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碰杯,敬酒,時要說些什麼呢〉
勸君更進一杯酒,走遍天下皆朋友。"
"山高流水覓知音,我於大哥酒連心"
"要讓客人喝好,自家先得喝倒"--用於本單位自家人飲酒。
"女有貌,朗有才,杯對杯,一起來"--與女士飲。
"少小離家老大歸,這杯我於大姐陪"
"小何才露尖尖角,今天喝酒大敬小。"
"激動的心,顫抖的手,我敬領導一杯酒"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杯約對門,喝酒喝個雙。"--與對面朋友飲
"啥話也別說,最親是大哥"--與年長者飲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舉杯問小姐我該喝多少?"--女子說了算
"千里有緣來相會,能喝不喝也不對,"
擋酒詞:
"君子之交淡如水"--以茶代酒
"我為大家唱支歌,唱完不好再說喝"
喝酒不喝白,感情上不來。
男人不喝酒,交不到好朋友。
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舔一舔。
女士勸酒:激動的心,顫抖的手,我給領導到杯酒,領導不喝嫌我丑
寧可胃上爛個洞,不叫感情裂條縫。
感情深,一口悶;
感情淺,舔一舔;
感情厚,喝不夠;
感情薄,喝不著;
感情鐵,喝出血。
一兩二兩漱漱口,
三兩四兩不算酒,
五兩六兩扶牆走,
七兩八兩還在吼。
男人不喝酒,枉在世上走
只要心裡有,茶水也當酒
酒是糧食精越喝越年輕
東風吹,戰鼓擂,今天喝酒誰怕誰!
酒肉穿腸過,朋友心中留!
半斤不當酒,一斤扶牆走,斤半牆走我不走。
酒逢知已千杯少,能喝多少喝多少,喝不了趕緊跑。
革命小酒天天醉..............
兩腿一站,喝了不算。
辣酒涮牙,啤酒當茶.
客人喝酒就得醉,要不主人多慚愧.
人在江湖走,哪能不喝酒
不會喝酒,前途沒有
一喝九量,重點培養
只喝飲料,領導不要
能喝不輸,領導秘書
一喝就倒,官位難保
長喝嫌少,人才難找
一半就跑,陞官還早
全程領跑,未來領導
相聚都是知心友,我先喝倆舒心酒。
路見不平一聲吼,你不喝酒誰喝酒?---令打酒官司的人喝一杯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連干三杯酒,你說苦不苦?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舉杯問小姐,我該喝多少?---小姐說了算
少小離家老大回,這杯我請小姐陪。---與在座小姐對飲一杯
跟著感覺走,這次我喝酒。---咳,沒辦法,喝了吧
來時夫人有交代,少喝酒來多吃菜。
酒壯英雄膽,不服老婆管 !!!
酒量不高怕丟愁,自我約束不喝酒。
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
市場經濟搞競爭,快將美酒喝一盅。
日出江花紅勝火,祝君生意更紅火。---請經商下海者喝一杯
結識新朋友,不忘老朋友。---與新老朋友共干一杯
朝辭白帝彩雲間,半斤八兩只等閑。---好酒量,喝一杯
危難之處顯身手,妹妹(兄弟)替哥喝杯酒。
一條大河波浪寬,端起這杯咱就干。---自飲一杯
東風吹,戰鼓擂,今天喝酒誰怕誰?
萬水千山總是情,少喝一杯行不行?
要讓客人喝好,自家先要喝倒!
商品經濟大流通,開放搞活喝兩盅。
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大口喝
若要人不知,除非你乾杯
天藍藍,海藍藍,一杯一杯往下傳
天上無雲地下旱,剛才那杯不能算
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
百川到東海,何時再乾杯,現在不喝酒,將來徒傷悲
感情鐵不鐵? 鐵! 那就不怕胃出血!
感情深不深? 深! 那就不怕打吊針!
會喝一兩的喝二兩, 這樣朋友夠豪爽!
會喝二兩的喝五兩, 這樣同志黨培養!
會喝半斤的喝壹斤, 這樣哥們最貼心!
會喝壹斤的喝壹桶, 回頭提拔當副總!
會喝壹桶的喝壹缸, 酒廠廠長讓你當!
出門在外老婆交代,少喝酒、多叨菜,夠不著了站起來。輸了咱不喝,贏了咱倒賴,吃不完了兜回來。
酒里乾坤大,壺中日月長.
只要感情有,喝啥都是酒。(喝冰水找理由)
『貳』 喝酒為什麼要碰杯
這個我在《親愛的安德烈》裡面有看到過,喝酒碰杯的習俗一開始始於德國,因為貌似某段時間裡面德國有很多人在對方喝的啤酒裡面下毒想要謀殺對方的,所以後來喝酒就開始碰杯,杯壁一撞把自己的酒撞一些到對方的杯子裡面,表示互相信任
『叄』 德國有哪些必須知道的禮節
我上學期室友是三個德國姑娘,就順便了解了一點德國文化。守時。請一定守時!德國人的守時意味著不是早五分鍾也不是晚五分鍾,是正好那個時候。切忌遲到;待人真誠。我身邊有不少美國同學,骨子裡就帶著傲慢的氣息。但德國人不同,一旦被他們認可,就會發自內心把你當成好朋友。這幾個姑娘花痴起貝克漢姆、湯姆希林、勒夫沒完沒了,最後還不忘鄙視Justin Bibber的殺馬特發型;愛喝酒,以啤酒和葡萄酒為主。大部分德國人有每周去酒吧的習慣,酒是他們的一種生活方式。我室友隔三差五就把一群朋友帶宿舍來high,半夜開party,帥哥和酒總是應有盡有,我一喝酒就臉紅的毛病不知道被她們嘲笑了多少回;就餐習慣。
『肆』 各國的酒俗文化
世界那麼大(不是我想出去走走),每個國家和地區的文化都不盡相同。當我們到了陌生的國度,最重要的就是要入鄉隨俗。怪羅科普收集了8個國家「乾杯」的習俗,讓你在和外國朋友盡情暢飲時,也不用擔心有失禮數。
在愛爾蘭,朋友之間通常由一人付錢買所有人要喝的酒,當然這是輪流的,如果這次是你買單,那麼下次,就會由別人替你付酒錢。
在美國,先給所有人的都斟上酒,然後主人向賓客致祝酒詞,之後大家一起乾杯,祝酒詞是「Cheer」。
文章首發:怪羅網(www.guailuo.com)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微信搜索號「怪羅」(id:guailuo123)
『伍』 德國的民情風俗
德國的一些常見的風俗民情有:
1、德國人很講究清潔和整齊,不僅注意保持自己生活的小環境的清潔和整齊,而且也十分重視大環境的清潔和整齊。在德國,無論是公園、街道,還是影劇院或者其它公共場合,到處都收拾得乾乾凈凈,整整齊齊。德國人也很重視服裝穿戴。工作時就穿工作服,下班回到家裡雖可以穿得隨便些,但只要有客來訪或外出活動,就一定會穿戴得整潔。看戲、聽歌劇時,女士要穿長裙,男士要穿禮服,至少要穿深色的服裝。參加社會活動或正式宴會更是如此。
2、德國人非常守時,約定好的時間,無特殊情況,絕不輕易變動。德國人應邀到別人家做客或者是外出拜訪朋友,都會按點到達,不會讓主人浪費時間乾等或者不得不提前招待客人。否則的話,就是不禮貌,如有特殊原因無法准時赴約時,都會向朋友表示歉意,並請求原諒。
3、送禮在德國也很受重視。應邀去別人家做客時,一般都帶禮物。大部分人帶束鮮花,也有一些男性客人帶瓶葡萄酒,個別人帶一本有意義的書(或者是自己寫的書)或者畫冊之類等。在歡迎客人(如車站、機場等場所)、探望病人時,也多送鮮花。在祝賀他人生日、節日或者婚嫁等時,可寄送賀卡,如送賀禮,則以實用和有意義為原則,而不是以價格高低論輕重。所送之禮物都要事先用禮品紙包好。許多人常在收到禮後會馬上打開觀看,並向送禮人表示感謝。
4、在德國和其它西方國家,女士在許多場合下都受到優先照顧,如進門、進電梯、上車等,都是女士優先。男士要幫女士開轎車門、掛衣服、讓座位等。女士對此只說聲"謝謝",而不必感到不好意思,或者認為對方不懷好意。在同人交談時,德國人很注意尊重對方。不詢問人家的私事(如不問女性的年齡,不問對方的收入等),也不拿在場的人開玩笑。就餐談話時,不隔著餐桌與坐得較遠的人交談,怕影響別人的情緒。
5、德國人非常注重規則和紀律,干什麼都十分認真。凡是有明文規定的,德國人都會自覺遵守;凡是明確禁止的,德國人絕不會去碰它。在一些人的眼中,許多情況下,德國人近乎呆板,缺乏靈活性,甚至有點兒不通人情。
『陸』 德國人吃飯前說什麼 喝酒說什麼
飯桌上的問候語:Guten Appetit!
喝酒時的祝酒詞:Prost! Zum Wohl! Auf Ihrem Wohl!
『柒』 風俗習慣
西方的送禮習俗
l 法國送禮習俗
在選擇、贈送禮品上,法國人的高雅、文明、別具一格等特性得到了充分體現。贈送笨重、鋪張的禮物被看作是不善交際的表現。
節假日
法國主要的送禮節日是聖誕節和新年除夕。12月24日孩子們將鞋子放在聖誕樹下或者靠近煙囪等待大人們塞滿果品和小玩意。在法國大部分地區,人們對聖誕老人不太熟悉。家庭成員一般相互贈送禮品。蘭花、盛開的杜鵑和其他鮮花常用來送人。
新年前夕,家人和朋友之間互贈的禮品就更多了。受邀請的客人帶著鮮花、食品和其他禮物來參加聚會,女主人則照例為每位客人准備了一份小禮物或紀念品。
浪漫的法國人自然不會忘了聖瓦倫丁節(情人節),這個節日通常用鮮花作禮物。孩子們常常在這天給母親們送上鮮花。
母親節也是重要節日。法國人在這天很少選賀卡,一般送鮮花及香水、圍巾和其他女性物品。然而,父親節在法國卻不很普及,盡管皮革等工業部門從商業角度出發大力推祟這一節日仍事倍功半。
5月1日,人們傳統上給朋友和熟人送去鈴蘭花——春天的友好象徵。
特殊的送禮場合
(1) 孩子一出世,其母親將收到自己丈夫和父親送來的鮮花——尤其是孩子是第一胎。親友們會給孩子送衣服、玩具等禮品。一般應邀參加孩子洗禮的客人不必帶禮品,只有孩子的教父母才帶上諸如一隻小銀杯或是調羹之類的紀念品。
過去,孩子的命名日一直被看得比其生日更重要。現在法國人也慶祝生日,十八歲、二十一歲、四十歲、五十歲等生日慶祝活動尤為隆重。
(2)在訂婚儀式上,雙方家庭互贈花束。結婚時禮品總是送給新娘的父母並附上祝賀他們女兒成婚的賀卡。在結婚那天,給新娘家裡送去鮮花也是合適的——尤其是你不能參加婚禮時。
(3)家人和朋友也慶祝主要的結婚周年紀念日。丈夫們往往給妻子們種植一棵玫瑰樹以象徵他們永久的愛。
(4)葬禮上只有極親密的朋友才送花。一封簡短的表示慰問的信或明信片較為合適。
商務活動禮物
目前經濟上的困難使人們在互贈商務禮品時趨於保守。公司領導不願接受過分奢侈的禮品以免被錯認為是受賄。業務往來中送禮時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讓對方有能力回贈你所送的禮物,不要讓對方難以還禮而丟臉。歐洲人尤其是法國人都希望禮品更富個人感情色彩,即便是業務往來送禮也最好親筆附上幾句問候。
注意事項
在應邀去別人家做客時應帶上一些小禮品或是在去之前就送些鮮花,特別是首次上門拜訪。
法國人對花有特殊的鑒賞力,他們懂得如何養護花,如何使花鮮艷持久。客人們往往在舉行晚會的那天早上送去鮮花。如果能搞到主人最喜歡的花或與其室內環境相稱的鮮花就更好了。法國人一般送一束由奇數花枝組成的鮮花——從插花藝術的角度考慮,偶數花枝組成的花束難以排列組合(當然十三這個數目要避開。你會發現如果剛好到了十三位客人,女主人會安排兩只餐桌而不讓十三人同坐一桌)。法國人喜歡熱帶的或異國的鮮花,尤其是那些能長久保持鮮艷的花。更豪華一點的鮮花禮品可以包括一隻水晶花瓶。不要送紅玫瑰。紅玫瑰的確象徵愛情且情人們也相互贈送,但它們也是人們痛恨的社會黨的標志。另外,有的法國人認為由六支和十二支組成的花束是專門為情人們相互贈送的。
食物也是一種好禮品,但須記住法國人很注重食物的質量,切忌送去包裝漂亮而質量低劣的食物,以免由於貶低了主人的飲食標准而侮辱主人。
按風俗不要給法國人送葡萄酒或烈性酒,因為法國人對自己的飲食很重視,他們對飲用何種酒類也很認真。當然你如果知道主人特別喜歡某種酒,你可以送一瓶給他並建議他日後慢慢斟酌。
其他受歡迎的禮品還有帶香味的蠟燭、百花香、書籍和一些水晶物品。香水(包括男用香水),被看作是帶人情味的禮品。
當然,現在的法國青年也喜歡美國流行的東西,像印有大學標志的T恤衫及印有美國影星的任何物品都是受歡迎的禮物。
l 英國的送禮習俗
克制、禮貌、尊重傳統、熱愛英語等值得尊敬的品質從英國人送禮的習俗中得到了體現。英國的傳統認為,只要你付得起,不管是何物你都應設法得到最好的,然後終生珍惜之。
送禮節日
很多人將英國人送禮與聖誕節聯系起來。確實如此,聖誕節是他們傳統上最隆重的節日。所謂的聖誕節期間互贈大量的聖誕卡、唱聖誕歌、家人和朋友們將聖誕禮物置於聖誕樹下,還有聖誕老人將禮物放入孩子們的長統襪里等等。聖誕節早晨,上自皇室成員、下至平民百姓都互贈禮物。在英國,人們還慶祝節禮日(Boxing Day)。節禮日即聖誕節後除星期日的第一天。這一法定節日來源於英國人在這一天將裝入盒內的聖誕禮物送給侍者、郵遞員等傳統。
業務上的同事也互贈聖誕禮物,雖然禮物不及美國人送的那樣昂貴。印有公司標志的禮物如台歷和月歷及酒類(特別是白蘭地、威士忌)和巧克力是常見的禮品。
人們通過送復活節彩蛋(通常由巧克力或其他糖類做成)和鮮花來慶祝復活節。懺悔日,即四旬齋來臨之前的星期二,傳統上舉行只有婦女參加的做煎餅比賽。那一天人們還用煎餅來款待朋友。
聖瓦倫丁節(情人節)、母親節和父親節的慶祝活動跟美國差不多,但商業色彩較淡。英國的孩子們不像美國孩子那樣在萬聖節挨家挨戶要禮物,如遭拒絕則搞個惡作劇。
特殊的送禮場合
在英國,生日是又一個重要的節日。家人在生日的那天早晨贈送禮物,年輕人則開晚會以示慶祝。盡管現在英國人十八歲就有選舉權,他們仍將二十一歲作為進入成年來慶祝。過八十、九十或一百歲生日的公民將收到來自女王陛下的賀電。另外,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在每年6月的某一天慶祝女王的法定生日,雖然這一天並非女王的真正生日。
孩於出生和洗禮時都要送禮。應邀參加洗禮儀式的人通常帶一件禮品,教父和教母按傳統送去銀杯、銀碟或調羹。年輕人在洗禮儀式上接受親友和教父母送來的有永恆價值的禮品。
結婚送禮習俗基本上跟美國一樣。最好盡早將禮品送去,因為有的家庭喜歡將禮品陳列給朋友們欣賞。結婚禮物應送給新娘。
l 德國送禮習俗
送禮節日
聖誕節前的第四個星期天為基督降臨節,從那時起人們就開始准備聖誕節慶祝活動。每個星期日家人聚集在一起點燃四根蠟燭中的一根,到聖誕節剛好全部點燃。德國孩子早就急切地盼望著12月6日聖尼古拉斯節(Saint Nicholas』Day)的到來。當孩子們在沉睡時,聖尼古拉斯乘著由毛驢拉的雪橇來給孩子們分送水果、糖果等禮物。一些成人這天也互贈禮物。
聖誕禮物在聖誕節前就買好了。聖誕節前夕而不是聖延節那天,人們圍著聖誕樹互贈禮品。在德國南部地區也盛行著聖誕老人送禮的習俗。
耶穌受難日和復活節是德國的法定節日。復活節習俗包括從山上滾火輪和彩蛋、舉行野外篝火晚會等。巧克力彩蛋和裝在籃子里的小兔子常作為禮物送給孩子們。
母親節時,人們給母親們送去鮮花等禮物。
五一節這天很多城鎮和鄉村豎起花柱,人們歡唱跳舞。年輕人則將白樺樹枝插在女朋友家門上。
特殊送禮場合
每年德國人慶祝很多民間節日,從世界聞名的幕尼黑啤酒節到科隆的玫瑰節,以及一些地方上的葡萄酒節,這些傳統節日都以吃、喝為中心,並不強調送禮。第一次去參加德國民間節日活動的外國人要了解,很少會有人招待你,每位參加者須自己點菜和付款。如果德國人主動招待你,你表示感謝後可以接受,但應立刻尋機回請他。
德國人很看重生日,慶祝活動可在家裡或辦公室舉行。有些德國人生日那天還能享受半天休假。孩子們生日那天醒來時總會發現桌上擺滿了送給他們的鮮花。鮮花和葡萄酒是朋友間常送的生日禮物。
德國沒有為新娘舉行送禮會的習俗。但婚禮前夜去新娘家狂歡的習俗卻很普通。新婚夫婦的朋友們在婚禮前一天去新娘家將碟子和瓷器朝門上和窗下砸去(然而打碎玻璃杯卻被視為不祥的),據說吵鬧的聲音會將惡運送走。如果新娘親自打掃砸碎的盆盆罐罐,其未來必幸福吉祥。婚禮時送的禮物不能是尖形的如小刀、剪刀或雨傘等,因為尖的東西據說會帶來惡運。在婚禮後才去送禮也被視為不吉利。送錢在德國是不合適的。
德國人一得知有關結婚、訂婚和孩子出世等消息時會立刻送去一束鮮花和祝願。鮮花和水果適合作為禮品去探望病中的朋友。
每當一幢大樓豎起來時,德國人傳統上要舉行房屋上樑儀式。一棵扎著綵帶的松樹放在屋頂,工匠領班爬上房屋發表一篇幽默或富有詩意的演講並祈禱上帝給新大樓帶來快樂。所有參加者可享受到點心和飲料。
應邀去德國朋友家裡做客,這是友誼的特殊象徵。客人應帶上小件禮品。如果送花,花束不要是偶數的,特別不要送十二支花,因為德國人對美國人「論打出售,總是便宜」之說法十分熟悉。
紅玫瑰是年輕男子送給心上人的,所以千萬勿帶上紅玫瑰去送給女主人。另外有些白色和黑色的花(尤其是一些菊花)專門為葬禮所用。德國人還喜歡在自己窗前擺上各種盆景和花木,因而送上這類禮物是受歡迎的。對孩子們,你可以送T恤衫和音樂磁帶。
業務往來送禮
有時由於業務關系德國朋友會在餐館請客,這時要記住在主人動手前不可先開口吃。通常他會先嘗一下酒溫如何然後給客人倒酒,最後才給自己倒。按習俗他要向坐在自己右側的女士舉杯,然後祝所有人健康(你還禮時也應這樣做)。德國人只在特殊場合如過生日時或祝對方好運時才碰杯,杯里要裝滿葡萄酒、香檳酒或啤酒才可碰杯。白蘭地或正餐後飲的酒一般不碰杯。
在生意談成後可以互贈禮品,也可在聖誕節時送。音樂磁帶、香煙、書籍、工藝品等都是合適的禮品。德國人對葡萄酒很內行,他們常在用餐時飲用啤酒和葡萄酒,所以除非你有把握一般勿送葡萄酒。
如果德國朋友在聚會結束後未寫感謝信表示他們喜歡你的禮品,你不必感到受辱,因為他們認為口頭表示感謝就可以了。
l 義大利送禮習俗
義大利人從小就學會了如何贈送和接受禮品。他們往往刻意挑選一件合適的禮物送人。
送禮節日
在新年這一天,人們去過教堂後開始互贈禮品。孩子們要向長輩們祝賀新年,作為回報,孩子們可以收到年禮——錢。許多家人還互贈新年賀卡。
主顯節(1月6日)也是主要的送禮節日。將長統襪掛起來的好孩子會收到貝發娜巫師(Befana)贈送的糖果和其他小禮物。壞孩子會發現自己的長統襪里裝滿了煤。
聖瓦倫丁節(情人節)、母親節和父親節對義大利人來說是相對較新的節日,然而節日的商業化使它們越來越普遍。人們通過互贈賀卡、鮮花和小件禮物來慶祝這些節日。
四旬齋前的狂歡節來臨時孩子們穿上了各種鮮艷的服裝,人們互贈糖果等禮品。復活節時通常人們也互贈賀卡,禮品都做成雞蛋形或裝入彩蛋內。
義大利人認為他們的聖誕禮品來自聖嬰。家人之間互贈的禮物要藏到12月24日晚十二點以後即聖嬰降生時才拿出來。聖誕節早上人們互致節日問候並紛紛打開禮品盒。
特殊的送禮場合
命名日慶祝活動比生日還要熱鬧。按傳統,親友們送來賀卡舉辦舞會以示慶祝。舞會和贈禮須在命名日前那個晚上進行。
上門拜訪時義大利人一般不帶禮品,他們往往在第二天甚至更晚一點的時候才送去。這顯示了對主人愛好的尊重並給主人以挑選的機會。花束、盆景、糖果和葡萄酒是受歡迎的禮品。
婚禮和結婚周年紀念日送禮習俗跟其他西方國家差不多。祝賀新婚的禮品通常送到新娘家。刀剪並不被視為不祥之兆,錢卻是品位不高的禮品。參加葬禮時一般送菊花,隨後再寄去表示慰問的卡。食品和其他禮品是完全不合適的。
l 荷蘭送禮習俗
盡管有數以百計的風車,大量的木鞋子,綿延好幾里的鮮艷的鬱金香以及許多手搖風琴,卻只有一個聖尼古拉斯(Saint Nicholas)。他的誕辰日是全荷蘭最重要的節日。每年12月,人們以遊行、歡宴和富有想像力的禮物交換等方式進行慶祝。聖尼克(人名及節名都叫作辛特克拉斯)是位富於同情心的米拉(Myra)主教,每年乘汽船從西班牙來到荷蘭分發禮物。
每年的大部分時間里,辛特克拉斯(即聖尼克)在他的大紅書上記錄下荷蘭兒童的行為,而他的僕人彼得則將禮物裝起來為12月的旅行作裝備。他到達荷蘭之後,受到女王及其家庭成員的正式歡迎(他們自然第一個收到他的禮物)。然後他領著人們進行宏大的遊行活動,同時他的僕人們向人群撒薑汁餅乾和糖果。
按照荷蘭的傳統,所有的禮品都必須用一種充滿想像力的方式包裝起來,並附有寫給收禮人的一首韻文或詩歌。包裝本身不必很漂亮,但須有隱蔽性,不易被人找到或者很難打開。在12月5日辛特克拉斯節前夕,荷蘭人圍坐在桌邊,桌上放著糖果和麵包點心,每人的位子都用巧克力標著名字的首字母。然後人們開始打開他們的辛特克拉斯禮物。在這之前,人們常常得尋找自己的禮物,在屋裡屋外像尋找寶藏一般或在填滿濕沙子的手套里掏。隨禮物送的韻文要幽默且能善意地使受禮人感到尷尬(那些不會寫詩文的人會發現,許多商店有現成的或有專人給你寫)。所有的詩文都由辛特克拉斯簽名。收到禮物的人要大聲叫「謝謝你,辛特克拉斯」。家人及朋友間習慣上以這種方式互贈禮物。
那晚深夜,辛特克拉斯騎著白馬回來,在好孩子們的鞋子里塞滿小禮物(尤其是給那些為他的馬准備了乾草或胡蘿卜的孩子),並讓彼得留下,將那些一年裡行為不當的小孩用白樺樹條趕跑甚至捆起來裝進他的大袋子里。
由於大多數的節日及禮物贈送都已結束,荷蘭的聖誕節是個安寧及表達良好祝願的時刻。聖誕樹得在1月6日前撤走,因為那天向初生基督朝聖的東方「三大聖人」要來了。盡管家庭成員、朋友及商務上的熟人之間在聖誕節時經常再次互贈禮物,但歡樂是屬於辛特克拉斯節的。
人們認為新年一定得收到某樣新東西,這是個經久不衰的傳統。因此,在元旦那天,人們互贈手帕等小禮物,以確保在新的一年裡交好運。
『捌』 誰有德國風情習俗的資料
就餐禮儀 盡管德國人的日常飲食不甚講究,以吃飽肚子、營養充足、簡便省時為原則,但一遇宴請(不管是官方的、正式的、規模較大的,還是私人交往性質的、非正式的、小范圍的),他們則表現出訓練有素的飲食文明和就餐規矩。這是因為德國家庭十分重視從小培養孩子進餐時的良好的舉止談吐,這是德國社會文明禮貌教育的重要環節之一。人們都明白,餐桌旁的儀態風度是直接反映一個人的文明修養的鏡子。西方的飲食文化和餐桌禮儀與我國的有關習俗相去甚遠,但只要我們在尊重他人規矩和習慣的基礎上,盡可能做得輕松、自然、落落大方並注意細心觀察和模仿,就不會鬧得狼狽不堪或貽笑大方。如果我們同德國人一同進餐,最基本的是要注意不要忘記,這不僅僅是吃一頓飯,而主要是在從事社交活動,你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你的內在氣質和修養的體現。因此應盡可能地按照主人的就餐規矩和禮儀去做,做到坐有坐相、吃有吃相、端莊大方,體現出良好的文明修養和內在素質。 坐有坐相 德國人十分重視餐桌旁的坐姿。按照他們從小養成的習慣,坐在餐桌旁始終應保持上身筆直,除了席間小歇(如相互交談、抽煙——抽煙前必須徵得在座的各位、尤其是女賓的同意!),身體不能死靠在椅背上。兩臂要盡量貼近身體,以免影響旁邊的人。胳膊肘不能放在餐桌上,一般只是手和手腕以上部分放在桌面上。吃東西時身體可以略略前傾,但頭部應盡可能保持挺直,不能彎到盤子上面,應始終用叉子和湯匙將食物和湯送入口中(我們中國人在吃飯喝湯時習慣低頭湊近碗或盤子,這在講究的德國人眼裡看上去十分別扭)。 吃有吃相 在進餐過程中,吃相比坐相當然更加重要。刀叉是西餐中必不可少的餐具,學會正確使用刀叉是吃西餐的基本功。此外,還應懂得刀叉不同的擺放方式所傳達的信息:刀叉並排平行地放在盤上表示已經吃飽、停止進餐,刀叉相交放在盤中意味著你只是稍事休息、還將繼續用餐。餐刀只是用來切碎大塊的食物,絕對不可直接以刀代叉送食物入口。要把食物切成大小適當的小塊(應以一口能吃下為宜,切忌叉起一大塊一口一口從叉上咬著吃),但也不能把整塊肉或魚等全部切成小塊然後一一叉食。要用叉子叉住一邊角、用刀切下,切一塊吃一塊。叉子入口也不能太深,更不能把整個叉齒都送入口中。盤子里的食物不宜一次添得太多太滿,而且一定要全部吃完之後再續添;應盡可能添多少吃多少,不要吃不了剩在盤子里,這不僅不禮貌,而且還會使女主人難堪(她會以為你不喜歡她精心烹制的飯菜)。飲料也是如此,照德國人的習慣是喝光了杯子中的飲料之後再續添,不是像我們所習慣的那樣,可以隨時往杯子里添加。另外德國人沒有「乾杯」的習慣,互相敬酒碰杯時,沒有必要一次喝光。 當嘴裡含著食物時請不要開口講話,即使有人向你提問也要等咀嚼完咽下後再回答(向你發問的人也會耐心等待)。 德國人稱喝湯為「吃湯」,這不僅僅是語言表達上的差異,而的確存在根本性的區別:德國人從不把湯盤端起來「喝」,而是用湯匙一勺一勺舀起來送到嘴裡「吃」(與使用刀叉吃食物時無大差別)。德國人習慣勺尖先入口(手腕、湯匙和嘴基本構成90度角)。如果湯十分燙,不能用嘴去吹涼,而只能放慢速度讓它自然冷卻。進餐時——無論是喝湯還是吃東西——都不能發出怪溜聲和巴嗒嘴的聲音,還要盡可能避免餐具相互碰擊發出過大的聲響。在餐桌旁要抑制打嗝、連續不斷地咳嗽或打噴嚏(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應用手絹捂住嘴,並必須表示歉意)。肆無忌憚地剔牙、挖鼻孔、掏耳朵、抖腿、不停地扭動身體等小動作都有傷大雅,甚至往往被視作粗俗和缺少教養的表現。 吃飯是社交 對於一次精心准備的宴會——不管是私人家宴,還是官方大型聚餐——來講,最重要的並不是「吃」和「喝」,而是通過大家共同進餐的形式達到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的交流。因此,席間「閑談」的作用倍顯突出。不僅在宴會開始之前要有一輪問候寒暄(主人致歡迎辭、祝酒辭,賓客致答謝辭、互致問候),而且整個宴會自始至終都應在談笑風生、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進行。對主人來說,最難堪的場面絕不是碰翻酒杯、刀叉落地一類小「事故」。而是面對一群一聲不吭、「埋頭」吃喝的「食客」。參加宴會絕不僅僅是為了「一飽口福」,而首先是一個聯絡感情、增進了解的社交場合,同時也是展示一個人口才和風度修養的好機會。因此,充分利用這樣的好機會,積極參與席間「閑談」具有特殊的意義。但席間交談也應注意內容和分寸,要以「中性」題裁為宜,不要涉及可能影響食慾或引起氣氛緊張的內容,也要避免滔滔不絕地談論專業問題。以免冷落其他客人。不要忘記的還有,席間應不時地說幾句贊美飯菜可口,女主人烹調手藝高超的話,這不僅是對盛情好客的女主人的最好回謝,而且可使宴會始終保持在熱情融洽的氣氛之中。 社交禮儀 德國曾是一個充斥繁文縟節和陳規陋俗的國家,長期以來沿襲著相當嚴格、僵化的社交規矩和禮儀。最近二三十年來,同其它西方國家一樣,德國的社交禮儀和應酬規范也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總的發展方向是趨於簡化,破除了一部分不符合現代社會生活風格的陳規陋俗,給禮儀准則和社交形式注入了時代氣息和自由風格。社交應酬不再拘泥於形式。而更加註重內容:端莊大方、適度得體、禮貌文明以及真誠、灑脫、有人情味等直接展示內在氣質和修養的舉止風度受到了特別的重視。現代社會的禮儀准則顯然是在追求形式上的彬彬有禮與內在文明修養的一致性。 在日常社會交往中,德國人仍然沿襲著一些傳統的交際禮儀和習慣,其中有的與我國的人際禮儀相去甚遠,因此也不能不作一介紹。 初次見面 初次見面在人際交往中的作用十分突出,因為第一次接觸給人留下的最初印象往往會影響日後合作共事的成效。同其他國家一樣,德國人初次見面時也須互致問候、通報姓名、互相握手。但應該注意的是:一、目光要友好地注視對方,不能東張西望;二、握手時要有點份量,以示真摯;三、如果許多人互相介紹,要按性別(女士優先)、年齡(長者為先)和職位(位高者優先)的習慣順序一一握手、問候、介紹,防止同時伸手而出現交叉握手的情況;四、互相作介紹時不要加太多的頭銜,只介紹姓名,最多加一個主要頭銜(如教授、經理等);並要留心記別人的名字,以避免叫錯姓名的尷尬局面。 熟人相遇 熟人相遇或同事之間每天初次見面打招呼,除了問候、握手之外,有時太匆忙可省去握手,只問候「你好」、「嗨」等即可。另外,還有兩種我們中國人不太習慣的方式:一、吻女賓的右手。這只是在比較正規隆重的場合(如高層次的招待會、大型宴會、音樂會)才可能見到的習俗,尤其在南德(以及奧地利)地區更為普遍;二、擁抱並相互親吻臉頰。這只適用於親朋好友和關系相當親密的熟人之間,是德國人表達老朋友重逢時的喜悅心情的方式。在我國熟人或好朋友見面常親熱地拍拍肩頭、拉拉胳膊,這在德國很不習慣。因為只有長輩對晚輩才可以作拍肩摸頂的親昵動作。至於在公開場合中挽肩搭背、磨肩蹭肋地緊緊挨靠在一起是應絕對避免的。 禮貌用語 在德國人的日常社會交往中,「您好」、「勞駕」、「請問」、「謝謝」、「再見」禮貌用語是必不可少的習慣用語。尤其是那些直接接觸顧客的職員(如售貨員、招待員、銀行職員等),這類禮貌用語是總不離口,使用之嫻熟,令人驚嘆不已。禮貌用語雖不能說多多益善,但對我們中國人來說,應預防的問題並不是這類習慣語使用得過濫,而是過於吝嗇。禮貌用語不僅是文明禮貌的直接表現形式,而且常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好作用,因此常被人稱作人們社會交際活動中的潤滑劑。朋友熟人見面互致問候、彬彬有禮地相互打招呼,是最起碼的禮遇。 女士優先 在德國的交際禮儀中,有幾條專門為男士規定的與女性交往的注意事項。基本原則是尊重女性,這首先表現在一系列「女士優先」的禮儀習慣上,比如: 男士有義務幫女士穿、脫外衣;為女士開門並拉住門,請女士先行;下車時,男士也應主動為同行的女士開車門、並攙扶其下車;下樓梯時則由男士走在女士前邊,起保護作用;在宴席餐桌旁,男士不僅應幫助女士移動座椅。而且在女士就坐前,不能先坐下;在公共場所見到女士提重物,男士應欣然相助;初次見面,通常也是由女士首先自報姓名、主動握手,改變稱謂(由尊稱過渡到友稱),一般應由女士持主動權… 事先預約准時赴約 「 在追求高效率、快節奏的德國社會里,事先預約已成為十分重要的社交禮儀准則。不論是私人交往中的拜訪、約會、邀請吃飯、共同參加社交活動,還是正式的社會活動,必須事先預約時間,一般是電話或信函預約。譬如,你有意前往造訪一位熟悉的德國同事,盡管你有他的地址,但也絕不可貿然而至,而必須打電話約定一個會面的時間。任何不約而至或不期而遇的不速之客,在現代德國社會不僅被認為是不禮貌,而且還往往會吃閉門羹。接到邀請後,一般也要回電、回函致謝並確認。 與事事預約密不可分的是每個德國家庭、每個德國人都必備的記事日歷本,這已經成為德國社會社交活動中必不可少的備忘錄。德國人已經養成了事事預約的程序化習慣,在這本小小記事本上,不僅記載著當天或近幾天的活動安排,而且預先記錄著本周甚至下幾周的大大小小的約會、工作計劃、社交活動等。
『玖』 德國人有什麼餐桌禮儀
德國餐桌禮儀
1、坐相
德國人十分重視餐桌旁的坐姿。按照他們從小養成的習慣,坐在餐桌旁始終應保持上身筆直,除了「席間閑談」時外,身體不死靠在椅背上。
用餐時兩臂要盡量貼近身體,以免影響旁邊的人。胳膊肘不能放在餐桌上,一般只是手和手腕以上部分放在桌面上。
吃東西時身體可以略略前傾,但頭部應盡可能保持挺直,不能彎到盤子上面,應始終用叉子、湯匙將食物和湯送入口中。吃相在進餐過程中,吃相比坐相更加重要。
2、餐刀只是用來切碎大塊的食物,絕對不可直接以刀代叉送食物入口。要把食物切成大小適當的小塊,應以一口能吃下為宜,切忌叉起一大塊一口一口從叉上咬著吃。
但也不能把整塊肉或魚等全部切成小塊然後一一叉食。要用叉子叉住一邊角、用刀切下,切一塊吃一塊。叉子入口也不能太深,更不能把整個叉齒都送入口中。
盤子里的食物不宜一次添得太多太滿,而且一定要全部吃完之後再續添。如果吃不了剩在盤子里,在德國這意味著——你認為宴會的菜餚十分難吃!吃湯德國人和中國用餐最大的區別恐怕就是——「吃湯」,這不僅僅是語言表達上的差異,而的的確確存在根本性的區別。
3、德國人從不把湯盤端起來「喝」,而是用湯匙一勺一勺舀起來送到嘴裡「吃」,與使用刀叉吃食物時無太大差別。
4、德國人習慣勺尖先入口,手腕、湯匙和嘴基本構成90度角。如果湯十分燙,也不能用嘴去吹涼,只能放慢速度讓它自然冷卻。
5、吃湯時切忌發出怪溜聲或巴嗒嘴的聲音!
餐具信息 此外,還應懂得刀叉不同的擺放方式所傳達的信息:刀叉並排平行地放在盤上表示已經吃飽、停止進餐;刀叉相交放在盤中意味著你只是稍事休息、還將繼續用餐。
喝飲料也有講究:德國人的習慣是喝光了杯子中的飲料之後再續添,而不是隨時往杯子里添加。在德國沒有「乾杯」的習慣,互相敬酒碰杯後沒必要一次喝光。特殊規矩德國人在用餐時,有以下幾條特殊的規矩。
其一,吃魚用的刀叉不得用來吃肉或乳酪。
其二,若同時飲用啤酒與葡萄酒,宜先飲啤酒,後飲葡萄酒,否則被視為有損健康。
其三,食盤中不宜堆積過多的食物。
其四,不得用餐巾扇風。
其五,忌吃核桃。
『拾』 德國人的特點是什麼
1、愛干凈
德國人要求的交屋與還屋,干凈度都足以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一般人家黎明即起灑掃庭院,德國的鄉村、城鎮,美麗的花園小別墅都是一塵不染。十分注意衣物整潔,和衣物的整齊堆放。德國人為了環保,寧可不用空調。衛生環保的國家,整個國家猶如一個清潔、美麗的大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