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二戰時期納碎德國戰敗後科學家去哪了
從來沒有飛碟,那不過是YY而已。二戰結束後,大部分德國科學家繼續在德國,能去西方和蘇聯那裡的都是經過篩選的,大部分都不資格,至少美國這邊是根本看不上,只有名單上的人是人家需要的。
❷ 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和美國獲得多少德國的技術
太多了。
很多網友認為2戰時德國軍工科技不如美國,最好的例子就是戰略轟炸機和原丶子彈,航母。這些德國都沒有。
其實,1戰後協約國限制了德國發展飛機,戰斗機睜隻眼閉隻眼就算了,轟炸機還是看的很嚴,德國人只好發展一些民用運輸機,這些運輸機,在戰爭時期稍加改裝就成了著名的轟炸機,比如ju88斯圖卡轟炸機。而戰略轟炸機卻不是幾年就能研製出來的。那麼大的轟炸機也不可能以民用的幌子遮蓋。所以一直到終戰德國也沒有戰略轟炸機。
至於航母,德國人有佔領的地盤上的強大的陸基空軍和兇猛的潛艇狼群保護,從來沒有認識到航母的重要性。直到末期才知道航母很重要,可是已經晚了。投降時,德國 的第一艘航母還在船台上。
德國在二戰時的軍工科技實力在美國之上。且先於美國研製原·子·彈,但是被英美精銳小部隊(那時候還不叫特種兵)和轟炸航空兵破壞了n次,德國人於是轉到本土研製原·子·彈。誰知剛有所進展時,盟軍已經打到本土來了,本土遭到戰略轟炸,甚至柏林都被炸得稀巴爛,原·子·彈的材料工廠、設施幾乎被燒為灰燼,材料來源也被截斷。
而美國人卻有天下太平的本土研製原·子·彈,而且因為一直沒有戰火,加上好多科學家都被高薪網羅到了美國,促進了美國首先研製成功原·子·彈。
德國在末期已經有了噴氣式戰斗機服役了。美國的第一架F80戰斗機在二戰結束以後才出現。49年才服役。
有網友說p51戰斗機是二戰中最好的戰斗機,曾擊落過德國的噴氣式,但是那是在德國噴氣式戰斗機在機場上沒起飛時被突然到來的P51摧毀的。美國人自己都認為p51和速度快機動性好的德國噴氣式戰斗機沒得比,認為「1架至少比得上我們三架野馬式」。(除了噴氣式以外,蘇聯的拉7、拉9、拉11也全面超過了P51)
德國先於美國造出了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v1、v2,造出了地空導彈「萊茵女兒」,造出了「小紅帽」反坦克導彈,造出「超級秘密」密碼機、造出第一部戰斗機裝載的對空雷達,造出了k1空空導彈,研製出自導魚雷、研製出潛射火箭、無線電制導炸丶彈。研製出無人機...
雖然德國技術先進,但是德國軍工相比美蘇而言,規模太小了,剛開始閃電戰把蘇聯打懵了,等蘇聯緩過勁來,開動戰爭機器,德國就開始吃不住勁了。更別說美國英國當時和蘇聯都是一夥的,一個蘇聯都難以對付,又來了同樣難對付的英美。以飛機為例,德國的噴氣式當然比盟軍的螺旋槳先進,但是每次出動,盟軍少則幾百,多則上千,而德軍只能幾架、幾十架噴氣式,這有的比嗎?一隻猛虎遇見100頭惡~狼,誰贏?
德國失敗時,美國和蘇聯搶走了大量的科技專家和裝備,後來在戰後蘇美才有的這些武器。
❸ 二戰結束之後,美蘇爭搶德國科學家,他們為啥不搶日本科學家
二戰結束之後,德國大量的科學家被美國和蘇聯拉到了國內,美蘇兩國的軍事力量能在短時間內取得重大突破,離不開這些德國科學家的貢獻,不知道大家注意過沒有,美蘇兩國爭先掠奪德國科學家,為何對日本科學家置之不理呢?要知道日本的空軍和海軍也是有一定實力的。
不過日本有一項技術勉強能拿得出手,那就是建立在活體實驗基礎上的生化技術和醫學方面搜集的大量人體數據。其中最臭名昭著的當數731部隊和513部隊,這裡面的日寇掌握著大量從正常渠道無法獲取的醫學資料,在戰爭結束之後,這些日寇大部分都被美軍保護了起來,並且最終移民到了美國,為美國日後的醫學發展貢獻了一些骯臟的力量。
❹ 美蘇得到多少德國人才
美國從德國搶走的人才不計其數,人們最容易注意到的就是軍工方面的科學家,實際上除了軍工,方方面面的人才都被搶去了不少。
這其中有一隻特殊部隊的功勞,“阿爾索斯”突擊隊,作為一隻間諜性質的部隊,唯一目的就是搶在蘇聯之前,俘虜德國、義大利世界知名的科學家,搜集技術情報與資料,並且想盡辦法說服這些高端知識分子加入美國國籍,並為美國工作。
這個策略的效果是顯著的,二戰前,德國諾貝爾獎獲得者接近美國的3倍,僅僅50年後,全球自然科學諾獎得主40%都是“美國製造”,接近70%的諾獎得主為美國打工。這些高端人才促使美國科技方面領先世界10-20年左右。
1.航空技術:眾所周知,美國的B2轟炸機,驚艷又實用,雷達也難以發現,除了造價高以外,基本無敵於高空。然後這架飛機,大量技術都是借鑒自納粹德國的“霍頓IX”
❺ 二戰後美國盜用了德國的軍事科技了么
二戰後,美蘇叫板,兩國競爭日益激烈,美蘇都得認識到,只有科技發達,才能立足--重視科技發展,重視人才,全身心投入國防,科技建設,發展固然快。
美國從德國搶走科學家的99%,蘇聯只得1%。所以很多德國二戰的軍事科技成果都到了美國。
❻ 二戰 美國是否先去各國接走了一大批科學家藝術家
1945年3月,希特勒統治下的納粹德國行將崩潰,盟軍從東西兩面佔領了德國大部分領土。在最後的勝利即將來臨之際,美蘇兩國意識到,德國在科學領域有許多項目領先於其他國家,德國科學家無疑是一筆巨大的財富,誰能擁有他們,誰就會得到長遠的回報。同時,戰後兩大陣營的形成不可避免,誰佔有這筆財富,誰將在軍事斗爭中占據有利地位。
於是,在對德軍事進攻的同時,美蘇兩國間爭奪德國科學家的斗爭也悄然展開。
美國政府對爭奪德國科學家異常重視,指示軍方成立了多達14個科技情報分隊,在美軍佔領的德國領土上展開搜尋工作。這些科技情報分隊分別來自海軍和陸軍,他們相互獨立,四處出擊。
然而,希特勒對科學家以及科研資料的控制十分嚴密,他下令在盟軍先頭部隊到達前,將所有科研場所、科研設備以及相關文件銷毀,科學家則尋找適當的地方隱藏起來。
1945年3月18日,美軍第一步兵師開進萊茵河西岸的波恩,波恩大學的科學家們開始匆忙銷毀他們正在試驗的新式武器的相關資料和文件。他們將這些絕密的材料撕碎,放進抽水馬桶用水沖走。可是,有一個馬桶壞掉了,碎紙片沒有被水沖走。此時,美軍的坦克已經逼近波恩大學,科學家們來不及處理這些殘留的紙片就紛紛逃離。一個負責守衛波恩大學的波蘭籍衛兵發現了馬桶中的碎紙片,他將它們全部掏出,交給了隨後到來的美軍士兵。
美國情報人員把這些碎紙片小心翼翼地晾乾,並拼接在一起,發現這是一份包含德國科研計劃摘要和科學家、高級技術人員名單及家庭地址的重要文件,它由德國研究委員會規劃局的負責人弗利茲·奧森伯格在過去的5年中精心匯編而成,價值極大,美國人稱其為「奧森伯格名單」。這份名單為美國趕在蘇聯之前找到這些科學家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戰爭期間,希特勒在德國中部的哈爾茨山區建造了一個巨大的地下兵工廠。在面臨失敗之際,他把大量科學家集中於此,改進噴氣式戰機的發動機,並准備批量生產重達13噸的V-2導彈,以做最後的頑抗。當1945年4月盟軍摧毀這個地下兵工廠時,發現其中的科學家已經逃離一空,隱藏在圖林根地區的300萬人口當中。1945年5月27日,美國駐巴黎的軍械技術情報機構指揮官霍爾格·塔夫脫接到美軍總部命令,從圖林根地區搜尋所有科學家,並將他們帶往美國。圖林根地區面積達1.6萬平方公里,要找到這些科學家猶如大海撈針,並且這一地區劃歸蘇軍佔領,一個月後蘇軍將到達這里。
然而,執行這一任務的美軍少校羅伯特·斯達弗想到了「奧森伯格名單」,他率領科技情報分隊,按照名單,開始了艱苦的尋找。在當地人的幫助下,經過一個月的努力,斯達弗找到了100多名科學家,並採取軟硬兼施的手段,迫使他們同意前往美國。最終,在蘇軍佔領這一地區前6小時,斯達弗將這些科學家轉移到了美軍佔領區。
1945年9月,在圖林根地區找到的100多名德國科學家被運到美國。此後,又有大量德國科學家和技術人員被運往美國,人數遠遠超過前往蘇聯的德國科學家。這些德國科學家在此後幾十年中推動了美國科技的進步,為將世界科學中心從德國轉移到美國作出了貢獻。特別是在核能科學研究、航天科學發展等方面,德國科學家的貢獻最大,他們使美國科技遠遠領先於世界,為確立美國全球霸權地位奠定了基礎。
❼ 二戰中德國戰敗後,為何美國和蘇聯、都瘋搶德國科學家
1945年3月,希特勒統治下的納粹德國行將崩潰,盟軍從東西兩面佔領了德國大部分領土。在最後的勝利即將來臨之際,美蘇兩國意識到,德國在科學領域有許多項目領先於其他國家,德國科學家無疑是一筆巨大的財富,誰能擁有他們,誰就會得到長遠的回報。同時,戰後兩大陣營的形成不可避免,誰佔有這筆財富,誰將在軍事斗爭中占據有利地位。
於是,在對德軍事進攻的同時,美蘇兩國間爭奪德國科學家的斗爭也悄然展開。美國政府對爭奪德國科學家異常重視,指示軍方成立了多達14個科技情報分隊,在美軍佔領的德國領土上展開搜尋工作。這些科技情報分隊分別來自海軍和陸軍,他們相互獨立,四處出擊。然而,希特勒對科學家以及科研資料的控制十分嚴密,他下令在盟軍先頭部隊到達前,將所有科研場所、科研設備以及相關文件銷毀,科學家則尋找適當的地方隱藏起來。1945年3月18日,美軍第一步兵師開進萊茵河西岸的波恩,波恩大學的科學家們開始匆忙銷毀他們正在試驗的新式武器的相關資料和文件。他們將這些絕密的材料撕碎,放進抽水馬桶用水沖走。可是,有一個馬桶壞掉了,碎紙片沒有被水沖走。此時,美軍的坦克已經逼近波恩大學,科學家們來不及處理這些殘留的紙片就紛紛逃離。一個負責守衛波恩大學的波蘭籍衛兵發現了馬桶中的碎紙片,他將它們全部掏出,交給了隨後到來的美軍士兵。美國情報人員把這些碎紙片小心翼翼地晾乾,並拼接在一起,發現這是一份包含德國科研計劃摘要和科學家、高級技術人員名單及家庭地址的重要文件,它由德國研究委員會規劃局的負責人弗利茲奧森伯格在過去的5年中精心匯編而成,價值極大,美國人稱其為「奧森伯格名單」。這份名單為美國趕在蘇聯之前找到這些科學家提供了極大的幫助。戰爭期間,希特勒在德國中部的哈爾茨山區建造了一個巨大的地下兵工廠。在面臨失敗之際,他把大量科學家集中於此,改進噴氣式戰機的發動機,並准備批量生產重達13噸的V-2導彈,以做最後的頑抗。當1945年4月盟軍摧毀這個地下兵工廠時,發現其中的科學家已經逃離一空,隱藏在圖林根地區的300***口當中。1945年5月27日,美國駐巴黎的軍械技術情報機構指揮官霍爾格塔夫脫接到美軍總部命令,從圖林根地區搜尋所有科學家,並將他們帶往美國。圖林根地區面積達1.6萬平方公里,要找到這些科學家猶如大海撈針,並且這一地區劃歸蘇軍佔領,一個月後蘇軍將到達這里。然而,執行這一任務的美軍少校羅伯特斯達弗想到了「奧森伯格名單」,他率領科技情報分隊,按照名單,開始了艱苦的尋找。在當地人的幫助下,經過一個月的努力,斯達弗找到了100多名科學家,並採取軟硬兼施的手段,迫使他們同意前往美國。最終,在蘇軍佔領這一地區前6小時,斯達弗將這些科學家轉移到了美軍佔領區。1945年9月,在圖林根地區找到的100多名德國科學家被運到美國。此後,又有大量德國科學家和技術人員被運往美國,人數遠遠超過前往蘇聯的德國科學家。這些德國科學家在此後幾十年中推動了美國科技的進步,為將世界科學中心從德國轉移到美國作出了貢獻。特別是在核能科學研究、航天科學發展等方面,德國科學家的貢獻最大,他們使美國科技遠遠領先於世界,為確立美國全球霸權地位奠定了基礎。
❽ 二戰時美蘇爭奪德國科學家,為什麼沒聽說爭奪日本科學家呢
1945年5月,德國正式宣布無條件投降。東線的蘇聯軍隊和西線以美國為首的盟軍相繼進入了柏林。憑借著率先進入柏林的優勢,蘇聯掠奪了德國大批先進的科學工業設備。而姍姍來遲的美國則開始大量吸收納粹科學人才。後來蘇軍醒悟過來,也開始拉攏工程師,剛剛平息戰火的柏林又熱鬧了起來。
3
(太平洋戰爭)
那麼,既然日本同樣有領先世界的科技,為什麼蘇聯不出手搶奪呢?
原來,蘇聯也曾努力過,只是最終日本的科學家全部被美國吸收了。
我們知道,美國在太平洋戰場上同日本纏鬥了4年,一直到1945年的原子彈爆炸才徹底結束了戰爭。在太平洋戰爭中,美軍遭到了日本人頑強抵抗。尤其是在硫磺、沖繩等島戰中,美國人可謂是損失慘重。
在日本宣布投降之後,美國軍隊便迅速佔領了日本。而蘇聯只是在日本投降前一周才進入東北趁火打劫。在日本投降三天後,才火急火燎地搶奪了北方四島。當斯大林想要更進一步,向北海道進發時,卻遭到了駐日美軍司令麥克阿瑟的嚴詞拒絕。
從當時的國際形勢來看,美蘇爭霸的苗頭已經開始初現端倪。但由於蘇聯在蘇德戰爭中遭到重創,全國損失了數千萬人口,基礎設施更是被毀壞殆盡。因此當時的蘇聯根本無力同美國爭鋒。明確認識這一點的斯大林,也不願意在短時間內和美國翻臉。
如此一來,日本的全部資源幾乎被美國盡收。就算蘇聯想要搶奪,也是有心無力。
❾ 請教大家 二戰時 德國戰敗 美國攻入德國本土帶走了大量德國科學家 美國走後蘇聯來了帶走了大部圖紙
很多網友認為2戰時德國軍工科技不如美國,最好的例子就是戰略轟炸機和原丶子彈,航母。這些德國都沒有。
其實,1戰後協約國限制了德國發展飛機,戰斗機睜隻眼閉隻眼就算了,轟炸機還是看的很嚴,德國人只好發展一些民用運輸機,這些運輸機,在戰爭時期稍加改裝就成了著名的轟炸機,比如ju88斯圖卡轟炸機。而戰略轟炸機卻不是幾年就能研製出來的。那麼大的轟炸機也不可能以民用的幌子遮蓋。所以一直到終戰德國也沒有戰略轟炸機。
至於航母,德國人有佔領的地盤上的強大的陸基空軍和兇猛的潛艇狼群保護,從來沒有認識到航母的重要性。直到末期才知道航母很重要,可是已經晚了。投降時,德國 的第一艘航母還在船台上。
德國在二戰時的軍工科技實力在美國之上。且先於美國研製原·子·彈,但是被英美精銳小部隊(那時候還不叫特種兵)和轟炸航空兵破壞了n次,德國人於是轉到本土研製原·子·彈。誰知剛有所進展時,盟軍已經打到本土來了,本土遭到戰略轟炸,甚至柏林都被炸得稀巴爛,原·子·彈的材料工廠、設施幾乎被燒為灰燼,材料來源也被截斷。
而美國人卻有天下太平的本土研製原·子·彈,而且因為一直沒有戰火,加上好多科學家都被高薪網羅到了美國,促進了美國首先研製成功原·子·彈。
德國在末期已經有了噴氣式戰斗機服役了。美國的第一架F80戰斗機在二戰結束以後才出現。49年才服役。
有網友說p51戰斗機是二戰中最好的戰斗機,曾擊落過德國的噴氣式,但是那是在德國噴氣式戰斗機在機場上沒起飛時被突然到來的P51摧毀的。美國人自己都認為p51和速度快機動性好的德國噴氣式戰斗機沒得比,認為「1架至少比得上我們三架野馬式」。(除了噴氣式以外,蘇聯的拉7、拉9、拉11也全面超過了P51)
德國先於美國造出了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v1、v2,造出了地空導彈「萊茵女兒」,造出了「小紅帽」反坦克導彈,造出「超級秘密」密碼機、造出第一部戰斗機裝載的對空雷達,造出了k1空空導彈,研製出自導魚雷、研製出潛射火箭、無線電制導炸丶彈。研製出無人機...
雖然德國技術先進,但是德國軍工相比美蘇而言,規模太小了,剛開始閃電戰把蘇聯打懵了,等蘇聯緩過勁來,開動戰爭機器,德國就開始吃不住勁了。更別說美國英國當時和蘇聯都是一夥的,一個蘇聯都難以對付,又來了同樣難對付的英美。以飛機為例,德國的噴氣式當然比盟軍的螺旋槳先進,但是每次出動,盟軍少則幾百,多則上千,而德軍只能幾架、幾十架噴氣式,這有的比嗎?一隻猛虎遇見100頭惡~狼,誰贏?
德國失敗時,美國和蘇聯搶走了大量的科技專家和裝備,後來在戰後蘇美才有的這些武器。
❿ 二戰前後,美蘇爭相爭奪德國科學家,為何沒聽說爭奪日本科學家
二戰時期,由於德國納粹上台以後推行的種族屠殺行動,導致數百萬猶太人被迫逃亡。這些大量出逃的猶太人,其中不乏一些頂尖的科技人才。
當時美蘇兩國在二戰期間,為了爭奪這些飽受迫害的德國科學家,美國各個軍種成立了專門搶奪這些科學家的特殊部隊,蘇聯也不甘其後,他們的總參謀部情報局,與當時的人民委員會聯合行動,與美國進行了一場有組織的搶奪人才大戰。
1945年,希特勒自殺德國投降之後,美國、蘇聯、英國、法國等戰勝國更是掀起了瓜分德國科技成果的狂潮,這其中就包括對德國科學家的爭奪。二戰後,美蘇爭霸期間美國與蘇聯之間層出不窮的科技成果,其中相當一部分也有德國科學家的貢獻。
為何美蘇兩國如此看重德國科學家,反而忽視了同為二戰元兇的日本科學家的存在呢?
日本毫無人性的特殊部隊
其實,雖然日本二戰時期科技水平並不算先進,更遠無法與美國、蘇聯、英國等當時的世界一流強國相比,但是日本在某些領域,還是在世界名列前茅的,日本科學家也並非毫無爭奪價值,這些日本人和日本的成果,美國人也並沒有手軟。
日本科學家在生化技術、醫學領域等方面,確實已經走在了國際前沿,至於原因,卻並非日本人在這一領域天賦異稟,而是因為他們曾經成立過臭名昭著的731等部隊。因此,雖然這批日本人在中國犯下了罄竹難書的罪行,可是美國卻格外包庇這些科學家。
當時做活體實驗的這些日本人,因為手中掌握著大量數據和科研成果,他們都在美國的號召下移民,甚至避免了他們在二戰結束之後被起訴。這些人雖然是穿著白大褂的科學家,也曾是奪去無數無辜中國人性命的殺人兇手,卻在美國的掩護下成為了醫生、教授,甚至還能夠安心頤養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