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巴黎和會上,英國對德國的態度是什麼
英國希望大陸均勢,不希望過分削弱德國,一戰結束後,英國繼續推行其傳統的歐洲大陸勢力均衡政策,防止法國建立歐洲霸權。
㈡ 一戰後德國崛起,英國為什麼只能採取妥協和綏靖
第一次世界大戰,讓英國花費了巨額資金。而作為戰勝國,雖然獲得了一部分原屬德國在非洲的殖民地,但這些國家就是現在也還是很窮的,非但不能給英國創造更多的價值,反而需要投入更多的資金進行維持,加重了負擔。
那時的英國是相當的牛氣,土地面積擴張了3300萬平方公里,約佔全球陸地面積的1/4,人口更是高達4.5億。也就是說,在當時每4個人中就有一位是大英帝國的子民,達到了英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刻,成為世界最強大的國家。
從某種意義上說,不是張伯倫一個人綏靖,而是整個國家綏靖。作為“事後諸葛亮”似的去評論一段歷史,也許人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更需要的是對當時的客觀狀況,以及風土民情等因素綜合考量,既然事情存在,就有其存在的合理理由。
就當時的狀況,英國民眾會支持和換上丘吉爾嗎?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㈢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英國為什麼推行扶德抑法的政策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英國從軍事捲入政策退回到傳統的歐洲均勢政策,致力於建立一個基於英法德相互信任與合作的穩定的安全局面。二十年代,法國聯合東歐國家,壓制德國,與英國傳統的均勢政策發生矛盾。於是,英國便推行扶德抑法的政策,企圖削弱法國及其盟國的地位,以保證自己在歐洲大陸的仲裁國地位。
㈣ 一戰戰勝國與德國簽署什麼條約
一戰戰勝國與德國簽署了《凡爾賽條約》,其主要目的是削弱德國的勢力。1918年11月11日,雙方宣布停戰,在經過長達6個月的談判之後(也即巴黎和會,Paris Peace Conference),於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爾賽宮簽署條約,這項條約得到了國際聯盟承認,並於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
《凡爾賽條約》共分15部分,440條。根據條約規定,德國損失了10%的領土,12.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包括德屬東非、德屬西南非、喀麥隆、多哥以及德屬新幾內亞),16%的煤產地及半數的鋼鐵工業。
(4)一站後英國對德國實行什麼政策擴展閱讀
巴黎和會是指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的戰後協約會議。27個戰勝國的代表1000人參加,其中全權代表70人。蘇俄沒有受到邀請,德國作為戰敗國也被拒之門外。
經過激烈的較量和彼此的妥協,6月28日,各戰勝國終於在巴黎近郊著名的凡爾賽宮鏡廳簽訂了《對德和約》,即《凡爾賽和約》。
由於大會將戰前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轉交給日本,嚴重損害了中國的利益,中國代表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凡爾賽和約》的這些條款是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真實記錄。
㈤ 一戰後,英美對德的政策有何變化
都主張對德國進行懲罰性措施,防止其死灰復燃。都對其殖民地提出了掠奪的要求。
不同點:
法國因為與德國相鄰,害怕其會東山再起,主張竭力消弱德國,德國的非洲勢力范圍被其接管;英國沿襲傳統的「大陸均勢」政策,主張有限度的削弱德國,其亞洲勢力范圍被英國接管;美國並未受到戰爭創傷。開始崛起,為爭奪世界霸權,防止歐洲實力失衡,主張扶持戰後德國,但在巴黎和會上並未取得預期成果。
㈥ 在一戰中,為什麼等德國侵略比利時後,英國才向德國宣戰
熟悉一戰的朋友都知道,德國義大利奧匈帝國三國同盟,英國法國俄國三國協約,共同組成了逆戰時期的兩大敵對陣營,但值得我們去關注的是,在戰爭爆發初期,英國並沒有直接參與到戰場上來,也沒有對德國進行一系列的反擊措施,而德國作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後起之秀,德國的軍事實力還不及英國,也就是說最開始,英國並沒有將德國放在眼裡,當時的英國依舊號稱日不落帝國,它覺得德國並沒有多大的能耐能夠很快打敗法國,轉而去進攻它,因此在一戰初期,英國的態度是很傲慢的。
㈦ 一戰後英國在歐洲大陸奉行的什麼政策
英國從古至今都是奉行大陸均勢政策,即維持歐洲各國實力相對平衡,以保證沒有人能威脅到孤懸海外的英國本土,一戰爆發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新興資本主義國家與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利益沖突,簡單來說就是對殖民地的瓜分不均所導致的,而在歐洲最大的沖突點就在英國與德國之間,特別是在德國大力發展海軍之後,使得英國愈加感受到來自德國的威脅,日後的日德蘭海戰中,也充分的證明了英國人的擔憂並非是空穴來風
所以一戰爆發後,英國必須站在德國的對立面,來鏟除掉可能存在的威脅,而一戰結束後,英國對德國的態度就變得很微妙,一方面英國要繼續維持大陸均勢政策來保證自己的國家安全,另一方面又想狠狠的坑死德國這個戰敗國,讓其永世不得翻身,這就導致了英國想要從德國身上撈上一筆,最好能從軍事、經濟等各方面撼動其國家根基,但又不能罰的太狠,以免法國真的光復拿破崙時期的輝煌,在西歐一家獨大,到那時英國將更加危險,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戰後和談上,英國和法國這兩個戰勝國之間,反倒產生了諸多矛盾的原因
㈧ 一戰後英國如何處置德國英國堅持這種主張的原因
主張適當的削弱德國,使其脫離於與英國爭霸的行列,但反對法國主張的徹底削弱德國,英國向來主張大陸均勢,反對一國在歐洲大陸鶴立雞群,戰後法國異軍突起,英國為了遏製法國,需要德國對法國進行一定的制約,以維持歐洲的實力平衡,這也是日後德國能在英國的暗中縱容下迅速軍事崛起的重要原因,英國堅持這一主張的原因就是其傳統的大陸均勢政策
㈨ 英國對納粹德國的政策有何改變
英國在二戰前期,一直都想做個「和事佬」調停的角色,反正有英吉利海峽隔著,扮演「世界警察」。把所有的禍事都向東歐捷克斯洛伐克,反正又不關我事。
保證英國的國家利益就好,可是在納粹德國入侵東歐之後,胃口越來越大,並不滿足這么一塊佔地盤。
反正大家都是央格魯後裔,納粹德國他是想要一統歐洲大陸,完成帝國的延續。
最後閃電戰模式,入侵法國,轟炸英國,就是為了讓英國法國屈服。
當時的英法國處於亡國滅種時期,對待納粹德國的政策,由「綏靖政策」變成「組建世界反法西斯聯盟」戰爭。最後通過敦刻爾克大撤退,到諾曼底登陸戰爭,英法蘇聯軍一起消滅納粹德國,希特勒在絕望中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