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二戰快結束時,斯大林是如何利用德軍打擊波蘭的
英國前首相丘吉爾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這句話就算放在平時也就罷了,但在二戰拯救全人類的過程中,在面對法西斯德國的侵略時,盟國的有些國家也要彼此的打擊。1944年夏天,當時已經擁有40000多名戰士的波蘭地下軍,想趁著德軍在東線斯大林格勒吃了敗仗、西線盟軍諾曼底勝利登陸的時機中,進攻處於困境中的華沙駐守德軍,乘機取得波蘭獨立,建立一個「自主」的國家。
波蘭有一句俗語,波蘭對俄羅斯仇恨是自娘胎帶出來的。波蘭始終和前蘇聯和現在的俄羅斯仇恨似海。尤其是自蘇聯成立以後,波蘭最慘的時候,自己國家的國防部長都是蘇聯擔任,前蘇聯對波蘭的控制也可見一斑。作為俄羅斯的鄰居是波蘭最大的不幸。這些都是深刻的民族仇恨,波蘭人對蘇聯沒有任何好感。所以蘇聯實力衰弱以後,波蘭幾乎是第一批要求獨立的國家。即使時至今日,波蘭人普遍對俄國人沒有好感。
B. 如何用一句簡短而准確的話概述二戰德軍擊敗波蘭的原因
仔細想想二戰的德國幾乎是無敵的,無論是從軍事裝備到人員素質,以及視頻的戰斗心理,波蘭對於德國來說都有很大的差距。這要是在短短一個多月之間破了幾百萬平方米的地理面積全部被德國攻破。德國那時候擁有了最先進的機械化坦克部隊,所到之處可以說是戰無不勝。巨大的裝備差距讓不讓人們感到勝利十分的渺茫。
德軍對於勝利的渴望更是非常的強烈,希特勒是一個演講的天才,他鬥志昂揚的演講,讓整個德軍為之瘋狂。整個德雲真的傷心熱爾曼人擁有著最高貴的血統。他們就應該通知這個世界。所以說對於兩者相差甚遠的波蘭,只能被德國擊敗。並且德國和波蘭兩國有很大一部分的國土是接壤的,所以說德國要想統治這個世界,首先要統治的就是它附近的這幾個國家。而波蘭就是首選。
C. 德軍是如何攻破波蘭軍隊的權宜之策的
到1939年9月9日夜間,北方戰場上莫德林軍團和納雷軍團開始撤退,德國第3集團軍緊隨其後。在第3集團軍東側,古德里安的第19軍團在兩支波蘭軍團中間打開了缺口,納雷軍團隨後發起反攻,但很快被擊退,波軍人員傷亡嚴重。與此同時,德軍第19軍團的兩個裝甲師和兩個坦克師也都遇到了燃料和彈葯短缺的問題,這種戰爭損耗讓德軍裝甲車輛進退兩難。此時,只有古德里安的小型裝甲部隊還保持著充足的火力和相當的機動性,能夠做到長驅直入。
古德里安想讓他的坦克部隊沿布格河以東向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方向挺進,但陸軍總司令部仍然主張採取謹慎行動,將其裝甲部隊部署在比較遠的東部。古德里安最初的計劃是要向南推進,奪取謝德爾茲,但由於陸軍總司令部認為波軍正企圖建立「羅馬尼亞橋頭堡」,所以他不得不改變想法。古德里安沒能獲許按其原計劃沿布格河東岸進軍波蘭南部,但這使他最終完成了從側翼包圍波軍最後防陣地的任務。
9月14日,第10裝甲師的先頭部隊到達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的邊緣地區,這里是北方集團軍在波蘭最東面的一個目標。9月15日,德軍攻佔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盡管波軍守衛部隊在此建造了一個防禦工事(這就是有名的賽特德爾防禦工事),而且還擊退了德國第10裝甲師和第20摩托化步兵師的幾次進攻,但他們還是未能阻攔住來勢兇猛的德國軍隊。
9月17日,當守衛在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的最後一批波蘭軍隊企圖突圍的時候,德軍步兵師終於撕破了賽特德爾防禦工事。德軍第3裝甲師南進抵達弗沃達瓦,以期與北方集團軍中前往東北方向的坦克先頭部隊會合。
盡管這兩支從華沙東面夾住波蘭軍隊的「大鉗子」並沒有真正合攏,但它們僅相隔幾公里,而且可以通過電台保持聯系。電台,對德國機械化部隊在戰爭中取勝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鉗形攻勢真正接頭是在進攻華沙時,兩支部隊的一部分在波蘭首都以南維斯拉河的古拉卡盧瓦橋頭堡得以會師。
D. 1944年盟軍即將全面勝利時,斯大林是如何利用德軍打擊波蘭的
談不上斯大林利用德軍打擊波蘭,只能說波蘭的精英階層認不清形勢被美英利用而已。
二戰局勢相對明朗後,英美蘇等主要盟國就戰後的國際格局進行了一系列的磋商和談判,分區佔領德國已成定局,位於德國東部的波蘭必然被劃在蘇聯的勢力范圍之內。
於是蘇聯紅軍在華沙近郊停止的前進,坐看波蘭地下抵抗組織被德軍消滅,而後開足馬力一舉而拿下波蘭全境。
華沙大起義的悲劇就是波蘭政治精英缺乏戰略視野,完全不顧及他國感受,一味追求本國利益最大化導致的。也是波蘭立國時間太短,野心與國力嚴重不相稱,建國早期形勢發展太過順利導致的浮躁心理作祟。
一戰結束後為了削弱德國,也為了遏制新生的蘇俄政權,英法等國支持波蘭獨立並劃分了較大的領土給波蘭,使波蘭一躍成為歐洲有數的大國。
作為新生的歐洲大國,波蘭夢想從此成為歐洲的列強之一,積極參加國際爭端,尤其是多國聯合干涉蘇俄紅軍與白俄武裝的內戰,波蘭就是最積極的參與者之一,更在蘇俄平定白俄武裝之後與蘇俄展開戰爭並獲勝,割走了大片蘇俄領土,與蘇俄結下了深仇。
為了獲取日本的支持,波蘭在國聯上積極支持日本對華侵略,率先承認偽滿洲國地位,阻撓在國聯通過譴責日本侵華的決議,只為日本能夠承認波蘭是歐洲列強之一。
希特勒成功當選德國總理後,積極推行法西斯統治,希望能夠收回東普魯士領土,因此提出用其他領土置換處於波蘭統治下的東普魯士,波蘭統治者傲慢的拒絕了希特勒的提議,甚至在德國吞並捷克斯洛伐克時出兵強占部分捷克斯洛伐克領土,並為自己能夠虎口奪食而沾沾自喜。
按照希特勒的想法,是想將波蘭拉到自己的戰車之上,借波蘭領土進攻蘇聯的,但波蘭政壇的那些自大狂卻狂妄的拒絕了。
與東西兩個強大的鄰國交惡,去投身遙遠的英法懷抱,波蘭在國際政治博弈中一錯再錯,最終在英法的坐看中百萬大軍灰飛煙滅而滅國,在蘇聯的作看中20多萬軍民傷亡喪失了復國的希望,這一切都是波蘭人糾由自取,如今翻起舊賬只為了國家政治導向,要不然波蘭人為什麼不提英法坐看本國覆滅呢?
E. 在希特勒的指導下德國是怎樣短期佔領波蘭的
1939年9月1日,希特勒閃擊波蘭,9月28日,華沙陷落,10月2日進行抵抗的最後一個城市格西尼亞也停止抵抗,波蘭淪陷。英、法雖然對德宣戰,可是並沒有什麼實際行動。原來他們對德宣戰全是出於被迫。他們一面宣戰,一邊還想通過美國政府「調停」,實行停戰。尤其是法國同德國毗鄰,法國資產階級政府被希特勒進攻波蘭的閃電戰嚇破了膽,生怕惹怒德國進攻自己,哪裡還敢主動進攻德國?就這樣,波蘭在他們的「靜坐」之下,加上本國政府的腐敗無能,在兩個星期中就被德軍佔領。
F. 28天亡國的波蘭,靠這項技術打敗了德國,你知道嗎
1943年,隆美爾離開了他征戰兩年的北非。不過,和他當初勢在必得的精神頭比起來,此時的離去,多少有些傷感和不甘。糟糕的後勤補給,讓他「壯志未酬」,而始終不在狀態的義大利人,讓他既鄙視,又痛恨。
隆美爾很多次在公眾場合,對散漫的義大利人進行抨擊。在他看來,非洲軍團的補給運不上,以及每次進攻都不順,很有可能是他們向英軍提供了情報。殊不知,出賣情報的恰恰是一名德國人,隆美爾冤枉了義大利人,這是怎麼回事呢?
隆美爾到死都不知道,讓其在非洲步履艱難的,不光是不爭氣的義大利人與棘手的後勤保障,還有早已被破解的「恩尼格瑪」。與其說德軍是被盟軍的強大實力打敗,倒不如是被「自己人」打敗,因為那個化名艾斯克的德國人,出賣了德國。
大家認為呢?歡迎留言和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隆美爾傳》、《步兵攻擊》
G. 二戰時德國是怎樣突破波蘭防線的
1939年8月31日深夜,德國黨衛隊身穿波蘭軍服,在德國邊境小城佔領了當地電台,用波蘭語對德國大肆謾罵,次日,希特勒宣布德國遭到波蘭的入侵,下令德國軍隊向波蘭發動進攻,隨後一百六十多萬德國軍隊在兩千多輛坦克和大批飛機的配合下,對波蘭展開了全面進攻。戰爭一開始,德軍飛機就炸毀了機場 通信設施等重要的戰略設施,接著,兩千多輛德國坦克沖跨了波蘭軍隊的防線,這就是「閃擊戰」。這時蘇聯又派兵佔領了波蘭的東部,不久,波蘭覆亡。純手打 望採納
H. 為什麼德軍能在二戰前期迅速擊潰波蘭和法國雙方兵力對比如何
1939年9月1日,德軍入侵波蘭。兩天後,英國履行了之前答應維護波蘭領土完整的承諾,向德國宣戰。之後法國也向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拉開序幕。
在當時許多歐洲人心目中,波蘭算得上是一個擁有較強實力的國家,即使它無法打敗德軍入侵,但至少也能將德軍拖入持久戰的泥潭之中。然而令英法兩國政治家都始料未及的是,不到一個月時間,波蘭就已被徹底擊潰。
在二戰爆發前夕,波蘭的指揮官們仍深信騎兵沖鋒的價值。他們沒有裝甲師,沒有摩托化師,卻一直維持著數量龐大的騎兵部隊。這種軍事思想幾乎落後了整整一個世紀。
另一方面,法國在武器裝備上並不遜於德國,但他們卻無法將其組織成為一個整體。比如法國擁有的坦克數量比德國還要多,但法軍指揮官們卻將坦克當成是步兵的輔助,將坦克分散在密集的步兵之中。這與德軍利用坦克集群作戰形成了鮮明對比。
此外,無論是波蘭還是法國,陸軍部隊都缺乏空軍的支援,所以使得戰場局面變得更加糟糕。波蘭因缺乏工業基礎,因此無法發展空軍是情有可原的。然而法國卻是由於陸軍話語權過強,從而限制了空軍的發展。結果等到戰爭爆發時才發現,德國空軍在法國境內如入無人之境。
因此,波蘭被擊潰除了軍事思想落後外,自身實力不足也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原因。而法國被擊潰的主要問題則都是出在他們自己身上。明明手裡有一副「好牌」,卻因「牌手」水平太差,結果打成了「爛牌」。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
I. 德軍是如何通過27天就拿下波蘭
閃電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經常使用的一種戰術,它充分利用飛機、坦克的快捷優勢,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制敵取勝。它往往是先利用飛機猛烈轟炸敵方重要的戰略設施的通訊中心,把敵人的飛機炸毀在機場,取得制空權,並使敵人的指揮系統癱瘓。
閃電戰理論是二戰期間德國軍事戰略的基礎。該理論的原則就是奇襲、集中、速度,要求在敵人未來得及部署武裝力量之前,集中優勢兵力,以包圍與合圍的方式取得戰爭的勝利。
由於閃電戰在二戰世界大戰中發揮無比的威力,因此在大戰結束之後受到英美等軍事學者的深入研究。「閃電戰」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集結:意即在發動攻擊前夕,將兵力徹底集中於一個狹窄的正面上。由於該戰術需「形成重點」的原因,真正的攻擊正面還會比集結面更窄一些。
(2)展開:為了突破後維持必須的沖擊力,機械化部隊將會成梯次縱深部署。
(3)突破:使用形成重點後所造成的壓倒性優勢武力,已決定性的沖擊力擊穿敵人戰線。
(4)突穿:此階段是突破之延續。在完成突破之後,裝甲部隊主力以及其他機械化支援單位為穿越打開的缺口,並進入敵人戰線開始向敵人深入。
(5)擊虛與鑽隙:突破時期結束,開始全速向敵後方做大縱深的突進。
(6)席捲:這是閃電戰的最後一個階段。整個突進部隊將以敵人的交通線為目標,進行分隔包圍遭孤立的敵軍主力。
經典案例:波蘭閃電戰
二戰初期,希特勒便基於上述理論,基於閃電戰的理論,主張先發制人,集中陸軍和空軍,就像漆黑的夜裡突然出現的閃電一樣打擊敵人。
閃電戰的第一場就用在了倒霉的波蘭人身上。1939年9月1日,德軍集中6個裝甲師、4個輕裝甲師和4個摩托化師為主要突擊力量,在一馬平川的波蘭西部勢如破竹般撕裂了波軍6個集團軍約80萬人組成的防線。德國裝甲部隊與空軍構成的快速縱深挺進力量,將數量龐大但裝備陳舊的波軍迅速撕裂、合圍,至1939年10月5日,波蘭戰役即告結束。波軍6.63萬人陣亡,13.37萬人受傷,91.1萬人被俘(其中,被德軍俘虜69.4萬人,被蘇軍俘虜21.7萬人),10萬人逃至鄰國,而德軍僅陣亡10600人,受傷30300人,失蹤3400餘人。
1939年9月至1940年6月,德軍沿用閃電戰術幾乎橫掃整個西歐。先後佔領了波蘭、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法國等國。
具體佔領所用時間:27天內征服了波蘭,1個小時拿下丹麥,23天征服挪威,5天征服荷蘭,18天攻克比利時,39天征服號稱「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
1941年6月22日,德軍再次採用閃電戰術進攻蘇聯,到12月便打到了莫斯科郊外。可以說整個二戰初期德軍閃電戰術運用的是非常成功的!
感謝您閱讀我的百家號文章,如果您喜歡的話不妨點擊上方的訂閱,我每天都會帶來精彩的文章與大家分享。如果您有什麼想法,可以在下方留言,同大家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