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圖林根州什麼時候結束

德國圖林根州什麼時候結束

發布時間:2022-05-18 06:55:44

Ⅰ 二戰後,最終造成德國分裂的主要原因是

原因:二戰結束後,納粹德國戰敗。根據雅爾塔協定和波茨坦協定,德國分別由美、英、法、蘇四國佔領。也就是後來所說的的東德 西德。

1948年6月,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並。第二年年5月23日,合並後的西部佔領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7日,東部的蘇占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從此正式分裂為兩個主權國家。

東西德分離後,東德方面曾在1948年中開始,對使用西德馬克的西柏林地區進行封鎖,為期11個月,希望透過此舉達到完全控制整個柏林地區的目的,但卻在西方國家持續以空運方式所進行的柏林空運之支援下沒有實現。

在柏林封鎖解除(1949年5月12日)後沒多久的5月23日,西德(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宣布正式成立。而東德方面也在同年的10月7日宣布正式成立以德意志社會主義統一黨(縮寫:SED)一黨專政的社會主義政體。

(1)德國圖林根州什麼時候結束擴展閱讀:

後續情況:

在1989年11月9日柏林牆倒塌後,關於德國統一的條約達成於1990年2月13日,這個協議通過1990年2月14日的所謂「四加二協議」(英美蘇法四個佔領國和東西德國)得以實現。

東德領土於1990年10月3日正式並入西德,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從此覆蓋德國全境,德國統一成一個國家。統一後的德國仍然是歐共體(後來成為歐盟)和北約的成員國。

1991年3月15日,四個佔領國正式放棄對其的佔領權。因此除了視為是一個分裂狀態下的獨立國家之外,西德也可被視為是當代德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一段歷史時期。

根據《柏林/波恩法令》,1994年3月10日,柏林重新成為德國的首都,直到1999年聯邦政府才統合完成;而波恩則獲得了聯邦城市的地位,目前有包括國防部、農業部等在內六個聯邦行政部門位於波恩,是德國第二大政治中心。

Ⅱ 什麼時候兩德國如何統一

1990年10月3日0時,分裂長達45年之久的德國重新統一1990年10月3日零時,對於8000萬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人民來說,是一個非同尋常的時刻,在柏林帝國議會大廈前,伴隨著聯邦德國的國歌聲,特製的旗桿上徐徐升起了黑紅黃三色的聯邦德國國旗。這一儀式向全世界宣告,分裂長達45年之久的德國重新統一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分裂為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兩個國家。1955年又分別加入華沙條約組織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兩德長期相互對峙。1989年底,民主德國政局發生激烈變化。1990年3月,基督教民主聯盟主席德梅齊埃上台組閣,兩德政府正式談判統一問題。5月18日,簽署了關於建立兩德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國家條約。規定從7月1日起,兩德都使用西德馬克,國家的經濟基礎是社會市場經濟,實行西德的勞動法規。8月31日,又簽署了關於兩德實行政治統一的第二個國家條約。規定民族恢復1952年7月行政區劃改革前的5個州建制,東西柏林合並成一個州,於10月3日按西德《基本法》集體加入聯邦德國。

9月12日,兩德外長又與美蘇英法外長簽署最後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使德國的統一得到前戰勝國的同意。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兩德實現統一。12月2日,全德舉行議會選舉。基督教民主聯盟獲勝,科爾任統一後德國的第一任總理。

背景資料:德國分裂與統一大事簡記

進入70年代,東、西德雙方敵視、對峙態度有所緩和。1972年5月26日,東、西德政府在柏林簽署第一個國家間條約,即關於運輸和交通的總協定。

1972年12月21日,西德和民德簽署《兩國關系基礎條約》,確定東、西德在平等的基礎上建立相互之間的正常的睦鄰關系,「互設常駐代表機構」等。

1973年9月18日,東、西德同時加入聯合國。

進入80年代,隨著世界及歐洲局勢的發展變化,兩個德國的關系也發生了演變。

1984年2月,西德總理科爾和民德德國統一社會黨總書記昂納克在莫斯科會晤並發表聲明,強調兩個德國的和平共處對歐洲發展起著有利作用。

1985年3月,科爾和昂納克在莫斯科再次會晤,稱雙方願在1972年兩德簽訂的《兩國關系基礎條約》基礎上發展雙邊關系,決不允許從德意志土地上再次爆發戰爭。

1987年9月,昂納克首次訪問西德。

1988年9月14日,東、西德再次達成包括過境、擴建高速公路等協議,進一步發展相互交通往來。

1989年3月30日,民德宣布從4月1日起放寬民德人去西德旅遊的條件。

1989年8月起,大量民德公民湧入西德。

1989年10月18日,昂納克總書記宣布辭職,克倫茨接任總書記職務。11月9日,民德宣布開放柏林牆和兩國邊界。

1989年11月28日,科爾提出實行德國統一的「十點計劃」。

1989年12月19日至20日,科爾總理訪問民德,兩德領導人商定雙方之間將建立以經濟合作為中心內容的條約共同體。

1990年2月1日,民德部長會議主席莫德羅提出了統一德國的「四步方案」。

1990年2月7日,西德政府向民德建議立即開始有關貨幣聯盟及經濟改革的談判。13日,莫德羅和科爾在波恩舉行會談,雙方表示要在歐洲范圍內實現德國統一的目標,兩國還就建立貨幣聯盟專家委員會達成協議。

1990年2月13日,美、蘇、英、法4國和兩德外長在渥太華商定,舉行「二加四」外長會議,討論解決有關統一的「外部問題」。

1990年2月18日,民德大選揭曉,德國聯盟獲勝並組閣。基督教民主聯盟主席德梅齊埃出任總理。

1990年5月18日,兩個德國簽署了關於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國家條約。7月1日,該條約正式生效,西德馬克取代民德馬克,民德在貨幣、經濟和社會領域全面引入西德的現行法律制度。

1990年8月2日,兩德政府草簽了選舉條約,決定於12月2日舉行全德大選。1990年8月23日,民德人民議院特別會議通過1990年10月3日加入聯邦德國的提案。

1990年8月31日,兩德政府簽署關於實現政治統一的「統一條約」。

1990年9月12日,蘇、美、英、法4國和兩德外長在莫斯科舉行第四輪「二加四」會談並簽署《最終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條約對統一後德國的邊界、軍事政治地位、結束4大國對德權利和責任、統一的德國享有完全的主權等作出一系列規定。

1990年9月21日,兩德議會批准兩德統一條約。

1990年10月1日,英國、法國、美國、蘇聯和兩德外長們在紐約簽署一項宣言,宣布停止英、法、美、蘇4國在柏林和德國行使權力。

1990年10月3日,兩個德國實現統一。

1990年10月3日,吳學謙副總理在會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駐中國大使韓培德時說:「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一貫理解、同情和支持德意志人民要求實現統一的願望。我們尊重德國人民的選擇,歡迎德國最終實現和平統一」;中國政府和人民希望德國統一將有利於歐洲和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中國過去同兩個德意志國家有著良好的關系,今後願意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統一的德國加強和發展中德間業已存在的友好關系。

Ⅲ 二戰期間德國進行了3次核試驗嗎

是的
納粹德國 3次核試驗奪命 700

德國德意志出版社14日出版的新書《希特勒的炸彈》披露,納粹德國的物理學家和軍方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進行過三次核武器試驗。

這三次核試驗中第一次於1944年秋季在德國北部的呂根島進行,另外兩次於1945年3月

在德國東部的圖林根州進行。三次試驗共造成700人喪命。

本書作者、德國柏林歷史學家卡爾施在書中說,當時德國物理學家找到了利用常規炸葯爆炸產生超高溫和超高壓從而實現核裂變的方法,並據此設計製造出簡易的核爆炸裝置。它可能是一種重約兩噸的圓柱形濃縮鈾裝置。由於裝填的鈾太少,這種裝置沒能產生更加劇烈的核裂變,其爆炸威力自然無法與真正的原子彈相媲美,但可以算作「臟彈」。

卡爾施的這一觀點顛覆了以往史學界對納粹德國核武器研發進展情況的估計。它表明,納粹德國當年掌握核武器技術的程度比迄今專家們所認為的更高,更接近擁有核武器。

Ⅳ 美因茨的歷史

1921年在市區發現的古跡證明早在兩萬到兩萬五千年前的最後一次冰川時期這里就已經有過一個獵人的營地了。
市區內最早的居民點是凱爾特人設立的。在前一千年後半葉凱爾特人是萊茵河畔最主要的居民。前52年高盧戰爭中羅馬人來到今天的萊茵河並在這里設立了一個兵營。這個兵營的名字叫Mogontiacum,這個名字來自於凱爾特人的一個名為Mogon的神(近似於希臘神話中的阿波羅)。過去一直認為這個兵營是前38年設立的,研究認為這個兵營(也就是說美因茨市)是在尼祿·克勞狄烏斯·德魯蘇斯領導下於前13年或前12年建立的。此後500年中美因茨始終是一個羅馬城市,從89年開始它是上日耳曼省的省會。 阿達爾貝特一世是第一個向美因茨市民授予特權的大主教,其中包括美因茨市民免稅和只能受美因茨法庭審判的權利。但1160年大主教阿諾爾德·馮·塞冷霍芬被刺殺後這些特權又被剝奪了。此外腓特烈一世皇帝下令拆除美因茨的城牆。但此後不久美因茨就重獲青睞了。1184年腓特烈一世在美因茨慶祝他的兒子的成年禮(佩劍),據當時的史官記載是中世紀最大的慶祝。1188年腓特烈一世再訪美因茨並從這里出發參加第三次十字軍東征。
1212年大主教齊格費里德二世在美因茨大教堂加冕霍亨斯陶芬王朝最重要的皇帝腓特烈二世為德國國王。1235年腓特烈二世重返美因茨召開帝國大會,8月15日大會頒布了《美因茨國家治安》。
1240年代中霍亨斯陶芬王朝與其對手之間的斗爭不斷升級,美因茨市民利用這個機會從雙方獲得了許多好處。1244年大主教齊格費里德三世為了換得市民的支持向美因茨授予了廣泛的特權,從此大主教只在名譽上是美因茨的主宰,實際上城市由一個24人組成的城市議會統治。這些特權中還包括美因茨市民除在保護城市外不必為大主教提供軍事支助的權利。從這個時候開始美因茨實際上成為了一座自由城市。
自由城市
齊格費里德授予美因茨自由權的證書
齊格費里德授予美因茨自由權的證書
到1462年為止美因茨是一座自由城市,這段時期可以看作是美因茨城市史的高峰期了。美因茨市民的影響遠遠超出了其城市范圍。1254年以美因茨為首組成的萊茵城市聯盟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在城市聯盟和國家治安的保護下市內的商業和手工業大發展,美因茨成為德國的一個經濟中心。
從1328年開始美因茨市民開始與大主教之間發生沖突。在美因茨主教席之爭中市民支持皇帝和教宗所反對的大主教迪特爾·馮·依森堡。1462年迪特爾的競爭者阿道夫二世攻入城內,他剝奪了所有授予美因茨的特權,結束了美因茨的自由城市時期。美因茨逐漸演化為一個貴族都市,城市及其市民的政治地位漸漸消失了。
選帝侯駐地
阿道夫二世臨死前偏偏推薦與他爭美因茨的大主教位的迪特爾為其繼承人。1477年迪特爾創立了阿道夫二世就已經計劃的大學。
1517年開始的宗教改革一開始在美因茨進展順利。1450年約翰內斯·谷登堡發明的活字印刷術使得改革的宣傳文普及迅速。美因茨的大主教和樞機阿爾布雷希特本人對改革思想不排斥。但最後改革還是無法在美因茨立足。大教堂的議會兩次以極小的多數選舉了天主教的大主教。到1802年為止除駐兵外在美因茨沒有新教社團。
從17世紀初開始美因茨逐漸被改造為一個要塞,到20世紀為止這個要塞裝置是城市發展的一個主要障礙。而且這個要塞也沒有能夠阻止在三十年戰爭中瑞典軍隊不經作戰就佔領了美因茨。1647年約翰·菲力普·馮·匈保成為大主教,他在結束三十年戰爭的過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戰後他的政策使得美因茨很快克服了戰爭帶來的破壞。
在此後的巴洛克時代中在市內建造了許多豪華的建築,許多這些建築今天依然保存。在大主教埃默里希·約瑟夫·馮·布賴德巴赫的執政期間(1763年至1774年)啟蒙運動進入了「貴族城市」的政治階層。舊制度的結束
啟蒙運動在法國最終導致了法國大革命的爆發。美因茨大主教兼選帝侯腓特烈·卡爾·約瑟夫·馮·埃爾塔爾支持神聖羅馬帝國對革命家採取強硬措施。但1792年在法國大革命戰爭中革命軍佔領了萊茵河以西的地區,包括美因茨,大主教埃爾塔爾逃離美因茨。1793年在佔領者的組織下美因茨進行德國第一次自由選舉。這個美因茨共和國今天被看作是德國第一個民主政權。但7月普魯士軍隊就包圍了美因茨並對城市進行炮擊。法軍撤離美因茨。美因茨共和國就短短地結束了。
1797年法軍再次佔領美因茨。貴族紛紛逃離美因茨,這座城市漸漸變成一座市民城市了。1803年在雷根堡的帝國代表大會上決定取消宗教貴族領地。美因茨成為法國的當納斯山省的省會。選帝侯-大主教的時代徹底結束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止了剛剛開始的經濟發展。戰後美因茨再度被法國佔領。它完全錯過了20年代的文化和藝術的發展。1930年法國撤軍後美因茨將周邊的一些小村吸收為市區。城市面積翻倍。1938年美因茨成為不隸屬於其他縣的城市。
納粹主義一開始無法在美因茨立足。1933年1月30日納粹黨在德國上台時在市內參加反對示威的人比慶祝的人多。但很快情況就變了。市內約3000人的猶太人社群幾乎全部被運走屠殺。第二次世界大戰初美因茨沒有受損。1942年城市第一次遭嚴重的空襲。最嚴重的空襲是1945年2月27日,城市幾乎被完全摧毀。但戰爭結束時城市80%被毀。
戰後美因茨又被法國佔領。萊茵河成為法佔區和美佔區的邊界,萊茵河東岸的本來屬美因茨的市區因此被交付威斯巴登代管。黑森州和萊茵蘭-普法爾茨最終使得這個割離成為定論。1946年美因茨大學重新建立(第一個大學於1798年被關閉)。美因茨成為新成立的萊茵蘭-普法爾茨的首府。1962年美因茨正式慶祝建城2000周年。
市徽
美因茨的市徽的背景色是紅色的,前方有兩個銀色的、由六條輻條組成的輪子,輪子由一個斜放的銀色的十字聯在一起。市色是紅色和白色。
本來美因茨的市徽上是城市的護衛人聖馬丁。1300年城市的市章上第一次同時使用聖馬丁像與輪子(關於這個輪子的來源請參考美因茨輪)。美因茨大主教兼美因茨選帝侯借用這個輪子的圖案作為他的領地的徽章。為了與大主教領地區分開來美因茨市引入了兩個輪子的市徽。從16世紀開始兩個輪子不再是正上下排列,而是斜著排列。美因茨屬法國期間這個市徽被禁止,新的市長徽章上顯示的是自由女神的像。1804年拿破崙加冕後市章上又添加了法國的皇帝鷹的形象。1811年6月13日美因茨輪又被允許使用,兩個輪子上面又添加了一個橫杠和三個代表拿破崙王朝的蜜蜂,但本來白色的底成了紅色,本來紅色的輪成了白色。從1835年到1915年市徽上還有一個特別的圖案來表示該市是一個聯州要塞。從1915年6月12日開始美因茨開始使用今天的市徽。
宗教
上百年來美因茨是神聖羅馬帝國最高的(天主教)貴族的駐地,在宗教上這一直影響到今天。最早可能在2世紀就已經有一個早期基督教的社團。343年美因茨主教第一次被證實。780年或782年美因茨被提升為大主教駐地。第一位美因茨大主教是盧留斯,他於754年被指定為聖波尼法爵的繼承人。美因茨因此成為阿爾卑斯山脈以北最大的教省的中心。從13世紀開始由七位選帝侯來選舉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制度正式建立,美因茨大主教是這七位選帝侯之首。
美因茨的猶太社團的來源無法完全證實。他們是隨羅馬人來到美因茨的理論受許多人贊成,但至今未能找到任何證明。最早提及美因茨的猶太社群的文獻來自10世紀,一個拉比的法學鑒證中提及一個大的社群。美因茨可能由於其貿易地位而吸引了這么多猶太人。今天的猶太墓地上還能夠找到11世紀的墓碑。十字軍東征時期和鼠疫時期這個社群多次被迫害。1933年以前美因茨的猶太社群有3000人,1946年只剩下了59人。1997年它有203人,只佔整個市居民數的0.1%。
美因茨不是宗教改革的中心。雖然大主教阿爾布雷希特不反對新教的主意,但同時他依靠販賣贖罪卷的收入,而這正是路德特別批評的。1552年施馬爾卡爾登戰爭波及美因茨,這是美因茨第一次正式與新教接觸。三十年戰爭中美因茨被信教的瑞典軍隊佔領,但新教始終無法在美因茨立足。三十年戰爭還未結束瑞典軍隊就不得不退出美因茨,此後天主教又占上風。新教徒在市內不準獲得市民權。
1715年美因茨有一個小的信義宗團體。從18世紀後半葉開始越來越多的新教徒移入。他們不但被容忍,而且受啟蒙運動影響的大主教埃默里希·約瑟夫·馮·布賴德巴赫任命新教徒為軍官和宮廷官員。在腓特烈·卡爾·約瑟夫·馮·埃爾塔爾的統治期他們也對教育有影響。但他們未獲得自己的教堂。直到1802年他們才成立了第一個新教教會。美因茨作為聯州要塞也有普魯士(新教)士兵駐扎。通過城市和經濟的發展新教教會在市內也發展迅速:1849年市內有27633天主教徒和5037信教徒,1901年市內有49408天主教徒和31151新教徒。1930年市內有78500天主教徒和48500新教徒。今天兩個教會的教徒數目約相等。
1803年美因茨教省被撤銷,1821年重建,其地盤與當時的黑森-達姆施塔特大公國差不多。美因茨的新教教會今天受黑森和拿騷的新教教會領導。此外還有其它基督教的教會。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移民的注入在美因茨也出現了伊斯蘭教和其它宗教的組織。
名稱的變遷
美因茨和威斯巴登的衛星圖,美因茨位於萊茵河的左下方,右上方為威斯巴登,上方為陶努斯山。
歷史上美因茨的名稱多次更改,直到18世紀才有一個統一的書寫方法。這與拉丁語的變遷有關。美因茨最早的名稱是Mogontiacum。中世紀阿爾卑斯山以北的地區的拉丁語趨於將過去長的詞越來越縮短,6世紀美因茨的名稱演變為Moguntia或Magantia。7世紀的寫法是Mogancia、Magancia urbis或Maguntia,8世紀為Magontia。11世紀美因茨的名字又恢復到Moguntiacum或Moguntie。這些時常的變化的主要原因是當時的人在寫名字時主要按他們說出來的音來寫,而沒有正式的,規劃化的書寫方法。12世紀的文獻將美因茨稱為Magonta、Maguntia、Magontie和Maguntiam。在一張阿拉伯地圖上它被稱為maiansa。從13或14世紀到15世紀在拉丁文的文獻中美因茨被從Meginze演化為Menze,而德語文獻則稱之為Meynce、Meintz、Maentze和Meintze。這個演化的原因是因為德語與拉丁語在發音之間的不同。德語比較喜歡將第一個音發為重音,而後面的音節則漸漸被省略掉了。
15世紀首次出現了Maintz的寫法,但當時更多的是Menz、Mentze、Meintz或Meyntz。巴洛克時期比較偏愛使用ai的寫法,因此最後這種寫法普及了。到18世紀這個寫法基本上已經確定,不再被更改。唯有1799年在法國佔領時期城市被改名為Mayence。
市容介紹
老城區里櫻桃園的桁架式建築
老城區里櫻桃園的桁架式建築
美因茨的市中心和一些相鄰的市區今天有大城市的風格,而另一些偏遠一些的市區則依然保留著它們村莊的結構。市中心裡還保留著一些過去的城市結構的元素。尤其在老城區里還保留著中世紀狹窄、彎曲的胡同。這里也還保留著過去的桁架式建築。新城區是在20世紀初建立的,當時它幾乎使得整個市區面積擴大了一倍。一些當時的建築還保存至今。
從萊茵河看美因茨的市容人們可以看到完全不同時期的建築物:現代的市政府大樓和希爾頓飯店與巴洛克、文藝復興時期的法庭(今天州政府)、條頓騎士團大廈(今天州議會)和選帝侯宮並列。
二戰中受毀很大的市中心裡只有少數重要的建築被重建,其中包括許多席勒廣場周圍的巴洛克式的貴族宮殿。除此之外在老建築幾乎都被新建築代替了。由於美因茨的重建起步比較晚,這些建築大多是1960年代的建築風格。當時就有許多城市規劃者批評這種重建風格,至今為止這個批評未斷。市周圍的許多居民區也是60年代的風格。
19世紀和20世紀除新教的基督教堂和要塞的殘存之外沒有留下什麼重要的建築。今天市內可以看到的那個時候的建築幾乎都是住房,有時在一層樓帶有店鋪。羅曼時期、哥特時期、文藝復興時期和巴洛克則在美因茨留下了許多例子。
羅曼時代和哥特時代
聖斯蒂芬教堂是美因茨最大的哥特式教堂
聖斯蒂芬教堂是美因茨最大的哥特式教堂
到今天為止美因茨依然保留了許多羅曼時期和哥特時期的建築。這些建築至今是市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最重要的羅曼時期建築是美因茨大教堂,它是975年到1009年之間建成的。由於在使用當天這座教堂里就發生火災,1081年和1137年又發生火災,它每次火災後被不斷擴大。整個羅曼時期里各位大主教和皇帝都不斷修建這座大教堂。哥特時期開始後大教堂上又添加了哥特式建築的因素。
大教堂以西的聖約翰尼斯教堂建在主教的老的大教堂之上,在今天的大教堂建成前自己也曾是大教堂。它從910年開始使用,是典型的卡洛林王朝末期的建築。由於改造和二戰的破壞它多次被改建。它與大教堂和1793年被毀的,位於大教堂東的聖母教堂一起組成過去大主教的行宮。
8世紀和9世紀最大和最重要的教堂是聖阿爾班教堂。它在中世紀盛期就已經成為廢墟了,沒有保存下來。
聖斯蒂芬教堂與大教堂是同時建成的,但很快原來的教堂就被一座新的、哥特式的教堂取代了。今天它是市內最大的哥特式教堂。市內還有一些哥特式的教堂,其中聖克里斯多夫在二戰中被毀,今天其廢墟是市內的戰爭紀念碑。
文藝復興
老法庭(前方)和條頓騎士團大廈,背景是選帝侯宮
老法庭(前方)和條頓騎士團大廈,背景是選帝侯宮
美因茨最重要的文藝復興時代的建築是選帝侯宮,它是所謂的「德國文藝復興」後期的代表建築。其它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有今天的古登堡博物館和法語研究所。「市場噴泉」是德國最豪華的文藝復興式的噴泉。另一座文藝復興和巴洛克過渡時期的建築是1615年建造的老大學主樓。數百年中它是美因茨最高的民用建築。
巴洛克和洛可可
巴洛克時期市內大興土木,許多建築流傳至今。直到今天它們依然是市容的一部分。在老城區里有不少當時貴族的宮殿。有些教堂也是巴洛克式的,不過許多又被毀了。今天尚存的著名的有奧古斯丁教堂和洛克克式的聖彼得教堂。
要塞建築
美因茨的老城牆還有部分遺留下來。萊茵河畔的「木門」和「鐵塔」是中世紀的城門。19世紀萊茵河畔加固後它們失去了城門的作用。俯視老城區的要塞指揮官宮和堡壘是巴洛克時期的建築。老城區南的馬拉克夫碉堡和在戰爭中沒有被破壞的「糧庫」是19世紀的建築。
美因茨市中心的建築非常雜,各種風格比肩繼踵。政治家利用戰爭的破壞在1960年代對整個城市的布局(街道和其它基礎設施)進行了改造。
城市發展
羅馬人的兵營位於今天市中心的西部一個小山上,很快其附近就有平民定居下來了。兵營需要手工業者、商人來保證兵營的正常運行。這些平民一開始散居在兵營四周。它們是美因茨市的開始。羅馬時期後基督教是美因茨最主要的勢力。這段時間里城市主要在萊茵河與過去的兵營之間的地方發展。美因茨依其政治和地理位置的優勢同時也是萊茵河和美因河上重要的貿易點。所有在萊茵河上通過美因茨的船隻必須在這里將它們的貨物卸下來、清點和重新裝船。這為美因茨帶來了許多財富。
由於要塞的限制美因茨很長時間無法擴大。要塞外不準建造永久性的建築,因為要塞需要有空地對進攻的敵軍射擊,而要塞內的建築面積有限。直到1870年和1871年普法戰爭結束後梅斯取代美因茨成為聯州要塞後要塞裝置才逐漸被拆除,城市才得以向外發展。
隨著歷史的變遷和城市的擴大美因茨將許多周邊的村莊合並到市區內。二戰後美因茨將萊茵河東岸的市區割讓給黑森州,但1969年它從周邊合並了許多村鎮補償了這個損失。1962年建立的萊爾新貝格則是一個全新的市區。
合並村鎮
以下是合並入美因茨的周邊村鎮的列表:
合並事件 村鎮名 面積(公頃)
13世紀 塞冷多夫(Selenhofen) ?
1805年5月23日 查爾巴赫(Zahlbach) ?
1907年4月1日 蒙巴赫 608
1908年4月1日 卡斯泰爾(Kastel)和阿明娜堡(Amöneburg) 1 1.332
1913年1月1日 科斯特海姆(Kostheim) 1 953
1930年1月1日 布萊程海姆 1.343
1930年1月1日 威森瑙 390
1930年1月1日 比蕭夫斯海姆(Bischofsheim) 2 930
1930年1月1日 金斯海姆-古斯塔夫堡(Ginsheim-Gustavsburg) 2 1.477
1938年4月1日 貢程海姆 1.058
1969年6月8日 德賴斯、埃伯斯海姆、芬騰、黑希茨海姆、勞本海姆、馬利恩州 4.778
1 從1945年9月交付威斯巴登管理
2 從1945年9月起屬格洛斯-格勞縣
居民數量
由於要塞的限制市民數量長期也得不到發展。到要塞時期結束為止市內的人數從未超過過三萬人。1850年代中開始市內所有的空地(包括此前無法造房子的地方,如山坡上)也被開拓,以及1880年代河岸被加固才使市內的建築地面增高,這樣才使得居民數有所增加。這個時期最重要的是城牆向北擴展,在原來城市北部開拓了新城區。相對於周邊其它城市如威斯巴登等美因茨的人口增長可以說是不足其道。要塞被拆除後人口才得到增長。1908年美因茨人口達到十萬,在德國算大城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口又減少到7.6萬。直到1960年代中美因茨的人口才恢復到戰前的水平。今天市內有19.2萬居民。
政治行政
政治
從2002年起美因茨在德國聯州議會中有三個議員,社民黨、基民聯和自民黨各一名。
行政級別
美因茨市是萊茵蘭-普伐爾茨州的一個不律屬於縣的城市。市長由市民直接選舉。
市議會
2004年6月13日的市議會選舉結果是:
基民聯 社民黨 綠黨 自民黨 共和黨生態黨 一共
姐妹城市
以下城市是美因茨的姐妹城市:
* 英國英國沃特福特,自1956年起
* 法國 法國第戎,自1957年起
* 法國 法國隆尚,從1966年起與市區勞本海姆
* 克羅埃西亞 克羅埃西亞薩格勒布,自1967年起
* 義大利義大利羅登納克,自1977年起與市區芬藤
* 西班牙西班牙巴倫西亞,自1978年起
* 以色列以色列海法自1981年起
* 德國 德國圖林根州埃爾福特,自1988年起
* 美國美國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自1994年起
從1984年起美因茨與亞塞拜然巴庫結為友好城市。
經濟和基礎設施交通
聯州高速公路60號從東向西通過美因茨市區,向北分出聯州高速公路643號連接威斯巴登,向南伸出聯州高速公路63號通向凱撒斯勞滕。此外聯州公路9號和40號通過市區。在芬騰有一個全年可以使用的小機場,其鋪柏油的跑道長1000米(國際民航組織號碼為EDFZ)。
市內交通由三條有軌電車和21條市汽車公司的汽車線解決。此外還有一些鄰近鎮的長途汽車通向美因茨。美因茨的市汽車公司與威斯巴登的市汽車公司組成一個聯盟。美因茨市汽車公司的日運客量約為15萬人次。
通過跨城市地區性鐵路系統美因茨與萊茵-美因都市地區的其它城市相連。整個都市地區的票價都是統一的。同時美因茨也與其西部的縣、鎮(不屬於都市地區)組成了一個統一的運輸聯盟。
美因茨的港口面積約30公頃,2003年由約2200條船在這里停泊,共裝卸130萬噸貨物。
德國快速列車ICE列車通過美因茨,向北快車開往科隆,向東通過法蘭克福國際機場一直開往慕尼黑,向南通過曼海姆、卡爾斯魯厄與瑞士城市相接。地方性的列車開向法蘭克福或西部的內地。沿萊茵河通過美因茨的鐵路也是德國的一條重要的貨物運輸線。
美因茨市內有五座橫跨萊茵河的橋梁:兩座高速公路橋,兩座鐵路橋和一座公路橋,這座公路橋就位於愷撒建造的第一座萊茵河橋(已毀)的附近。向下游下一座萊茵河橋位於科布倫茨附近,向上游下一座萊茵河橋位於沃爾姆斯左右。
工業
美因茨最大的工業企業是肖特集團,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光學玻璃廠。其它小型工業一般位於環繞市區的工業區內。
媒體
美因茨是德國第二電視台的總部和德國西南廣播電台在萊茵蘭-普伐爾茨的總部。市內還有一個對州廣播的私人廣播電台。市內發表兩份地區性的報紙:《匯報》和《美因茨萊茵報》。
科教
* 美因茨約翰內斯·古登堡大學於1946年5月15日開創,是萊茵蘭-普伐爾茨最大的大學,其醫學系是萊茵蘭-普伐爾茨唯一的醫學系。
* 美因茨專科學校是1971年成立的,其學科有建築工程、藝術、建築、地理信息學、社會教育、經濟等。
* 天主教社會工作、社會教育和實踐神學專科學校是1971年由美因茨、富爾達、斯派爾、特里爾和科隆主教區成立的。
* 馬克斯-普朗克生物化學研究所
* 馬克斯-普朗克多聚體研究所
* 科學和文學院
* 美因茨民間大學
文化和名勝劇院
美因茨有多個劇團:
* 國家劇院,1829年到1833年成立,到1989年為止稱市劇院。
* 法蘭克福院,本來是一個啤酒店,19世紀初開始稱之為一個慶祝場所,1842年美因茨第一次狂歡節在此慶祝。1848年革命期間民主派人士在此聚會准備選舉國家議會。從1851年到1871年這里多次舉行天主教的集會。1944年這里成為一個電影院,1972年美因茨將它買下。1991年改造為一個「文化中心」。
* 美因茨室內劇團
* 美因茨「下院」劇團
樂團和合唱團
* 美因茨大教堂合唱團是1866年成立的。合唱團由男童聲和男聲組成,有160多個成員。主要作用是協助美因茨大教堂內的神事。
* 聖馬丁合唱團是1987年成立的混合合唱團,除協助神事外還舉行音樂會。
* 美因茨室內樂團
* 美因茨巴赫合唱團
* 約翰尼斯合唱團
* 美因茨銅管樂團,於1967年成立
博物館
* 古登堡博物館
* 中萊茵地區博物館
* 古船博物館
* 美因茨自然歷史博物館
* 羅馬-日耳曼中央博物館
* 羅馬艾西斯和大地女神神廟
* 城市歷史博物館
* 美因茨狂歡節博物館
文學
* 美因茨文學辦公室
* 美因茨城市作家
建築名勝
建築物、廣場和其它名勝
市內重要名勝
教堂 民用建築 廣場和其它
聖馬丁和聖斯蒂芬大教堂 選帝侯宮 席勒廣場
聖斯蒂芬教堂 條頓騎士團大廈 (heute Landtag) 櫻桃園
聖昆丁教堂 新法庭大廈 (heute Staatskanzlei) 羅馬石
奧古斯丁教堂 埃爾塔府 銅山香檳酒廠
聖彼得教堂 奧斯坦府 城市公園
聖伊格納茲教堂 巴森海姆府 萊能貝格森林
基督教堂 堡壘 美因茨沙漠自然保護區
聖約翰內斯教堂 達爾貝格府 萊茵河畔的火鳥
安東尼小教堂 鐵塔 羅馬劇場(發掘地)
聖衣會教堂 木塔 聖克里斯多夫教堂廢墟(戰爭紀念碑)
俱樂部和迪斯科
美因茨的俱樂部和迪斯科不僅在周末開門,周三許多俱樂部免費入場。許多外來的人(尤其從西部的內地)光顧美因茨的俱樂部和迪斯科。當地的有線電視台報道周末的活動。
定期活動
* 一月/二月:狂歡節
* 二月:頒發德國小藝術獎
* 五月/六月:開耳音樂節
* 五月/六月:新城區街道節
* 六月:約翰內斯節
* 七月:舊城區節
* 七月-八月:滑板夜
* 八月/九月:美因茨葡萄酒節
* 十一月:美因茨圖書博覽會
* 十二月:聖誕市場
體育協會
* 美因茨體操協會,於1817年成立,是德國第二久的尚存的體操協會
* 美因茨05第一足球與體育俱樂部
* 德國登山協會美因茨分會
* 美因茨劃船協會,1878年成立
* 古登堡馬拉松賽
* 美因茨郵政體育協會,1927年成立
* 美因茨國際象棋節
參考資料
* Städtebuch Rheinland-Pfalz und Saarland,第三卷,屬於《Deutsches Städtebuch. Handbuch städtischer Geschichte》的一部分,是由德國城市聯會的城市歷史委員會組織編輯的關於所有德國城市歷史的書籍,編輯為 Erich Keyser,斯圖加特,1964年
* Mainz - Die Geschichte der Stadt,編輯為 Franz Dumont, Ferdinand Scherf, Friedrich Schütz,第2版,出版商:Verlag Philipp von Zabern,美因茨,1999年, ISBN 3-8053-2000-0
* Kleine Mainzer Stadtgeschichte, Peter C. Hartmann, 雷根堡,2005年, ISBN 978-3-7917-1970-2
* Das Bistum Mainz, Friedhelm Jürgensmeier, 出版商:Knecht Verlag,法蘭克福,1988年, ISBN 3-782-00570-8
* Das Bürgerhaus in Mainz (= Das deutsche Bürgerhaus XVIII), Ernst Stephan; Wasmuth, 圖賓根,1974年 ISBN 3-8030-0020-3 (ISBN是1982年再版時的)
* Wenn Steine reden könnten - Mainzer Gebäude und ihre Geschichten; 編輯為 Günther Gillessen,出版商:Verlag Philipp von Zabern; 美因茨,1991年, ISBN 3-8053-1206-7
* Mainz : Persönlichkeiten der Stadtgeschichte; Wolfgang Balzer; 出版商:Verlag Kügler, 因格海姆,1985年-1993年
o 第一卷:Mainzer Ehrenbürger, Mainzer Kirchenfürsten, militärische Persönlichkeiten, Mainzer Bürgermeister, ISBN 3-924124-01-9
o 第二卷:Personen des religiösen Lebens, Personen des politischen Lebens, Personen des allgemein kulturellen Lebens, Wissenschaftler, Literaten, Künstler, Musiker, ISBN 3-924124-03-9
o 第三卷:Geschäftsleute, epochale Wegbereiter, Baumeister, Fastnachter, Sonderlinge, Originale, ISBN 3-924124-05-1
* Die Mainzer Stadtteile; Claus Wolf; 出版商:Emons Verlag, 2004年, ISBN 3897053616
* Die Neustadt gestern und heute; 125年美因茨城市擴建紀念; 編輯:Hedwig Brüchert; 美因茨社會歷史協會出版的協會刊物的特刊,美因茨,1997年
* Vierteljahreshefte für Kultur, Politik, Wirtschaft, Geschichte; 編輯:美因茨市; 出版商:Verlag Krach 1981年—,季刊, ISSN 0720-5945
* Die Liebe zur Freiheit ruft uns an den Rhein - Aufklärung, Reform und Revolution in Mainz; Jörg Schweigard, 出版商:Casimir Katz Verlag Gernsbach, 2005年, ISBN 3-925825-89-4

Ⅳ 去德國買什麼好

此外,德國還有多座全球知名的打折村。從麥琴根名品村到因戈爾施塔特購物村,無論你是在哪座德國城市旅行,都能非常便捷地找到附近的購物村,買到你心儀的商品。這里給你簡單介紹德國三家購物村:

麥琴根名品村(Outletcity Metzingen)

舉世聞名、萬人追捧、獨一無二的奧特萊斯購物中心,真正的購物之城!這里距斯圖加特30公里,是工廠直銷模式的搖籃, Amarni(阿瑪尼)、Jimmy Choo、Prada(普拉達)、Burberry(巴寶莉)、Tods(托德斯)或 Missoni(米索尼)等60多個國際高端和奢侈品牌齊聚於此,以常年的低價吸引著八方來客。作為超大購物中心的麥琴根名品村,還擁有屢獲殊榮的建築設計、美得令人窒息的葡萄山風景趕緊在這樣的環境中盡情釋放你的購物慾望吧。

因戈爾施塔特購物村(Ingolstadt Village)

因戈爾施塔特購物村緊鄰歷史古城因戈爾施塔特,與慕尼黑和紐倫堡也只有一個鍾頭車程。在寬敞的林蔭大道兩側,各色時裝店鱗次櫛比,其中的商品折扣高達四折,遠遠低於建議零售價,將你的購物之行變成一場隨心所欲的縱情之旅。

威爾特海姆購物村(Wertheim Village)

威爾特海姆購物村距離法蘭克福僅40分鍾路程,位於集蘭肯山丘、葡萄山和歷史小城的邊緣地帶。各種德國以及國際知名的時尚品牌和小眾品牌,以及眾多設計師品牌直銷店都在這里匯聚一堂,商品折扣高達四折。這種安靜、高檔的地段特別適合城市遊客、周邊遊客以及各國度假者前來購物。

Ⅵ 急 跪求英格蘭歷史

英格蘭歷史

英格蘭是聯合王國四個主要地區中面積最大以及人口最多的地方。之所以會有這種地區上的劃分,可以追溯到5世紀時盎格魯-薩克遜人的到來。而英格蘭地區在政治上的統一則是從10世紀開始的。本篇文章主要就是在敘述這塊地區的歷史。要注意的是,自從1603年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即位為英格蘭國王直到公元10世紀之前,英格蘭的歷史其實是很難和整個大不列顛的歷史分割開來的。

史前英國。

羅馬時期前的英國可以分成以下幾個時期(年份皆是近似值):

前8000年 中石器時代開始
前2500年 新石器時代開始
前1600年 青銅器時代開始
前900年 凱爾特人遷徙至此地
前400年 鐵器時代初期
大不列顛島的南部目前有許多羅馬時期以前的遺跡留存下來。大約前15世紀青銅器時代的巨石陣(Stonehenge)就是一個大型的遺跡。

在石陣附近的愛維貝瑞(Avebury)則有更早以前巨石圈。在英格蘭北部夏佛爾郡(Sheffield)的溫克班(Wincobank)可以看到鐵器時代的丘陵要塞(hill fort)遺跡,而英格蘭南部也有不少這類的丘陵要塞,從多爾賽郡(Dorset)的大型梅登城堡(Maiden Castle)到位在柏克夏爾郡(Berkshire)小很多的葛林斯貝瑞城堡(Grimsbury Castle)都有,代表了那時已經擁有集中的土木工程系統。位在德文郡(Devon)的達特姆國家公園(Dartmoor National Park)擁有英國最大型的青銅器時代聚落遺跡,那裡存留有大約5000個房屋地基、石柱、石柱群、石棺(kistvaen)、巨石圈和錐形石堆(cairn)。其中有許多的保存狀況非常良好,最有名就是葛林斯龐(Grimspound)聚落。

都鐸王朝時期
都鐸王朝,開始於1485年,「玫瑰戰爭」結束,亨利·都鐸奪得王位。1603年,都鐸王朝的最後一位君主伊莉莎白女王去世,

都鐸王朝結束。這一百多年的都鐸王朝時代可是英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

都鐸王朝的統治者包括:

亨利七世,亨利·都鐸,亨利六世侄子(父親是亨利六世同母異父的弟弟)
亨利八世,亨利七世次子
愛德華六世,亨利八世的小兒子
琴·格蕾郡主,亨利七世外孫女的女兒
在位只有九天,一般不算作英國女王
瑪麗一世,愛德華六世同父異母的姐姐
伊莉莎白一世,瑪麗一世同父異母的妹妹

宗教沖突與清教徒革命

工業革命
18世紀末期和19世紀初期,農業社會被廣泛地轉化為科技化和機械化的工業社會,這次重大的變革被稱為工業革命。

非常多的農業生產者轉移到了城市和鄰近城市的郊區進行大規模的集中式生產,以蒸汽動力為基礎的新技術使得經濟規模擴大而得到節約和增加單個工人生產量,從而使得傳統的家庭式手工業被減少,其後的結果就是這些地區擁有很少的底層支持,使得嬰兒死亡率(這一方面,很多以5,6歲學齡前兒童為主的主日學校擁有葬禮社,互相負責葬禮事務安排)、犯罪率和社會剝削大大增高。

這次工業化的變革對工人來說並不是完全無痛苦的,很多人在這個過程中的生活受到威脅。他們中的一部分常常進行和准備進行對工廠的破壞。這些破壞分子被稱為「德勒分子」。對這些「德勒分子」歷史也應該有不同看法,如E.P.湯普森。(E.P.Thompsom)

近代歷史
漢諾威王朝(House of Hanover),是於1692-1866年間統治德國漢諾威地區和在1714-1901年間統治英國的王朝。1688年,英國發生光榮革命,英王詹姆斯二世和其信奉天主教的後裔被逐離英國。詹姆斯信奉新教的女兒瑪麗和安妮陸續繼位,但不幸二人都駕崩後都無存活子嗣可繼承王位。

在安妮女王長子夭折後,英國國會為避免英國王位再次落入天主教徒手上,通過1701王位繼承法/1701嗣位法,規定: 若1689權利法案中所規定的繼承人全部無子死亡後,王位由英王詹姆士一世的外孫女,漢諾威選帝侯夫人蘇菲亞和她的新教後代繼承。

這部法律,令當時在英國王位繼承序列頭50名的王室成員都失去王位繼承權。雖然,法案導致數次因王位爭端而起的沖突,但位於王位繼承序列第52名的漢諾威選帝侯,喬治一世(George I),最終於1714年繼位為大不列顛國王及愛爾蘭國王,直至1727年駕崩。而大不列顛王國和愛爾蘭王國於1801年合並,組成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

溫莎王朝(The House of Windsor),自1917年統治英國和其海外領地的家族,其前身為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而其家族實際姓氏為維丁(Wettin)。

王朝背景

溫莎王朝的父系祖先為維丁家族,後來其中一個分支被分封到薩克森—科堡-哥達公國(即今日德國的圖林根州),該分支便自此以國為王朝名,但保留維丁作為私人姓氏。

該分支的數碼王子通過婚姻或獲選多國國王,如葡萄牙、比利時和保加利亞國王等。1840年2月10日,英女王維多利亞和她的大表哥薩克森-科堡-哥達親王阿爾伯特結婚,薩克森-科堡-哥達這個德國姓氏就此帶入英國王室。

1901年1月22日,維多利亞女王駕崩,其長子繼位為愛德華七世,愛德華成為第一位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的君主。

王朝之始———改朝換姓

1914年8月4日,英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但由於經歷多年復雜的聯姻,此時歐洲各國的君主,多是表兄弟的關系。而英國王室帶有德國姓氏,更令英國人覺得不順。為安撫民心,當時在位的英王喬治五世,在1917年7月17日頒布一道樞密院御令,宣布改將英國王室名和王室父系子裔私人姓氏,改為溫莎。溫莎一名來自溫莎堡,是英國最古老的王宮之一,遽聞由英王征服者威廉一世選址奠基的。

重要事件

溫莎王朝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兩次皆成功令英國成為戰勝國。而另一方面,英殖民帝國在二戰後迅速瓦解,殖民地陸續宣布獨立,令英國在世界的影響力大不如前,陸續失去愛爾蘭國王和印度皇帝等稱號。

但通過各種妥協方式,令英國在前殖民地區的影響力依然舉足輕重。這些妥協包括成立英聯邦,和允許一些國家獨立自主,但仍奉英王為國家元首。直至今天,仍有15個國家奉英王為國家元首,其中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等,令英王至今依然為名義上統治最大面積領土的君主。

--------------------------------------------------------------------------------
資料來源:http://www.soouo.com/ke/4001.htm

[編輯本段]概況
英格蘭(England),一譯「英吉利」。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英國)領土的主要部分,因此習慣上英格蘭一詞也泛指英國。英格蘭位於大不列顛島的西南方,蘇格蘭以南,威爾士以東,還包括懷特島、錫利群島和沿岸各小島,面積約13萬平方公里。是英國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的一個部分。歷史上跟蘇格蘭以哈德良長城為界。 英格蘭這個名字源自「盎格魯-撒克遜」(Anglo-Saxon)的簡寫,他們是繼維京人和凱爾特人之後來到這個地方的日耳曼民族。人口4,684.5萬(1983),集中了英國本土人口的83%。人口平均密度達每平方公里359人,為世界人口最稠密區之一。城市人口佔80%。奔寧山脈縱貫北部和中部,平均海拔200-500米,山地兩側有煤、鐵資源。東南部為起伏不大的平原。氣候溫暖濕潤。主要河流有泰晤士、塞文和特倫特河等。是英國主要的工業、農業區。重要工業有採煤、鋼鐵、機械、煉油、化工、紡織、醫葯等。奔寧山兩側煤田附近為舊工業區,倫敦及其周圍為新工業區,煉油和石油化工偏重在沿海港口。重要農畜產品有小麥、大麥、甜菜、馬鈴薯、蔬菜和牛、豬等。英格蘭東南部為主要耕作區。重要的大城市和良港有倫敦、伯明翰、利物浦、曼徹斯特、設菲爾德、利茲、南安普敦和普利茅斯等。
[編輯本段]歷史
「Britain」這個詞起源於希臘語和拉丁語,而最終可能追溯到凱爾特語。盡管用「史前時期」這一尺度來衡量時,凱爾特人也是稍後才來到不列顛群島的(在此之前的那些文明就已創造了諸如埃夫伯里巨石建築遺址和圓形巨石陣這樣的著名歷史遺跡),但是有關英國歷史的文字記載畢竟還是從講述凱爾特人開始的。「凱爾特」這個詞語相當普遍地經常用來區分不列顛群島的早期居民和後來的盎格魯-撒克遜入侵者。
羅馬人的統治從公元43年起延續了300多年。在羅馬人於408年最後撤走之前,該島開始遭到來自北歐的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的侵擾,經歷了一段日趨混亂的時期。「England」這個詞正是從「Angles」而來的。在此後的兩個世紀中,侵擾逐步變成了定居,並建立了許多小王國。不列顛人在如今的威爾士和康沃爾地區獨立生存下去。這些小王國中出現了力量較強稱霸全國的王國,先是在北方(諾森布里亞王國),然後在中部(麥西亞王國),最後在南方(西撒克斯王國)。但是,來自斯堪的納維亞的北歐海盜接著入侵英國並定居下來,盡管在10世紀時西撒克斯王朝曾擊敗過入侵的丹麥人並一度稱霸英格蘭的廣大區域。
1066年發生了對英格蘭的最後一次成功入侵。諾曼底的威廉公爵在黑斯廷斯戰役中擊敗了英國人,來自法國的諾曼人和其他人來此定居。在隨後的3個世紀中,法語成為貴族的語言,法律結構受到了英吉利海峽彼岸所通行的那一套的影響,社會結構在某種程度上也受到了影響。
威爾士雖然常常處於英格蘭人的勢力范圍之內,但一直是凱爾特人的堡壘。然而在1282年盧埃林王子陣亡之後,愛德華一世發動了一場戰役並取得勝利,把威爾士置於英格蘭的統治之下。威爾士人的民族情緒繼續高漲,15世紀初由歐文·格林德領導的起義便說明了這一點。1536年和1542年的聯合法令把英格蘭與威爾士在行政、政治和法律上統為一體。
當初住在蘇格蘭的大多是皮克特人。公元6世紀,來自愛爾蘭的蘇格蘭人在如今的阿蓋爾地區定居。洛錫安住著英格蘭人,而威爾士不列顛人則繼續北上來到斯特拉思克萊德。9世紀時,蘇格蘭各地區聯合起來抵禦北歐海盜。在整個中世紀,英格蘭當時強大的君主國一直威脅著蘇格蘭的獨立。
英格蘭與蘇格蘭最終的聯合表明,當時宗教上的差異比之以往的民族仇視更加至關緊要。在英格蘭,伊麗莎白一世去世後,1603年由蘇格蘭詹姆斯六世(英格蘭詹姆斯一世)繼位。即使如此,英格蘭和蘇格蘭除了在奧利弗·克倫威爾統治時一度被強行聯合在一起,在17世紀它們一直是相互獨立的。到1707年,由於意識到更緊密的政治和經濟聯合會帶來益處,雙方同意建立一個單一的大不列顛議會。蘇格蘭仍然保留自己的司法制度和宗教社區。但是在喬治一世和喬治二世這兩位漢諾威王朝新教徒統治期間,英格蘭和蘇格蘭之間的關系緊張起來,詹姆斯二世黨人發動過兩次叛亂,試圖恢復信奉天主教的斯圖亞特王朝。
1169年英格蘭的亨利二世發動對愛爾蘭的入侵。英格蘭籍教皇阿德里安四世授予亨利二世最高統治者的權力,因為他急於想使愛爾蘭教會完全順從羅馬。愛爾蘭大部分地區都落到了盎格魯—諾曼權貴手中,但是在中世紀英格蘭幾乎沒有在此直接行使管轄權。
都鐸王朝的幾位君主幹預愛爾蘭的傾向要強烈得多。在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對愛爾蘭造反者發動過一系列戰役。'抵抗運動主要集中在北部的烏爾斯特省,1607年由於抵抗運動失敗以及領導人出逃,烏爾斯特變成了來自蘇格蘭和英格蘭的移民聚居地區。
由於英國內戰(1642~1652),愛爾蘭又爆發了多次起義,但都被克倫威爾鎮壓下去。1688年詹姆斯二世被廢黯之後,英格蘭與愛爾蘭之間的戰爭更是不斷。18世紀大部分都是脆弱的和平時期。18世紀末,英國政府為謀求穩定作出了多方努力。1782年,愛爾蘭議會(建立於中世紀)獲得立法自主權;在憲法上與大不到顛的唯一紐帶是王國政府。然而,該議會僅僅代表少數盎格魯-愛爾蘭特權階層,天主教徒被排斥在外。1798年發生了一次起義,但沒有成功;1801年,愛爾蘭與大不列顛聯合為一體。
雖然1916年都柏林民族起義者的起義遭到了鎮壓,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一股稱為愛爾蘭共和軍的游擊力量開始對英國當局採取軍事行動。1920年通過的愛爾蘭政府法案規定要成立兩個地方自治議會,一個設在都柏林,另一個設在貝爾法斯特。該法案於1921年在北愛爾蘭實施,烏爾斯特省9個郡中有6個接受了它們自己的議會,同時在英國議會中仍享有席位,並服從英國議會的最高管轄權。但是,愛爾蘭共和軍繼續在南部為爭取脫離英國當局贏得獨立而戰斗。1921年6月簽訂了停戰協定之後,根據同年12月締結的英—愛條約建立於愛爾蘭自由邦,1949年該自由邦成為愛爾蘭共和國。
海峽群島和馬恩島雖不屬於聯合王國,但與聯合王國有著特殊的關系。海峽群島在10世紀和11世紀時曾是諾曼底公國的一部分。馬恩島在1266年以前名義上一直由挪威行使主權,到1765年最終才直接由王國政府管轄。今天,海峽群島和馬恩島都有各自的立法機構和法律制度,英國政府則負責那裡的防衛和國際關系事務

資料來源:http://ke..com/view/58688.htm#2

Ⅶ 耶拿的詳細介紹

耶拿以光學工業聞名,是德國的光學精密儀器製造業中心,有卡爾·蔡司廠和肖特玻璃廠。如今,只要一提起耶拿——這個位於德國圖林根州的城市,人們可能會立馬聯想到那些用於光學儀器的昂貴玻璃鏡片。
早在1846年,卡爾?蔡司就建立了自己的精密光學器械作坊,之後他不但擁有了自己的企業,還由此使耶拿聲名遠播,卡爾?蔡司?耶拿——這個商標從此蜚聲國際。但對於這個位於德國綠色心臟的城市,除了蔡司產品外還有很多值得稱道的地方。許多中國人也許不知道耶拿,但大都聽說過另一個與之相關的名字蔡司,就是以生產高質量鏡頭和精密光學儀器而聞名的德國蔡司公司。世界上最早的照相機使用的就是蔡司鏡頭,世界上許多實驗室里光學儀器使用的也都是蔡司鏡頭,連當今照相機製造技術水平最高的日本公司,其照相機如索尼相機上同樣使用蔡司鏡頭。而著名的德國蔡司公司就誕生在耶拿。
卡爾·蔡司一個僅高中畢業的學徒工,因為多年對光學和化學的興趣,在學徒期滿之後,卡爾長期在當地的耶拿大學旁聽。1846年,30歲的卡爾創辦了一個工作室,早期產品是放大鏡片和簡單的顯微鏡。得益於兩位大科學家恩斯特·阿貝和奧托·肖特的幫助,蔡司廠光學鏡頭的質量一直處於領先地位。二戰以前設在德累斯頓的生產車間,是世界上生產規模最大的照相機工廠。在二戰將近結束時,巴頓將軍的第三軍團佔領了耶拿,由於雅爾塔條約規定美軍的位置必須後退向西移,德國被一分為二,耶拿和德累斯頓全部由蘇軍佔領。在耶拿大學的支持下「Carl Zeiss Jena」的標志很快又出現了。當初被巴頓掠走的126名蔡司關鍵管理人員和技師,在美國的支持下,也在聯邦德國(西德)的奧伯考亨重新建廠。卡爾·蔡司在「資本主義」社會里也獲得了新生,蔡司廠從此一分為二。東德的產品冠名Carl Zeiss Jena(卡爾.蔡司.耶拿)史稱「東蔡」,西德的產品冠名Carl Zeiss,史稱「西蔡」,東、西蔡都標榜自己為是蔡司正宗,其實雙方在設計上都秉承了蔡司傳統。正是這種競爭使得蔡司在光學技術上的更臻完美。
1998 卡爾·蔡司是一家世界領先的光學儀器製造企業,它在顯微技術和工業測量技術、用於微晶元製造的高性能透鏡、外科顯微技術以及眼科診斷和治療系統等方面處於領先地位。2000 卡爾·蔡司集團突破了 26 個領域,將其業務重點集中在四個增長市場:半導體工藝和微電子、生命科學、眼睛保護和工業測量技術。2000 卡爾·蔡司對未來的半導體工藝充滿信心。於是,卡爾·蔡司公司在奧伯科亨投建了歐洲最現代化的新工廠,用來製造光學平版印刷系統,並制定了新的標准。後來,這家新工廠的佔地面積達到 45,000 平方米,擁有大約1000名雇員。2001 從十月份開始,半導體工藝業務部更名為卡爾·蔡司SMT AG,作為卡爾·蔡司旗下的一家獨立經營的公司。2002 眼科部和 Ascleption-Meditec AG 合並成為卡爾·蔡司 Meditec AG,因此卡爾·蔡司集團有了它的第一家上市的分支機構。蔡司不僅創造了許多就業位置,他還以贊助者身份贈於這個城市一所帶有巨大音樂廳的國民會堂,並為大學修建了一座新的主樓。
卡爾·蔡司集團下面還擁有一家著名的玻璃廠——肖特玻璃廠。肖特玻璃廠(Schott Glaswerke AG)是德國製造光學玻璃的工廠。肖特是位獲得博士學位的玻璃化學家。1879年恩斯特·阿貝與奧托·肖特合作,很快在1886年生產了新型玻璃,能充分地表現阿貝正弦學說。這種新型玻璃為新顯微鏡的物鏡開辟出一條新的道路:消色差物(Apochromates)。肖特專門生產用於新型卡爾·蔡司顯微鏡的玻璃,1884年建立了一個全面的工廠,其所有權屬於蔡司、阿貝、肖特,稱為Jena Schott & Genossen光學工廠。耶拿玻璃也因此成為世界上最有名的玻璃。
耶拿不僅只有卡爾·蔡司公司,還有與蔡司同樣齊名並後來居上的耶拿光學公司、生產高質量玻璃的肖特公司、製造太陽能電池矽片的瓦克-肖特公司,以及數十家以研發光學、激光技術為特色的研究所和大學。耶拿的城市人口只有10多萬,而從事光學產品製造、研發及相關產品的人數就有近1萬,德國出口的光學和激光產品超過40%%產自耶拿,德國光都的美名,耶拿當之無愧。 耶拿是一座真正的大學城,許多您身邊來來往往的行人,就是這所大學的學生。這里美麗的歐式建築、高科技工業和傳統的哲學氛圍,使這座城市散發出強烈的文化氣息。尤其耶拿大學作為德國最為古老的大學之一,學校的古典和現代化建築分布在城市的各處,更增添了耶拿的魅力。
耶拿大學全名耶拿市弗里德里希·席勒大學(Friedrich-Schiller-Universität Jena)位於德國圖林根耶拿市,原名耶拿大學,創立於1558年,是德國最古老的大學之一;1934年改名為弗里德里希·席勒大學以紀念德國詩人弗里德里希·席勒。耶拿大學的光學專業歷史悠久富有盛名。而德語專業碩士(DaF)則被評為德國十大最好名牌碩士專業。耶拿弗里德里希·席勒大學是一所公立大學。1558 年建立的這所大學, 1800 年前後在德國「古典主義時期」成為德國理想主義的中心,並獲得很高的世界榮譽。科學家、哲學家、自由思想家、學生社團、激進大學生和革命先驅思想家,他們一起鑄造了「耶拿精神」,這種精神曾是前衛的和令人生畏的。不僅是發明創造,而且政治活動在耶拿也有悠久歷史。
耶拿大學也有許多值得稱道的地方。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地圖保留在耶拿大學的收藏館;世界上最強大的激光研究所之一就建立在耶拿大學的研究中心;黑格爾曾在這里教授哲學;腦電波圖是在耶拿大學發展起來的;新的圖書館是德國最漂亮的現代化圖書館之一。
卡爾馬克思被耶拿大學授於博士學位。耶拿曾成了社會主義的樣板城市。
18世紀耶拿的確可與倫敦和巴黎相媲美。因為這一「知識和科學的集散地」 ——歌德給予的稱號——集聚了德國幾乎所有的地位和榮耀。黑格爾、菲希特和舍林,還有席勒和施雷格爾兄弟在大學任教,赫爾德林、諾瓦里斯和布倫塔諾坐在那裡聽演講課。他們的名字代表了德國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輝煌時期。不能忘卻的還有自然科學家恩斯特·黑克爾,他大概是在達爾文之後最重要的進化論理論家。在出版家恩斯特.弗婁曼的宅邸——今日耳曼語文學院院址——有許多學者前來飲茶聚會。哲學家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利希·黑格爾是這里的常客,只不過當拿波倫軍隊到達耶拿時,他仍在腋下夾著他的哲學巨著《現象學》。
對歷歷在目的昔日的情懷讓漫步耶拿街頭的行人流戀往返。這是因為城市和大學校園猶如過去一樣融合成一體。尤其是老城的步行街區居住人口壓根兒都是大學生。新舊的結合表現了新大學的高科技玻璃建築的藝術風格。新的大學校園出現在城市中心的原蔡司總廠的廠址上。它同古老的教堂以及酷似玩具房屋的桁架建築風格和諧一致、相映生輝。
圖林根州(Thüringen)的大學城耶拿是多面的。設計新潮的現代建築和展示著耶拿傳統和歷史的古老建築和諧地融合在一起。耶拿的剪影由城市的標志——雄偉的耶恩塔(Jen-Tower)和後期哥特式的聖米夏埃爾城市教堂(Stadtkirche St. Michael)體現出來。其他同樣值得一看的歷史性建築有老市政廳、約翰內斯門(Johannistor)及其火葯塔、耶內瑟社團(Collegium Jenense)以及大學主樓。 位於市場漂亮的古老市政廳是兩座連接在一起的建築,它十分堅實,並帶有一個巴洛克式的桁架塔樓,是德國最古老的市政廳之一。最吸引人的是立在八角塔樓藝術鍾里的「咔嚓漢斯(Schnapphans)」,這是一個彩繪的橡木人,每到整點的時候它就會去啄它面前的一個球。
由於卡爾·蔡斯(Carl Zeiss)、恩斯特·阿貝(Ernst Abbe)和奧托·肖特(Otto Schott)的影響,耶拿被視為「光學工業的搖籃」。因此,耶拿的許多博物館都致力於展示歷史和面向未來的工業分支領域的發展。在光學博物館(Optischen Museum)、蔡斯天文館(Zeiss-Planetarium)和肖特玻璃博物館(Schott-Glasmuseum)里都能看到相關主題的展覽。市立博物館(Stadtmuseum)向人們展出城市的歷史和現代藝術作品,而動物學家恩斯特·海克爾(Ernst Haeckel)的成就則在大學的生物門系博物館(Phyletisches Museum)中展出。耶拿光學博物館
1965年以來,耶拿光學博物館(Optisches Museum Jena)全面展示了卡爾·蔡司(Carl Zeiss)、物理學家恩斯特·卡爾·阿貝(Ernst Abbe)和玻璃技術專家奧托·肖特(Otto Schott)的合作成果。這座博物館展示500年來光學儀器在文化史和技術方面的發展脈絡。博物館中的展覽以有關蔡司、阿貝和肖特的文獻和資料開始。這架簡易顯微鏡、阿貝的光圈儀和肖特的玻璃技術試驗品將這三人的科學成果聯系起來。物館內陳列了大量展品,從電子顯微鏡、立體顯微鏡和反射望遠鏡,應有盡有。這座博物館展示了全歐洲最大的眼鏡收藏之一,還有望遠鏡、顯微鏡、從照相暗房到數碼相機各個時期的攝影設備及其許多其他展品。從閱讀眼鏡到宇宙望遠鏡,人們在這里可以看到幾乎所有與光學有關的東西。「1866年古老的蔡司工廠」展覽展示了耶拿光學工業的初期狀況。全息攝影收藏館以及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天文技術展展示的是現代光學領域的發展。 位於集市廣場的新哥特式建築群中的市立博物館(Stadtmuseum Jena)向人們展示了城市的歷史和現代藝術品收藏。
位於美麗的薩勒河河谷(Saaletal)的耶拿無疑是一座藝術和文化之城。著名的詩人和思想家都曾被它吸引,並在這里留下了他們的足跡。遊客們可以在浪漫派之家或者席勒的園中小屋裡體會浪漫。劇場、短小藝術舞台和哈拉爾德-賽梅-啞劇劇場(Harald-Seime-Pantomime-Theater)將組織現代的文化活動。
浪漫派之家
這座當年哲學家的住宅如今是一座文學博物館——浪漫派之家(Romantikerhaus)。展覽基於這里的文化和精神歷史背景講述了耶拿的早期浪漫派,並向人們闡釋了為什麼著名的文學評論家、自然科學家和哲學家(如菲希特(Fichte)和舍林(Schelling))以及詩人(如席勒(Schiller))都被魔幻般地吸引到耶拿來。 到耶拿來的遊客最好在位於席勒小巷(Schillerg??chen)的耶拿劇院(Theaterhaus Jena)體驗現代戲劇藝術。在托伊托內街(Teutonengasse)的小型藝術舞台上演著各種各樣豐富多彩的節目,而哈拉爾德·賽梅啞劇劇場(Pantomime-Theater Harald Seime)則帶給人們最優秀的啞劇表演。位於美麗的薩勒河河谷(Saaletal)的耶拿無疑是一座藝術和文化之城。著名的詩人和思想家都曾被它吸引,並在這里留下了他們的足跡。遊客們可以在浪漫派之家或者席勒的園中小屋裡體會浪漫。劇場、短小藝術舞台和哈拉爾德-賽梅-啞劇劇場(Harald-Seime-Pantomime-Theater)將組織現代的文化活動。
這座大學城除了特殊的文化活動時段以外,一年當中還舉行許多其它豐富多彩的活動,包括從狄西蘭爵士樂(Dixieland)到爵士樂的音樂演出、城市節、體育盛事和一些特殊活動。活動的亮點是博物館之夜(Museumsnacht)、古城節和酒館慶典。另外,「想像力」實驗館(Experimentarium Imaginata)也提供眾多富有吸引力的活動。 「水平線(Horizontale)」是一條長100公里環繞耶拿的自行車道,它穿過遍布森林的山地和獨具魅力的殼灰岩山坡。在水平線上,人們可以一覽薩勒河(Saale)畔大學城耶拿的美景,甚至可以親自去發現當地土生土長的蘭科植物。
2008年耶拿在與德國眾多城市的競爭中獲得「科學城市」的稱號。如同蔡司時代,科研與經濟在耶拿復又聯袂登場。圖林根這座「新興繁榮城市」 在很短的時間里股票交易掛牌開業,成交量超過了西部德國金融都會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根據麥克金賽企業證券咨詢所的評估,這座城市的排名在慕尼黑之後,德累斯登之前,躋身德國三大革新中心之列。弗里德利希.席勒大學擁有6300名就業人員,成為圖林根的最大僱主,其周圍地區遷入了有名的科研機構。眾多的公司,如耶拿光學公司、紹特耶拿玻璃公司、耶拿葯業和萊卡微觀系統或如瑞內生物研究所等機構為這座城市的創業史增寫了新的篇章

Ⅷ 二戰前後德國國土面積變化

二戰前後德國國土面積變化:

1、德國,一戰前在鐵血宰相俾斯麥時期從1870年開始擁有領土約61 萬平方公里,一戰失敗,盛產煤、鐵的阿爾薩斯-洛林歸還法國,紡織中心西里西亞大部分割給了新獨立的波蘭,德國面積變為53 萬平方公里,與一戰前相比損失8萬多平方公里領土。

二戰失敗,東普魯士劃給蘇聯,改名加里寧格勒州,奧德河以東10萬多平方公里割給波蘭,居民全部遷徙到德國其他地區,共有17.3萬多平方公里被割讓,從此德國領土僅存35.7萬平方公里。

經兩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共損失領土25.3萬平方公里。

註:德意志聯邦共和國(The Federal Republic of Deutschland),簡稱德國,位於歐洲中部的議會制和聯邦制國家,由16個聯邦州組成,首都和最大的城市都是柏林。國家政體為議會共和制,聯邦總統為國家元首,聯邦政府由聯邦總理和聯邦部長若幹人組成,聯邦總理為政府首腦。

德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國和戰敗國,二戰後,德國在1949年被美國、蘇聯、英國、法國四國分割為東德和西德兩部分,1990年10月3日東德和西德終於達成兩德統一。1972年10月11日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

(8)德國圖林根州什麼時候結束擴展閱讀

1、區域位置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位於歐洲中部,東鄰波蘭、捷克,南接奧地利、瑞士,西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北接丹麥,瀕臨北海和波羅的海,是歐洲鄰國最多的國家。

2、行政區劃

德國行政區劃分為聯邦、州、市鎮三級,共有16個州,12229個市鎮。各州的名稱是:巴登-符騰堡州、巴伐利亞州、柏林市、勃蘭登堡州、不來梅市、漢堡市、黑森州、梅克倫堡-前波莫瑞州、下薩克森州、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萊茵蘭-普法爾茨州、薩爾州、薩克森州、薩克森-安哈特州、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和圖林根州。其中柏林、不來梅和漢堡為市州。

3、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語:die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簡稱德國(兩德統一前簡稱西德或聯邦德國),是位於中歐的聯邦議會共和制國家,北鄰丹麥,西部與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接壤,南鄰瑞士和奧地利,東部與捷克和波蘭接壤,該國由16個聯邦州組成,首都為柏林,領土面積357167平方公里,以溫帶氣候為主,人口約8267萬人,是歐洲聯盟中人口最多的國家,以德意志人為主體民族。

德國人的祖先是古代居住在中歐的日耳曼人。10世紀時日耳曼人建立神聖羅馬帝國,後發生分裂。1871年普魯士王國統一除奧地利帝國以外的日耳曼各邦國建立德意志帝國。1914年和1939年,德國先後挑起兩次世界大戰並戰敗。1945年分裂為東西兩部分。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東德或民主德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實現兩德統一

Ⅸ 德軍當年的核武器研究

新華網柏林3月14日電 德國德意志出版社14日出版的新書《希特勒的炸彈》披露,納粹德國的物理學家和軍方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進行過三次核武器試驗。

這三次核試驗中第一次於1944年秋季在德國北部的呂根島進行,另外兩次於1945年3月在德國東部的圖林根州進行。三次試驗共造成700人喪命。

本書作者、德國柏林歷史學家勒納·卡爾施在書中說,當時德國物理學家找到了利用常規炸葯爆炸產生超高溫和超高壓從而實現核裂變的方法,並據此設計製造出簡易的核爆炸裝置。它可能是一種重約兩噸的圓柱形濃縮鈾裝置。由於裝填的鈾太少,這種裝置沒能產生更加劇烈的核裂變,其爆炸威力自然無法與真正的原子彈相媲美,但可以算作「臟彈」。

卡爾施的這一觀點顛覆了以往史學界對納粹德國核武器研發進展情況的估計。它表明,納粹德國當年掌握核武器技術的程度比迄今專家們所認為的更高,更接近擁有核武器。

卡爾施的研究結果主要是依據在德國東部以及英國、美國和俄羅斯發現的一些檔案和一些相關人員及目擊者的證詞。但他也承認,支持其觀點的證據還不夠充分,他希望,這本書的出版能夠促使人們對納粹德國秘密核計劃開展更多的研究。

1944年至1945年,面對德軍在蘇聯紅軍的打擊下節節敗退,希特勒曾多次提到用「神奇武器」可以擊退蘇軍。1945年3月,當蘇聯紅軍推進到距德國首都柏林僅60公里時,納粹黨衛軍頭目希姆萊還樂觀地稱,如果德軍使用「神奇武器」,「只要一兩次打擊,紐約和倫敦就會消失」。當時,美、英、蘇等國的情報人員也發現,納粹德國確實在研發原子彈,然而迄今為止,專家們普遍認為,直到戰爭結束時,納粹德國的核武器研發距離實用仍有相當距離。

Ⅹ 德國是什麼時區

德國是以柏林時間為準的,屬東一區,即標准時區UTC+1(夏時制:UTC+2)。

德國行政區劃分為聯邦、州、市鎮三級,共有16個州,12229個市鎮。各州的名稱是:巴登-符騰堡州、巴伐利亞州、柏林市、勃蘭登堡州、不來梅市。

漢堡市、黑森州、梅克倫堡-前波莫瑞州、下薩克森州、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萊茵蘭-普法爾茨州、薩爾州、薩克森州、薩克森-安哈特州、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和圖林根州。其中柏林、不來梅和漢堡為市州。

東一時區概述:

東一時區,地理時區,為東經7.5度到東經22.5度。從西經20度往東到東經160度,為東半球從東經160度往東到西經20度,為西半球全球360經線分24個時區,也就是每15度為一個時區,以0度經線為中心,左右各7.5度,即7.5°W-0°-7.5°E,共15度的范圍為0時區。

以東經7.5°E-15°E-22.5°E為東一區,以此類推到122.5°E-180°-122.5°W為東西12區(180°以東為西12區,以西為東12區)。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德國,網路-東一時區

閱讀全文

與德國圖林根州什麼時候結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7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1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