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為什麼德國沒有隱形飛機

為什麼德國沒有隱形飛機

發布時間:2022-05-19 21:37:09

㈠ 二戰德國飛機什麼時候研製

我對於空軍並不了解,呵呵,也許我內心恐懼天空吧。一般飛機壞了,那就離死不遠了。如果德國在發展10年,現在全世界都得大喊「HI,希特勒」了。德軍的素質和武器太強大了,盟軍的武器在德軍面前像乞丐。二戰贏的太不易了。我還是喜歡坦克,起碼死了的時候,還有忠實的坦克當金屬棺材。

盡我所能。

在你看過以下的資料後,不要吃驚,德國人早在二戰的時候就已經想好現在最先進的戰機,包括現在美軍的武器戰機坦克,可以說全世界大部分武器的型號的最原型都是德國研究出來的。甚至連太空武器都設想好了,可以說,在德軍面前真是用屍體去阻擋德軍的鐵蹄。看看歐盟除了德國那些國家哪種武器的型號流傳至今,即使有,也不實用,可想智力水平如何。現在的美軍科幻戰機魚鷹的原型也是德國人研製出來的。不要認為現在的科技多麼強大,實際上有一個國家早在70年前,就已經規劃,試驗成功了。這個國家太恐怖了。

He162「火蜥蜴」的改良型

它的原型He162A戰後曾被試飛過的盟軍飛行員大加贊譽,認為He162A外型嬌小,性能極佳,是當時最優秀的輕型戰斗機。如果它能成為Me262的輔助機種並大量生產的話,德國空軍確有可能奪回德國本土上空的制空權。

He162改良型採用了新穎的前掠翼構形和V形尾翼,其性能是更加出色。(其前方和側方視野也比盟軍戰機更好)

He162「火蜥蜴」的改良型在設計之初有幾種構型,最後敲定的還是前掠翼和方案,採用前掠翼雖也和Ju287前掠翼轟炸機一樣可能是出於機體配置,卻也意想不到的得到了前掠翼所帶來的出色機動性能(前掠翼在高速下的氣動彈性發散問題在He162這種高亞音速飛機上還不明顯)。加上機體輕巧,其機動性能頗為出色。

具體時間無從考證,德軍毀壞了資料,只有幾個試驗品還在。

ArProjektII夜間戰斗機1945年研製

阿拉多公司在1945年提出的ArProjektII夜間戰斗機方案,它的布局比起當時其它德國戰機略顯保守,但在當時卻也遠超它國水準,也有很大實現的可能。

ArProjektII擁有4門MK10830毫米主炮,火力十分強大,但是過大的機體也降低了它的機動性,不適合在白天與輕巧靈活的盟軍單發戰斗機格鬥,是一種專職的夜間戰斗機。

不過藉助先進的後掠翼構形和噴氣動力,ArProjektII在夜戰中可以輕松對付笨重的盟軍轟炸機,就算是遇上了護航的盟軍蚊式和P61夜間戰斗機,它也將仍占上風。

ArProjektII性能參數

機長17.3米

翼展14.98米

武器4門MK10830毫米機炮

速度750千米/小時

ArProjektII採用後掠翼翼吊式發動機的常規氣動布局,我們將在7年後也就是1952年美國道格拉斯公司開發的A3D「空中戰士」海軍艦載噴氣轟炸機身上再次看到同樣的氣動布局。(順帶說一句,A3D可是個老兵,在航母上從50年代初一直待到了80年代,參加過越戰,它也是美國海軍早期核攻擊轟炸機的主力之一)。

Go229戰機圖片資料毀壞,無法知道研製時間,只有樣品大概45年研製吧

幻影2000隻不過是抄襲德國人而已

Go229有著前衛的外形,其身上可以看到後世B2轟炸機的身影(其實這兩者都用相同的撓流片控製法控制方向),可當你知道這架飛機早在60年前就以成功升空,只能讓人感到震憾。

藉助飛翼帶來的出色氣動性能航程載彈量升限以及噴氣動力所賦予的高速度使Go229幾乎有可能清空德國天空的敵機,無奈敵人早以兵臨城下。

Go229共有V1V2V3V4V6共5架原形機,V1和V2號機都進行過成功試飛,不過後來V2號機在試飛中因發動機問題而墜毀,就在新的V3號機將要升空時,美軍殺到了工廠。除了原型機,當時,德國人其實還生產好了足以造出20架量產型Go229A0的零件。

Go229飛行速度高達997千米/小時,實用升限更達驚人的16000米,作戰航程也遠達1900千米。這樣出色的性能不僅遠超盟軍當時的一線主力戰機P-51野馬和噴火,就連英美的初代噴氣戰機P-80和流星也不是Go229的對手。

值得一提的是,Go229獨特的外型和木質結構也使其具有一定的隱形特性,試飛時曾讓地面雷達失去信號。看來它還是人類航空史上歪打正著的第一架准隱形飛機。

Go229「蝙蝠」的性能參數

機長7.47米

翼展16.8米

機高2.81米

重量空重4800千克全重9800千克

速度最高時速997千米/高度12000米巡航時速632千米

升限16000米

作戰范圍1900千米

Ta183戰機有實驗機型,資料保密,不公布,對外稱毀壞。已經可以作戰,可惜沒燃料了。

自1942年一項擬將老舊的Fw190戰斗機改裝為噴氣戰機的嘗示失敗後,福克。武爾夫公司的天才設計師譚克博士的設計部門立刻開始了一項的基礎研究,體現了當時最先進的的技術發展水平,這項研究有兩個方案,核心都是圍著兩個小尺寸單發重裝甲噴氣戰斗機項目。其中一個發展成為我們上面提到的He162「火蜥蜴」,而另一個就是現在所說的Ta183。

項目自1943年出現該系列的第一個方案,但並不十分理想,直到1944年1月第5版設計中譚克博士放棄了走傳統氣動道路,他設計了一個具有大後掠薄型機翼以及帶有後掠的平尾的型尾翼的飛機方案,Ta183的基礎已經在圖紙上出現了。

為了穩妥比較,在第5方案後有推出了與同期英國德哈維蘭DH100」吸血鬼「噴氣機類似的第6和第7方案,不過皆不敵第5方案而遭廢棄(這件事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同為噴氣先驅的英國,在先進噴氣機的氣動布局開發上還比不上德國,就更不要說當時的美蘇了)

第5方案在44年被正式命名為Ta183,到戰爭結速時它已經是個很有希望的機型了,缺乏的僅僅只是時間。

Ta183採用的大後掠薄型機翼以及帶有後掠的平尾的型尾翼的氣動構形,這與航空史上的另一名機——在朝鮮戰爭中開創「米格走廊」奇跡的蘇聯米格15戰斗機十分相似。其實,正是這架飛機影響了戰後蘇聯的噴氣機發展!!Ta183可稱得上是米格15的「老師」。(其實,朝鮮空戰的另一主角美國F-86身上也可以看到另一款德國戰機MeP.1101的影子)

不過,在德國人超前思維的指引下,還可以在翼下裝備4枚X-4空空導彈,這也是它與米格15的最大不同。就對B29一類重型轟炸機的攻擊來說,這顯得更安全也有效。(X-4空空導彈在二戰空戰中共擊落英國「蘭開斯特」和「哈利法克斯」重型轟炸機7架,「蚊」式戰斗轟炸機3架,美國B17重型轟炸機4架以及A20中型轟炸機3架。當時的盟軍未聽說過空空導彈,以為自己的飛機是被火箭彈擊落)

(補充一點,我在6樓中所提到的那架與He162「火蜥蜴」的改良型類似的前掠翼轟炸機是德國容克斯公司開發的世界上首架前掠翼噴氣轟炸機Ju287)

Ta183如果能加入戰場,這對盟軍來說可不是一件好事,僅從技術上,它已稱的上是50年代的戰機,是劃時代的產物,盟軍就是出動B29代替B17隻怕也是損失慘重,至於它們的護航機P51野馬和後來的初代噴氣機P80,看看它們50年代在朝鮮空戰中的遭糕表現,就知道它們在面對Ta183這樣的超前機種時已是自身難保,哪還顧得上轟炸機??除非F-86「佩刀」能提前5年出現,不過F-86它自己本身就是吸收德國先進航空技術後的產物,這是根本不可能的。

Ta183不過也有初期輕型噴氣機所固有的「腿短」缺點。盟軍戰機又要像對Me262一樣去機場上空碰碰運氣了。

Ta183「烏鴉」性能參數

機長9.2米

翼展10米

速度962千米/小時

MeP.1101飛機1944年7月5日

德國航空部向各大飛機公司發出了關於新型戰斗機指標的226/II方案,這次竟標旨在開發出一種性能超越早期Me262的高性能噴氣戰斗機,梅塞施米特公司拿出的竟標方案就是我們下面將要談到的MeP.1101。

1944年7月24日,MeP.1101的第一份方案誕生了,不過此時的飛機設計還不是十分理想,繼續修改的結果就是1944年8月30日推出的第二份方案,此方案比起第一方案有了很大的進步,不過梅塞施米特公司仍認為有繼續改進的必要,最後確定的是裝有一部Lorin噴氣發動機的MeP.1101L方案。

MeP.1101最終方案確定後,梅塞施米特公司於1944年11月10日開始把圖紙上的設計變為現實,1944年12月4日,飛機選材工作開始展開,這樣到了1945年4月29日,原型機已完成了80%的工作量。MeP.1101原定於1945年6月開始第一次試飛,不過德國的投降永遠中斷了它翱翔天空的夢想。

MeP.1101的外形布局已有50年代戰斗機的特點,同Ta183一樣也是一架劃時代的戰機。德國戰敗後,美國人將MeP.1101殘破的機體運回國內,以它為基礎開發出了自己的X-5試驗機,X-5在美國噴氣機早期開發的探索時代所獲取的大量寶貴數據,對美國後來的噴氣機開發頗有收益。我們將能從50年代朝鮮上空號稱「米格殺手」的F-86「佩刀」身上還能依稀看到MeP.1101模糊的身影。

值得一提的是,MeP.1101的機翼可在地面進行機翼後掠角的調結,共有35度40度45度這3種後掠角可以選擇,雖說梅塞施米特公司這么做只是為了確定飛機的最佳後掠角。不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MeP.1101也算得上是最早的可變後掠翼飛機了。(注意:MeP.1101的後繼型號MeP.1102將可以在空中實現機翼變動,如能問世,它將成為人類航空史上真正的首架可變後掠翼飛機)

MeP.1101同Ta183一樣也是一架劃時代的戰機。同時代的盟軍沒有任何戰機能與其比翼,不過隨著德國的戰敗,MeP.1101和Ta183這兩種當時最為強悍的戰機都無法投入戰場,給後世的軍武迷們留下了太多的遺憾。

不過就在5年之後,分別擁有MeP.1101和Ta183血統的美蘇兩國最強戰機F-86和米格15在遠東的天空上展開了人類歷史上的首次噴氣機大空戰。兩者的表現都極為優異,看著自己的後輩能有如此出色的表現,MeP.1101和Ta183這對噴氣戰斗機的先驅也無憾了。

JuEF132飛機1945年研製成功具體時間不知道資料毀壞

JuEF132的外型在當時看來相當前衛,其發動機布局與英國50年代的3V轟炸機(勇士勝利者火神)相類似,而JuEF132的整機外型也有蘇軍50年代的圖16轟炸機的影子(其實該機的設計人員全被蘇軍擄走,對蘇聯早期噴氣機的開發,這批德國人不無益助)

和同時代的德國噴氣戰斗機一樣,德國人的超前思維使JuEF132可以使用各種空對地對海制導武器對敵人進行精確攻擊,這也是同時代盟國轟炸機所不具備的優異性能。

JuEF132是一架劃時代的轟炸機,與它同級的美國B47和蘇聯圖16轟炸機在吸收了大量德國技術的情況下都要等到50年代初期才會出現。JuEF132不愧為世界後掠翼噴氣轟炸機的先驅。

JuEF132性能參數

機長30.8米

翼展32.4米

機高8.4米

起飛重量65000千克

最高速度930千米/小時

巡航速度850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10300米

航程3500千米

DBProject"F"高速巡航導彈1940年研製

DBProject"F"高速巡航導彈的全貌,與舊式V1飛彈不同,它採用了後掠主翼,使其速度超過1000千米/小時,這種高速是當時的盟軍所無法攔截的。飛行員的駕駛艙就在導彈的垂尾下,又小又狹窄,還要忍受發動機的巨大噪音和振動,待在裡面可是一件很不好受的事情。

其實採用人控飛彈也是無奈的事情,當時的制導技術根本無法使早期的巡航和彈道導彈達到較高的命中精度,只有出此下策了,這種現像,我們還將在後面要講到的V2彈道導彈的後繼者A9/A10洲際彈道導彈的身上再次看到。

請大家注意的是,DBProject"F"高速巡航導彈雖是人控飛彈,但它與日本人的自殺飛機是不同的。與日本人將飛機座艙焊死不同,DBProject"F"上的飛行員在瞄準目標後還是可以自由脫離飛彈,不過在超過1000千米的高速下,這么做幾乎是不可能的!!

最後,雖說德國人不喜歡將自己先進的高速巡航導彈與日本人野蠻的自殺飛機混為一類,但技術條件的限制使這種先進的武器還是成為了一種自殺武器。這對人力資源日漸饋乏的德國來說顯然是不可取的。

由於當時德國人力資源日漸饋乏,如果DBProject"F"高速巡航導彈能夠真正大規模用於實戰,那它還是會回到V1飛彈的常規制導方式上去的,雖說命中精度差了很多,但DBProject"F"的高速使它可以輕易刺穿盟軍防空網,這樣到達目標上空的導彈數量將是V1飛彈的幾倍!!這就已經足夠了。

DBProject"F"高速巡航導彈性能參數

機長12.96米

翼展9米

速度1050千米/小時

彈頭重量3000千克

Unnamed戰機1944年

當大家第一眼看到下面這張類似定格的圖片時,是否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是什麼飛機呢?A-10?!不是,其實它可是比A-10攻擊機「早生」30年的異國前輩。

1944年,為了應付日益強大的盟軍特別是蘇軍強大的裝甲洪流對德國本土的威脅,德國開始了新一代對地攻擊機的研製,名為"Unnamed"的新型對地攻擊機是為了接替老舊的亨克爾Hs129攻擊機,設計思想就是利用強大的火力和自身厚重的防護裝甲在低空獵殺敵軍坦克(這一點與後世A-10攻擊機的作戰設想完全一致),"Unnamed"的外形也許不像其它一些德軍末日戰機那樣前衛,可卻是極為適合低空攻擊這種風險極大的任務(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德國航空設計師們在該機身上投下的苦心和努力)。可惜朝聞夕死,一切都晚了。

"Unnamed"擁有對地攻擊機必備的厚重裝甲,其擁有的「開罐」利器也十分不錯,其標准反坦克兵裝為Mk10330毫米長身管機炮(性能優於Me262上的MK108),也可以換裝更大的足以擊毀蘇軍新式重型坦克的50毫米以上火炮和各種反坦克火箭和炸彈,如能問世,它將是當之無愧的最強對地攻擊機(怕是沒有什麼盟軍坦克能躲過它的「鷹爪」)

"Unnamed"攻擊機性能參數

機長11.85米

翼展14.6米

機高3.85米

WeserflugP.1003/1傾轉旋翼機圖片有實驗機型以經勉強成功具體資料不詳

迎著漫天的風沙,兩架奇怪的飛機正在眼前拔地而起。眼熟吧,不過你可別把它們當成了如今在電視上大出風頭的美國「魚鷹」V-22傾轉旋翼機。它可是真正的「魚鷹」前世——德國二戰末期開發中的WeserflugP.1003/1傾轉旋翼機,其時間比1989年首飛的「魚鷹」要早了將近45年!!!(其實美國最早的傾轉旋翼機並不是V-22,而是貝爾公司於70年代中期製造的貝爾301/XV-15傾轉旋翼試驗機,不過就算如此,他們仍然要比德國人晚了30年)

德國和當年的美國一道同為現代直升機的先驅,德美兩國在二戰中都分別研發出了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可實用直升機。不過思維超前的德國人並不滿足於此,他們早於1938年就開始了更新一代高性能垂直起落飛機的研製。為了同時兼有直升機的垂直升空能力和普通固定翼飛機的高速性能,德國人選擇了傾轉旋翼機這種極為前衛的理念,並據此用於開發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架WeserflugP.1003/1傾轉旋翼機。

WeserflugP.1003/1傾轉旋翼機研發難度很大,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種極為超前的飛機已超過了當時人類的實際科技能力,極為先進的WeserflugP.1003/1最終也隨著二戰的結束而塵封於歷史。

WeserflugP.1003/1傾轉旋翼機的設計思想與半個世紀後的V-22「魚鷹」完全一致,與我們前面所看過的那架有「元祖A-10」之稱的容克斯"Unnamed"新型對地攻擊機一樣,WeserflugP.1003/1無疑也是一架超時代的先進機種。

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傾轉旋翼機將是未來戰爭的主力機種之一,代表了未來的發展方向。聯想到德國科技人員竟然早在60年前就有如此遠見,不得不使我們對當時德國科技人員的智慧深感敬佩。

拋開戰爭的浩劫,看到閃閃發光的WeserflugP.1003/1在空中飛翔,這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可是,這在當時是難以實現的。

傾轉旋翼機的主要特點就是兼有直升機和固定翼飛機兩者的共同優點,但也正是這點,它的研發難度要大大高於直升機和普通固定翼飛機。這種飛機的機翼轉動部位結構比較復雜,而在飛機起降的飛行狀態的轉換階段的機體控制則更不容易,今天配有先進飛控系統的V-22「魚鷹」尚且屢屢墜毀而不能大量投產,放在科技水平遠不如今天的60年前,那就更難了。

雖然德國科技人員的超前思維受限於當時的技術水平而難以實現。不過他們這種在科技上勇於創新的精神則受到了後人的一致肯定。人類的發展離不開創新,所有在科學探索上勇於創新的人們,都將受到後人的尊敬。

在之後介紹的德國秘密武器身上,我們還將看到德國科技人員不拘一格,勇於創新的探索精神,當人們最後看到德國末日武器的最高成就時,除了驚訝,還是驚訝.........

WeserflugP.1003/1性能參數

機長8.3米

翼展11.0米

機高3.1米

機寬1.15米

推進器直徑4.0米

最高速度650千米/小時

Hs129攻擊機Ju87斯圖卡攻擊機Ju88多用途飛機Ar234Blitze"閃電"噴氣式轟炸機BVP188轟炸機Do17中型轟炸機Do217中型轟炸機Do317高空轟炸機Fw191中型轟炸機He111中型轟炸機He115魚雷轟炸機/偵察機He274高空轟炸機Hs132噴氣式俯沖轟炸機Ju188偵察/轟炸機Ju288轟炸機Ju388轟炸機/偵察機/夜間戰斗機Ju488遠程重型轟炸機Ju86轟炸機/高空偵察機Me264重型轟炸機Ar240偵察/戰斗機Ba349蝮蛇火箭動力戰斗機Bf109戰斗機Bf110重型戰斗機/戰斗轟炸機/夜間戰斗機Do335Pfeil(Arrow箭)戰斗機EF126微型戰斗機Fw190戰斗機FwTa152/FwTa153戰斗機Go229噴氣式戰斗機He219(Owl梟)夜間戰斗機He280噴氣式戰斗機Ju388轟炸機/偵察機/夜間戰斗機Me163Komet(comet彗星)火箭動力戰斗機Me210重型戰斗機Me262噴氣式戰斗機Me263火箭動力戰斗機Me410Hornisse(Hornet大黃蜂)重型戰斗機/夜間戰斗機Ta154戰斗機

德國是一個謎,大多數資料都被銷毀,我只能提供型號了,不並不精通空軍史。

太多了,我換號了給分的話給officer61德國飛機型號太多了,不是美國豬,和俄國本狗熊能比的

㈡ 隱形飛機的發展歷史

隱形飛機從最早的美國20世紀60年代的TR-1型飛機,發展到20世紀90年代的F-117「夜鷹」隱形戰斗機、F-22型先進戰術戰斗機和A-12「復仇者」海軍艦載隱形攻擊機等,隱形和反隱形的不斷較量將使未來飛機的結構設計和性能進一步優化。
反隱形飛機中的蘇-37,是蘇-27的改進型,是一種具有矢量推進器的超機動戰斗機。蘇-37的試驗機(內部編號T10M-11)是從蘇-35的原型機發展而來。擁有超強的雷達掃描系統,據說可以發現隱形飛機。
用雷達尋找飛機有點像在黑夜裡用手電筒找人。這個人如果想要不被找到,有三個方法:第一,穿上反射光波能力較差的衣服,比如粗糙的黑布衣服;第二,把身體變得透明;第三,他可以躲在一面和地面呈一定角度的大鏡子後面,鏡子把手電筒的光反射到「天上」去,拿手電筒的人就看不到了。
飛機要躲避雷達的探測,也主要有三種方法,第一,採用反射雷達波較少的材料塗在飛機的表面。第二,可以採用「透波材料」,也就是對雷達波「透明」的材料。不過飛機的發動機和電子設備不可能用透波材料製作,所以在隱形飛機上透波材料只能用在個別的部位。第三種方法就是躲在「傾斜的鏡子」下面,飛機通過特定的外形設計,可以讓多數雷達波反射不到雷達接收機的位置。
2008年3月11日,美國空軍宣布,F-117A隱形戰斗機將於全部退役,這標志著世界上第一型實用化的隱形戰斗機將退出歷史舞台。然而F-117A的退隱卻反襯出戰斗機隱形化時代大幕的揭開。
F-117A戰斗機研製於20世紀70年代。自20世紀50年代之後,美國一直力圖找到一種有效的手段,突破蘇聯嚴密的防空網。在先後嘗試了「高空」和「高速」兩種手段後,美國發現,採用傳統的常規手段,難以突破蘇聯以截擊機、防空導彈和高炮聯合組成的防空網。一些研究人員提出,應當研製一種具有不被雷達發現功能的隱形飛機,在戰時首先攻擊蘇聯防空網的核心部門——如雷達、指揮中心等,為傳統的轟炸機打開大門。在這種情況下,F-117應運而生。
1978年,洛克希德公司開始研製該型飛機,1981年,該機首飛成功,1983年正式服役。洛克希德公司共生產了59架該型飛機,總耗資約66億美元,單機價格約為1億美元略多。
也有人指出,二戰德國的ho229才是最早的隱形飛機,但是因為當年的設計圖紙下落不明,唯一的原型機也在美國,所以無法確認。 由於正值「冷戰」高峰,F-117服役後一直保持其神秘感,可以說是美軍當時的「殺手鐧」武器。直到東西方局勢緩和,東歐發生巨變,美國才首次亮出這一法寶。1989年12月,在美國入侵巴拿馬的行動中,兩架F-117向巴軍營地投擲了激光制導炸彈,這種「殺雞用牛刀」的做法,主要是為了測試F-117在實戰中的表現。
而1991年的海灣戰爭成為F-117的「成名演出」。此戰中,F-117不僅擔任了打擊巴格達市區目標的任務,且多次負責摧毀伊軍防空雷達和指揮中心等重要目標。據稱其承擔了戰爭中美國空軍攻擊目標總數的40%,總計出擊達1271次,無一受損。事實證明,F-117基本滿足了其設計需求,最適合攻擊中等技術水平、中低訓練水平、缺乏高技術防空裝備和組織體系的對手。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由於雷達技術的發展,以及早期隱形技術的局限性,在20世紀90年代信息化技術和電子技術高度發展的情況下,F-117逐漸顯出老態。
1999年,在科索沃戰爭中,一架F-117被南斯拉夫軍隊以老式低空導彈擊落,另有不確定數量的被擊傷記錄。這一情況說明,F-117已不適合再用來突破有較高技術和訓練水平的防空網。
2001年「9·11」事件以後,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行動逐漸成為美軍作戰重心。當對手甚至沒有雷達時,再用F-117攻擊沙漠里的帳篷,既不比常規飛機經濟,也不比常規飛機有效。此時的F-117面臨十分尷尬的境地——既不適合承擔日常的低風險任務,又因潛在對手的進步而不適合執行高風險的攻擊任務。隨著戰爭擠占裝備費情況日益嚴重,美國空軍裁減部隊的斧子必然砍向這型「高不成低不就」的裝備。至此,這種世界上第一型投入實戰的隱形飛機的謝幕已成必然。
在F-117之後,隱形飛機家族已經「後繼有人」,但尚未「枝繁葉茂」。
推出F-117之後,美國先後於上世紀90年代和本世紀初推出了F22和F35兩型隱形戰斗機,以及B-2隱形轟炸機。其中,F22最早在戰斗機(F-117嚴格說來是一型攻擊機)上實現了「超低可探測性」,其碩大的身軀在雷達顯示屏上僅僅體現與一隻小鳥相仿的雷達散射截面積。但是,F22的單價過高,已接近2億美元,即使是美國人也難以承受。為此,美國在低成本的考慮下,又發展了後繼的F35型戰斗機。這種戰斗機可以認為是一種縮小版的F22,但是由於它充分吸收了信息技術發展的成果,所以更加「聰明」,更加人性化,美國空軍要求采購的F22為300餘架,而F35將既由美國軍隊使用,又出口給美國的各個盟國,因此其最終采購數量可能達到數千架。
另外,戰斗機已經進入了第四代(按照俄羅斯標准和美國新標准為第五代),在第四代戰斗機的要求中,「隱形性能」是一項基本要求。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服役的第四代戰斗機,公認的僅有F22一型,在試飛的新型號中,也僅有F35能夠滿足要求。在未來戰爭中,F22與F35將形成高低搭配的格局,F22可能扮演「揣門者」的角色,負責打擊對手的高性能戰斗機和防空系統。而F35將執行大量日常的空中作戰或對地攻擊任務。
至於B-2轟炸機,其實也將逐漸面臨F-117的境遇,畢竟其研製時代也較早,性能將逐漸落伍,特別是其過於脆弱和「嬌氣」,不僅不易維護,而且在被發現時還缺乏合格的自衛能力。因此,再過一段時間後,隨著雷達技術的發展,該型飛機很可能將被用於攻擊一些低防護的目標,不再從事過高風險的活動。

㈢ 隱形飛機最早出現在哪個國家

所謂的隱形飛機是指:在飛機研製過程中設法降低其可探測性,使之不易被敵方發現、跟蹤和攻擊的專門技術。簡言之,隱身就是使敵方的各種探測系統(如雷達等)發現不了己方的飛機,無法實施攔截和攻擊。
1944年,德國在元首的示意下就研製出了最早的隱形戰機,BF109K4。
而現在在隱形飛機領域做到最好的無疑是美國。
隱形飛機從最早的美國20世紀60年代的TR-1型飛機,發展到20世紀90年代的F-117「夜鷹」隱形戰斗機、F-22型先進戰術戰斗機和A-12「復仇者」海軍艦載隱形攻擊機等。

㈣ 隱形飛機的概念是誰發明的

最早的隱身戰機或者說隱身戰機的概念來自於二戰時期的納粹德國
Go229 樓主可以去網路搜一下 美國人總說中國是山寨之王 可是你只要仔細了解一下二戰末期德國的軍事裝備和二戰後美國的軍事裝備就知道到底誰是山寨之王了
這架1945預計要投產的戰斗轟炸機就是美國B2轟炸機的原型機 或者至少也是受到Go229極大的影響 這架飛機當時就採用了飛翼式的造型(無垂尾無水平尾翼翼身融合) 即使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這種氣動布局也是很先進的 而且當時這架飛機就考慮到了雷達隱身 首先是這種飛翼式的外形很有利於隱身 其次大量採用非金屬的材料 而且上面還有特殊的類似現在隱身塗層的塗料 使這架飛機在當時試飛時能在雷達中隱身
這架飛機的表現很被看好 不過很可惜它誕生時納粹德國已經走向滅亡 後來連工廠帶原型機都被美國接收了

㈤ 隱身飛機真的看不到嗎為什麼它比普通飛機外形奇特

隱身飛機並不是真的看不見,而是雷達很難偵測到。因此隱身飛機需要應用大量低可偵測技術,這是通過特殊設計、表面材質和裝置、降低物體被偵測到的機會或縮短被偵測距離的科技。於是我們看到了鑽石構面的飛機外形。因為這種技術基本應用在軍事用途,它又被稱為隱身戰斗機。



隱身戰機並不是不可見,或者雷達完全偵測不到,而是傳統雷達難以探測到目標。例如盡量減少飛機的雷達橫截面、減少反射信號、改變反射信號方向、降低自身散發的信號和阻礙信號效率。於是我們看到了稜角分明的隱身飛機外型。由於隱身飛機的技術門檻相當高,具備隱身飛機的國家屈指可數。

㈥ 隱形飛機

隱形對於一般人來說都不陌生,雖然這些說法大多數來自小說和神話,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也不乏隱形的例子。比如說變色龍就能夠通過改變自己的顏色來進行隱形。人們通過研究仿生學,並且應用了最新的技術和材料,終於在龐大的飛機上也實現了隱形。

從原理上來說,隱形飛機的隱形並不是讓我們的肉眼都看不到,它的目的是讓雷達無法偵察到飛機的存在。隱形飛機在現階段能夠盡量減少或者消除雷達接收到的有用信號,雖然是最為秘密的軍事機密之一,隱形技術已經受到了全世界的極大關注。

讓我們看看隱形飛機在設計上遵循的規律。隱形飛機最重要的兩種技術是形狀和材料。首先,隱形飛機的外形上避免使用大而垂直的垂直面,最好採用凹面,這樣可以使散射的信號偏離力圖接收它的雷達。例如,SR-71「黑鳥」飛機和B-1隱形轟炸機採用的彎曲機
F-117A隱形戰機
身;貝爾AH-1s「眼鏡蛇」直升機最先採用的扁平座艙蓋;在海灣戰爭中發揮重要的F-117A「大趨勢」隱形戰斗機採用的多面體技術;美國波音F-111實驗機上的任務自適應機翼等。這些飛機的造型之所以較一般飛機古怪,就是因為特種的形狀能夠完成不同的反射功能。

其次,隱形飛機採用非金屬材料或者雷達吸波材料,吸收掉而不是反射掉來自雷達的能量。雷達吸波材料分兩大類,一類是諧振型,一類是寬頻帶型。其中諧振型雷達吸波材料是為了某一頻率而設計的、以磁性材料為基礎、能把相消干涉和衰減結合起來的吸波材料。寬頻帶雷達吸波材料通常通過把碳-耗能塑料材料加到聚氨酯泡沫之類的基體中製成,它在一個相當寬的頻率范圍內保持有效性。把雷達吸波材料與雷達能量可以透過的剛性物質相結合,形成雷達吸波結構材料,這種材料還屬於保密的吸波材料之一。運用最新的材料,隱形飛機在雷達上反射的能量幾乎能夠做到和一隻麻雀的反射能量相同,僅僅通過雷達就想分辨出隱形飛機是非常困難的。

B-2隱型轟炸機
另外,應盡量減少機身的強反射點或者說是「亮點」、發動機的雜訊以及機體本身的熱輻射等,因為這些方面的存在也容易「出賣」飛機的存在。例如,SR-71黑鳥飛機就採用閉合迴路冷卻系統,把機身的熱傳給燃油,或把熱在大氣不能充分傳導的頻率下散發掉。

隱形飛機在現代戰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例如,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美軍派出了42架F-117A隱形戰斗機,出動1300餘架次,投彈約2000噸,在僅佔2%架次的戰斗中去攻擊了40%的重要戰略目標,自身沒有受到任何損失。隨著材料技術和更新的技術的出現,隱形飛機的隱形能力會越來越強,在未來戰爭中的作用會越來越突出。

有隱形就有反隱形,隨著對隱形技術的不斷了解,各個國家同時也在不斷尋求反隱形的技術。雖然隱形飛機的材料和形狀十分巧妙,但是還是不可避免地在雷達上會留下一點痕跡。而且,隱形飛機為了隱形,犧牲了另外的一些技術性能,比如F-117A這種先進的戰機的速度就遠遠低於普通的戰機,而且飛行高度甚至在肉眼觀察范圍之內,這樣地面發現成為了這種隱形戰機的敵人,而且已經有通過地面火炮成功擊落F-117A的戰例。

目前,隱形飛機從最早的美國20世紀60年代的TR-1型飛機,發展到20世紀90年代的F-117「夜鷹」隱形戰斗機、F-22型先進戰術戰斗機和A-12「復仇者」海軍艦載隱形攻擊機等,隱形和反隱形的不斷較量將使未來飛機的結構設計和性能進一步優化。
http://academy2003.cpst.net.cn/popul/guard/manys/artic/20522093503.html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歷經40餘年的努力,有源電子掃描陣(AESA),通常也稱為有源相控陣技術,終於在機載雷達上取得了成功的應用。

國際在線報道:美國國防部國防科學委員會主席的一份關於發展美國軍用機雷達的建議報告中特別強調了有源相控陣技術可以極大地擴展雷達的功能和提高雷達的性能, 21世紀美國的戰斗機雷達、預警與監視飛機的雷達都應是AESA體制的。事實上,除了F-22和F-35等新一代戰機都毫無例外地裝備AESA雷達外,美國對第三代現役戰斗機、轟炸機、預警和監視飛機的AESA改進都已列入計劃,並得到了相應的財政支持。業內一種普遍的觀點認為:從現在起再過十年,不掌握AESA雷達製造能力的廠商將沒有立足之地。除美國之外,俄國、法國、德國、荷蘭、瑞典、英國、以色列等西方國家也正在這一技術領域進行廣泛的合作開發和大量的資金投入。

近50多年來,機載雷達不斷注入新的技術成果,性能大幅度提高。新技術是提高雷達探測能力的原動力。在單脈沖跟蹤體制未獲使用前,圓錐掃描體制的雷達很難對付敵方施放的角度欺騙干擾;沒有相參體制的脈沖多普勒雷達,就無法對付借著強大的地雜波掩護的低空入侵的飛機和導彈;沒有頻率捷變體制的雷達,就很難同現代戰爭中廣泛採用的各種雜波干擾相抗衡。相控陣技術是近年來正在發展的新技術,它比單脈沖、脈沖多普勒等任何一種技術對雷達發展所帶來的影響都要深刻和廣泛。進入上世紀80年代,機載相控陣雷達才初獲應用。先進的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是近期,即本世紀初才進入服役。AESA的成功應用是對傳統機載雷達的一次革命,她極大地擴展了雷達的應用領域和提高了雷達的工作性能,進而提高和豐富了作戰飛機執行任務的能力和作戰模式。

採用AESA技術的機載雷達將會至少在以下方面實現巨大的性能突破:

·雷達作用距離大幅度增長:由於AESA雷達T/R模塊中的射頻功率放大器(HPA)同天線輻射器緊密相連,而接收信號幾乎直接耦合到各T/R模塊內的射頻低雜訊放大器(LNA),這就有效地避免了干擾和雜訊疊加到有用信號上去,使得加到處理器的信號更為"純凈",因此,AESA雷達微波能量的饋電損耗較傳統機械掃描雷達大為減少。

·解決了可靠性的瓶頸問題:由於信號的發射和接收是由成百上千個獨立的收/發和輻射單元組成,因此少數單元失效對系統性能影響不大。試驗表明,10%的單元失效時,對系統性能無顯著影響,不需立即維修;30%失效時,系統增益降低3分貝,仍可維持基本工作性能。這種"柔性降級"(graceful degradation)特性對作戰飛機是十分需要的。

·解決了同時多功能的難題:所謂同時多功能,即指有源相控陣能在同一時間內完成一個以上的雷達功能。它可以用一部分T/R模塊完成一種功能,用另外的T/R模塊完成其它功能;也可用時間分隔的方法交替用同一陣面完成多種功能。如雷達在進行地圖測繪(SAR/GMTI)、地物迴避、地形跟隨、威脅迴避的同時,還可實現對空中目標的搜索和跟蹤,並對其進行攻擊。由於AESA是由多個子陣組成,而每個子陣又是由多個T/R模塊組成,因此,可以通過數字式波束形成(DBF)技術、自適應波束控制技術和射頻功率管理等技術,使雷達的功能和性能得到極大的擴展,可以滿足各種條件下作戰的需要。並能因此而開發出很多新的雷達功能和空戰戰術。

·隱身飛機和現代空戰需要相控陣雷達:隱身飛機配裝相控陣雷達(PESA 或者是AESA)幾乎是唯一的選擇。迄今為止還沒有出現使用機械掃描雷達的隱形飛機,也說明了這一點。低攔載概率(LPI)和低觀測特性(LO)是隱身飛機能否實現隱身和順利完成作戰任務的關鍵。在當前極為嚴峻的電子干擾環境中,"LPI",即機載雷達輻射的電磁波被敵方攔截概率的高低是一項重要的性能指標。在攻擊有專用電子干擾飛機掩護的機群或單機時,強烈的電磁干擾將使傳統的雷達無法正常工作。AESA天線口徑場的幅度和相位都可以隨意控制,可使天線旁瓣的零值指向敵方干擾源,使之不能收到足夠強度的雷達信號,從而無法實施有效干擾。通過數字波束形成(DBF)技術,可以使主波束分離成兩個波束,使其零值對准敵方干擾源;若干擾源位於雷達旁瓣方向,則在該方向也可以形成零值,使敵方收不到雷達信號,從而無法實行有效干擾。AESA的自適應波束形成能力是機載雷達在復雜的電磁環境中得以保持其作戰能力的重要因素。

目前正在研製和開始裝備的有代表性的戰斗機AESA雷達主要有:

(1) F-22 機載雷達(AN/APG-77):人們常常問什麼是第四代戰斗機F-22令人印象最深的特性?它在什麼領域具有最重要的技術突破?通常的回答是它的隱身和超音速巡航特性。但這些特性實際上在以前的戰斗機上已經分別在F-117和SR-71上實現了。談不上突破。業內人士和F-22飛行員們則普遍認為F-22最大的突破是它的航空電子系統實現了更高程度的綜合,AESA雷達首次在戰斗機上採用。它使飛機具有更為銳利的眼睛,更為豐富的作戰功能。對戰斗機目標的作用距離超過200km。可以實現"先敵發現、先敵發射、先敵命中"。F-22雷達可以進行脈間變頻、快速掃描,敵方很難檢測和定位。同時還可以用時分的方法進行電子情報搜集、實施干擾、監視或通信。這些是以前戰斗機雷達所無法實現的。下圖為F-22的雷達AESA陣面照片。

F-22雷達採用AESA體制,它由美國諾·格公司(Northrop Grumman Corp)和雷神公司(Raytheon Systems Company)共同研製。該雷達將用於21世紀初在美國空軍服役的F-22先進戰術戰斗機,目前F-22是世界最先進的戰斗機。F-22能在多種威脅環境下,以低可觀測性、高機動性和高靈活性對超視距敵機進行攻擊,也能進行近距格鬥空戰。1998年4月,諾·格公司已交付第一套APG-77雷達硬體和軟體給波音飛機公司F-22航空電子綜合實驗室,對F-22的航空電子設備進行系統綜合測試和鑒定試驗。作為APG-77計劃的工程發展(EMD)階段的首批11部雷達已交付給諾·格公司馬里蘭州測試實驗室進行系統級綜合與測試。全尺寸雷達自1999年開始生產,預計到2004年11月具備初步作戰能力(IOC),2005年開始服役。AN/APG-77雷達是一部典型的多功能和多工作方式的雷達,其主要的功能有:

● 遠距搜索(RS)

● 遠距提示區搜索(cued search)

● 全向中距搜索(速度距離搜索)(velocity range search)

● 單目標和多目標跟蹤

● AMRAAM數傳方式(向先進中距空空導彈發送制導修正指令)

● 目標識別(ID)

● 群目標分離(入侵判斷)(RA)

● 氣象探測

雷達可能擴展的功能有:

● 空/地合成孔徑雷達(SAR)地圖測繪

● 改進的目標識別

● 擴大工作區(通過設置旁陣實現)

(1) F-35(JSF)機載雷達(AN/APG-81):2000年,美國國防部JSF項目辦公室授予諾·格公司4200萬美元合同為JSF 設計、開發和試飛AESA雷達,它是多功能綜合射頻系統/多功能陣(MIRFS/MFA)計劃的一部分。雷達系統採用最先進的AESA天線、高性能的接收機/激勵器、商用的處理機(貨架產品)。由於採用了最新的技術成果,大量減少了元器件和內部連接器數目,所以JSF雷達的成本和重量都較其前輩(F-22雷達)有大幅度地降低,重量和價格降低了約3/5,製造和維修也比較簡單。MIRFS/MFS 計劃要求T/R模塊能夠實現全自動化生產;可靠性比傳統的機械掃描雷達提高一個數量級;後勤保障和全壽命費用降低50%。APG-81採用開放式結構,為將來性能增長提供極大空間。JSF的AESA雷達設計的一條重要原則是必須滿足JSF對隱身特性的要求。同時強調必須滿足軍方提出對JSF的"四性"要求,即:經濟承受性、致命性、生存性和保障性。

(3) F/A-18E/F 雷達AESA改進型(AN/APG-79):

F-18D/C/E/F原來配裝雷達APG-65/73,其AESA改進型編號為 APG-79。該雷達仍由APG-65/73雷達的製造商雷神公司研製。APG-79採用先進的AESA體制,於2003年7月30日在美國中國湖(China Lake)海空作戰中心配裝在F/A-18上進行成功首飛。新雷達可以同現有F/A-18機載武器相匹配,同時,設計留有日後充分擴展的餘地。APG-79 AESA雷達極大地降低了載機的雷達可觀測性,即提高了飛機的隱身特性。雷達的可靠性和維護性也得到了根本的改善。雷神公司將於2005年向波音正式交付裝機的APG-79雷達。APG-79 AESA雷達具有下述功能和特點:

空對空:

·攻擊遠距目標

·通過資源管理器減輕飛行員工作負荷

空對面:

·防區外遠距高解析度地圖測繪

·同時具有多工作方式工作能力

可靠性和成本:

·系統可靠性增加5倍

·自檢系統可以把故障隔離到外場可更換模塊(LRM)

·通過T/R模塊的特殊設計實現系統"完美"降級

·運營成本大幅度降低

裝備F/A-18E/F的3部AESA雷達系統於2004年6月份開始在中國湖的海空作戰中心進行新一輪的試驗,並通知試飛小組制定一個有特種作戰部隊、埃格林空軍基地等單位參與的試驗計劃。還要求演示試驗飛機和指揮船之間的通信鏈路,研究F/A-18E/F和EA-18G可以向指揮船提供什麼信息。海軍已經建立了一個工作小組,目前要做的是同空軍的F-15和JSF方面的人員接觸,深入討論聯合試驗和性能鑒定等問題以及建立一個工作小組評審有關標准、結構和規約。美國海軍和空軍目前都在研究AESA究竟能為未來戰爭帶來一些什麼變化和收益?他們正在尋求幾個關鍵問題的答案:

·目前,AESA雷達的作用距離已經是傳統機械掃描雷達的一倍,可供選用的雷達功能已極大地豐富,這樣我們可以創造一些什麼新的戰術?

·一個雙機或4機編隊怎樣分工完成空對空和空對地的攻擊任務?

·如何由一架裝有AESA的戰機引領一批沒有裝載AESA的普通戰斗機提高他們的戰斗能力?

(4) F-16(UAE)雷達AESA改進型(AN/APG-80):

F-16原來配裝APG-66/68,APG-80為其AESA改型,仍由諾·格公司研製。該公司還同時為F-16UAE研製電子戰系統。F-16UAE是為阿聯酋研製的F-16第60批產品,計劃生產80架。2004年到2007年完成交付。由於諾·格公司在此期間幾乎同時得到了F-22和F-35的配套雷達研製合同,因此大部分AESA技術和模塊都可以移植到APG-80中來。這使其研製周期可以大為縮短。預計2004年7月,雷達可以交付到飛機承包商洛·馬公司進行雷達的驗收試驗。APG-80雷達具有先進的對空和對地兩種工作模式,這也是採用諾·格公司第4代發射/接收機模塊化技術的第一種產品。APG-80可以連續搜索和跟蹤出現在它掃描范圍內的多個目標。此外飛行員還可以同時進行空對空的搜索與跟蹤、空對地的目標瞄準以及地形匹配飛行。

新的波束捷變技術帶來了雷達能力的巨大增長,擴展了飛行員對態勢的感知能力,使雷達對目標探測距離更遠,並具有高清晰度合成孔徑雷達成像能力。雷達的可靠性也比傳統的機械掃描雷達高數倍。

(5) F-15改進型雷達(AN/APG-63V2)

F-15原來配裝AGP-63/70,APG-63V2為其改進型,採用有源相控陣體制。雷神公司已完成向波音飛機公司的最後18架F-15C的APG-63(V)2 AESA雷達的交付。這是世界上首次進入空軍服役的戰斗機AESA雷達。該雷達消除了原來F-15雷達笨重的液壓天線驅動系統,雷達的快速掃描和多目標跟蹤能力都得到了數量級的增長。提高了飛行員對戰場環境的認知能力。該型雷達能夠同現有的飛機武器系統很好地兼容。由於作用距離的增加,使得增程的AIM-120的性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並能在更大的視場范圍內(方位和俯仰)制導多枚空空導彈,同時攻擊多個目標,包括雷達截面積很小的隱身目標,如巡航導彈等

㈦ 隱形飛機第一次使用在什麼戰爭

1989年底美軍入侵巴拿馬推翻諾列加政府的軍事行動,美國採用F-117A隱形戰斗機發起了進攻。

F-117A戰斗機具有良好的雷達、紅外和目視隱形能力。整個機身長20.08米,機翼展開寬13.2米,最大時速每小時1040公里。

為達到隱形的目的,F-117A採用了獨特的外形設計,導致雷達反射波僅僅集中於其機身表面和轉折處的水平面內的幾個窄波束內。

(7)為什麼德國沒有隱形飛機擴展閱讀:

早在二戰末期,德國的Go229轟炸機就被發現因採用了飛翼布局和部分復合材料而使其難以被雷達捕捉,到上世紀60年代,SR-71在設計時也考慮了降低雷達反射面積的問題。B-1轟炸機在設計時,明確將降低雷達反射面積作為設置要求之一。

而F-117A之所以成為了隱身作戰飛機的代表,是因為該機是目前僅有的將隱身作為首要因素設計的作戰飛機。

㈧ "隱形飛機「很難製造嗎為什麼我們中國沒有啊

一是材料問題,這種隱形材料我國開始研究已經是九十年代中後期了,這時候我國和西方國家的蜜月期已經結束了。美國等為首的北約國家截至對中國高新科技的出口,所有東西都得我們國家科研人員一點一點研究。所以進展速度緩慢。直到胡錦濤主席提出建造打贏信息化戰爭的軍隊後,研製速度才有了好的改觀。第一款隱形飛機殲十四就是科研的初期產品。預計08年首飛。
二外形問題,一款飛機的外形設計對飛機的性能,和隱身都有重要的影響。我國現在研製的戰斗機都可以看出對外形設計還處在探索中。如FC-1的DSI進氣到設計就是一個比較大膽的嘗試。不過還是需要長期的努力才行。
三塗料問題,吸波塗料對於飛機的反射面降低是有很大幫助的。我國在這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與美國研製的吸波材料還是有10年差距的。不過這種差距是比較容易趕上的。

㈨ 怎樣的飛機才能叫隱形飛機

隱形飛機之所以能「隱身」,主要是通過降低飛機的電、光、聲這些可探測特徵,使雷達等防空探測器不能夠早期發現來實現的。 為了減弱飛機電、光、聲這些可探測特徵,這種飛機在外形設計上採用了非常規布局,消除小於或等於90°的外形夾角,發動機進氣口置於機身背部或機翼上面,採用矩形設計並朝上翻。2個垂直尾翼均向外斜置,機身與機翼融為一體,使飛機對所有雷達波形成鏡面反射,減小雷達回波。在材料使用上,大量採用寬波段吸波性輕質耐熱復合材料,並在表面塗覆放射性同位素塗層,通過同位素放射高能粒子,使周圍空氣形成等離子屏障。在離子與電磁波相互作用過程中,吸收雷達波和紅外輻射,整機雷達反射面降到1平方米以下。即使這一點反射,也因通過等離子體的繞射、散射而造成雷達測量上的誤差,從而達到「隱身」的效果。 此外,發動機還採用了楔形二元噴管。外殼、機匣採用蜂窩狀結構,使紅外輻射降低90%,雜訊也大為減小,真正做到不見其身、不聞其聲。 隱形戰機是通過機身塗上一層高效吸收電波的物質,造成雷達無法追蹤的效果。 外形隱形就是減小飛機的橫截面,同時改變外形減少雷達回波 等離子隱形技術是目前前沿隱形技術 航天器返回大氣層時出現的黑障現象就是由於高溫在航天器表面形成了等離子體,使地面雷達無法發現所以等離子隱形一旦進入實用階段,飛機,艦艇絕對隱形將會實現. ***************************************************************************************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歷經40餘年的努力,有源電子掃描陣(AESA),通常也稱為有源相控陣技術,終於在機載雷達上取得了成功的應用。 國際在線報道:美國國防部國防科學委員會主席的一份關於發展美國軍用機雷達的建議報告中特別強調了有源相控陣技術可以極大地擴展雷達的功能和提高雷達的性能,21世紀美國的戰斗機雷達、預警與監視飛機的雷達都應是AESA體制的。事實上,除了F-22和F-35等新一代戰機都毫無例外地裝備AESA雷達外,美國對第三代現役戰斗機、轟炸機、預警和監視飛機的AESA改進都已列入計劃,並得到了相應的財政支持。業內一種普遍的觀點認為:從現在起再過十年,不掌握AESA雷達製造能力的廠商將沒有立足之地。除美國之外,俄國、法國、德國、荷蘭、瑞典、英國、以色列等西方國家也正在這一技術領域進行廣泛的合作開發和大量的資金投入。 近50多年來,機載雷達不斷注入新的技術成果,性能大幅度提高。新技術是提高雷達探測能力的原動力。在單脈沖跟蹤體制未獲使用前,圓錐掃描體制的雷達很難對付敵方施放的角度欺騙干擾;沒有相參體制的脈沖多普勒雷達,就無法對付借著強大的地雜波掩護的低空入侵的飛機和導彈;沒有頻率捷變體制的雷達,就很難同現代戰爭中廣泛採用的各種雜波干擾相抗衡。相控陣技術是近年來正在發展的新技術,它比單脈沖、脈沖多普勒等任何一種技術對雷達發展所帶來的影響都要深刻和廣泛。進入上世紀80年代,機載相控陣雷達才初獲應用。先進的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是近期,即本世紀初才進入服役。AESA的成功應用是對傳統機載雷達的一次革命,她極大地擴展了雷達的應用領域和提高了雷達的工作性能,進而提高和豐富了作戰飛機執行任務的能力和作戰模式。 採用AESA技術的機載雷達將會至少在以下方面實現巨大的性能突破: ·雷達作用距離大幅度增長:由於AESA雷達T/R模塊中的射頻功率放大器(HPA)同天線輻射器緊密相連,而接收信號幾乎直接耦合到各T/R模塊內的射頻低雜訊放大器(LNA),這就有效地避免了干擾和雜訊疊加到有用信號上去,使得加到處理器的信號更為"純凈",因此,AESA雷達微波能量的饋電損耗較傳統機械掃描雷達大為減少。 ·解決了可靠性的瓶頸問題:由於信號的發射和接收是由成百上千個獨立的收/發和輻射單元組成,因此少數單元失效對系統性能影響不大。試驗表明,10%的單元失效時,對系統性能無顯著影響,不需立即維修;30%失效時,系統增益降低3分貝,仍可維持基本工作性能。這種"柔性降級"(gracefuldegradation)特性對作戰飛機是十分需要的。 ·解決了同時多功能的難題:所謂同時多功能,即指有源相控陣能在同一時間內完成一個以上的雷達功能。它可以用一部分T/R模塊完成一種功能,用另外的T/R模塊完成其它功能;也可用時間分隔的方法交替用同一陣面完成多種功能。如雷達在進行地圖測繪(SAR/GMTI)、地物迴避、地形跟隨、威脅迴避的同時,還可實現對空中目標的搜索和跟蹤,並對其進行攻擊。由於AESA是由多個子陣組成,而每個子陣又是由多個T/R模塊組成,因此,可以通過數字式波束形成(DBF)技術、自適應波束控制技術和射頻功率管理等技術,使雷達的功能和性能得到極大的擴展,可以滿足各種條件下作戰的需要。並能因此而開發出很多新的雷達功能和空戰戰術。 ·隱身飛機和現代空戰需要相控陣雷達:隱身飛機配裝相控陣雷達(PESA或者是AESA)幾乎是唯一的選擇。迄今為止還沒有出現使用機械掃描雷達的隱形飛機,也說明了這一點。低攔載概率(LPI)和低觀測特性(LO)是隱身飛機能否實現隱身和順利完成作戰任務的關鍵。在當前極為嚴峻的電子干擾環境中,"LPI",即機載雷達輻射的電磁波被敵方攔截概率的高低是一項重要的性能指標。在攻擊有專用電子干擾飛機掩護的機群或單機時,強烈的電磁干擾將使傳統的雷達無法正常工作。AESA天線口徑場的幅度和相位都可以隨意控制,可使天線旁瓣的零值指向敵方干擾源,使之不能收到足夠強度的雷達信號,從而無法實施有效干擾。通過數字波束形成(DBF)技術,可以使主波束分離成兩個波束,使其零值對准敵方干擾源;若干擾源位於雷達旁瓣方向,則在該方向也可以形成零值,使敵方收不到雷達信號,從而無法實行有效干擾。AESA的自適應波束形成能力是機載雷達在復雜的電磁環境中得以保持其作戰能力的重要因素。 目前正在研製和開始裝備的有代表性的戰斗機AESA雷達主要有: (1)F-22機載雷達(AN/APG-77):人們常常問什麼是第四代戰斗機F-22令人印象最深的特性?它在什麼領域具有最重要的技術突破?通常的回答是它的隱身和超音速巡航特性。但這些特性實際上在以前的戰斗機上已經分別在F-117和SR-71上實現了。談不上突破。業內人士和F-22飛行員們則普遍認為F-22最大的突破是它的航空電子系統實現了更高程度的綜合,AESA雷達首次在戰斗機上採用。它使飛機具有更為銳利的眼睛,更為豐富的作戰功能。對戰斗機目標的作用距離超過200km。可以實現"先敵發現、先敵發射、先敵命中"。F-22雷達可以進行脈間變頻、快速掃描,敵方很難檢測和定位。同時還可以用時分的方法進行電子情報搜集、實施干擾、監視或通信。這些是以前戰斗機雷達所無法實現的。下圖為F-22的雷達AESA陣面照片。 F-22雷達採用AESA體制,它由美國諾·格公司(NorthropGrummanCorp)和雷神公司(RaytheonSystemsCompany)共同研製。該雷達將用於21世紀初在美國空軍服役的F-22先進戰術戰斗機,目前F-22是世界最先進的戰斗機。F-22能在多種威脅環境下,以低可觀測性、高機動性和高靈活性對超視距敵機進行攻擊,也能進行近距格鬥空戰。1998年4月,諾·格公司已交付第一套APG-77雷達硬體和軟體給波音飛機公司F-22航空電子綜合實驗室,對F-22的航空電子設備進行系統綜合測試和鑒定試驗。作為APG-77計劃的工程發展(EMD)階段的首批11部雷達已交付給諾·格公司馬里蘭州測試實驗室進行系統級綜合與測試。全尺寸雷達自1999年開始生產,預計到2004年11月具備初步作戰能力(IOC),2005年開始服役。AN/APG-77雷達是一部典型的多功能和多工作方式的雷達,其主要的功能有: ●遠距搜索(RS) ●遠距提示區搜索(cuedsearch) ●全向中距搜索(速度距離搜索)(velocityrangesearch) ●單目標和多目標跟蹤 ●AMRAAM數傳方式(向先進中距空空導彈發送制導修正指令) ●目標識別(ID) ●群目標分離(入侵判斷)(RA) ●氣象探測 雷達可能擴展的功能有: ●空/地合成孔徑雷達(SAR)地圖測繪 ●改進的目標識別 ●擴大工作區(通過設置旁陣實現) (1)F-35(JSF)機載雷達(AN/APG-81):2000年,美國國防部JSF項目辦公室授予諾·格公司4200萬美元合同為JSF設計、開發和試飛AESA雷達,它是多功能綜合射頻系統/多功能陣(MIRFS/MFA)計劃的一部分。雷達系統採用最先進的AESA天線、高性能的接收機/激勵器、商用的處理機(貨架產品)。由於採用了最新的技術成果,大量減少了元器件和內部連接器數目,所以JSF雷達的成本和重量都較其前輩(F-22雷達)有大幅度地降低,重量和價格降低了約3/5,製造和維修也比較簡單。MIRFS/MFS計劃要求T/R模塊能夠實現全自動化生產;可靠性比傳統的機械掃描雷達提高一個數量級;後勤保障和全壽命費用降低50%。APG-81採用開放式結構,為將來性能增長提供極大空間。JSF的AESA雷達設計的一條重要原則是必須滿足JSF對隱身特性的要求。同時強調必須滿足軍方提出對JSF的"四性"要求,即:經濟承受性、致命性、生存性和保障性。

㈩ 德國工業實力這么雄厚,為什麼沒聽說有什麼像樣的戰斗機

德國的航空技術不弱的,只是現在歐盟除了法國外,一般都喜歡聯合研製戰斗機,這是出於降低研製成本的考慮,也是出於歐盟一體化的需要。
比如「台風」戰斗機,是現在世界上最好的戰鬥力之一,其由德、英、意、西四國共同研製。德國在其中的研製比例是最大的,而且,第一架「台風」就是德國型號,在德國生產。
至於航天方面,歐洲航天局的項目,德國從來也是核心國家之一。包括通信衛星、伽利略導航系統、國際空間站等等……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德國沒有隱形飛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7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1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