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二戰時,為何感覺日本兵力匱乏,而德國卻兵源充足
其實我個人認為,二戰時期德國的兵員其實是要比日本的兵員緊張的多的。日本的兵力匱乏主要表現在重武器上,比如坦克,戰艦。這是因為二戰後期美國在取得了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制空權和制海權之後,對於日軍的大規模封鎖。而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其諸多資源無法通過海運運輸,自然無法建造更多的重武器。而德軍之所以在最後給人的感覺很多,原因還是當時的希特勒下令讓大量的兒童投入到了戰斗中,甚至有很多16歲的兒童。如果戰爭再持續一年,那麼當德國的青少年打光了之後,德國要是想要復興,時間最少推後20年。
其實仔細看看蘇德戰場上的戰況就可以看出,蘇軍和德軍基本上就是在不停的包圍和反包圍。而無論是圍殲戰還是反包圍作戰,都是標準的消耗戰。所以德軍的陣亡人數是遠遠高於日軍的。
Ⅱ 二戰之前德國只有10萬部隊,它們究竟是如何做到在一年內擴軍800萬的
德軍本來只有10萬士兵,它們之所以能夠在一年內能擴軍800萬。主要是因為它們那10萬士兵都是按照軍官的素質培養的。
綜上所述,德國之所以能迅速的從10萬士兵變成800萬士兵,是因為它原本就有預謀,它把10萬士兵都按照軍官的條件來培養。
Ⅲ 二戰時德國軍隊為什麼越打越多
德國國防軍的人數不是越打越多,是逐漸減少的。
德國開始二戰是41年打蘇聯的時候開始的,那個時候德國國防軍在東邊的兵力有近300萬人,西歐有100多萬,北非有30多萬,德國本土有近100萬預備隊,加上退伍隨時可以進部隊的兵員,總兵力大概在600萬左右,另外到戰爭末期還有100萬左右的黨衛軍。這是希特勒瘋狂擴軍備戰的結果,幾乎整個德國的青年都參軍了。
到戰爭後期,1944年6月、也就是諾曼底登陸之前,德國尚有近500萬的兵力,不過這裡面有大約40%是強行拉壯丁抓來的,戰鬥力基本不算高。
到了1945年4月,第三帝國最後苟延殘喘的時候,德國國防軍和納粹黨衛軍的總兵力只剩下200多萬。著名的「希特勒青年團」就是這個時候開始大規模擴建的。其中希特勒把最後有戰鬥力的部隊大約100萬人交給了舍爾納,舍爾納在蘇台德地區把盟軍牢牢的控制在這里,守備柏林的100萬人只有10多萬是青壯年,其餘的都是老人、孩子和傷兵,組成的第9集團軍、第12集團軍兩個野戰部隊和柏林防衛軍。這兩個集團軍的戰鬥力雖然不高,但是指揮官非常厲害,尤其是第12集團軍司令溫納,他的部隊大約20多萬人,有能力作戰的士兵只有不到5萬,頂住了蘇聯人40多次集團沖鋒。
所以德國部隊表面看是越打越多,其實已經是強弩之末了。
Ⅳ 二戰期德國出兵一千多萬,德國哪有那麼多的兵啊。
在國家進行總動員的後,除了老弱病殘,男性幾乎全部都有可能被征調。日本在二戰動員兵力總數也高達970萬,投降時現役兵力788萬。
德國比日本人多,能征的兵員當然也多,這沒有什麼奇怪的。
從總量上說,總人口的四分之一都是可以徵召去打仗的。當年越南男人損失太大了,連女人都拉當兵。
Ⅳ 二戰德國投降時仍擁有700萬大軍,為何輕易投降了呢
電影「帝國陷落」里有一段比較能說明問題的情節:蘇軍已經打到柏林,一位德國將軍視察陣地,看見有很多德國人拿著簡陋的武器向蘇軍沖鋒,就問手下,這些是什麼人。手下告訴他是希姆萊還是戈培爾組織的國民敢死隊。將軍說讓他們下來,這是屠殺。
問題里提的700萬大軍,現在大家也就明白是咋回事了吧?他們不是訓練充分的士兵,只是臨時拉來湊數的雜牌。這700萬人要是夠士兵的標准,像國防軍,黨衛軍一樣精良,希特勒能打到阿拉斯加,對不對?
Ⅵ 二戰中德國哪來這么多士兵佔領土地
在開戰前夕,德國擁有人口大約6000到7000萬人。之所以不確切,是因為我不知道該不該把其他國家但是屬於德意志民族的人口加進去。按照鄙人的估計,當時德國可以征發的男子大約在1500萬人左右,年齡階段在18歲到55歲之間。當然這部分男子不可能完全調用。後來在徵兵環境極度惡化的情況下,德國的徵兵年齡甚至放寬到17歲到65歲之間。到了滅亡前一刻,就連12,13歲的小男孩和70歲的老人都被強征去組成國民衛隊。戰爭的慘烈可見一斑。而至於蘇聯。蘇聯當時的人口在1.5到1.8億之間。之所以浮動,也是因為我不知道是否應該把蘇聯剛吞並的波羅地海三過和一部分波蘭的人口加進去。因為他們並不可靠,在戰場上恐怕只會大規模的倒戈。而蘇聯是一個民族矛盾深刻的國家,少數民族佔了人口大約一般左右。就看純粹的俄羅斯族人人口恐怕也不會比德意志人人多少。根據資料顯示,蘇聯當時可以供給徵兵的俄羅斯族男子大約在1600萬左右,並不對德國占據多少優勢。而全國的可以征發男子大約在3500萬人。而德國吞並了大半個歐洲後,可以作為勞動了的人口則陡然增加了一倍以上,雖然這些人口並不適合作為士兵被派上殘酷的東線,但是作為後方的勞動力還是可以的。更何況蘇聯在戰爭的開始階段國土大規模淪陷,雖然絕對值並不多,但是人口卻占據了總人口的40%,這就說明了這部分的勞動力並不能被蘇聯人利用。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德國的一線部隊大約投入300萬人。有的資料最多可以達到550萬人,我覺得這個應該是德國全國的總兵力,投入蘇聯的不會超過300萬人。首先德國人口承受不了如此巨大的壓力,如果按照這樣550萬人的說法,那德國幾乎動員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在蘇聯了(我指的人口全部是可以征發的健康男性)德國需要在法國維持一支非常龐大的佔領軍,到了44年這支軍隊幾乎達到了200萬人,雖然素質很差,但是力量仍然不容輕視。另外為了維持在北歐的統治特別是維持瑞典的鐵礦石,在北歐德國維持了一支大約40萬人的精銳部隊,來提防英國和美國的登陸。另外在巴爾干,對付越來越「猖獗」的游擊隊和保護羅馬尼亞的油田,德國人又保持了大約50萬人的軍隊,其中在4年內大約有10萬左右的士兵在清剿游擊隊中陣亡。還有在中東歐,德國還是要維持佔領軍,那又將耗費大量兵力。本土也是需要有人保護特別是空軍和防空軍的。另外海軍和空軍的數量不詳細。照此列出,那麼德國在開戰之初至少需要有700萬到800萬的軍隊,動員其人口的一半,我覺得可能性不大;另外根據資料,德國在戰勝法國之後全國兵力大約400萬人,我想擴軍不可能在一年之內就擴充一倍以上,那必然造成軍隊素質和戰鬥力的下降,預備役根本無法在短時間內訓練出如此多的士兵。所以我更傾向於550萬是全國的兵力總和,而扣除佔領軍和國內駐軍,大約可以派出300萬人到蘇聯戰場,另外再加上匈,羅,意的仆從國的軍隊,大約在350萬人這樣的規模還是可以維持的。而至於蘇聯,其數字的確定的確是一個頭大的問題。原因是這樣的。蘇聯在戰爭初期可能有360個左右的師,但是關鍵問題是蘇聯擁有大量不滿員的師,就是保留軍隊的骨幹,普通兵員由戰爭時期的預備役人員來填充。而且這些部隊的訓練和裝備也是比較差的。所以問題就出現了,你無法有確切的數字來確定蘇聯到底有多少滿員的師和半滿員的師,甚至預備役師。還有蘇聯有大量的例如要塞守備軍或者國內秘密警察部隊等等半軍事化或者不隸屬國防部的武裝人員,我也不知道該不該算進去。不過我還是傾向於軍隊的規模在於500萬人左右。這是一個我個人認為比較合理的數字。大約占蘇聯可以動員人口的15%強(當然包括少數民族和新並進地區)。而且這個數字也於蘇聯剛開始戰爭的損失吻合的上。不過順便要提及的一點就是,蘇聯的一個師只有6000到8000人左右,最多也不會超過1萬人,而德國的一個滿員師通常在1.4到1.8萬。
Ⅶ 二戰中德國為什麼有那麼多外籍士兵有很多甚至是志願加入的
德國二戰的外籍軍團主要來自四方面:(一)分散在歐洲各地的德意志族人,德意志在中世紀是一個地域概念,神聖羅馬帝國的建立以及數次十字軍東征使得德意志族人遍布中歐、東歐以及巴爾乾地區,以捷克的蘇台德地區為例,該地區有70%的人口都是德意志人,東歐地區如羅馬尼亞、南斯拉夫、匈牙利、義大利、波羅的海三國都有數量不等的德意志族人,這些外籍德意志族人不符合德國國防軍的從軍規定,但在黨衛軍日耳曼人種族優越論的號召下可以加入黨衛軍,也是是後來SS13武裝黨衛軍「聖刀」師(巴爾乾地區)以及SS39武裝黨衛軍「義大利第一」師(義大利地區)成立的根本原因;(二)接受納粹意識形態而志願加入西歐、北歐地區的志願者,這些外籍士兵是真正意義上的志願兵,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在於20世紀20年代,國家社會主義(法西斯主義)曾一度風靡歐洲,這也印證了一個道理:公眾總是推崇強者的——法國、英國、北歐、西歐國內的民眾都看到了廢墟中的德國在一個奧地利小鬍子的領導下只用了不到20年就實現了國家復興,可以說在20-30世紀,國家社會主義、希特勒在歐洲各國普遍受到關注,法國、英國的民眾情緒可以說是偏右翼的。第二種類型的外籍兵團主要有SS5武裝黨衛軍「維京」師(北歐)、「查理曼大帝」師(法國)、「尼德蘭」師(荷蘭)、以及丹麥人、挪威人、英國人組成的「特別旅」;(三)意識形態、反殖民獨立原因,本著朋友的朋友是朋友,敵人的敵人更是朋友的態度,二戰時期德國收編了很多謀求獨立的原英屬殖民地國家的志願兵,如印度,代表為黨衛軍的「印度軍團」;中東地區的很多「國家」(因為還沒有獨立),如伊拉克、敘利亞、阿拉伯等出於反「猶太人」的共同目的加入德軍;(四)收編:斯大林的高壓政策以及不正當的民族政策造成了蘇聯境內一些少數民族,如拉脫維亞、立陶宛、烏克蘭族,哥薩克族或反對派有很強的離心力,再加上德軍在戰爭早期抓獲了大量的俘虜,通過策反與收編使得上述民族或反對派加入了德軍,代表有「俄羅斯解放軍」之稱的卡明斯基旅等,這些部隊主要作為後方反游的保安部隊
Ⅷ 為什麼二戰時歐洲國家德國和蘇聯能有那麼多軍隊
二戰時歐洲國家德國和蘇聯能有大量的軍隊,是因為兩國有完整的國家動員體制。
國家總動員也稱全面動員。國家在遭遇大規模侵略,發生全面戰爭時,把全國武裝力量、國民經濟等各方面,迅速地由平時體制全面轉為戰時體制,並統一調度、指揮、管理和使用全國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財力,使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外交等,都為戰爭服務。國家實行總動員,由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或國家元首發布總動員令。在我國,全國總動員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決定,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發布動員令。
Ⅸ 二戰德國為什麼有那麼多士兵
德國的動員機構完善,
首先是成立「XTL青少年團(Hitler-Jugend)」,以教育青少年野外求生技能為名實際上施與軍事訓練;另外於1935年成立「國家勞動奉獻團」,規定一般青少年在受完教育進入社會就職前均有一年以上的參加義務,名義上是為了解決經濟不景氣所成立的公路建設組織,實際上則施予軍事管理,同時相當重視體能訓練,幾乎可以說是用鏟子取代步槍來進行新兵訓練,青年們有了這樣的經歷,將來即使突然徵招入伍也很快就能進入狀況。靠著以上兩個組織,德國青年可亦以說在正式入伍時其實已經完成了新兵基礎訓練,讓軍方新訓單位能在新兵入伍後短時間內就授與更高度的軍事訓練。
德國陸軍的徵兵制及防衛區之角色
1935年3月,德國開始實施徵兵制。規定年滿20歲的男子在那年秋天必須接受徵兵體檢,只要無重大身心障礙者立刻入伍服兵役。軍方更為了要達到在短期內即可培養大量預備役(即後備軍人)的目的,一開始宣布役期為一年,但是旋即延長成兩年。主要是因為當時新兵訓練時間為期半年,若是只有一年兵役,隔年11月起將有半年沒有受完訓的現役軍人在部隊裡面了!!在服役期滿退伍之後即列入預備役,到45歲為止國家若有徵招就有義務再度入營。即使國家下達召集令,一時之間正規部隊沒缺的話則會編入「鄉土防衛隊」(不過東普魯士另外有由45到55歲退役軍人所組成的「鄉土突擊隊(Landsturm)」)。
有了這個制度,軍方就擁有20到22歲的現役士兵,及23到45歲的後備軍人。理論上這些年齡層的人口被徵召到枯竭為止,德軍都會有源源不絕的補充兵力。
另外後備軍人里凡是有在一次大戰干過部隊主官者,或是因凡爾賽條約被迫退伍的舊軍人均被列為預備軍官,徵召時以軍官任用。
德國這個徵兵制還有一個特色,那就是以「防衛區(Wehrkreis)」為單位負責召集。軍方將德國分成15個防衛區,並賦予羅馬數字1到13,17,18(I~XⅢ,XⅦ,XⅧ),其中最後兩個地區其實是兼並的奧地利。
二次大戰前由各防衛區所編成之師級部隊在部隊番號之後都會加上防衛區代號,而各防衛區司令部則設在各地大都市裡,戰時動員令下達後這些防衛區司令部則直接變成防衛司令部下轄所屬師級部隊。
舉個例子,以柏林為防衛區司令部所在地的第III防衛區戰爭期間編成了第1師,第13師,第23師,而第III防衛區司令部則直接變成第三軍團司令部,下轄三個步兵師。另外,跳號的第14,15,16(XⅣ,XV,XⅥ)三個防衛區則是留給即將成立的機械化部隊,戰時則計畫編為陸軍總司令部的直屬軍團司令部。
Ⅹ 二戰之前,德國只有10萬部隊,可如何在一年內擴軍800萬的
其實二戰時期德國軍隊從十萬到後來的八百萬,中間德國軍隊其實擴軍了總共有三次,德國軍隊而每一次都是幾百萬人的數量增加,所以在很短的時間里就擴軍到了800萬左右。先說說為什麼一開始的時候德國軍隊只有十萬人。
當時歐洲的其他國而家並沒有在意德國有了個戰爭首領希特勒,甚至當歐洲各國還想利用希特勒這個「惡犬」一把,打算使用綏靖政策把希特引向東方,讓德國和東方的國家先打起來等他們兩個國家都因為戰爭實力大大削弱了自己再出來撿便宜,德國並沒有讓他們如願在希特勒的「閃電戰『下蘇聯沒事歐洲國家卻有危險了,這個時候德國進行了第二次擴軍數量到了450萬。最後德國為了對付蘇聯進行第三次擴軍到了800萬的地步,可以說德國全民皆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