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文學經歷了哪些

德國文學經歷了哪些

發布時間:2022-05-20 02:51:23

❶ 17世紀德國文學是什麼

17世紀,德國爆發了殘酷的30年戰爭(1618~1648)。這次戰爭又稱為宗教戰爭,實際上是德國的公侯們為了爭權奪利,利用新教和舊教的分歧,形成兩個陣營,各自勾結國外勢力,在德國的國土上燒殺掠奪。戰爭的結果是德國人口減去1/3,城市蕭條,田地荒蕪,礦山損壞,工商業衰退。大小公侯們只靠著無止境地剝削農奴,維持他們的專制統治。這種情形使德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長期處於落後狀態。

在文學方面,德國人文主義者的批判精神和民間文學的反封建內容,在這黯淡的時代里也消失了。市民出身的作家大都依附宮廷,為公侯們服務。一些所謂獎掖文化的宮廷成為文學活動的中心。當時的宮廷一味模仿外國風尚,有的把法國作為榜樣,有的更多地接受西班牙、義大利文化的影響。詩人們則迎合主人的意旨和趣味,從事寫作,作品內容貧乏,充滿華麗的詞藻、離奇的比喻和堆砌的典故,成為形式的游戲。但也有少數作家關懷人民的痛苦和國家的命運,考慮祖國語言和文學的前途,在文學理論或實踐上作出貢獻。

奧皮茨(1597~1639)看到義大利和法國的詩人如彼特拉克、龍沙等向古代詩歌學習,提煉自己祖國的語言,寫出格律謹嚴的民族詩歌,他認為德國的詩人也應該能夠這樣。他在他的《德國詩論》(1624)里吸取了法國、義大利文藝理論和實踐的成果,論述詩的原理和作用,區分文學的種類,提倡語言的純潔性,探討詩的格律。他制定抑揚格和揚抑格的規則,倡導十四行體和亞歷山大體,對於德國詩歌格律的發展起了劃時代的作用。

詩人弗萊明(1609~1640)和格呂菲烏斯(1616~1664)都能超越德國文藝界的狹窄范圍,開辟詩的領域。前者遠游俄國、波斯,擴大了眼界,後者漫遊荷蘭、法國、義大利,接觸到當時歐洲哲學、科學、藝術的新成就。他們在奧皮茨的影響下,運用各種新詩體,寫出反映時代苦難和渴望和平的感人的詩歌。格呂菲烏斯的十四行詩《祖國之淚》(1636)概括地敘述了戰爭的罪惡和恐怖,最後他認為比死亡、瘟疫、火災和飢饉更為可怕的是許多人喪失了靈魂。這是德國17世紀詩歌中一首有代表性的名篇。格呂菲烏斯也從事戲劇創作,他是德國第一個把市民生活寫入悲劇的作家,但當時無人響應,德國市民悲劇真正的形成和發展,則有待於100多年以後的萊辛和席勒。

這些詩人都生活在17世紀前半期,有比較豐富的知識,在提高德國語言、制定詩歌格律等方面有一定貢獻,並為18世紀德國民族文學的形成作了一些准備。但是他們只向古希臘、羅馬和外國學習,而輕視本國的民間文學,有些文學史家把他們的作品稱為「學者的詩」,並不完全恰當,但也有一定理由。

到了17世紀後半期,小說家漢斯·雅科布·克里斯托弗·封·格里美爾斯豪(1622?~1676)則和他們完全兩樣。他繼承了16世紀民間故事書的傳統,在西班牙流浪漢小說的影響下,從平民的立場出發,寫出一系列小說,廣泛地描繪了30年戰爭時期德國的社會面貌。這套小說中以6卷的《西木卜里其西木斯奇遇記》(1668~1669)最為成功,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其他的小說都和《西木卜里其西木斯奇遇記》有一定的聯系,但又各自獨立成篇。

❷ 德國著名作家有哪些

1、赫塔·米勒

赫塔·米勒(Herta Müller,1953- ),德國女作家和詩人,1953年8月17日出生於羅馬尼亞西部蒂米什縣小鎮尼特基多夫。1987年移居德國。她以寫作德裔羅馬尼亞人在蘇俄時的遭遇著稱,目前她的大多數作品已在中國大陸出版。2009年10月8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❸ 現代德國文學是什麼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德國出現了印象主義和新浪漫主義文學,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又產生了表現主義文學。這是德國頹廢文學的3個主要流派。前二者又都屬於象徵主義文學。

20世紀德語文學,包括德意志(現代又分東、西德)、奧地利及瑞士文學幾部分。

進入20世紀,德語文學有突出成就的首先當是傳統的現實主義文學,除了托馬斯·曼寫了《布登勃洛克一家》(1901),海賽(1877~1962)寫了《在輪下》(1906),當推亨利希·曼(1871~1950)的創作。亨利希·曼在20世紀初寫了長篇小說《在懶人樂園里》(1900年,又名《一部寫上等人的小說》)、《垃圾教授》(1905)、《小城》(1909)、《臣僕》(1911~1914)。他的小說批判資本主義社會,揭露德國反動的教育制度和虛偽墮落的知識分子,展示民主力量與反動力量的沖突,十分有力。《臣僕》和後來寫的《窮人》(1917)、《首腦》(1925)組成《帝國三部曲》。前者通過欺軟怕硬的造紙廠老闆的兒子的卑劣性格,揭示了德意志帝國忠順奴才的典型;後兩部描寫了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沖突。20世紀30年代,他還寫了歷史小說《亨利四世》(1935~1938)等等。他一生寫了19部長篇,55部中短篇,11部劇本,還有大量的散文與政論。

從1919~1933年,在俄國十月革命影響下,德國無產階級文學運動高漲,它不但有革命作家聯盟與《左翼》雜志,而且涌現了大批作家。德國主要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梅林(1846~1919)、蔡特金(1857~1933)和盧森堡(1871~1919)均寫了不少文藝論著。無產階級作家還有貝希爾、沃爾夫、托勒等由表現主義轉到無產階級立場上來。女作家安娜·西格斯(1900~),著名作品有廣泛反映20世紀20年代各國政治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同伴們》(1932)、反法西斯小說《月之路》(1935)等。從文學形式上來分,長篇小說有格倫貝格的《魯爾烈火》(1926)、圖雷克的《一個無產者自述》等等。詩歌有貝希爾的詩集《王位上的屍體》(1925)等等。戲劇方面,有沃爾夫和布萊希特等。沃爾夫(1888~1953),代表作是揭露法西斯的話劇《馬門教授》(1933~1934),《氰化鉀》也是他的作品。布萊希特(1898~1956)是著名劇作家和戲劇理論家,他建立了獨特的稱作「敘事性演劇」的戲劇理論體系。他的作品主要有劇本《三角錢的歌劇》(1928)、《母親》(1932年,據高爾基小說改編)、《卡拉爾大娘的槍》(1937)、《伽利略傳》(1939)和歌頌巴黎公社的《公社的日子》(1948)等。

1933年希特勒上台,這時期的名著有捷克德語作家基希的報告文學《神秘的中國》(1933)、沃爾夫的劇本《馬門教授》(1935)和《博馬舍》(1941)、貝希爾的詩《1937的祖國》、布雷德爾的小說《父親們》(1941)、西格斯的小說《第七個十字架》(1942)等等。

這個時期的傳統現實主義文學,有的在思想上受左翼文學影響,有的在藝術上受現代派影響,亨利希·曼的《帝國》的後兩部、托馬斯·曼的《約瑟和他的兄弟》四部曲,都是力作。其他著名作家作品有福伊希特萬格(1884~1958)他的《候車室》三部曲:《成功》(1930)、《奧倍曼兄妹》(1933)、《流亡》(1942)寫了納粹的形成與發展,批判了法西斯的罪惡。他另有3部曲《約瑟夫斯》(1932~1942)、《冒牌的尼羅》(1936)、《西蒙》(1945)以及戰後寫的關於西班牙畫家的《戈雅》(1951)。和平主義者雷馬克(1898~1970)的《西線無戰事》(1929)與雷恩的《戰爭》(1928)一樣都是優秀反戰小說。雷馬克通過8個普通士兵的痛苦的戰壕生活,揭露戰爭的恐怖。他還寫有反法西斯的小說《流亡曲》(1941)和《凱旋門》(1946)。奧地利作家茨威格(1881~1942)是有特殊文學貢獻的作家,他的《三大師》(1920)與《三詩人》(1928)等是優秀的傳記,也是深刻的文學評論。他的小說集《馬來狂人》(1922)、《感覺的混亂》(1927)、《象棋的故事》含蘊極豐。唯一的長篇《焦躁的心》(1938)寫癱瘓少女的愛情與自殺,十分深刻。茨威格善於寫孤獨者的奇特遭遇。《一個女人一生的二十四小時》和《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細膩地分析了資產階級婦女的心理,影響頗深。

20世紀20年代,表現主義發生了左翼與右翼的分化,中間派在藝術上成就突出。其中最重要的作家是奧地利的卡夫卡(1883~1924),他影響著幾代現代派作家。其他還有:凱澤(1878~1945)的《珊瑚》(1917)、《煤氣》(二部,1918年,1920)三部曲寫瓦斯工人的受剝削。托勒(1893~1939)的《群眾和人》(1921)、《機器破壞者》(1922)表現了無產階級的斗爭。施特思海姆、考考施卡等也寫了有代表性的作品。

民主德國的文學以社會主義文學為主,其中著名詩人,除了貝希爾以外,還有魏納特(1890~1953)。這位20世紀20年代就著名的無產階級詩人在他眾多的詩篇中,號召反對法西斯,熱情歌頌社會主義。小說家除了布雷德爾、西格斯,有成就的還有寫《創奇跡的人》(1957年,1973)的施特里特馬特(1912~)、寫《被分裂的天空》(1963)的女作家克里斯塔·沃爾芙(1929~)、寫《少年維特之新煩惱》(1972)的普倫茨多夫(1934~)等等。戲劇方面,突出的是布萊希特(1898~1956)的《高加索灰闌記》(1946)、《伽利略傳》(1947)和歌頌巴黎公社的《公社的日子》(1948)。60、70年代,民主德國卓有成效的作家還有賴曼、康特、布勞思、諾伊奇、庫納爾特等等。

聯邦德國戰後最先出現的是以博歇爾特(1921~1947)為代表的「廢墟文學」。1947年成立「四七社」,一批作家迅速震動文壇,其中有伯爾、格拉斯、瓦爾澤、沙呂克和奧地利的巴赫曼、漢德克等等。亨利希·伯爾(1917~1985)的長篇小說《一個婦女周圍的群像》(1971年,中譯名《萊尼和他們》)、《喪失了名譽的卡塔琳娜·勃羅姆》(1974)通過善良婦女的受迫害,控訴了西方社會。京特·格拉斯(1927~)的「但澤三部曲」:《鐵皮鼓》(1959)、《貓與鼠》(1961)、《非人的歲月》(1963)既回顧了法西斯統治的殘暴,又揭露了現實資本主義的丑惡。西格弗里德·倫茨(1926~)的《德語課》(1968)以警察兒子在德語課作文中回憶往事形式,寫出了納粹時期人們悲觀絕望的心理。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1942~)的劇本《卡斯帕爾》(1968~)以痴人學話形式表現了對人生哲理的探求。

1961年工人文學家成立了「六社」,1970年又成立「勞工界文學社」提倡工人文學與紀實文學。20世紀70年代,紀實文學發展引起日記體、自傳體小說盛行。戲劇方面受歡迎的是霍赫胡特(1931~)的《助產士》(1971)、《獵人之死》(1976~)和彼得·魏斯(1916~)的《馬拉薩德》(1964)。

現代瑞士德語文學以弗里施與迪倫馬特的小說與戲劇最引人注目。弗里施(1911~)的鬧劇《中國長城》(1947)讓秦始皇、拿破崙、羅密歐與朱麗葉不同時代的人物同台,喜劇《唐璜》《老婦還鄉》(1956)揭露了西方金錢萬能的現象,《物理學家》(1962)說明強權爭霸對科學的侵佔。他們的戲用誇張手法,寫異化現象,也有人歸之為荒誕戲。

❹ 德國文學的「古典時期是如何產生的

法國大革命後,德國產生了浪漫派文學及以歌德和席勒合作為代表的古典文學。它們在思想意識及創作風格上存在著極大的差異,但它們均反映了對德國現狀的不滿情緒。歌德和席勒合作的10年(1794-1805),在德國文學史上被稱為文學的「古典時期」。

❺ 德國文學可以分為哪幾個時期

德國文學可以分為哪幾個時期篇一:德國文學史
浪漫主義時期
公元1798年至1835年
1. 浪漫主義時期的文學
第一部浪漫主義著作是瓦肯羅德爾的《一個熱愛藝術的修士的心跡剖白》(1797)以及蒂克的《弗朗茨·史特恩巴爾特的漫遊》(1798)。它們表現了對藝術本質的不同的思考方式。然而浪漫主義時期真正意義上的開端是施勒格爾兄弟、諾瓦利斯、洪堡和謝林在耶拿的集會。
1.1 浪漫主義的不同時期
不同於其他時期,文化中心在浪漫主義時期不斷變換。第一個重要的中心是耶拿,當時處於浪漫主義早期。海德堡是浪漫主義盛期的中心,晚期的中心是柏林。
1.1.1 早期浪漫主義/ 耶拿派浪漫主義(1798年至1804年) 早期浪漫主義的中心是圍繞著施勒格爾兄弟、諾瓦利斯、謝林、洪堡、韋斯和玻默爾位於耶拿的活動圈子。在這里誕生了第一批綱領性的文學創作。奧古斯特·威廉·施勒格爾的講座對浪漫主義思想的傳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對耶拿派浪漫主義者來說一件有重大的意義的事是:他們致力於推動世界文學,比如奧古斯特·威廉·施勒格爾翻譯了莎士比亞的戲劇。同時也產生了文學雜志(例如《雅典娜神廟》1798年至1800年),一些文章都在此得到發表。
1.1.2 浪漫主義盛期/海德堡派浪漫主義(1804年至1818年)
浪漫主義盛期的中心是約瑟夫·馮·艾興多夫、阿尼姆、勃倫塔諾的位於海德堡的活動圈。次要中心位於慕尼黑和柏林,這里活動著謝林和施萊爾馬赫。浪漫主義盛期的特殊成就是民間詩歌的推動(傳說、童話等),比如阿尼姆和勃倫塔諾的作品《少年魔法號角》和格林兄弟的《兒童與家庭童話》與 《德國傳說》。
1.1.3 浪漫主義晚期/柏林派浪漫主義(1816年至1835年)
柏林,拉赫爾 勒文-法恩哈根文藝沙龍是浪漫主義晚期的中心。這個作家圈子的中心人物是路德維希·蒂克、恩斯特·特奧多爾·阿瑪迪烏斯·霍夫曼、亞當·馮·穆勒、貝蒂娜·馮·阿尼姆和弗里德里希·德·拉·莫特·富凱。在浪漫主義時期的文藝沙龍中舉行了多次會面、討論和辯論。次要中心有維也納(艾興多夫、奧古斯特·威廉·施勒格爾),施瓦本(烏蘭德、莫里克)和慕尼黑(謝林、格雷斯)。

❻ 近代德國文學是什麼

18世紀市民文學開始進入繁榮時期,同時在英、法等國的影響下,德國興起了啟蒙運動,其代表人物為萊辛,從此德國有了自己的民族文學。70年代又產生狂飆突進運動,它是啟蒙運動的繼續和發展,具有強烈的反封建反專制的傾向。青年歌德和席勒均是這一運動的傑出代表。

法國大革命後,德國產生了浪漫派文學及以歌德和席勒合作為代表的古典文學。它們在思想意識及創作風格上存在著極大的差異,但它們均反映了對德國現狀的不滿情緒。歌德和席勒合作的10年(1794~1805),在德國文學史上被稱為文學的「古典時期」。

19世紀初葉,德國政治分裂、經濟落後的情況仍然沒有改變。在貧窮落後的德國,哲學家和詩人只能在精神世界中創造資產階級的理想圖像,例如康德、費希特、黑格爾、謝林的唯心主義哲學,歌德、席勒的「古典」主義文學和一些浪漫主義者的夢幻,以及貝多芬的音樂等,基本上都是這樣。

這一時期的哲學和文學有著相當密切的關系。康德企圖調和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這兩種互相敵對的世界觀,在他承認客觀世界的存在的同時,又宣稱這個客觀世界是不能認識的,可能認識的只是現象世界。康德的主觀唯心主義以及他對天才、自由、藝術即游戲之類的概念的闡述,替浪漫主義運動奠定了哲學基礎。他把藝術和審美活動看作自然界的必然王國和精神界的自由王國二者之間的橋梁,這一思想對德國「古典」主義文學也起了影響。

席勒在《審美教育書簡》里曾對此加以發揮。費希特擯棄了康德的理論,把「非我」看作「自我」的創造性活動的產物,他的極端主觀唯心主義哲學也成為浪漫主義的理論依據。黑格爾則集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之大成,認為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是絕對理念的「另一體」或自身發展的結果,他發揚了康德以來德國哲學的辯證思想,在哲學和藝術理論中都建立了歷史發展觀念。謝林則宣揚自然和精神、客體和主體在「絕對」中的統一。他說,自然是看得見的精神,精神是看不見的自然。這種哲學對浪漫主義運動有很大影響。

德國「古典」主義文學不同於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文學,更不同於德國啟蒙文學初期高特舍特所倡導的對法國古典文學形式的模仿。它是在德國的特殊歷史條件下產生的。

18世紀80年代,歌德和席勒先後脫離了狂飆突進時期,在法國革命前後動盪不安的年代裡,逐漸形成了他們的「古典」主義文藝思想。他們認為人類歷史在不斷發展,日益接近所謂人道主義的理想,他們企圖培養完整的、和諧的人。他們的人道主義理想承襲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傳統,但是削弱了後者的反宗教、反封建的內容,而提倡以寬容和妥協來解決情感和理智、自由和法則、個人和社會的矛盾。他們在創作方法上強調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相結合;在藝術上要求形式完整、語言純潔。他們接受了溫克爾曼用以概括希臘藝術特點的「高貴的單純和寧靜的偉大」的看法,把希臘藝術作為典範,同時也從民間文學里吸取養分。但他們迴避革命,不想通過社會和政治的變革來改造人,只想用抽象的理想來教育人,甚至企圖在「和諧」中維持舊的社會秩序。這種建立在歷史唯心主義基礎上的理想是不可能實現的。實際上,他們所謂的「人類」不過是資產階級的人,所追求的自我完成是資產階級個人主義的一種表現。

德國「古典」主義文學雖然反映出德國資產階級的弱點,但它的思想內容基本上是積極的、向前看的,它在藝術上有很大的成就。與此相反,德國浪漫主義文學大多數是消極的、向後看的,甚至是病態的。德國浪漫主義運動開始於18世紀90年代,結束於19世紀30年代。

當「古典」主義主要只能由歌德和席勒這兩個名字來代表時,浪漫主義則擁有大量的作家和詩人。早期的浪漫主義者除諾瓦利斯出身貴族外,史雷格爾兄弟、蒂克等都是出身於小資產階級,對法國革命曾一度表示歡迎,隨後由於對法國革命暴力的恐懼和厭惡,才否定現實,向後退卻。他們緬懷過去,歌頌封建的、教會的中古時代。他們標榜要創造一種「新」的文藝,實際上這是一種反動的文藝。他們繼承了狂飆突進運動崇尚情感、不受理性約束的方面。卻喪失了狂飆突進文學中那種戰斗的、反封建的精神。在藝術上,同啟蒙時期文學相反,他們混淆文學藝術種類的界限;同「古典」主義文學相反,他們的作品形式是散漫的,語言是模糊的,甚至是怪誕的。他們寫出大量作品,藝術上的成就卻很有限,政治上則越來越趨向反動,標志著資產階級向封建貴族投降。在某種意義上說,他們已經是19世紀末期資產階級頹廢文學的「先驅」了。

在拿破崙佔領德國的時期,德國人民民族意識覺醒,愛國情緒高漲,涌現出一些愛國詩人如恩斯特·莫里茨·阿恩特(1769~1860)、台奧多爾·克爾納爾(1791~1813)等,他們號召人民行動起來,反抗法國侵略,他們的思想中含有狹隘的民族主義成分。

時勢所趨,一些較晚的浪漫主義者在他們創作辭藻華麗、充滿懷古情調的作品的同時,也不能不考慮到祖國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他們中間,有人寫出愛國詩歌,有人挖掘中古時代的文學遺產,有人搜集和整理了民間童話和民歌。也有個別作家在反對市儈習氣、揭露社會不合理現象的作品中顯示出現實主義的因素。此外,浪漫主義者在翻譯介紹外國文學方面也有過卓越的成績。這可以說是德國浪漫主義文學對德國文學做出的帶有積極性的貢獻。

維也納會議以後,德國封建勢力非常猖獗,浪漫主義文學內容更為空虛,不少的浪漫主義者美化封建貴族和天主教教會,給腐朽的封建制度穿上妖冶的服裝,他們成為反動統治者的文化助手。

這期間老年的歌德卻密切注意歐洲先進國家的進步事物,繼續進行創作。他反對文學中一切神秘的、宗教的、蒙昧主義的傾向,不斷地批判浪漫主義脫離現實和敵視人生。他說,「古典的是健康的,浪漫的是病態的。」但他晚年的作品,無論是內容和形式都不能說純粹是「古典」主義的,其中含有不少積極浪漫主義的成分。

與此同時,青年海涅已經寫出清新生動的抒情詩和尖銳地諷刺德國落後現象的散文,預示德國文學一個新時代將要來臨。他的創作本來是在浪漫主義的影響下開始的,但他後來卻「用鞭笞答謝了老師」。

❼ 德國在各個時期典型的文學著作

以下是我的學習資料,直接翻譯的:

1000-1500屬於中世紀,並無特殊的文學體系。
1500-2000屬於新世紀,分為4個階段:Zeitalter der Aufklarung(啟蒙時代)、Instriezeitalter(工業時代)、Beginn der Moderne(現代開始)以及Gegenwart(當代文學)。

以下都是大約的年份哦!啟蒙時代和工業時代都有不少文學體系是同時並排的。
1600-1720:Barock 巴洛克時期
1720-1750:Aufklaerung 早期啟蒙:康德 I.Kant,G.E.Lessing(不好意思,我不知道他的中文名翻譯是什麼。估計是萊辛。)
1745-1780:Empfingdsamkeit 感傷主義
1765-1775:Sturm und Drang 狂飆運動(感傷主義和狂飆運動是同時進行的,其中產生了德國最著名的2位文學家: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尤其是經典,席勒的強盜也是這個其實很重要的作品,G.E.Lessing在這時期也比較活躍,還有F.Nietzsche尼采也是這個時期的)
1786-1805:Klassik 古典主義,源於法國 Frankreich(歌德和席勒依然很活躍,他們在魏瑪Weimar有過很多合作,相互吸引,它的結束)
1788-1785:Jakobinismus 雅各賓主義
1794-1830:Romantik England 浪漫主語,源於英國 England(歌德依然有作品,但隨著席勒以及其他和他來往密切的作家的逝世,歌德1832年也離世了,他的去世實際上標志著浪漫主義的結束,此時期的 J.v.Eichendorff和E.T.A.Hoffmann還有H.Heine 海涅以及H.v.Kleist也佔有不少地位,抱歉我也不知道他們的中文名是什麼)
1815-1848:Biedermeier Deutsch 畢德麥耶爾時期(脫離政治庸俗化)
1830-1840:Junges Deutschland 青年德意志派(1830年法國7月革命之後在德國涌現出的革命作家形成的風格)
1845-1880:Realismus 現實主義(依然是H.Heine很活躍)
1880-1900:Naturalismus 自然主義
1890-1915:Jahrhundertwende 世紀之交,也就是Gegenstroemungen zum Naturalismus 反自然主義(F.Nietzsche此時比較活躍,同時也產生了NIhilismus也就是虛無主義)
1910-1925:Expressionismus 表現主義(資產階級文藝流派)

然後是1918到1945之間的文學流派,但是沒有特別的名稱,這期間人們開始重新審視世界,並且產生群眾文學以及流亡文學(就是指系特列統治時期流亡外國的德國作家創作的作品,大多是思鄉的以及對現實的批判。
最後是1945年之後的文學:戰後文學,兩德文學以及大量的瑞士、奧地利德語作品,最後是1989年兩德合並之後的德國文學。其中有不少文學風格,例如簡練緊湊、大型戲劇以及議論性的戲劇。其中我讀過Max Frisch的《Homo faber》,它就是典型的戰後文學。

這些都是平時的學習資料,我在德國上學,所有的這些學派都讓我有點頭暈了,數字不一定絕對確鑿,但相信能幫到你,不懂的話可以再問我。

❽ 德國有哪些著名的作家和文學作品

德國著名的作家

1.歌德——(1749年8月28日 ——1832年3月22日)德國著名的思想家,小說家,劇作家,詩人,自然科學家,博物學家,畫家,是德國和歐洲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歌德的作品充滿了狂飆突進運動的反叛精神,在詩歌,戲劇,散文,自然科學,博物學等方面都有較高的成就,主要作品有劇本《葛茲·馮·伯里欣根》、中篇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未完成的詩劇《普羅米修斯》和詩劇《浮士德》的雛形《原浮士德》,此外還寫了許多抒情詩和評論文章。

2.萊辛——(1729.1.22 — 1781.2.15)德國啟蒙運動時期劇作家、美學家、文藝批評家。作為啟蒙主義思想家,萊辛批判虛偽的宮廷風格和「虔誠」的情感,用人道主義、浪漫主義取代已陷於僵死、衰落的古典主義。主張天才與藝術創造的完美結合,反對藝術創作中的固有的模式的限制。萊辛處於古典主義向浪漫主義的轉折點,將啟蒙運動推向高潮。其美學思想預示了即將到來的浪漫主義美學與萌芽和蓬勃發展。

3.約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馮·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年11月10日-1805年5月9日),通常被稱為弗里德里希·席勒,德國18世紀著名詩人、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劇作家,德國啟蒙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是德國文學史上著名的「狂飆突進運動」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認為德國文學史上地位僅次於歌德的偉大作家。他是歌德的摯友,死後和歌德葬在一起。他還是《歡樂頌》的詞作者。

4.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又譯亨利希·海涅,1797-1856)——1797年12月13日生於德國杜塞爾多夫,童年和少年時期經歷了拿破崙戰爭。在德語近代文學史上,海涅堪稱繼萊辛、歌德、席勒之後最傑出的詩人、散文家和思想家。他不僅擅長詩歌、游記和散文的創作。

還撰寫了不少思想深邃、風格獨特並富含文學美質的文藝評論和其它論著,給後世留下了一筆豐富、巨大、光輝而寶貴的精神財富。海涅兼擅詩歌、散文和游記的創作,但是無論個人的性情和氣質,還是創作的成就和影響,都仍然讓我們首先尊他為一位出色的抒情詩人和偉大的時代歌手。

5.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國著名哲學家。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同時也是卓越的詩人和散文家。他最早開始批判西方現代社會,然而他的學說在他的時代卻沒有引起人們重視,直到20 世紀,才激起深遠的調門各異的回聲。後來的生命哲學,存在主義,弗洛伊德主義,後現代主義,都以各自的形式回應尼採的哲學思想。

文學作品

1.格林《格林童話》——《格林童話》是由德國語言學家雅可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收集、整理、加工完成的德國民間文學。《格林童話》裡面約有200多個故事,大部分源自民間的口頭傳說,其中的《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紅帽》、《青蛙王子》等童話故事較為聞名。

2.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小說描寫進步青年對當時鄙陋的德國社會的體驗和感受,表現了作者對封建道德等級觀念的反應以及對個性解放的強烈要求:少年維特愛上了一個名叫綠蒂的姑娘,而姑娘已同別人訂婚。愛情上的挫折使維特悲痛欲絕。之後,維特又因同封建社會格格不入,感到前途無望而自殺。它是歌德作品中被他的同時代人閱讀得最多的一本。

3.歌德《浮士德》——是德國作家歌德創作的一部長達12111行的詩劇,第一部出版於1808年,共二十五場,不分幕。第二部共二十七場,分五幕。全劇沒有首尾連貫的情節,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發展變化為線索,以德國民間傳說為題材,以文藝復興以來的德國和歐洲社會為背景,寫一個新興資產階級先進知識分子不滿現實,竭力探索人生意義和社會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得十分完好的詩劇。

4.席勒《強盜》——《強盜》一劇的主人公就是一個典型的狂飆突進青年形象。他不滿於專制與格局並存的社會現狀,卻由無力改變。他追求自由,對當時的社會提出挑戰,是典型的叛逆者,最後卻只能悲劇收場。

(8)德國文學經歷了哪些擴展閱讀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於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德國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學家,他是魏瑪的古典主義最著名的代表。而作為詩歌、戲劇和散文作品的創作者,他是最偉大的德國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學領域的一個出類拔萃的光輝人物。

他在1773年寫了一部戲劇《葛茲·馮·伯利欣根》,從此蜚聲德國文壇。1774年發表了《少年維特之煩惱》,更使他名聲大噪。1776年開始為魏瑪公國服務。1831年完成《浮士德》,翌年在魏瑪去世。

1749年8月28日,歌德出生於法蘭克福鎮(位於黑森州)的一個富裕的市民家庭。小時候,父親是嚴厲的、嚴肅的。而母親則用不同於父親的那種溫柔、體貼的母愛安撫、保護、激勵著歌德,引導他對學習的興趣,並竭力培養歌德掌握對於文學的正確理解能力。

母親常常把他放在自己的膝頭,講述各種各樣有趣的故事給他聽。母親的語言表達能力很強,言辭新奇而豐富,歌德常常聽得如醉如痴。也許正是傳承了母親的這種才能,歌德成年以後母親仍是跟他像朋友般共同探討問題。

對於兒子的作品,母親是凡有必讀,並總能給予恰如其分的評論。歌德悟性很高,媽媽一點就通,並能很快完善自己暴露出來的不足。

除了1750年12月7日出生的妹妹科尼麗亞·弗里德里柯·克里斯蒂娜之外,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的其他兄弟姐妹都很早夭折了。1758年,歌德染上了天花。

歌德受到父親和家庭教師的教育,也學習騎術和擊劍。

歌德很早就已經對文學產生了興趣。在這方面他首先把注意力投向了克洛普斯托克和荷馬。14歲時,他就想參加一個田園詩協會。同時,他也喜歡戲劇,因此在法國佔領期間他頻頻造訪法國劇院。1763年他在一場音樂會上見到了當時年僅7歲的莫扎特。

1765年9月30日他離開法蘭克福,到萊比錫學習法學。

1765年10月至1768年8月年間,歌德在萊比錫學習。他聽了作家蓋勒特(Christian Fürchtegott Gellert)的詩藝講座,並參加了他的寫作風格練習。同時他也接受了萊比錫學院院長安瑟的繪畫課程。他愛上了凱特馨·勛考普夫(Kaumlthchen Schoumlnkopf),並在歡樂、輕快的詩句中,以洛可可風格傳統歌頌了這段愛情。(詩集《安內特》(Annette))

萊比錫市最著名的和擁有第二長歷史的飯店:奧厄巴克斯·凱勒飯店和這里的浮士德的故事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至於奧厄巴克斯·凱勒成了他在戲劇《浮士德》的第一部中涉及的唯一的真正存在的地方。一次大咯血使得歌德不得不中斷學業,於1768年8月28日返回法蘭克福。

歌德不僅善繪畫,對自然科學有廣泛研究,其創作囊括抒情詩、無韻體自由詩、組詩、長篇敘事詩、牧童詩、歷史詩、歷史劇、悲劇、詩劇、長篇小說、短篇小說、教育小說、書信體小說和自傳體詩歌、散文等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

最著名的是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1774)、詩體哲理悲劇《浮士德》(1774~1831)和長篇小說《威廉·麥斯特》(1775~1828)。《少年維持之煩惱》因反映了一代青年反封建的心聲,受到群眾熱烈的歡迎,使歌德從此享有世界聲音。

《浮士德》取材於德國16世紀關於浮士德博士的傳說,給以加工改造。是歐洲資產階級上升時期資產階級先進人士不斷探索、追求的藝術概括。悲劇不但結構宏偉,色彩斑斕,融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和象徵手法為一體,且讓主要人物浮士德和魔鬼靡菲斯特的整個思想言行都形成善與惡、行與情、成與敗的辯證發展關系。

❾ 18世紀德國文學是什麼

德國到了18世紀,政治經濟仍然十分落後,民族分裂,小邦林立,封建勢力特別頑固,資產階級依附封建經濟而生存,思想上的軟弱性和政治上的妥協性非常明顯。所以法國啟蒙運動的革命思想能夠直接轉變為革命行動,而德國啟蒙運動的進步思想只能在遠離現實斗爭的精神領域發展,始終未能引向政治革命。但是,德國資產階級在英法啟蒙運動的影響下,反對封建割據和要求民族統一的情緒日益增長,給18世紀的德國文學帶來了特殊而曲折的發展道路。18世紀的德國文學經歷了3個發展時期。

啟蒙運動時期(1700~1770):這一時期的主要任務是建立德國的民族文學。德國啟蒙文學最初的代表是戈特合德(1700~1766)。他的主要功績是反對封建文學傳統,倡導建立統一的民族語言和民族文學。他一生致力於戲劇改革和戲劇理論建設,並創作了宣傳啟蒙思想的著名悲劇《瀕死的卡托》(1730),為德國民族文學的誕生做出了積極貢獻。

萊辛(1729~1781)是德國最有影響的啟蒙作家和文學批評家。他最早提出寫「市民悲劇」的主張,並親自創作了德國第一部市民悲劇《薩拉·薩姆遜小姐》(1755),後來又陸續寫出喜劇《明娜·封·巴爾赫姆》(1756)、悲劇《愛米麗婭·迦洛蒂》(1772)和哲理劇《智者約旦》(1779)等優秀劇本。他的美學論著《拉奧孔·論畫和詩的界限》(1766)和戲劇理論《漢堡劇評》(1769)全面闡明了啟蒙主義的美學觀點和戲劇主張。萊辛的理論著作和創作活動為德國民族文學的發展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狂飆突進時期(1770~1785):18世紀70年代,隨著啟蒙運動的深入和發展,德國發生了一場全國性的文學運動——狂飆突進運動。這一運動因克林格爾的劇本《狂飆突進》而得名,參加者多為具有叛逆精神的文學青年。他們反對專制暴政,揭露社會黑暗,提倡民族意識,要求國家統一;同時接受盧梭「返回自然」的口號,崇尚天才,強調感情,追求個性解放。注重抒發個人的內心感受,形成德國文學史上一次反封建斗爭的高潮。但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這一運動僅局限在文學領域,始終沒有發展成為政治性的社會革命運動,而且持續的時間不長,到了80年代中期便迅速走向衰落。

狂飆突進運動的文學成就主要在戲劇方面。其次是散文和詩歌。青年時期的歌德和席勒是這一時期德國文學的重要代表,理論家赫爾德爾(1744~1803)則是這一文學運動的綱領制訂者和精神領袖。歌德的著名歷史劇《鐵手騎士葛茲·封·伯利欣根》、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和席勒的劇本《強盜》、《陰謀與愛情》是狂飆突進運動時期德國文學的重要收獲。恩格斯熱情稱贊這些作品「滲透了反抗當時整個德國社會的叛逆精神」。

古典時期(1786~1805):18世紀末德國文學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它標志著德國民族文學的最後形成。1789年的法國革命給德國人民很大的震動,也給德國文學界以深刻的影響。當時德國資產階級還沒有力量奪取政權,只好在文學中創造自己的理想世界;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實現人道主義的理想,便把目光轉向古希臘,認為古代藝術體現了一種淳樸和諧的美,用這種美來教育人便可以達到理想的境界。在這種思想指導下,他們倡導學習希臘羅馬的古典藝術,創造了德國的所謂「古典主義」文學。這個時期,歌德和席勒密切合作,把德國資產階級文學推向了頂峰,並且奠定了德國文學在世界文學中的重要地位。

❿ 近代德國文學有哪些歷史背景

18世紀市民文學開始進入繁榮時期,同時在英、法等國的影響下,德國興起了啟蒙運動,其代表人物為萊辛,從此德國有了自己的民族文學。70年代又產生狂飆突進運動,它是啟蒙運動的繼續和發展,具有強烈的反封建反專制的傾向。青年歌德和席勒均是這一運動的傑出代表。

閱讀全文

與德國文學經歷了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7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1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