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現在德國政府是個聯合政府。那麼哪幾個政黨組成政府呢如果說是CDU和FDP的聯合政府,對嗎
德國由聯盟黨和社民黨(FDP)組成,聯盟黨包括基民黨(CDU)和基社盟(CSU)。
如果說是CDU和FDP的聯合政府,不對的!!!
因為CDU和FDP只是基民黨(CDU)和社民黨(FDP),少了基社盟(CSU)。
另外。。。請問你是廣外德語專業的同學?
❷ 德國政壇突現數十年未見變局
北京時間11月20日(星期一)凌晨,一條有關德國政壇的快訊震撼了歐洲:德國政府組閣談判宣告破裂,德國總理默克爾陡然被置於無法組建新一屆政府的境地。分析認為,德國甚至可能需要重新大選。
具體情況是由總理默克爾領導的聯盟黨(由基民盟和基社盟組成)與自民黨、綠黨組成聯合政府的方案失敗。
在德國大選結束近兩個月後,馬拉松式的組閣談判最終以失敗告終。
之所以要進行聯合政府談判,是因為,德國綠黨(Greens)等新興政黨的崛起撼動了政壇格局,「大型政黨都發現自己的選票份額不祥地縮水」,大型政黨往往無法建立政治主張一致的聯盟政府。
圖:就在德國政壇跌宕之際,英國的《獨立報》卻急著發表文章說,默克爾要是離開,對英國的脫歐倒是一件很好的消息,暗諷默克爾對英國的脫歐談判態度太過嚴苛,簡直是看熱鬧不嫌事大。
表面上看,組閣談判破裂是德國各政黨及政客之間的利益切割出現了問題,而實際上,這場異常艱難的組閣談判投射了德國經濟及社會的深層變化。德國耶拿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的哈特穆特·羅薩教授曾經分析說:
今年的德國大選,雖然默克爾贏得了勝利,但是右翼勢力抬頭,已是不爭事實 。在德國這樣一個發達國家,時間擠壓效應依然存在,人們的焦慮感十足。雖然德國挺過了金融危機,很多人認為那是因為德國有雄厚的製造業基礎。可是大家沒有注意到,整個歐洲的製造業基礎都在德國,或者說德國佔了相當大的比重。德國的一枝獨秀,是以歐洲其他國家的糟糕表現為背景的。
隨著難民危機的深化影響,時間焦慮在德國快速發展的社會中不斷發酵,一些發展落後地區把很多社會問題歸因於難民的到來,於是一部分選民把選票投向了右翼勢力。德國的實例告訴我們,維持一個加速社會的穩定狀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甚至這種狀態是相當脆弱的,有一點點風吹草動,就能使社會秩序打破均衡,從而在政治生活中突出表現出來。
北京時間11月21日凌晨0點38分更新:根據報道,默克爾最新表態稱,相對於組建少數派政府,她寧願重新舉行大選。
❸ 選民不支持聯盟黨是因為它搞經濟不行嗎
2017年9月24日,德國聯邦大選在寂靜的周日拉開帷幕,各區民眾紛紛投下匿名選票,參與德國未來命運的抉擇。此次大選投票率為75.6%,比2013年的投票率多出近四個百分點。24日當天各選區的投票統計是每小時計票制,因此,聯邦大選的最初預測在投票結束後的18:00立即出爐,其後的統計結果與最初預測所差無幾。截至25日凌晨,基民盟(CDU)與基社盟(CSU)組成的聯盟黨獲得近33%的最高支持率,其次是社民黨20.5%的支持率。然而,無論是聯盟黨還是社民黨均流失大量選民,此次大選卻導致了德國政局的變數。
縱觀此次大選結果,最大的勝利者當屬德國右翼民粹政黨選擇黨,此黨獲得近13%的民眾支持率,成為德國第三大黨;自民黨(FDP)經歷2013年的敗北,經過四年的磨礪在青年黨首林德納的帶領下重振旗鼓,獲得10.7%的支持率,得以重入聯邦議會;綠黨與左翼黨的得票率均為9%上下。
❹ 德國的執政黨和反對黨分別是哪些啊
德國目前的執政黨為基督教民主聯盟.
德國目前各黨派共有如下:
◆ 德國社會民主黨(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簡稱社民黨。主要政黨。1875年由德國工運中的拉薩爾派「全德工人聯盟」同倍倍爾-李卜克內西派「德國社會民主工人黨」合並而成。納粹時期被取締,1945年10月重建。
◆ 聯盟90/綠黨(Buendnis 90/Die Gruenen)。1993年5月由德東部聯盟90/綠黨和德西部綠黨合並組成。
◆ 基督教民主聯盟(Christlich-Demokratische Union Deutschlands),簡稱基民盟。最大的政黨。1945年12月成立。1947年以來與基社盟結成姐妹黨。1949~1969年,1982~1998年執政。
◆ 基督教社會聯盟(Christlich-Soziale Union in Bayern e.V.),簡稱基社盟。1945年10月成立,只在巴伐利亞州設有組織。
◆ 自由民主黨(Freie Demokratische Partei),簡稱自民黨。1948年12月正式建黨。
◆ 民主社會主義黨(Partei des Demokratischen Sozialismus),簡稱民社黨。前身是民德統一社會黨。1990年2月改為現名。
◆ 德國的共產黨(Deutsche Kommunistische Partei),1968年成立,前身為1956年被禁止的德國共產黨。
◆ 共和黨(Die Republikaner),1983年成立。自稱是「社會、愛國主義政黨」,政治上右傾激進,主要爭取工農選民,反對外來移民。1992年和1996年進入巴符州議會
❺ 德國基督教社會聯盟的起源與歷史發展
1945年10月建立,1946年1月成為全巴伐利亞邦的政黨,其自稱為保守的、自由的、 社會的代表巴伐利亞邦各階層利益的政黨。1947年與基民聯盟結成姊妹黨後,只限於在巴伐利亞邦發展組織與活動,而基民聯盟則不在該邦活動。 1949年起,於聯邦眾議院內與基督教民主聯盟組成一個議會黨團,並在全國大選時,與基民盟制定統一的競選綱領、推選統一的聯邦總理候選人。基社聯盟除了在1954~1957年外,一直為巴伐利亞邦的執政黨,且1966年以降便單獨執政。2002年聯邦眾議院大選曾與基民聯盟共同推出該黨主席作為聯邦總理候選人史托伯(Edmund Stoiber),但仍輸給的社民黨的施羅德。2005年與基民聯盟在聯邦眾議院改選獲得勝利,現與基民聯盟及德國社會民主黨共同組成大聯合政府。
❻ 默克爾所在黨派同意與社民黨聯合執政嗎
據外媒報道,當地時間11月26日,德國總理默克爾所在的基民盟(CDU)領導層同意與社會民主黨(SPD)組建「大聯合政府」,以打破目前的政治僵局。
另據民調機構Emnid26日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52%的德國人支持組建大聯合政府。
據悉,幾位歐洲領導人均曾強調德國迅速確立一個穩定政府的重要性,這樣歐元區才能夠討論未來,包括法國總統馬克龍有關歐元區改革的提議以及英國退歐問題。
11月25日,默克爾明確表示,將尋求組建大聯合政府,並在新的執政聯盟組建之前,將領導代理政府處理政府事務。
❼ 德國大選罕見結果:一個沒全贏,一個沒輸透.說明了什麼呢
德國大選,選情極其膠著。初步計票結果顯示,肖爾茨所在的社民黨以25.7%比24.1%的微弱優勢戰勝聯盟黨,成為議會第一大黨,贏得優先組閣權。
本次德國大選因連續執政16年的默克爾不尋求連任而撲朔迷離、難以預測,這種情況在以「可預期」著稱的德國政壇十分罕見。
默克爾之後,其所在的聯盟黨推出拉舍特逐鹿總理府。盡管默克爾本人在選前多次為拉舍特站台,但遺憾的是,拉舍特最終還是未能扛起大旗,聯盟黨以1.6%(初步計票結果)的差距敗給昔日的執政小夥伴社民黨。
緊隨社民黨、聯盟黨之後的是綠黨,獲得14.8%選票。另外,自民黨、德國選擇黨、左翼黨分別獲得選票11.5%、10.3%、4.9%(以上均為初步計票結果)。
圖為2017年德國選民拿到的選票,一票選人,一票選黨
第一票投給所在選區內自己中意的候選人,在本選區內得票最多者成為「直選議員」,直接獲得聯邦議院的一個席位,所以第一票將確定299個席位。
第二票投給自己信任的政黨,政黨再把議院席位分配給本黨議員。
相比之下,第二選票更為重要,因為這張選票影響著每個政黨在聯邦議院中能獲得的席位,及其組建政府的機會。比如說,一個政黨贏得了30%的第二選票,它今後便也可以在聯邦議院擁有30%的席位。
不過,要進入聯邦議院,一個政黨必須獲得5%以上的第二選票,這是為了避免政黨數量過多導致立法僵局。
而如果某個政黨通過第一票獲得的「直選議席」比例高於其第二票得票比例,就會取得所謂的「超額議席」。為了消除各黨之間的不平衡,其他政黨也可以按得票比例獲得「補償議席」,最終導致聯邦議院總議席數升高。
當聯邦議院的所有議員都被確定之後,政府的組建就開始了。
按照德國法律,在聯邦議院中取得半數以上議席的政黨和政黨聯盟可以組閣,但由於通常沒有哪個政黨能直接過半,大選結果公布後各個政黨就會進行組閣談判,確定新政府的政策綱領以及內閣職位人選等問題。通常而言,得票最多的政黨擁有組閣主動權並產生總理,但歷史上也曾出現過得票第二多的政黨聯合其他黨派組閣成功的先例。
組閣確定後,聯邦議員正式舉行總理選舉,總理由總統提名,議員進行投票表決。由於執政聯盟擁有過半多數議席,其總理人選通常能通過投票。
本屆大選結束之後,新政府將如何配色,我們拭目以待。
❽ 德聯盟黨面臨分裂嗎
外媒稱,距離歐盟峰會召開僅有數日,默克爾押上了自己的前途。
據法國某網站6月25日報道,如果她不能帶著移民危機的「歐洲解決方案」從布魯塞爾歸來,她的內政部長、基督教社會聯盟(基社盟)領導人霍斯特·澤霍費爾威脅從7月1日開始,會將申請避難者驅逐至邊境。聯邦議院議長沃爾夫岡·朔伊布勒認為,拒絕這一方案的默克爾到那時將不得不將澤霍費爾免職。這也許標志著基督教民主聯盟(基民盟)與基社盟之間歷史性結盟的結束,也將標志著剛剛慶祝百日的政府的結束。
另據德國某網站6月25日報道,最近,這個問題似乎不再荒謬。問道,若有可能,基民盟對參加巴伐利亞州議會選舉做了何種准備?基民盟秘書長克蘭普-卡倫鮑爾回答:「如果您問我是否已經有了擴張計劃,不,我沒有。」
報道稱,這是克蘭普-卡倫鮑爾對寄望於姊妹黨基社盟在有關難民政策的爭吵中達成一致的明確表態。她表示,基民盟主席團已清楚表明「高度重視與基社盟的團結」。
報道稱,25日記者會上的場景表明,在這場聯盟黨(基民盟-基社盟聯盟)40多年來最激烈的爭吵中,一種不可想像的情況被公開提及:這對姊妹黨的決裂。它將是德國戰後歷史上的一次重大轉折。至今一直奉行的規則是,基社盟僅在巴伐利亞州活動,為聯邦層面的聯盟黨募集選票。自1949年建立共同黨團以來,這對姊妹黨就在聯邦議會組成了這一結構。
報道認為,影響將是深遠的,多年的友誼將被打破,新競爭將產生。這也將撼動德國的狀態,畢竟兩黨在過去幾十年裡共同影響、構建和支撐著這個國家。
❾ 為什麼說默克爾組閣陷絕境
德國媒體19日晚報道,德國自由民主黨(自民黨)當天宣布退出正在進行的試探性組閣談判。分析人士認為,組閣的試探性對話破裂,使德國總理默克爾面臨執政10餘年來最嚴峻局面。
自民黨發言人尼爾斯·德羅斯特當晚說,自民黨退出當前由德國議會第一大黨聯盟黨(由基民盟及其姊妹黨基社盟組成)所主導的、自民黨和德國綠黨參與的組閣談判試探性對話。
自民黨主席林德納當晚表示,該黨退出談判原因在於各方沒能建立互信,而互信是建立穩定政府的前提。
大選之後,圍繞組閣問題,得票第二的社民黨已宣布不參與組閣。此次基民盟、基社盟與自民黨和綠黨兩個小黨的組閣談判出現波折,為默克爾帶來不小挑戰。
接下來,無論是重選執政夥伴、嘗試組建少數派政府,還是重新舉行大選,都不會是輕松的任務,都將考驗默克爾是否有足夠能力把控德國政壇的微妙變化,尋求各派共識,繼而鞏固執政地位。
今年9月24日,德國舉行聯邦議院選舉。默克爾領導的聯盟黨雖在選舉中保持了議會第一大黨地位,但需要同其他黨派組成聯合政府執政。
10月下旬以來,聯盟黨、自民黨和綠黨開始了組閣談判的試探性對話。但在財政政策、環境政策、移民政策等議題上,各方存在較大分歧。
按計劃,各方本應於11月16日達成初步一致,並形成成果文件,但這一目標並未實現。談判此後繼續至19日夜。
❿ 歐洲一體化時期歐洲國家矛盾最大的兩個國家是
德國和法國
在德國,由於聯盟黨(基民盟和基社盟)與社會民主黨在大選中均未能獲得足夠多數議席,無法單獨組閣,經過長時間談判雙方組成聯合政府,默克爾取代施羅德成為德國總理。這一變動導致德國對外政策發生不小的變化。與此同時,法國則經歷了社會騷·亂、學·潮、工·潮,致使法國政府忙於內部事務,無暇他顧。這使得法國在遭受憲法條約全民公投受挫之後在處理有關歐洲一體化的問題上不得不有更多顧忌。德法兩國政局的變化造成的一個後果就是在多種因素的牽制下,雙方在內外政策以及歐洲一體化建設等重大問題上出現了明顯的分歧。德國主張繼續推進歐盟憲法條約的批准程序,以使其能夠付諸實施;法國則礙於民眾的情緒,認為要它全盤接受該條約已不復可能,必須另謀出路。德國主張繼續推進歐盟的擴大包括啟動同土耳其的入盟談判;法國則對此熱情不高,實際上認為目前歐盟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是加速擴大新成員造成的。在英、法兩國圍繞農業補貼問題激烈爭吵時,默克爾政府採取「保持中立」,並未支持法國的立場。在對美國的關繫上,默克爾一上台就明顯改變了「親俄疏美」政策,使得從伊拉克戰爭以來逐漸形成的法、德、俄三家的「聯合陣線」瓦解。德國新政府大力改善同美國的關系,在重大國際問題上強調同美協調配合;希拉克政府雖也努力緩和同美國的緊張關系,但依然強調法國在外交事務上的獨立性、自主性。雙方在建立歐盟獨立防務、北約的作用,以及對俄羅斯和中東歐、獨聯體國家的關繫上,無論政策還是策略都越來越「不合拍」。在解決歐盟面臨的經濟發展停滯問題上,德國傾向於採取更多的自由市場經濟措施,法國從捍衛自身經濟利益出發,堅持自己的傳統發展模式,採取日益明顯的國家保護主義手段。以上諸因素造成法德聯合共同推進歐洲一體化建設的形勢正發生重大改變,也就是德國和法國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