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非典的資料
非典小資料
一、「非典」是指自2003年以來我國局部地區發生的一類由冠狀病毒引起的肺部感染病症。它是主要通過近距離空氣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染的呼吸道傳染病,臨床主要表現為肺炎,在家庭和醫院有顯著的聚集現象。而典型肺炎是指由肺炎鏈球菌等常見細菌引起的大葉性肺炎或支氣管肺炎。
二、非典型肺炎的臨床表現與以往不同的是,首先病人高燒、乾咳,並且沒有一般流感的流涕、咽痛等症狀,也沒有通常感冒常見的白色或黃色痰液,偶爾病人痰中帶血絲,出現呼吸急促的現象,個別病人出現呼吸窘迫綜合症。一般情況下,患者發燒時白細胞會升高,而此次非典型肺炎病人白細胞正常或下降。「非典」到了一定程度以後,症狀會和感冒比較好區別,但是在初期的時候,有時候還是非常容易混淆,甚至一部分「非典」的病人,開始的時候症狀類似於感冒,或者完全和感冒相同,或者有點象流感一樣,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狀。因為作為「非典」的病原體來說,不是一下子到肺部的,要經過上呼吸道,氣管、支氣管到肺部,我們觀察的病人,往往是持續的發熱,持續三五天,甚至再長的時間,但是在觀察的過程中,突然出現病情的轉機。病人通常的症狀有乾咳少痰,個別痰中帶血,嚴重的會呼吸困難。一般感冒病症包括發燒、咳嗽、頭痛,可在數日後轉好,並且一般沒有肺炎跡象。
三、潛伏期約為二至十二天之間,多數人通常在四到五天就有明顯症狀。目前大家公認的傳播途徑是經過呼吸道傳播,主要是通過飛沫來傳播,特別是近距離接觸,咳嗽、噴嚏、病人的分泌物、體液接觸所傳染;現在又有一些其它情況,直接接觸病人後,通過手,再揉鼻子、眼睛等,也是一個傳播途徑。
四、建議如發現發熱、咳嗽等症狀應及早就診,因為這種病在觀察的過程中,會突然加重,假如能及早發現,給予及時治療,大多數的病人經過數周就可以康復出院。另外到醫院就診,除了早期診斷和治療以外,可以及時的採取隔離措施,避免回家裡感染家人和到社會上傳染給別人。還有,有些人認為如果有流鼻涕的症狀,就肯定不是「非典」是不對的。無論「非典」病原體是什麼,都是經過上呼吸道,經過口咽、鼻喉部侵入的,所以早期的時候,可能會出現普通感冒的類似症狀。懷疑感染非典型肺炎應及早到醫院就診,X光檢驗有助於診斷。
五、目前沒有特效葯物和治療方法,但經及時的支持性治療和對症治療後,絕大多數病人可以痊癒康復。目前衛生部疾病控制司組織多學科專家,在總結前階段防治工作的基礎上制定了《全國非典型肺炎防治技術方案》。目前沒有疫苗預防非典型肺炎,而且也沒有特效葯物和治療方法,所以說,預防「非典」最根本的辦法是強身健體,增強自身的免疫力。
六、主要可以採取以下預防措施:
① 培養和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打噴嚏、咳嗽和清潔鼻子後要洗手;洗手後,用清潔的毛巾和紙巾擦乾。不要共用毛巾。
② 注意均衡飲食、根據氣候變化增減衣服、定期運動、充足休息。減輕壓力和避免吸煙,經常到戶外活動,呼吸新鮮空氣增強身體的抵抗力。
③ 室內經常通風換氣,促進空氣流通,注意居室環境清潔衛生,勤曬衣被。(室內安裝空調的要保持空調設備的良好性能,並經常清洗隔塵網,保證送風安全。)
④ 避免前往空氣疏通不暢、人口密集的公共場所或長時間呆在密閉的空間內。
⑤ 出現病症應及時就醫。
② 2003非典資料 (最好50字左右)
30餘個國家和地區
2003年爆發的「非典」是全球眾多國家和地區面臨的一場疫病危機,其中中國內地是重災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日內瓦時間2002年11月1日至2003年6月9日下午2時,席捲3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SARS疫情,已經導致全球累計臨床報告病例8421例,其中中國內地5328例,佔63%;全球死亡病例784例,其中中國內地340例,佔44%。
「非典」自2002年11月在我國內地出現病例並開始大范圍流行,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2002年11月至2003年3月,疫情主要發生在粵港兩地;2003年3月以後,疫情向全國擴散,其中尤以北京為烈。2004年6月24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解除對北京的旅遊禁令,表明中國內地抗擊「非典」取得勝利。
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症(英文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是非典型肺炎的一種。在病症的病原體被確定後,世界衛生組織(WHO)根據病症的特點而定名為「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症」。也有媒體將該病按英文簡稱SARS音譯為薩斯病、沙斯病、沙士病或煞斯病。由於SARS與香港特區之英文簡稱HKSAR相近,港府曾有一段時間稱該病毒為「SRS」,把代表急性的"A"刪去。
SARS病毒是武爾班尼(Carlo Urbani)發現的。武爾班尼是世界衛生組織的義大利醫生。他在越南研究本病毒時受到了感染,其後於2003年3月在泰國不治殉職。研究指出,本病是由一種以前未被發現的冠狀病毒科成員所引起的,應該是由已被感染的人所咳出的飛沫傳染,傳染需要靠近的接觸。此病平均引致7%-15%的病患者死亡。但具體數字,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各地都不相同。WHO同時警告,該病死亡率在未來有可能達到15%。不同年齡段的死亡率為:24歲和以下人群死亡率為1%,25到44歲死亡率為6%,45到64歲死亡率15%,65歲以上的死亡率則超過50%。
截至2003年7月11日的疑似SARS病例(**)
(國家及地區名稱由英文字母排列)
地區 病例 死亡 康復
澳大利亞 5 0 5
巴西 1 0 1
加拿大 250 38 194
中國大陸(*) 5327 348 4941
香港(*) 1755 297 1433
澳門(*) 1 0 1
台灣(*) 307 47 (***)
哥倫比亞 1 0 1
芬蘭 1 0 1
法國 7 1 6
德國 10 0 9
印度 3 0 3
印尼 2 0 2
義大利 4 0 4
科威特 1 0 1
馬來西亞 5 2 3
蒙古 9 0 9
紐西蘭 1 0 1
菲律賓 14 2 12
愛爾蘭 1 0 1
韓國 3 0 3
羅馬尼亞 1 0 1
俄羅斯 1 0 1
新加坡 206 32 172
南非 1 1 0
西班牙 1 0 1
瑞典 3 0 3
瑞士 1 0 1
泰國 9 2 7
英國 4 0 4
美國 71 0 67
越南 63 5 58
總共 8069 775 7452
(*) 根據WHO公布的資料,中國大陸、
香港、澳門以及台灣的病情是分開公布的。
(**) WHO最後公布統計數字是在2003年7月
11日,但是之後有所調整。
(***) 未公布調整後的數字。
③ SARS病毒來之何處
SARS就是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全稱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簡稱SARS,是一種因感染SARS相關冠狀病毒而導致的以發熱、乾咳、胸悶為主要症狀,嚴重者出現快速進展的呼吸系統衰竭,是一種新的呼吸道傳染病,傳染性極強、病情進展快速。
一、傳染源
目前的研究顯示非典型肺炎患者、隱性感染者是非典型肺炎明確的傳染源。傳染性可能在發熱出現後較強,潛伏期以及恢復期是否有傳染性還未見准確結論。2003年5月13日,日本沖繩生物資源學院的科學家發現,導致嚴重性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的作用因子是一種鳥類病毒的變異形式。但動物是否是傳染源,目前來說仍有爭議。
二、傳播方式
SARS主要傳播方式是通過人與人的近距離接觸,近距離的空氣飛沫傳播、接觸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和密切接觸等。另一種可能性是SARS可以透過空氣或目前不知道的其他方式被更廣泛的傳播。
三、易感人群
因為SARS病毒是一種新型的冠狀病毒,以往未曾在人體發現。所以不分年齡、性別,人群對該病毒普遍易感。發病概率的大小取決於接觸病毒或暴露的機會多少。高危人群是接觸病人的醫護人員、病人的家屬和到過疫區的人。
編輯本段SARS如何導致非典型肺炎
病毒的生命力要比原先預測的要強
導致非典型肺炎的冠狀病毒的生命力要比原先預測的要強: 它在人體外一般存活數小時,但在人類排泄物中存活長達4天,在零攝氏度時 時代雜志封面
甚至可以無限期存活。 根據世界各地一些實驗室的研究,科學家們發現,"非典"病毒可以在室溫情況下在一個塑料表面存活至少24小時,在低溫環境中可以存活更長時間。該病毒在零攝氏度時甚至可以無限期存活,不過它們在36.9攝氏度時就會死亡。 嚴重急性呼吸道癥候群(英文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是非典型肺炎的一種。在病症的病原體被確定後,世界衛生組織(WHO)根據病症的特點而定名為「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症」。在未查明病因前,被叫做「非典型性肺炎」。
非典型性肺炎
非典型性肺炎 (Atypical pneumonias)是指由支原體、衣原體、軍團菌、立克次體、腺病毒以及其他一些不明微生物引起的肺炎。而典型肺炎是指由肺炎鏈球菌等常見細菌引起的大葉性肺炎或支氣管肺炎。 患者為重要的傳染源,主要是急性期患者,此時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血液里病毒含量十分高,並有明顯症狀,如打噴嚏等易播散病毒。SARS冠狀病毒主要通過近距離飛沫傳播、接觸患者的分泌物及密切接觸傳播,是一種新出現的病毒,人群不具有免疫力,普遍易感。 此病死亡率接近11%,主要是冬春季發病。其發病機制與機體免疫系統受損有關。病毒在侵入機體後,進行復制,可引起機體的異常免疫反應,由於機體免疫系統受破壞,導致患者的免疫缺陷。同時SARS病毒可以直接損傷免疫系統特別是淋巴細胞。 其實在醫學界,人們對2003年發生的這場傳染病的名稱存在爭議,因為已經查明,這種病其實並不是醫學上通常所說的「非典型肺 病毒在侵入人體的過程
炎」,而是「傳染性冠狀病毒肺炎」。 對於這種型傳染病,人們的認識有一個逐步深入的過程,概念也漸趨正確。起初人們認為,致病原因是衣原體病毒,直到2003年3月份才弄清其病原體是「冠狀病毒」。我國廣東醫生在與病魔的搏鬥中,根據其臨床上有發燒、咳嗽、肺部有陰影等肺炎共性症狀,但與由肺炎鏈球菌等細菌引起的肺炎相比,症狀不夠典型,病原體尚未完全明確,而且有傳染性強、使用抗菌葯物治療無效等特徵,於1月22日首次使用「非典型肺炎」來命名它,世界衛生組織也確認了其醫學名稱Atypical pneumonia,簡稱ATP。2月底,世界衛生組織的義大利籍傳染病專家卡洛·厄巴尼(Carlo Urbani)大夫根據當時已經掌握的情況將其命名為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簡稱SARS),3月15日世界衛生組織正式以此取代了ATP。 病毒原型
事實上,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這一命名也沒有充分反映該病症的本質特徵,早有人建議應該將其命名為「傳染性冠狀病毒肺炎」(果真如此,可縮略為「冠肺」)。這種建議雖然尚未被社會和醫學界接受,但足以佐證了SARS和非典一樣,都是反映人們一定階段對事物區別性特徵的認識。 目前已經找到治療方法,中國和歐盟科學家聯手,成功找到了15種能有效殺滅非典病毒的化合物,為合成非典治療葯物提供了新方法。中歐科學家2005年6月9日在杭州結束的「中國—歐盟非典診斷及病毒研究」項目學術年會上公布了這一成果。 香港大學的新近研究表明,蝙蝠可能是SARS病毒野生宿主 計算機漢字輸入專家周鋼曾於2003年建議「非典型性肺炎」可以稱為「肺痶」。 不過,仍然建議應該按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命名原則,在醫學界稱之為SARS(音「薩斯」)。香港醫學界在第一時間與WHO一樣,改稱為SARS,中國大陸地區,因為民間一直以簡稱「非典」來稱之,故在詞條本身,不建議更改。
編輯本段非典型肺炎的來源和治療
傳統醫學上的非典型肺炎是相對典型肺炎而言的,典型肺炎通常是由肺炎球菌等常見細菌引起的。症狀比較典型,如發燒、胸痛、咳嗽、咳痰等,實驗室檢查血白細胞增高,抗菌素治療有效。非典型肺炎本身不是新發現的疾病,它多由病毒、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等病原引起,症狀、肺部體征、驗血結果沒有典型肺炎感染那麼明顯,一些病毒性肺炎抗菌素無效。 非典型肺炎是指一組由上述非典型病原體引起的疾病,而不是一個明確的診斷。其臨床特點為隱匿性起病,多為乾性咳嗽,偶見咯血,肺部聽診較少陽性體征;X線胸片主要表現為間質性浸潤;其疾病過程通常較輕,患者很少因此而死亡。 非典型肺炎的名稱起源於1930年末,與典型肺炎相對應,後者主要為由細菌引起的大葉性肺炎或支氣管肺炎。20世紀60年代,將當時發現的肺炎支原體作為非典型肺炎的主要病原體,但隨後又發現了其他病原體,尤其是肺炎衣原體。目前認為,非典型肺炎的病原體主要包括肺炎支原體、肺炎衣原體、鸚鵡熱衣原體、軍團菌和立克次體(引起Q熱肺炎),尤以前兩者多見,幾乎占每年成年人社區獲得性肺炎住院患者的1/3。這些病原體大多為細胞內寄生,沒有細胞壁,因此可滲入細胞內的廣譜抗生素(主要是大環內酯類和四環素類抗生素)對其治療有效,而β內醯胺類抗生素無效。而對於由病毒引起的非典型肺炎,抗生素是無效的。 --------------------------------------------------------------------------------------------- 黃杏初,中國首例報告SARS病人(即中國大陸地區俗稱的「非典病人」),也是全球首例。 ------------------------------------------------------------------------------------------------------------ 傳統醫學與西醫學相結合對本病療效相對於兩種方法單獨使用,療效更好。
編輯本段SARS症狀及體征臨床診斷
流行病學史
1.1 發病前2周曾密切接觸過同類病人或者有明確的傳染給他人的證據 1.2 生活在流行區或發病前2周到過SARS正在流行的地區 2.症狀與體征 發熱(>38℃)和咳嗽、呼吸加速,氣促,或呼吸窘迫綜合征,肺部羅音或有肺實變體征之一以上。 3.實驗室檢查 早期血WBC計數不升高,或降低。 4.肺部影像學檢查 5.抗菌葯物治療無明顯效果。 SARS的臨床診斷 根據病例的流行病學資料、症狀與體征、實驗室檢驗、肺部影像學檢查綜合判斷進行臨床診斷,一旦病原確定,檢測方法特異,即建立確診病例的定義。 疑似病例:1.1+2+3或1.2+2+3+4 臨床診斷病例:1.1+2+3+4或1.2+2+3+4+5
SARS重症病例診斷標准
SARS病例符合下列標準的其中1條可診斷為SARS的重症病例: 1.多葉病變或X線胸片48小時內病灶進展>50% 2.呼吸困難,呼吸頻率>30次/分; 3.低氧血症,吸氧3-5升/分條件下,SaO2< 93%,或氧合指數<300mmHg。 4.出現休克、ARDS或MODS(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 ------------------------------------------------------------------------------------------------------------- 顯而易見的是,由於SARS是由於病毒引起,所以,針對細菌有效的任何抗生素類葯物,均對此疾病無明顯療效。 傳統意義的「非典型肺炎」,可能是由於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等病原體引起,或由罕見細菌引起,則可能會對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有敏感性,即用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即紅黴素類)可以作為特效葯物治療。 但若傳統意義上的「非典型肺炎」也是由於病毒引起,則抗生素也無效。此時,若運用抗生素,實為抗生素的濫用。 ----------------------------------------------------------------------------------------------------------------
編輯本段非典的預防
——公共場所、學校和托幼機構應首選自然通風,盡可能打開門窗通風換氣。 ——應保證空調系統的供風安全,保證充足的新風輸入。所有排風要直接排到室外。未使用空調時應關閉回風通道。 ——對地面、牆壁、電梯等表面定期消毒。消毒時應按照先上後下、先左後右的方法,依次進行噴霧消毒。噴霧消毒可用0.1%~0.2%過氧乙酸溶液或有效溴為500mg/L~1000mg/L二溴海因溶液或有效氯為500mg/L~1000 mg/L的含氯消毒劑溶液噴霧。用葯量:泥土牆吸液量為150 mg/m2~300 ml/m2,水泥牆、木板牆、石灰牆為100 ml/m2。地面消毒噴葯量為200ml/m2~300ml/m2,由內向外進行噴霧消毒,作用時間應不少於60分鍾。 ——對經常使用或觸摸的物品、食飲具定期消毒。對人體接觸較多的櫃台、桌椅、門把手、水龍頭等可用0.2%~0.5%過氧乙酸溶液或有效氯為1000mg/L~2000mg/L的含氯消毒劑進行噴灑或擦拭消毒作用15~30分鍾。食飲具可用流通蒸汽消毒20min(溫度為100℃);煮沸消毒15~30分鍾;使用遠紅外線消毒碗櫃,溫度達到125℃,維持15分鍾,消毒後溫度應降至40℃以下方可使用。對不具備熱力消毒的單位或不能使用熱力消毒的食飲具可採用化學消毒法。如,用有效氯含量為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有效溴為250-500mg/L的二溴海因溶液、200mg/L二氧化氯的溶液浸泡、0.5%過氧乙酸溶液浸泡30 min。消毒後清水沖洗、空干保存備用。 抗擊非典
——勤洗、勤曬衣服和被褥等,亦可用除菌消毒洗衣粉和洗滌劑清洗衣物。 ——衛生間、廚房和居住的房間要經常打掃,衛生潔具可用有效氯含量為500mgL的含氯消毒劑浸泡、擦拭作用30分鍾。 發現疑似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時的終末消毒措施指引: ——對於體積較小的房屋進行空氣消毒和物體表面消毒時,每立方米用15%過氧乙酸溶液7 ml(即每立方米用過氧乙酸1克),放置瓷或玻璃器皿中,底部用裝有適量酒精的酒精燈加熱蒸發,密閉熏蒸2小時,再開門窗通風。熏蒸消毒時要注意防火,還要注意過氧乙酸有較強的腐蝕性。 ——體積較大的房屋,密閉後應用0.3%~0.5%過氧乙酸溶液或3%的過氧化氫溶液,按每立方米20ml的量進行氣溶膠噴霧消毒,作用1小時後即可開門窗通風。 ——調系統應停止使用,整個供風設備和送風管路用有效氯為500~1000mg/L的含氯消毒劑溶液進行浸泡或擦拭消毒。 宣傳畫
——對地面、牆壁、電梯表面等進行消毒時,應按照先上後下、先左後右的方法,依次進行噴霧消毒。噴霧消毒可用0.3%~0.5%過氧乙酸溶液為500mg/L~1000mg/L二溴海因溶液或有效氯為1000mg/L~2000 mg/L的含氯消毒劑溶液噴霧。泥土牆吸液量為150 mg/m2~300 ml/m2,水泥牆、木板牆、石灰牆為100 ml/m2。對上述各種牆壁的噴灑消毒劑溶液不宜超過其吸液量。地面消毒先由外向內噴霧一次,噴葯量為200ml/m2~300ml/m2,待室內消毒完畢後,再由內向外重復噴霧一次。以上消毒處理,作用時間應不少於60分鍾。 ——病人用過的餐(飲)具、污染的衣物若不能集中在消毒站消毒時,可在疫點進行煮沸消毒或浸泡消毒。作浸泡消毒時,必須使消毒液浸透被消毒物品,可用0.5%過氧乙酸溶液或有效溴為250mg/L~500mg/L二溴海因溶液或有效氯為250mg/L~500 mg/L的含氯消毒劑溶液浸泡30分鍾後,再用清水洗凈。對污染重、經濟價值不大的物品和廢棄物,在徵得病家同意後焚燒。 ——必要時對廁所、垃圾、下水道口、自來水龍頭、缸水和生活污水等進行消毒。
已經找到治療非典的方法
目前已經找到治療【非典】的方法,中國和歐盟科學家聯手,成功找到了15種能有效殺滅【非典】病毒的化合物,為合成【非典】療葯物提供了新方法。中歐科學家2005年6月9日在杭州結束的【中國--歐盟、非典,診斷及病毒研究】項目學術年會上公布了這一成果。
SARS病毒
目前所知,造成全球非典災難的病毒為冠狀病毒,該類病毒感染脊椎動物,與人和動物的許多疾病有關,具有胃腸道、呼吸道和神經系統的嗜性。代表株為禽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 還有人冠狀病毒、鼠肝炎病毒、豬血凝性腦脊髓炎病毒、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初生犢腹瀉冠狀病毒、大鼠冠狀病毒、火雞藍冠病毒、貓傳染性腹膜炎病毒等。 人冠狀病毒是引起人類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常引起成人的普通感冒。兒童的冠狀病毒感染並不常見。但是,5-9歲兒童有50%可檢出中和抗體,成人中70%中和抗體陽性。冠狀病毒感染分布在全世界各個地區,我國以及英國、美國、德國、日本、俄羅斯、芬蘭、印度等國均已發現本病毒的存在。在美國華盛頓D.C.地區,連續4年的血清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冠狀病毒占成人上呼吸道感染的10%-24%。在美國密執安州的一次家庭檢查中,證明冠狀病毒可以感染各個年齡組,0-4歲佔29.2%,40歲以上佔22%,在15-19歲年齡組發病率最高。這與其它上呼吸道病毒的流行情況不盡相同,例如呼吸道合胞病毒,大多隨著年齡的增加而發病率降低。冠狀病毒也是成人慢性氣管炎患者急性加重的重要病原。 據科學家研究,此次引發非典蔓延的(SARS)病毒屬於一種新的冠狀病毒 , 一種RNA病毒,它與現在已有的冠狀病毒比較結果顯示,其核苷酸水平的相似性極差。當RNA病毒(比如HIV病毒和流行性感冒病毒)在活細胞內迅速增殖(基因組復制和病毒體裝配)時,它們可以在短期內較容易地在不同組織中改變其遺傳結構,變異性極強
編輯本段疫苗研究新進展
臨床疫苗
1. 應用粘膜疫苗和抑制性抗體進行免疫預防(基於對猴子所做的動物實驗模型)。 2. 對SARS疫苗的免疫可誘導產生針對冠狀病毒的抑制性抗體,表明粘膜免疫可引發系統免疫反應。動物實驗中,給予冠狀病毒後,對照組動物均有病毒傳播,而在接種過SARS疫苗的猴子中無一發病。 3. 研究者用抑制性人類單克隆抗體治療被SARS病毒感染的雪貂,顯著減少了病毒在肺部的復制,阻止肺部發展到典型病理階段,未見病毒在咽部分泌傳播。 4. 研究顯示動物模型中呼吸道粘膜免疫及免疫接種能有效預防SARS。 來源: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建設公共衛生管理培訓講義(美國南加州大學供稿)
編輯本段新含義
中國大陸漫畫家劉颯的作品愛好者及其追隨者的總稱,也可作其形容詞性衍生詞使用。
編輯本段SARS的並發症
SARS死亡率 sars可能引起休克、心率紊亂或心功能不全、腎功能損害、肝功能損害、DIC(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即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敗血症、消化道出血等。[1]SARS死亡率 衛生部門公布目前SARS累計病例達2781例,死亡111例。全球范圍內可能SARS病例的死亡率為4%。 大多數SARS發生在青壯年。這種疾病傳染模式反映了醫護人員、他們的家人和有社會關系的接觸者以及國際間旅行者多處於該年齡段。基於目前的數據,兒童較之成人更少受到SARS的傳染威脅。
防範SARS要做到四勤三好
勤洗手。這是預防病毒傳染的第一道防線。要時常保持雙手潔凈,洗手時手心、手背、手腕、指尖、指甲縫都要清洗,肥皂或洗滌液要在手上來回搓10—15秒,整個搓揉時間不應少於30秒,最後用流動水沖洗干凈。有條件的,應照此辦法重復兩到三遍。觸摸過傳染物品的手,至少應搓沖五六遍。 勤洗臉。臉部容易寄居病毒。非典型肺炎的病原體主要是通過鼻、咽和眼侵入人體的。洗臉可把病毒清洗掉,使鼻、口腔和眼等病菌容易侵入的部位保持潔凈,大大減少感染的機會。 勤飲水。春季氣候多風乾燥,空氣中粉塵含量高,鼻粘膜容易受損,勤飲水可以使粘膜保持濕潤,增強抵抗力。同時,勤飲水還便於及時排泄體內的廢物,有利於加強機體的抗病能力。 勤通風。室內經常通風換氣,可稀釋減少致病的因子。非典型肺炎是呼吸道傳染病,主要通過近距離空氣飛沫傳播。空氣流通後,病原菌的濃度稀釋了,感染的可能性就很小。使用空調的房間更要注意定時開窗通風。 口罩戴得好。戴口罩猶如給呼吸道設置了一道「過濾屏障」,使病毒和細菌不能進入人體。但口罩沒必要出門就戴,在進入醫院看病、探視病人或空氣不流通的地方,建議戴上12層以上的棉紗口罩。口罩最好「四小時一更換、一用一消毒」,家庭可用微波爐消毒或用蒸汽熨斗熨燙。 心態調整好。對非典型肺炎我們應正視它的存在,不必恐慌,但也不能掉以輕心,因為它的傳染性極強,對生命健康會帶來一定威脅。只有以健康的、科學的良好心態生活著,我們的免疫系統才會免遭侵襲。 身體鍛煉好。眼下正值春天,人體的各個器官、組織、細胞的新陳代謝開始旺盛起來,正是運動鍛煉的大好時機,大家應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外出旅遊,多到戶外、郊外呼吸新鮮空氣,但要注意根據氣候變化增減衣服,合理安排運動量。
④ 非典起因到底是什麼急!!!
非典起因是中華菊頭蝠。
2013年11月1日《科技日報》報道,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研究團隊分離到一株與SARS病毒高度同源的SARS樣冠狀病毒(SARS-like CoV),進一步證實中華菊頭蝠是SARS病毒的源頭。
經過仔細研究,發現中國北方的果子狸身上並未攜帶類SARS的冠狀病毒(SARS-CoV),只有廣東地區,那年冬天的果子狸身上攜帶著這類病毒。這表明果子狸可能只是病毒的一個中間宿主,它可能是被中華菊頭蝠感染,從後者身上得到了這種病毒。
2014年2月,徐德忠等發表於《醫學爭鳴》上論文指出,中華菊頭蝠為非典樣病毒(SARS-like-CoV)而非非典病毒(SARS-CoV)的貯存宿主,即中華菊頭蝠為SARS樣冠狀病毒(SARS-like-CoV)的貯存宿主。
(4)德國為什麼發生了非典擴展閱讀:
預防非典注意事項
1、社區綜合性預防減少大型群眾性集會或活動,保持公共場所通風換氣、空氣流通;排除住宅建築污水排放系統淤阻隱患。
2、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不隨地吐痰,避免在人前打噴嚏、咳嗽、清潔鼻腔,且事後應洗手;確保住所或活動場所通風;勤洗手;避免去人多或相對密閉的地方,應注意戴口罩。
3、保持樂觀穩定的心態,均衡飲食,多喝湯飲水,注意保暖,避免疲勞,足夠的睡眠以及在空曠場所作適量運動等,這些良好的生活習慣有助於提高人體對重症急性呼吸綜合征的抵抗能力。
⑤ 非典病毒
目前所知,造成全球非典災難的病毒為冠狀病毒,該類病毒感染脊椎動物,與人和動物的許多疾病有 非典病毒
[1]關,具有胃腸道、呼吸道和神經系統的嗜性。代表株為禽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 還有人冠狀病毒、鼠肝炎病毒、豬血凝性腦脊髓炎病毒、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初生犢腹瀉冠狀病毒、大鼠冠狀病毒、火雞藍冠病毒、貓傳染性腹膜炎病毒等。 人冠狀病毒是引起人類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常引起成人的普通感冒。兒童的冠狀病毒感染並不常見。但是,5-9歲兒童有50%可檢出中和抗體,成人中70%中和抗體陽性。冠狀病毒感染分布在全世界各個地區,我國以及英國、美國、德國、日本、俄羅斯、芬蘭、印度等國均已發現本病毒的存在。在美國華盛頓D.C.地區,連續4年的血清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冠狀病毒占成人上呼吸道感染的10%-24%。在美國密執安州的一次家庭檢查中,證明冠狀病毒可以感染各個年齡組,0-4歲佔29.2%,40歲以上佔22%,在15-19歲年齡組發病率最高。這與其它上呼吸道病毒的流行情況不盡相同,例如呼吸道合胞病毒,大多隨著年齡的增加而發病率降低。冠狀病毒也是成人慢性氣管炎患者急性加重的重要病原。 據科學家研究,此次引發非典蔓延的(SARS)病毒屬於一種新的冠狀病毒 , 一種RNA病毒,它與現在已有的冠狀病毒比較結果顯示,其核苷酸水平的相似性極差。當RNA病毒(比如HIV病毒和流行性感冒病毒)在活細胞內迅速增殖(基因組復制和病毒體裝配)時,它們可以在短期內較容易地在不同組織中改變其遺傳結構,變異性極強。 SARS就是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全稱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簡稱SARS,是一種因感染SARS相關冠狀病毒而導致的以發熱、乾咳、胸悶為主要症狀,嚴重者出現快速進展的呼吸系統衰竭,是一種新的呼吸道傳染病,傳染性極強、病情進展快速。
編輯本段主要傳染途徑
一、傳染源
目前的研究顯示非典型肺炎患者、隱性感染者是非典型肺炎明確的傳染源。傳染性可能在發熱出現後較強,潛伏期以及恢復期是否有傳染性還未見准確結論。2003年5月13日,日本沖繩生物資源學院的科學家發現,導致嚴重性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的作用因子是一種鳥類病毒的變異形式。但動物是否是傳染源,目前來說仍有爭議。
二、傳播方式
SARS主要傳播方式是通過人與人的近距離接觸,近距離的空氣飛沫傳播、接觸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和密切接觸等。另一種可能性是SARS可以透過空氣或目前不知道的其他方式被更廣泛的傳播。
三、易感人群
因為SARS病毒是一種新型的冠狀病毒,以往未曾在人體發現。所以不分年齡、性別,人群對該病毒普遍易感。發病概率的大小取決於接觸病毒或暴露的機會多少。高危人群是接觸病人的醫護人員、病人的家屬和到過疫區的人。贊同10| 評論(1)
⑥ SARS 的病原體
「當某一不明病因的流行病侵襲人類時,人們對它的反應顯示了人類對未知事物的恐
懼」(The terror of the unknown is seldom better displayed than by the response of an epidemic,particularly when the epidemic strikes without apparent cause)[1]。1977 年愛德華•凱斯曾用這句話來描述當時公眾對新出現的軍團病的恐慌心理,現在我們同樣面臨著一場不明病原體的新型非典型肺炎—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征(SARS),這句話似乎同樣適用於對當前人們心理的描述。不可否認,一部分公眾對這場新的流行疾病存在恐慌心理,這種恐慌部分原因是出於對新疾病的不完全了解,對於這種疾病的病原體、傳播方式、致病機理、發病經過、診斷治療預防等仍然缺乏進一步的認識。不過,幸運的是人類採取了積極的應對措施,WHO組織國際實驗室網路聯合展開對SARS 的研究,相關研究機構在不到兩個月時間內即找到了病原體並破譯了其基因組序列,初步揭開了SARS 的神秘面紗。目前,專家們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研究發現SARS 疾病同一種新型冠狀病毒有關,而這種新病毒以前沒有在人體或動物體內發現過,這一發現為下一步的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專家將繼續揭開這種疾病的更多的未知之處。研究人員通過全球性的協作,藉助於互聯網路和多種研究手段,在短短兩個月時間內就鑒定出病原體。而在20 多年前,研究人員尋找HIV 病毒時用了兩年多時間,隨後又花費幾年時間才獲得其核苷酸序列。與之相比,對尋找SARS 病原體的快速反應令人印象深刻。如果我們大致回顧發現病原體的過程,或許可以得到新的經驗,為進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礎,為未來可能爆發的另一場流行病提供經驗。
研究進展
1.1 SARS 病原體的確認
2003 年3 月15 日,WHO 組織國際研究網路,相繼有11 個國家的實驗室參加,我國於
4 月初加入。研究網路的進展過程大致如下。
3 月18 日,德國通過電鏡從咽拭子標本中觀察到副粘病毒,同時香港中文大學獲得副粘病毒的基因擴增產物,並在網路上公布電鏡圖片和基因序列。
3 月19 日,新加坡從病人呼吸道標本中發現副粘病毒顆粒並獲得較微弱的病毒基因擴增產物(根據香港中文大學提供的引物)。國際上首先發現副粘病毒的荷蘭鹿特丹實驗室獲得有關病人的標本。
3 月20 日,國際上有4 個實驗室開始進行副粘病毒檢測。荷蘭鹿特丹實驗室檢測到副粘病毒,但是副粘病毒基因擴增為陰性,該實驗室將檢測試劑送到新加坡和香港,加拿大實驗室將雙份血清送到鹿特丹。
3 月21 日,香港中文大學科學家用猴腎細胞培養方法獲得病毒分離物,隨即研製了相應血清學診斷試劑。許多家實驗室的研究結果顯示此次病原體與下列病原體無關:甲、乙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1、2、3 型,腺病毒,鼻病毒,腸道病毒,人間質肺炎病毒,肺炎支原體,肺炎衣原體;同時電鏡觀察到病毒顆粒為50-60nm,血清實驗證明加入病人血清可以抑制細胞病變而對照血清無效。
3 月21 日,鹿特丹實驗室發現在德國的3 個新加坡病人呼吸道標本的HMPV 病毒PCR
檢測為陰性。並且,兩個可疑病例的呼吸道標本接種Vero 細胞和猴腎細胞均發現病變。也是在這一天,英國科學家檢測該兩病人標本中的H3N2 流感病毒;中國病毒專家洪濤宣布衣原體是引起SARS 的主要病原體,但不排除衣原體和冠狀病毒同時作用。
3 月21 日,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祝慶余、秦鄂德研究員等通過多方面的研究,成功從SARS 患者屍解標本中分離出冠狀病毒樣病毒,推斷可能是SARS 的病原體,並將這一重要結果向解放軍總後勤部衛生部和國家衛生部進行了書面匯報。
3 月22 日,香港病毒實驗室電鏡發現冠狀病毒樣顆粒(70nm),美國從泰國病人標本得到的細胞病變產物中發現冠狀病毒樣顆粒(70-100nm),但同一份標本獲得HMPV 病毒PCR陽性結果。與此同時,加拿大、法國、新加坡等地開始使用PCR 和電鏡方法檢測副粘病毒和HMPV 病毒。加拿大發現20nm 的病毒顆粒並且發布HMPV 病毒的基因進化樹。
3 月23 日,香港病毒實驗室在8 份標本中發現2 份冠狀病毒RNA 陽性。美國報道在香
港標本中發現冠狀病毒,同時建立免疫熒光檢測病人血清的方法,並將冠狀病毒的基因擴增引物在網路上公布。在新加坡和香港開始用鼻咽拭子樣本感染支氣管的方式進行靈長類動物實驗。加拿大和法國分別以電鏡觀察和PCR 技術檢測到冠狀病毒。德國、日本、新加坡從Vero 細胞中分離到病毒。英國實驗室在可疑病例呼吸道和尿標本中檢測到雞肺炎病毒序列。
3 月24-26 日,德國、香港的實驗室分別以電鏡觀察和PCR 技術檢測到冠狀病毒,德國
實驗室獲得病毒序列,證實新病毒的氨基酸序列與已知冠狀病毒的多聚酶氨基酸序列相符,德國、荷蘭、香港等地實驗室獲得更多的基因擴增序列,並在網路上公布新病毒的基因進化樹。
3 月27-31 日,繼續進行以猴子為實驗對象的動物實驗。香港和美國實驗室分別證實正
常人血清與新分離病毒為陰性反應。與此同時,有更多的實驗室檢測到冠狀病毒:日本從新加坡標本中獲得陽性結果;香港檢測了50 份病人血清,其中27 份冠狀病毒抗體升高,同時人們還從10 份病人糞便樣本中發現5 份為病毒檢測陽性,並且發現發病後6-16 天病人糞便中可以檢測到病毒基因;加拿大在病人標本中發現人類副粘病毒。
4 月1-8 日,在動物實驗中用副粘病毒和間質肺炎病毒共同感染的猴子出現臨床症狀。
美國研究人員用ELISA 方法從發病20 天的病人血中檢測到抗體。香港研究人員用免疫熒光方法從發病10 天的病人血清中檢測到IgM 抗體。小白鼠實驗開始啟動。更多實驗室在Vero培養細胞中分離到冠狀病毒,又有一些血清學實驗證實,SARS 疾病為副粘病毒和冠狀病毒復合感染。荷蘭、德國、香港和美國相繼發現冠狀病毒的新序列,德國科學家在標本中發現衣原體。
4 月9 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在軍事醫學科
學院舉行了有關SARS 病原體研究座談會,雙方有關專家分別介紹了衣原體和冠狀病毒方面的研究進展。
4 月10 日下午,著名病毒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洪濤在舉行的「非典型肺炎防治知識介紹會」上向中外數十家媒體宣布:「對非典型肺炎病原體的研究目前初見成效,已找到兩種主要病原體--衣原體和冠狀病毒樣病毒」。
4 月10 日,據新華社報道,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李德新教授、畢勝利教授、段淑敏主任和許文波教授等科技人員,在非典型肺炎的病原學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分離到數株冠狀病毒,克隆了所分離到的冠狀病毒部分基因。他們在三例死於非典型肺炎病人的肺標本和其中一例的脾標本進行了冠狀病毒檢測,並從這些標本中提純並擴增出冠狀病毒基因,經過核苷酸序列測定證實所擴增基因為冠狀病毒的RNA 聚合酶基因,從而在世界上首次用分子生物學手段證實了病人器官內存在冠狀病毒。他們把新病毒和其他冠狀病毒的基因序列進行比較,發現存在於非典型肺炎病人體內的冠狀病毒為一種變異冠狀病毒。用這些標本進行多種細胞培養,成功分離到新冠狀病毒,病毒在培養細胞中數次傳代,均穩定出現細胞病變,對該病毒的基因檢測持續陽性。從國內非典型肺炎病人咽拭子中分離到三株冠狀病毒,這些病毒的核苷酸序列和從病人臟器中分離到的冠狀病毒核苷酸序列相同。目前獲得的研究結果,在很大程度上表明冠狀病毒可能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體。
4 月11 日,新華社公布了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祝慶余、秦鄂德兩位研究員的發現。2 月底,該研究所從一例SARS 患者屍解標本中分離並辨認出冠狀病毒。截止到3 月21 日,通過血清學、免疫學、分子生物學等方面的研究,獲得了關於冠狀病毒的進一步證明。4 月9 日,對分離出的4 株冠狀病毒進行了序列測定。4 月16 日公布了這些結果。
4 月12 日,加拿大溫哥華不列顛哥倫比亞癌症研究所Holt 博士及其研究組公布了SARS
嫌疑病原體的基因組序列。
4 月14 日,美國亞特蘭大CDC 的Anderson 博士研究小組也完成了基因組測序並在網上
公布,兩個研究小組的測序結果基本一致。
4 月16 日,WHO 負責傳染病的執行幹事戴維•海曼宣布,經過全球科研人員通力合作,正式確認一種變異冠狀病毒引起SARS。
4 月17 日,WHO 在日內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宣布:完成病原體確定的最後一步工作,
即「科赫推定」中的第四步。由荷蘭Erasmus 大學Albert Osterhaus 博士領導的研究小組成功地用新冠狀病毒使實驗用猴子染病,進而該研究小組從被感染猴子體內分離出該病毒並進行了實驗室培養。表明全球科學家在一個月的通力合作後,初步確定了SARS 的病原體[2-9]。
4 月22 日,中國公布「非典」元兇冠狀病毒圖[3][7][10] 。
1.2 SARS 病毒基因組解碼進展
1.2.1 加拿大史密斯基因科學中心
4 月12 日,加拿大科學家破解SARS 疑似病原體的基因,朝開發SARS 診斷方法以及研
發SARS 疫苗、葯物邁出第一步。
位於溫哥華的史密斯基因科學中心投入全球對抗SARS 的行列。中心主任馬拉說,基因
編碼是科學家研發診斷檢驗方法所需的基本資料。史密斯基因科學中心破解此基因編碼之後,立即在國際網路上公布(http://www.bcgsc.bc.ca)以提供給世界各地其它科學家使用。
1.2.2 香港大學
港大微生物學系主任袁國勇表示,港大醫學院完成引發SARS的冠狀病毒基因序列測定,確定是一種全新病毒,懷疑是由動物傳播到人,至於是什麼動物,則有待研究。袁國勇認為,這項發現有助於改善目前的快速測試方法。此前,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人員已於13 日晚將他們破解的新型冠狀病毒部分基因序列交給世界衛生組織的「SARS」工作小組。
1.2.3 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4 月14 日宣稱,已經完成了對被認為是引起SARS 全球流行的
新冠狀病毒基因組的測序。其基因測序結果與加拿大一個實驗室的測序結果基本一樣。對兩家機構的測序結果比較後,發現其中的區別在於他們的測序結果有15 個額外的核苷酸,而這將是繼續開展測序工作的重大開端。測序結果是在10 名科學家及許多技術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工作了12 天後得出的。研究人員將其中一例SARS 患者的咽喉分泌物,在非洲綠猴腎細胞中進行傳代細胞培養,對引起該疾病的冠狀病毒的核酸序列提純後擴增測序。新的基因序列共有29,727 個核苷,在典型的冠狀病毒家族核糖核酸界值之內,冠狀病毒家族成員一般有29,000 至31,000 個核苷。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Julie Gerberding 博士談到,確定一種新型病毒的基因序列對於疾病的治療和預防都是十分重要的。利用有關基因序列的信息,可以開始進行有關抗病毒葯物的實驗室研究工作,可以作為研製疫苗的基礎,也可以發展診斷性測試以便早期發現病例。美國和加拿大的研究結果幾乎相同,這一點十分重要,表明病毒可能有共同的來源,因為這些樣品是從在不同國家受到感染的不同的個體中採集的。但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官員強調,對於病毒的分析工作還遠遠沒有完成,冠狀病毒能夠
快速變異,研究人員需要將由細胞培養分離到的病毒與從SARS 患者的患病組織中所獲得的病毒加以比較,所開展的基因測序工作將會加快比較工作的進行。
1.2.4 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與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與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通力合作,於2003年4 月16 日完成了對分離自不同SARS 病例的四株冠狀病毒的基因組解碼工作。結果顯示,這一病毒的長度約為3 萬個鹼基對,與加拿大、美國報告的序列基本一致,屬於一種新型冠狀病毒,這一成果僅比加拿大科學家宣布破譯冠狀病毒基因的時間晚兩天。冠狀病毒全基因組序列的成功測定,為追蹤冠狀病毒的來源,研製非典型性肺炎的診斷制劑、疫苗和治療葯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使我國的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向前邁出重要一步[2][3][4][5][8][10]。
2 研究人員分離並鑒定病原體
在這場全球相關實驗室聯合尋找病原體的行動中,香港研究人員率先取得了突破,他們以傳統的病毒培養、血清學檢測技術以及現代分子遺傳學方法,鑒定了50 例SARS 患者體內的病原體—一種新冠狀病毒。另外,對對照組樣本的分析進一步支持了他們關於病原體的論點:在40 例來自患有其它呼吸疾病患者的呼吸道樣本中,沒有檢測到一份樣本含有新冠狀病毒的RNA;對來自血液捐獻者的200 份血清樣本中,沒有一份含有這種病毒的抗體。
這些發現同時支持了另兩家研究機構所提出的觀點,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和加拿大多倫多的相關研究機構同樣在SARS 患者體內分離到了這種新型冠狀病毒,並認為該病毒與SARS 爆發有聯系。德國研究人員在最初的三例患者體內發現新型冠狀病毒,並且進一步收集了來自越南河內的患者樣本進行檢驗分析,結果也支持該結論。
2.1 國際實驗室網路的研究結果
2.1.1 中國香港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教授Peiris 領導的研究小組對香港的患者進行了研究以尋找病原
體。
該小組選擇了香港三家急救醫院收治的50 例符合WHO 修改定義的SARS 患者,收集
了所有患者的咽拭樣本和血清樣本,選擇了部分患者分別收集嚴重期和康復期的血清和排泄
物樣本。另外,他們取得一例患者肺組織樣本,進行了病毒培養分離、反轉錄PCR(RT-PCR)
、常規的組織放射自顯影和電鏡觀察。用其他病人的咽拭樣本、排泄物和血清樣本的微生物
檢測結果作為對照。
研究人員最初進行了常規的血液檢查、生化檢查以及微生物檢查,對血液樣本、咽拭樣
本分別進行了細菌培養和血清學檢測,對咽拭樣本進行快速熒光抗原檢測,以確定病原體是
否為常見呼吸道感染病毒,並且用多種細胞進行培養以分離病原體;用臨床樣本直接進行
RT-PCR,以檢測是否為A 型流感病毒和人副粘病毒感染。另外,對培養細胞採用了ELISA
方法以檢測是否存在衣原體。
研究的突破在於從兩名患者的樣本中分別觀察到了冠狀病毒樣顆粒。樣本之一來源於一
名53 歲男性患者,在他的咽拭樣本、肺活組織切片等樣本中檢測到冠狀病毒RNA,患者本
身冠狀病毒抗體滴度顯著升高(1/200~1/1600)。另一樣本取自一名42 歲女性患者,PCR 檢
測對冠狀病毒呈陽性,她本身的血清抗體有變化(1/150~1/1600)。
研究人員分別對兩個樣本進行培養細胞接種,2-4 天後出現圓形折光的病變細胞,表明
有病原體分離,分離到的病原體不和識別常見病毒的試劑板反應。對細胞培養的提出物進行
42
高速離心,隨即進行了電鏡負染色觀察,發現形態不規則的包膜病毒,直徑約80-90nm,表
面特徵與冠狀病毒相似。對被感染細胞超薄切片進行電鏡觀察,發現細胞質和細胞膜表面均
存在類似病毒顆粒,並且從兩名患者體內分離出的病毒大小和形態特徵很相似。
為獲得新分離病毒的基因序列信息,研究人員進行了隨機RT-PCR,克隆測序了病毒感
染細胞的特徵染色體帶,在GenBank 中進行了同源序列比較,在被檢測的30 個克隆中發現
了一個未知序列。對這段DNA 序列進行分析,發現與冠狀病毒存在低同源性,但由其推出
的氨基酸序列與冠狀病毒科的牛冠狀病毒和鼠肺炎病毒RNA 聚合酶存在高同源性(57%),
蛋白序列的系統發育學研究顯示新病毒與冠狀病毒Group2 高度相關。對病毒血清學反應采
用了間接免疫熒光檢測,結果顯示在32 例患者嚴重期和康復期的血清對比中,均出現血清
轉化,存在冠狀病毒的抗體滴度增長的現象。
研究小組還對人副粘病毒進行了RT-PCR 和血清抗體滴度檢測,結果顯示陰性,也未
檢測到其它病原體。因此,研究小組認為分離到的冠狀病毒就是SARS 的病原體或一個必需
的因子,不過,是否有其它的微生物或非微生物輔助因子起作用,則有待觀察[11][12]。
2.1.2 德國
最初SARS 爆發於亞洲,由於洲際旅行該疾病從亞洲傳播到其它大洲。鑒於SARS 疾病
是一種新出現的病症,人類對其病原體一無所知,最初的研究工作集中於對病原體的鑒定。
WHO 組織了國際實驗室網路,集中各有關國家的研究力量以找出SARS 的病原體。德國研
究機構作為該網路的一份子,也對病原體的鑒定展開了研究。
該研究小組最初選擇的樣本來自於同一家庭中的三個人:一名32 歲的男性患者、他的
妻子以及他的岳母。該男性為新加坡一名內科醫生,曾治療過一名SARS 患者而被感染,繼
而他感染了他的妻子和岳母。三人因故由新加坡到美國,該醫生在美國期間出現症狀,他告
知了他的新加坡同事,該同事向WHO 作了匯報,WHO 在三人返回新加坡的航班中轉站—
法蘭克福對他們進行隔離。德國相關研究人員取得了他們的呼吸道樣本和血液樣本,隨後該
小組還獲得了來自亞洲的其他18 名可疑或可能SARS 病例的樣本,以及21 名接觸過SARS
患者但未被感染人員的樣本。
研究人員首先對上述3 例患者的樣本進行了PCR 檢測,以鑒定是否存在肺炎雙球菌、
肺炎衣原體、人巨細胞病毒、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人副粘病毒、鼻病毒及人冠狀病毒
OC43 和229E 型等已知呼吸道病原體;對呼吸道樣本進行抗原ELISA,以檢測是否存在肺
炎球菌、流感病毒及呼吸道合胞病毒,同時對血液樣本進行了血清學檢測;另外,研究人員
對呼吸道樣本和血液樣本負染以進行電鏡觀察,並將樣本進行培養細胞接種。
研究人員用痰液樣本進行了RNA 抽提,以隨機RT-PCR 技術分析,所設計的一些PCR
引物含有簡並性位點,並且多數引物3』端為T 鹼基,以便DNA 多聚酶在引物末端鹼基不
完全匹配的情況下能夠生效。使用了BLAST 工具對克隆擴增的產物進行了同源性比較。
研究小組通過對三例患者的樣本進行的多次檢測,針對已知呼吸道病原體的檢測結果
多為陰性,電鏡觀察呼吸道樣本時發現了稀少的副粘病毒樣顆粒,但隨後的數次針對副粘病
毒家族的PCR 檢測均顯示陰性。痰液樣本接種培養細胞6 天後,研究人員發現培養基中存
在病變細胞,隨即進行了RNA 抽提,對提取的RNA 進行RT-PCR,擴增克隆出約20 個不
同的DNA 片段,對這些片段測序後以BLAST 進行檢索,發現三個新的片段,新片段不與
資料庫中的序列匹配,但由新片段推出的氨基酸序列顯示了與冠狀病毒家族的同源性,表明
分離了一種新冠狀病毒。研究人員將新片段與美國疾病預防和控制中心(CDC)所測得的新
病毒核酸序列進行了對比,發現存在同源性。在對這三例患者的血清樣本以及被感染的培養
細胞進行了免疫熒光檢測,以確定是否存在抗體。在兩名患者的血清中檢測到IgG 抗體升高,
表明存在新冠狀病毒的血清反應。
43
為檢驗新病毒是否同SARS 相聯系,研究人員進一步收集了來自可能或可疑SARS 患者
及同SARS 患者有過接觸但未被感染人員的樣本(進一步收集的樣本均來自越南河內),對
這一批樣本進行了巢式PCR 分析,結果在可能SARS 病例中發現病毒的比例是100%,在可
疑病例中是23%,但在健康接觸者中未發現病毒,這些數據或許可進一步證明新冠狀病毒和
SARS 的聯系。
該研究小組還曾檢測到副粘病毒及肺炎球菌,但隨後的針對性PCR 實驗結果為陰性。在
幾例患者體內發現了衣原體感染,但並沒有在其他SARS 患者體內發現。因此研究人員還不
清楚這些病原體在SARS 疾病中是作為致病因子還是聯合致病因子[13]。
2.1.3 美國
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是WHO 所組織的國際實驗室網路的研究機構之一,他
們也展開了對SARS 病原體的鑒定工作。CDC 的樣本來自於越南、新加坡、泰國、加拿大
、中國香港、台灣和美國等的SARS 患者,試圖從一系列已知的病原體中鑒定出引起此次
SARS 爆發的病源。
由於SARS 患者的臨床症狀沒有特異性,最初的研究側重於對已知的呼吸道病原體的排
查,綜合使用了多種檢測方法。研究人員收集了包括血液、血清、鼻咽拭子、含嗽液和器官
組織在內的多種樣本,在多種細胞中進行了培養,並對乳鼠進行了注射接種,以分離病原體;
觀察培養細胞和乳鼠,對出現病變的細胞或個體制備切片以進行電鏡觀察;對血清樣本進行
了血清學實驗以檢測抗體;進行了一般的和特殊的細菌培養,還利用了分子生物技術如PCR
、RT-PCR;對多種呼吸道病原體進行了篩選,如耶爾森氏菌、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
、軍團桿菌、流感病毒A、B 型,副流感病毒家族等。
研究的突破在於通過電鏡觀察到了冠狀病毒樣顆粒。以患者呼吸道樣本接種的培養細
胞出現了細胞病變,對出現病變的細胞製作超薄切片,進行電鏡觀察,在病變細胞內及細胞
膜發現了冠狀病毒樣顆粒:直徑約80-140nm,病毒表面有20-40nm 結構復雜的突出物。利
用電鏡觀察患者支氣管沖洗液樣本,同樣發現了許多被感染細胞均存在冠狀病毒。
研究人員對病變細胞進行了RNA抽提和RT-PCR 以擴增新病毒序列,引物根據GenBank
中的已知冠狀病毒的序列信息而設計。對擴增後的純化產物進行了測序分析,與已公布的冠
狀病毒序列進行了比對,並利用生物信息學技術分析,得出該病毒的進化樹。新病毒與其他
冠狀病毒的序列以及由序列推出的氨基酸序列進行比較,發現新病毒與冠狀病毒家族group2
有較高的同源性。但分析進化樹顯示,這種病毒在遺傳學上與其它冠狀病毒均有不同,表明
分離的是一種新型冠狀病毒。對樣本進行的血清學檢測發現,以感染細胞切片與處於恢復期
的SARS 疑似患者血清進行反應,來自香港、曼谷和美國的SARS 疑似患者血清呈特異性反
應,呈現從陰性到陽性轉變或在間接熒光抗體實驗中反應性增高;對同一批血清樣本進行
ELISA 抗原檢驗,恢復期樣本的的反應呈高特異性,抗體滴度也逐漸升高。
經過樣本接種培養細胞擴增病原體,電鏡觀察發現病原體為冠狀病毒屬,分子生物學研
究進一步確定新病毒的本質特徵,血清學實驗確定了與疾病的聯系,因此研究人員認為分離
到的新型冠狀病毒有可能是SARS 的病原體。不過該研究小組同時指出:患者病灶組織細胞
中新冠狀病毒抗原或病毒RNA 還未在病理過程中被直接檢測到。同時,還不能證實新病毒
存在於所有SARS 患者體內,一些SARS 患者未檢出冠狀病毒,需要進一步的相關研究[14][15]。
2.1.4 加拿大
加拿大國家微生物實驗室以及相關研究機構組織了SARS 研究小組,展開了對SARS
疾病的研究。
研究人員經過追蹤調查,證實該國最初的SARS 患者曾經去過香港並在那裡被感染,
44
該患者返回加拿大並且將SARS 疾病傳播到該國。研究人員所取得的樣本即來自該患者(已
死亡)直接或間接傳染的9 名患者。研究人員對1 例屍檢組織樣本進行了組織病理學檢查,
對全部9 例患者的樣本進行了微生物學檢測。對屍檢組織樣本進行了免疫組織化學檢驗,以
檢測是否存在流感病毒A、B,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漢坦病毒、麻疹病毒、腸病毒、
黃病毒等已知常見病毒,以及立克次體、肺炎支原體、肺炎衣原體、耶爾森氏菌等,所有檢
測結果均為陰性。對9 例患者的血液樣本、呼吸道樣本以及尿液樣本進行了常規的細菌和真
菌檢測,並對這些樣本進行了培養,結果顯示陰性,另外針對軍團菌的專門檢測亦顯示陰性。
研究人員對呼吸道樣本進行了常見細菌的分子生物學檢測,抽提了DNA,進行了針對常見
肺炎菌,耶爾森氏菌及衣原體等微生物的RT-PCR,結果同樣顯示陰性。
研究人員還進行了常見病毒的檢測,對9 例患者的所有呼吸道樣本和糞便樣本進行了常
規的直接病毒檢測,包括電鏡觀察和直接熒光抗體檢測,沒有在樣本中發現流感病毒A、B,
副流感病毒1、2、3,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同樣,針對常見呼吸道病毒,研究人員
也進行了病毒的分子生物學檢測,大多數的檢測結果顯示陰性,但對支氣管沖洗液樣本以及
咽拭樣本進行的巢式RT-PCR 發現了人副粘液病毒,並且排除了實驗室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另外,從以呼吸道樣本接種的培養細胞中分離了一種新型冠狀病毒,在9 例SARS 患者中5
例患者的樣本分離出了這種病毒,在4 例患者的樣本中分離到了副粘液病毒。至此,該研究
機構、香港研究小組和美國CDC 研究人員均報道了在SARS 患者體內分離到了新型冠狀病
毒。研究人員隨後對新病毒進行RT-PCR,擴增克隆了病毒的核苷酸序列,並對其進行了測
序,以生物信息學技術對測序結果進行了分析:新病毒的序列和已知冠狀病毒的序列均不同,
但是由該序列推出的氨基酸序列與已知幾種冠狀病毒的氨基酸序列有較高同源性(78%),
新病毒的生物進化樹分析顯示新病毒同已知的冠狀病毒家族(group1、group2 和group3)均
不十分接近。
基於已有的發現,研究人員得出結論,認為所分離的人副粘病毒和新冠狀病毒可能都與
SARS 疾病相聯系,但還不清楚是兩者聯合作用,還是兩病毒分別單獨作用,甚或還有其它
未被檢測出的病毒在起作用,需要進一步研究以證實[16]。
2.2 中國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預防控制所洪濤院士領導的研究小組就SARS 的病原體展
開了研究,經電鏡觀察到SARS 患者屍檢標本中發現了衣原體和冠狀病毒顆粒,並在《中華
醫學雜志》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文獻。
該研究小組選擇的樣本來自7 例因患SARS 死亡的患者,研究人員採集了死者的臟器
組織標本,製作了電鏡標本和病理標本。7 名死者中4 例來自廣東,1 例來自山西,1 例來
自北京,1 例為死於成都的香港患者,具有一定代表性。為分離病原,將病人肺組織提取物
接種於293 細胞(人胚腎轉化細胞系),並且對病人組織及其分離的病原進行免疫學鑒定,采
取了間接免疫熒光和免疫組織化學
⑦ 2003年非典在多少個國家發生
2003年爆發的「非典」是全球眾多國家和地區面臨的一場疫病危機,其中中國內地是重災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日內瓦時間2002年11月1日至2003年6月9日下午2時,席捲32個國家和地區。
亞洲:中國、泰國、日本、新加坡、越南等;歐洲:瑞士、瑞典、英國、俄羅斯、法國、德國、等;美洲:美國、巴西、加拿大等;澳大利亞、科威特、哥倫比亞等國家和地區也被SARS病毒侵入。
中國大陸地區SARS疫情統計(截止到2003年5月18日)病例4698,死亡284,康復 1529。在此期間發生了一系列事件:引起社會恐慌,包括醫務人員在內的多名患者死亡,世界各國對該病的處理,疾病的命名,病原微生物的發現及命名,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及媒體的關注等等。
(7)德國為什麼發生了非典擴展閱讀:
臨床表現:
潛伏期1~16天,常見為3~5天。起病急,傳染性強,以發熱為首發症狀,可有畏寒,體溫常超過38℃,呈不規則熱或弛張熱,稽留熱等,熱程多為1~2周;伴有頭痛、肌肉酸痛、全身乏力和腹瀉。
起病3~7天後出現乾咳、少痰,偶有血絲痰,肺部體征不明顯。病情於10~14天達到高峰,發熱、乏力等感染中毒症狀加重,並出現頻繁咳嗽,氣促和呼吸困難,略有活動則氣喘、心悸,被迫卧床休息。這個時期易發生呼吸道的繼發感染。
病程進入2~3周後,發熱漸退,其他症狀與體征減輕乃至消失。肺部炎症改變的吸收和恢復則較為緩慢,體溫正常後仍需2周左右才能完全吸收恢復正常。
輕型患者臨床症狀輕。重症患者病情重,易出現呼吸窘迫綜合征。兒童患者的病情似較成人輕。有少數患者不以發熱為首發症狀,尤其是有近期手術史或有基礎疾病的患者。
⑧ 非典是怎麼引起的
人類非典的傳染源在野生動物中,其中果子狸為非典病毒的主要載體。非典病毒存在於不同地區的野生動物中。病毒可以傳給人,對果子狸中非典病毒進行基因測序分析,在人類非典病毒同源性超過99.8%,顯示目前野生動物中的非典病毒可直接傳染人。
該病毒主要從各種野生動物糞便中排泄,其排毒量驚人,在環境中相對穩定,特別是在濕冷環境中,可長達數天,在乾燥狀態下糞便可化成塵埃被吸入引起感染。
(8)德國為什麼發生了非典擴展閱讀
傳播途徑
1、主要通過近距離呼吸道飛沫及密切接觸傳播。特別是給危重患者行氣管插管,氣管切開等操作的醫護人員,直接暴露於患者大量呼吸道飛沫環境下極易獲得感染,曾有醫護人員聚集被感染SARS的現象。
2、其他可能傳播方式:SARS患者的糞便、尿液、血液中曾檢出病毒,因此其他傳播方式.如糞口傳播等尚不能排除。
如香港淘大花園的暴發流行,出現1例伴有腹瀉的SARS患者,4周內,在該住宅區的328人感染SARS,而且大部分病例都有腹瀉症狀,最終經當地排除建築物內食物或飲用水的污染,而很可能系糞便排水管道系統地面下水口"U"形聚水器干調而不能起到隔氣作用,導致污水氣化而發生病毒傳播。
⑨ 了解非典病毒的特徵
目前所知,造成全球非典災難的病毒為冠狀病毒,該類病毒感染脊椎動物,與人和動物的許多疾病有 非典病毒
[1]關,具有胃腸道、呼吸道和神經系統的嗜性。代表株為禽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 還有人冠狀病毒、鼠肝炎病毒、豬血凝性腦脊髓炎病毒、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初生犢腹瀉冠狀病毒、大鼠冠狀病毒、火雞藍冠病毒、貓傳染性腹膜炎病毒等。 人冠狀病毒是引起人類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常引起成人的普通感冒。兒童的冠狀病毒感染並不常見。但是,5-9歲兒童有50%可檢出中和抗體,成人中70%中和抗體陽性。冠狀病毒感染分布在全世界各個地區,我國以及英國、美國、德國、日本、俄羅斯、芬蘭、印度等國均已發現本病毒的存在。在美國華盛頓D.C.地區,連續4年的血清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冠狀病毒占成人上呼吸道感染的10%-24%。在美國密執安州的一次家庭檢查中,證明冠狀病毒可以感染各個年齡組,0-4歲佔29.2%,40歲以上佔22%,在15-19歲年齡組發病率最高。這與其它上呼吸道病毒的流行情況不盡相同,例如呼吸道合胞病毒,大多隨著年齡的增加而發病率降低。冠狀病毒也是成人慢性氣管炎患者急性加重的重要病原。 據科學家研究,此次引發非典蔓延的(SARS)病毒屬於一種新的冠狀病毒 , 一種RNA病毒,它與現在已有的冠狀病毒比較結果顯示,其核苷酸水平的相似性極差。當RNA病毒(比如HIV病毒和流行性感冒病毒)在活細胞內迅速增殖(基因組復制和病毒體裝配)時,它們可以在短期內較容易地在不同組織中改變其遺傳結構,變異性極強。 SARS就是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全稱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簡稱SARS,是一種因感染SARS相關冠狀病毒而導致的以發熱、乾咳、胸悶為主要症狀,嚴重者出現快速進展的呼吸系統衰竭,是一種新的呼吸道傳染病,傳染性極強、病情進展快速。
編輯本段主要傳染途徑
一、傳染源
目前的研究顯示非典型肺炎患者、隱性感染者是非典型肺炎明確的傳染源。傳染性可能在發熱出現後較強,潛伏期以及恢復期是否有傳染性還未見准確結論。2003年5月13日,日本沖繩生物資源學院的科學家發現,導致嚴重性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的作用因子是一種鳥類病毒的變異形式。但動物是否是傳染源,目前來說仍有爭議。
二、傳播方式
SARS主要傳播方式是通過人與人的近距離接觸,近距離的空氣飛沫傳播、接觸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和密切接觸等。另一種可能性是SARS可以透過空氣或目前不知道的其他方式被更廣泛的傳播。
三、易感人群
因為SARS病毒是一種新型的冠狀病毒,以往未曾在人體發現。所以不分年齡、性別,人群對該病毒普遍易感。發病概率的大小取決於接觸病毒或暴露的機會多少。高危人群是接觸病人的醫護人員、病人的家屬和到過疫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