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為什麼要打敦刻爾克

德國為什麼要打敦刻爾克

發布時間:2022-05-21 09:12:17

1. 在二戰敦刻爾克大撤退時,德軍放棄追擊,真的只是為了保存實力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英國已經被德國打的潰不成軍,已經到了強弩之末的境地,但是,敦刻爾克大撤退後,在地形、希特勒手下的多重影響下,德軍放棄了進攻。

就這樣,在多方影響下,希特勒做出了被後世認為是「最愚蠢的決定」,那就是放棄追擊。也正是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成功,給了英國喘息的機會,才讓英國有了機會,成為了當今世界數一數二的大國。

2. 揭秘:在敦刻爾克大撤退中,希特勒為何要命令德軍停止追擊

1940年5月25日,英法聯軍被德軍坦克部隊的“閃電戰”擊敗之後,在敦刻爾克進行了史無前例的大撤退。從1940年5月26日-6月4日這9天裡面,英法一共成功撤退到英國本土33.6萬人,為未來的諾曼底登陸保存了有生力量。那麼,希特勒為何下令停止追擊,給了英國與法國9天的撤退時間?對此,趣評根據不同的觀點,給出三種可能的原因:第一,希特勒當時受到了德國空軍司令戈林“蠱惑”,錯過了殲滅英法聯軍的良機;第二,德軍此前的“閃電戰”已經是強弩之末,沒有了全殲英法聯軍的能力;第三,希特勒不想徹底與英法結仇,希望留有餘地,以便英法主動向德國投降。

歡迎大家留言,你認同以上哪種可能性?

3. 英法盟軍的敦刻爾克奇跡,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1940年5月27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40萬英法聯軍主力,在德軍的重重包圍下開始全面從法國的敦刻爾克撤退。

敦刻爾克大撤退是英法聯軍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撤退行動。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有時候撤退並不意味著失敗,反而成為反敗為勝的關鍵轉機。

在德軍陸空火力的猛烈轟擊下,英法聯軍只用了九天時間撤出33.8萬多人的部隊,這個數字是時任英國首相丘吉爾最初預計的11倍還多,由此創造了“敦刻爾克奇跡”。

敦刻爾克大撤退同樣讓這批獲救的英法聯軍,成為日後諾曼底登陸的中堅力量,在歐洲戰場上加速了納粹德國的崩潰。

為什麼會有敦刻爾克大撤退?

5月10日,德軍開始對歐洲進行閃電襲擊。於是就在看似固若金湯的馬奇諾防線後面分布著40萬英法聯軍。

結果德軍出其不意地繞到聯軍身後進行包抄,將他們從西、南、東三面圍堵在了敦刻爾克海灘。於是向北面的英吉利海峽撤退,成為英法聯軍絕處逢生的唯一希望。

敦刻爾克大撤退為什麼能夠成功呢?

第一,直接指揮官威廉·坦南特巧用現場環境。

坦南特到達敦刻爾克之後,發現一艘用於撤退的驅逐艦可以容納600人,如果通過小型船隻轉運士兵,必須花費12個小時才能載滿一艘大艦艇。這樣的登船速度太慢了。

這時,在敦刻爾克入口處的兩條防波堤進入了坦南特的視線。這條防波堤長1280米,寬兩米。雖然西邊的防波堤已經被德軍炸得殘破不堪,而東邊的基本完好。

於是,他靈機一動,想到這條防波堤不就是最好的登船棧橋么。因為通過防波堤直接登船,只需要20分鍾。

就是這條防波堤在整個撤退當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就在最後的兩天時間里,共撤退了13萬人,這幾乎是奇跡般的數字。

4. 德軍距敦刻爾克16公里停止不前,其目的是什麼

1940年5月14日,馬斯河防線的失守,讓英、法聯軍感到形勢十分嚴峻,英國迅速增派了10個戰斗機中隊,試圖阻止德軍前進的腳步,但被德軍高炮部隊擊落了幾百架後,再也不敢白天行動了,戰區的制空權牢牢地掌握在德軍手裡。

而法國陸軍更是驚慌失措,沒有還手之力。古德里安認為,應該趁對手慌亂之際,不能有絲毫猶豫,更不能停止前進;否則,前期取得的優勢將盪然無存。他命令部隊按照“鐮割計劃”,即刻向英吉利海峽推進,盡快完成對聯軍主力的包圍。



總而言之,由於德國元首的瞎指揮,從戰術角度看,讓德軍的進攻未能完美“收關”,留下了很大“遺憾”;從戰略角度說,撤回的有生力量堅定了英國抗戰到底的決心,拖延了德國入侵蘇聯的時間。“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意義,就在於此。

如果英國沒有這33.5萬人,會選擇和談嗎?歡迎留言並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

//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5. 希特勒為什麼實施敦刻爾克大撤退

希特勒並未實施敦刻爾克大撤退,這一行動是英國首相丘吉爾參與制定並實施的「發電機計劃」,旨在用最短的時間將英國在法國的有生力量及法國有生力量渡往英國的行動,最終將近40萬的有生力量「搶救」回英國。 當德國軍隊從西、南、東三個方向敦刻爾克步步緊逼,德軍最近的坦克離這個港口僅10英里,5月24日德軍卻接到了希特勒親自下達的停止前進命令。希特勒的這一命令使德軍坦克部隊的將領們大惑不解,古德里安更是仰天長嘆。敦刻爾克唾手可得,卻被命令停止前進!而德軍空軍卻在進攻。被這一命令後來引起了的爭論,被很多軍事歷史學家認為是希特勒獨斷專行干涉軍事指揮的一個愚蠢的命令。 實際上,希特勒的這一命令是有他的考慮,而且不能完全歸結為他一人的責任。首先是在法國北部的戰事明朗後,德軍需要為下一步作戰行動保存裝甲部隊實力。加上戈林向希特勒保證空軍可以消滅敦刻爾克的聯軍。敦刻爾克地勢遍地沼澤和低窪,不利裝甲部隊前進,沒有必要讓裝甲部隊遭受損失。德軍總司令部曾計劃由B集團軍群統一完成最後包圍的作戰。 其次聯軍零碎的反擊雖然效果不大,但是加重了部分德軍高級指揮官對裝甲部隊損耗的擔心,因為快速突進的裝甲部隊使步兵部隊落後很遠。希特勒在走訪了A集團軍群司令部後,認為有必要讓突前的裝甲部隊停止前進,阻擋敵軍突圍。同時德國空軍司令戈林保證空軍可以擔當消滅包圍圈中聯軍的任務。 另一個可能也被認為是促成希特勒下達命令的原因,擔心裝甲部隊受困於敦克爾克外圍的河道縱橫的地帶陷入陣地戰,無法快速阻截英法部隊的撤退。此外,也有人認為希特勒有政治上的打算,讓一部分英軍撤回英國,政治上有助於與英國媾和。包括前線裝甲部隊指揮官的一些人表示反對,他們認為應該繼續前進。 這個命令執行的結果是,英法聯軍在當面的德軍B集團軍群的壓迫下向敦刻爾克撤退,而截斷他們退路的A集團軍群距離敦刻爾克更近,卻在敦刻爾克以西的運河地區停止進攻,並沒有集結兵力沿著海岸包抄,這給了英法聯軍一個機會。現在聯軍在為生存而戰斗,加強了敦刻爾克接近地的防禦陣地。雖然5月27日德軍裝甲部隊為阻止英法聯軍從敦刻爾克撤退而恢復攻勢,但他們面臨敵人有組織的防線而無法突破。英法聯軍成功地延遲了德軍進攻,並且為部隊撤離敦刻爾克贏得更多時間。

6. 是什麼原因使得德軍的坦克部隊剛要沖入敦刻爾克實施掃盪的時候,希特勒卻命令他的軍隊停止了攻擊

英國著名的軍事思想家李德·哈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一書中,針對這個方面的問題作了如下剖析:

從大量的歷史資料來看,這個「奇跡」的發生跟希特勒的復雜的性格有一定的關系,同時也是受到其他人物思想活動的影響。

1940年5月24日上午,希特勒在視察中會見了一個關鍵性的人物——倫德施泰特。倫德施泰特是一位謹慎的戰略家,他對於一切不利的因素都總是很小心地決不放過,且一向都是避免在樂觀的時候犯錯誤。正是這個原因,希特勒把他看做是很好的幫手,他可以向希特勒提供冷靜的平衡的判斷,而這正是希特勒所缺乏的。

倫德施泰特在匯報情況時,特別提出由於長時間和迅速的行動,坦克的實力已經減弱,並且指出從南北兩面都有受到攻擊的可能,尤其是南面。

希特勒對於倫德施泰特的慎重態度表示「完全同意」,並也強調保存裝甲部隊以供未來作戰之用是很重要的。下午他回到自己的統帥部後,就立即召見陸軍總司令哈爾德,命令其暫停進攻。哈爾德在他的日記中傷感地寫道:「由裝甲和摩托化部隊所組成的右翼,在其前面已無敵人,現在已經在元首的直接命令下停止不前,至於解決被圍敵人的任務則准備留交給空軍去完成!」

有人可能會認為希特勒的暫停命令是受到倫德施泰特的影響,其實不然。假使希特勒已經感覺到他的這個命令是受到倫德施泰特的影響,那麼在英國軍隊逃走之後,為了替自己所作的決定找借口時,他必然會提到這一點,因為他最喜歡把一切過錯推到別人身上。但是這一次他卻在事後的解釋中從未提到倫德施泰特的意見是其中因素之一。這種反面的證據很重要。

也有人認為,很可能當希特勒前往倫德施泰特總部之前,他的內心裡就有了一種打算。其目的是想替他自己的想法尋找進一步的合理解釋,以便作為強迫哈爾德等人改變計劃的根據。如果在這之前還受過其他人的影響,那他們就是凱特爾和約德爾,他們是希特勒大本營中的主要軍事首腦。當時瓦利蒙特聽到停止攻擊命令的傳聞,就向約德爾詢問原因,約德爾向其證實了命令的真實性,事後瓦利蒙特在自己的記載中提到了這件事情:

約德爾強調希特勒、凱爾特和他本人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作戰的經驗證明,裝甲部隊是不能在沼澤地中使用,那樣是要受到重大損失的,因為各裝甲部隊的實力已相對減弱,而且即將發動的第二階段對法國的攻勢中,他們還有其他重要的任務。

除了上述幾種情況以外,還有一點就是德國空軍司令戈林對希特勒這個決定的影響。瓦利蒙特在記載中說:

「不過在當時,我發現另外一個有關暫停命令的原因——即戈林此時出現了,並向元首保證他的空軍可以從天空封鎖海邊的退路,以完成合圍的任務。他毫無疑問地把自己軍種的威力估計得過高了。」

憑借戈林在納粹黨內不可動搖的副領袖地位,最終使得圍剿敦刻爾克的任務落在了空軍的手裡。後來,曾經強烈反對過這個命令的古德里安特別指出:「我想促使希特勒作出這個決定的主要因素之一即為戈林的虛榮心。」

有證據顯示,後來德國空軍在使用上也沒有發揮全部的力量。一些德國空軍將領說,希特勒在這一方面如同制止地面部隊一樣加以限制。

因此,有高層懷疑在希特勒的軍事理由的背後是否還有政治動機的存在。時任倫德施泰特總部作戰處長的布魯門特里特對希特勒在訪問集團軍總部時的講話作了記錄,他認為這個講話也許能窺視希特勒的思想脈胳:

「希特勒的精神非常好,他承認這次戰役的過程的確是一個奇跡,並告訴我們他相信戰爭在6個月內就可以結束。此後他就想和法國簽訂一項合理的合約,於是和英國達成協議的途徑也就暢通無阻了。」

「他說到對大英帝國的贊賞,其存在的必要,以及英國人對世界文明的貢獻。這一席話真是讓我們大感驚異。他聳一聳肩說,這個帝國在創立時所使用的手段固然並不太光明,但卻也是時勢所迫,無可奈何的。他把大英帝國和天主教會相比較,並說二者對於世界的安定都是必要的因素,他又說他對於英國要求的不多,僅是它應該承認德國在歐洲大陸上的地位而已;德國舊殖民地的歸還是固所願也,但卻非必要,他甚至表示如果英國在任何其他地區遭遇困難時,他還願意提供武力的支援。他指出殖民地只不過是一個威望的問題,因為它們在戰爭中是無法守住的,而且也很少有德國人願意到熱帶去生活。」

「他的結論是,他的目的是想站在英國人認為可以接受的立場上,來和英國謀求和平。」

布魯門特里特在其後的回憶中時常提到這一次談話。他感到希特勒之所以突然作出停止攻擊的命令,是其政治計劃中的一部分,其目的是為了想使和平可以比較容易達成。假如英國遠征軍在敦刻爾克全部被殲,那麼英國人就會認為他們的光榮受了一次嚴重的侮辱,就會拚命地雪恥了。讓他們逃跑也許是希特勒想要安撫英國人的一種手段。

史學家經過長期的研究,分析當時希特勒作出這個決定的理由有以下幾個方面組成:

一是他想保全坦克的實力以供下一場戰斗之用;二是他對敦刻爾克地區的沼澤心有餘悸,因為一戰時有過這樣的教訓;三是戈林對於空軍的威力作了過高的估計和過分誇大了;四是他的內心深處還有某種政治理由,但它和軍事線索交織在了一起,而不易被發現。以上種種原因,導致了英法聯軍幾十萬人的絕處逢生。

7. 英法聯軍敦刻爾克大撤退背景和作用

背景:二戰初期,面對德軍的瘋狂進攻,英法奉行綏靖政策,德國閃擊法國,英法聯軍被迫撤退
作用:撤退為盟軍保存了日後反攻的主力,為最終消滅德、意、日法西斯奠定了基礎

8. 二戰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二戰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歷史意義是
英國遠征軍主力無法撤回英國,對於英國而言,如此慘重的損失將是無法彌補的。盡管英軍失去了大量的裝備和軍需物資,但保留下一批經過戰爭考驗的官兵,為以後的戰爭保留了一大批具有戰斗經驗的官兵,這些回到英國的官兵,絕大部分都成為日後反攻的骨幹力量。敦刻爾克的意義就在於,英國保留了繼續堅持戰爭的最珍貴的有生力量。

9. 放虎歸山後患無窮,德國為何在敦刻爾克放了英國一馬

文/寂寞的紅酒

敦刻爾克,是法國西北部的一個港口城市,就在這個小港口曾在70多年前上演了一場生死大逃亡。1940年,德國集中了300萬兵力全面進攻法國、荷蘭、比利時一線,英法荷比盧聯軍被德軍打的潰不成軍,紛紛進行逃亡,其中約有40萬英法殘軍潰退至敦刻爾克。為保住有生力量,英國發動全國力量,動用一切能動用的船隻,渡海救出了陷入絕境的英法殘部。人們在為英國人營救成功而歡呼的同時,也對德國人的按兵不動產生了深深的疑惑。當時德軍已經重重包圍了英法殘部,英法聯軍覆亡只在瞬息之間。不過就在德國人即將圍殲英法殘軍的關鍵時刻,希特勒卻下達了停止推進的命令,讓英法聯軍從容撤退。希特勒的命令讓德軍將領感到難以理解,古德里安甚至仰天長嘆。那麼希特勒為何要在敦刻爾克放英國人一馬呢?

第一,希特勒對英國抱有和談的想法,不願意和英國人徹底撕破臉。其實希特勒只是想把英國人趕出歐洲大陸,並不想和英國人成為生死冤家,他甚至打算聯合英國搞掉蘇聯。即使英國人不配合德國進攻蘇聯,希特勒也希望英國人袖手旁觀,讓德國得以全力進攻蘇聯。希特勒不可能不明白兩線作戰的危害,他也清楚英國人掌握制海權,德國人幹掉英國的可能性很小,即使德國打下英倫三島意義也不大,所以希特勒希望能和英國人和解。敦刻爾克就是雙方和解的一個契機,所以德國放了英國人一馬。在曼施坦因的回憶錄里,他提到希特勒之所以沒有繼續追擊英國人,就是為了之後方便與英國進行和談。只是沒有想到,英國人出奇的倔,竟然恩將仇報,鐵了心的要和德國人玩命,最後兩國打的兩敗俱傷。德國人輸的一敗塗地,而英國人一落千丈,丟掉了世界霸主地位。

第二,當德國發動法國戰役時,蘇聯人也沒閑著,蘇聯試圖染指羅馬尼亞。羅馬尼亞關繫到德國的石油命脈,對德國至關重要。所以,德國不想和英國糾纏,也不想在英國人身上浪費寶貴的裝甲部隊,他加快了向法國的推進,並接受了法國有條件的投降。同時,德國向西部大量增兵,揚言用武力捍衛羅馬尼亞,迫使蘇聯放棄了吞並羅馬尼亞的計劃。不過德國雖然挫敗了蘇聯吞並羅馬尼亞的計劃,但蘇聯仍然奪走了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羅馬尼亞事件,成為蘇德戰爭爆發的一根重要導火索。

第三,敦刻爾克附近地形復雜,海灘、沼澤、河流遍布,當地並不適合裝甲作戰,加上英法殘部數量龐大,希特勒擔心德國裝甲部隊無法發揮預想作戰效果,也擔心英法聯軍進行困獸之斗,使得德軍陷入陣地戰,給德軍造成不必要的傷亡和損失。他傾向於招降這支英法的有生力量,但希特勒打錯了算盤,就在他猶豫的短暫時間內,英國人出動全國運輸工具把英法殘部都給接走了,讓希特勒竹籃打水一場空。

10. 二戰期間,為什麼會造成德軍對西歐的進攻一路勢如破竹,並取勝最終導致兩國聯軍40萬人兵困敦刻爾克的呢

納粹德國在閃擊波蘭後,其戰略意圖已十分明顯,英法兩國也心知肚明,那麼,又為什麼會造成德軍對西歐的進攻一路勢如破竹,並取勝最終導致兩國聯軍40萬人兵困敦刻爾克的呢?

其實,從1939年9月德國攻擊並佔領波蘭起,到次年春季希特勒在西線發動攻勢之時上的這一段時間,英國、法國都已經向德國宣戰,但兩國都處於宣而不戰的狀態。這期間實際上是聯軍最好的准備階段,但是,卻被白白浪費了。

一般人對於此種外表沉寂的狀態所作的解釋是各不相同的。有人認為英法兩國對於戰爭的意圖並不是那樣的認真,盡管他們已經為波蘭而宣戰,但卻仍然等候和平談判的機會;另一種流行的解釋是英法兩國自有他們的神機妙算。美國報紙上有許多的報道說聯軍最高統帥部故意採取一種微妙的守勢戰略計劃,並已為德國人准備好了一個陷阱。

以上兩種解釋都是毫無根據的。在秋冬兩季,同盟國政府和最高統帥部花了好多時間去考慮德國或德國兩翼的攻勢計劃,而不是集中全部力量以求對希特勒的未來攻勢作任何有效的防禦准備。有關資料顯示,當年這些同盟國的領袖們正在構想用各種不同的計劃進攻德國——取道挪威、瑞典、芬蘭以進攻德國的側後方;通過比利時以進攻魯爾地區;假道希臘和巴爾干以打擊遙遠的德國東面側翼;進攻前蘇聯在高加索的大油田,以切斷該國對德國的石油補給來源。這樣一大堆天外奇想,足可以證明同盟國的領袖們是如何地富有幻想力。他們簡直就是生活在一個夢想的世界裡,直到希特勒的炮火打到他們的頭上,他們才如夢方醒。

由於高層領導對戰爭到來的時間准備不足,導致法國整個國家對敵工作的不力。

與德國為什麼要打敦刻爾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7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