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德國人一般平時吃什麼
喝啤酒、吃麵包、漢堡包、喝濃湯。
烤肉。
B. 德國人家庭里廚房有哪些用品
本文來自http://blog.creaders.net/doulv/user_blog_diary.php?did=166517
曾經有這樣一段經歷:一家中國人到德國留學,並與德國人為鄰居。不久,中國人家的廚房裡便飄出了香氣四溢的味道。
聞了幾天菜香,饞壞了不少鄰居,於是一位德國人懷著好奇心、拿著小本子去中國人家討教。
中國人大顯身手了一翻後,德國人還是摸不著頭腦,追問道:「鹽需要放多少克?油需要放多少克?水需要放多少毫升?……」問得中國人膛目結舌,無以作答。
後來,德國人請中國人來家廚房指點,中國人這才發現,原來生活可以這么精細,德國人的廚房像個實驗室,量杯、量筒、小秤一應俱全,還有廚具刀具排列整齊,儼然象一個兵器庫……。看過後,中國人突然發現自己不會做菜了。
諸位可知道,德國人每家每戶都有許多質地非常好的餐具和不同大小的鍋、盤、盆。它們用於煎肉排,烤雞、鵝,煮土豆,煮湯,煮麵條等等,不同的飯菜用不同的鍋、盤。
德國主婦在廚房裡不是做飯,簡直就是在做化學實驗:溫度計、量杯、滴管、天平、計時器一應俱全。處理食材的工具多種多樣,不論果、蔬、肉、骨;撕、拉、拔、削、剁;形狀不計方、條、圓、扁、片、塊、絲、角,德國主婦們都有一定的專屬工具,目的就是要人省時省力。
德國人的創造力及工具王國的稱號,真不是隨便說說的,要想見識一下,進他們的廚房看就行。
那些我們能想像得到的刀、鍋、鏟、勺咱們就不展示了,一起來看看下面這些「兵器」。
瞧這砧板多麼人性化!切完就直接撥入鐵盤,或者我們平時切出不要的皮、籽等可以暫入內哦!
麵包也有等分器(這只是其中一種麵包切分器),德國人的精準主義處處可見!
蘋果得這么吃既省事又不浪費!
這神器可非常萬能,刨各種絲、條、片,丁兒……絕不在話下!
鄉村土豆遇見高端、洋氣的神物後,變得如此國際化了,有沒有?!
猜猜這是幹嘛的?
如果你足夠細心,就一定會發現圖標上的小蘑菇,對了,它就是洗圓蘑菇的神器!
愛上烤糕點後,常常要做蛋清分離,在沒見到這神物前都是兩個半蛋殼倒來倒去的,不小心便會弄砸了,試想如果有了它,一切不都解決了么?!
嘿嘿,咱們豆角也有專物伺候呢!
還有專門為西紅柿、瓜類、土豆量身定做的切片器!
最神氣就是這蔥,居然也有專門的蔥花剪。
德國的刀具分工極細,這里只展示了一部分,想說明的是,居家生活其實可以過得很有情調,在廚房中也可以尋找各種樂趣。
怎麼樣,通常一把大刀搞定廚房的中國人是不是震驚了呢?接著讓我們進德國人的廚房參觀一下:
德國女人出奇地愛整潔和干凈,她們的廚房便是最好的例證。鍋碗瓢盆都各有其位,瓶瓶罐罐和各類用品都陳列地井然有序,一目瞭然。抓過來就能立即行動,不需要翻箱倒櫃去找。
其實德國人花費在做吃的時間真的不多。他們早晚都是吃麵包,只有中午吃熱的食物。德國家庭通常在廚房裡用餐,吃早飯的時候看報紙是德國男人的傳統。
德國人的廚房利用率非常低,除了平時煮點面條、烤些糕點外,就是用於開Party時擺餐具和吃喝的地方,因此他們非常注重廚房整潔、注重裝飾,他們喜歡用色彩亮麗的地磚、牆紙。
隨主人的喜好,牆上可以掛一些和睦的家庭照片、古樸的鍾表,餐桌或窗檯上擺有隨意可見的花草,有些還是做菜的天然作料,總之,德國家庭的廚房處處體現了舒適溫馨。
調查顯示,廚房是德國人裝修的重點之重的地方,因為它是人們一天里呆得次數最多的地方。在居室裝飾上,無論從造價上還是用材上,廚房所佔比重最大。
設計者們往往從烹飪的過程出發,考慮廚房各個功能的合理布置,從准備階段到洗滌再到烹飪,不會讓人在廚房裡忙亂無章。
除了各式櫃子外,還有各種烹飪硬體是鑲進櫃子里的,比如冰箱、洗碗機、電熱水器等。此外,各種小電器也放在合理的位置上,如咖啡機、麵包機等,電源插座在幾處牆面布置,不用到處引線,安全可靠。
在歐洲,廚房的概念除去傳統的飲食功能外,大部分已經兼有了娛樂、休閑以及家庭生活、情感溝通、朋友聚會等諸多功能。
「Living in Kitchen」早已成為一種深入骨髓的生活方式,而且是一種必需。把人們從廚房的勞作中解放出來,變成一種愉悅精神的身心享受。
當然,我們不一定要學德國人這樣處理食物,但我們確實應該學習德國主婦整潔、高效的廚房藝術以及對細節認真執著的態度。
C. 德國人一日三餐吃什麼,有哪些餐桌禮儀
德國一日三餐時間分配一般是:早餐在七點,午餐一點,晚餐在晚上七點。與我們不同的是,德國人最豐盛的不是午餐、晚餐,而是早餐。有些德國人習慣在下午四五點鍾「加餐」,即喝杯咖啡或茶、吃塊蛋糕或幾塊餅干。
餐桌上的一般禮儀,應等長者坐定後,方可入座。席上如有女士,應等女士座定後,方可入座。坐姿要端正,與餐桌的距離保持得宜,餐巾應攤開後,放在雙膝上端的大腿上,口內有食物,應避免說話。取菜舀湯,應使用公筷公匙,應用牙簽,並以手或手帕遮掩。喝酒宜各隨意,敬酒以禮到為止,切忌勸酒、猜拳、大聲吵鬧。吃完飯後,餐具務必擺放整齊,不可凌亂放置。餐巾也應折好,放在桌上,離席時,應幫助隔座長者或女上拖拉座椅。
D. 德國人平常吃什麼
因為生活習慣的不同,德國人平常的飲食跟我們中國人平常的飲食其實是有很大的不同。在我們中國吃東西一般都需要加熱,做熟了之後吃。在德國相對來說比較喜歡吃冷餐。而且德國人特別喜歡吃肉,他們的食物幾乎以肉食為主。
而且德國人特別喜歡吃香腸,這種加工過的肉類,還有罐頭肉凍這些一般都是需要用豬肉製成,也有一部分是牛肉製成的。香腸一般通過煎或者是烤的方式。還有就是直接使用不需要加工,比如說罐頭和肉凍都是直接吃的冷食。
德國人晚上的用餐習慣和早上差不多,一般都是吃一些麵包配牛肉湯。或者是配燕麥片牛奶之類的。晚上和早上一般都會喜歡吃涼的東西,因為這種東西做起來比較方便,而且麵包相對來說熱量也比較高,可以滿足他們的營養需求。所以德國人跟我們中國人生活習慣語言文化和飲食習慣都有很大的不同。
E. 德國人的生活習俗是什麼
德國人的生活習俗
在德國,忌諱「13」。要是13日碰巧又是個星期五,人們會特別小心謹慎。此外,德國人祝賀生日的習慣也是不同於中國人。在中國,友人生日臨近,你方便時,送他生日禮物並祝他生日快樂,他一定會為你的關心及熱情而感激不盡。但如果這事發生在德國,則只能收到適得其反的效果,這是因為按德國的習俗,生日不得提前祝賀。
在原聯邦德國,年齡、職業、婚姻狀況、宗教信仰、政治面目甚至個人收入,除關系極親密的人以外,別人是絕不得提出這類問題的,尤其對女性,更得十分注意。在這里,相識或共事多年而不知對方底細的是司空見慣的事。另外,別人買到一樣東西,即使喜歡,也不要問價格。遇到別人生病,除傷風感冒或外傷等常見的病外,不要問及病因及病情,否則會招來好窺視別人秘密之嫌。訪友時,切不可搞「突然襲擊式」的登門拜訪,都要事先約定。在他人的辦公室或家中,非經邀請或同意,不要自行參觀,更不要隨意翻動桌上的書籍或室內的物品。
原民主德國居民樓的煙囪都比較大,因此,城市中有一種專門從事清掃煙囪的工人。人們相信,誰要是出門在半路遇見煙囪清掃工,誰一整天就會順利;如果有人在和煙囪清掃工擦肩而過時在他身上摸一下,他這一天就會交好運。這是為什麼呢?原來過去德國人的房子都比較簡陋,爐灶、煙道都比較簡單,很容易引來火災,有煙囪工人清掃就會避免這類災難。這種習慣延續至今,就逐漸演變成了這種吉兆觀念,而且煙囪清掃工在眾人的心目中也就變成給大家帶來幸福的人。
F. 德國人的生活習慣
我在德國生活,德國人普遍愛干凈,家裡經常收拾得一塵不染,包括洗手間。很多家庭養狗,且狗在家裡的地位很高,^_^.至於是不是用冷水洗澡,對什麼感興趣是絕對是因人而異的,就像我第一次出國前,有人對我說,你不懂足球和德國人就沒有共同語言,可出了國發現根本不是那麼回事,很多人對足球不感興趣。有一點要注意的是:德國人吃東西是分餐的,就是一大鍋或一盤子東西用公用餐具夾到自己的盤子里,而不是我們中國人把自己的筷子勺子伸過去拿。而且德國人吃東西很安靜,不發出聲音,中國人吃飯很大聲,也是在歐洲普遍受批判的一點。不過我想,吃飯大聲在中國是福氣的體現,這點一定要向歐洲靠攏嗎?其他的就沒什麼需要注意的,給他們展示以下中國的接人待客之道也挺好的,不是嗎。
G. 德國人吃飯用什麼餐具
刀子、叉子、勺子、碗、碟子。
你是指餐具的材質還是餐具?
H. 只有德國人可以吃的一種食物是什麼
一片生牛肉(在一些傳統品種中也有馬肉)浸泡在醋、酒、水和各種香草和香料的混合物中。酸分解並使肉變嫩,在這個過程中給它一種酸味(Sauerbraten就是酸烤的意思)。
肉從腌料中取出,放在烤箱里烤,通常與餃子和紅甘藍一起食用。做好了,味道很好,肉很嫩,切的時候會磨碎,很像美國的豬肉。
豬肉醬一種以豬肉為基礎的醬料,傳統上由豬的不太好的部位製成,如豬的肉絲、內臟、脂肪組織和頭部的肉。
至於甜點,我吃了Rote Grutze,這是一道由紅醋栗製成的德國北部甜點,配以誇克乳酪或香草醬。它最初是用穀物(因此得名)製成的,但有時也用土豆澱粉代替。
我知道有一個類似的丹麥甜點叫Rødgrød,所以這道菜可能並不符合「只有德國人吃。「但我相信漢堡的典型版本有一些獨特的方面。顯然也有藍色和綠色的版本,由黑莓和獼猴桃製成。
如果只有德國人吃這些菜是真的,那就太可惜了!我們其餘的人都錯過了。
I. 德國人主要吃什麼食物
德國人主要吃:
1、肉類:德國人普遍喜歡吃肉,跟中國一樣,豬肉非常受消費者的喜愛。德國人對於豬肉的消耗量位居世界第一,香腸是德國知名度最高的食物之一。光是香腸的品種就多達一千五百多種,都是用豬肉做成的香腸。
2、魚類:德國的北部靠近波羅的海,有著豐富的海產資源,尤以鯡魚最為常見。在德國人的餐桌上經常都可以看到各種魚類製成的美味食品。
3、蔬菜:德國農業發達,機械化程度很高。2013年共有農業用地1669.9萬公頃,約佔德國土面積的一半,蔬菜比較豐富多樣,像胡蘿卜、馬鈴薯、洋蔥、生菜、捲心菜、青豆等,通常會燉煮或用來煮湯。
4、麵包:德國主要食用黑麥麵包,麵粉來自黑麥,內含高纖維素,麵包顏色比全麥麵包還深。椒鹽8字麵包是德國很有名的麵包。
5、啤酒:根據官方統計,每個德國人平均每年啤酒消耗量為138升。在德國,除出口啤酒(德語:Bier)外,德國國內銷售啤酒一概不使用輔助原料。
(9)德國人吃東西叫什麼擴展閱讀:
德國由於身處歐洲大陸之中心,飲食文化與內陸地區之物產分布息息相關。整體上德國較為愛好肉類和啤酒(大致上德國啤酒可以分為白啤酒,清啤酒,黑啤酒,科什啤酒、出口啤酒、無酒精啤酒等六大類)。
德國人尤其愛吃豬肉,大部分有名的德國菜都是豬肉製品,例如香腸。相較於歐洲中南部精緻飲食,德國的傳統飲食普遍較粗獷,但仍具特色;傳統菜餚如烤豬肘、烤豬膝,常佐以馬鈴薯泥、酸甜甘藍食用。
J. 德國人怎麼吃飯
有人說天堂里最好的廚師是法國人,地獄里最好的廚師是德國人。此話雖過於誇張,但多少能反映出德國人不會吃的事實。所以在德國,任何一個中國人做的飯都能香倒一片德國人,以至於「樑上君子」不偷財物「偷」食物。
有一次我把頭天晚上吃剩的雞蛋炒洋蔥放在桌子上。上課前我打電話給宿舍管理處,讓他們派個人給我換換地毯。當一個工人來以後我就去上課了。走在路上我想起書本沒帶,忙折回取書,推門一看,那位老兄正撅著屁股,一邊幹活一邊用嘴忙不迭地叼盤子里的剩菜。看見我進來,他面不改色心不跳,沖我嘿嘿一笑,說了一句:「味道好極了。」看見德國人這么喜歡中國菜,見吃忘義,我雖然挨了「偷」,心裡還是美不嘰嘰的,忙給他個台階兒下,說:「很高興聽您這么說,請繼續享用吧!」說完我就走了。晚上回來一看,「掃盪行動」還真徹底,盤子給舔得能照人影。
德國人不會吃,首先表現在他們做飯上的「本本主義」。如果菜譜上寫著麵粉放200克,他們絕不放210克。所以德國人家的廚房裡配備著大大小小的量杯和天平稱,外加一個鬧鍾。你要進他們的廚房,還以為一不留神進了實驗室呢。煮個雞蛋吧,德國人也得上好鬧鍾,時間長了怕煮沒了營養,時間短了怕不熟,蛋要煮得黃軟而不稀,要恰到好處。所以德國人吃雞蛋不能像咱們中國人一樣剝皮吃,而是把蛋放在一個像小酒盅似的蛋杯里,先用刀把蛋攔腰「斬斷」,然後用小勺挖著吃。或者乾脆來個煮蛋自動化,買個煮蛋機,到時它會准時斷電。我做的餃子香,連樓下的德國同學都來找我「取經」。還沒等我「傳經」,她先跑回去拿來了筆和本,我告訴她餡里放什麼,面怎麼和,可這絲毫幫不了照「本」做飯的德國人的忙,她非問我面、肉餡、味精、鹽、油和菜到底放多少克,水放多少升,我說要那麼准確干什麼,你是做飯又不是搞科學配方,她說否則沒法做。
咱們中國人既要吃得有營養,也得講究個色香味俱全,而德國人只吃科學與營養,不但蔬菜常常生著吃,有時連肉餡也生著吃。他們從專門商店裡買來新鮮且衛生的生肉餡,往裡撒點鹽和番茄醬之類的東西,就有滋有味地吃起來了。菜花不能生吃,就放在白水裡煮煮,然後再放點什麼作料就算完了。因為德國人不怎麼做飯吃,所以學生宿舍的公用廚房差不多都是被中國學生「壟斷」著。德國人總不明白,中國人為什麼每天要花那麼多時間來燒飯,而且燒飯時間比吃飯時間要多好幾倍。他們寧願坐在飯桌旁邊吃邊侃,也不願意把時間花在鍋灶旁。
咱們中國人吃飯重「內容」而輕「形式」,只要味道好吃,管他盛飯菜的碗、碟是什麼材料什麼形態呢。德國人正經八百吃飯時吃的東西很一般,「行頭」可不能馬虎。喝啤酒有啤酒杯;喝香檳酒得換上香檳酒杯;飯前餐、正餐和飯後點心都各有各的盛器,吃頓飯還不夠看換餐具的。請客人吃飯,餐桌布最好是中國剌綉的,刀、叉最好是銀制的,主人的盛情盡在精美的餐具中。咱們中國人吃飯要的是氣氛,碗碰著勺,杯子碰杯子,觥籌交錯才透著股親熱勁兒。在德國人家裡作客您就得悠著點,刀子叉子您得小心拿,輕輕放,別奏「刀叉交響曲」。吃得香了您也別吧唧嘴或嘬牙花子,在德國人家裡吃飯得正襟危坐,吃的是規矩。我呢,在德國的飯局不多。因為老請吃,我財力不夠;老吃請,我「吃的修養」不夠。好在德國人做什麼事不以吃開道。