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德國近代教育制度
17、18世紀的德國在政治和經濟上都遠遠落後於英、法兩國。由於封建割據,教派爭斗,資本主義發展相當緩慢。德國的資產階級勢單力薄,不敢像英、法兩國的資產階級那樣起來革命,而是屈從於封建勢力。18世紀70年代,受法國啟蒙運動的影響,德國教育界出現了泛愛主義,擁護盧梭的思想,注重兒童的自由發展,並開展了廣泛的教育活動。18世紀末至20世紀初,新人文主義運動在德國興起,古希臘文化和一切有用的東西受到推崇,促進了德國文化、藝術、教育的發展。19世紀初的普魯士與法國戰爭對德國的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教育開始經歷改革。1871年,德意志帝國宣告成立,德意志終於完成了統一,德國的經濟、教育等開始步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到20世紀初,德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資本主義強國。 從17世紀到19世紀中期,德國在政治和經濟上都要落後於英國和法國。德國境內小邦林立,長期的封建割據使德國資本主義發展相當緩慢,資產階級具有很大的軟弱性和妥協性,隨著工人階級力量的日益壯大,德國資產階級更是不敢進行反對封建貴族的革命斗爭。這是德國國內形勢的顯著特點。當然,整個歐洲政局的發展和變化,也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德國教育的發展過程。
一、強迫義務教育
德國最初的學校教育和宗教改革運動密切相關。首先從德國開始的宗教改革使新教教派在德國(特別是在其北部)占絕對優勢。從路德派到虔信派,基於對新教勢力擴展的需要,都十分重視教育工作。受路德(1483-1546)思想的影響,得意志境內各邦從16世紀中期開始先後頒布普及義務教育的法令,使德國成為近代西方國家中最早進行普及義務教育的國家。
1559年,威丁堡頒布了強迫教育法令,規定國家在每個村莊設立初等學校,強制家長送子女上學;1580年,薩克森也頒布了強迫教育法令;1619年,魏瑪頒布的教育法令規定,8到12歲的兒童都要到學校讀書。在眾多頒布強迫教育法令的公國中,普魯士的教育法令最為突出。普魯士於1794年頒布的《民法》中列有學校教育條款,明確規定:各級學校(包括大學)均系國家機構,管理和教育青年是國家的職責,學校要給學生以有用的知識;學校的設立必須經國家允許;所有公立學校都要受政府的監督,政府隨時可以派人對學校進行視察、督導。《民法》還規定:即使仍由教會辦理管轄的學校,或由政府和教會共同管轄的學校,也必須按照國家即定的立法行事,如遇爭執,決定權在政府。《民法》雖然不是專門的教育法規,但在德國,一般把它視為普魯士世俗教育的"大憲章"。此外,普魯士的幾任國王先後多次頒布教育法令,詳細規定了國家辦學、強迫義務教育、學校課程、辦學經費、教師、家長責任等方面的具體要求和措施。雖然其中的許多法令並沒有被很好地執行,但它們表明了德國近代教育的世俗化特點。
二、文科中學和實科學校
在17-18世紀,德國中學的主要形式是文科中學,它相當於英國的文法學校或公學,17-18世紀是文科中學古典色彩最濃的時期。文科中學是完全反映貴族要求的一種學校,只有貴族子弟才能上這種學校,其主要任務是為升學做准備,使貴族子弟以後成為社會上層職業者,如醫生、律師、牧師和官吏等。文科中學與初等學校無直接關系,早在17世紀以前就形成了這樣一種不成文的法規,到初等學校受教育,是勞動者子弟的義務,而上文科中學學習則是王公貴族們的專權。只有文科中學的學生才有權升入大學,所以文科中學和大學有著直接的聯系,文科中學的任務就是為大學輸送新生和為政府培養訓練一般的官員。
由於工商業的發展和近代科學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在18世紀初德國就已經出現了與文科中學相對的實科中學,並逐漸得到發展。實科中學的發展是因為德國的資本主義發展雖然比較緩慢,資產階級也較軟弱,但工商業仍有所發展,貴族獨享中等教育的現象對資產階級的成長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都極為不利,而且專門訓練貴族子弟的文科中學,也根本不能適應和滿足工商業對教育發展的要求,而實科中學正是適應這種社會需要而產生的,它既具有普通教育的性質,又具有職業教育的性質,是一種新型的學校,因而發展較快。1659年,虔信派教徒弗蘭克(1663-1727)在哈勒開辦了一所國民學校,以實科內容和直觀方法進行教學,以後又創辦了科學學校。1708年,虔敬派的席姆勒(Christopher,1669-1740)創辦了"數學、機械學、經濟學實科學校",教育內容除宗教外,還有數學、物理學、機械、天文、地理、法律和制圖等。在這些科目的教學中採用直觀教學法,利用繪畫、圖表、標本和模型等直觀教具,以求增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1747年,赫克(1707-1790)在柏林開辦了"經濟學、數學實科學校",是德國第一所正式的實科中學。在這所學校里,學生先在預備班裡學習,然後各按志願選擇一項專科,如幾何、建築、物理、商品製造、貿易或經濟等。該校著有成績,還附設了工藝學習班和師訓班。此後,德國實科學校一直延續下來,到19世紀逐漸成為德國教育制度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實科學校的出現,揭開了文科中學與實科中學斗爭的序幕,也體現了新的自然學科與舊的古典學科的較量,反映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封建的生產方式的斗爭,加強了科學與教育的聯系,對文科中學的發展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但在整個18世紀,實科中學的力量較之文科中學要弱小得多,它的社會地位比文科中學也要低得多。
三、泛愛主義教育
18世紀70年代,德國出現了以泛愛主義為宗旨、創辦"泛愛學校"的教育運動。"泛愛派"的創始人巴西多(1724-1790)根據法國教育家盧梭的教育思想,提出教育應培養學生博愛、節制、勤勞等美德,教育過程中應該注重實用性和兒童興趣,反對壓抑兒童發展的經院主義和古典主義教育,強調教育的最主要任務在於增進人類現世的幸福,培養掌握實際知識的健康、樂觀的人。和盧梭一樣,泛愛主義者認為兒童的天性是善良的,他們要求教育者熱愛兒童,讓兒童自由地發展,他們還重視體育,認為健康的身體是兒童心智發展 的必要基礎。因此,在泛愛主義者所辦的學校中,戶外活動佔有重要地位。巴西多還提出寓教育於游戲中的進步教育主張,並呼籲社會捐資助學。在教學上,泛愛主義者重視發展理性,重視現代語和自然科學知識。1774年,巴西多在德騷創辦了一所"泛愛學校",實踐他的教育主張,泛愛學校招收6到18歲的學生,對其中准備培養成師資的那部分學生免收學費。這所學校雖然只存在19年,但在改變德國封建教育方面產生了良好的作用。在它的影下,當時德國還開辦了另外一些泛愛學校,這些學校主要教授實科知識、本國語、外語、體育、音樂、舞蹈等科目,在教學過程中採用"適應自然"的方法,以直觀性原則為依據,通過對話、游戲和參觀等方式,培養兒童的智力,讓兒童主動地學習。
為了宣傳自己的思想,泛愛主義教育家們還寫作、出版了一些教育著作。1770-1774年間,巴西多出版了小冊子《初等讀物》。這是與誇美紐斯的《世界圖解》相類似的帶有插圖的兒童讀物,在當時很受贊揚和歡迎。在此期間,他還編寫了《教育方法手冊》。另外,後來開辦泛愛學校的薩爾斯曼在1774-1881年也著有三部通俗教育書籍,分別批評當時教育的弊病,闡述了新教育的要求及師資培養等問題。這對推動泛愛學校的發展以及資產階級進步教育思想的傳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洪堡德教育改革
19世紀是德國社會和教育進行重大變革的發展時期。1806年,普魯士戰敗,促使德國進行多方面的改革。在新人文主義的推動下,德國調整、改組了教育領導機構,接著對各級學校進行了整頓和改革。在教育改革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是洪堡德(1767-1835),他是新人文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當時任德國教育部的部長。他依據新人文主義的教育思想制定了包括學制、課程、考試、教法、學校管理和師資培訓在內的一系列改革方案。
四、洪堡德教育改革
19世紀是德國社會和教育進行重大變革的發展時期。1806年,普魯士戰敗,促使德國進行多方面的改革。在新人文主義的推動下,德國調整、改組了教育領導機構,接著對各級學校進行了整頓和改革。在教育改革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是洪堡德(1767-1835),他是新人文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當時任德國教育部的部長。他依據新人文主義的教育思想制定了包括學制、課程、考試、教法、學校管理和師資培訓在內的一系列改革方案。
在初等教育上,他認為初等教育的目的是發展學生的理性,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培養學生的宗教情感,為進一步的學習做准備。在學科內容上,他減少了宗教神學課,增設了實用知識的學科,如博物、史地、自然常識,使學生能學到廣泛的、有用的文化知識。在教學方法上,廢除體罰和死記硬背,採用實物直觀教學,這樣有助於學生的理解和記憶。洪堡德還特別注意小學師資的數量和質量,改進和提高了師資培訓工作。他一方面從瑞士邀請了裴斯泰洛齊的學生席勒(1774-1847)到普魯士辦師范學校,另一方面還派譴18名教師到瑞士向裴斯泰洛齊本人學習,以便在德國發展師范教育,培養小學師資。在此期間,先後到瑞士向裴斯泰洛齊學習的赫爾巴特、福祿倍爾等人,他們都從不同角度尋找改進教育的途徑。18世紀初,德國就已經建立了師范學校,去瑞士學習的人回國後,按照裴斯泰洛齊的辦法又開辦了許多師范學校,到19世紀20 年代至30年代期間,德國的師范教育因受裴斯泰洛齊的影響有了較大的發展。第斯多惠就是直接接受裴斯泰洛齊的思想在德國辦師范教育的一個著名的教育家。此間,德國師范學校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培養,師范生的學習科目范圍較廣,包括德語及文學、數學、地理、歷史、自然、物理、教育學科(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等),也包括神學課,在教學上也採用了一些積極的方法。師范教育的發展提供了較多具有一定基礎的小學師資,促進了小學教育的發展和提高。
在中等教育上,洪堡德的改革使文科中學的辦學方向、課程內容、教學方法以至教師的質量,都有了較大的起色。1810年制定的中學教育計劃削減了古典學科的內容,把語文、數學作為基礎課程,還增加了地理、歷史和自然科學的科目。這樣,教學內容由單純的古典主義變為具有多方面的性質,古典中學比較接近於實際生活。此外,洪堡德在改革中規定,凡是要擔任中學教師的人必須通過國家考試,合格的給以中學教師稱號。這項考試由國家委託大學辦理,考試科目和要求都以大學為訓練中學教師所開設的課程作為依據和標准。這改變了文科中學教師只能由神學家、牧師擔任的現象,打破了文科中學對僧侶依賴的局面,因為在此以前,文科中學的教師一般都是由大學神學科畢業和准備從事牧師職務的神學者擔任的。
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提出了學術自由的原則、教學與研究相結合的原則。 1810年,洪堡德在一些同事的幫助下創建了柏林大學,採用新的辦學思路和計劃,把著眼點放在高深的專業研究和科學學術水平的提高上。在教學方法上,設講座,不用死記硬背,重視教授的演講,提倡師生的獨立研究和對學術方面的建樹及貢獻。在此基礎上,很多新大學都仿照柏林大學的模式先後建立起來,如波恩大學、慕尼黑大學等等。原來留存下來的大學也盡力仿照新大學進行一定的改變。洪堡德提倡的大學辦學方向,對美國高等教育的改進和提高,有很大的影響。
㈡ 德國學位制度是怎樣的
2005年以前德國綜合性大學分為Magister(文)和Diplom(理),是德國的傳統學制分類,讀完一般需要5-6年,畢業文憑相當與國內的碩士。
還有一種Diplom是應用技術大學的(FH),畢業文憑相當與國內的學士。
但是#酸奶德語#這兩個傳統學制已經逐漸被Bachelor(三年)和Master(兩年)所取代,主要原因是完成傳統學制所需的時間過長。現在有很多德國大學已經不再接受Diplom和Magister的新生申請。
㈢ 德國初等教育學制是怎樣的
德國的初等教育是在小學里完成的,大家都接受同樣的教育。一般為4年,生源是6~10歲的兒童。德國法律規定家長必須送子女去小學學習。孩子一到入學年齡,地方政府就會在開學前,給孩子的父母來函,指點、幫助、督促家長送孩子去小學,並申明在辦理過程中如果遇到困難,可向政府有關部門尋求幫助。小學教育一般含有學習語言、數學、美術、音樂、體育、手工及宗教等的課程。小學是公立教育的第一階段。
4年之後,家長將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長和成績擇校。是上國民學校、實科學校,還是完全中學。德國人認為,兒童修完基礎學校後應當進入最適合於他們學習能力的學校就讀。學習差、動手能力強的貧民子弟多上國民學校。學習中等、愛動手操作的學生上實科學校。學習好、今後想從事科研的人上完全中學,以便將來能直接升入大學。80年代產董了綜合學校。它試圖消除三類學校間的差距,給人人以均等的教育機會。
完全中學學制為9年,完全中學5~10年級屬中等教育領域的第一階段,學生享受義務教育,11~13年級是完全中學的高級階段,這一階段實行課程制。完全中學以畢業證書考試告終,學生通過這一考試後即可進入大學學習。實科學校是一種繼續學校,實科學校的修業期為6年,學生年齡一般為11~16 歲。德國的實科學校於18世紀初就出現了,是一種既有普通教育性質,又具有職業教育性質的新型學校。 上述類型學校被稱為中等教育第一階段,中等教育第二階段既包括普通學校,也包括職業學校。普通學校是指完全中學高年級,完全中學又分為普通的和特殊的兩種。普通的包話:古典語、現代語、數學、自然科學、音樂完全中學。特殊的包括:經濟、技術、家政和營養學、農業、紡織完全中學、普教與職教結合的雙重文憑中學。各類完全中學是具有傑出才能的學生不約而同選中的學校。職業學校包括:雙軌制的職業學校、職業專科學校、職業進修學校、專科學生的實科學校大多數畢業的必讀學校。在德國,每個公民都必須接受完12年義務教育,否則不得就業。
德國教育體系的第三級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不校有大學和各種專科大學之分,即學術性大學。學術性大學一般被認為水平高、貢獻大、學術地位高。學術性的院校包括:綜合性大學、技術性綜合大學、醫學院、獸醫院或體育、教會、哲學、神學院以及師范、教育科學學院等。此外,還有聯邦國防軍設的綜合性大學和遠距離大學。藝術院校和實用性的高等專業院三類。
繼續教育是德國教育體系中的第四級,也是最後一級。它包括:國民大學、職業補習學校、國民學校夜校、實科學校夜校、完全中學夜校和職業成人中學使得為每個人提供適應的教育成為可能。它保證了人們能夠不受時間、地點、年齡、學歷的限制,終身接受教育。總的來看,德國的教育體制,結構是非常自由、實用的。這與信奉自由主義、務本求實的德國文化傳統價值的觀念是相吻合的。
㈣ 德國的學制體系與英美有何不同
英美學制,正式稱謂是博洛尼亞學制體系,就是分為本科學士,研究生碩士和博士三級。本科和研究生階段修夠規定學分,提交並通過畢業論文即可畢業,獲得相關學位。我國也是該學制體系。對此你應該很熟悉,不必贅言。
而德國傳統的是兩級制:大學入學後學習4-6個學期,先進行一個初級階段考試(Grundstudium Pruefung),通過考試後,開始高級階段(Hochstudium)學習至少4個學期,一般是6個學期後,所有科目考試通過後,可以參加畢業考試。一般是分為兩步:先准備論文,要1至2個學期,才可以准備完成並通過指導老師審核。論文通過後,還要經過1個9人至12人的委員會的口試,考試大概45分鍾,最多不會超過1小時。口試通過後,當天下午即可獲得學位證書。理工科為Diplom ,文科為Magister。Diplom必須修讀2個主專業,Magister必須是1個主專業,2個副專業。在獲得Diplom和Magister後,可以參加博士階段學習。
德國傳統兩級制的第一級經常被我國翻譯成本碩連讀。
目前德國也正在改革學制,逐步和英美製接軌。主要是兩方面:
一方面,在部分專業直接引入英美製,學生可以從本科開始讀起;另一方面,部分大學規定,無論是Magister還是Diplom專業的學生,在通過初級階段考試後,只要在讀2個學期,在考試通過後即可獲得新設立的學士學位。 如果還想繼續學習,既可以以獲得Magister或Diplom為目標開始高級階段學習,也可以直接去申請新設立的Master課程的學習。總之改革後,靈活了許多,學習時間也縮短了不少。
㈤ 德國大學要讀幾年,相當於什麼學位
德國的教育體制:德國的學制為 4 年小學; 5—9 年中學; 4—6 年大學。
相當於本科
㈥ 德國的學制和中國的學制一樣嗎
不同的。
德國學制是這樣的,小學+中學共讀13年。
小學4年,然後分為3個方向:文理中學,實驗中學和實科中學。一般來講,中學的學制是9年。其中文理中學的教學質量比較高,畢業後可以申請綜合類大學,應用技術類大學和藝術類大學等。
㈦ 德國大學學制是幾年
4-6年。聯邦德國的職業教育主要由兩種類型的學校來實施,一類是職業學校招收主要學校的畢業生。另一類是專科學校招收實科學校的畢業生。
聯邦德國的高等學校大致分為學術性的和非學術性的兩類。學術性大學水平高、貢獻大、地位高、許可權大,像綜合性大學、工科大學屬此類。招收完全中學的畢業生,學習年限4—6年不等。
非學術性大學主要指各種高等院校,如高等師范學校,高等藝術、體育及其它高等專科學校。其學術水平和社會地位都不如學術性大學。主要招收各類職業學校、專科學校或中等學校的畢業生,這類學校所佔比例大,主要培養高級專門人才。聯邦德國的教師一律由高等學校培養。
(7)近代德國學制的是什麼擴展閱讀:
德國公立大學:
德國共有423所公、私立高校,中國教育部承認的有316所,包括綜合性大學、高等專業學院、高等師范學院、音樂藝術學院等 。
公立的綜合性大學有約80所, 通常稱為Universität(即大學),以教學和科研為主。 這類學校可授予Diplom(學士), Magister Artium(碩士)及Doctor(博士)學位。狹義上的德國公立大學即指學術導向的的國立大學。
高等專業學院,通常稱為Fachhochschule(即應用技術大學),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類似於職業學院。
學生經4-5年的專業學習,可取得高等專業學院畢業文憑(Diplom FH)。 一些高等專業學院還設置使用英語授課的繼續研修階段課程(Aufbaustudium),學制一年半至2年,畢業後可獲得(Master)學位。 申請者一般要求具有學士學位或相當水平的學位。 一般情況下,高等專業學院無博士學位授予權。
㈧ 德國人的教育制度如何培養工人
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我國古代將職業劃分為四類——「士農工商」,工人階級被排在了末流之中。但相較於商業,因為商人始終在物質財富上高於其他職業,所以工業稱得上是實質上的墊底。這種情況放到現在,似乎也並沒有真正好轉起來,工人依然還是一個看起來不那麼「吸引人」的職業,或者說不受人「待見」的職業。
但是事實上,工業並不比其他任何行業低一等,工人也不比任何職業低一級。工業是基礎行業,是立國之本,高樓大廈、堅船利炮,哪一個不需要工人去完成。所以工業和工人理應得到更多人的尊重。
而如何讓人們對工業改觀,個人認為教育是極為關鍵的一環。我國目前的教育制度的不完善,是導致大家不重視工業,不重視工人的極大因素。試想現在學校的老師對差學生都說:「不好好學習就去當工人。」連小孩子都不能給予他教育上正確的觀念,何談其他人呢?
要知道,一個好的教育制度可以讓人們對工業改觀,甚至是極大地促進工業的發展。我們來看看德國的教育制度,德國是世界上工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看看他們是怎麼培養工人的,看看是如何發展工業的。
德國近代的教育制度始於1806年(普魯士戰敗於拿破崙),開創了服務全體公民的義務教育。
封建的等級傳統加上德國人的務實精神導致封建教育制度結束,分軌制誕生。分規制下一種是與大學銜接的文科中學,另一種是訓練平民子弟的國民學校和職業學校。
1920年頒布的法律規定:所有兒童接受四年基礎教育,四年以後開始分軌。覆蓋全民與分軌制兩大特徵使德國教育效果顯著。其義務教育使得德國成為文盲率最低的國家,職業教育則培訓出的優秀工人托舉起它的製造業。
德國小學四年只有四年。四年後學生們分到三種不同類型的中學:主體中學,實科中學,文科中學。
主體中學,(也就是職業學校),其學制5年,即5—9年級。大部分學生畢業後接受職業培訓,沒拿到主體中學的畢業證書很難找到職業培訓崗位,而在德國沒有經過職業培訓不能上崗。
實科中學,其功能也正是中間性的橋梁作用。一方面學生畢業後可以接受職業教育,進入專業學校和專業學院,另一方面成績很好可以轉入文科中學。實科中學學制6年,即5—10年級,比主體中學多一年,可使主體中學中有能力的學生轉入實科中學,獲取這里的畢業文憑。
文科中學,按照巴伐利亞州的規定:「文科中學學生讀完10年級後進行考試,合格者才有資格進入文科中學高年級就讀,不合格者轉入其他類型學校學習。」
這樣的分流制度,學生更早進入了職業學校,使得職業教育在形成了自己的優勢和吸引力,而不僅僅是依附於高考、中考等考試的陪襯。職業學校擁有跟其他文理科學校公平發展的機會。
並且,因為職業學校被重視,使得職業學校擁有更多的資源,培訓方向眾多,培訓專業細致。這意味學生擁有更多的種類職業學校可以選擇,有更多的專業可以選擇。學生擁有更強的職業能力,更好職業專業選擇,更多的可以轉向高級技術人員、高級技師。而在德國社會中,給予優秀的技工和藍領更高的薪水和聲望。
可以說,德國工業今天如此發達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教育體製造成的,因為對於工業來說,不僅需要優秀的技術人才,而且需要優秀的操作人才。一個好的工人是多麼難得,一個好的技師是多麼可貴,我相信不需要我贅述。而擁有這么多優秀工業人才的德國,很難在工業上不成功。
最後,雖然我國目前教育上對工業算不上友好,但我始終對他抱有信心。因為我們的國家在不斷發展,也在不斷重視工業,重視工人。我相信終有一天,工人也會像其他行業一樣受大家的熱愛和追捧。
㈨ 德國的教育制度
一、教育體制——實行12年義務教育,高中階段雙向分流。 由於德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各個邦、州在教育上各有一套,所以教育體制復雜,各種情況並存,但都實行12年義務教育。學生從小學到中學,不但免去學費,連書費也不要交。學生用的教材不是自己買的,而是學校發的。一套教材,上一屆學生用完後,學校收回,再發給下一屆學生用,依次類推。 在德國,國家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家長更有責任讓自己的孩子讀完12年書。其中,小學上6年,前4年相當於我國的初小,後2年相當於我國的高小,德國人稱之為「預備性學習」或「方向性階段」。因為在此階段,家長和學校都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考慮他們今後向哪個方向發展——是升大學,還是上職業學校。學生小學畢業後,進入初中讀3年,初中畢業後,開始分流:一部分成績較好的學生進入普通高中再學習4年,一直讀到13年級(其中最後一年不是義務教育,需要交費),以後再升入大學學習。另外一部分學業基礎較差的學生則進入職業學校,再讀3年後就業,也有人進入高等職業學校繼續學習。這種雙向分流有時也會出現交叉情況,如有學生讀了一階段的普通高中後,常見得學業跟不上,也可轉到職業學校就讀。 二、高校升學制度——無統一的國家高考,由學校根據學生的畢業考試成績推薦上大學。 德國從來不組織全國統一的高等學校入學考試,學生讀完13年(12年)後,是繼續讀大學,還是讀職業高等學校,完全由他們自己選擇決定,學校老師只給予指導。我們不禁提出問題:「如果大多數學生都去搶讀普通高中,都要求升大學怎麼辦?」當然不會。德國人的觀念和中國人不同:中國人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都指望自己的孩子通過考大學來成材。而德國人看問題很實在,他們知道孩子的學業成績和在學校里的表現後,決不會硬逼著子女去讀高中、上大學,有的家長甚至反過來勸自己的孩子:「你去讀職高不是很好嗎?何必要去吃那麼多苦讀普高呢?」由此可,德國人的現實態度。而實際情況:德國的初中畢業生中,大約有30--40%的學生選讀13年制,讀完高中以後上大學;有1/3的學生讀職業高中;還有1/3左右的學生讀完11-12年後,申請讀13年級,以後再升入大學或申請進入專業高等學校學習。 德國沒有高考,但高校卻有名牌大學和一般大學之分,那麼憑什麼來錄取大學新生呢?憑學生在學校里的高中畢業考試成績。德國的教育行政部門從來不組織統考,畢業考試由本校的教師命題,經州教育局審核,如考試水平達不到要求則加以修改。學校組織考試後,教師評分,學生成績記入檔案,各個大學再根據中學對學生的推薦材料進行錄取。 三、課堂教學——小班制對話式上課,注重啟發學生思維。 德國所有的學生都沒有固定的教室。一到了時間,教學樓里到處都是學生,背著書包向各個教室跑。走廊的牆上到處可見一排排掛鉤,專門供學生掛書包用,有的學生就坐在地上休息。學校全是小班制授課,一般每個班的學生在25人左右,最多不超過30人,最少的一個班只有7個學生。教學環境自由寬松,學生一邊上課,一邊吃口香糖,教師也不幹涉。學生回答問題,可以站起來,也可以坐著講,師生關系融洽,從未發現學生與教師在課堂上產生矛盾的情況。課堂教學形式生動活潑,學生成U字形狀環繞教師而坐,便於師生之間交流。課堂教學形式基本上是對話式,一節課的知識容量很小,教師十分注意啟發學生的思維,教師提出問題後,師生共同討論,也有學生引經據典,相互爭辯,雙邊活動頻繁,氣氛十分活躍。德國的教育質量觀與我們中國不同,我們所要求的教學質量是指學生能夠掌握濃厚、扎實的文化知識,並以考試分數來作為衡量標准;而德國的教學質量則著眼於學生的思維能力的提高,在於學生能否運用學過知識去研究問題、解決問題。 德國的中學生一般學習三種語言,除學好本國語言外,英語是必修課,另外在西武語和拉丁語中任選一門課。他們在中學階段的學習比較輕松,這是國家為了青少年在長身體時自由發展,啟發思維,而一旦進入大學階段,要求將會非常嚴格,學術水平必須達到一定的層次,學生非下苦功不能完成其學業,德國的大學學制起碼是5年,有的是6~7年。 四、職業教育——雙元制的教育體制,理論和實踐並重。 德國的賓士車和工業產品的質量非常優良,這完全得益於該國的良好的職業教育。德國實行雙元制——理論和實踐並重的職業教育體制,培養出一批又一批技術精湛的技工隊伍。 德國的學生完成9年基礎教育後,由教育局和勞動部幫助進入職業學校學習。進校後,首先簽訂兩份合同:第一分是與學校簽的培訓合同。合同規定經過3年的培訓,學生應達到什麼水平;第二份是在有關部門的安排下,學生與企業簽訂的合同,合同規定,學生邊學習邊在企業中實習,從10年級開始拿工資,每月由企業發給學生800馬克。由於學生在學習期間能拿錢,無怪乎能吸引大量的學生上職校。 學生在職業學校上課的時間也隨年級的升高而逐漸減少:第一學年,每周有2天時間到校上課,每天上9節課,其中有3節文化課,6節專業課;第二、三學年每周在校學習時間只有1天,其餘時間均在企業實習。由此可見,德國的職業學校十分注重學生專業知識的實踐,而對於文化知識,則是需要什麼學什麼。這種強化學生技能的培訓所產生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在德國任何一個賓館飯店裡,看到的每一種擺設、用具,哪怕是一個掛鉤,一個開關,盡管用的材料並不是最好的,但其製作的工藝水平十分精湛,這完全得益於他們重視職業技能培訓。
㈩ 近代歐洲的學制是什麼
在近代,歐洲大部分國家採用雙軌學制,最為典型的是英國,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產的進步,才開始對雙軌學制進行改革,逐漸發展成為單軌學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