅速發展起來,由於其國內的容克地主和壟斷組織在一戰中保留了實力,也就具備了在戰後中迅速發展的能力。1925年建立的法本化學公司和1926年建立的聯合鋼鐵公司,是兩個最突出的例子。法本化學公司幾乎完全控制了德國的合成炸葯以及人造纖維和顏料的生產,聯合鋼鐵公司則壟斷了德國石煤和生鐵的50%和鋼生產的40%.這或許能夠解釋為什麼德國在一戰後經濟中的鋼鐵、化學、機電能夠對英法形成絕對的優勢。
三.德國在戰後獲得美英的資金和技術的援助。凡爾賽會議上根據協約國賠償委員會決定,德國共需賠償2260億馬克(約合113億英鎊)且以黃金支付,後減至1320億帝國馬克。1921年賠償金額確定為49.9億英鎊,即1320億馬克。而德國採取了「履行它,就是要證明它無法履行「的策略,消極對待戰爭賠款,並且利用英法與美國, 英國與法國的矛盾,以賠償戰爭賠款和經濟危機為借口,使得協約國在1924年8月的倫敦會議上通過了援助德國的」道威斯計劃」大量美國英國資本注入德國(其中70%是美國資本)。根據計劃給德國的貸款就達326億多馬克,而這期間德國支付的戰爭賠款只有114億馬克。由上可知,凡爾賽合約中對德國的賠款要求並非我們想像的那樣是壓在德國脆弱經濟上的沉重的包袱,而德國正是利用了這個「包袱「,通過」借雞下蛋「的手段,吸納了戰後經濟恢復發展所必須的資金和技術。大量的資金的到來,實際上是協約國內部資金的流動,這些資金不僅替德國償還戰爭賠款,而且為經濟的恢復提供資金,大量的資金和投資無疑為德國經濟的恢復注入了"強心劑",我並不否認這些資金和技術對德國經濟的促進作用,但這種作用是要有前提的。如果上述兩個因素不存在,即使有大量的資金也是不會促進德國經濟迅速崛起的。我們不妨這樣假設,當一個病入膏肓的病人(傳統上認為的德國戰後的經濟狀況),需要輸血(缺乏資金和技術),而如果他自己的身體機能缺乏造血的功能(德國的工業基礎完全破壞)那麼再多的輸血也無濟於事,相反而且還是有害的。
通過上述的分析,我認為可以對德國經濟在一戰後迅速崛起的原因這樣總結:第一次世界大戰無疑給德國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和災難,但與其他協約國家(美國除外)相比(尤其是法國)德國的經濟和工業潛力受戰爭影響更小,而且讓德國的容克地主和壟斷公司在戰爭中實力加強,再加上在執行凡爾賽條約中的德國賠款問題的「仁慈「,以及美英」大方「的對德資金援助,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使得德國經濟在一戰後的十年內迅速恢復和發展。
10. 一戰德國戰敗後為何迅速發展成為二戰強國
德國在第1次世界大戰之後能夠迅速崛起,主要是由2點原因造成的。首先要明白當初雖然德國失敗了,但是德國的基礎非常雄厚。由於當時德國還是有著一定實力的,所以並沒有那麼容易被打敗。並且在第1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美國和英國等戰勝國都反對削弱德國,所以德國就利用這個機會可以有發展的機會。當時美國和英國也想要利用德國來壓制蘇俄的勢力。那些戰勝國不僅沒有懲罰德國,反而向德國提供了非常大的經濟支持。就是因為當時這個決定,所以德國才可以在戰爭結束後迅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