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從清末到民初為何德國一直援助中國
個“援助”應該打個引號。首先必須明確,咱們可是連個螺栓都沒有“白拿”人家德國的,沒占人家半毛錢的便宜。
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什麼“歷史傳統友誼”、“兩國文化歷史的深厚感情”等等,幾乎都是裝樣子的說辭,可不能真信。相距甚遠的中德兩國,在20世紀初的密切往來與合作,那是基於戰略需要和國家利益的需求,基本可以排除所謂的“感情因素”。
此外,由於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失去了在中國的租界和殖民地。這讓中德合作沒有歷史包袱,較為輕松。
還是如我文章開頭所說,那是基於戰略需要和國家利益的需求,基本可以排除感情因素。
此時,德國有求於中國的是稀有戰略金屬——鎢礦砂,它們都是製造鎢合金鋼的關鍵材料,是生產槍炮的必需品。此外還有中國的豬鬃和桐油德國也有大量需求。
對,就是豬鬃,這個絕對是非常重要的戰略物資,大家想想,機械化戰爭時期的作戰平台和作戰武器,哪一個可以不上漆,直接就開出來用的;此外還有清理大口徑火炮炮管內的火葯殘渣的重要用途。通過合作,中國拿到了德國軍事、工業、科技的“援助”。
其實“援助”這個詞用的不妥,這些技術、軍火都是用高於國際市場價的價格,或者是以貨易貨方式購買的,軍事顧問也是八抬大轎高薪聘請的。咱們可是連個螺栓都沒有“白拿”人家德國的,怎麼就老被一廂情願的描述成“援助”?
而且,據當時史料記載,德國出口中國的工業品,尤其是軍工類,往往是二等品,甚至質檢淘汰掉的“殘次品”,為此,國民政府代表還多次跟德國有關部門進行了交涉。
到了三十年代中期,德國與日本開始勾搭,為了表示對日本“大東亞共榮”計劃的支持,德國開始逐漸疏遠了中國,在日本的壓力下,一度在收到貨款後,拒絕交貨。到了1938年,德國顧問團就已經基本全部撤回德國。蔣介石的軍事顧問——法肯豪森回國後拒絕接受任何工作,在蓋世太保的監視威脅下,還堅持宣傳中國抗戰,直到德國下令預備役軍人全部恢復現役,才重加入了德軍。
法肯豪森才是咱們中國真正的朋友,可惜現在網有們總認為狂熱的種族主義者——希特勒是中國抗日的大恩人........
客觀地看,國軍的德械師規模很有限,而且主力基本在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中損失殆盡.....在漫長的抗戰中,發揮的作用不是特別大,遠不及美國的支援。
總的來講,二戰前後,德國的外交思想是非常務實的:和日本結盟是謀求牽制蘇聯;而援助中國就是為了換取戰爭資源....於是中德成了貿易兼軍事合作夥伴,其他的就別想太多了。
還是如文章開頭所言,國與國之間搞關系,就是利益的交換,國際社會上還真沒出現過,有哪個國家無目的去支援別國。
B. 同為法西斯的德國為什麼在抗戰的時候幫助中國
不是幫助,是利益交換。德國需要本身資源匱乏,一戰又失去了大量海外殖民地,為了獲取鎢銅等戰略資源,同中國進行軍火貿易,並派出顧問團整編訓練新式部隊。中國為了整合部隊編制,提高裝備性能和作戰效率,為將來中日全面開戰做准備,在美英偏向日本,又和蘇聯鬧翻的情況下,德國是最好的選擇。在三國軸心成立後德國主動停止了這項貿易。
C. 德國為什麼幫助中國抗日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馬克斯·鮑爾(Max Bauer)、赫爾曼·克里拜爾(Hermann Kriebel)、喬治·魏采爾(Georg Wetzell)、漢斯·馮·塞克特(Hans von Seeckt)、亞力山大·馮·法肯豪森(Alexander von Falkenhausen)……這些璀璨的將星、德軍的精華,銷聲匿跡地來到了中國。他們以日爾曼人特有的方式,在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尤其是軍事領域,留下了濃重的一筆。猶如一柄柄深藏鞘內的利劍,隨時都會有驚人的一擊。
蔣介石聘請的第一個德國顧問是馬克斯.鮑爾
鮑爾是德國總參謀部軍官,炮兵專家。他頭腦精細,目光銳利。著名的興登堡計劃和總體戰的戰略構想都是出自他的頭腦。時任總參謀長的魯登道夫對他言聽計從。故有人比喻:魯登道夫是敲響德國戰鼓的大槌,而鮑爾是大槌手。他是炮兵專家,一戰中他發明的重炮出盡了風頭。柏林大學為此而授與他名譽博士學位。在參加1920年3月旨在推翻魏瑪共和國的卡普政變失敗後,他浪跡於奧地利、西班牙、阿根廷。甚至在蘇聯紅軍中也擔任過顧問。
1927年,他來到中國開始了他的顧問生涯。蔣介石與其關系融洽。鮑爾主張將軍政大權集中於強有力的中央政府,以大刀闊斧手段鏟除一切離心力量,進行一切加強中央權威的必要改革。此外他對軍隊的裁減、重建、整訓及經濟的發展,重工業、航空運輸業、農業、礦業的建設和中國財政體系改革等多方面都有有價值的意見。這深得蔣的贊許。在「蔣桂戰爭」中,他居間調度,計劃周密得體,使蔣在軍事指揮上覺得異常輕松。
但1928年5月,他突然因病在上海去世。(對其死因有一種傳聞:由於他在「蔣桂戰爭」中,一直建議蔣對桂系除惡必盡,因而遭到西南實力派人物的嫉恨,在一次宴會中被下毒而死。)鮑爾來華時間不長,但他組建了顧問團,創立了顧問團的工作模式,規劃了工作方向,為未來十年的中德合作奠定了基礎。
鮑爾推薦的繼任者是希特勒啤酒館政變的共同參與者和一起入獄者赫爾曼·克里拜爾。蔣對這位前八國聯軍的中尉並無好感。雙方在作戰的戰略思想上矛盾重重。蔣認為內戰中軍事和政治並重,實力和陰謀並重。而克里拜爾則對蔣「炮彈」、「銀彈」甚至「肉彈」齊上的手法很為鄙視,認為勝之不武。加之他的威望遠不如鮑爾,很難服眾。因此一直同國民黨官方和顧問團內部關系緊張。雖然在軍事指揮上,他也稱得上兢兢業業,在「中原大戰」中親赴前線籌劃布防,協助蔣擬訂作戰計劃
前德國國防軍總參謀部作戰處處長喬治.·魏采爾接任顧問團第三任總顧問。這位一戰名將,擬訂作戰計劃、實施作戰指揮的能力很強。在作戰方面是對蔣幫助最大的一個顧問。「中原大戰」、圍剿紅軍、「一·二八」抗戰他都出力頗多。整軍建軍方面他也有所建樹。
接替他的是蔣最喜歡、最欽佩、在華待遇最高的、來華地位最高的德國顧問-----前德國國防軍總司令,漢斯.馮.塞克特將軍。德方評價說,在他來華期間,德國顧問對中國統治集團和蔣本人的影響達到了異乎尋常、令人驚奇的地步。
法肯豪森對抗日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他擬訂了抗日的戰略總藍圖。這位較正直的軍人,對中國的軍事訓練,改革及部隊裝備、海空軍、防空設施等方面投入了滿腔心血,盡心盡責地做了大量工作。
1935年7月,他擬就的「關於應付時局對策之建議書」對二年後爆發的抗戰的大致走向,有相當准確的判斷,並起了相當大的指導作用。
在建議書中寫道:
「目前威脅中國最嚴重而最迫切者,當然日本。日本對中國之情,知之極悉。其利害適與中國相反,故必用盡各種方法破壞中國內部之團結與圖強,至少設法遲延其實現。」「設想則政府有堅忍意志,斷無不抵抗而即承認敵方要求,沉默接受。鄙意民氣即是造成抵抗意志,故不容輕視。苟領袖無此種意志,則人民亦不肯出而抵抗。抵抗意志必須有實力之兵力,方有固定之基礎,目前中國陸軍,故不能擔任新式戰爭,但未若不可用持久抗敵,迫使其增加兵力,一切重要莫過於成立雖小而極端新式之國防軍。」
「一旦軍事上發生沖突,華北即直受威脅,若不戰而放棄河北,則隴海路及其重大城市,即陷於罪前戰區,對黃河防線,不難由山東方面,取席捲之勢。對海正面有重大意義者,首推長江。敵苟能控制中國最重要之中心點,直至武漢一帶,則中國之防力已失一最重要之根據,於是至內地,中國截分為二。」
「目前國軍主力,俱集中於南部、西部,宜速抽調可以節省之兵力,分駐各區,使能應作戰之用。凡作戰所用部隊,宜集中於徐州------鄭州-----武漢------南昌------南京區間。北方則掩護隴海路及沿路有關生存之設備,故最初抵抗區務必向北推進,是以滄縣、保定之線宜絕對防禦,…….最後戰線為黃河,宜作有計劃之人工泛濫,增厚其防禦力。東部有兩事極關重要:一個封鎖長江,一為警衛首都,兩者有密切之聯帶關系。次之為武漢、南昌,可做支撐點,宜用全力固守,以維持通廣州之聯絡。終之四川,為最後防地。」
他主持了長江江陰要塞的布防,凇滬線、吳福線、澄陰線的構築。在中德軍工間的合作也起了積極的作用,盡量使買賣雙方互惠互利,各持所需。「極力介紹於中國最有利益而適合中國實際情況的物品及列定公平的價格,而不顧慮到原產地的情形和商號。」以致於有些德國公司氣惱地罵他「是不是德國人?」
抗戰爆發後,德國顧問的身影始終在最前線出現。華北、凇滬、徐州等等。德式樣板師、德式裝備在抗戰初期,對支撐大局功不可沒。
二戰開始後,由於日德的特殊關系,1938年,德政府嚴令顧問團回國。甚至以不歸國以叛國,取消國籍沒收財產為脅。7月8日,法肯豪森等顧問在廣州揮淚登船。
D. 二戰時德國為什麼援助中國
國家之間就是利益交換,我們從沒發現世界上哪個國家沒有目的去支援別國!
中德兩國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是「蜜月期」:一方面德國意識到中國是一個龐大的工業品、軍火的市場,中國所擁有的豐富的戰略物質------鎢、銻、錳等更是他們稱霸世界所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中國民國政府對於德國的軍事化、工業化、中央化,對領袖崇拜、個人獨裁有濃厚的興趣。希望能從德國輸入軍隊的管理方法、先進的戰略戰法、戰鬥技能,尤其是讓那種「德意志精神」能灌輸到中央軍隊的脊髓,建立起一支強大的軍隊,對內捍衛其統治、對外抵抗侵略。
政治方面,雙方都與英法兩國存在固有矛盾。當時世界上美國還不是世界的中心。與蘇聯也有很深的冤讎,德國與蘇聯雖然暗地聯合,但是迫於形勢。中國國民政府受蘇聯玩弄很深,也想尋求外援。
鑒於日本的壓力,德國不得不在中國縮小援助范圍,而隨著德國開戰,其外圍也逐漸被盟國斷絕,所以就無法在支援中國。
E. 二戰時德國為什麼要援助中國
二戰時,德國沒有援助過中國.
二戰爆發前,中德有過軍事互助協定,中國出錢購買過德國裝備,收入歸德國兵工廠.
中國還出錢,聘請過德國軍事專家,收入,歸德國國防部.
二戰爆發後,由於日本的數次抗議,中德合作終止,德國再沒有出售軍備給中國.
F. 從晚清到二戰前夕,德國為何一直對華援助合作
題主為什麼會覺得德國一直對華援助合作?我覺得正常的貿易不能算援助,而且無論是晚清還是民國,都被德國坑過。早在晚清時代,晚清就從德國訂購軍艦、槍支、大炮等武器。不過這都是正常的軍火貿易而已,並非援助。當然,德國的軍艦報價比英國便宜些,不過這也主要是因為德國當時軍艦設計、建造都遠不如英國,急需打開市場,並非為了給清政府提供援助。
以德國提供的150毫米榴彈炮為例,34年中國購買的24門FH-18型150毫米榴彈炮德國報價154629.45元一門,摺合45461.05美元,是比德軍自己采購價格貴了3倍。還有從德國購買的軍車,給中國的報價直接翻倍。至於德國人把出口到中國的裝甲車上原配的MG34給拆了,換成MG13這種小花招就不要去說他了。所以德國和中國當時最多算軍火貿易,不能算援助。
G. 二戰之前的德國,面對破敗不堪的中國,德國為何要伸出援手
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受到一戰戰敗的影響,在希特勒上台之前,德國在歐洲的地位非常低,歐洲國家普遍都用敵視的眼光來看德國。當時的德國為了緩解經濟危機,獲得足夠的經濟訂單,將目光放到了亞洲的中國。從一戰結束到二戰爆發,中國一直都處於軍閥割據的局勢下,由於歐洲列強通過一系列的條約禁止向中國出售武器,中國軍隊的武器裝備一直都比較落後。
德國在二戰前幫助我國發展軍事實力,其本質目的是為了從我國賺錢,當然德國對我國提供的軍事援助,也在我國抗戰前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在淞滬會戰時期,我國憑借著精銳的德械師抵抗日軍三個多月,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只能說二戰前德國對我國的軍事援助是各取所需,我國依靠著的德國的援助得到了發展軍事實力的機會,德國得到了足夠的金錢,雙方都在援助中得到了好處。
H. 抗日時期德國為什麼會援助中國裝備,獵人營教官訓練國軍
中德在20世紀30時年代的合作原因是德國為了重新武裝需要大批資金和戰略資源,出口武器可以獲得資金,而由於凡爾賽和約的限制德國無法通過向其他國家出口武器獲得大量資金,而當時中國則需要大批軍事物資來武裝自己的軍隊,同時中國還擁有許多的戰略資源,雙方有共同的利益。
I. 德國在二戰時期為什麼願意幫助國軍呢
德國在二戰時期願意幫助國軍的原因:希特勒有嚴重的種族歧視,認為雅利安人起源於西藏,曾經到西藏地區考察過。漢藏一家,因此,認為中國人是不同於其他的有色人種,德國實行法西斯專政,正好與英美法國家相對立,
因此當年的德國在歐洲的朋友並不多。德國人之前受壓迫那麼久,很多德國人會選擇通過戰爭的方式還血洗以前的恥辱。倘若和中華民國搞好關系,在一起夾擊蘇聯,效果一定很不錯。
中華民國迫切需要實現軍備和國防工業現代化以獲得自衛生存的能力,而德國方面則需要原材料的穩定供應,這種關系在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末期間,將中德兩國緊緊地維系在一起。
具體原因:
在紐倫堡召開的納粹黨的大會上,庄嚴巍峨的主席台上方,懸掛著希特勒親自設計的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NSDAP納粹)的黨旗,黨旗為紅底白圓心,中間嵌著一個黑色「卐」字,十分醒目。對於黨旗的設計,希特勒自鳴得意。
他在《我的奮斗》一書中說:「任何黨都應該有一面黨旗,用它來象徵庄嚴和偉大……紅色象徵我們這個運動的社會意義,白色象徵民族主義思想,『卐』字象徵爭取雅利安人勝利斗爭的使命。」一隻巨大的雕塑即普魯士雄鷹,高高地懸在納粹黨旗的上端,桀驁不馴,睥睨一切。
廣場四周強烈的探照燈光柱,將整個夜空照射得如同白晝。數十萬群眾和軍隊聚集在廣場,舉旗列隊,高舉火炬,遊行示威。震耳欲聾的口號聲、鼓樂聲以及瓦格納的雄渾樂曲,
與希特勒歇斯底里的演講交織在一起,匯成了令人震撼不已的第三帝國交響樂。成千上萬的人們忘情地呼喊著,高唱著,向著主席台上那個大獨裁者歡呼致敬,如醉如狂。
希特勒的演講充滿激情,讓台下的群眾更加熱血沸騰、心潮澎湃,「德意志民族是全世界最優秀的民族,德意志的未來要靠我們的人民!只能靠我們的人民!德意志人民,神聖的德意志人民,必須用自己的勤勞、智慧、冷靜、勇敢來克服一切困難!
只有這樣,我們的國家才能前進,我們的民族才能振興!」我想,任何一個德國人身處這樣的環境,一定會激動得渾身顫抖,一定會為自己是最優秀的民族中的一份子而感到自豪萬分,一定會為擁有希特勒這樣最「偉大」的領袖而感到幸福無比,
也一定會為德意志即將成為最強大的帝國而感到興奮不已。任何一個德國人一旦陶醉於這樣強烈的種族主義情感當中,一旦痴迷於如此盲目的個人崇拜以及極端的愛國主義情緒當中,自然會從理智走向瘋狂,從善良陷入邪惡,從文明墮落為野蠻。
令人悲哀的是,此時此刻,他們自己卻渾然不覺,一直沉浸在一種崇高的榮譽感和責任感之中,真的以為要跟隨偉大領袖投身到無比壯麗的革命洪流中,去創造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神聖事業。
面對這一切,正像西方學者所評價的,「攝影機不會撒謊,它把希特勒惡魔般的本質和把人類自製力喪失殆盡的情況表現得如此淋漓盡致,它所揭示的真相永遠使人不寒而慄」。
J. 二戰中,德國幫助過中國抗日嗎
中日戰爭時期德國官方並沒有幫助中國抗日,但中日戰爭之前德國確實援助過中國一批武器和物資,也曾經派教官來中國幫助中國訓練軍隊,但德日結盟,中日正式交戰之後,德國就不再援助中國,並撤走了所有教官,但仍有部分教官以個人名義繼續留在中國,德國也是睜隻眼閉隻眼,但總體來講並沒有援助中國抗日,之所以有的人會認為二戰時期德國援助中國抗日,就是因為時間混淆了,因為中日戰爭之前德國確實援助過中國,並且時間上離得很近,所以才會有此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