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德國國家圖書館的基本概況
德國國家圖書館 Deutsche Nationalbibliothek = German National Library
由於德國一直以來的聯邦制和歷史問題,在其歷史上從來沒有過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性圖書館, 倒是德國境內幾個大政治區域性圖書館扮演了國家圖書館的角色。這些圖書館分別是:
●巴伐利亞洲的巴伐利亞國家圖書館
●普魯士時期的普魯士國家圖書館,現在的柏林國家圖書館(全稱:德國柏林國立普魯士文化遺產圖書館)
●德意志圖書館(由萊比錫國家圖書館、法蘭克福國家圖書館和在柏林的德國國家音樂檔案館組成)
㈡ 德國國家圖書館的介紹
德意志國家圖書館(Die Deutsche Nationalbibliothek)是聯邦德國的國家圖書館之一。做為非借閱圖書館,德意志圖書館承擔著從1913年以來所有德語出版書籍的保藏工作,除此之外該圖書館還負責制定德國國家書目。
㈢ 各國的圖書館都是什麼樣的
公共圖書館是一個城市文化的具體體現,也是一個城市對外交流的窗口,它在一個城市所發揮的文化傳播作用是其它任何一個機構都無法替代的。圖書館是傳播先進文化的陣地,作為城市先進文化的一個標志和象徵是因為它是文化、教育、科學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城市和圖書館的產生來看,圖書館是城市文明的標志。圖書館的存在和發展對人類社會的進步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圖書館廣泛而完善的保存和記載了人類活動的各種資料,圖書館作為保存人類文明的知識寶庫,在整個社會中占據著不可取代的重要位置。
中國第一個省級公共圖書—館——湖北省圖書館
湖北省圖書館舊址
湖北省圖書館舊址
一個城市的標志性建築它能代表該城市的文化品位。當今世界現代化城市都是文化發達的都市,擁有眾多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其他文化團體,擁有大量的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劇院和文化標志性建築物,文化設施完備,文化產業發達。圖書館是知識公共設施,是知識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起著傳播知識、提高市民文化素質的作用。因此,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水平、普及程度是一個國家、一個城市、一個地區文化、教育、科學發展的重要標志。現在為大家介紹一下前十國家中的最大圖書館。
美國國會圖書館
美國國會圖書館
美國國會圖書館
美國國會圖書館建於1800年,是美國的四個官方國家圖書館之一,也是全球最重要的圖書館之一。美國國會圖書館是在美國國會的支持下,通過公眾基金、美國國會的適當資助、私營企業的捐助及致力於圖書館工作的全體職員共同努力建成的,它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聯邦文化機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知識寶庫,是美國知識與民主的重要象徵,在美國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它保存各類收藏近1億2100萬項,超過三分之二的書籍是以多媒體形式存放的。其中包括很多稀有圖書、特色收藏、世界上最大的地圖、電影膠片和電視片等。
中國國家圖書館
中國國家圖書館新館
中國國家圖書館新館
中國國家圖書館總館佔地7.24公頃,建築面積14萬平方米,主樓為雙塔形高樓,採用雙重檐形式,孔雀藍琉璃瓦大屋頂,淡乳灰色的瓷磚外牆,花崗岩基座的石階,再配以漢白玉欄桿,通體以藍色為基調,取其用水慎火之意。中國國家圖書館分為總館南館、總館北館和古籍館,館藏書籍3119萬冊,其中古籍善本有200餘萬冊。2008年中國國家圖書館新館建築面積為28萬平方米,是亞洲規模最大的圖書館,居世界國家圖書館第三位。
俄羅斯國立圖書館列寧像
俄羅斯國立圖書館
俄羅斯國立圖書館是俄羅斯乃至歐洲第一大公共圖書館,藏書總量僅次於擁有2.1億冊藏書的美國國會圖書館,居世界第二位。俄羅斯國立圖書館由莫斯科公共圖書館和魯緬采夫博物館組成,始建於1862年6月19日,成立至今,一直接受繳送本捐贈。1924年1月24日,更名為俄羅斯列寧圖書館,1925年2月6日,更名為蘇聯國立列寧圖書館,1992年1月22日,更名為俄羅斯國立圖書館,一直延續至今。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有兩個源流。一是設立於1890年、隸屬於舊憲法下帝國議會的貴族院眾議院圖書館,另一則是設立於1872年、隸屬於文部省的帝國圖書館。其中帝國圖書館經歷了自書籍館(1872)、東京書籍館(1875)、東京府書籍館(1877)、東京圖書館(1880)至帝國圖書館(1897)的變遷,1947年改稱為國立圖書館。
萊比錫國家圖書館
法蘭克福國家圖書館
德意志國家圖書館是聯邦德國的國家圖書館之一。整個德意志圖書館由三所坐落於不同地區的圖書館組成,萊比錫國家圖書館,法蘭克福國家圖書館,德國國家音樂檔案館(柏林),三所圖書館的不同功用。萊比錫國家圖書館:主要負責珍貴圖書的保護與收藏。法蘭克福國家圖書館:承擔整個德意志圖書館網上書目(OPAC)的改進和編輯、圖書館技術的研發與推廣、負責德意志圖書館的構建和領導。除此之外法蘭克福國家圖書館還提供國家圖書書目服務。位於柏林的德國國家音樂檔案館:主要負責音像製品的收集、編輯、保護和其書目的製作。
密特朗國家圖書館
密特朗國家圖書館
法國國家圖書館即密特朗國家圖書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之一。位於巴黎東南塞納河邊,前身是國王查理五世盧浮宮於1386年建立的私人圖書館,當時只有800冊手抄本,後發展為皇家圖書館。由於國王弗蘭西斯一世於1537年9月28日頒布《蒙彼利埃口令,規定一切出版物均須向該館呈繳一冊,從而使法國的出版物在該館被完整地保存下來。
大英圖書館
大英圖書館
大英圖書館,又稱不列顛圖書館、英國國家圖書館,是目前英國的國家圖書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學術圖書館之一,擁有超過一億五千萬件館藏。大英圖書館中的館藏包括世上幾乎所有語文的作品,不只有書籍,還有其他印刷品和數碼內容,包括手稿、期刊、報紙、雜志、劇本、專利、資料庫、地圖、郵票、圖畫、樂譜、錄影和錄音。單以藏書量計,大英圖書館有一千四百萬本藏書,是除了美國國會圖書館外全球藏書量最大的圖書館。大英圖書館的館藏既有最近出版的書籍和報刊,也有古老至公元前二千年的古籍手抄本。1998年6月25日,英國不列顛圖書館新館正式開放。
巴西國家圖書館
巴西國家圖書館
巴西國家圖書館原名皇家圖書館,成立於1810年10月29日。同時頒布飭令宣告皇家圖書館作為皇室財產,供宮廷及大臣使用。該館隸屬於國家教育文化部。為了能向學者進行咨詢,逐漸向學者開放。首批藏品包括圖書、手稿、版畫、地圖、錢幣和勛章總計60,000件源於葡萄牙宮廷,是1808-1809年葡萄牙王室逃往巴西時帶去的書籍。
印度國家圖書館
印度國家圖書館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36年3月21日開館的加爾各答公圖共書館。印度國家圖書館致力於收藏國內出版的全部出版物;收集所有圖片記錄;收藏和保管重要的手稿;有計劃、有選擇地收藏國外出版物。
佛羅倫薩國立中央圖書館
佛羅倫薩國立中央圖書館
佛羅倫薩國立中央圖書館是義大利最重要、最大的圖書館。它歷史悠久、可追溯到1714年,著名的圖書收藏家和學者馬利亞貝基(AntonioMagliabechi)將其私人藏書3萬余冊和手稿3000多件捐給佛羅倫薩市圖書館。
㈣ 圖書館開放時間
圖書館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周一閉館)。
圖書館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周一閉館)。
㈤ 德累斯頓工業大學的圖書館
德國薩克森州-德累斯頓工業大學圖書館SLUB,始建於1556年,並於1788年正式向公眾開放, 2002年遷往位於Zellesche大街的圖書館新館,將所有藏書匯聚一處,現藏書近900萬冊(894萬冊,2012年),位列德國384所高校第一位,同時也是德國及歐洲最大的科技圖書館和最重要的知識創新、交流中心之一。
圖書館設有圖書博物館,最著名的藏品是2012瑪雅預言古籍,世界現存三個版本之一,另外兩冊分別在法國巴黎和西班牙馬德里。
㈥ 西方圖書館史的國家圖書館
20世紀初西方國家大都建立和發展了國家圖書館。美國的國家圖書館是美國國會圖書館。它從規模很小的專為國會議員服務的法律參考性質的圖書館發展成為世界最大的圖書館之一。在館長普特南的任期內(1899~1939),藏書從80萬冊增至600 萬冊。德國普魯士皇家圖書館於 1919 年改稱為普魯士國家圖書館,1939年,僅印刷圖書就藏有300萬冊以上。奧地利王室圖書館也於1920年改稱奧地利國家圖書館,所藏紙草文獻約10萬件,居世界首位;搖籃本約8000冊,居世界第三;地圖約20萬幅,居中歐第一。1861年義大利統一後成立了兩個國家圖書館,即佛羅倫薩的國立中央圖書館和羅馬的國立中央圖書館。前者收藏全部義大利的書籍,後者則重點收集外國的圖書資料。俄國的國家圖書館──帝國公共圖書館建立於1795年,其俄文藏書極為豐富(見國立薩爾蒂柯夫-謝德林公共圖書館)。有的國家大學圖書館同時起著國家圖書館的作用。如奧斯陸大學圖書館又是挪威的國家圖書館;赫爾辛基大學圖書館也是芬蘭的國家圖書館。東歐各國由於受外來侵略和控制,國家圖書館建立較晚,規模不大,但也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有了長足的發展。國家圖書館的普遍建立和發展,是圖書館事業的重要里程碑。
㈦ 德國法蘭克福書展什麼時候舉辦
凡到德國旅遊的人十有八九要到法蘭克富轉機。因而,法蘭克富幾乎成了德國的代名詞。法蘭克福現在是德國商業及製造業的中心,也是重要的國際金融城市,它位於美因河右岸,臨近美因河與萊茵河的交匯點,座落在陶努斯群山南面的大平原上。市中心和內城在美因河北岸,美因河上眾多的橋梁把內城與近郊薩克森豪森地區連接在一起。 法蘭克福是德國第五大城市,始建於公元794年,充滿了多元化的魅力。法蘭克福不僅是德國金融業和高科技業的象徵,還是歐洲貨幣機構匯聚之地,這里擁有400多家銀行、770家保險公司以及無以計數的廣告公司。這里還有德意志中央銀行和歐洲第三大證券交易所。 法蘭克富還是國際會議中心,每年至少有50,000個會議在這里召開,260萬觀光客湧入此地參加各種高層,這里是歐洲大陸最繁忙的會議場所。法蘭克福擁有「很國最大的書櫃」——德意志圖書館,德國法令規定1945年以後出版的德語印刷物都有義務提交它保存。大約500個出版公司集中此地,其中包括德國最大的出版公司,所以法蘭克福稱得上是世界圖書業的中心。每年世界最大、最有名的書展在法蘭克福舉行,吸引了大約800多參展商以及250, 000參觀者。 法蘭克福馳名世界的絕不只是它的盛大展覽,它的現代化工業也聞名遐邇。赫希斯特、德吉薩和呂特格爾斯等企業的化工產品、醫葯、染料或電腦工業製造都在世界市場上備領風騷。全球的汽車製造商都在使用法蘭克福泰維斯公司的無石棉閘瓦,威迪歐(VDO是世界汽車配件和汽車技術電子操縱控制儀表的第二大製造商)。馳名世界的歐寶總廠、大眾汽車製造廠以及蒂森一亨歇爾工廠都與法蘭克福同在一個聯邦州內。 法蘭克福的歷史 法蘭克福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後,那時萊茵河和多瑙河是羅馬帝國的北方邊界,但兩河並不相連,其間無險可守,因此羅馬人修築了連接兩河的長城。這座長城固然不能與中國的長城同日而語,但也連綿數百里,從法蘭克福附近經過。於是人們在這里設置了駐軍營地,這一帶成為邊境要塞。隨著羅馬帝國的崩潰,這時軍營圯毀,日漸荒蕪,幾乎被人遺忘,直到8世紀才再度興起。傳說,一天拂曉,漫天大霧,查理大帝打了敗仗,逃到美因河邊,找不到向導,無法渡河。危急之中看見一隻母鹿,朝水邊走來,他注意看那鹿,果然,這只鹿涉水過河了,大軍也隨之過河,轉危為安。為了紀念這件事,查理大帝下令在當地建築一座城市,取名法蘭克福,意思是法蘭克人(日耳曼民族中的一支)的渡口。公元794年法蘭克福作為查理大帝的行都首次載入史冊。此後法蘭克福一直是德意志的重要政治舞台,目睹了多少大事件大慶典。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皇帝由勢力雄厚的諸侯即選帝侯選舉。1152年,選帝侯們首次在法蘭克福聚會,選聘書巴巴羅薩即紅鬍子一世為帝。1356年卡爾四世頒布金牛詔書,正式規定,選皇帝在法蘭克福舉行。從1562年起,法蘭克福又取代亞琛,成為皇帝加冕大麴舉行地,前後有10位皇帝在這里加冕,登上皇帝寶座。神聖羅馬帝國於1806年正式告終,從1816年到1866年,法蘭克福又成為德意志邦聯議會所在地。1848年在席捲歐洲大陸的革命風暴中,德意志各邦組成德意志國民議會,在法蘭克福舉行會議討論德意志的統一問題,是為德國統一前奏。1866年法蘭克福並入普魯士,結束了從1372年以來的帝國自由市的自治地位。法蘭克福一直是一個繁榮的商業城市,德國統一後,這里工業迅速發展,化學工業尤為突出。德國三大化學工業公司之一的赫希斯特(Hoechst AG)公司就是在法蘭克福起家的。1914年法蘭克福又創辦了約翰·沃爾夫岡·歌德大學(現已發展到3.7萬多學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33次大轟炸摧毀了法蘭克福80%的建築,留下1700萬噸垃圾。千年古城,變為一片廢墟。戰後法蘭克福迅速重建,發展驚人,令人咋舌,今天除化學、電子、機械工業外,第三產業如交通、金融、博覽事業更是蓬勃發展,市區一改舊觀,高樓林立,法蘭克福一躍成為國際知名的大都市。 法蘭克福市政廳德國球隊狂歡之地 法蘭克福市政府此次歡迎廣州市民團的儀式與宴會都在市政廳舉行,這個市政廳可不是一般的政府辦公樓,900多年前就已建成,起初被商人用於博物會,600多年前被改建成市政廳,現在法蘭克福婚姻登記所也在這里。二樓的皇帝大廳懸掛著神聖羅馬帝國(800~1809)52位國王和皇帝的巨幅肖像,這里以前是皇帝加冕儀式後的宴會廳,現在是接待大廳,也是德國國國家足球隊世界盃賽後凱旋歸來和球迷狂歡的地方。
麻煩採納,謝謝!
㈧ 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圖書館
1、美國國會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位於華盛頓,建於1800年。該圖書館以1億2800萬冊的館藏量成為圖書館歷史上的巨無霸,其中超過三分之二的書籍是以多媒體形式存放的。
2、俄羅斯國立圖書館。俄羅斯國立圖書館是歐洲第一大圖書館,藏書總量僅次於美國國會圖書館,居世界第二位。俄羅斯國立圖書館的前身是莫斯科公共和魯米采夫博物館。
3、法國國家圖書館。法國國家圖書館是法國最大的圖書館,其歷史可上溯至查理五世為收藏歷代王室藏書而建立的國王圖書館,後經弗朗索瓦一世在楓丹白露重建,稱皇家圖書館。
4、大英圖書館。圖書館於1973年7月1日建立,位於倫敦和西約克郡。它是由前大英博物館圖書館、國立中央圖書館、國立外借科技圖書館以及英國全國書目出版社等單位所組成。
5、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國家圖書館1987年落成,佔地7、24公頃,建築面積14萬平方米,位於北京市海淀區白石橋南長河畔,紫竹院公園旁。
㈨ 德國國家圖書館的館舍
館舍建築方面,萊比錫館的館舍建於1916年,二次大戰中未遭破壞。1949年原東德成立後,曾建造過館舍,設有4個閱覽室和3個專門研究室,共有520個座位。兩德統一與法蘭克福館合並後,1992年起對館舍進行了改建並採取了保護措施,計劃2005年全面竣工。
法蘭克福館的第一座館舍建於1959年,館內有閱覽座位190個。以後館舍幾經擴建仍不能滿足需要。自1992年起,該館在法蘭克福北部開始建設新館,使用面積為4.8萬平方米,地下書庫面積3萬平方米,設有350個閱覽座位。新館1997年5月14日正式開館。
館舍面積:萊比錫館16,850平方米,法蘭克福館48,000平方米,總計64850平方米(不含柏林館)。
㈩ 德國國家圖書館的基本情況
在德國,由於歷史和體制的原因,從來沒有存在過真正意義上的獨立的國家圖書館。兩德在統一前和統一後,國家圖書館的職能都分別由幾個圖書館共同承擔。統一前,東德有兩個國家圖書館,它們是:設在萊比錫的德意志圖書館和設在東柏林的德國國家圖書館。在西德有3個國家圖書館,它們是:設在法蘭克福的德意志圖書館;設在西柏林的國立普魯士文化遺產圖書館和設在慕尼黑的巴伐利亞州圖書館。
兩德的統一,使新的行政與政治機構取代了前東德各個領域的這些機構,政府管理體制的改變,直接影響到國家、地區及地方各級文化教育機構和圖書館管理體制的改變。國家圖書館也不例外,在這一特殊歷史時期經歷了深刻的變革,首先面臨的便是機構的改制。
為此,在統一前5個月成立了由兩德政治家和圖書館專家組成的圖書館工作組,商討有關統一後的圖書館事務。它作為立法咨詢機構,為《聯邦統一法令》中有關圖書館業的條款提出建議,作出了統一後德國圖書館聯合計劃。根據協議,統一後的德意志圖書館由以下3部分組成:萊比錫的德意志圖書館、法蘭克福的德意志圖書館以及柏林德國音樂檔案館合並而成,性質為參考圖書館。於是根據1990年10月3日的統一法令,1912在萊比錫成立的德意志圖書館、1947在法蘭克福成立的德國圖書館與1970年成立的柏林德國音樂檔案館部合並為新的德國國家圖書館,館長為克勞斯-迪特爾·萊曼教授,從此結束了長期以來前兩館作為德國兩個書目中心並存的局面。
萊比錫的德意志圖書館建於1912年10月3日。它是在德國書業聯合會的倡導和推動下,由德國書業聯合會、萊比錫市和薩克森州三方簽定協議而成立的。最初經費由書商負擔,1921年因財政危機,國家開始給予援助,1923年正式由國家接管。1933至1945年希特勒政權統治時期使該館對外關系幾乎中斷,在1944年甚至停止閱覽,1945年11月重新開放。二次大戰後德國分裂,使位於當時蘇軍佔領區的萊比錫館失去了德國藏書中心的地位,變成原東德的國家圖書館。
法蘭克福的德意志圖書館是在著名圖書史學家和圖書館學家H.W.艾潑海姆和出版家G.K.肖艾爾的倡議和努力下,經美軍佔領區軍事當局、法蘭克福市政府及德國書商協會同意,於1946年12月建立的。1969年3月,原西德政府頒布法令,確定該館為聯邦政府直轄的獨立法定機構,隸屬聯邦政府內政部。而在此之前,它由黑森州政府、德國專業協會和法蘭克福市共同領導。1970年在柏林建立了德國音樂檔案館,作為法蘭克福館的一個分館開展工作。
由於德國是一個鬆散的聯邦制國家,在圖書館事業管理體制上,根據德國基本法,各州在文化上享有高度的自治權,聯邦政府對圖書館事業沒有很大的管轄權。聯邦文化與傳媒部中的有關部門對德國圖書館業起著總的協調和咨詢作用。
就國家立法而言,德國至今沒有一部全聯邦性的圖書館法。在兩德統一之前,東德政府曾在1968年由部長會議發布民主德國圖書館法,1971年又重新頒布經過修訂的《圖書館法》。該法規定了國家圖書館的職責、行政組織及有關業務等。1960年和1970年兩次立法使萊比錫的德意志圖書館獲得繳送本權。1969年3月,西德政府通過了《關於德意志圖書館的法令》,給予法蘭克福的德意志圖書館以國家圖書館法律地位,成為聯邦實體。根據1970年12月的《呈繳本法》,該館正式依法接受聯邦德國出版物繳送本。總之,根據1969年3月31日《關於德意志圖書館的法令》及1990年10月3日的《聯邦統一法令》:德國所有的出版物,無論商業性或非商業性的都必須呈繳2冊,除了傳統的書本形式的出版物外,縮微品、視聽資料、以及物理形式的電子出版物也包括在內。這些法律的頒布,為國家圖書館提供了法律依據,使東德萊比錫德意志圖書館和西德法蘭克福德意志圖書館成為國家法定繳送本圖書館和國家書目中心。兩德統一之後,盡管兩館進行合並,但法律所賦予的國家圖書館地位仍然保留著,並共同繼續履行其職責。
作為藏書中心和書目信息中心,德國國家圖書館的主要任務是完整地收藏自1913年以來在德國國內出版的各種圖書、音像資料和電子出版物、國外出版的德語文獻、德文著作的外文譯本、有關德國的外文出版物及1933至1945年間被法西斯驅逐的德國流亡者的作品並編輯文獻目錄。為此,萊比錫館和法蘭克福館合並後,兩館均繼續作為國家法定繳送本收藏單位,但各有所側重。法蘭克福館重點收藏1945年以來的出版物,萊比錫館負責收藏1913年以來的所有出版物。按照法律,德國的各出版商將首次發行的出版物在一周內需繳送兩本給德國國家圖書館。該館同時也接受瑞士和奧地利出版商自願贈送的德語出版物。
資料的使用和管理有一定之規;出版物加工嚴格遵照萊比錫及法蘭克福的工作系統以保證館藏完整及服務適度。此外,德意志圖書與文獻博物館、流亡文獻博物館和安妮-弗蘭克-肖圖書館坐落在傳統資料豐富的萊比錫圖書館內;緬因河畔的法蘭克福負責開發信息與通訊基礎設施,這包括管理中央資料庫。法蘭克福中心還負責生產、銷售和征訂國家書目。2000年6月1日德國圖書館研究院將編目代碼領域的標准規范工作轉移給德國國家圖書館,新的圖書館標准辦公室成為該館的一個部門。
在業務方面,合並後的兩館有所分工。法蘭克福館負責開發信息與通訊基礎設施,包括管理中央資料庫,進行數據加工、書目生產、標准化工作和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此外,1933-1945年德國流亡檔案由法蘭克福館收藏。萊比錫館重點發展圖書保護技術並且是圖書印刷史研究中心,那裡設有德意志圖書與文獻博物館、1933-1945年流亡文獻博物館和安妮-弗蘭克-肖-圖書館,安妮-弗蘭克-肖-圖書館1992年正式對外開放。德國柏林音樂圖書館則負責對印刷型和錄制的音樂作品進行加工和編制書目,1991年該館兼並了德國作曲家與音樂研究家協會的音樂信息中心。
在合並前,萊比錫館和法蘭克福館各自編制國家書目。萊比錫館自1931年起出版《德國國家書目》,法蘭克福館在1947年創刊《德國圖書館書目》,1953年更名為《德國書目》。合並後,萊比錫館的《德國國家書目》停刊,兩館的國家書目編制工作合二為一,1991年起由法蘭克福館統一出版聯邦德國國家書目,稱《德意志國家書目及德語國家出版物書目》。書目分為:
A輯-正式出版發行的圖書、期刊、錄音磁帶、視聽媒體,周刊及月刊。
B輯-非正式出版發行的各種印刷品及其它媒體資料,周刊。
C輯-地圖目錄,季刊。
D輯-A和B輯累積半年刊。
E輯-德國圖書書目索引,5年累積本。
F輯-新刊及更名連續性出版物目錄。
G輯-德文書譯本及論述德國的著作目錄。
H輯-德國高校學位論文及考級論文目錄。
M輯-音樂書目,周刊。
N輯-新書預告目錄。
T輯-音樂錄音媒體索引,月刊。
BB輯-各類書目總索引,年刊。
德國國家圖書館代表聯邦德國參與國際圖書館行業的活動。該館具有國家圖書館的兩項基本職能,依法接受國家出版物的繳送本和編制國家書目。在編目上,德國國家圖書館是全國的書目中心,負責編制國家書目,並積極參與國家情報系統的建設,發展自動化網路和國際聯機服務。
德國經濟影響了經費來源,為使經費來源多樣化,政府已要求一些專業性圖書館通過科技咨詢創收,用於補充圖書館日常開支。書商業已通過網路向讀者提供文獻服務與圖書館展開競爭,如LINK系統在網上提供檢索,對購買網路版許可權者聯機提供全文。該系統還有網路信息化服務的多項功能,對圖書館的信息服務構成有力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