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英國 法國 德國是怎麼建立的
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產階級、新貴族的成長,使他們要求政治上當權,經濟上發展資本主義。
革命開始於1640-1642年議會斗爭,資產階級、新貴族控制下的下議會要求限制王權,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1642-1649內戰期間。克倫威爾率領的議會軍在納西比戰役,馬斯頓荒原戰役中擊潰王黨軍。
1649年,查理一世被處死,英國成立了共和國。
1660年,斯圖亞特封建王朝(查理二世)復辟。
1688年,支持議會的輝格黨人與部分托利黨人邀請詹姆士二世的女兒瑪麗和時任荷蘭奧蘭治執政的女婿威廉(後來的瑪麗三世和威廉三世)回國執政,發動宮廷政變,推翻斯圖亞特王朝封建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新貴族的統治,史稱「光榮革命」。
1689年,頒布《權利法案》標志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統治確立。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人類歷史上資本主義制度對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勝利,為英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掃清了道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揭開了歐洲和北美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序幕,推動了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貳』 發達國家有哪些成為發達國家的關鍵是什麼
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日本,德國,這些國家都是發達國家,發達國家主要是看國家的GDP。
『叄』 德國是如何崛起的
二戰時,作為法西斯的德國可以說是被炸得滿目蒼夷。整個人都充滿了垃圾,有人說清理柏林的垃圾至少需要20年。不過二戰結束之後,德國用了短短的十幾年時間迅速成為全世界第二大資本主義國家。那為何德國能夠如此迅速崛起呢,德國是如何崛起的呢?
第一、政府清除了國內法西斯主義的分子
首先德國政府推動歐洲統一建設,緩解法國的矛盾,並建立了歐洲煤鋼共同體徹底打通整個歐洲,而且德國對於科技和教育,大力的投入並制定一系列的經濟政策。
『肆』 德國經濟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德國西佔區分別由英、美、法三國主持。三占區中,美國的實力最為雄厚,它的佔領政策因而舉足輕重,在很大程度上支配、影響了英法的對德政策。隨著戰後東西方關系的變化,美國統治集團逐漸將前蘇聯視為其控制歐洲和稱霸世界的最大障礙和對手,為鞏固在歐洲的地位,美國對德政策轉向扶植德國。1947年1月1日,美英聯合佔領區(簡稱雙占區)成立,這為整個西佔區的經濟恢復和經濟改革開辟了道路。
同時,企業失去活力,生產無從發展,市面一片蕭條,貨幣體系已經名存實亡,加之,廣大人民群眾渴望建立一種全新的社會制度。這種形勢的發展和人心所向為西佔區的改革提供了很好的輿論基礎。1947年,佔領當局任命路德維希·艾哈德為雙占區的「貨幣與信貸特別委員會」主席,具體負責籌劃貨幣改革的措施,這標志經濟改革的時機成熟了。
社會市場經濟模式,即是艾哈德針對德國的病症所開的處方。
社會市場經濟模式包括五大要素,即:私有制下的自由市場競爭制度。在社會市場經濟模式中,私有制是整個社會經濟運行的基礎,佔主體地位,國家干預調節只是一種輔助形式。必要的國家干預調節措施必須始終保持與市場一致的原則。社會保障制度,主要通過社會保險制度和救濟制度來實現。共同決定製度,通過立法手段保障工人在企業中的共同決定權力,即工人參與企業管理的決策。收入再分配措施。國家通過稅收等手段對市場的初級分配進行再分配,以防止社會過度的兩極分化,保障社會低下階層的基本生活需要。
1948年6月進行了貨幣改革,把經濟活動的組織、調整交給了市場,為治理通貨膨脹奠定了基礎,同時也成為建立社會市場經濟模式的起點。
幣制改革和隨後的稅收改革、取消配給和放開價格改革及加強國家干預與社會經濟秩序的改革,在短期內取得了較明顯的效果,很快扭轉了西佔區經濟混亂局面。從1948年起,德國經濟進入恢復和發展階段。
1949年,阿登納組成聯邦德國的首屆政府。繼續推行已初見成效的「社會市場經濟」體制,即是在靈活適應市場行情的基礎上,採用一種綜合性經濟政策的有機手段有計劃地刺激經濟。
與此同時,聯邦德國還實行了一整套使人民消費需求得到滿足、經濟生活有一定保障的措施。由於這些措施的推行,聯邦德國在1951年就完成了經濟的恢復,實現了國民經濟從戰時體制轉移到「社會市場經濟」體制軌道上來的過渡,為往後經濟迅速、順利的發展打下了比較牢固的基礎。
『伍』 為什麼德國是高度發達的國家
德國經濟的主要支柱是工業,工業對於經濟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工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5%,從業人員約占總勞動力的40%。重要的工業領域有鋼鐵、采礦、精密儀器和光學儀器、航空航天、紡織和服裝、食品工業和造船工業等。雖然國民經濟逐年增長,但由於德國的工業技術水平不斷地提高,其能耗反而持續下降。雖然西德工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下降,但它仍然反映聯邦德國的經濟實力和對外經濟交往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西德各工業部門之間發展不平衡,
一些傳統工業鋼鐵,
造船,採煤,紡織工業現都成為夕陽工業,
產量和產值都減少很多,
造船和採煤工業靠著國家補貼度日。汽車工業、機械製造、化工工業、電工電子業、食品工業成為德國的五大工業支柱,其銷售額占整個工業的58%,
就業人數佔40%。
但近兩年來受世界經濟不景氣的影響,發展速度減緩。
目前在西德屬於高速增長的部門是塑料加工、有色金屬、航天航空工業及電訊和數據加工工業。目前,德國工業產品佔世界市場的10%以上。新經濟發展迅猛,但總體水平相對落後。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和廣泛應用,以信息技術、電信和新媒體為主體的德國信息產業高速發展,已成為德經濟增長的一個新亮點。然而,德信息產業總體上仍落後於美、英和北歐等信息業領先的國家。2000年,德信息產業佔世界市場的份額雖居世界第三,但僅佔5.7%,遠遠落後於美國(36.2%)和日本(1l%)。同年,德信息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亦為5.7%,不僅與美國(8.7%)有較大差距,而且也低於西歐6.3%的平均水平。傳統工業如汽車和機械仍在出口中占據主導,分別占工業出口總額的27.4%和16.6%,信息技術則不足5%。而汽車和機械製造這兩個產業無論是投資回報率還是單位產出率都大大低於後者。作為西方主要國家之一的德國,其工業結構尚需調整。汽車、機械製造、電子電氣和化工是德國工業的四大支柱,其銷售額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4,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高的競爭力。傳統工業如汽車和機械仍在出口中占據主導,分別占工業出口總額的27.4%和和16.6%,信息技術則不足5%。而汽車和機械製造這兩個產業無論是投資回報率還是單位產出率都大大低於後者。
作為西方主要國家之一的德國,其工業結構尚需調整。汽車、機械製造、電子電氣和化工是德國工業的四大支柱,其銷售額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4,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高的競爭力。德然而,德信息產業總體上仍落後於美、英和北歐等信息業領先的國家。2000年,德信息產業佔世界市場的份額雖居世界第三,但僅佔5.7%,遠遠落後於美國(36.2%)和日本(1l%)。同年,德信息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亦為5.7%,不僅與美國(8.7%)有較大差距,而且也低於西歐6.3%的平均水平。傳統工業如汽車和機械仍在出口中占據主導,分別占工業出口總額的27.4%和16.6%,信息技術則不足5%。而汽車和機械製造這兩個產業無論是投資回報率還是單位產出率都大大低於後者。作為西方主要國家之一的德國,其工業結構尚需調整。汽車、機械製造、電子電氣和化工是德國工業的四大支柱,其銷售額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4,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高的競爭力。國的環保技術世界領先,其環保技術產品在世界市場的份額以18.7%獨占鰲頭。德國也是船舶生產大國,在日本、韓國、中國之後排名世界第四。此外,德國的重點工業部門還有:鋼鐵工業、精密機械和光學工業於礦業、紡織和服裝工業。
『陸』 德國還會成為超級大國嗎
說一句大家不喜歡聽但是又現實的話,即便是日本成為超級大國的可能性也要比德國大很多。雖然多數人不願意去面對,但這是客觀存在的現實。
不過我們先要來定義一下這個「超級」大國的概念,別讓過多的親們搞錯方向,超級大國要有兩個(實際上是三個)硬性條件。第一就是領土要大,第二軍事實力要強,這兩點並存之後就勢必會提升第三點--國際地位。
那麼現在我們簡單來劃拉一下世界現任的超級強國美國、俄羅斯,包括崛起中的中國,剩下英法勉強都算不上,那麼我們姑且把它們先算上。
『柒』 德國是如何崛起的
自中世紀以來,德意志長期四分五裂,一直處於相對落後的水平。然而,至少從18、19世紀之交,德意志民族在短短的幾十年中,一躍成為歐洲的頭號強國。
普遍的觀點認為德國的崛起一靠軍隊,二靠教育。其中,教育被視為德國強大的根本原因。
將德國的強大歸因到教育,雖然不是很全面,但不無道理。早在18世紀末,普魯士就立法推行義務教育,開創了教育史上的一個先例。19世紀初,在普魯士進行的諸項改革中,教育改革可以說最為引人注目。威廉.洪堡從人文主義理念出發,力求為所有的公民提供全面的教育,他所創立的教育體制為德國教育的發展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此後,在各邦政府的大力推動下,教育體制不斷完善。比如在普魯士,小學的入學率在1816年就達到60%,到1864年更達到93%。到1871年時,德國的文盲率大致只有13%,而英國的文盲率為30%(1861年),法國是24%(1866年)。德國教育領先的情況略見一斑。
洪堡等人所推行的大學改革,更是成就顯著。洪堡主持建立的柏林大學扭轉了大學發展的方向,推行教學和研究結合的原則,創立了德國式的研究型大學,同時也開啟了現代大學的先河。在洪堡大學精神的滋養下,德國大學很快進入一個輝煌的時期,培養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學術修養和專精的知識,而且富有科學研究的精神。大學教授更是以學術研究為天職,投身於教學和研究,做出了數不勝數的學術成就。
德國的大學得到普遍的贊揚和肯定。英國歷史學家梅爾茨在20世紀20年代說:「在現代,沒有一個國家像德國那樣擁有那麼多的思想學校和學術學校,也沒有一個國家能自誇開創並進行了這么多巨大的事業,而他們需要大量訓練有素人員的合作和集體努力」。
可以說,在近現代歷史上,德國的學者和專家為德國帶來的榮譽和關注要遠遠超過其他群體。而所有這些成就都是德國大學的成果,德國是歐洲國家中將大學與學術聯系最為密切的國家。大學也許是觀察德國人最好的窗口。梅爾茨認為德國大學「比任何別的東西都表徵出德國的心智,德國心智在這種機構里得到最完美的表現」。
德國人重視教育,但不盲目重視。在19世紀中,德國建立起了一個龐大而多樣的學校和培訓體系。特別是在20世紀後期,「雙元制」職業培訓制度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被稱為德國經濟奇跡的「秘密武器」。所謂「雙元制」,就是把手工業中徒工的訓練與學校的理論學習結合起來,政府和企業共同培養合格技工。在培訓期間,學員按規定到企業學徒一定的天數,同時也必須到職業學校接受教育。
清末李善蘭曾對德國的教育有一個概括,說德國的教育體制的特點為無地無學,無時非學,無人不學」,此說甚為精當。直到今天,這三條應當仍然有效。「無地無學」是說教育的普及程度,「無時非學」是說不同的行業和職業都有專門的教育和訓練,「無人不學」則是說人人都有學習的機會,都有學習適合自己需要的學習機會。這種多軌、多類型的教育制度,雖然不一定符合民主的原則,但從效果和功能上看,這一體制為不同的人以及不同的行業領域培養了特殊的人才,這倒是體現了人盡其才的思想。
從反面看,當教育不受到重視或受到破壞的時候,國家的實力就會減弱,強國可以變弱。在納粹統治時期,教育和科學事業受到極大的破壞,特別是大批猶太學人被迫離開大學、離開德國,德國的教育和學術事業因而受到空前的重創,從19世紀以來所積累的學術基礎面臨瓦解。經過這次浩劫,德國作為學術中心的時期也就一去不復返了。這段慘痛的歷史為教育強國提供了一個反面的例證。
縱觀近代德國的發展過程,我們有理由把德國看作一個教育興國或教育強國的範例。19世紀德國史學大師蒙森曾把大學、軍隊和關稅同時並列,認為這三者是德國崛起的核心因素。他能夠把大學列在首位,想必不會反對教育強國、學術強國的說法。(作者系北京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捌』 歐洲大部分國家都是發達國家,它們發達的原因是什麼
首先應該是受到生存環境的迫使,我們都知道歐洲國家國土面積小,人口不多,資源也不豐富,可正是由於這樣,才迫使他們更努力的發展自己國家的經濟實力,並且這樣的生存環境對於他們來說反到變成了優勢,想要發展起來就非常迅速。不像亞洲國家,人口過多,想要搞高端產業就很困難,所以發展起來就比較慢。
他們每天都會為生活而奔波,就沒有這么多人會全心全意的投入科學研究,科技也就沒有這么發達,要知道一個國家的發展,跟科技的發達至關重要,所以就要提醒每個國家的人民,還是要努力多為國家做貢獻。
『玖』 加拿大怎麼成為發達國家的
製造業、高科技產業、服務業發達,資源工業、初級製造業和農業是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加以貿易立國,對外貿依賴較大,經濟上受美國影響較深。
加拿大的國際科技合作非常活躍,許多國際科技合作受到政府專項經費或者國際合作基金的支持。2004年3月,加拿大已正式成為總部設在莫斯科的國際科學技術中心(ISTC)的成員。
(9)德國是怎麼成為發達國家的擴展閱讀
【同亞洲主要國家的關系】 加認為亞洲將成為未來的世界經濟中心,重視發展與亞洲的經濟和戰略關系。加是亞太經合組織成員、東盟地區論壇成員和東盟對話國,亞太地區已成為加重要的貿易夥伴,也是加資金、技術和移民的來源地之一。
日本、韓國、新加坡是加傳統貿易夥伴,中國、印度、東盟等也是加重視的新興市場。2017年,加與日、韓、印度的雙邊貿易額分別為257.2億加元、129億加元、74.8億加元。
加政府制訂「亞太門戶計劃」,重點用於基礎設施建設,旨在將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打造成連接北美和亞洲的航運樞紐,同時保護港口、貨物貿易和人員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