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俾斯麥為什麼被稱為「鐵血宰相」
因為他實行「鐵血政策」。
為了沖破封建割據對經濟的阻礙,德國的統一提到了歷史的議事日程。首相俾斯麥於1862年提出的通過王朝戰爭實現德意志統一的政策。其中,「鐵」指武器,「血」指戰爭。
俾斯麥代表容克地主貴族和大資產階級利益,竭力主張以強權和武力統一德國。俾斯麥針對阻礙德國統一的強大的國內外勢力而採取的武力統一德國的「鐵血政策」,是實現德國統一的強有力的手段。
他依靠其「鐵血政策」,先後發動了普丹戰爭、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自上而下地統一了德國。
俾斯麥也從而被人稱為「鐵血宰相」。
(1)德國人怎麼看待鐵血宰相擴展閱讀:
俾斯麥擔任普魯士王國首相期間,在1866年發動了普奧戰爭並取得勝利。1870年又進行普法戰爭,打敗了法軍。
年底南德四邦加入了德意志聯邦,成立了德意志帝國,俾斯麥任德意志帝國宰相兼普魯士首相。俾斯麥靠「鐵血政策」自上而下地統一了德國,還幫助法國凡爾賽政府鎮壓巴黎公社。
他對內頒布《反社會黨人非常法》,殘酷鎮壓工人運動;對外力圖運用聯盟政策,確立德國在歐洲的霸權。
1890年3月被德皇威廉二世解職。俾斯麥下台時被封為勞恩堡公爵。此後他長住漢堡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魯庄園,1898年病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鐵血政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奧托·馮·俾斯麥
② 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的崛起之路是怎麼樣的
所謂時勢造英雄,俾斯麥所存在的那個時代,也是他大展拳腳的機會。被稱為德國“鐵血宰相”和“德國領航員”的俾斯麥在歷史上雖然褒貶不一,卻毀譽參半,但是他的確是德國經濟還是政治的奠基人,也是標志性的人物,即使不少人把他比作戰爭惡魔。不過對於德國政權的穩固,他的確是君主手中的“利器”。
一生堅定統一德意志帝國的新年,俾斯麥一心為國也使其成為德國政權的中樞大臣。由於俾斯麥一生的追求無非是統一德意志帝國,即使手段和方法比較血腥,但是卻很好地幫助帝王穩住了政權,只是內部問題並沒有真正解決。
③ 德國著名的鐵血宰相俾斯麥,最終是怎樣倒台的他成就了德意志帝國皇帝的登基,可是既然在當時他擁有這么
我了解不多,根據我的了解。
第一,俾斯麥這個人權力慾望極大,幼小的德國皇帝當時是十分依賴俾斯麥的,視俾斯麥為教父一般的人物。皇帝逐漸長大,對德國有了自己的看法,俾斯麥在這個時候還是獨斷專行,那當然是不會討好德國皇帝的喜歡。正所謂一山不容二虎,這和中國的皇帝對待臣子是一各樣子,比如霍光的遭遇。
第二,雖然俾斯麥權力慾望大,但是他不會想到要當皇帝的。歐洲的情形不同,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很民主的,皇帝必須由具有皇族血統的直系親屬和旁系親屬擔任,一般的人是不能當皇帝的。再者,他推行的政策很不討好歐洲各國,他要是當皇帝,歐洲人都要反對他了。
第三,俾斯麥這個人的嚮往就是統一德意志各邦國,然後稱霸歐洲,他一生都致力於這個理想,我估計他壓根就沒想過當皇帝的問題。
④ 統一德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他有著怎樣的傳奇人生
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他的輝煌源於德意志的統一。
德意志地區原先是查理曼帝國下屬的一塊土地。查理曼帝國分裂後,帝國分裂成三個部分,東法蘭克帝國、中法蘭克王國和西法蘭克王國。這三個國家後後續演變,東法蘭克帝國——神聖羅馬帝國 ,中法蘭克王國——義大利王國,西法蘭克王國——法蘭西王國。神聖羅馬帝國是一個由羅馬被教皇加冕的皇帝。起出東法蘭克帝國統治者奧托一世和教皇關系很好,後來繼承者腓特烈一世更是改名神聖羅馬帝國,由此可以證明兩方勢力的友好。
在他的主持下,普魯士先後對外發動三次王朝戰爭。 第一次王朝戰爭,1864年普丹戰爭爆發,原因丹麥國王去世,繼承人沒有得到德意志邦聯接受,造成兩地的傳承問題。結果,德意志聯軍勝利,丹麥放棄對兩地的主權。 德意志統一邁出堅定的步伐。
第二次王朝戰爭,普魯士對奧地利,最終俘虜次機會奧地利所有主力軍隊。
第三次王朝戰爭,普魯士對法國,法國是普魯士統一德意志地區最後的阻力。最後拿破崙三世向普魯士投降,普魯士完成德意志地區的統一。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登基稱帝,德意志帝國就此成立 。這三場國家統一戰役都是在俾斯麥的指揮下。
⑤ 為什麼說俾斯麥(德)是鐵血宰相
因為他推行的是「鐵血政策」
1862年6月,俾斯麥出任普魯士的宰相兼外交大臣。同年9月,在普魯士議會的首次演說中,他大聲宣稱:「德國所注意的不是普魯士的自由主義,而是權力。普魯士必須積聚自己的力量以待有利時機,這樣的時機我們已經錯過了好幾次。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通過演說與多數人的決議所能解決的,而是要用鐵和血。」 俾斯麥的「鐵和血」,是他統一德國的綱領和信條,他的「鐵血宰相」的別稱也由此而得名。俾斯麥正是憑靠這種暴力,大膽而又狡猾地利用國際糾紛和有利時機,決定性地使德國通過「自上而下「的道路統一起來。
有具體的事情,你可以看下面的網站。
⑥ 如何評價鐵血宰相俾斯麥
155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862年,俾斯麥一躍成為德國的首相。他在上任演講向所有人發表自己的見解,他認為:「當代的重大問題並非通過演說和多數派決議就能解決的,而是要用鐵和血來解決。」至此德意志的政治和軍事的改革就開始了。
德國的農業發展很艱難,俾斯麥就開始設置貿易壁壘,保護農業市場。這個政策延伸了著名的「鋼鐵和黑麥的同盟」,同時導致俾斯麥一直在外交方面小心維護的俄國關系進一步破裂。這一類措施成為了德國保守主義和世界戰爭法西斯主義的社會基礎。由俾斯麥踐行的「鐵血政策」對於整個歐洲大陸的格局都發生了改變,也為後來德國成為世界戰爭的策源地埋下了種子。
我們可以說俾斯麥是近代德國的奠基者,他在外交上的縱橫捭闔,「鐵血」政策的推行,將分裂邊緣的德國變成影響整個歐洲大陸格局和歷史進程的德意志帝國。在十九世紀,除了拿破崙以外,也只有俾斯麥能夠給自己國家和歐洲大陸產生這樣的影響力。
⑦ 鐵血宰相俾斯麥,為什麼反對德國殖民擴張
德國在近代統一是比較晚的,在普魯士完成統一的過程中,俾斯麥出力不小。“鐵”指武器,“血”指戰爭,能被人成為鐵血宰相,可見俾斯麥絕對不是不敢打仗的人。相反,在俾斯麥看來,很多重大問題,通過演說是不能解決的,只有用鐵和血來解決。
國內民族主義者極力鼓吹建立海外殖民地。隨著政黨勢力的消長,俾斯麥失去了帝國議會的控制,為了贏得選舉,他把對外擴張作為一枚重要的砝碼。而俾斯麥是一個現實主義政治家,一切的政策,都是可以改變的。
短短一年時間,德國在非洲獲取了大量的殖民地。可見,俾斯麥並不是一味地反對殖民,時機成熟了,德國的擴張絲毫不亞於傳統殖民帝國。
⑧ 鐵血宰相俾斯麥,為什麼會被罵作「魔鬼」呢
學過中學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在19世紀中後期,歐洲出現了一位"鐵血宰相"俾斯麥,雖然在我們的課本中,給予俾斯麥很高的評價,他的一生的確做成了許多事情,然而伴隨著他榮譽的頭銜,他也被人稱作"魔鬼",為什麼會這樣呢?
當俾斯麥去世時,全世界媒體的報道,也就變得想怎麼寫就怎麼寫了,德意志報紙刊登了他向德皇威廉二世辭職信,俾斯麥強調夠的那些內容, 如今都變成了破壞與俄國友誼的壞話,漸漸的俾斯麥就變成"魔鬼"了,想來倒也名副其實。
⑨ 如何評價鐵血宰相俾斯麥
其實關於俾斯麥其人的評價,後世一直都有點極端,大部分都是崇拜,還有一部分則是一味貶低。真實歷史上的俾斯麥其實更加的豐富多樣,沒有那麼平面單一,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對於普魯士,他是絕對的忠誠。他對普魯士既有政治體制和權力結構進行了改良,並使其效能最大化,而不是通過一場革命。即便是他執政時期,用他著名的「鐵血政策」即在德國保持統一的狀況下擺脫經濟困難並且發展成首屈一指的經濟政治力量,同時又用他卓越的外交技巧在歐洲的大國之間縱橫捭闔。平心而論這也得益於德皇威廉一世的信任。
其實當時很多的外交事務,都是他自己構思出來的,因此時間一久,德國的外交和行政部門逐漸被一群盡職、干練但缺乏判斷力的官僚所佔據,對那個僅有的「主腦」依賴程度越來越高。俾斯麥在1890年離職後,繼任的卡普里維等人根本無法延續他「同時玩轉七個水晶球」的復雜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